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教育为主线,构建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及实践

合集下载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一、概括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应运而生。

本文旨在通过对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探讨如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包括校企合作的深度不足、课程体系与企业需求脱节、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如加强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构建校企共建课程体系、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等。

同时本文还探讨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如开展产教融合项目、实施实习实训教学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等。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与案例分析,验证了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性,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1.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在我国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推动产教融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

在这个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应运而生,成为推动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

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使高职院校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有利于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有助于高职院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

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技工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研究课题

技工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研究课题

技工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研究课题一、概述技工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就这一课题展开深入研究,探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对技工教育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为推动我国技工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二、技工教育产教融合的意义1.推动技工教育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

产教融合模式使技工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市场需求,解决用工矛盾。

2.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校企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机会,增加学生对工作的了解和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能力。

3.促进技工教育与科技创新的融合。

产教融合模式有利于技工院校与企业间的科技资源共享和创新能力提升,推动技工教育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

三、技工教育产教融合的模式1.实习实训模式。

学生在企业实习,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和技术要求,提升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

2.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联合培训学生,实现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3.校企合作科研模式。

技工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展科研项目,推动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问题与挑战1.企业参与度不高。

部分企业对技工教育的参与度不高,存在投入不足、资源共享不畅等问题。

2.教学资源不足。

一些技工院校在师资力量、实训设施等方面存在短板,影响了产教融合模式的实施效果。

3.校企合作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校企合作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学校与企业间合作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不够完善。

五、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1.加强政策扶持。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参与技工教育,为技工院校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2.加大投入力度。

技工院校应加大对实训设施、师资队伍等方面的投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3.建立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

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明确双方职责与权利,推动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探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探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探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才的培养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应运而生。

这一模式旨在通过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充分整合资源,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社会需求,更加符合产业发展趋势。

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理念和特点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和企业通常是相对独立的两个体系,学生在学校受到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在企业则接受实践教育。

这种分割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了。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理念则是要打破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界限,使得两者之间能够深度合作,共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开放性和灵活性。

这一模式注重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开放共享,资源和信息的流通,同时也要求两者之间的合作能够灵活应变,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二是专业性和实用性。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要求学校和企业能够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既保证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学习,又能够接受实际操作的培训,使其具有更强的实践能力。

三是创新性和适应性。

这一模式要求学校和企业能够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提高培养质量,同时也要求学生具有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能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

以华为大学为例,该校与华为公司深度合作,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优秀人才。

通过开设企业需要的专业课程,邀请企业专家给予授课,组织学生参与企业实践项目等方式,华为大学成功地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理念落地,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在校期间不仅接受了丰富的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参与企业实践,从而更好地适应企业工作。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①孙瑞宝(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桂林541004)课题◆研讨◆传承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知识经济时代下,人才是第一生产力。

培养良好的综合性人才对于推动社会发展以及高校竞争实力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虽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兴起不久,但这种模式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现代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在进行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过程中,学生能够在掌握理论基础的同时在实践中去夯实理论和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

除此之外,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市场需求和技术变更日新月异,仅仅停留在学校内进行知识掌握,往往会使得学生一踏入社会时一脸茫然,对新的社会发展和崭新的技术不知如何入手。

在校企合作下,学生能够有机会到市场的一线去体验生活,这也与目前发展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不谋而合。

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学生的理论、实践能够实现双重发展,为我国综合人才培养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二、目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就目前而言,据调查统计,大多数的学校都已经实施了相应的教学模式,不过在该教学模式的落实上,一些技术类培养院校的落实较好,而一些高校由于其本身就是以培养理论型和研究型人才为主,使得在实践落实方面重视程度较低。

不过从总体的发展上来看,该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市场发展输出了一大批高质量人才。

从学生的角度上来看,大多数学生对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终目的还是不太了解。

往往认为校企合作的入企培训仅仅是为自己修学分或者做实习,因此重视程度不够高。

就企业而言,对于校企合作实验室建设不够充分,学生入企培训期间仅仅是在一旁观摩企业操作人员操作,缺乏实际的动手机会。

三、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一)校企合作实验室建设缺失在上文中也提到了目前企业对校企合作实验教学基地的建设重视程度较低,受到资金、企业需求、校方需求和学生安全问题的影响,实验教学基地在落实上较为薄弱。

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与实践的探索——以宁波大学海洋学院为例

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与实践的探索——以宁波大学海洋学院为例

2022年2月第8期Feb. 2022No.8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与实践的探索——以宁波大学海洋学院为例史西志,孙爱丽,张泽明(宁波大学 海洋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摘 要] 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亮点与趋势,宁波大学紧紧围绕高质量育人这一中心,充分利用研究型高校的科研优势,依托科技成果,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有效整合各方优质资源,推进科学研究与教学育人深度融合。

以宁波大学科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为例,探讨在当前情况下综合性大学科教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助力“双一流”建设水平提升。

[关键词] 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基金项目] 2020年度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动植物检疫虚拟仿真实践”(201902238011);2021年度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新农科背景下基于科教、产教融合的实验教学资源开发”(202002241007)[作者简介] 史西志(1979—),男,山东淄博人,博士,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环境与水产品安全、教学管理与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8-0102-04 [收稿日期] 2021-05-06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已不再只满足单一追求规模的扩大,而是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和内涵式发展,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社会的可持续高速发展需要强劲的内动力,其中高质量的教育是关键因素之一,高质量教育为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

对于海洋学院毕业生而言,动手和实践操作能力是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也与学生适应社会的程度密切相关,学生动手能力不能只靠课堂教学,须与科研实验室、实习基地以及实训平台等合作获得,这就需要高校调动整合校内外多方资源,走协同育人的路线。

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和模式研究

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和模式研究

总之,校企协同育人是当前教育和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通过学校和企业之 间的深度合作,可以共同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提 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可以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为未来的教育 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和推广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和模式研究进一步推动教 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添砖加瓦并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不 懈奋斗着让更多的人得到更好地培养和发展不断开创新的篇章迎接更加美好的未 来一起携手共进创造更多辉煌的成果展现给世人瞩目不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照耀 着每一个角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温暖和关怀不断前行着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携手 共创辉煌的未来不断努力奋斗着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和模式研 究
目录
01 一、校企协同育人的 机制
03
三、校企协同育人的 意义
02
二、校企协同育人的 模式
04 参考内容
随着全球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教育和企业的合作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 校企协同育人是一种创新的育人模式,通过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共同培 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本次演示将探讨校企协同育人 的机制和模式。
感谢观看
2、人才培养机制
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学校的教育教学相 结合,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同时,企业可以通过 与学校的合作,提前介入人才的培养过程,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3、成果转化机制
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这不 仅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也可以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此外,学校和企业可以通 过共建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等方式,加强技术交流和成果转化。

新工科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型方案”

新工科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型方案”

新工科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型方案”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新工科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国家顶尖的工科院校,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积极探索和实践新工科教育模式。

本文旨在阐述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型方案”的内涵、目标、实施路径以及取得的初步成果,以期为国内外高校新工科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文章首先对新工科教育的背景和意义进行简要介绍,然后详细解析了哈工大新工科型方案的核心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接着,文章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展示了哈工大在新工科教育中的创新举措和取得的成效。

文章对新工科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期推动新工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二、新工科模式的内涵与特点新工科模式是一种适应新时代工程教育发展需求的创新型教育模式,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强调跨学科融合和产教融合,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新工科模式的内涵与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跨学科融合:新工科模式强调学科交叉融合,打破传统工科专业的界限,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深度交叉与融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通过设立跨学科的创新实验班,让学生在掌握本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涉猎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产教融合:新工科模式注重与产业界的深度融合,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等方式,将工程教育的实践环节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工程问题,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多家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资源。

创新能力培养:新工科模式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设置创新课程、开展创新实验、组织创新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造力。

浅谈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浅谈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36
探索
统的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得到优化改善,从而提升大学生 的综合竞争力。
对 企 业 的 作 用 。如 今 ,企 业 想 要 实 现 可 持 续 健 康 发 展 , 人才是最为重要的。近年来,企业对于人才的培养和引 进越来越重视,逐渐加大了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旨在 将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 持。企业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可以为自身的进一步 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持,使企业职工的专业知识水平 和技能水平得到持续提升。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还 可以节约企业的培训成本,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为企业 的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当前校企联合培养模 式下,高校想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更加完善的人才 培养体系,就需要积极引进和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需 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理念,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基 于 知 识 和 能 力 本 位 出 发 ,以 面 向 市 场 和 社 会 为 立 足 点 , 构建教育思路,结合学科优势,推进应用型、研究型人 才的培养。在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设计时,需要将高校、 企 业 、教 师 、学 生 、一 线 职 工 等 纳 入 进 来 ,通 过 多 方 参 与 , 充分满足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对于不同专业的人才需 求,要通过毕业生反馈、现场观察、问卷调查等多样化 的方式方法进行了解,并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对现有的 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完善。要重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能力,通过实践锻炼,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团 队协作能力,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顺利推进、产教融 合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对于企业和高校来说,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能够贯 彻落实国家的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 通过协同育人实现多方的共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申报材料《以科技创新教育为主线,构建“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科学总结成果完成人:黄伟雄古广灵X玉华潘厚辉关俭科成果申报单位:XX科学技术学院二○○九年四月十日以科技创新教育为主线,构建“三维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一、成果研究的背景、意义和思路1.成果研究背景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教育部从1999年开始实施了《面向21世纪教育行动振兴计划》,建设创新型社会,全开展实施创新教育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2005年科技创新大会发表了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并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本成果完成者均为从事高等教育15年以上的人员,深感我国普通高校缺乏创新和动手能力培养,于2002年结合实际提出了以科技创新教育为突破口的教育改革研究,得到了省级教改立项支持,05年党中央提出建立创新型国家更是对研究的巨大鼓励。

2.成果研究的意义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而高校承担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大历史责任。

构建创新型社会,全面开展实施创新教育已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因为这是一个造福子孙万代的意义重大的工程。

然而,目前我国大学教育的特点是普遍重视知识和理论的传输,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缺乏创新教育;正因为这种教育方式的现实缺陷,导致不少走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感到动手能力不足、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缺乏。

因此,如何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既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要求。

创新教育有利于实现提高国民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教育目标;有利于实现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效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学生自身创造潜能的生成,促进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

3.改革的思路本课题改革的立足点是构建高等院校科技创新教育新体系,结合我校实际,首先,从纵向方面着手,逐步修订、完善我校人才培养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其次,从横向方面探索科技与创新教育新途径,重视实践技能培养,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第三,就是在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方面争取重点突破,力求显著成效。

具体说:在办学理念方面,强调创新是高校发展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应把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放在重要位置,重视科技与创新教育,要努力建设科研创新平台和技术创新实践基地,注重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倡导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在学习环境方面,要努力营造鼓励创新、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环境,形成学校创新文化、培育现代大学精神;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要开创有利于创新的实践教学,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强化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科研实践活动;要将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积极主动地放到科研和社会实践中去运用和检验,要让学生有一个参与社会实践的途径和场所,使学生主动了解社会和行业对创新的需求。

二、成果的基本内容2002年以来,项目组人员把科技创新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起来,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人才全面素质观、个性观和创新观,形成以科技创新教育为主线,构建了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和就业教育的“三维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即以“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为内涵的专业教育、成人成才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和创业创新为导向的就业教育三个维度,“一体”是三个维度共同发展、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

它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着眼点,立足于全过程、多视角优化整合人才培养。

为此,项目组人员以科技创新教育为主线和以培养具有引领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为目标,在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创造性改革,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新世纪之初,据普遍反映不少走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感到动手能力不足、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缺乏的缺陷。

项目组人员经过认真的分析与讨论认识到,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大学教育的特点是普遍重视知识和理论的传输,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缺乏创新教育。

针对普通高校这种教育方式的现实不足,为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项目组人员努力解放教育思想,转变重理论轻运用、重课堂轻课外的传统和观念,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以建设创新型社会为契机,根据高校的特点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以科技创新教育为主线,探索“三维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了下列重要改革措施。

1.纵向改革入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改革我校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在总结我校50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我国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现状,分析生源质量以及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形势与要求,我们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观,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发挥学生的主动创新精神和能力。

项目组人员于2004年、2007年分别组织了两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修订工作,以学生未来生存和发展为出发点,以培养具有引领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把科技创新教育贯穿各个教学环节。

从整体教学体系看,充分体现文理互相渗透,拓展学生知识面;从教学组织形式看,注重第一课堂的“质”、第二课堂的“量”和第三课堂的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从学生评价和激励机制看,可以促使学生的学习更自信、更自觉、更主动。

新的培养计划突出了紧贴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体现了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和高等教育改革主流和全面素质质量观。

经过多年实践,基本构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框架(如图)。

(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本框架)2.横向整合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改革采取“平台+模块”形式,在低年级设置公共基础平台与学科基础平台两级基础课程平台,在夯实基础之上,高年级柔性设置专业方向与特色模块。

培养方案压缩课内总学时,实现“四增四减”:减少课内学时数,增大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减少专业课学时,增加基础课学时,强化学生基础;减少理论课教学学时,增加时实践教学学时,丰富实践教学方式;减少必修课学时,增加选修课学时,一般要求选修课比例达到15%以上,扩大了大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

同时,要求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方面设立9个学分,引导学生进入科研活动,重点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中,项目组人员在本科生中成功开展了科技与创新教育实践,创造性地在全校本科生中开设了《科技与创新》《创新与专利》《创新与创业》《自然美与创新》等公共选修课,形成科技创新教育的基本知识体系。

随后,在该研究成果的带动下,已有数十门校内相关公共选修课顺利开出,效果良好,逐步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举、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交融的新局面。

3.强化实践教学,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构建和完善了由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三个层面有机结合、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列入人才培养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大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大于总学分(学时)的25%。

结合科技与创新教育的开展与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推动了实践教学改革,突出了学生良好的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重点突破,引领学生积极参与科技与创新实践,彰显创新教育成效本项目开展以来,我们先后制定、完善了《XX科学技术学院学生素质教育课外培养计划》、《XX科学技术学院学生课外活动品牌项目管理暂行办法》、《XX科学技术学院学生学术基金管理办法》、《XX科学技术学院实验室开放管理暂行办法》和《XX科学技术学院学生课外活动品牌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

引领学生积极参与科技与创新实践,以科技创新实践为突破,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开放实验教学和自选实验课题的研究,创造性地开展科技与创新实践。

设立了学生学术基金和实验室开放基金,2004-2008年,学生申报“学生学术基金”576项,立项资金30多万元,学生参与人数1500多人次;学生申报实验室开放基金307项,立项资金14.3万元,学生参加人数2900多人次。

同时,2004年以来,在本项目的带动下组织了大批学生参与各项科技创新竞赛,在“挑战杯”“计算机仿真大赛”等竞赛活动中取得骄人成绩,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99项,其中国家级奖9项、省级奖44项;此外,组织学生参与了专项发明创新等活动,先后指导150多项学生发明创新并以学校名义完成并成功获得三项国家专利,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成效显著。

5.完善创新激励机制,促进学生自主创新鼓励学生自主创新,设立“明日栋梁”奖学金、“台商阳光”奖学金、“困难成才”奖学金和“凯思特”奖学金等,引导学生争优创新。

三、成果创新点1.以科技创新教育为主线,构建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和就业教育相结合的“三维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普通高校具有领先水平,突出了创新与创业的有效结合,弥补了应试教育的不足。

2.形成了科学与技术、科学思维方式、技术思维路线、创新思维方法、创新与专利、专利策略以及创新与创业等创新性的基本教学体系;公开出版《大学生科技创新教程》,填补了国内高校系统的创新教育教材的空白。

3.率先采取全校公选课形式进行创新教育,并有效实施理论讲授与研讨、参观、名家说法、动手制作、专利申请模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提升了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弥补了普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不足。

4.设立学生学术基金和实验室开放基金,形成了数百项学生科技选题、一百多个创新成果和多个国家专利授权,学生科技竞赛取得骄人成绩,在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方面探索出一条新途径。

5.本成果发表和出版的论著在创新教育的理论,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有理论指导和推广意义。

四、成果应用效果及评价本成果在应用方面有广度、有深度、有重点、有突破、可复制:1.本成果形成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已在我校本科专业连续六届学生中进行了推广应用,方案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现实需要,在改革过程中落实五个原则:一是整体优化,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观,构建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二是增强适应性,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应用型人才;三是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四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彰显特色;五是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