王明夫演讲录《市值时代与产业整合》

合集下载

和君咨询集团董事长王明夫:咨询行业的诗歌精神

和君咨询集团董事长王明夫:咨询行业的诗歌精神

中远修船的华丽转身
2000年,和君战略专家接受中远集团的委托研究探讨中远修船业务的应对之策。其时,修船业务已是中远集团的亏损包袱——广州、南通和大连三大修船厂并存,各自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机制不灵活、设备老化、人员多、企业负担重。如何扭亏转盈,成为了关键命题。
面对上述状况,和君咨询师首先想到的就是通过管理咨询服务,协助中远修船增加收入、降低成本,以图扭亏增盈。于是展开了该项业务的收入和成本结构分析,探讨了增加收入和减少成本的各种可能途径。但结论悲观:中远修船业务整体扭亏增盈无望,沉重包袱难卸。
这一问答,对企业来说,照样成立。很多企业,首先是基础体制、业务结构、商业模式和资源配置出了故障,这是结构效率的问题,其次才是运营上的事情。所以,对企业的咨询服务,首先需要检视企业的结构效率,给出商业模式改进和资源配置结构上的优化方案。然后,才去下工夫搞运营效率的改进,比如公司治理、组织管控、流程再造、绩效考核、薪酬激励、企业文化等等方面的变革和优化。
后来的新东方,沿着和君规划的轨迹走出了5年管理变革和飞速发展之路。2004年美国老虎基金入股新东方学校,出资2250万美元,占10%股份;2006年新东方公司在纽交所挂牌,募集资金约1.5亿美元。截至2007年5月,新东方总市值约17亿美元(约120亿元人民币),是6年前王明夫估值50亿元的2倍多。
为此,和君建议了四大战略步骤:第一,整合中远集团内部辖下的修船业务,组建中远船务工程集团;第二,以中远船务为主体展开资本运作,引进增量资本来分担消化历史包袱,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彻底转制;第三,积蓄力量,伺机对中国修船产业开展行业性并购整合:以品牌、资本、规模和机制上的优势,选择合适的并购对象,开展同业并购,初步确立中国修船产业的龙头企业和行业领袖地位;第四,进行国际产业联盟,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联手新加坡的世界级修船巨头,实现管理和技术的全面升级,通过竞争挤垮和收购兼并等方式进一步整合国内修船行业,然后全面承接国际修船产业向中国的转移,最终成就为以中国为基地的世界修船产业巨头。

市值时代与产业整合

市值时代与产业整合

市值时代与产业整合这是王明夫在国务院国资委的“中外名家”讲坛上的演讲整理稿,演讲时间是2007年冬。

据主办方称,王明夫的这场演讲是“中外名家”开坛以来100多讲中人气最旺、现场气氛最热烈的场次之一。

时过境迁,演讲中提及的很多具体事件和案例已经昨是今非、如消散的云烟,但这场演讲提示的历史方向感和大战略视野,至今读来依然不可忽视。

国务院国资委中外名家系列讲座之王明夫:市值时代与产业整合主持人刘国芳:今天的演讲嘉宾是王明夫博士。

在我的印象里,王明夫博士在中国有两个开创性贡献:一个是他在1995--1998年任当时中国最著名的君安证券研究所所长的时候,带领他的团队开创了中国证券分析的先河。

另外一个是,他这几年领导的和君咨询,成为了中国本土的第一号咨询公司,在麦肯锡、BCG等外资咨询公司的竞争下,和君标志性地树起了本土管理咨询业的旗帜。

今天的点评专家是清华大学的朱武祥教授。

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王明夫先生演讲。

王明夫:很高兴、很荣幸有这个机会在今天这个场合跟同志们汇报和沟通一些看法。

今天我的演讲主题是“市值时代与产业整合”,内容基本上是这样安排的,首先,话说产业整合,第二,话说市值时代,第三,再来说说市值时代与产业整合之间的关系。

我理解,把产业整合和市值时代这二个话题说清楚了,后面的一个话题也就自然清楚了。

好,现在我们来切入正题。

第一个话题:话说产业整合对此,我从三个方面来展开:1、远望一段北美产业史;2、近观一个中国产业;3、我们关于中国产业的几个基本判断。

1、远望一段北美产业史大概在一战结束以前的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即大约1880—1920年这段时间,我称之为“北美产业的摩根时代”。

这个说法,好像在中国是我率先提出来的。

我用这个说法来描述我们对那一段产业史的一种解读,早些年GOOGLE或百度“王明夫”,好像最多的网上信息,都是关于我谈论摩根时代或寻找中国摩根的。

那个产业时代,最重要的背景是二个。

和君咨询王明夫如何成为一个杰出的企业家和投行家

和君咨询王明夫如何成为一个杰出的企业家和投行家

课前秀
三鹿奶粉事件爆发时,你想到了什么?
➢行业危机爆发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伊利股份:紧急停牌也抵挡 不住疯狂的抛盘。几乎直线下 挫的K线:从14块多,直线下 到6块多。
➢这种情况下,你怎么想,怎么做呢? 小散户/基金经理/炒家/PE/产业投资者?
课前秀
中国乳业不可能就此死亡,我们需要敏锐地发出提问:在这场危机 过后,谁最有机会成为未来中国乳业的行业领袖? 1、危机过后,剩者为王:三鹿倒下了,各地星罗棋布、小散乱弱 的地方性中小乳业厂商,熬不过这场危机,大面积关门,让出市场 份额。谁最具备条件收割和承接这些市场份额呢?伊利们。 2、乳业食品安全的需要:唯一出路是全面重建从奶源到市场终端 的产业链,国家拯救和扶植政策将倾斜给谁?伊利们。 3、民族品牌的代表:中国乳业不可能就此由外资品牌一统天下, 谁代表民族品牌与外资品牌抗衡呢?伊利们。
心理学及社会学说童年环境和时代;管理学开始搞素质测评 天蝎座:比尔·盖茨、杨致远、李泽楷、李彦宏、马化腾······ 从本能到自觉:成功欲、好胜心----企图心、事业心----志向与理想----使命与愿景 人到无欲品自高 VS. 人到无欲万事休 五千年历史,九万里江湖,无外乎功名利禄、是非成败 一生世悟道,亿万种风情,不过是方圆进退、饮食男女 欲望燃烧引向毁灭,理想光芒照耀前程
历任:君安资产管理公司投资部副经理、君安证券研 究所所长、君安证券并购部总经理、中国人民大学金 融与证券研究所执行所长、和君咨询集团董事长等, 兼任很多著名公司的董事(新东方基金会、香港恒安 国际、福田汽车、用友软件、深圳机场等)
我的公司:和君咨询集团,注册资本1亿元,1000多 个员工,几千个客户(企业),北京最大的管理咨询 公司。经营历史12年,“咨询+资本+商学教育”的业 务结构,如Logo。和君资本目前管理了30多亿元的 PE基金,累计投资了30多家企业,已上市3家。

王明夫-产业思维与产业认识

王明夫-产业思维与产业认识
2016/9/9 2014 和君集团 版权所有 14
目录
三、企业家和投资家必须建立的N个产业思维和产业认识
15
三、企业家和投资家必须建立的N个产业思维和产业认识
1、沿着人均GDP的变迁轨迹寻找产业机会、规避行业风险 2、沿着经济时差和产业转移的轨迹寻找产业机会 3、利用上市、再融资和资本市场估值中的产业偏好 4、以产业代表的身份寻求“产某结合” 5、以历史性远见看到中外产业竞争态势的大趋势 6、沿着人口结构的变迁轨迹寻找产业机会、规避行业风险 7、从产业政策里寻找黄金屋和颜如玉 8、确立“产品竞争--产业链竞争--产业生态竞争”的竞争思维 9、洞察“产业边界清晰--产业边界模糊—自设产业边界”的企业演变趋势 10、产业是“想”出来的 11、从问题中发现产业机会: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产业机会;哪里问题大 ,哪 里机会就大。 12、产业集中是历史必然,产业整合是大势所趋 13、移动互联网将改变一切产业 14、数据成为关键的经济资源和核心资产(积累经营数据的价值,大于利润) 15、产业与商圈的一体化共生 16、区域产业分工、国际产业分工与产业机会 17、技术创新与产业变迁 18、资本市场与产业变迁
产业经济学主要理论流派和代表人物一览表
产业经济学理论 主要流派
哈佛学派的SCP框架
代表人物
贝恩
主要著作
《产业组织》
核心观点
1.产业组织理论由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 效这三个基本部分和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组成; 2.其基本分析程序是按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 场绩效—产业组织政策展开的
产业组织理论
可竞争市场理论
博弈论
雁行形态理论
赤松要
经济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 封闭型产业结构理论
里昂惕夫 克拉克 库兹涅茨 霍夫曼 里昂惕夫 斯密 李嘉图 赫克歇尔 钱纳里

王明夫产业思维与产业认识

王明夫产业思维与产业认识
1、沿着人均GDP的变迁轨迹寻找产业机会、规避行业风险 2、沿着经济时差和产业转移的轨迹寻找产业机会 3、利用上市、再融资和资本市场估值中的产业偏好 4、以产业代表的身份寻求“产某结合” 5、以历史性远见看到中外产业竞争态势的大趋势 6、沿着人口结构的变迁轨迹寻找产业机会、规避行业风险 7、从产业政策里寻找黄金屋和颜如玉 8、确立“产品竞争--产业链竞争--产业生态竞争”的竞争思维 9、洞察“产业边界清晰--产业边界模糊—自设产业边界”的企业演变趋势 10、产业是“想”出来的 11、从问题中发现产业机会: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产业机会;哪里问题大 ,哪 里机会就大。 12、产业集中是历史必然,产业整合是大势所趋 13、移动互联网将改变一切产业 14、数据成为关键的经济资源和核心资产(积累经营数据的价值,大于利润) 15、产业与商圈的一体化共生 16、区域产业分工、国际产业分工与产业机会 17、技术创新与产业变迁 18、资本市场与产业变迁
雁行形态理论
赤松要
1.净出口在时间轴上表现为一种类似“大雁飞行 的状态”,既表现为出口产品从低到高,再从高到 低的过程; 2.后进国家可以通过进口利用和消化先进国的资 本和技术、同时利用低工资优势打回先行国市场
经济结构理论
里昂பைடு நூலகம்夫
《美国经济结构研究》 经济结构就是要有意识地运用一些手段以达到某 《投入产出经济学》 种目的,其中就包含了调整结构的手段
2
目录
一、产业经济学的知识谱系 二、三股商业潮流:决定未来几年的产业态势 三、企业家和投资家必须建立的N个产业思维和产业认识 四、学习方法和心得:怎样修炼产业知识底蕴
3
一、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产业组织
经济学理论


经 济

投资成就自己

投资成就自己

投资就是成为你自己媒体名称:证券市场红周刊作者: 刊载时间:[2004-08-10]投资就是成为你自己--访和君创业董事长王明夫2004年08月10日 14:22 证券市场红周刊对于王明夫的关注,最早始于他在君安研究所任所长之时,但最新的关注却来自他在《证券时报》上6月以来对“寻找本土投资智慧”的一系列讨论。

在《谨防踏入巴菲特陷阱》一文中,王明夫鲜明地提出,如果你有心学投资,巴菲中行新上网抵债资产理想系列写字楼热租中无线精彩无线雅典走入香港梦想之都特永远是最发人深思的楷模。

但是,脱离开美国过往40年那个历史阶段的经济环境,脱离开巴菲特个人特有的人格魅力,模仿巴菲特就必定成为东施效颦。

他还引用凯恩斯在驳斥那些攻击他的宏观经济理论只重视中短期而不重视长期的论调时说的一句名言:“长期?长期我们都死了!”,将其翻版为“长期?长期我们基金经理都下岗了!”,认为对中国的专业机构投资者来说(比如说基金经理),长期持股的后果可能就是下岗。

2个月来,事实似乎也印证了他的观点。

从近期的市场走势看,基金重仓股的大幅下跌无疑说明长期持股的基金,已经从“龟壳”中纷纷夺路而逃,甚至慌不择路了。

巴菲特似的长期投资真的不适合中国的股市吗?适合中国的本土投资智慧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呢?8月5日下午,记者在王明夫的办公室里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形似巴菲特是一件危险的事记者:为什么你认为巴菲特进行投资的一些具体做法,对绝大多数中国投资者来说,都很容易演变成为投资陷阱?王明夫:有很多具体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比如,巴菲特讲究集中持股,一旦看中一家值得买入的公司,就主张尽量多地买入,甚至偏爱100%地收集或收购。

但在中国,这种集中持股的做法,一不小心就会误入坐庄的歧途。

又如,巴菲特不讲究股票的流动性,甚至很反感流动性。

他调侃道:“称那些在市场上频繁交易的人是投资者,就好比称那些频繁进行一夜情的人是浪漫主义者。

”巴菲特自己的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流动性就近乎为零。

(王明夫演讲)专业精神、专业品位与专业文化

(王明夫演讲)专业精神、专业品位与专业文化

专业精神、专业品位与专业文化—谈如何提高投资银行业务竞争力王明夫注:本文根据王明夫博士2001年2月26日为大鹏证券投资银行作培训时的演讲记录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阅。

一、抓客户靠什么?抓客户靠什么?有的人靠的是服务精神,是殷勤的服务,以致于客户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给这项业务会感到内疚;有的人靠的是广泛的社会关系,通过上级关系下压的方式获得项目;有的人靠的是公关能力强,靠的是自来熟与酒桌方式。

我们靠什么抓客户,我们靠的是跟客户就经营的深层次问题进行的深度对话,捕捉客户的真实需求,把握客户需要的专业服务,在对话的30分钟左右就能把客户深深吸引住。

这里举一个我们如何为龙头股份设计的案例。

1998年上海在纺织行业实行“三名工程”,在这一背景下,龙头股份进行了全面的资产重组与置换,集四大名牌于一身,拥有上海纺织行业最优良的资产。

所有券商去抢后续业务时,基本上提供的都是增发或配股的项目建议书,服务没有什么差异性。

而我们选择的是另外的角度,经过调研我们发现,筹资并不是龙头股的深层次的需求,它根本不缺钱,而是在全面重组完成后在资本经营中面临的深层次的问题。

如(1)四大名牌优质资产集中到龙头,龙头股份的生产能力大幅增长,如何将产品铺到市场上?在中国因为社会分工还不成熟,流通领域尚未达到应有的效率,还没有建立起象沃尔玛这样有效的专营流通网络企业,象长虹这样的大企业也必须考虑产品的销售。

作为生产型的企业,龙头股份是不是要象杉杉股份与鄂尔多斯那样建立自己的专营网络?这恰恰是企业很难把握的,相应的要考虑有关决策性的因素,建立这样的一个全国性的专营网络要多少初始成本?运营成本多少?现有的规模与未来的收益能否支撑得起这样的一个网络?我们在分析杉杉股份与鄂尔多斯专营网络的建立、功能与运营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任何一个中等规模的企业都不具备支撑这样一个全国专营网络的能力。

象杉杉股份发现其规模尚支撑不起全国性的专营网络,为了降低成本、维持运营,吸引不同档次的其他品牌加入专卖店,这是一个失误,因为其他高档品牌的消费者认为档次不够不会从这里选购,而低档品牌的消费者又觉得杉杉专卖店的档次太高,不敢来这里消费。

王明夫产业思维与产业认识

王明夫产业思维与产业认识
亿美元收入、52亿美元利润,壳牌4300亿美元、149亿美元) Top10:1家零售、5家油气、1家电力、2家汽车(大众、丰田)、1家大宗商品贸易(
嘉能可GLENCORE/2200亿美元) Top20:7家油气田、4家汽车(大众、丰田、奔驰、EXOR Group)、3家金融(哈撒韦
2000/200、工行1600/448、AXA)、 2家电子(三星13/196/219、苹果 15/1800/395)、 1家零售、 1家大宗商品贸易、1家电力、1家医疗用品批发( MCKESSON/1800/14)。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课前秀:武钢养猪、鞍钢种土豆
武汉钢铁(集团)曾宣布:准备建万头养猪场,年内就出栏。武钢在非钢产业上计划重金砸 下390亿元谋求发展,除了养猪、养鸡、种菜,还计划开展接送幼儿园孩子、疏通下水管 道、以及互联网等业务。
为什么钢铁大佬要转向养猪?算账说:眼下一公斤钢材价格抵不上四两猪肉。 鞍钢巨亏(上市公司2015年净利润负45亿元),内部人士表示,炼钢还不如种苞米、种土豆
大企业是否一定能挣大钱?未必。嘉能可2200/23、麦克森1800/15、中国建筑(中国500强底3 名)1300/20、海航(世界500强第464名)256/2、美铝239/2.7、武钢237/0.5、京东(中 国500强第31名)1800/-93亿元RMB。这是盈利模式问题,Model of Business。
哪些因素会影响一个产业的Scale、Structure、Model of Business?资源或资产分布,Assets;行 业规则和惯例,Rule;法律与监管,Regulation;技术(壁垒、创新、更替),Technology 。
于是,你可以发现一个产业分析模型,叫做:Smart模型。 Scale、Structure、Model of Business、Assets、Rule、Regulation、Technology。 怎样分析一个产业?怎样搞懂一个产业?You Are Smart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明夫演讲录《市值时代与产业整合》文/和君咨询这是王明夫在国务院国资委的“中外名家”讲坛上的演讲整理稿,演讲时间是2007年冬。

据主办方称,王明夫的这场演讲是“中外名家”开坛以来100多讲中人气最旺、现场气氛最热烈的场次之一。

时过境迁,演讲中提及的很多具体事件和案例已经昨是今非、如消散的云烟,但这场演讲提示的历史方向感和大战略视野,至今读来依然不可忽视。

国务院国资委中外名家系列讲座之王明夫:市值时代与产业整合主持人刘国芳:今天的演讲嘉宾是王明夫博士。

在我的印象里,王明夫博士在中国有两个开创性贡献:一个是他在1995--1998年任当时中国最著名的君安证券研究所所长的时候,带领他的团队开创了中国证券分析的先河。

另外一个是,他这几年领导的和君咨询,成为了中国本土的第一号咨询公司,在麦肯锡、BCG 等外资咨询公司的竞争下,和君标志性地树起了本土管理咨询业的旗帜。

今天的点评专家是清华大学的朱武祥教授。

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王明夫先生演讲。

王明夫:很高兴、很荣幸有这个机会在今天这个场合跟同志们汇报和沟通一些看法。

今天我的演讲主题是“市值时代与产业整合”,内容基本上是这样安排的,首先,话说产业整合,第二,话说市值时代,第三,再来说说市值时代与产业整合之间的关系。

我理解,把产业整合和市值时代这二个话题说清楚了,后面的一个话题也就自然清楚了。

好,现在我们来切入正题。

第一个话题:话说产业整合对此,我从三个方面来展开:1、远望一段北美产业史;2、近观一个中国产业;3、我们关于中国产业的几个基本判断。

1、远望一段北美产业史大概在一战结束以前的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即大约1880—1920年这段时间,我称之为“北美产业的摩根时代”。

这个说法,好像在中国是我率先提出来的。

我用这个说法来描述我们对那一段产业史的一种解读,早些年GOOGLE 或百度“王明夫”,好像最多的网上信息,都是关于我谈论摩根时代或寻找中国摩根的。

那个产业时代,最重要的背景是二个。

第一个背景是,铁路、通讯及动力发展,为统一大市场和大产业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如果没有电报电话等通讯技术的出现,那么我们并不知道“当地”之外有没有市场,人口怎么样,市场有多大?如果没有铁路和动力,那么外地的原材料运不来,生产的东西运不出去。

所以,在没有铁路、动力和通讯的年代,企业只能地产地销,取当地原材料,生产的产品只能在当地市场卖。

小地方只能是小市场,市场规模不足,就不可能支撑起大企业的形成。

有了铁路和通讯、动力以后,就开始形成统一的大市场,市场规模足够了,才能形成大产业。

那个时代,这些技术开始发明创造出来并得到迅速的应用,从而导致了大的市场规模可以成型了,由此大产业也就应运而生,比如说:钢铁产业、石油产业、化工产业、烟草产业、铁路产业(那时候还没有物流概念)等等。

举例来说,冶金行业,以前只能是小产业,比如由一个个铁匠铺构成,后来是大产业,比如钢铁业,由一个个上规模的钢铁厂甚至是钢铁集团构成。

第二个背景是,产业结构呈现出小散乱弱的格局。

因为市场规模很诱人,产业前景很看好,结果,大量的商人一齐涌入那些新兴大产业,从钢铁到化工到石油到金属到汽车,各行各业大家都来搞,雨后春笋一样地冒出成批的厂商,低水平、低起点重复建设,厂商林立。

只要是低水平、低起点重复建设,那么就一定会出现厂商林立、恶性竞争的局面,结果就是大家都打价格战,打到市场秩序混乱,往往导致全行业亏损或者是微利,产业整体失效。

行业内的厂商生存维艰,一筹莫展。

这是100多年前美国摩根时代的产业特点。

描述那个时代产业特点的语汇,用来描述当前时代的中国产业状况,也是适用的。

比如说,重复建设、厂商林立、恶性竞争、价格战不息、市场秩序混乱等等。

在这种情形下,厂商大面积亏损或微利,直接危及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

比如说当时的美国钢铁业,俨然是全民上钢铁的态势,钢铁厂遍地开花,一千多家的钢铁厂一哄而上,钢铁业的恶性竞争和市场分割很厉害,导致钢铁厂商普遍规模不经济,前景堪忧。

在这种背景下,给钢铁业放款的银行受到了威胁,金融资本如何奋起自救呢?老牌银行家JP摩根率先出来主张美国产业大重组,他成功地主导了美国钢铁产业的大整合。

他首先收购掉行业龙头卡耐基钢铁,然后一口气吞并掉将近800家钢铁厂,合并成一家钢铁公司,即大名鼎鼎的美国钢铁。

此间有一个产业史上的著名典故,起初,卡耐基不愿意配合JP摩根的重组计划,不愿意把卡耐基钢铁厂卖给JP摩根,几经谈判未果,最后JP摩根把进出卡耐基钢铁厂的那条铁路买断了,然后威胁说,如果卡耐基钢铁厂不配合,则拆铁路。

无奈之下,卡耐基钢铁厂卖给了JP摩根,然后JP摩根以行业龙头为旗帜、以金融信贷为杠杆,驱动了产业史上一场波澜壮阔的美国钢铁产业大整合,造就了著名的美国钢铁公司。

由JP摩根重组而成立的美国钢铁公司,在那个时候资产就达到15亿美元。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家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巨型公司,一举控制了美国钢铁的70%产量。

美国钢铁成为当时华尔街的最重要蓝筹股。

这场整合意味着什么呢?整个美国的绝大部分钢铁市场供养一家钢铁公司,即美国钢铁,规模经济凸显,单位成本下降,利润上升,足够的盈利确保研发投入,作为行业市场的主要拥有者也愿意对产业的长远前景负责任。

由此,美国钢铁领导着整个钢铁产业进入秩序状态,推动产业的升级换代。

别忘了,那个时代,钢铁产业是一个新兴的甚至是前卫的产业,就像是今天的互联网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一样。

跟JP摩根同时代的其他英雄人物们是谁呢,他们又在干什么呢?他们都在干着类似的事情,或者说,那个时代的真正英雄,都在做着产业整合的事情。

洛克菲勒,在石油行业,推动40多家石油公司组建石油托拉斯,形成了著名的美孚石油。

杜兰特牵头组织了200多家汽车厂商大合并,最后形成了通用汽车,一举改写了美国汽车业厂商林立、恶性竞争的状况,最后形成了通用与福特两分天下的格局,共同维持着美国汽车工业的秩序。

就这样,一个个时代英雄,在一个个产业领域里推动重组和整合,最后形成了一股波澜壮阔的产业重组浪潮。

这一轮产业重组浪潮几乎波及到所有的工业部门,金属原料、石油、金属加工、汽车等行业尤烈。

这轮产业整合浪潮的最大结果是二个:第一,产业过度竞争的格局被彻底改变,规模经济性得以实现。

规模经济突显的一个典型案例是洛克菲勒组建美孚石油前后的生产成本变化:在1880年,具有每日1500-2000桶生产能力的工厂的平均成本约每加仑2.5美分。

美孚石油通过将产量集中于少数工厂,到1885年,上面规模的炼油厂可保持每日5000-6000桶的产量,它的平均成本降为每加仑1.5美分。

第二个结果是:美国100家最大的公司总规模扩大了34倍,控制了全国的40%以上的工业资本。

标准石油控制了当时美国石油工业的3/4,美国烟草公司控制了美国除雪茄外的50%——90%的市场;通用汽车与福特汽车两分天下;美国钢铁占了70%钢铁产量。

许多传奇般的公司开始崭露头角,如杜邦公司,通用电气GE,标准石油公司(石油七姊妹的前身),美国钢铁公司,美国烟草公司等等。

就是通过这一轮产业重组,美国铁路、美国石油、美国化工、美国钢铁、美国烟草、美国汽车、美国金属等重化工业形成,造就了美国现代大工业异军突起,彻底拉开了跟欧洲工业的竞争力落差。

从此,美国甩开欧洲独步青云,短短的100左右时间,稳居世界头号强国位置,雄霸全球。

欧洲到现在也没有再起来过,不知道你们对欧洲什么感觉,我感觉欧洲再也起不来了,不可能了。

欧洲,在我的概念里面,它是步履蹒跚、沉重迟缓的老人,已经不可能梅开二度、再度青春了。

工业文明的老祖宗欧洲,从什么时候开始走向衰落呢?就从这段历史开始,或者说,就从美国的第一次产业整合浪潮开始。

正是针对美国的这段历史,产业史上有了那个著名的说法:“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但,是JP摩根重组了新大陆”。

对此,我们似应得到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产业强国!或者说,只有产业强,才可能国强。

而产业强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主题和内涵。

对当年的北美摩根时代来说,产业强国就表现为是产业整合强国。

这一点,我认为,完全适用于当前时代的中国。

2、近观一个中国产业远望了一段北美产业史后,我们来近观一个中国产业。

我今天选来跟大家分享的近观产业是中国的铝工业。

目前我们国家处在重化工业的阶段,这个经济阶段的大国崛起,需要中国铝工业的崛起。

否则的话,铝工业不发达,中国的飞机、汽车、船舶、建筑、房地产、电力、机械、交通、航天等各行各业都会受到制约,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需求或市场背景。

换句话说,大国经济的崛起需要中国铝工业的崛起。

市场有这个需要,国家有这个需要。

那么,与市场和国家的这个需要相对应,中国的铝工业是一个什么样的格局呢?中国铝工业的原来布局,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缩影,按条块分割的方式分配资源,依照“条条块块”的方式来上项目,而不是依照技术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要求来进行产业布局。

于是,中国铝工业长期以来呈现出“小、散、乱、弱”的总体格局,厂商林立,又散又乱,厂商规模不经济、资源浪费很严重、能耗和环境成本居高不下,谁也没有足够的体量和盈利去支持开创性和领导性的技术研发,最后的结果是,中国铝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无从谈起,无论从技术工艺上还是从成本经济性和资源利用效率上。

如果一时半会儿好,那往往是市场周期造成的。

周期进入景气了,鸡犬升天,铝矿铝厂都挣钱。

看一个产业是否强大,不能说产业内的厂商都盈利就表明我们国家的这个产业很强大。

这好比炒股,牛市来了,大家炒股都挣钱了,不能由此推断大家都是优秀的投资者。

有的人很有意思,投入了50万,挣了100万,然后就立下宏愿要做“巴菲特”,以为自己可以成为巴菲特。

这个推理很搞笑。

所以,不能因为某一个产业周期的景气来了,厂商大多盈利好,就认为我们国家的这个产业也很强大。

与中国铝工业的“小、散、乱、弱”相对照,国际铝工业是什么状况呢?国际铝工业总体上是依照市场竞争的规律来逐步演变的,总体趋势是不断地走向产业集中,而且整合正在加速,俄罗斯的三大铝业集团Rusal、Sual和Glencore International进一步合并成立俄铝联合公司(UCRusal),一跃成为世界最大铝业公司。

美铝对加铝提出全面收购,BHP、力拓、海德鲁和印度铝业也活跃其中。

全球铝行业将大踏步进入寡头竞争时代。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铝厂商倘若不能跻身全球的铝寡头行列,那么在WTO时代,中国的铝工业将难逃中国感光材料行业的命运。

中国感光材料行业的命运,是关心民族工业命运的人必须记取的一个镜照。

1980年代日本富士胶卷进中国,借中国市场的增长而迅速崛起。

1990年代,美国柯达进入中国,看到中国市场很好,但已经落后日本富士,于是下决心要在中国市场上赶超富士。

结果,柯达是什么动作呢?它一次性地把中国的感光材料行业收购光了,包括上海海鸥照相机等著名国产厂商都卖给了柯达,那时候仅剩的乐凯胶卷,若干年后最终也被柯达收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