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类型中西古典悲剧的差异

合集下载

中西悲剧的比较

中西悲剧的比较

中西悲剧的比较一、相同点1、中西悲剧的起源都与民间活动关系密切,与宗教关系密切。

2、悲剧性总是占据主导地位,成为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的基础。

3、中西悲剧不论主人公出身如何,经历如何,他们总是典型的悲剧人物。

4、悲剧冲突往往是在悲剧结构中围绕着由主人公代表的气氛与情调,这种气氛与情调和悲剧情节的展开相始终、相表里、相辅相生。

5、主题上都追求严肃;追求一种道德观念认同感。

二、不同点1、不同的悲剧主人公西方古典悲剧,其主人公一般为力量型的、进攻型的敢于斗争的男性英雄,即使是女性,也如欧里庇得斯创作的美狄亚一样刚强的,其目的在于强化悲剧的冲突。

例如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埃斯库罗斯笔下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靳斯描写的俄狄浦斯,马洛悲剧中的浮士德等。

与西方悲剧相反,中国古典悲剧由于强调的是忍耐,其主人公一般是受迫害的、善良弱小的女子。

她们不是积极地抗争,而是被动地忍耐,把痛苦看作命运的安排,像窦娥这样在遭遇面前采取被动态度的悲剧人物还很多,《桃花扇》、《梁祝》、《娇红记》等剧的女主角都属于这一类。

2不同的悲剧冲突西方古典悲剧的整个过程是冲突的逐步升级,其主人公是主动的,用行动来抗争是西方悲剧的实质。

如《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以复仇为主线把悲剧冲突推向高潮。

中国古典悲剧原先被称为苦情戏,主要描写凄惨的遭遇,而不是剧烈的冲突。

《窦娥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中国悲剧斗争双方主要表现为迫害与被迫害的关系,冲突的剧烈程度大为逊色。

3、不同的悲剧结局西方悲剧的结局是英雄用生命去斗争,是冲突的白热化。

哈姆雷特在悲剧结束时正是这样,充分体现了一种毫不后悔的自我牺牲精神。

与西方悲剧相反,中国悲剧往往以喜剧的形式结尾,是冲突的和解。

《窦娥冤》的结局便是一个典型例子,中国悲剧的这种结局是对主人公被动受苦的肯定。

4、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不同的悲剧精神西方社会“从古希腊开始就有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特征,崇尚个性和自由,富于冒险和开拓,讲求力量和技术;具有批判精神、怀疑态度和否定勇气。

举例说明中西悲剧的异同

举例说明中西悲剧的异同

举例说明中西悲剧的异同中西悲剧的概念是不同的,西方悲剧多是命运悲剧,是人与命运的抗争。

中国式的悲剧多是现实悲剧,表现人生道路的曲折与痛苦。

你说悲剧的伟大,貌似是西方式的悲剧。

它是一个时代或者一个社会的某个方面的承载,他展现了人这个万物灵长的自强不息,是精神的痛苦的展示,它比喜剧更有贯穿力。

《长亭送别》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爱情故事能够古今传唱,经久不息,是因为它们带着人们对自由爱情的渴望、追求,也让人们体验到了爱情理想的巨大力量和为爱付出的壮美画面。

但是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伦理的差异,作品人物性格和作品创作者思想的不同,也让这两部经典的爱情故事各具独特的魅力。

当我们仔细考量中西这两部享誉世界文苑的悲剧之时,即可发现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异同之处。

第一个交叉点:爱情国度的自由追求爱情是幸福的起点,是生命的延续,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常见的主题。

两部作品故事的发生就都是因为男女主人公的自由恋爱。

第二个交叉点:青春生命的绝唱如果说作为两部作品的第一个交叉点是男女主人公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并由此引发故事进行的话,那么男女主人公的双双殉情作为两部作品的共同结果,则形成中西这两部著名悲剧的第二个交叉点。

第三个交叉点: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成功运用一部作品的成功单靠内容是无法实现的,作者创作作品除为了反映世界、表达自己的感受外,更为现实的意义应该是能够得到读者的接受,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作品的表现手法如何也是其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一个分水岭:自由爱情的杀手中西悲剧的不同很大程度地体现在情节构拟的不同上。

西方悲剧重视事件的偶然性及个人失误造成的恶果,而中国悲剧侧看重情节的必然性和强大势力影响。

第二个分水岭:东西方伦理观念的差异身处东西方不同的社会背景,使的两部作品的爱情也深深地烙上了各自独特的伦理痕迹。

在中国明代作家冯梦龙笔下,杜十娘出身寒微,年仅十三岁就流落风尘,尝尽人间悲苦,最终在追求爱情不果之后,怀抱珠宝投江自杀。

论中西古典悲剧的差异及成因

论中西古典悲剧的差异及成因

论中西古典悲剧的差异及成因——以《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摘要:《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中西方古典爱情悲剧的巅峰,它们都极其完美地再现了男女纯洁忠贞的爱情。

由于中国和西方的传统文化、宗教观念、观赏者的审美心理、审美理想、悲剧理论等的不同,中西方古典悲剧作品具有很大的差异。

本文通过对这些差异的探讨,探寻西方审美对中国审美的影响,以及对中西审美的现状和趋势进行思考。

关键词: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ABSTRACT:Both the Butterfly Lovers and the Romeo and Juliet are the masterpie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 romantic tragedies, reproducing the pure and loyal love perfectly. However, due to the differences of traditional cultures, religious concepts, aesthetic ideals, aesthetic psychology and the theories about tragedy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great distinctions can be found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al tragic works. Therefore, this thesis aims at study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nd future trend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esthetics by analyzing these dissimilarities.KEY WORDS:the Butterfly Lovers ;the Romeo and Juliet ;tragedy绪论《梁山伯与祝英台》(下文简称《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中西方古典爱情悲剧的巅峰,极其完美地再现了东西方男女纯洁忠贞的爱情。

中西古典悲剧异同之浅见

中西古典悲剧异同之浅见

文 主 义 还 有局 限 性 , 哈 姆 雷 特 把 复仇 这 一 重 任 让 自 己 独 自来承
担 , 没 有先进阶级 引导 , 注 定 要 失败 。
我们再 来看杜十娘, 她 的身份是 个青楼女 子 。 在封建社会
里一 ,
个普通 妇 女 , 包括贵族 妇女 都要 受到封建礼教 的压 迫 , 更
何 况 处在最 底层 的妓女 呢? 她 们的生 活是最 痛苦 、 最 悲惨 的。
在西 方美学史上 影响深远 , 被视 为经典 性的定义 。 中国的戏剧
产生很早 , 却没 有十分 系统 完整的悲剧理 论 , 但我们仍能从 具
体 的作 品 中窥见 中西 方 悲 剧 的差 异 与相 似 。
哈姆雷特是一 个人 文主 义者 。 他 同叔父 克劳狄斯之 间的冲
突, 表面 看是 王 子 为父 向弑君 篡位的人 复仇 。 其实质则是 拿叔
这也 由戏剧在东西 方文学史 的地位而 论 。 在西 方文学史上 , 戏
剧 作 为十分 重 要 的形 式 历 史悠 久 。 而 中国 戏剧 , 作 为 以话本 为
载体 的艺 术形 式 只 是 市 民阶层 的精神消费 。 因 此在人 物 的选 择
上 , 必 须选择贴近 受众生 活 的人 物 。 只 有满足 受众 的要 求才能
在他们 身上 表现 出来的往往 不 是 时代 的火 花, 而 是 人 类 的善 良、
友 爱 、 勤 奋 、 自我 牺 牲 、 渴 望 自 由等等 , 由于 他 们 地 位 的卑 微 ,
身世 下 贱, 家庭 和 阶级 的局 限 , 以及 社会条件 的影 响, 他们 只
能 处于 被侮辱 、 被 损害 的地 位, 最 后 被 黑 暗势力所吞 噬 。 当然
古希腊三 大悲剧家埃斯 库勒斯 、 欧里 庇得斯和索福克勒斯

中西古典悲剧精神差异评析

中西古典悲剧精神差异评析

姚俊平(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文学系,广东广州 510320)摘要:悲剧精神是悲剧的灵魂和生命。

中西古典悲剧精神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西方古典悲剧精神侧重形式上的反思,中国古典悲剧精神重在形而下的反思;西方古典悲剧精神的主导价值取向是人性的伸张,中国古典悲剧精神的主导价值取向是伦理诉求;崇高美为西方古典悲剧精神的审美特征,中和之美为中国古典悲剧精神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中西方;古典悲剧;悲剧精神中图分类号:I0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8-0160-03悲剧是把美的、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是痛苦和辛酸的艺术。

悲剧又不是单纯展示价值的破碎,更重要的是通过展示悲剧人物如何与不幸的命运进行抗争,呈现出人在逆境面前的不屈意志和精神,而正是这种意志和精神体现了人的崇高价值和精神力量,体现了人的尊严和高贵。

悲剧全在于对灾难的反抗,这种反抗反映了人类自我保存和自我超越的本能,体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

悲剧精神其实是一种拼搏精神和牺牲精神,就是悲剧人物为了实现某种理想的价值目标而与命运进行顽强斗争、勇于牺牲的精神。

一个民族是否在文化上体现一种成熟,与这一民族是否有着深刻而理性的悲剧精神密切相关。

审视中西方古典悲剧及悲剧精神,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西传统文化的特质及差异,从而有利于中华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一、反思视角:形而上与形而下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悲剧无疑是人类对自身实践中所遭遇到的困境、灾难的一种审美反思,它既是人类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更反映了人类对美好价值的执着追求。

因各个民族在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上存在较大差异,中西方古典悲剧所呈现的那种反思视角是大不相同的。

西方古典悲剧,其反思一般是形而上的,而中国古典悲剧的反思是世俗的,具有形而下的特点。

古希腊悲剧大多取材于神话故事或传说,一般具有深远的历史、宗教和人文背景,探讨形而上的问题,把探索的触角指向伦理观的终端,考查生活的意义,把人的生存看作是对智能和意志的考验和挑战。

中西方古典悲剧之比较_初中课题作业

中西方古典悲剧之比较_初中课题作业

卡斯特尔维特洛:悲剧里的人物地位显贵,意气风发,心性高傲,
勇于追求自己向往的目标,倘使受到伤害或者认为将要受到伤害的话, 他们决不跑到衙门去告状,也决不忍气吞声来忍受,而是听从情感的 驱使,把自己的行为当做法律,为了报复,杀死外人或者近亲,甚至 在绝望之余,不但杀死近亲,而且有时候杀死自己。
五 中西方古典悲剧不同点 2. 主人公形象不同
五 中西方古典悲剧不同点 3. 悲剧冲突不同
西方悲剧多着重刚性 - 行动抗争的冲突 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哈姆雷特面对命运冲突中积极抗争,表现出明知不 可为而为知之(《论语》中对孔子的描述)的悲剧效果。 麦克白等恶人,由于包含恶的情欲,故能进行绝望的反抗,同样树立了悲壮 的形象。 中国悲剧多着重柔性 - 苦情冤曲的情节 王昭君、岳飞、焦仲卿(《孔雀东南飞》)往往为某种传统的观念所束缚, 从而导致了其悲剧命运,主要力图通过遭遇的描写达到悲剧效果。 中国悲剧由于具备善的品质,故而能充满希望的祈求。
五 中西方古典悲剧不同点 3. 悲剧冲突不同 – 举例比较
《俄狄浦斯王》 - 行动抗争
英雄被预言弑父娶母的结局,但个人一直在努力试图摆脱宿命,把握属于自 己的命运。但是他越真诚地为民奉献,越逐渐逼近真相,最终导致自我毁灭。
这种针锋相对的斗争,把悲剧冲突推向高潮。 《窦娥冤》 - 苦情冤曲 窦娥缺乏斗争意识,出于所谓封建“ 孝” 心,对自己的不幸抱着隐忍顺从 的态度。在整个过程中,窦娥步步退让,直到刑场上,才痛苦地质问命运( 天地)对她的戕害。 “天啦 ,你不分好歹何为天;地呀 ,你错勘贤愚枉为地!”
李尔 王
麦 克 白
三 西方古典悲剧介绍
《哈姆雷特》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

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

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邹红人总是处于不断的追求中,在这个追求过程中人必然要经历苦恼、不幸、哀痛甚至毁灭,这就是人类的悲剧。

一个民族文化的成熟与否与这一民族是否有着深刻而理性的悲剧精神密切相关。

中西方对悲剧和悲剧精神的探讨渊源已久,现代意义上的悲剧源于西方,古希腊的悲剧就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悲剧体系,并且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形成一个系统的悲剧美学体系。

中国历代文艺理论的著述中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悲剧这一概念,却也有明确的悲剧意识。

中西民族由于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剧审美体系。

邱紫华曾指出:“与西方悲剧冲突中那种尖锐的、不可退让的血淋淋方式很不相同,中国悲剧作品表现冲突的方式很难体现激扬高蹈的悲剧精神,而这正是中国民族性格的一种表现。

”中西方民族的悲剧意识产生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下,这种差异是本质的,具有深远的历史传承性。

一、中西方悲剧概念及其分类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翁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

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

鲁迅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世界最早的悲剧是希腊悲剧,如著名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戏剧家们,把悲剧艺术推向了高峰。

中国古典戏曲中也曾涌现出很多杰出的悲剧作品,如杂剧《窦娥冤》、《桃花扇》,传统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都是屡演不衰的优秀悲剧作品。

悲剧,素来被誉为艺术的“最高阶段”,以其深沉激昂的艺术精神和艺术魅力震撼和感召着世人。

悲剧一词在西方文化用语中包含三层意思:(1)作为戏剧的一个种类;(2)人类生活中的悲剧性;(3)对悲剧性进行文化观念把握的悲剧意识。

在西方戏剧史上,悲剧往往描述主人翁所从事的事业,由于恶势力的干扰迫害和主人翁自身性格的弱点或过失而导致事业失败乃至毁灭,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

中西悲剧比较

中西悲剧比较

摘要:“悲剧”来源于西方,它源于古希腊的酒神祭祀,从诞生开始就占据了西方文学主流的地位,并一直被认为是“最高的诗”。

中国戏曲悲剧与西方古典悲剧分属两大戏剧基本系统,拥有各自的民族意识和审美观念,从而使中西悲剧产生巨大差异,形成不同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悲剧;中西悲剧;比较悲剧,素来被誉为艺术的“最高阶段”,以其深沉激昂的艺术精神和艺术魅力震撼和感召着世人。

悲剧一词在西方文化用语中包含三层意思:(l) 作为一个戏剧的种类;(2) 人类生活中的悲剧性;(3)对悲剧性进行文化观念把握的悲剧意识。

完整的悲剧定义最早出现在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1,p19)。

从古希腊的三大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索福克勒斯和埃斯库罗斯(“悲剧之父”)到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伟大悲剧作家莎士比亚,从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创作的高潮到近现代易卜生、契诃夫、奥尼尔等人的剧作,悲剧艺术在西方有着古老的源头和漫长的历史。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与西方古典悲剧相对应的概念是“苦戏”、哀曲”、“怨谱”—人们用这些术语来指代那些“写悲”、“写苦”的戏曲作品。

这类戏曲作品最早出现在宋代,如南戏中的《赵贞女》、《王魁》,而得到充分的发展则是元代的事,《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和《赵氏孤儿》等元人四大悲剧是其中的代表作。

中国的“哀曲”与西方的古典悲剧有何异同?这些异同与它们各自的文化背景又有何关联?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

一、中西方悲剧外在形式的差别中西方悲剧从外在表现形式看,有以下三方面不同。

(一)悲剧主人公的不同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此有专门地论述,他认为理想的悲剧人物是出身高贵、声名显赫,介于好到极点的完美之人和普通人之间的“好人”。

黑格尔辩证地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他认为悲剧性人物的伦理要求既有普遍的合理性,又有应得报应的片面性,两方面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与悲剧性人物一身,叫悲剧在激烈的内心冲突中显示出美的崇高精神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命运悲剧:致用与致知命运悲剧表现的是人与命运的冲突。

《窦娥冤》和《俄狄浦斯王》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窦娥冤》中的窦娥是个苦命的人 ,她三岁丧母 ,七岁离父作童养媳 ,十七岁结婚不久丈夫染病身亡。

对此 ,她一直抱着隐忍顺从的态度: “[天下乐]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 ,今也波生招祸尤 ,劝今人早将来世修。

我将这婆侍养 ,我将这服孝守 ,我言词须应口。

”这短短的一句话透露出她对命运的理解:其一 ,苦难是自己前世积下的;其二 ,要解除苦难 ,必须尽孝道;其三 ,来世是美好的。

这种执着的信念支撑着她勇敢地承担一切苦难 ,直到张驴儿陷害、昏官错判等一系列不幸事件逼得她实在忍无可忍 ,她才痛苦地质问命运(天地)对她的戕害: “天啦 ,你不分好歹何为天;地呀 ,你错勘贤愚枉为地”。

然而 ,就在她对自己的命运观产生怀疑时 , “老天”终于开眼 ,感其诚 ,恸其悲 ,为她应验了三桩誓愿 ,并通过还魂的形式为她平反昭雪。

《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因其生父忒拜王从神喻中得知他长大后将杀父娶母 ,于是被抛于荒山野外 ,然而俄狄浦斯不但没有死掉 ,反而成为科任托斯国王的养子。

他成人后 ,为逃避神喻 ,离开“父母” ,走向忒拜。

在一个路口 ,误将一老人杀死 ,此人即他的生父。

而后他因铲除了女妖斯芬克斯 ,被忒拜人民拥戴为王 ,并娶了前王的王后 ,即他的生母。

此时俄狄浦斯已成为杀父娶母的罪人 ,自己却毫无所知。

他又得到神示:必须揪出杀害前王的凶手 ,否则全城将死于瘟疫。

他不顾一切的追缉凶手 ,一步步地暴露了自己杀父娶母的行为 ,一步步陷入不可抗拒的命运罗网。

这两部悲剧集中地体现了中西截然不同的命运观:中国人重命运的伦理功能论 ,常著“乐天之色彩” ;而西方人重命运的认识论 ,常著原罪的“审美性”。

李泽厚曾指出 , “实用理性”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主要特性。

“实用理性”关注现实社会生活 ,不作纯粹抽象的思辨 ,强调“实用”、“实际”和“实行” ,满足于解决问题的经验论思维水平 ,主张对人生采取一种既乐观又冷静的生活态度。

在“实用理性”的支配下 ,中国人并不在乎“命运”到底“是什么” ,他们关心的是“命运”可以用来“做什么”。

在他们眼里 ,命运是解释人们苦难、给予生存希望的止渴之“梅”。

命运能解释为何善良的窦娥会被迫害致死 ,命运也能为她报仇雪恨。

命运既能解释苦难 ,也能拯救苦难 ,而对苦难的忍受顺从则是拯救的前提。

任何痛苦和不幸都是一种天道循环过程中的过渡环节 ,这就是命运。

中国人的命运观可归于惩恶扬善的伦理范畴 ,重因果报应 ,重轮回来世 ,重天人合一。

顺乎天 ,养乎性 ,寡乎欲 ,则天必感其诚 ,好人必有好报;逆乎天 ,败乎性 ,纵乎欲 ,则天必怒其恶 ,坏人必遭报应。

窦娥得以昭雪 ,赵氏孤儿得以复仇 ,秦桧遇鬼 ,王魁被阎罗索命 ,等等 ,这些恶有恶报、善有善终的结局都是“天道有常”的必然结果。

这种由逆而顺的乐观命运观正如王国维所说“吾国人之精神 ,世间也 ,乐天也。

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 ,无往不著此乐天之色彩 ,始于悲者终于欢 ,始于离者终于合 ,始于困者终于亨”。

这种“吾国人之精神”自然导致了“团圆之趣”。

而西方文化则以“爱知”为特征 ,以寻求宇宙万物的本源根底为己任。

西方人在虔诚地追问“命运”“是什么”的同时 ,也善于把对命运的认识与对人自身的认识结合起来。

刻在古希腊德尔斐庙墙上的铭文“认识你自己”就包含着对命运的认识。

斯芬克斯女妖的谜语———什么动物早上长着四只脚 ,中午长着两只脚 ,晚上长着三只脚———是我们解读《俄狄浦斯王》的关键。

因为 , “俄狄浦斯”这个名字在希腊文中有两层含义:一是“脚肿的人” ,二是“懂得关于脚的谜语的人”。

前者预示了他一生被诅咒、被遗弃、被驱逐的命运 ,后者则暗示了他是人之谜的揭秘者。

这个关于脚的谜语其实隐含着三个问题:命运是什么 ,人是什么 ,“我”是什么。

因此 ,斯芬克斯之谜与其说是关于脚的谜语 ,不如说是命运之谜的“神示”,而俄狄浦斯本人的回答与其说是对人的发展规律的揭秘 ,不如说是对命运不可逆转的密码的破译。

俄狄浦斯猜破了此谜 ,解除了忒拜的灾难(女妖) ,然而新的灾难(瘟疫)又降临了。

这便暗示了人对命运是可以认识的 ,然而认识的结果是 ,无论多么智慧的人都要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命运所支配。

在现存的33部古希腊悲剧中 ,绝大多数采取了神谕及其变种的表现形式。

神谕带有神秘的预见性及必然性 ,是命运的象征符号。

因神谕所产生的悲剧并不意味着对主人公行为的天道惩罚 ,因而它没有“伦理的特征” ,只有一种“审美的模糊性” ,一种对命运的模糊认识。

西方的命运悲剧少有伦理的因果逻辑 ,俄狄浦斯尽管满身正气 ,既聪慧又勇敢 ,然而厄运偏偏降临在这样一个好人身上 ,而且无论他怎样“行善积德”,也逃避不了命运的天罗地网。

然而 ,正是这样一种表现人在命运面前毁灭的、违背伦理的悲剧 ,却产生了令人震憾惊悸的悲壮之美。

在西方人看来 ,命运是不可战胜的、是与人对立的 ,如古希腊神话中的命运女神摩伊拉、《俄瑞斯特亚》三部曲中的阿波罗神谕、西叙福斯神话.盗火英雄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的利益挑战命运 ,触犯了主神宙斯 ,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表现出殉道者的悲壮与崇高。

这种命运观也能从基督教的“原罪”中得到解释 ,原罪感已成为一种积淀在西方人心中的集体无意识。

西方命运悲剧就是要揭示人之罪恶的原发性和永生性以及悲剧人物“知之不可为而为之”的屡抗屡败而又屡败屡抗的悲壮。

二、性格悲剧:克己与扬己作为性格悲剧的比较研究模特 ,我们选出《孔雀东南飞》和《奥塞罗》。

《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的性格弱点在于他懦弱 ,因为懦弱 ,所以在至死不渝的爱情面前 ,他没有选择坚强和勇气 ,而是被动地屈服于社会意识的压力 ,以牺牲自己的爱情作为化解矛盾的筹码。

他不得不屈于母命 ,休掉妻子 ,以死殉情 ,自挂东南枝。

懦弱包含了他对封建礼教、家长权威的认同 ,包含了他对封建道德愚孝的恪守和服从。

他的死具有必然性 ,因为只有通过死 ,才能达到伦理冲突的和谐。

奥赛罗的性格弱点在于他的冲动武断。

他轻信野心家伊阿古的谗言 ,愤怒的血气蒙蔽了他的理智 ,以致他亲自扼杀了无辜的妻子 ,走向毁灭。

这里面蕴含着深刻的自我认识的危机。

奥赛罗是一个英勇坦荡的黑人将领 ,他和苔丝狄蒙娜的爱情虽然战胜了社会的种族歧视 ,却没有逃脱伊阿古个人的阴谋陷害 ,毁于自己的错误判断与冲动举措。

中西性格悲剧主人公的性格弱点直接导致了悲剧的形成 ,然而这二者又是有差别的。

这种差异就是中西民族的性格差异:中国人重克己的认同人格 ,强调家族本位 ,突出家庭乃至国家的利益;而西方人重扬己的独立人格 ,奉行个人本位 ,以自我为中心 ,注重个人的人格尊严。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群体为本位的社会 ,强调向内调和。

宗法制的国家形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僵化统一的思想教育、温柔敦厚的道德说教 ,造成了个人服从社会、个人认同社会的克己思维模式。

在中国人眼里 , “我”的身份是父之子、子之父、弟之兄、兄之弟、夫之妇、妇之夫……。

“我”只是关系 , “我”的“自己”被视而不见 ,个性、尊严、自由被关系、群体、伦理所淹没。

人存在的本质就存在于人世的伦常关系之中 ,人的所思所为都必须符合这种规范。

在中国的性格悲剧中 ,强大的社会力量往往支配着悲剧主人公的性格 ,不允许他作出个人独立判断。

过于浓厚的群体意识使得古代个体人格趋于依附认同 ,把个人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整合同化到群体中去。

他们只有放弃寻求和实现自身价值的特殊性和独立性 ,按照群体意愿行动。

但如果执意要追求个体人格独立 ,那结果只会是被社会吞噬 ,在现实中毁灭。

因此悲剧主人公只能牺牲个人的追求 ,在不幸中隐忍 ,把自由与幸福寄托于来世。

梁山伯、祝英台为了家族的安宁 ,不得不用殉情来成全来世的爱情; 《汉宫秋》中的王昭君为了解除国家民族的危难 ,不得不出塞和番 ,最后投江自尽; 《琵琶记》中的蔡伯喈为了成全忠孝 ,不得不背亲弃妇; 《长生殿》中的杨贵妃为了缓和社会矛盾 ,不得不命丧马嵬坡 ,等等 ,这些都是中国克已人格的体现。

克己思维模式导致了中国的悲剧品格追求中和之美、哀而不伤 ,讲究悲剧情感抒发的适度 ,化开始的矛盾为最终的和谐。

而西方社会是一个以个体为本位的社会 ,强调向外扩张。

平等民主的政治制度、自主私有的经济条件、尚险好奇的进取心态、自由多元的思想文化造就了个人独立的扬己的思维模式。

特别是在文艺复兴时代 ,人们信奉人本身就是目的 ,行为服从自身内在独立性原则。

人类正如哈姆雷特所赞叹的 ,是“宇宙之精华 ,万物之灵长”。

在西方性格悲剧中 ,悲剧主人公都具有鲜明的个性 ,他们能够依据各自的独立判断力作出毫不妥协的选择 ,甚至把个人的判断凌驾于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之上 ,这种过于独立的判断往往带有过于浓厚的情感色彩 ,近乎武断 ,从而产生不理智的举动 ,走向意愿的反面。

这样的例子非常多 ,美狄亚为了报复伊阿宋的忘恩负义 ,竟然亲手杀死自己与伊阿宋合生的孩子;李尔王性情暴戾、听信谗言 ,竟驱逐爱女及朝臣;麦克白为了满足自身的权欲 ,竟亲手弑君 ,迫害残杀忠良与无辜;高乃依《熙德》中的贵族老臣杰葛仅为了高迈斯的一耳光之仇 ,即要求其子与之决斗 ,并杀死了他。

西方的悲剧主人公往往为了某种荣誉心、尊严感或情欲 ,直接导致了悲剧的产生。

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意大利学者卡斯忒尔维特洛这样描述悲剧主人公及他们的行为: “悲剧里的人物地位显贵 ,意气风发 ,心性高傲 ,勇于追求自己向往的目标;倘使受到伤害或者认为将要受到伤害的话 ,他们决不会跑到衙门去告状 ,也决不忍气吞声来忍受 ,而是听从情感的驱使 ,把自己的行为当作法律 ,为了报复 ,杀死外人或者近亲 ,甚至在绝望之余 ,不但杀死近亲 ,而且有时候杀死自己”。

布拉德雷也说过:“力量与幸运在剧中显得毫无价值 ,或者甚至更加糟糕……因为力量和幸运只会滋生贪欲、傲慢、狠心、蛮横、残忍、蔑视、虚伪、勾心斗角、战争、谋杀与自我毁灭。

”因此 ,奥塞罗一旦听信伊阿古的阴谋 ,便不惜采取最极端的行动———杀死妻子 ,以保证爱情的纯洁 ,维护理想的神圣。

正如陈独秀所说: “西洋民族性 ,恶侮辱 ,宁斗死;东洋民族性 ,恶斗死 ,宁忍辱”。

不同的文化背景铸就了不同的民族性 ,不同的民族性导致了不同的悲剧 ,具有独立人格的西方悲剧人物显得悲壮崇高 ,而具有认同人格的中国古代悲剧人物则显得悲苦凄怨。

西方强调冲突的必然性、对抗性 ,而中国则倾向于将冲突消解为和谐。

三、社会悲剧:解脱与批判《桃花扇》与《人间喜剧》都属于社会悲剧。

《桃花扇》用消极低迷的笔调描绘了那个“伟人欲扶世祚 ,而权不在己;宵人能覆鼎饣束 ,而溺于宴安;扼腕时艰者 ,徒属之席帽青鞋之士;时露热血者 ,或反在优伶口技之中”的颠倒混乱的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