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广西

合集下载

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

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我国南部,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为了保护和传承广西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自治区政府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对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梳理和整理。

以下是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的部分内容。

一、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侗族芦笙侗族芦笙是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艺术的代表,被誉为“东方巴赫”,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其表演形式多样,有独奏、重奏、合奏等形式,是侗族传统重大节日和宴请活动的重要表演项目。

2. 壮族三月三壮族三月三是壮族人民以祭祀的方式纪念祖先和神灵的传统节日,举行时间在农历三月三日。

活动包括舞龙舞狮、侗戏、侗歌、竹竿舞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传统表演项目,展现了壮族人民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

3. 侗族铜鼓舞侗族铜鼓舞是侗族人民在祭祀、庆典、宴会等重大场合中跳的一种舞蹈,具有独特的舞蹈动作和节奏感,极富民族特色。

铜鼓舞的舞蹈姿态优美,舞者踏着节奏跳跃摆动,充分展现了侗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审美情趣。

4. 瑶族苗族侗族木鼓舞瑶族苗族侗族木鼓舞是瑶族、苗族和侗族共同的民间舞蹈表演,是一个融合了苗瑶侗三族文化元素的舞蹈形式。

木鼓舞的表演形式活泼多彩,舞者们手拿木鼓,随着节奏欢快起舞,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听觉享受。

5. 瑶族高秧舞瑶族高秧舞是瑶族人民在秋收季节举行庆祝丰收的重要仪式上跳的一种民间舞蹈,舞蹈动作优美、舞姿舒展,具有独特的民俗传统和浓厚的文化内涵。

高秧舞是瑶族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民族记忆。

6. 壮族歌仪壮族歌仪是壮族人民在举行婚丧嫁娶、祭祀、庙会等重大民俗活动时表演的一种传统民间文艺形式,包括歌唱、舞蹈、器乐等多种表演形式。

歌仪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特点,是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7. 壮族侗族苗族侗族琵琶曲壮族侗族苗族侗族琵琶曲是壮族、侗族、苗族和侗族等少数民族共同的传统音乐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广西的非遗文化

广西的非遗文化

广西的非遗文化广西的非遗文化源远流长,包括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手工艺、音乐、舞蹈等等。

以下是广西非遗文化的一些代表性项目:1. 侗族草帽制作技艺:这种草帽在广西壮族和侗族地区非常流行,被称为“芦苇帽子”。

这种草帽手工制作,需要挑选合适的芦苇,进行拼接、剪裁、编织等工序。

草帽轻盈透气、防晒保暖,既实用又美观。

2. 广西壮族织锦:这种传统的手工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史上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壮锦是一种以织锦为主要手段,以织锦图案为主题,融合了民俗、饮食、建筑、文化等方面符号的艺术品。

壮锦以图案精美,色彩鲜亮,纹样繁多,质地坚韧为特点,享有很高的声望。

3. 侗族草编技艺:侗族草编属于弯竹编一类,常常应用于制作各种生活用品、家居装饰品等等。

侗族草编技艺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和观赏性。

侗族草编一般采用芦苇、竹子、藤条等材料,经过弯曲、结合、编织等工艺,制作成各式各样的民间工艺品。

4. 壮族芦笙:芦笙是一种传统的管弦乐器,被视为广西的“国乐”。

芦笙有着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曾经在一些重大文艺活动中得到了应用。

壮族芦笙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被誉为“东方笛箫之王”。

5. 壮侗族龙舟制作技艺:龙舟是一种古老的舟式,壮侗族龙舟制作技艺是广西非遗文化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制作龙舟需要精湛的木工技艺,对原材料的选取也有一定要求。

壮侗族龙舟演出剧目通常会选自当地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广西的非遗文化源远流长,这里只是列举了一部分代表性项目,这些项目都承载着传统的手工艺、音乐、舞蹈等文化遗产,体现了广西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多元的文化风貌,向世人展示了广西非遗文化之美。

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通话三分钟

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通话三分钟

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通话三分钟
广西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南方。

广西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特色值得我们了解。

首先,广西的壮族歌舞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

壮族是广西最大的少数民族,他们以歌舞表达情感和生活方式。

壮族的歌舞形式丰富多样,其中最有名的是“田野歌舞”,它描绘了农村劳动和壮族人民对自然的热爱。

壮族的舞蹈动作独特、优美,给人一种宏伟壮观的感觉。

其次,广西的嗜好茶文化也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广西的茶叶种类繁多,品种独特,广西人民对茶有着热爱和崇敬。

广西的茶文化强调茶艺和茶道的修养,人们通过品茶来放松身心,交流情感。

茶文化在广西的乡村和农村地区非常流行,人们常常聚在一起喝茶,谈天说地,享受茶叶的香气和美味。

最后,广西的南狮文化也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南狮是一种传统的舞狮形式,在广西的庆祝活动中非常盛行。

南狮舞动作矫健豪放,寓意吉祥和祈福。

南狮舞既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种信仰和文化的表达方式。

在广西的传统节日和庆典上,人们经常能看到南狮舞的精彩表演,给人们带来欢乐和祥和的气氛。

这些只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小部分,广西还有许多其他有趣丰富的文化遗产等待我们去探索和了解。

通过学习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更
好地理解广西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能够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广西三传统风俗有哪些

广西三传统风俗有哪些

广西三传统风俗有哪些广西三传统风俗是众多民俗文化中的重要一部分,这些文化体现了广西多民族、多文化的特点,也是广西人民独特的精神符号。

三传统风俗由黎族的“赛龙船”、壮族的“歌圩”的“月牙龙”和“牛鬼节”组成,它们经历了岁月沉淀,历久弥新,成为了广西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下面将对这三项传统文化一一阐述。

一、赛龙船赛龙船,是广西黎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和运动项目,也是世界三大龙舟赛之一。

据传赛龙船起源于战国时期中华民族时期的江南地区,通过世纪的演变和升华,后来来到了广西黎族的生活中。

赛龙船是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的,是黎族人民纪念其挣脱寒冬、迎来春暖花开的重要节日。

这个节日,所有的村子都会组织自己的龙船队,展开角逐。

龙船体长9-11米,表面装饰着用鲜艳的锦缎制成的五颜六色的龙鳞,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赛龙船比赛是几十人的队伍共舞,掌舵技能和船员之间的协同配合相当关键,讲究的是“人齐、划一、行一、停一”。

特别是在比赛的最后一刻,“划一、齐一”两声口令,船员们会齐木弛划,一同向前冲刺,以最快的速度冲过终点线,成为年度龙舟赛的冠军,也为广西黎族人民增添了一份节日气氛。

二、歌圩歌圩,是壮族传统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是壮族人民举办集会、耍技能、大快朵颐、恋爱交友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

歌圩是在农历八月十五晚上开始,为期三天。

这时,人们会从四面八方汇集于广场,感受到了壮族招财进宝的文化特色。

歌圩场上,男女老少都会参加,有刀枪骑射、歌舞、戏剧和抢茶、赛龙等民间特色文艺节目。

各色面点和美食也令人难以抵挡,车水马龙,德高望重之家经营的店铺生意兴隆。

在歌圩中,壮族人民更看重的是交友和恋爱,这也是歌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约战”、“莫借故而约”等情诗经典在歌圩中一遍遍传唱,从中流露着壮族人民的热情、乐观和豁达。

三、牛鬼节牛鬼节,是广西南宁一项盛大的传统民俗节日,也是南宁独特的文化表达和民俗遗产。

它是源于当地僵尸传说和土地神信仰,被共同认为是祭祀偎灵神的一种活动。

广西地方文化知识

广西地方文化知识

广西地方文化知识
嘿,朋友!今天咱来聊聊广西那超有意思的地方文化知识呀!
你知道吗,广西的山歌那可是一绝啊!就好比那山里的清泉,流淌不尽,婉转悠扬!每当有节日或者聚会的时候呀,那歌声就响起来啦,“嘿撩撩螺”,此起彼伏,真带劲!就像春天里漫山遍野的花朵,争奇斗艳。

我曾经就亲眼见过一场盛大的山歌对唱,那场面,真是热闹极了。

还有广西的美食,我的天呐,那叫一个丰富多样!什么螺蛳粉啦,桂林米粉啦,光是想想都让人垂涎三尺!螺蛳粉就像是一个小宇宙,独特的味道让人一吃就忘不了。

你吃过没?那酸辣的感觉,就像是夏天里的一场暴雨,瞬间让人清醒又刺激。

说到广西的民俗,那也是相当有特色呢!各种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像壮族的三月三,人们身着盛装,载歌载舞,那欢乐的氛围简直能把人淹没!这多像一场盛大的狂欢派对呀,大家都尽情释放自己的快乐。

广西的建筑也很有特点哦,那侗族的鼓楼,高耸入云,像个威武的将军镇守着一方。

走进鼓楼里面,仿佛能闻到历史的气息。

广西的地方文化知识真的是太丰富啦,就像一个宝藏,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去发现。

不管是山歌、美食、民俗还是建筑,每一样都能让我们感受到广西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咱可不能错过这么棒的文化呀,一定要去好好体验体验,你说是不是!。

广西特色民俗文化内容

广西特色民俗文化内容

广西特色民俗文化内容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这些民俗文化反映了广西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

下面将介绍一些广西特色民俗文化。

1. 壮族三月三:壮族是广西最大的少数民族,而壮族三月三是壮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壮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舞狮、舞龙、打夯、跳广西锦歌等传统表演。

此外,人们还会穿上传统的壮族服装,品尝特色美食,如酸汤鱼、糍粑等。

2. 侗族歌楼:侗族是广西的另一大少数民族,侗族歌楼是侗族人民的重要文化场所。

侗族歌楼是一座结合娱乐、表演和宗教活动的建筑物,通常有三层。

在歌楼里,人们会举行各种歌舞表演、杂技、戏曲等文艺活动,展示侗族独特的音乐和舞蹈。

3. 瑶族芦笙节:瑶族是广西的另一重要少数民族,瑶族芦笙节是瑶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芦笙是瑶族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芦笙节是人们欢庆丰收、祈福的重要场合。

节日期间,人们会穿上传统的瑶族服装,载歌载舞,演奏芦笙,参加各种竞技比赛和游行活动。

4. 壮族苗族歌仔戏:壮族和苗族是广西的两个重要民族,壮族苗族歌仔戏是他们的传统戏剧形式。

这种戏剧以歌唱为主,结合音乐、舞蹈和表演,讲述了丰富的故事情节。

歌仔戏的演员们会化妆、穿上华丽的戏服,通过唱腔、动作和表情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意义。

5. 岜沙舞:岜沙舞是广西壮族的传统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和动感的音乐而闻名。

这种舞蹈通常由壮族女子表演,她们穿着鲜艳的壮族服装,手持彩绸,跳着优美的舞蹈动作。

岜沙舞的舞姿优雅、舞步翩翩起舞,展现了壮族人民的热情和活力。

6. 青年节龙舟赛:龙舟赛是广西壮族青年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每年五月五日,青年们会组成龙舟队,划着龙舟在江河湖海上竞渡。

这项传统的体育竞技活动不仅考验参赛者的力量和技术,也加强了青年们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7.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是广西著名的旅游城市,以其壮丽的山水景色而闻名。

桂林山水的特点是奇峰、怪石和清水,被誉为“山水甲天下”。

绚丽多彩的广西文化

绚丽多彩的广西文化

感谢观看
一、民俗文化
地方方言
广西为我国方言种类最多的省份之一,使用多种少数民 族语言和汉语方言,语言的使用区域参差交错,各种语 言间相互影响。全区总共有汉语、壮语、勉语、布努语、 拉珈语、苗语、侗语等13种民族语言,故后人定义广西 方言种类之多,堪称中国第一。
一、民俗文化
传统服饰
古时候,广西各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服饰。近代,城镇 汉族及部分壮族知识分子开始流行西服。后来,各民族 之间相互平等,服饰方面的自由也渐渐步入正轨,少数 民族服饰受到尊重和保护。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进一步 加强,各民族间的服饰逐渐统一起来。时至今日,广西 人民在隆重的节日会着民族服饰,平常日子多以日常服 饰居多,服饰日趋多样化。
三、传统技艺
据资料分析,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主 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西南部的上南中南、下南的毛南族等地。
花竹帽的基本造型为平面和圆锥体的立 体组合,其帽形简洁大方,外观秀美玲珑, 编织构成图案美观秀丽,给人以赏心悦目审 美享受。2011年入选第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花竹帽 编织技
四、特色文化
由于广西独特地理环境和多民族多类型的文化 历史,带给了广西一种多元的化并存的地域文化, 形成了广西独特的地域色彩。如百越文化、壮族文 化、北部湾文化、红水河文化、八桂文化等。
其中,八桂文化是广西地域文化具有独特色彩 的花朵,其是以内涵丰富、古老神奇为特色,以本 土性和兼容性和谐统一头表征,它是其中影响力较 大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民间文学
刘三姐歌谣
标志。刘三姐具有以歌代言的诗性特点和鲜明 的民族性,歌谣种类丰富多样,传承比较完整, 传播广泛。刘三姐歌谣不仅对广西人民影响深 刻,而且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2006年入选第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

关于广西的传统元素

关于广西的传统元素

关于广西的传统元素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国南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灿烂的文化遗产。

广西的传统元素包括壮族、瑶族、苗族等多个民族的文化特色,以及壮族绣球、侗族鼓楼、苗族银饰等传统工艺品。

下面将详细介绍广西的传统元素。

一、壮族文化壮族是广西最大的民族群体,也是中国的第八大民族。

壮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壮族人民热情好客,喜歌乐舞,善歌咏诗。

他们的传统服饰色彩鲜艳,绣有独特的花纹,呈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

壮族绣球是壮族民间工艺品的代表之一、绣球由丝绸制成,色彩绚丽多样,常用于节日庆典和婚礼仪式上,作为饰物和礼品。

绣球花纹繁复精致,形状各异,寓意着吉祥和美满。

除了绣球,壮族还以剪纸、木雕等传统工艺出名。

壮族剪纸通常用鸟、花、虫等自然元素作为图案,花纹简洁大方,寓意吉祥如意。

壮族木雕则以精细的雕刻技法和生动的形象著称,常以龙、凤等神兽为主题。

二、瑶族文化瑶族是广西的少数民族之一,瑶族人口分布广泛,主要聚居在广西北部的山区。

瑶族人喜欢唱歌跳舞,热爱自然,尊重祖先,重视道德品质。

瑶族的服饰多采用亮丽的颜色,用线绣花为装饰。

瑶族工艺品以银饰为代表,瑶族的银饰制作工艺精湛,形状独特,给人一种华丽和神秘的感觉。

瑶族银饰的图案多取自自然景色,如花鸟、山水等,寓意着吉祥和幸福。

此外,瑶族还有发饰、手工织品等传统工艺品。

瑶族女子喜欢在头上插梳,插梳是她们的传统发饰,常用的材料有银、琥珀等。

瑶族的手工织品包括绣品、编织品等,色彩丰富多样,花纹精致,给人一种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

三、苗族文化苗族是广西的主要民族之一,苗族人民勤劳智慧,喜欢歌舞和杂耍。

苗族的服饰色彩鲜艳,富有民族特色。

苗族男子通常穿着黑色布料制作的上衣和黑色腰带,女子则穿着彩色的长裙和银饰。

苗族银饰是苗族工艺品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苗族的银饰多用于民族仪式和节日庆典中,如苗族的花山节和蚂蚁婚礼等。

苗族银饰制作工艺独特,形状多样,常见的图案有花鸟、虫蛇、人物等,寓意着吉祥和祝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广西”战略下广西城镇特色风貌塑造作者:全峰梅来源:网络添加日期:10年02月05日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全球化的影响日益加深。

在这个“同一化”过程中,城市作为推动、承接和体现全球化影响的主要载体,呈现出“千城一面”的趋势。

其结果,不仅违背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也极大地削弱了城市自身的竞争力。

广西地理位置独特,自古多民族文化融合,成为特色文化区域。

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广西传统民族文化也被现代化的强势逻辑裹挟。

原生态的民族聚落形制和城镇人文景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城镇形态风貌日渐趋同,个性逐步淡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西的城镇竞争力。

因此,如何在广西的城镇化进程中继承和发扬广西优秀传统文化,并以此彰显广西文化的魅力、增强广西城镇竞争力便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提升城镇竞争力:“文化广西”建设的战略目标(一)城市文化:城市发展的灵魂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与其他城市比较,在资源要素流动过程中所具有的抗衡甚至超越现实的或潜在的竞争对手,以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最终实现城市价值的系统合力。

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城市,一定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城市。

城市魅力是推动城市快速发展的加速器,是现代城市的灵魂。

而一个城市的魅力,又来源于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

一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民族传统文化起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

在城市的演变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以物质的痕迹记录下来,形成城市的文化“骨架”,并在塑造、彰显和维系城市精神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城市文化。

进而表现出各自的精神特质,这种特质就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文化又是社会生产、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增强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突出。

(二)文化反哺经济:云南的启示过去,云南是个典型的边疆、民族、贫困和高原山区四位一体的省份,经济发展受到诸多局限,各方资源都远远不能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提并论。

然而,云南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却令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艳羡不已。

特别是2004年,由杨丽萍担纲,的《云南映象》刮起了一股“云南文化旋风”。

以此为契机,云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和经济现象,更有专家、学者将之概括为“云南文化现象”,因为文化不仅正在云南发展壮大成为一种“新经济”,而且对云南经济产生了强大的“反哺力”。

“云南文化现象”给人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即: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力量,完全可以率先实现突破,“云南文化现象”实际上就是西部“文化新经济”的一个缩影。

在西部大开发中,应该树立起“文化新资源”的全新观念,文化资源的开发应该优先于森林、矿产、水力等自然资源的开发。

(三)“文化广西”建设:广西城镇发展的战略决策就当前文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状况,广西的主要任务是要看到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经济和文化的互动共进作用,从思想上重新认识经济与文化的辩证关系,从时代的高度、从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的迫切性,去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把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新的现代文化有机结合,努力建设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广西形象。

建设“文化广西”,是自治区党委八届六次全会作为构建和谐广西重要内容之一而提出的宏观决策,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的战略部署;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和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文化广西”建设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广西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对加快富民兴桂新跨越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城镇特色塑造:“文化广西”建设的重要载体城镇特色是一种自然特色、环境特色、形态特色、建筑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景观特色等等的总和,是城镇之间相互区别的城镇个性差异,尤其是城镇物质形态和“势位”的差异。

在广西城镇建设过程中,只有进一步强调“文化广西”和地方城镇特色的塑造,才能有利于广西各种城镇资源的整合,才能发挥广西的后发优势,进而产生城市发展的动力、活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城市的持续发展。

目前这种因果效应已在广西几个城镇中初显端倪。

(一)绿城南宁:以特色促城市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广西首府南宁市所处的位置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其文化形象塑造也越来越重要。

基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南宁市打造了“中国绿城”的特色风貌和城市品牌,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实效:2000年,联合国人居中心授予了南宁市“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称号;2002年,南宁市荣获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2007年,“联合国人居奖”又花落南宁。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筑巢引凤工程为南宁市的整体飞跃创造了优良的条件,为国际民歌节、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等城市重要“事件”提供了硬件基础。

把握种种有利条件,南宁的发展呈现出跨越式态势。

(二)风情西街:以特色促旅游发展阳朔西街是一条典型的桂北传统街道,有着较完善的历史风貌。

但上世纪90年代,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阳朔西街内部及周边的街区出现了不少新建筑,没有很好地与传统建筑风格、山水环境相结合。

街区环境质量也不断下降,破坏了街区的整体风貌。

为了保存地方风貌特色,促进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地政府从1999年开始,对西街进行了《阳朔西街历史地段保护详细规划及西街保护性整治设计》。

规划在继承历史文脉的基础上,注重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将“旅游地形象策划与规划”的方法引入城市规划的编制中,结合城市设计的方法,对西街这一传统街区进行整体规划与风貌设计。

经过保护性整治后的阳朔西街,成功地将地域文化与旅游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当前国内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三)魅力兴安:以特色促文脉继承桂林兴安县,地处“湘桂走廊”要冲,古为“粤楚咽喉”之地,境内的灵渠作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闻名遐迩。

从旅游方面来说,在历史资源的支撑下,兴安的旅游业已经初具规模,在2000年“乐满地”游乐项目推出后,其旅游业更是得到了空前发展。

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彰显兴安自身的资源优势、更好地发挥兴安在区域经济区中的作用,这就需要城市的特色创新。

在《兴安城市战略规划(2003年)》中,兴安将城市特色塑造放在了重要的战略位置上,凸显了兴安的地方风格和特色,为兴安的发展规划了蓝图。

经过有效的城市规划设计,兴安的城市形象进一步改观,城市特色更加突出。

2005年,兴安被列入“中国十佳最具魅力名镇”之列。

其中“水街”就是在“灵渠复兴”和塑造城市特色理念的指导下设计的,它充分挖掘了桂北民族文化资源,继承了民族传统文化,展示了千年灵渠的魅力。

(四)山水工业柳州:以特色促产业调整柳州是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城,也是我国中南和西南地区交通枢纽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广西前列。

20世纪90年代,柳州的工业发展曾经造成了城市环境的严重污染,给柳州工业发展的后劲和城市竞争力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此,柳州市提出了“再造一个最美丽的山水工业城市”的战略构想,力图扭转过去柳州工业“一条腿走路”的状况,发扬柳州历史文化,改善和保护柳州人居环境,用“工业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两条腿”走路,在促进柳州工业长足发展的同时,人居环境也得到较大改善。

近几年来,柳州着力整治城市环境,创造生态和谐的城市形象,营造城市人文环境,城市面貌和特色大为改观,“山水生态城市”的框架已基本确立,为柳州成为“工业城市中最美的山水城市,山水城市中最发达的工业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城镇特色风貌规划:“文化广西”形象塑造的重要途径城镇风貌规划的目的在于挖掘、分析城市风貌特色及其信息载体,并应用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科学合理地组织各项风貌特色构成要素,提出指导控制原则和指标体系,形成和完善城市风貌特色系统;其目标是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景观艺术水平,形成既具有地方性、民族性,又具有时代性和现代感的城市整体形象,促进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

因此,各级政府及规划建设部门只有加强对城镇特色风貌规划的认识,切实做好城镇特色风貌规划建设,才能真正实现“文化广西”建设的整体目标。

(一)规划地位在广西以往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风貌规划作为其中的一项专项规划或多或少地受到关注,但缺乏系统性与理论总结,总体上处于可有可无的规划“边缘”状态。

在城镇风貌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一些城镇已经开始以“城市特色风貌研究”的方式对城镇特色风貌进行积极塑造,但这种“研究”往往不具有法律效力。

如《来宾市城市风貌特色研究》,虽然该研究经过了专家评审并得到了一致好评,但却没有规划批文,这给城镇风貌的实施和控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不管今后我们是以“研究”的方式还是以“专项规划”的方式对城市风貌进行规划,都必须给它一个合法的位置,或通过总规,或通过地方行政规章,把它变成具有法律效力的一项规划,保证科学合理的城镇特色风貌规划的控制和实施。

(二)规划重点1、城市空间特色城市的平面结构与立体结构构成了城市空间形态的物质基础。

城市的平面结构包括城市的街廓空间、开放空间和道路。

街廓空间依据街廓的尺度、类型、界面连续程度和其中的活动特性而有不同的面貌,如南宁的民族大道、桂林的正阳步行街、柳州的五星街等等;开放空间包括公园、绿地、广场、水体等,它们不仅能够改善、维护城市的生态环境,更是市民活动、社交的场所,是城市较有活力和较易记忆的部分,如桂林两江四湖、南宁民歌广场、北海银滩等等;道路空间是城市物流、车流、人流的运行空间,担负着城市交通运输的任务,联系着城市的各个功能区。

城市的立体结构是指城市的竖向空间结构,人们可以从城市地形与建筑群所形成的体量关系、城市的天际线等较为直观地辨识城市的立体结构和特色。

从广西大多城市来看,它们的城市形态不像中原城市那样呈方形、矩形和中轴对称的格局,而是更多地强调因地制宜,因而呈现出“带型”、“组团型”、“散点型”等形态各异的城市。

因此,在对城市进行风貌规划时,首先要总体把握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形态特征,才能避免城市景观雷同的现象,营造出适时、适地的城市景观风貌。

2、城市景观特色城市景观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组成。

自然景观包括山体、水域、植被等等。

山体既可以做城市景观的良好背景,也可以直接参与城市景观与城市轮廓线的组成;水域是体现滨水城市特色、活跃城市空间的主要因素,如何充分利用不同水体的特色,塑造城市开放的亲水空间和景观特色也是城市景观规划的重点。

人文景观包括历史景观和现代人工景观。

城市历史景观主要反映在城市的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上,如桂林王城、北海老城等等,它们体现了城市的传统肌理,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与城市文脉延续的物质要素,是城市风貌规划的重要依据、源泉和组成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