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政策[德国社会市场经济]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政策[德国社会市场经济]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政策[德国社会市场经济]

浅析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及启示马丽华(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基础教研部, 吉林长春1 3 0 0 1 2 )[摘要]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能够较好地兼顾效率与公

平,为国民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提供比较坚固的社会基础,也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比较稳定的社会条件。深入考察分析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对进一步深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市场经济;

社会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管理;宏观调控[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03 — 5478 (2008) 01 — 009

7 — 0

市场经济尽管是当今世界多数国家采取的经济体制,但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的差异,所选择和推行的市场经济体制模式也不尽相同。在众多的市场经济模式中,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和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较为典型。本文着重考察分析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模式与特点,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一、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及政府管理所谓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即德国模式,其实行的是宏观控制的社会市场经济,既反对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也反对把经济统紧管死,而要将个人的自由创造和社会进步的原则结合起来;既保障私人企业和私人财产的自由,又要使这些权利的实行给公众带来好处。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其原则是政府要尽可能少干预而只给予必要的干预。政府在市场经济中主要起调节作用,并为市场运作规定总的框架。德国实行的社会市场经济,实际上是政府有所调节的市场经济,以保证市场自由和社会公平之间的平衡。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实质上是一种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宏观控制的市场经济。它在市场经济前面加上“社会”二字,想说明不同于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要以政府的干预为补充和以社会保障为特征来发展市场经

济,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平”,即要通过一定措施来缓解市场经济所造成的收入与权力分配的不均,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该种模式的基本特点一是通过法律手段限制垄断,保护竞争,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二是明确规定实现“社会公平”的具体内容。三是十分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如通过中期计划和年度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并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来影响、引导企业沿着计划指导的方向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国家投资兴建整个国民经济所必需而私人资本无力或不愿经营的基础设施;建立中央银行,稳定货币和物价等。(一)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社会市场经济是德国的首创。其基本内容包括第一,竞争环境平等。竞争机制被认为是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保护竞争环境平等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责任。第二,公平。一是共同利益至上。集体利益通常优先于严格意义上的个人利益,但这并不意味着信奉集体主义,市场经济、私有制和自由竞争仍然是它的金科玉律;二是共同参与决定制的保障和实施。雇员进入最高决策机构与雇主一起参与企业大政方针的决定,即把企业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三是在工资自治方面,由雇主联合会和工会代表来协调双方的利益,强大的和负责任的工会组织是双方经常协商和共同决定的模式的基础。第三,安全。公平原则不仅[收稿日期]2 0 0 7 —1 0 —14[作者简介]马丽华(1 9 5 8 —),女,吉林长春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基础教研部主任、教授,研究方向法学

体现在正常人的经济利益和经济权利上,还要让人们在丧失劳动能力以后或在遭遇

意外困难时,生活上仍有保障。德国是欧洲实施社会福利最早、也是目前西方国家中社会保障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发达的社会保障事业缓和了劳资矛盾,公民广泛地积极参与公共生活。第四,进步。战后的德国曾被认为是在保持货币价值稳定的基础上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范例,这在相当程度上归因于德国独具特色的联邦银行体制和其始终坚持的反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可见,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是自由、公正、安全、富裕。其社会政策目标是个性的自由和价值的自我实现;其经济政策是追求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其核心是效率和公平的统一,经济效率和社会平衡的结合。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有其优势,也有其不足的方面,这是事

物的两个方面。社会市场经济目

前也存在着体制僵化、活力渐减、求稳怕乱、缺乏进取等主要问题。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所形成的当前局面已经开始威胁到德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德国的改革步伐缓慢,过高的税收难以降低,德国人趋于追求生活享受而不是创造,精神活力不足。在激烈的外部竞争条件下,德国如不采取积极的改革步骤,那么必然也要步英国的后尘,成为西方阵营中的三流国家。

(二)德国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德国政府在社会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是制定经济运行的基本框架,直接或间接干预经济的发展,在必要的时候,对特定企业直接参股,创建适宜企业发展的优良环境。在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管理经济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制定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有保护竞争、反对垄断、联邦银行独立的货币政策、秩序政策和框架政策相结合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有保障社会公正、完善教育体制、科学技术开发体制等;对企业具体经济行为放开,以私有制为主的所有制形式,并以国有参股为辅,价格基本自由形成,工资自治,经营自立,择业自由,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德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组织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按私法经营的企业,其中包括所有的私人企业和部分股份制的公共企业;另一类是按公法经营的企业,其中包括国有的公共企业、金融机构和基金会。而其国有企业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原西部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有企业,二是原东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有企业。这两种国有企业的经济基础不同,经营管理方式也不同。在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 德国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政府的职能为宏观调控,基本上不具体干预企业,因而企业的自由度较大,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较为简单,政府干预经济主要通过两项较大的举措,第一,对原东

德地区实行经济转轨,转轨的主要内容是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银行体系、物价制度、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第二对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的扶持与开发。政府采取的手段包括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使企业能够有序竞争;维护价格稳定和制定公平的税赋政策;投资建设有效的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投巨资对地区经济结构进行改造;充分利用财政收入再分配,使地区间经济的发展逐年趋于平衡,社会得到安定。二、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对我国的启示德国政府实施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给我们的启示是政府应以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为重。这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尤为重要,特别是垄断行业的行政管理与企业自主经营应尽快脱钩,使企业充分参与市场竞争。加大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步伐,变国家扶持为共同发展,对全国财政收入再分配,加大对重大基础建设项目的扶持力度,变输血为造血。加快企业改革步伐,在经济结构调整到位的前提下,重新配置国有资产资源,加快股份制改造。进一步强化国有资产的管理,真正发挥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监管作用,不仅要使国有资产监管一体化,并且要慎重对待和处置国有资产,避免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和巨大浪费

(一)强化行政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依靠完备的法制。新体制不仅需要规范市场主体及其相互关系,维护市场秩序的民商法律、刑事法律,而且需要规范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个人关系以及规范政府自身的行政法律。在目前行政权过大又缺乏必要规范的情况下,强调行政法的作用更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每一项改革措施都可能因行政机关的扭曲和抵制而变形甚至流产,法律赋予企业、个人的各种权利也可能因行政机关的不适当干预而化为泡影。因此,如何规范政府权力,保证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是当前建立完备法制、促进市场经济体制。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 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以私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德国政府直接通过财政、货币、税收、规划等诸多政策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间接通过投资、保险、科技、信息、计划等经济政策为中小企业提供支持和服务,并以高效的信息化服务,扩大全球市场贸易范围,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鼓励创新与革新,努力给社会创造一个低税负、低通胀、低利率、保护竞争、增强发展活力、宽松有序的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在战后很短时间内创造了“经济奇迹”,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保持了经济的长期繁荣。 一、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概况 德国地处欧洲中部,1990年10月东西德统一后,共设立15个州,1个直辖市,国土总面积35.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8255万。2001年,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2.3万亿美元。综观联邦德国经济发展过程,德国经济之所以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关键在于定国之初选择了“社会市场经济”这一经济发展模式。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私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 德国《基本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保护私有制,但也并不排斥其它形式的所有制。《基本法》第十五条规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把私有土地、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转为公有。在德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共存在着八种形式的所有制:即私人垄断所有制、非垄断性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小私有制、国际私人垄断所有制、国家垄断所有制、合作化所有制、工会所有制和国际国家垄断所有制,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私人垄断所有制和国家垄断所有制。 在国家垄断所有制结构中,以经济基础设施(道路、桥梁、隧道、港口、机场、行政办公大楼等)、社会基础设施(学校、医院、博物馆、艺术厅等)和军事工业及设施为主体,汽车、造船、采矿、钢铁、有色金属、交通、供电、供水、煤气及污水处理等行业采取国家参股、控股等“公”“私”混合经营,其主要目的是为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正常运转创造必要的宏观条件和保证国家与经济安全。 (二)确立以自由竞争为基本原则、竞争秩序由政府负责规范的市场管理体制。 在经济活动中,德国一直信奉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主张并实行有序的市场竞争,尽可能地让市场力量来自行调节经济活动;同时,在需要时由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和必要的干预。这个“尽可能+需要时”,可以说是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的核心,其实质是建立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德国在市场经济实践过程中,既反对国家操纵主义,也摒弃自由放任主义,力图走出一条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之路。其主要做法是,一方面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由个人和企业在市场上按照供需状况,通过竞争来自由地进行决策,尽可能地在政府规定的游戏规则下,让市场力量来自行调节一切经济活动;另一方面,通过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来鼓励和规范竞争秩序,先后制订和颁布了《反对不正当竞争法》、《折扣法》、《商标法》、《专利法》、《关于附加赠送物品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另外,还成立了联邦卡特尔局及其分支机构专门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这种在规范的游戏规则下,自由竞争的经济制度是既经济又民主的高效率的经济制度。 (三)确立独立的金融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负责实施的金融管理体制。 德国中央银行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并得到法律制度和体制机构上的保证。在法律方面,中央银行应支持政府的经济政策,负责货币发行;中央银行有责任向政府提供货币政策问题的咨询和信息;政府必须邀请中央银行行长参加讨论有关货币政策;政府有权参加中央银行委员会会议,只有建议权,但没有表决权;中央银行有权参加政府的财政计划委员会和行情委员会会议,但也没有表决权;在挑选中央银行领导成员时,政府有建议权,从而可以施加一定的影响。此外,政府和中央银行共同通过“联邦信贷业监督局”,对整个银行体系进行监督、控制,保证储户存款安全和银行正常业务,并监督银行活动不损害国民经济利益。在机构方面,中央银行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中央银行委员会,中央银行委员会的执行机构是联邦银行管理委员会,它负责同政府、信贷机构、外汇和公开市场有关的业务。联邦银行管理委员会所有成员由政府提名,经过中央银行委员会范围内的听证,最后由政府总统委任,任期八年。中央银行委员会所有成员任期均为八年,大大超过政府总理和各部部长的一届任期,其目的是使中央银行不受政府更迭和党派关系的干扰,保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

关于西方经济模式与中国经济模式的一些比较

关于西方经济模式与中国经济模式的一些比较 财科所2013会计博士孙明成 美国的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引发人们对市场经济模式选择的深层思考,反映在世界各国的报刊上出现了不少醒目的标题,如:"金融危机重创英美模式"、"美国发展模式将发生重大转折"、"中国模式给世界带来启迪";还有的从社会制度层面论述市场经济模式问题,如:"自由资本主义制度走上末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观察是正确的",等等。在这些标题下,我认为只有全面地认识资本主义制度,认识其本质才能有效得出结论。从根本上说金融危机仍然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引发的。也就是说,只要有资本主义这种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一定会不定期的发生。只是在在新的形式下又有其新的表现而已。 一、金融垄断必然导致金融危机 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是生产资本的全球化;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化。从而出现了银行、保险、金融市场在质和量两个方面的扩张等,从而保证资本的流动性。在当代资本全球化的有力推动下,资本主义企业实现了空前规模的积聚。全球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最后,信息技术深入到所有生产部门,其中包括服务部门,推动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连续化,IT技术的爆炸性发展,加速了金融垄断的形成。 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潜在危害性。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金融经

济具有虚拟化、泡沫化的弊端。虚拟经济本身具有脆弱性。一但金融资本出现问题会很快席卷到实体经济领域对各国的经济造成巨大的伤害。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提到的更多的词是次贷、金融衍生品等与金融、资本相关的词。充分凸显了金融资本在当前社会中的巨大的作用。同以往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最深刻变化是在金融领域。金融垄断资本无所不在的事实使得资本主义发展到了新的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这个阶段要想看清资本主义就必须懂得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金融垄断资本在资本主义各国已经无所不在,并随全球化的扩展迅速向全世界蔓延。作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资本通过金融全球化打通金融资本在全球流动的障碍,一方面控制全球经济,另一方面利用其资金优势在各个国家进行投机,赚取超额投机收益。在金融越来越成为现代经济命脉的情况下,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使国际垄断资本有了一个控制全球经济的最重要的杠杆,从而通过控制金融,把整个世界经济体系牢固地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中。2008年金融危机向全球的扩展表明,资本主义已进入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形成高度虚拟化、泡沫化的经济王国,全球化的世界已经日益置身于金融垄断资本的掌控之中。 二、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的矛盾是经济及金融危机的根源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肇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表面上看是美国经济中虚拟经济比重过大,银行违背了从业的最基本法则,将资金贷给了许多没有能力还贷的人,投放在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上的大量资金无法及时回流,造成了银行资金周转的困难。但是从本质上看,金融危机

世界各国市场经济模式

世界各国市场经济模式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经济模式 在人类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的差异,其社会制度也不同。但是,综观世界各国经济,可以发现它们还是有许多共性,其中,市场经济就是至今为止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经济体制,不同的是,市场经济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的国家却显现出不同的特征。 1.“野生植物”——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此种市场经济又称“个人资本主义”经济。它强调市场经济主体间按市场规律开展相对完全的自由竞争,通过优胜劣汰配置社会资源。政府主要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经济政策的法律,保证竞争秩序和市场活动的运行。这一模式的特点是:①国有经济的比重较低,一般在10%以下,美国国有经济仅占国家经济比重的2%,国家所有制企业在全国资本构成中的比重仅为10%;②政府对经济的管理突出显现为间接管理,主要通过调解市场参数来间接引导企业的经营活动,很少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美国是典型的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环节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干预局次要地位。美国没有专门从事综合经济规划的机构,也从不制定任何产业政策,其资源配置主要通过市场分散进行,经济活动中,有75~85%的行业依赖市场竞争的力量生存和发展。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相对其他国家是弱的。因为对市场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这样的渠道实现的:一是充当市场活动的“裁判员”,维护市场机制正常运转,保证竞争的公

平和秩序。二是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解经济活动。财政政策是美国经济体系的“内在稳定器”。三是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培养科技人才,注入巨额科研经费。 2.“人工培育的植物”——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亦称“莱茵模式”的互助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从50年代以来被德国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当作社会保障网于自由竞争相辅相成的经济制度。其特点是:①认为市场的灵魂是竞争,但竞争不能采取自由的形式,而要公平竞争;②坚持社会的整体性原则,注重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③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但干预和引导的倾向点在于维护社会平衡。社会市场经济是一种理想化的经济模式,其基本原则是竞争和秩序,社会发展与公平。社会市场经济包含两个密不可分的领域;一个是带来经济效益市场,另一个是提供社会保障、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的社会福利政策领域。它是“市场效率和活动与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之间的结合。” 3.”政府主导型“——日本市场经济模式 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政府干预的力度和作用的范围都很大,并且与法国的经济模式有许多相似之处,即都是靠中央计划和市场机制共同协调经济。因此,一些研究日本经济的西方学者将日本的经济归结为“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作为一个战败国无论在精神上还

混合经济是当前世界现代经济模式

混合经济是当前世界现代经济模式 郑酋午第三次科技革命促使世界经济走向公私混合的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的新时代,可以把这种经济简称为混合经(mixedeconomy)。那么,什么叫混合经济呢?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某些特征并存的一种经济制度,或某一特定社会制度下经济体制中各种不同因素的混合。从公私混合的角度来看,现代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化经济的混合,社会化经济在生产上是指国有企业,在收入与消费上是指公共卫生、房租低廉的住宅和社会安全与福利开支等,混合经济就是指生产上、收入与消费上的公私混合经济;从配置资源的角度看,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配置资源、调节经济运行,在这一经济体制中,同时也运用了计划这一调控手段,国家采用指标、综合平衡的办法,对宏观经济活动进行预测、规划和指导,规范微观经济使之符合宏观经济发展目标,引导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市场与计划在一种经济体制范围内的这种结合,也意味着一种混合经济的形成。现代世界经济正处于这种混合经济模式之中。 (一)西方国家的经济已处于发达的公私混合经济阶段 在200多年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英、美、法、德等

西方国家都经历了资本主义和混合经济两种形态,资本主义又经过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这样说,也就意味着工业社会已经到了三个阶段,从经济的角度来说,第一阶段是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第二阶段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第三阶段是混合经济阶段。 西方国家现在的经济已处于发达的公私混合经济阶段。从二战后到现在这些国家国有化企业一度有很大的发展,但私营部门的公司始终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当然各国的实际情况又有些不同,英国自19世纪末以来,其经济像许 多西方国家一样,已不是原先那种单一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而是成长起社会化的公共经济,出现了公私经济并存的新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党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国有化运动,在1945-1951年的艾德礼政府时期,国家出资买下了英格兰银行,接管了钢铁、煤炭、电力、公用事业、邮政、通讯、铁路、民用航空和所有的内陆交通部门。1964年10月威尔逊工党政府执政后,又掀起第二次国有化高潮,把不久前被保守党政府私有化的钢铁工业重新实行国有化,将公路运输的骨干企业、部分港口和机场收归国有。威尔逊-卡拉汉工党政府在1975-1979年执政期间所实施的第三次国有化 高潮,不仅继续扩大“夕阳工业”的国有化范围,还积极推进对新兴工业与高科技产业的国有化试验。1977 年工党政府成立了“英国宇航公司”,将英国飞

市场经济与市场社会

明确定位“市场经济”与“市场社会”有利于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王天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北京 100029) 【摘要】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逐渐承认了市场经济的地位,并始终以市场机制指导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果。然而,就在这令国人欢欣鼓舞的时刻,道德困境在不知不觉中愈发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道德的经济价值被遮蔽,市场之手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导致社会乱想时有发生。明确“市场经济”与“市场社会”的定位是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经济的发展实现健康可持续。 【关键词】市场经济市场社会道德困境 一、引言 市场经济是相对于计划经济的概念,其最为本质的含义即是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作为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政府只能作为经济运行的调节者,而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销售只能完全由自由市场的价格机制来引导。经过商品经济长时间的充分发展,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商品经济逐步完成了华丽变身与升级,蜕变为它的高级形态,即如今经济舞台上具有无限生产力的“市场经济”。同时,因“市场经济”具有与生俱来的,如:各商品所有者之间在自由平等的市场环境中,实现等价交换;经济主体由股份制企业代替独资或合伙企业,克服企业资本的狭隘性;一切生产要素与产品都通过市场进行分配,形成万千企业与个人对稀缺性社会资源广泛而激烈的竞争等等诸多“优秀品质”,使得它一踏入人类社会,就被穿戴着凤冠霞帔,以示尊崇。市场经济给这个蔚蓝的曾经寂静的美丽星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与人类发展的跃进。 然而,就在我们面对喜人的各种经济指标报告而洋洋得意之时,又是否会发出“这是以能源和环境换来的GDP”的感叹;是否会发现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的趋势,社会矛盾在不知不觉中潜藏酝酿的危险;是否会感觉自己的心境不再容易平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如往日的踏实简单。为什么在解决温饱,有着如此之多物质品类的今天,却时常让我们的选择无所适从、困顿茫然?又为什么商品的质量危机,企业的信用危机以人及与人之间交往的信任危机频频被推向媒体公众舆论的风口浪尖?是时候让我们适当地放慢前行的脚步,回望曾经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同时倾听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叩问尘封多年还未泯灭的良知。我们的“市场经济”不仅要追求资金的快速运转,资本的大规模集聚,物质财富的竭力创造,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具有“道德”支撑的“市场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 “市场”在经济领域里的地位在短时间内的确无法撼动,但“市场”不要一时“好奇”而进入了“社会”这片更为广阔的天地。“市场”的思维逻辑只适用于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而对于和谐的社会建设往往不那么有效。它会使人们产生“拜金主义”成为金钱的奴隶,一切仅以金钱的多少来考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忽视了“良心”、“社会责任”以及“道德”这维系人类社会最为重要的因素。正如法国前总理若斯潘的观点:要市场经济,不要市场社会,市场经济的原则不能渗透和支配全部的社会生活,否则那将是经济的“灾难”,人类社会的“灾难”。 二、市场经济对传统道德及价值观的冲击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承认市场经济的地位以来,实践证明,“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确具有独特的优势。它使生产力出现了指数级的快速增长,人们的劳动热情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挖掘与调动。因此,面对着市场经济诸多的“丰功伟绩”,社会普遍笼罩在崇拜甚至是盲目迷恋“市场”的氛围中。认为“市场”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最为伟大的发现,如万能的救世主一般神圣。当前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在“市场”的调节操纵下得到解决,取得令人满意的和谐与完善。“市场”也就在这备受宠爱与赞扬的环境中“成长”,市场规则与逻辑渐渐突破了经济领域,不断向社会的各个方面延伸,就连传统道德与价值观念也被牵涉其中。 马克思和恩格斯有言:“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生产关系中,汲取自己的道德观念”。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所有商业都是罪恶的”。在公元前5世纪,一位希腊哲人曾经用“黄金,蛀虫和铁锈都无法侵蚀,但人类的灵魂,却被这至高无上的财富所侵蚀”来描述供商业文明发展的交换媒介——黄金。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士农工商”的等级划分,而商业与商人无疑也被列为了社会的最底层,不被世人所看好。类似的诸多历史记载不胜枚举。引

比较德国与法国,德国与俄罗斯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比较德国与法国,德国与俄罗斯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一、德国与俄罗斯自然环境以及社会发展情况 答:(一)○1俄罗斯联邦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如煤、石油、天然气、泥炭、铁、锰、铜、铅、锌、镍、钴、钒、钛、铬的储量均名列世界前茅。 只有锡、钨、汞等金属资源储量较少,不能自给。主要资源分布集中,有些大型 能源资源、矿物原料的分布相互接近,但是,资源分布很不平衡:其中大部分 集中在国土的北部和东部地区;而急需燃料、原料的西部(欧洲部分)地区却 感到资源不足、品种欠缺;矿产资源丰富、品种也较齐全的乌拉尔地区,由于长 期开采已造成资源不足,开采难度愈来愈大。上述情况势必造成远距离运输, 给交通部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每年由东部地区运往西部地区的燃料都达几亿标 准吨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俄罗斯联邦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合理分布。 俄罗斯自然资源的丰富还表现在:它拥有原苏联90%以上的森林面积和水能资 惊,70%的煤炭,80%的天然气,100%的磷灰石,60%的钾盐和大部分铁矿 石。西伯利亚和远东是全世界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这里的森林面积达5.03 亿公顷,木材积蓄量达600多亿立方米。还有大量的各种金属矿藏,如铁、铜、 镍、锌、锡、铝、霞石、金刚石、水银、镁、云母、铝、钨、金、银等。西伯 利亚拥有大量的各种珍贵皮毛动物和价值较高的药用植物。远东海域生物资源丰 富,总量为2850万吨,其中鱼类资源2300万吨。 ○2德国自然资源贫乏,除硬煤、褐煤和盐的储量丰富之外,在原料供应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矿物原料(钢、铝土矿、锰、磷酸、钨和锡)对外国的依赖特别大。德国拥有少量铁矿和石油, 天然气需求量的三分之一可以由国内满足,2/3的初级能源需要进口。德国的工业以重工业为主,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电气等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0%以上。食品、纺织与服装、钢铁加工、采矿、精密仪器、光学以及航空与航天工业也很发达。中小企业多,工业结构布局均衡。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很高。农业用地约占德国国土面积的一半。产品可满足本

比较德国与法国,德国与俄罗斯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比较德国与法国,德国与俄罗斯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比较德国与法国,德国与俄罗斯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一、德国与俄罗斯自然环境以及社会发展情况 答:(一)○1俄罗斯联邦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如煤、石油、天然气、泥炭、铁、锰、铜、铅、锌、镍、钴、钒、钛、铬的储量均名列世界前茅。 只有锡、钨、汞等金属资源储量较少,不能自给。主要资源分布集中,有些大 型能源资源、矿物原料的分布相互接近,但是,资源分布很不平衡:其中大部 分集中在国土的北部和东部地区;而急需燃料、原料的西部(欧洲部分)地区 却感到资源不足、品种欠缺;矿产资源丰富、品种也较齐全的乌拉尔地区,由 于长期开采已造成资源不足,开采难度愈来愈大。上述情况势必造成远距离运 输,给交通部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每年由东部地区运往西部地区的燃料都达 几亿标准吨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俄罗斯联邦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合理 分布。俄罗斯自然资源的丰富还表现在:它拥有原苏联90%以上的森林面积和 水能资惊,70%的煤炭,80%的天然气,100%的磷灰石,60%的钾盐和大部 分铁矿石。西伯利亚和远东是全世界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这里的森林面积 达5.03亿公顷,木材积蓄量达600多亿立方米。还有大量的各种金属矿藏, 如铁、铜、镍、锌、锡、铝、霞石、金刚石、水银、镁、云母、铝、钨、金、 银等。西伯利亚拥有大量的各种珍贵皮毛动物和价值较高的药用植物。远东海 域生物资源丰富,总量为2850万吨,其中鱼类资源2300万吨。 ○2德国自然资源贫乏,除硬煤、褐煤和盐的储量丰富之外,在原料供应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矿物原料(钢、铝土矿、锰、磷酸、钨和锡)对外国的依赖特别大。德国拥有少量铁矿和石油, 天然气需求量的三分之一可以由国内满足,2/3的初级能源需要进口。德国的工业以重工业为主,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电气等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0%以上。食品、纺织与服装、钢铁加工、采矿、精密仪器、光学以及航空与航天工业也很发达。中小企业多,工业结构布局均衡。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很高。农业用地约占德国国土面积的一半。产品可

全球工业化模式

全球工业化模式(资料) 英美模式 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内生型模式 世界各国由于经济发展的背景和起始条件不同,因此工业化特点各不相同,并形成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式。综观世界各国工业化的道路可以发现,英国、美国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内生型工业可以归结为一种模式;其后,有德国、日本模式,特点是以较完善的市场机制为前提,通过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和军事力量实现工业化;此外,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东亚模式的工业化道路自成体系,具有明显的特点。 虽然英国和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在时间上并不一致(英国是在19世纪上半叶以工业革命为开端掀起工业化浪潮,美国则在19世纪末开始工业化),但是,两者的工业化的动力机制具有类似性,都是依靠市场方式自发推进工业发展,是在经济系统内生地实现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转变的。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自由放任”一直指引着英国的工业化进程。可以将英国的工业化路径总结为:“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市场经济完善,出口扩大———部门利润率变化(以毛纺工业为代表的工业利益大于传统农业部门利益)———生产结构转变的需求———圈地运动(土地 产权和农业经营方式、生产组织的变化;为工业提供原料和廉价劳动力)———资本积累———工业革命(技术革新)———以纺织为先导的工业部门的扩张———工业化向其他行业的进一步扩散———经济结构的变化———实现工业化。美国的工业化可以看作是英国工业化模式的延伸。不过,美国作为稍后工业化的国家,在吸收英国的市场经验基础上,政府强有力的指导政策也具有一定作用。更重要的是,美国的工业化不但建立在市场基础上,而且是以工厂体制和生产组织的内部创新为起点和动力的,形成了“股份有限公司”、“通用制”等适合企业发展的大型生产组织,从而在较短时间内聚集资源,实现社会化大生产,以机器工业代替了手工劳动的生产方式,从而完成了工业化。 德日模式 在不利的国内外环境下,通过政府主导的赶超政策实现工业化 德国、日本的工业化道路被认为具有类似性,都是在强调一系列政策重点的基础上,通过政府主导型模式推进工业化。 1871年德国统一后,仅仅用了30年时间,就完成了工业化,并成为工业强国,居欧洲之首,世界第二,重要原因就是德国政府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中起了巨大作用。为实现国家经济发展,德国在社会军事组织基础上建立了强有力的政府官僚体系,成为实现产业保护、统一市场、投资科技的有效组织基础。在英、美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压力下,德国通过强有力政府干预、通过适当的保护政策很快实现了经济赶超。 日本的工业化也是在政府强制基础上实现的。明治维新后,政府一方面通过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加速本国工业发展,实行出口导向型政策促进本国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注重发展教育科技,并在政府干预下迅速改革

德国强势经济体制分析

德国经济为什么这样强 杨佩昌 德国已成为抵挡欧债危机的中流砥柱。德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德国良好的经济基础、高素质的人员、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等,但不可否认的是德国政府施政措施的从容与恰到好处。这种从容与恰到好处的做法源于何处?这首先得从德国历史特别是制度创新和具体的施政策略中寻求答案。 社会市场经济的基石 经济制度的选择远比解决个别实际问题意义更重大,一个良好的经济制度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因此,二战结束后,对德国而言,关键是选择什么样的经济制度。 当时的联邦德国存在两种经济制度选择,即社民党的“社会主义”方案与基盟党的“秩序自由主义”方案。鉴于联邦德国公众对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恐惧和美英法占领当局的关键态度,联邦在选择何种经济制度的问题上,已经不是“要不要市场经济”的问题,而是“要什么样的市场经济”的问题。也就是说,联邦德国的经济体制首先应该体现于承认“个人选择的自由”、“企业经营的自由”和“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这三点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前提条件。对此,联邦德国各派政治、社会力量之间,并未出现激烈的争议。因此,在承认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各方关注的焦点是“国家在经济生活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发挥多大的作用”。各方的观点五花八门,但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思想主张:新自由主义方案和社会主义方案,它们在市场与计划之间分别代表了两种相对极端的观点。而新自由主义的观点以秩序自由主义的弗赖堡学派最有影响力。 经过激烈交锋,以艾哈德和米勒-阿尔玛克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方案逐渐得到广泛认同,尤其是美国占领当局的认可。随着信奉新自由主义的艾哈德被任命为英美占领区经济管理局主任,“社会市场经济”理论成为了双占区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于是,关于联邦德国经济体制选择问题的争论也暂时画上了句号。 这一制度致力于实现下述目标:“第一,通过建立自由的市场经济,并且采取相应保证措施以防止产生专政,国家计划化、经济管理已经由于工业卡特尔化而造成的私人垄断,目标是实现尽可能广泛的经济发展。第二,建立能正常运转的货币秩序,以保证价格稳定。在私人经济创造奇迹的国家应保持货币一定程度的稳定性以及通过不同的国家措施保证市场的竞争和经济的稳定。第三,实现社会安全、社会公平与社会进步。主要手段是,促进经济增长,即不断扩大社会财富,国家对收入与财富进行再分配。同时为加强社会团结,如果由于竞争而产生较大收入差别,则通过累进税率缩小这一差别,而同时又不至于影响贯彻刺激生产的原则。” 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是保持稳定物价和维护市场的自由竞争,为此,联邦政府修改和颁布了以下几项法律:首先,联邦政府在1957年对1909年制定的《反对不正当竞争法》进行重新修订,明确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对各个经济领域内的竞争规则和竞争秩序作了具体和明确的规定。其次,1957年艾哈德政府颁布《反对限制竞争法》(即《卡特尔法》),其任务是尽可能地保护有效竞争,排除阻碍市场自由竞争的一切因素,核心是保护市场竞争的公平和自由,防止企业或个人通过不合法的方式、手段来限制和妨碍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再次,在确保市场自由竞争的同时,联邦政府致力于规范金融市场秩序。艾哈德认为,物价稳定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没有稳定的物价,经济繁荣就不可能持续。物价稳定的关键是保证货币金融稳定。1957年7月《德意志联邦银行法》颁布,鉴于德国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两次灾难性的通货膨胀,防止货币政策受到政治和利益集团的影响,因此必须保证联邦银行的独立性,于是根据该法的规定,德意志联邦银行是联邦德国的中央银行,它的最高权力机构为德意志联邦银行中央委员会,该委员会由联邦中央银行行长、副行长、理事会成员和州银行行长组成,联邦中央银行行长由联邦政府推荐,总统任命,任期为八年,并且行长的任期不受政府更迭的影响。艾哈德通过这样一个中央银行机构及其功能,力图在全国范围内能稳住金融市场,保持货币稳定,以稳定物价。艾哈德甚至把稳定货币上升到维护人权高度:“我们有理由把货币稳定纳入基本人权范围,每个公民都可要求国家来维护这种权利。” 由于社会市场经济是一个与德国具体现实较好结合的产物,因此对经济发展起到了良性作用,艾哈德的政策也起到明显效果。从1951年开始直至1960年代中期,德国创造了“德国经济奇迹”,物价上涨速缓慢,同时保持了经济较快增长。在联邦德国成立后短短15年间,德国国民收入稳步提高,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楷模。到了这个时刻,艾哈德已经可以

21世纪德国的经济状况

21世纪德国的经济状况 华中师范大学 自1990年两德统一以来,在经历了1990-1991两年的经济繁荣后,德国经济从此疲软不振,增速缓慢。进入21世纪以来,德国经济虽有好转,但总体来讲发展速度仍落后于美日等国。 进入21世纪以来,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经济增长缓慢德国的经济周期进入萧条阶段。从2001年开始,整个欧元区经济增长速度大减,德国的经济也相继进入萧条期,德国实际经济增长率从2.9%降为0.6%。 自1990年两德统一以来,德国经济疲软不振。自1990年统一到2001年,德国经历了四次经济衰退,经济周期仅为3年。1992-1993年德国统一后利率急升、马克升值以及欧洲汇率机制崩溃导致西欧经济深度衰退,其中德国经济连续5个季度出现负增长;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引发德国1995/1996年经济小幅衰退;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1998年下半年德国出现轻微衰退;1999/2000年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和美国经济衰退引发的2001年下半年经济严重衰退。 在全球经济萧条的大背景下,短期内难见经济复苏之势。 2.经济结构僵化,结构调整缓慢国内长期的经济结构僵化问题凸现出来。德国的经济被广泛认为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其一是劳动力市场僵化。自1991年以来,德国的就业人数基本处于下降状态,只有到1998年以后,才略有上升。2000年的就业总人数与1991年基本持平。德国的就业人数不随经济增长而增长,说明劳动力市场严重缺乏弹性。而高社会保障和高税收都使得就业率无法提高。目前,德国的失业人数超过400万,失业率为8%,就业率仅为65%。在失业总人数中,一半以上是结构性失业。 德国的劳动力市场僵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福利过大,大量的失业补助金和社会福利,减少了人们工作的热情。二是企业和职工的高社会保障贡献率和高税收率,抑制了企业雇佣工人和失业人员寻找工作的积极性。2000年,美国企业和职工的社会保障贡献和个人所得税合计占职工收入的24.1%,欧盟平

市场经济与社会保障

市场经济与社会保障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保障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足,并进行相应的改革,已成为理论工作者必须研究的课题。 1. 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所谓市场经济,就是通过市场调节社会经济活动,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市场经济有许多优越性,但也有不足之处:一方面是分配不均,产生两极分化;另一方面由于市场机制和竞争规律发挥作用的结果,必然会使一些企业在竞争中失败、亏损乃至破产而导致职工失业,使职工失去生活来源,生存受到威胁,这就需要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失业者给予基本的生活保障,调节和缩小分配上的不均衡,以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所谓社会保障是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在劳动者或全体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及遭受其它灾难时,保障他们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行为、机制和制度的总称,以维护社会安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它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等。 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是所有社会都面临的一个问题,只要存在人类和人类社会,劳动者的社会保障问题就始终存在。但市场经济的高效率和高风险,使社会保障制度显得尤为重要,社会保障对经济的发展也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才能发挥其完整而巨大的维系作用。纵观历史的发展,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正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特别是在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造成大量工人失业,阶级矛盾尖锐以至影响社会稳定的情况下,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制定社会保障法律,确立社会保障制度,用社会保障的手段来维护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每一次发展都无不与市场经济有密切的关系,都是为了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运行必要的稳定机制。市场经济运行实质上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过程,而这种配置又主要是靠市场竞争、市场供给和价格参数实现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客观上要求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经济主体有均等的机会,而竞争的结果

德国概况

德国概况(一) 地理位置(Lage): 位于中欧,它周围有9个邻国。北邻丹麦,西部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为邻,南边是瑞士和奥地利,东部与捷克共和国及波兰接壤 面积(Fl?che):357000平方公里,南北之间的直线距离最远876平方公里,东西之间相距640平方公里。 地形(Landschaft):德国的地形异常多样,秀丽动人。从北到南划为5大地形区:北德高地(da s Norddeutsche Tiefland),中等山脉隆起地带(die Mittelgebirgsschwelle),西南部中等山脉梯形地带(das Südwestdeutsche Mittelgebirgsstufenland),南德阿尔卑斯山前沿地带(das Süddeu tsche Alpenvorland)以及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区(die Bayerischen Alpen)。 气候(Klima):德国处于大西洋和东部大陆性气候之间的凉爽的西风带,温度大起大落的情况很少。降雨分布在一年四季。冬季平均温度在1.5℃(低地)和-6℃(山区)之间。7月份低地平均温度大约在18℃,南方有屏障的山谷为20℃左右。 人口(Bev?lkerung): 8226.4万,其中外国人730万,60岁以上老年人占人口的23%,而20岁以下的青年和儿童只占21%。2000年人口出生率0.92%,死亡率1.05%,自然增长率-0.12%,移民差额0.24%,人口总增长率0.12%,人口密度230人/平方公里。 国旗(Bundesflagge): 黑一红一金三色。关于国旗颜色的来历没有明确的解释。19世纪初叶以来,黑一红一金三色是自由的和德意志思想的象征。在1848/49年德国革命一后遭失败一中产生的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国民大会上,黑一红一金第一次成为国旗的颜色。1918年后这三色成为新的德意志共和国(魏玛共和国)的象征和它的国旗颜色。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于1949年5月将黑一红-金三色定为它的国旗的颜色。 国歌(Nationalhymne):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国歌是德意志之歌的第三段(Die dritte Strophe des“Liedes der Deutschen“)。奥古斯特·海因利希·霍夫曼·冯·法勒斯雷本(August Heinrich Hoffmann von Fallersleben)(1798-1874)作词;约瑟夫·海顿(Joseph Haydn)(1732-18 09)作曲。 Die Nationalhymne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德国经济概况

德国经济发展状况 1.自然资源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属于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在工业原料和能源方面主要依靠进口。矿物原料(钢、铝土矿、锰、磷酸、钨和锡)对外国的依赖特别大。德国拥有少量铁矿和石油,天然气需求量的三分之一可以由国内满足,硬煤、褐煤、钾盐的贮量较丰富。德国森林覆盖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以针叶林为主。在西部,私人林占43%,国营林占32%,其余属于社团或地方。全国生产的木林只能满足国内木材需求的45%。褐煤是采矿工业中最大的一个工业部门。褐煤矿主要分布在莱茵兰勃兰登堡州南部和萨克森州,有开采的储量为560亿吨。由于铀的储量有限,自1981年起,不再开采铀矿。核电站所需浓缩铀由国外进口。 2.经济概况 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实力位居欧洲首位,在国际上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经济强国和美国之后的第二大贸易国。德国经济1993年经历了战后最严重的衰退,1994年回升强劲,国内生产总值增幅达2.9%,1995年增幅明显减缓,为1.9%。1996年德国经济低速增长,增幅1.4%,主要得益于出口的增长,全年出口增幅达4.6 %。国内设备投资趋于活跃,增长2.6%;建筑业投资则出现2.7%的负增长。公共消费增加2.8%,但私人消费仅增长1.4%。德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失业急剧上升,1996 年失业人数397万,失业率10.4%。企业破产严重,达25530家,比上年增加14.3%。东部经济重陷困境,1996年经济增幅仅为2%,远低于上年5.3%的增长速度。另外投资环境恶化,产业结构调整相对滞后也是困扰德经济的重要问题。 3.经济简史 1949年德国分裂为两个国家,先后建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40多年来,两个国家沿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总的来讲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经济实力也大为增强。联邦德国在战后经济全面恢复的基础上,沿着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到60年代中期出现“经济奇迹”。后来虽然经历了席卷西方世界的三次经济危机,但其经济增长速度仅次于日本,仍然高于西方其他的工业国家,成为西方第三大经济强国,民主德国沿着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和集中计划体制,到70年代中期已发展成为先进的工业国家,是苏联东欧国家中居苏联之后的第二大经济强国。但是,就两个德国相比,战后初期德国两个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大同小异,居民生活水平相差无几。40多年后民主德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远不如联邦德国,劳动生产率和居民生活水平尚不及联邦德国的50%。 在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下,1989年东欧国家发生急剧变化,对民主德国产生最深刻的影响。民主德国虽是东欧比较富裕的国家,但其领导人从60年代起放弃民族统一旗帜,在新形势下又拒绝改革,从而引起群众不满、最后导致不得不开放柏林墙和边界。与此同时,联邦德国凭借其巨大的经济实力,利用当时对其有利时机,首先在1990年7月1日实现两个德国的经济和货币统一,然后在1990年10月3日联邦德国正式吞并民主德国,实现了统一。自从两个德国货币统一以来,东德的经济形势急剧恶化,企业倒闭,失业现象严重、西方商品充斥市场,物价飞涨,劳动力大批向西德滑动,资金筹集困难,1990年国内生产

世界各国市场经济模式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经济模式 在人类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的差异,其社会制度也不同。但是,综观世界各国经济,可以发现它们还是有许多共性,其中,市场经济就是至今为止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经济体制,不同的是,市场经济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的国家却显现出不同的特征。 1.“野生植物”——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此种市场经济又称“个人资本主义”经济。它强调市场经济主体间按市场规律开展相对完全的自由竞争,通过优胜劣汰配置社会资源。政府主要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经济政策的法律,保证竞争秩序和市场活动的运行。这一模式的特点是:①国有经济的比重较低,一般在10%以下,美国国有经济仅占国家经济比重的2%,国家所有制企业在全国资本构成中的比重仅为10%; ②政府对经济的管理突出显现为间接管理,主要通过调解市场参数来间接引导企业的经营活动,很少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美国是典型的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环节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干预局次要地位。美国没有专门从事综合经济规划的机构,也从不制定任何产业政策,其资源配置主要通过市场分散进行,经济活动中,有75~85%的行业依赖市场竞争的力量生存和发展。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相对其他国家是弱的。因为对市场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这样的渠道实现的:一是充当市场活动的“裁判员”,维护市场机制正常运转,保证竞争的

公平和秩序。二是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解经济活动。财政政策是美国经济体系的“内在稳定器”。三是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培养科技人才,注入巨额科研经费。 2.“人工培育的植物”——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亦称“莱茵模式”的互助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从50年代以来被德国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当作社会保障网于自由竞争相辅相成的经济制度。其特点是:①认为市场的灵魂是竞争,但竞争不能采取自由的形式,而要公平竞争;②坚持社会的整体性原则,注重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③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但干预和引导的倾向点在于维护社会平衡。社会市场经济是一种理想化的经济模式,其基本原则是竞争和秩序,社会发展与公平。社会市场经济包含两个密不可分的领域;一个是带来经济效益市场,另一个是提供社会保障、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的社会福利政策领域。它是“市场效率和活动与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之间的结合。” 3.”政府主导型“——日本市场经济模式 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政府干预的力度和作用的范围都很大,并且与法国的经济模式有许多相似之处,即都是靠中央计划和市场机制共同协调经济。因此,一些研究日本经济的西方学者将日本的经济归结为“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作为一个战败国无论在精神上还

世界各国消费模式比较

世界各国消费模式比较 消费模式不仅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有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也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本文通过比较一些典型国家消费模式的特征,探求适合我国国情的消费模式。 一、世界各国消费模式的特征比较 (一)消费方式比较 消费观念、消费工具和消费制度构成了一定的社会消费方式。由于消费观念、消费工具和消费制度差异,消费方式各不相同。 从发达国家看,由于社会保障和社会信用机制完善,消费方式以信贷消费为主,其本质是超前消费,这一点在欧美国家表现得尤为突出。 稳定的社会环境、发达的金融机构、完善的信用体系、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等诸多因素,使美国超前消费观念不断强化,信用消费飞速发展。与美国不同,欧洲个人消费多以银行卡为主,以持卡人存款为保障,并与持卡人支票账户相联,结账时银行从持卡人账上主动扣除,大部分是百分之百扣除。但由于欧美乃至全球消费方式正在趋同,欧洲也出现了大量信贷消费。 同为发达国家,日本在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上又与西方国家不同,90%左右的人习惯于用现金作为支付手段。 发展中国家一般以现金消费方式为主。 (二)消费水平比较 消费率是衡量一国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人均国民收入在3万美元以上的美、日、英、澳等发达国家,其消费率一般保持在75%—85%的区间水平上,同时保持基本稳定状态。而人均国民收入在2000—5000美元之间的经济转型国家(俄罗斯)和发展中国家(中国、巴西)消费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处于55%—75%的区间水平上。收入水平差距必然带来消费率水平的显著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与发达国家相对稳定的消费率水平相比,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消费率水平近年来都呈现出比较显著的下降倾向,一定程度上说明在发展过程中,消费率水平的下降具有一定客观性和阶段性。第二,中国的消费率水平不仅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三)消费结构比较

三种主要市场经济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三种主要市场经济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时间:2011年12月28日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者:李旭章 一、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以亚当?斯密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和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的实践为理论依据,主张国家对私人企业尽可能少干预,实行自由经济、自由贸易;企业高风险、高利润;强调个人自由,反对国家制定经济发展规划。美国从建国之初就选择了实行市场经济,两百多年来没有太大曲折。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化和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确立了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竞争向垄断转变。20世纪30年代,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混合经济体制确立。尽管我们很难说美国目前仍然是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但还是不难看出其以自由竞争为主基调的特色。美国实行民主共和制,三权分立;宪法赋予各州立法权,地方自治;自由平等是美国人价值观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自由市场经济体制正是以这一价值观建立起来的。 英国是第一个自由市场经济国家,早在18世纪中叶已经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19世纪70年代前,英国在世界工业、贸易、海运、金融等方面居于垄断地位,是“世界工厂”和“日不落帝国”。工业产值在19世纪80年代被美国超过,1900—1910年间被德国超过,之后不断被新兴大国超过。由于地域上处于美国与欧洲大陆之间,目前的英国体制可以说是介于美国的自由市场体制与欧洲的福利市场体制之间的,“有部分调节的市场经济”。自由竞争曾给英国带来历史的辉煌,失去竞争力大致也可以解释大英帝国的没落。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英国撒切尔夫人上台,美国里根入主白宫,两人共同演绎了一段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下的“新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奇迹,也是我们能找到的英美自由模式的最近例证。他们在所有制领域实行私有化、在金融市场上去除管制、在国际贸易上主张自由化,分别带领英美两国走出或缓解了当时的经济困境。 自由竞争的市场模式有利于投资和生产力的发展,起源于英国,在美国达到巅峰。这种模式中积累的决策权主要在私人公司,它们可以自由地、最大限度地追求短期利润目标,通过金融市场获得资本;劳动者享有有限的和法律明文规定的劳动所得和社会权利;信奉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美国模式在战后的“经济绩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主要优点是:弹性很强的劳动力和产品市场、低税、激烈的竞争和股东资本主义——股东对管理者施加压力,要求使他们利润最大化。它能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优势,在科技创新和必要的政府干预基础上,解决资源配置的动力问题。企业在技术、管理、产品、生产方式创新等方面,处于发达国家的最高水平。但是,美国模式的“社会绩效”明显偏低:劳资矛盾、贫富分化、种族歧视、社会安全问题挥之不去;收入差距悬殊、低福利救济、公共物品和服务(初等、中等教育)质量较差、公共服务与其社会财富不成正比;低投资率和很低的储蓄率,等等。美国医疗卫生体制集中反映了这一点,尽管美国是最发达的西方国家,其医疗卫生体制和绩效却备受怀疑和责难,奥巴马医改步履维艰,反映了美国人根深蒂固的自由市场观念。 二、以德国、瑞典为代表的社会市场模式 德国实行社会市场经济,具有高质量的劳动队伍、巨大的资本存量、低水平的腐败和高水平的创新。德国曾经影响和改变了世界,现在正通过改变欧洲主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