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科书中涉及到的科学研究方法

高中生物教科书中涉及到的科学研究方法
高中生物教科书中涉及到的科学研究方法

高中生物教科书中涉及到的科学研究方法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而科学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构成的统一整体。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将科学方法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在课程目标中有着非常具体地叙述: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初步学会:(1)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2)通过观察或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3)分析问题,阐明与研究该问题相关的知识;(4)确认变量;(5)作出假设和预期;(6)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7)实施实验方案,收集证据;(8)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9)根据证据作出合理判断;(10)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11)听取他人的意见,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以及作必要的反思和修改。

我们将教材中涉及到的科学方法进行归纳整理,以方便广大教师查阅、落实教学要求。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观察、观察、再观察”曾作为巴甫洛夫的座右铭写在他实验室的墙壁上。观察法是指人们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研究对象,从而获得有关经验性材料的方法。观察法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常常与显微镜的使用结合起来,考查使用

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结构或者细胞的生命活动。具体内容包括:

必修一教材中主要有:

1.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2.制作临时切片,检测和观察植物组织中的脂肪

3.观察细胞中DNA、RNA的分布

4.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线粒体

5.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必修二教材中主要有:

1.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2.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必修三教材中主要有:

1.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观察统计酵母菌数量

2.在进行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使用实体镜观察小动物

二、实验法

生物学的实验是指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在人为控制或干预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与研究,一般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两类。其中的探究性实验是主要内容,也是重要的考点之一。

探究性实验的三个原则:1、单一变量原则。特殊处理:实验组。特殊是相对的。比如有光是正常的,遮光则是特殊处理。

一般处理:对照组。一般处理可以是不作任何处理,或者是等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处理,或者是与对照相同的溶剂但不加溶质的处理。2、单一变量原则。自变量:实验中人为改变的变量,一般是唯一的。因变量:实验中,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通常是指实验结果的观察或测量指标。无关变量:也称控制变量,在实验中,除自变量以外的也可影响因变量的因素或条件。不研究物质的量时,物质的量要等量且适量;不研究某种条件时,相关条件要相同且适宜。

必修一中的探究实验主要有:

1.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2.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3.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4.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5.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6.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必修三中的探究实验主要有:

1.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2.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植物向光性实验)

3. 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4.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5. 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实验技术在生物科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材中涉及到的重要实验技术:

1、同位素标记示踪法:必修一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卡尔文循环”,必修二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DNA的半保留复制”等。

2、荧光染料标记法:必修一的“细胞膜的流动性”、必修二中“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等。

3、染色观察法。

(1)、斐林试剂检测可溶性还原糖

原理: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注意: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要等量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而且是现用现配,条件需要水浴加热。

应用:检验和检测某糖是否为还原糖;不同生物组织中含糖量高低的测定;在医学上进行疾病的诊断,如糖尿病、肾炎。

(2)、苏丹Ⅲ、苏丹Ⅳ检测脂肪

原理:苏丹Ⅲ+脂肪→橘黄色;苏丹Ⅳ+脂肪→红色

注意:脂肪的鉴定需要用显微镜观察。?应用:检测食品中营养成分是否含有脂肪。?(3)、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

原理: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注意:双缩脲试剂在使用时,先加A液再加B 液,反应条件为常温(不需要加热)。?应用:鉴定某些消化液中含有蛋白质;用于劣质奶粉的鉴定。?(4)、碘液检测淀粉?原理:淀粉+碘液→蓝色?注意:这里的碘是单质碘,而不是离子碘。?应用:检测食品中营养成分是否含有淀粉?(5)、DNA的染色与鉴定?染色原理:DNA+甲基绿→绿色

应用:可以显示DNA在细胞中的分布。?鉴定原理:DNA+二苯胺→蓝色?应用:用于DNA粗提取实验的鉴定试剂。?(6)、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

原理:RNA+吡罗红→红色?应用:可以显示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注意: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时用的是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而不是单独染色。?(7)、线粒体的染色

原理: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应用:可以用高倍镜观察细胞中线粒体的存在。?(8)、酒精的检测

原理: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应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制作果酒时检验是否产生了酒精;检查司机是否酒后驾驶。?(9)、CO2的检测

原理:CO2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在变黄。

应用: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黄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CO2的产生情况。?(10)、染色体(或染色质)的染色

原理: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染成深色。?应用:用高倍镜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4、差速离心法:必修一中分离各种细胞器。

5、样方法:必修三中调查种群密度。

6、标志重捕法:必修三中调查种群密度。

7、取样器取样法:必修三中调查群落的丰富度。

三、模型法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等。

物理模型: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必修一中的“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必修二中的“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概念模型:用文字、符号等组成的流程图形式对事物的生命活动规律和机理进行描述和阐明的模型,概念图是最常见的一种概念模型。必修二中的“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模型”、必修三中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血糖调节模型”、“体温调节模型”、“水盐调节模型”、“免疫调节模型”、“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等。

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成,表达方式一般有曲线图、数学公式。例如必修三中的“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

四、调查法

调查法是生物学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

就是调查法。调查时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如实记录,对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还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教材中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有:

必修一中资料搜集和分析:

1. 干细胞研究进展与人类健康

2. 社会老龄化的相关问题

必修二中的:

1. 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2.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影响

3. 通过基因诊断来监测遗传病

必修三中的:

1. 体温的日变化规律

2.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3. 调查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4. 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

5. 人口增长过快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五、模拟法

在生物学研究中,有时不能对研究对象直接进行控制或干预性的操作,需要设计和构想出研究对象的替代物,通过对替代物的实验来获取经验性材料,这种方法称为模拟法。必修一中的用琼脂块模拟研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必修二中的用小球进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等。

六、假说—演绎法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是指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必修二中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摩尔根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都是假说—演绎法的运用。假说—演绎法也是高考中遗传部分的核心内容,值得深入研究。

七、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是指根据两个研究对象的相同或相似方面来推断它们在其他方面一致性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推理形式。与归纳和演绎不同的是,类比是从特殊到特殊、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例如必修二中的萨顿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本文系生命科学教育原创作品,转载需注明出处:生命科学教育(smkxjy001)

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一、基础知识: (1)、_________和_______是科学探究基本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方法。 (2)、实践可以给研究者提供现象、数据等资料,是检验_______、形成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 实验的一般规程是: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步骤是: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________像。 (4)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1. 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中单一变量原则: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一个实验中,除了要研究的变量以外,其余的变量都应__________,并控制在__________状态。 (5)什么叫对照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测量 在测量中如何提高数据的可靠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调查: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 完成一项调查需要做好哪几个方面工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综合起来科学探究的方法概括起来有: 1、2、3、 4 二、探究训练 1、使用显微镜对光的程序是() ①选遮光器上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②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③左眼注视目 镜,右眼睁开④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②→① D、③→②→①→④ 2、小明在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看到了一个小黑点,移动载玻片和物镜,小黑点不动,由此可判断小 黑点可能在( ) A 目镜上 B 物镜上 C 载玻片上 D 反光镜上 3、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X、物镜为10X时,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若目镜 不变,物镜换成40X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行细胞中的() A.2个B.4个C.16个D.32个 4、小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洋葱表皮细胞后,兴奋地向同学描述,并把显微镜轻轻挪动给同组同学,

高中生物必修一二三册回归课本资源

高中生物必修一、二、三册回归课本 一、教材科学史 1、人教版必修一册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10页)细胞核的功能探究(52页)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65页)关于酶本质的探索(81页)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101页) 2、人教版必修二册 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42页) 3、人教版必修三册 促胰液素的发现(23页)生长素的发现历程(46页) 二、重要概念 1、人教版必修一册 单体: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基本的组成单位连接而成的,这些基本单位称为单体。 多聚体: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生物膜系统:这些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化能合成作用:自然界中的少数种类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分解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加化能合成作用细胞周期:即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无丝分裂: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所以叫无丝分裂。 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值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癌细胞: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2、人教版必修二册 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 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 DNA的多样性: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可DNA分子的多样性。 DNA的特异性:碱基的特定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转绿: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 翻译: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做翻译。 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加基因突变。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做生殖隔离。 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3、人教版必修三册 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渗透压越高。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自生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这类疾病就是自身免疫病。 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着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为植物激素。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种群密度: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三、与生产和生活有关 育种方法比较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的应用 质壁分离的应用信息传递的应用

全面解读高中生物学必修一新教材

全面解读高中生物学新教材 1、学习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对《分子与细胞》的内容要求是: 概念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概念2:细胞的生存需要能量和营养物质,并通过分裂实现增殖。 教学提示 在本模块的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好观察、实验等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克服对微观结构认识的困难,使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习得相关的操作技能。结合生物个体水平的知识、化学和物理学知识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突破学习难点。鼓励学生搜集有关细胞研究和应用方面的信息及研究进展,进行交流,以丰富相关知识,加深对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认识。 为帮助学生达成对概念1 的理解,促进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应开展下列教学活动:(1)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2)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3)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结构模型;(4)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可结合电镜照片分析细胞的亚显微结构。 为帮助学生达成对概念2的理解,促进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应开展下列教学活动:(1)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2)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3)探究酶催化的专一性、高效性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4)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5)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6)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7)制作和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简易装片,或观察其永久装片。 学业要求 完成本模块学习后,学生应该能够: ?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视角,解释细胞由多种多样的分子组成,这些分子是细胞执行各项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建构并使用细胞模型,阐明细胞各部分结构通过分工与合作,形成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实现细胞水平的各项生命活动(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体育科学研究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体育科学:是研究体育现象,揭示体育内部和外部规律的一个系统的学科群。 2、需要性原则:指选题必须着眼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着眼于体育发展和运动实 践的客观需要。 3、创新性原则:指研究的问题应该具有某些新的东西,具有某种与众不同的地方,具有自 己独特的特点。 4、可行性原则:指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一研究课题的主客.观条件。 5、文献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 方法。 6、问卷调查法:是以书面形式提出经过周密设计的若干固定问题,调查对象,或让其填写, 然后对所得的材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7、析因实验设计:是将每个处理因素的所有水平互相结合在一起,研究各处理因素间作用 的一种设计方案。 8、摘要:是作者基本思想和论文观点的缩影,是全文的高度概括和浓缩,是科学研究论文 的重要检索点,使读者判断论文阅读价值的主要依据。 9、研究对象:指本课题研究的具体人和事物,如学生,运动员,城市居民等。 10、科学态度:指人们对科学.科研工作与此相关的人和事的认识和看法及言行中的表现。 11、研究成果: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推广性研究。 12、选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步,是根据多方面的情况所要确立研究的问题。 13、假设:为得出逻辑的或经验的结论并加以检验而设立的试验性假说。 14、研究设计:是指对整体研究工作进行规划,制定出探索定社会现象或事物的具体策略, 确定研究的最佳途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同时它还包含着制定详细的 操作步骤及研究方案等方面的内容。 15、学术规范:主要是为学术研究确立一般性的基本原则与主要原则。 16、分类法:是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区分为不同种类的逻辑方法。 17.研究课题:该学科领域和研究范围中未知的问题 18、操作定义:是依据抽象定义所界定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提出一些可观测的指标来说明如何 度量一个概念,即把概念与可观测的指标联合起来的中介。 19、实验观察:指在人为设置或控制的条件下,对观察对象或活动进行观察的方法。 20、关键词:是指从论文题目、摘要和正文中抽选出来,用以揭示或表述论文主题内容特征, 具有实质意义,未经规范处理的自然语言词汇。 21、定性资料审查:资料审核是对资料进行审查和核实,消除原始资料中虚假、短缺、冗余 等现象,保证资料的真实、完整、简洁,为进一步加工整理奠定基础。 对定性资料的审核集中在真实性、准确性和适用性三个方面。 22、效度:效度也称有效度或准确度,是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 量的程度,或者说能够准确、真实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 23、科学素养:是科学研究者所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科学素养影响到科学研究者的研究水 平和研究质量,科学研究一般要求较高的科学素养。 24、注释:是论文中对于引用他人的研究结果的标示,是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 步解释或补充说明。 25、比较法:就是通过对照各个对象,揭示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的一种逻辑方法。 26、信度:信度也称可靠性,是指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目标对象重复测试,所得结果的一 致性程度。 27、移植与借鉴:是将其他科学、领域的研究原理和方法应用到另一学域或领域。

生物学史(高中教材)

高中生物学史 江苏省黄桥中学戴波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一) 1965 年,我国科学家完成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 胰岛素。 1953年,英国桑格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二)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1、1665 年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 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 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看到的是只剩下细胞壁的死细胞) 2、17 世纪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放大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 确的描述。(看到的是活细胞,命名的是微生物) 3、19 世纪 30 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植 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 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4、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细胞是先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补充: 1543年,维萨里发表《人体结构》揭示人体在器官水平结构 比夏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耐格里观察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形成,发现新细胞产生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三)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 5、1895 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6、20世 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7、1925 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 膜的 2 倍。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 8、1959 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9、1970 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 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0、 1972 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 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补充: 1988 年,美国阿格雷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 1998 年,玫瑰麦金农测出钾离子的通道立体结构 (四)酶的发现史: 11、斯巴兰扎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 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 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 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4、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 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他将这些物质成为酿酶。

生物科学研究方法

生物科学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方法: 1、假说——演绎法 ①提出假设 ②演绎就是推理 ③实验验证假设和推理 ④得出结论 2、同位素示踪法:同位素示踪法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或稀有稳定核素作为示踪剂对研 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 3、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归纳法、类比推理法、实验法和演绎法。 ①归纳法:是从个别性知识,引出一般性知识的推理,是由已知真的前提,引出可能 真的结论。它把特性或关系归结到基于对特殊的代表(token )的有限观察的类型;或公 式表达基于对反复再现的现象的模式(pattern )的有限观察的规律。 ②类比推理法:类比推理这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 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简称类推、类比。它是 以关于两个事物某些属性相同的判断为前提,推出两个事物的其他属性相同的结论的推理。 ③实验法:通过试验的论证得出所需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分为:化学物质的 检测方法;实验结果的显示方法;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实验中控制温度的方法 ④演绎法: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证方法。演绎法得出的 结论正确与否,有待于实践检验。它只能从逻辑上保证其结论的有效性,而不能从内容上 确保其结论的真理性。也可以从逻辑思维,逆向思维和想象思维延伸到其结论该以反证明。 4、实验必须遵守的原则: ①设置对照原则:空白对照;条件对照;相互对照;自身对照。 ②单一变量原则; ③平行重复原则 5、实验的特性:对照,统一性质。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讨论结果;分析问题。分 为科学实验;验证性实验;对照实验等。 ?知识拓展:

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发展史的归纳

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发展史的归纳 必修一 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 科学家研究成果 1、1665 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 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他用显微镜观 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 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他用自制的显微镜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但没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揭示了细胞结构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4、1858 年德国的魏尔肖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 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科学家研究成果 1、1895 年欧文顿(E.Overton)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 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 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 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 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 的假说。 2、1959 年罗伯特森(J.D.Robertsen)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 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生 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 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即“单位膜模型” 假说。 3、1970 年拉里·弗莱(Larry Frye )等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的荧光抗体标记 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的一半发红 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 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提出假说: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4、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 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 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2017年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考试重点试题答案

附:本文档收集了全网最全的体育科学研究试题及重点,祝同学们考试成功。 选择 1、依照文献内容的性质和加工程度,期刊论文应属于( B ) A.零次文献 B.一次文献 C.二次文献 D.三次文献 2、体育自然科学主要研究的对象是( C ) A.田径运动 B.球类运动 C.人体运动 D.体操运动 3、特尔菲法是由专家集体进行预测或判断的一种调查形式,它一般要经过多少轮的筛选?( C ) A.1轮 B.1-2轮 C.3-4轮D.5-6轮 4、针对所给信息而产生的问题,大胆提出各式各样的可能解的一种思维形式,称为( C ) A.反向思维 B.联想 C.发散思维 D.收敛思维 5、论文中采用图时,图号的表示方式下列哪一个是正确的?( C ) A.图一 B.图(一) C.图1 D.图(1) 6、文献阅读原则包括计划性、顺序性、批判性和( A ) A.时间性 B.同步性 C.简洁性 D.排他性 7、先将总体划分为若干群体,然后将每个群体依序编号,再按纯随机抽样方法进行取样,这种抽样方法称为( D ) A.纯随机抽样法 B.系统抽样法 C.分层抽样法 D.整群抽样法 8、解决体育教学、训练等实践方面的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属于( B )

A.基础研究 B.应用研究 C.开发研究 D.实验研究 9、科技论文中的关键词一般为( B ) A.2个 B.3-6个 C.10个 D.根据需要而定 10、体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下列哪一学科属于社会科学类?( B ) A.人体生理学 B.体育教学论 C.人体解剖学 D.运动生物化学 11、采用观察法收集资料时,最基本的要求是做到( C ) A.针对性 B.典型性 C.客观性 D.主观性 12、根据已知结果设立产生该结果和未产生该结果的两个组,然后调查原因,这种从果到因的调查方法,称为( C ) A.现情调查法 B.前瞻调查法 C.回顾调查法 D.追踪调查法 13、在研究指标中,反映研究变量的性质和类别的指标是:( A ) A.定类指标 B.定序指标 C.定距指标 D.态度指标 14、科技论文的关键词一般以多少为宜?( C ) A.3个 B.5个 C.3~6个 D.8个以上 15、狭义的科学是专指( D ) A.思维科学 B.人文科学 C.技术科学 D.自然科学 16、限定课题研究论域的常见方法包括:定语限定法、副标题法、________法。( D ) A.着重说明 B.框架说明 C.对象限定 D.前言说明 17、为保证样本较好的代表性,排除研究者在抽样过程中的主观意向,严格采用________的抽样方法。( A ) A.随机化 B.简单化 C.分层化 D.群体性 18、科研论文摘要的字数以________为宜。( B )

高中生物教材科学史

必修一 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 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观察到了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但没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3、施莱登和施旺:19世纪30年代,提出了细胞学说,揭示细胞统一性和生物结构统一性。 4、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析出来,化学分析其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7、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出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8、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9、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10、斯帕兰札尼:意大利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1、巴斯德: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2、李比希:德国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3、毕希纳:德国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4、萨姆纳:美国化学家。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5、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生命科学研究方法

生命学院2017年秋《生命科学研究方法》学习心得体会 1 1 《生命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心得 姓名(亲笔签名): 学号: 导师: 专业: 日期: 年 月 日 《生命科学研究方法》这门课邀请的大多是相关仪器平台的负责人,它们有着专业的仪器操作技术和运用仪器平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在研究生生涯伊始接受这样多方面、多类型的专业培训是一段获益良多的经历,首先感谢课程开设老师苏莉教授和我院众多参与本课程的邀请老师,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地方的受邀老师共同打造了这样一门有广度与深度的课程。 在八周共十六个讲座中,我深刻地了解在研究生期间应该怎样做科研,包括培养科学的意识、实验平台的利用、实验仪器技术等方面有了初步的。其中卢群伟老师结合他本人的学术历程以及科研经历为我们讲解了仪器在生命科学研究中不可小觑的作用,以及仪器技术人员需要具备的品质。“生命科学领域的每一次进步都源自技术的突破”,他说:“合适、高效的研究方法对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是必不可少的。有一个好的仪器固然重要,但首先我们要有一个好的实验设计,当我们了解各种仪器的功能特性之后,就要学会利用它们。设计高水平的实验技术路线,达到更精确的检测与更准确的判断。” 紧接着刘斌老师具体讲解了生科院2楼科研共享平台的账号注册、仪器借用的基本流程和仪器种类和使用规范等,刘秀丽老师对光电国家实验室生物光学成像研究平台做了详细介绍。让我们对我校众多科研共享平台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我们接下来实验的进行带来了极大地便利,利用这些先进仪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此外,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副部长付爱思博士讲述的荧光定量PCR 技术,陈希博士讲述的蛋白提取以及Western Blot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都非常及时地为我的实验提供了有效的帮助;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向东教授通过自己实验室的案例讲解了多种典型的微生物保种方法和复苏方式;印象深刻的还有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学学院夏帆教授风趣幽默的授课风格,将自己做实验的过程更像一场探险的方式娓娓道来,其中遇到的难关仿佛就是在座的我们此刻正面临的问题,夏帆老师强大的吸引力带动我们积极思考,当这些问题逐个被突破时忍不住鼓掌庆祝一番。课程末尾夏帆老师还语重心长地教育我们要珍惜光阴,用心度过每一天。 关于建议,我觉得可以建个群让授课老师和学生在群里交流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科研历程的心得体会等,学生更加近距离接触各领域内的优秀人才,共同促进生命领域的发展。

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教案

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说出生命科学研究方法的三大类型; 2.能够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能力目标 1.形成科学探究的一般思维,尝试进行科学探究; 2.培养知识的概括能力和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明确生命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的意识,形成注重对各个学科的综合学习并相互联系意识; 2.体验科学探究的严谨性。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生命科学研究方法三大类型及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难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以教师讲述为主,结合多媒体课件,通过回顾生物科学史上一些科学家的科研过程,总结出科学研究方法的三大类型:观察和描述、生物实验法、生命现象的人工模拟;通过回顾讲述天花和牛痘的故事,总结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发现和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以验证假设)——实施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校验假设得出结论——交流及应用。通过对本节课的讲解,主要是要让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研究有一个整体了解,并形成科学研究的一般思维,这对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日常生活都是有好处的。 五、教学过程 (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师: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我们现阶段所学的生物,其实就是生命科学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今天,似乎很难找到哪一门学科像生命科学这样高度地调动了人类的各种认知和研究手段,创造了如此丰富多彩的实验技术。在这方面不仅出版了大量的专著(如组织化学技术、分子克隆技术、试验胚胎技术等),而且也有不少的杂志(如Method in Cell Biology)发行。 设问:就广泛意义的科学方法而言,生命科学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学生听讲,思考并回答问题,一般情况下在教师的引导提示下,学生能够答出前两种类型,而第三种则较难以答出) 教师总结学生答案,继续讲解:就广泛的科学方法而言,生命科学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观察与描述:对生命现象、生物体的结构和生命过程等进行直接的观察与描述。 观察与描述是研究生命现象的最基本的方法。观察可以是针对大尺度的生态行为来进行,也可以对生命的细小部分借助仪器(如显微镜)来完成,可以对生命的活体过程进行观察(如胚胎发育过程),也可以将生命杀死固定并用特定方法(如染色、同位素标记)显示生命的瞬间结构和理化状态。这些观察的结果往往要经数据和资料的分析或再处理后才能得到对生命真实过程的了解。人们对生命现象的认识大量获自于观察,例如物种的生态分布和

关于高级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归纳

关于高级高中生物科学 史总结归纳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高中生物科学史总结 必修1 第1 章 1.19 世纪30 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论证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2.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1543 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巨着《人体构造》揭示人体器官水平的结构 法国比夏指出器官是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1665 年英国科学家虎克(R·Hooke)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并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细胞 荷兰着名磨镜技师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意大利的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但是他们并没有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1838 年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施旺发现研究报道《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耐格里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上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1858 年,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第2 章 英国科学家桑格经过10 年努力,终于在1953 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1965 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第3 章 1、美国细胞生物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细胞分开。——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 2、比利时的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 3、罗马尼亚的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1960 年,帕拉德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第4 章 1、19 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1925 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得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完整版体育科研方法试卷答案

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 1. 操作定义:就是用可感知、可度量的具体事物、事件、现象或方法(1分)对变量或指标做出具体的界定和说明(1分)。 2. 纯随机抽样:就是事先将研究对象的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依序编号(1分),然后采用抽签的方法或利用“随机数表”来进行取样的方法(1分)。 3. 选题原则:是指在选择研究课题时(1分)必须遵循的标准和法则(1分)。 4. 体育科学研究:是人类研究活动的组成部分(1分),是人们研究体育现象和揭示体育规律的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1分)。 5. 归纳法:是从个别的、特殊的知识中(1分)概括出一般性知识的逻辑方法(1分)。 二、填空题 1.体育基础学科、体育应用学科、体育技术学科 2.可控制性、可操作性、可证伪性、可重复性 3.选题、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 4.印刷型、缩微型、声像型、机读型 5.自填问卷、代填问卷 6.脚注、夹注、章末注、文末注 三、判断题 1—5√√√√√6—10××√√√ 四、简答题 1. 简述体育科研的实质及其基本内容? 体育科学研究工作的实质是为了探索迄今为止人类对体育科学体系中尚未掌握的知识和规律,也是对现今体育实践所依据的学说和原理进行检验的一种思维活动(2分)。 体育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内容是通过各种科学研究方法对客观存在的各种体育现象的事实和确凿的材料进行加工整理(1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1分),以找出体育现象及其发展过程的本质与变化的对立统一规律,创造出新的体育科学知识和体育科学技术(1分),进一步完善或充实体育科学体系(1分)。 2. 简述体育科研工作的发展趋势? 第一,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视体育科学研究工作的规模日益扩大,综合性的研究已成为体育科学研究工作的主要发展趋势(1分)。 第二,在重视竞技体育研究的同时,大众体育、康复体育的研究越来越活跃;在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比重逐步增大(1分)。 第三,科学研究方法的借鉴和引入速度越来越快。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体系逐步靠近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体系(1分)。 第四,体育专用测试仪器越来越精密。无损伤和无痛、微量、快速反馈、遥感和遥测技术的应用是体育测试仪器的发展方向(1分)。 第五,普遍重视体育信息工作和学术交流(1分)。 第六,兴奋剂的检查与逃避检查的研究,使体育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也介入了“科学有无界限”的争论(1分)。 3. 简述体育科学研究中关于样本含量的特殊规定? 在体育科学研究中,关于样本含量的特殊规定有: 对药品的疗效研究,样本含量应不少于300例(1.5分); 分);1.5例(100某种方法或手段对人体健康或增强体质的研究,样本含量应不少于

高中生物必修1教材分析

高中生物必修1教材分析授课时数分配建议

第一章、生物科学和我们 内容简介 本章分为两节:“身边的生物科学”和“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回顾了生命科学发展的历史。本章内容从前瞻性的角度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生物科学以及如何进行生物科学的学习等问题。本章主要的活动有:“癌症的病因和预防措施”和“生命会自然发生吗”两个“积极思维”活动;“快速、灵敏、操作简便的诊断方法----基因诊断”的“放眼社会”活动;“观察池塘水中的生命世界”的“边做边学”活动。 内容地位 “生物科学和我们”是本教科书第一章的内容。教科书首先通过对癌症发病率和病因分析以及威胁人类健康的一些传染病的介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生物科学,帮助学生深刻体会生物科学与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密切关系,着眼于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本章第二节通过介绍科学家不断挑战“自然发生说”的生物学史实,强调了生物科学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强调了探究是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科学的重要方法。 教学特点 人类生存与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物科学的发展。生物科学发展迅猛,因此要求学生能够列举生物科学发展中的某一方面,对其应用前景作出预测,并以辩证的思维对其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作出恰当的评价。教学的难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对各种信息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提高学生获取、甄别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本章第二节安排了生物科学发展的精彩片段回放、点评,可以让学生思考、领悟科学家研究的过程和生物科学的学习方法,体验科学家是如何不断地深入探究问题的过程,学习他们坚持不懈探索奥秘的科学精神。 本章内容的本质为“绪论”,因而两节均无“关键词”,即无知识目标要求,主要目的是引起学生关注生物科学和人类的关系,关注生物科学的进展,关注生物科学的学习方法。 第一节、身边的生物科学 本节地位

生物学中的常用技术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

生物学中的常用技术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 一、常用技术方法 (一)同位素标记法 同位素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用示踪元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会改变。人们可以根据这种 化合物的放射性,对有关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进行追踪。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叫做同位素标记法,也叫同位素示踪法。 可用于研究细胞内的元素或化合物的来源、组成、分布和去向等,进而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化学物质的 变化、反应机理等。如3H、14C、15N、18O、32P、35S等。 1. 科学家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弄清了许多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14C标记CO2最终探明了CO2中碳元素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 B.用18O标记H2O和CO2有力地证明了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C.用15N标记核苷酸弄清了分裂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变化规律 D.用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并以此侵染细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A (二)荧光标记法。 同位素标记法和荧光标记法的区别:同位素标记法通常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物质中的分子原子,荧光标记 法通常是借助荧光分子来标记蛋白质。一个是元素标记,另一个是分子标记。 2.现代分子生物学采用的测定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的方法是 A.杂交法 B.测交法 C.荧光标记法 D.X射线衍射法 C (三)差速离心法 用高速离心机在不同的转速下进行离心,利用不同的离心速度所产生的不同离心力,就能将各种细胞细胞分开 (四)分子杂交技术: 根据某些物质分子之间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的性质,利用已有的物质分子对未知物质分子进行检测的技术。 3. 用某人的胰岛素基因制成的DNA探针,检测下列物质,不能形成杂交分子的是, A.该人胰岛A细胞中的DNA B.该人胰岛B细胞的Mrna C.该人胰岛A细胞的mRNA D.该人肝细胞的DNA C 二.科学研究方法 (一)类比推理 根据两个对象之间有某些性质相同,从而推测它们的其他性质也相同的方法。应当注意的是,类比推理的结 论具有偶然性,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其证实或证伪还需要通过观察或实验。 (二)假说演绎法 是指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 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 一般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检验 4. (1)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在自由组合定律发现过程中,孟德尔在观察豌豆的 实验时,提出了问题;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提出了对进行解释的假说;并进行了演绎推理,巧 妙地设计了实验,检验了演绎推理的结论。其中孟德尔在自由组合定律中的演绎过程是。 (三)模型建构: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 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 所谓建模,就是要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构建模型,然后依据模型进行推导、计算,做出预测、结论等。 模型一般可分为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等。 ①物理模型:是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如,人工制作或绘制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 型、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等。生理过程模型也可看作是物理模型。 ②数学模型:指的是用来描述系统或它的性质和本质的数学形式。数学模型常见的表现形式有两种,分别是 曲线和公式。 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形式对事物 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观察,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5.“J”型增长曲线的模型假设是。其模型是。 ③概念模型:就是以概念图的形式直观地体现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是集合形式,也可以是知识树形式。 它是一种以网络图的形式,用联系词把概念之间有意义的联系表示出来的图形,由概念、连线和联系词组成。 联系词和概念能表达一句话或一个观点。概念图标注了概念间的具体联系,反映了具体事物与知识结构整体之间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小)

一、名词解释 1、科学是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等的总称,是人类社会现存的各类知识体系。 2、科研方法指人类探索自然界社会人类思维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创造新知识新技能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 3、研究设计是选题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所确定的具体研究方法实施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具体考虑。 4、变量是指被研究的现象、事件或事物所反映出来的数量等。 5、操作指用可知可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或方法对变量或指标做出具体界定或说明。 6、文献是在存贮、检索、利用或传递信息的记录过程中,可作为一个单元处理的、在载体内、载体上或依附载体而存贮有信息或数据的载体。 7、文献法指研究人员通过查阅、收集、整理文献资料从而对某一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8、问卷调查法又称为问卷法,是以书面形式提出经过周密设计的若干固定问题,询问调查对象,或让其填写,然后对所得材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9、信度即可靠性,它指的是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验时,所得到结果相一致的程度。 10、实验法指利用一定的物质手段主动地对研究变量进行操作和控制并对研究中反应变量进行分析来认识客观事物本质或原理的研究方法。11、正交试验设计是利用一套现成规格化的表格,合理安排多种处理因素和不同水平,以便能经济、快速的取得实验结果的一种实验设计方案。 12、实验误差:从实验设计到实验结束的过程中,往往会由于各种原因的出现影响或干扰实验结果带来误差,即实验误差。 13、关键词是指从论文题目、摘要和正文中抽选出来,用以揭示或表述论文主题内容特征,具有实质意义,未经规范处理的自然语言词汇。14、科学态度是指人们对科学、科研工作与此相关的人和事的认识和看法及其言行中的表现。15、科学道德修养就是科研人员对这种行为规范的认识和理解所达到的一定水平以此为基础在科研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和行为。 二、填空 1、根据体育科研成果的性质分类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推广性研究。 2、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分类可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 3、在选材中成功地运用移植和借鉴,有利于及时吸收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技术与手段,突破思维局限,开拓研究思路,拓宽研究视野,发现和形成新颖的研究课题。 4、对选题的论证评价主要包括对选题依据的论证评价、实施条件的论证评价、预期研究结果的论证评价。 5、体育科学研究选题的原则:需要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能性原则、效应性原则。 6、从问题的产生到假设的形成可以分为怀疑、问题、假设三个阶段。 7、体育变量的分类:相关变量与因果变量、直接测量变量与间接测量变量、操作性变量与非操作性变量、研究型变量与非研究型变量。 8、研究对象的取样方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 9、文献包括三要素:载体(媒介)、知识(信息)、文字图形声音符号(记录形式) 10、依文献内容的性质和加工程度的不同文献可分为四个级别: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 11、文献手工检索的方法有:顺查法、倒查法、追溯法、纵横法。 12、观察法按是否设置、控制观察情境来分可分为:自然情境观察法、实验观察法。 13、观察法按观察对象的数量或时间来分分为:抽样观察法、追踪观察法。 14、调查法包括问卷调查法、专家调查法、访谈 法 15、调查法的类型分为:普通调查、典型调查、 抽样调查 16、调查问卷,按照问卷填写者的不同,一般可 分为自填问卷、代填问卷 17、问卷效度的检验的类型:表面效度、准则效 度、结构效度 18、实验设计的原则:对照原则、随机化原则、 重复原则、控制性原则、最经济原则 19、单因素两水平实验法是体育科研中常用的试 验方法之一,基本方法有:单组法、等组法、轮 组法。 20、多因素实验设计的方法:析因实验设计、拉 丁方实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 21、再要的内容和要素:研究目的、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研究结论 三、简答或论述 1、体育科学研究的特点:(可能是论述) 答:(1)体育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 性 (2)体育科学研究中知识运用的高度综合性 (3)体育科学研究的应用性 2、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可能是论述) 答:(1)体育科学研究的合作化和综合化 (2)体育科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 (3)体育科学研究仪器、设备的精确化 (4)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与多元化 (5)体育科学研究奖励的制度化 (6)体育科学研究队伍的专业化与多样化 (7)体育科学研究的国际化 3、在选题过程中贯彻可行性原则的要求: 答:(1)对研究课题所必须具备的主、客观条件 有正确、全面地估计 (2)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为课题研究创造 必要条件 (3)应注意向从事过同类课题研究的专家请 教 4、撰写选题报告的主要内容: 答:(1)课题名称;(2)国内外有关的研究现状; (3)研究课题目的的意义和预期的研究成果; (4)主要研究方法;(5)需要仪器和研究经费 的预算 5、体育科学研究设计的内容: 答:(1)确定研究的范围;(2)研究变量的确定; (3)研究指标的确定;(4)样本含量的估计; (5)无关变量及其控制 6、体育科学研究设计存在无关变量的内容: 答:(1)研究方法本身不完善;(2)测量仪器设 备的安排、布置、调整不当;(3)测量工具不完 善,指导语不明确;(4)被试的选取,研究时间 与环境的选择等方面有问题;(5)研究程序安排 不当 7、控制体育研究中无关变量的措施 答:(1)遵循随机原则和主机均衡原则; (2)双模法 (3)扩大样本含量 (4)仪器能完成实验要求 (5)大型课题需要多人合作,分工要精细 8、文献综述的写作格式: 答:(1)确定综述的选题;(2)引言、前言或问 题的提出;(3)主体部分,a历史发展,b现状 分析;(4)小结或结论;(5)参考文献 9、实验法的特点: 答:(1)可以观察到在自然条件下难以观察到的 现象; (2)实验法可以重复研究 (3)可以把某些特定的因素分离出来从而比 较容易观察它的效果 (4)研究结果可以比较 10、实验法的类型: 答:(1)从体育科学研究的角度,基本上可以把 实验法分为定性实验法与定量试验法 (2)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可以把实验法分 为基础研究实验法与应用研究实验法 11、体育科学研究论文的特点:(可能是论述) 答:(1)成果的创新性 (2)内容的科学性 (3)结构的规范性 (4)伦理的逻辑性 (5)表达的简洁性 12、体育科学研究者应具备的科学态度:(可能 是论述) 答:(1)正确的动机和目的 (2)勇于探索的精神 (3)客观严谨的学风 (4)谦虚谨慎的态度 13、体育科学研究者能力结构的基本要素:(可 能是论述) 答:(1)自学能力 (2)获取信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创造能力 (4)实际动手能力 (5)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6)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