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解析

合集下载

弘一法师法书赏析

弘一法师法书赏析

弘一法师法书赏析弘一法师法书赏析弘一法师(1880-1942年),俗姓李,名息,学名文涛,又名成蹊、广侯,字叔同、息霜,号漱筒、演音等,别署甚多。

祖籍浙江平湖,清光绪六年(1880年)九月二十日生于天津河东地藏庵(今河北区粮店街陆家胡同)一官宦富商之家。

1942年10月13日圆寂于泉州。

幼名成蹊,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意。

学名文涛,字叔同。

法号弘一,世称弘一大师。

李叔同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

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启蒙者,他一生在音乐、戏剧、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等诸多文化领域中都有较高的建树,并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

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

其父李筱楼,曾任吏部主事,后辞官经营盐业与钱庄,为津门巨富。

文涛5岁失父。

13岁知篆书,15岁能诗,17岁善治印,18岁与茶商女俞氏成婚。

戊戌变法失败时,有人说他是“康梁同党”,他遂携眷奉母南下,避居沪上城南草堂,加入城南文社。

22岁入南洋公学,从蔡元培受业。

课余参加京剧演出,还为沪学会补习科作《祖国歌》,并编有《国学唱歌集》。

光绪三十二年,为求救国之道,东渡日本留学。

到日本后,肄业于东京美术专科学校,主修油画,兼攻钢琴。

在日期间李叔同在由留日学生出版的《醒狮》杂志上发表文章,加入“随鸥吟社”并与本田种竹、森槐南、日下部鸣鹤等交流。

课余热心于话剧艺术活动,联合留东同学组织“春柳剧社”。

在校期间还参加“白马会”第12回展(1909年春)、第三回展(1910年春)。

在东京,他创办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发表所创作的歌曲多首。

1906年10月4日的日本的“国民新闻”报曾刊登关于李叔同的访问记以及肖像照片。

在写生课时,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藩篱,被誉为我国新文化运动启蒙时期的急先锋。

宣统三年(1911年),文涛学成归国,先执教于天津高等工业学堂,任图案教员,后转到上海城东女学,讲授国文和音乐。

李叔同《弘一法师》

李叔同《弘一法师》

李叔同《弘一法师》李叔同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圆寂于泉州。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

他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1942年10月13日卒于福建省泉州市。

原籍浙江平湖,从祖辈起移居天津。

父李筱楼(字小楼),道光甲辰(1884)进士,官吏部尚书,曾经业盐商,后从事银行业。

母亲姓王,为李筱楼侧室,能诗文。

李叔同5岁丧父,在母亲的扶养下成长。

1901年入南洋公学,受业于蔡元培。

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攻油画,同时学习音乐,并与留日的曾孝谷、欧阳予倩、谢杭白等创办《春柳剧社》,演出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新蝶梦》等,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

1910年李叔同回国,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图案科主任教员。

翌年任上海城东女学音乐教员。

1912年任《太平洋报》文艺编辑,兼管副刊及广告,并同柳亚子发起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

同年10月《太平洋报》停刊,应聘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

1915年任南京高等师范美术主任教习。

在教学中他提倡写生,开始使用人体模特,并在学生中组织洋画研究会、乐石社、宁社,倡导美育。

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云游温州、新城贝山、普陀、厦门、泉州、漳州等地讲律,并从事佛学南山律的撰著。

抗日战争爆发后,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之时不能共纾困难于万一"等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弘一大师的五句话

弘一大师的五句话

弘一大师的五句话摘要:1.弘一大师简介2.弘一大师的五句话概述3.详细解释五句话的内涵4.总结与启示正文:弘一大师,原名李叔同,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佛教居士。

他精通文学、艺术、音乐等多个领域,曾在多所学校任教,后剃度为僧,成为一代高僧。

他的智慧和教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将通过弘一大师的五句话,来领略他的智慧。

1.“人生如梦,我努力向前。

”这句话道出了弘一大师对人生的理解,他认为人生如梦,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极遁世,而是努力向前,积极面对生活。

这也启示我们,在短暂的人生中,要有目标,有追求,努力奋斗。

2.“知者悲,强者恕,勇者百折不挠。

”这句话概括了弘一大师的人生观。

知者悲,是指有智慧的人对世界和人生有深刻的认识,因此会产生同情和悲悯之心。

强者恕,是指内心强大的人能够宽容和谅解他人。

勇者百折不挠,是指勇敢的人面对困难和挫折,会坚持不懈地努力。

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而教育他人,也会让我们发现自己的困惑和不足。

因此,我们应当珍惜学习的机会,努力提高自己,同时也要勇于教育他人,教学相长。

4.“道法自然。

”这句话体现了弘一大师的道家思想。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应顺应自然,不强求,不执着。

只有顺应自然,才能达到内心的和谐与平静。

这也启示我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关注自己的心灵,寻求内心的宁静。

5.“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句话摘自《金刚经》,是弘一大师最为喜爱的一句话。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都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

因此,我们应当看淡一切,不要执着于任何事物。

通过这五句话,我们可以看到弘一大师的智慧和胸怀。

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哲学观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李叔同最有名的三句话

李叔同最有名的三句话

李叔同最有名的三句话弘一法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天才,不管是书画还是音乐、戏剧等,他都有着不小的成就,他前半生是翩翩公子,后半生是得道高僧。

他这一生的做人秘诀,归结于3句话:1、凡事不认真不收其效,不严肃不成其事,不献身不明其志。

2、责之外无胜人之数。

3、自强之外无上人之术。

弘一法师这3句话,说的是成功之道,如何做一个人上人,而想要成功还得靠自己。

第一句讲做事要用认真的态度对待,不可敷衍懈怠;第二句讲做事要严肃行事,按部就班,不可意气用事;第三句讲做事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不可嘴上功夫。

这3句话,凝结了弘一法师一生的智慧,一个人想要“时来运转”请悟懂并付诸于实践,如此一来,将来必能成就一番事业。

1880年李叔同出生于天津一个官宦富商之家。

父亲李世珍,与李鸿章、吴汝纶三人并称为晚清三大才子,后辞官经商,成为津门巨富。

李叔同出生时,父亲71岁,母亲17岁,据说当时有喜鹊口衔松枝送进房内,于是众人相传这是佛赐祥瑞,此子必有不凡。

他长大后也将这枚松枝视若珍宝,直到圆寂后,依然悬挂在修行禅房的墙壁上。

李叔同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在父亲的葬礼上,他见到了李鸿章这位大人物。

当时的他还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李鸿章却说,这个孩子以后必成大器。

说者有心,听者更是有意。

从那以后,家人便以栋梁之材培养他,对他的管教很严格,对于他的学习管得也是非常的紧,期待他早日成为栋梁之才。

可青春时期的李叔同,有了些许叛逆,不知在什么时候他开始热衷看戏、唱戏、捧戏子,流连戏园,当铁杆票友,技痒时还喜欢“露一手”客串角色过过瘾。

李叔同出家前,曾家书,告诉妻子雪子,却对远在天津的发妻俞氏只字未提。

俞氏在报纸上看到消息后,连夜带着两个儿子,赶到杭州定慧寺,为再见李叔同一面,她带着儿子在门外跪了三天三夜。

弘一法师本愿了却俗尘,拂衣而去,两个儿子在门外磕头,磕得头破泪流,弘一法师不忍,最后传话道:“吾心已远却尘世,施主请回。

”他还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弘一法师(李叔同)推崇的品质

弘一法师(李叔同)推崇的品质

弘⼀法师(李叔同)推崇的品质弘⼀法师(1880-1942年),俗姓李,名息,学名⽂涛,⼜名成蹊、⼴侯,字叔同、息霜,号漱筒、演⾳等,别署甚多。

祖籍浙江平湖,清光绪六年(1880年)九⽉⼆⼗⽇⽣于天津河东地藏庵(今河北区粮店街陆家胡同)⼀官宦富商之家。

1942年10⽉13⽇圆寂于泉州。

幼名成蹊,取“桃李不⾔,下⾃成蹊”之意。

学名⽂涛,字叔同。

法号弘⼀,世称弘⼀⼤师。

李叔同是我国新⽂化运动的前驱,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新家。

作为中国新⽂化运动的早期启蒙者,他⼀⽣在⾳乐、戏剧、美术、诗词、篆刻、⾦⽯、书法、教育、哲学、法学等诸多⽂化领域中都有较⾼的建树,并先后培养了⼀⼤批优秀艺术⼈才。

名画家丰⼦恺、⾳乐家刘质平等⽂化名⼈皆出其门下。

1.虚⼼ 虚⼼⽵有低头叶,傲⾻梅⽆仰⾯花。

常⼈不解善恶,不畏因果,决不承认⾃⼰有过,更何论改?但古圣贤则不然。

今举数例:孔⼦⽇:“五⼗以学易,可以⽆⼤过矣。

”⼜⽇:“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蘧伯⽟为当时之贤⼈,彼使⼈于孔⼦。

孔⼦与之坐⽽问焉,⽈:“夫⼦何为?”对⽈:“夫⼦欲寡其过⽽未能也。

”圣贤尚如此虚⼼,我等可以贡⾼⾃满乎!2.慎独 群居防⼝,独处防⼼。

吾等凡有所作所为,起念动⼼,佛菩萨乃⾄诸⿁神等,⽆不尽知尽见。

若时时作如是想,⾃不敢胡作⾮为。

曾⼦⽈:“⼗⽬所视,⼗⼿所指,其严乎!”⼜引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此数语为余所常常忆念不忘者也。

3.宽厚 泰⼭不让⼨壤,故能成其⼤;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造物所忌,⽈刻⽈巧。

圣贤处事,惟宽惟厚。

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4.吃亏 能受苦⽅为志⼠,肯吃亏不是痴⼈。

古⼈云:“我不识何等为君⼦,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

我不识何等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

”古时有贤⼈某临终,⼦孙请遗训,贤⼈⽈:“⽆他⾔,尔等只要学吃亏。

”5.寡⾔ 守⼝如瓶,防意如城。

此事最为紧要。

孔⼦云:“驷不及⾆”,可畏哉!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李叔同(弘一法师)书法作品赏析

李叔同(弘一法师)书法作品赏析

李叔同(弘一法师)书法作品鉴赏摘要:弘一法师李叔同是一位中国近代成就卓著、德艺双馨的高僧,同时也是杰出的艺术大师。

他倾注毕生心血于书法创作,留下了很多不朽的精品。

他的书法集合了各种艺术精华,尤其深受佛教影响,给人一种空灵、素净,超然物外的享受。

本文就以下三个方面对他的书法作品作以简单鉴赏。

关键字:技法;意象;文化背景弘一法师,(1880—1942),俗姓李,名侯,字叔同,别号漱筒;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

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

他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二十世纪著名的多才多艺的高僧。

被誉为“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

斯人已去,馨德永存!岁月带走了一位天之骄子的艺术家,却带不走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带不走他流芳万世的不朽作品。

尽管,作为凡夫俗子,我无法达到大师的高度与之对话、共鸣,但我仍愿意追逐他的踪迹,寻找那超凡的人格与亘古长存的传奇……弘一法师自幼研习书法,并在其他艺术领域也颇有建树,因此,他的书法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集合了各种艺术之所长,为己所用,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书法风格。

而在遁入佛门之后“诸艺俱废,唯有书法不曾放弃”,他晚年在书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基于这种事实,本文只对大师晚年的作品作以简单的赏析。

弘一法师的书法风格有别于他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他独特的技法,这与他深厚的书法功底是分不开的,加之他在其他艺术领域的造诣,是他对书法有自己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尤其晚年遁入空门,在接受了佛法的洗礼和对佛理的研究之后,更是奠定了大师的最终书法风格,有人称之为“弘一体”。

陈祥耀先生认为弘一法师“其初由碑学脱化而来,体势较矮,肉较多,其后肉渐减,气渐收,力渐凝,变为较方较楷的一派,数年后乃由方楷而变为修长,骨肉由饱满而变得瘦硬,气韵由沉雄而变为清拔。

其不可及处,乃在笔笔气舒、锋藏、神敛。

写这种字,必先把全部精神集于心中,然后运之于腕,贯之于笔,传之于纸。

心正笔正,此之谓欤。

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人生不可用来妥协

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人生不可用来妥协
人生中有很多痛苦和磨难,但只有通过这些磨难,我们才能看到生命的真谛。
不要被外在的事物所迷惑,要学会放下执念,回归内心的平静。
生命中最重要的不是拥有多少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和地位,而是拥有一颗善良、宽容、慈悲 的心。
人生不可用来妥协,妥协只会让我们失去更多的自由和尊严。
人生没有什么不能放下的,放下包袱,轻装前行,才能更好地追求内心的梦 想。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物质的满足,而在于追求精神的高度和内心的平静。 不要被过去的阴影所困扰,要学会接受过去,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生命中最美好的事情不是拥有多少,而是给予多少。
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成功,而是成长。只有不断地成长和进步,我们才 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些摘录不仅让我们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中的 每一个瞬间。通过学习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和困难,放下执念,回归内心的平静,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内心的梦想。
阅读感受
《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人生不可用来妥协》这本书 的读后感
《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人生不可用来妥协》是一本 由现代禅宗大师弘一法师所著的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全新 的世界。弘一法师的文字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慈悲,他的人生经历也让我深感敬 佩。
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人生没什 么不可放下人生不可用来妥协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法师
鼓励
放下
智慧
人们
自己
负担
人生
没什么

弘一法师:人生的幸与不幸

弘一法师:人生的幸与不幸

弘一法师:人生的幸与不幸
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

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为意。

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义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于作事,必克己谨严,要做到极致。

于生活,应戒绝奢华,一切从简。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处须住。

何以息谤?曰:无辩。

何以止怨?曰:不争。

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喜闻人过,不如喜闻己过。

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以言语讥人,取祸之大端;以度量容人,集福之要术;以势力折人,招尤之未远;以道德化人,得誉之流长。

以舍为有,则不贪;以忙为乐,则不苦;以勤为富,则不贫;以忍为力,则不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人说?”柳永触龙颜而遭贬,不得不离开繁华 的京都,登舟离开时,回望一眼这座让他失意, 又爱又恨的都城,万般愁绪,万般滋味便涌上心 头。无奈中,只有一任肝肠寸断。柳永的身影消
失在苍茫的历史中,但是,他的灵魂却在每一句 词中,冲破历史的尘芥,永世长存下来。

在感叹婉约派的清丽、含蓄、缠绵之余,更不免惊叹
• 那蛙声——单纯、温馨。 • 蛙声阵阵,心沉心开。它没有古筝的低沉,沾不
上吉他的激昂,更说不上萨克斯的悠扬。它实而 不华,更主要的是,它是丰收的前兆。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冷漠和孤独。夜梦中的蛙鸣,点击出老家平静水面上的涟
漪。
赏蛙声,平心境。
老家,出门能见河,转弯就是坑。每至盛夏,暴雨初
歇,河水盈岸,珠滚荷叶。蛙声顺水飘荡,夹带着两岸的
豆叶香。我常坐在岸边,静心地欣赏这阕自然乐章。清而
不尖,脆而不短。由低到高,由缓到急,犹如奶奶酿制的
小米酒。直到母亲那悠长的“吃饭喽——”才惊醒沉醉于
那蛙声——真挚、平和。
• 儿时,一提起玩,说去就去。兴尽路迷,太阳依 然拉下了脸。只剩下我们傻乎乎地站在那儿,一 支手提着用荷叶兜着的两眼靠尾巴的鱼,一支手 攥着刚掉光莲花瓣的莲花。天黑了,蛙声此起彼 伏。蛙声、哭鼻子声连成一片。直到看见远处那 熟悉的灯笼,“娘——”跑着迎过去。回家的路上, 那欢快的蛙声就像伙伴调皮的嘲笑声。脸一红, 骂到:“去,讨厌鬼!”接着传来一阵惊慌失措 的“扑通,扑通”的跳水声。
话题:留给明天(天津卷)
• 弘一法师留给明天的是什么? • 是真。一份真情的告白,悠扬而古典的《送别》之曲回荡
在我们的耳边:“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 • 是美。他的绘画天赋奇绝,学生丰子恺得益于他的指导而
出神入化;他还登台演出古装戏剧,把美送给观众;他的 书法在当时堪称绝伦,鲁迅先生曾托人专门相求。 • 是善。他的佛心禅骨,非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能理解。他 曾到他的学生丰子恺家,落座时轻轻摇晃藤椅,让藤椅中 间的小虫走避。这真是修禅修到了“善”的最高之境:与 自然之物合一,物我合一。 • 弘一法师留给明天的是真,是美,是善,是天心月圆。

喜欢宋词,很欣赏它的那种明快的韵律。如
蒋捷的“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金字香烧,
流光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读起来
如行云流水,朗朗上口,字字清新隽永,绕耳不
绝,让人忍不住地对此喜爱有加。
• 若领略了婉约派的似水柔情,便会深深地喜 欢上它们的那种欲说还休,十咏三叹的韵味。才 子柳永的《雨霖铃》便算得上是部经典之作。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 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
• 张潮在《幽梦影》里说过:“所谓美人者, 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 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 以诗词为心。”我不去崇尚那种“美人”, 也更没有那种精通诗词文赋的文人雅量。 我只是用自己的心去咀嚼,去品味那或婉 转缠绵,或雄浑悲壮的潜在词魂,在默默 中倾听历史的心跳,让自己的血液流淌得 更加奔放。
弘一法师解析
《非常道》选取了弘一法师的一件小事:
李叔同做了和尚,学生丰子恺仍跟他有来往。 弘一法师曾到丰家,丰子恺请法师就座。 法师把藤椅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坐下去。 多次如此后,丰问何故。法师答曰:“这 椅子里头,两根藤中间,也许有小虫伏动, 突然坐下去,要把他们压死的,所以先摇 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他们走避。
话题:一枝一叶一世界(浙江卷)
• 一枝一叶见真情,一点一滴见佛心。 • 李叔同本是音乐美术之奇才,自从出家之后,一
心向佛,悟道甚高。一次,来到丰子恺家,落座 之前,轻轻摇晃藤椅,让虫走避。 • 其心善,善比亲人;其意诚,诚如朋友;其事小, 小如一枝一叶;其境高,高如他的坐禅宗旨“天 心月圆”。 •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从这个小细节,可以 看出弘一法师的精神大世界:天人合一。
话题: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湖北 卷)
• 入,是门径;出,是圆满。 • 干什么事情,往往“入”的容易,而达到“出”的境界很
难。而这里要讲的李叔同先生是一个大例外。他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后半生却钟情于佛教,于是出家来到虎跑寺, 来到佛教圣地。他入了佛门,一心向佛,佛书,佛经,佛 理,佛道,出神入化。有一次,他来到学生丰子恺家,落 座前轻轻摇晃藤椅,他说:“这,好让小虫走避。”这一 言一行,正展现了他的佛心禅意, • 可见他已真正达到了“入乎其内”,知理;又“出乎其 外”,实践了。他写了不少佛经著述,还云游各处作佛教 的演讲,他的外圆内秀的饱含禅意的书法,都真正阐释了 “出乎其外”的含义。 • 入乎佛教之初,还呼李叔同;出乎其外,大名弘一法师。
凡夫俗心。历史抚平了风涌乍起的波浪,吹干了沙场上映
日而辉的英雄鲜血,但是,它却不能带走那些融入人们生
命灵魂的菁华。
在回望中,在历史心脏强有力的跳动声中,我默默地
用心灵去倾听,去找寻,去欣赏,去感受那历万世而不朽
的词魂。
听蛙声一片

经常往来于钢筋混凝土的楼群中,穿梭在刺耳的金属
碰撞和摩擦声里,心中逐渐濡染了灰色的文明——单调、
• 著名画家齐白石85岁那年的一天上午,连 作四张条幅,中午仍不停笔,又坚持再画 一张。画完题词曰:“昨日大风雨,心绪 不宁,不曾作画,今朝制此充之,不教一 日闲过也。”正是这“不教一日闲过”的 精神,使齐白石老人仍频频有佳作问世。 即使在93岁高龄,仍作画600多幅。
• 著名科学家茅以升80岁时,还能背诵出圆 周率小数点以后100位的精确值。人们惊奇 而钦佩地问:“茅老,您到底是怎样记住
蛙声的我。
那蛙声——清新、朴实。
• 袅袅炊烟惊羞了夕阳,习习凉风吹断了躁 人的蝉叫。没电的农村,窗台上的煤油灯
亮了,蛙声响了。我躺在开满紫色扁豆花
的篱笆下的老碾盘上,细心听着自然的心
跳声。那蛙声时而独亢高歌,时而齐吟众
唱;东低西高,前应后合,就像幕后演奏
的音乐。庄稼人用蒲扇扇来了稻花香,用
烟袋锅点亮了星星。突然煤油灯深处响起 了唢呐声,喔,明天二柱哥娶媳妇……
的呢?”他回答:“重复!重复!再重 复!”据统计,从1978年到1981年之间, 这位年逾八旬的老人,先后为孩子们做报 告30场,直接听众6万人,他还在报刊上发 表科普文章200多篇。1985年,他亲手给中 小学生复信30多封,极大地鼓舞了青少年 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倾听历史的心跳
• 一直在崇尚、向往着历史中那片诗词 并发的芳草地。当李清照带着“人比黄花 瘦”的容颜从历史中向我走来;当岳飞的 《满江红》激荡起我满腔的热血……我的 心中便荡起阵阵激流。宋词,那古老的精 华,已融入我的生命。
• 《五灯会元》曾记载这样一则故事:由于 战乱,普陀寺的众禅者决定迁移庙址。在 迁移途中,只有豫通大师一人坚持早课, 从不荒废。有人劝曰:“此处无佛,大师 可不必如此。”豫通大师答一偈子曰: “此处无佛,我心有佛。既成我心,是成 我佛。”内心真诚之人,即使像兰花一样 独处于幽谷,无人知晓,也始终会散发出 淡雅的芬芳。
豪放派的雄浑壮阔和沉郁苍凉。从岳飞的《满江红》怒发
冲冠精忠报Hale Waihona Puke 的壮怀激烈,到苏轼的“一樽还酹江月,纵
观千古豪情”;从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
天狼”的热血之誓,到辛弃疾的“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
手,补天裂”的铮铮铁骨,字字铿锵,句句雄壮,让每一
个人都倍增爱国之热情,倍感一眶之热泪。
无羁地吟哦,醉到了世世的楚楚衣冠,撼动了代代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