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大传读后感
胡适传记读后感1000字

胡适传记读后感1000字胡适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独立思考者和奋斗者。
他的思想观点独特,并在中国近代的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胡适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开创者之一,他运用了近似口语的写作风格,清新而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打破了以往文人墨客的繁琐和拘束。
胡适的散文文风独特,既有戏剧性的叙述,又有深度的思考,充满智慧和思想的力量。
他的作品《我的母亲》、《后感》等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胡适对中国文化的改革和近代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胡适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他认为传统文化的僵化和教条主义是阻碍中国现代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胡适主张把西方文化引进中国,并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求创造出适应中国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文化。
他倡导人民之间的平等和民主,尊重个人的自由和尊严,为中国近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持和理论武器。
同时,胡适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他致力于教育改革,提倡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胡适主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强调学生应该追求真理、正义和美德。
他反对教条主义和僵化的教育方式,主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和实践,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胡适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时的教育改革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胡适的一生堪称传奇,他不仅在学术领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而且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胡适坚持自己的原则并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不畏强权和压力,为中国的进步和民主奋斗。
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是中国民主主义运动的重要代表和发言人。
胡适倡导人民之间的平等和民主,主张科学和民主的政治体制,为中国现代化和民主化的进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胡适在传记中的形象给人一种非凡的魅力和勇气。
他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他的个性特点、思想品质和人生态度都令人钦佩和敬仰。
读胡适传有感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最近,通过读胡适先生的文章,颇有感触。
先生言其思想受两个的人的影响最大:赫胥黎和杜威。
前者教先生怎样怀疑,不信任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后者教先生怎样思想,教先生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把一切学说理想都看作待证的假设,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
这是我们这些当代青年应该学习的,凡事求证据,记得要问为什么?不被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所淹设,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先生对五四精神的赞扬和怀念,对青年学生的的教导和期望,读来让人感到惭愧,想五四时青年大学生所思所想所为,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再反思自己的大学生活,无明确长远目标不说,连当前学习之事也没有做好,多为应付考试而读书,浪费了大好时间,实属不该。
胡 适传读后感

胡适传读后感《胡适传读后感》最近读了一本关于胡适的传记,读完之后,心里那叫一个感慨万千。
胡适这个人,真的是太不一般了!在书里,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动荡又充满希望的年代,亲身经历着他的种种。
胡适出生在一个普通但又充满文化氛围的家庭。
小时候的他就展现出了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聪明才智。
他读书那叫一个刻苦,每天早早起来就一头扎进书堆里,那股子认真劲儿,就好像书里藏着什么绝世宝藏一样。
随着年岁渐长,胡适踏上了求学之路。
这一路上,他遇到的困难可不少。
学校的条件不好,生活也艰苦,可他愣是没有被这些打倒。
反而越挫越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后来他出国留学,在异国他乡的日子里,胡适也没闲着。
他拼命地吸收着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文化,不断地充实自己。
他参加各种学术讨论,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交流切磋。
那时候的他,就像一块干燥的海绵,拼命地吸收着知识的水分。
学成回国后的胡适,那可真是意气风发,准备大干一场。
他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
这在当时可是个大胆的举动,很多守旧派都对他冷嘲热讽,说他是瞎折腾。
可胡适根本不在乎,他坚信白话文能够让更多的人接触到知识,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
为了推广白话文,胡适亲自写文章、做演讲。
他的文章通俗易懂,没有那些之乎者也的酸腐气,老百姓都能看得懂。
他讲的话也生动有趣,让人一听就明白。
记得书里有个情节,说胡适在一个小镇上演讲,台下坐的大多是没读过多少书的农民。
胡适就用最朴实的语言,给他们讲白话文的好处。
他举例子说:“以前写信,都要文绉绉的,什么‘敬启者’‘拜上’,多麻烦!现在用白话文,就直接说‘亲爱的朋友,你好’,多简单明了!”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纷纷点头称是。
胡适还特别注重教育。
他觉得教育是改变国家命运的关键。
他四处奔走,呼吁重视教育改革,提倡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
他自己也在大学里授课,对待学生那叫一个耐心和负责。
学生们有问题请教他,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直到学生们弄明白为止。
除了在学术和教育方面的成就,胡适的为人也让我十分敬佩。
胡适评传读后感

胡适评传读后感读完胡适的评传,我就像是跟着一位导游,游历了胡适先生那充满传奇色彩又复杂多元的一生,那感觉就像吃了一顿满汉全席,各种滋味在心头。
先说这胡适啊,那可是个超级学霸。
从书里就能看出来,他就像一个知识的“贪吃蛇”,不断地吞食着各种学问。
小时候读书就聪明得不像话,到了国外留学更是如鱼得水。
他接触的那些新思想、新文化,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他认识世界的新大门。
我就想啊,这人脑子怎么长的?为啥他能把那些深奥的哲学、文学之类的东西都玩得转呢?这就好比我看着那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头大,他却能在知识的海洋里欢快地畅游。
而且,胡适在新文化运动里那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就像一个勇猛的战士,拿着笔杆子冲锋陷阵。
他提倡白话文,这事儿可太酷了。
就像把一直高高在上、穿着古装的文言文拉下马,换上白话文这个轻便的现代装,让大家都能轻松地交流思想。
我想啊,要是没有他这么折腾,我们现在说话、写文章可能还是老一套,得多麻烦啊。
不过这过程肯定不容易,就像要在一片保守的旧树林里硬生生地开辟出一块新花园,那些守旧的势力肯定没少给他使绊子。
但是呢,胡适这人也不是完美的,就像一颗有点瑕疵的宝石。
他在政治上的一些选择就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感觉他像一个在十字路口迷路的小孩,一会儿往左走,一会儿往右走。
有时候和一些势力牵扯不清,这让我觉得挺可惜的。
他那么聪明,要是能在政治方向上更坚定一点,更符合大众的期待一点就好了。
再说说他的感情生活,也挺有意思的。
他的婚姻是那种老式的包办婚姻,可他又有自己的新思想。
这就像把一个现代人和一个古代的婚姻制度绑在一起,矛盾就出来了。
他对自己的妻子有责任,可又有自己的情感追求,这中间的纠结啊,就像一团乱麻。
不过从这也能看出那个时代的人在新旧交替中的无奈。
读完这本评传,我对胡适的感觉就像对一个熟悉又陌生的朋友。
熟悉是因为通过这本书,他的形象很立体地展现在我面前,我知道了他的思想、他的贡献、他的矛盾。
陌生是因为他毕竟是生活在那个特殊时代的特殊人物,他的经历和想法有些我还是不能完全理解。
胡适传读后感

胡适传读后感《胡适传》是由胡适的学生、学者、朋友和家人们合作编写的一部传记,通过对胡适一生的经历和思想的深入探讨,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的风采。
这本传记不仅仅是对胡适先生的一种纪念,更是对他的思想和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胡适,一位杰出的中国现代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既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倡导者。
他的思想和行为一直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他的一生也成为了许多人学习和追随的对象。
在《胡适传》中,我们可以看到胡适先生一生的坎坷和波折,他在中国思想文化的传统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着中国的未来。
他不断地进行着自我反思和批判,试图找到一条中国现代化的道路。
他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在为中国的未来而奋斗,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读完《胡适传》之后,我对胡适先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他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更是一位具有坚定信念和勇气的领袖人物。
他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思想和行为一直在影响着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需要更多像胡适先生这样的思想家和领袖人物,他们可以为中国的未来指明方向,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新的活力。
通过阅读《胡适传》,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许多宝贵的思想和精神财富,这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在读完《胡适传》之后,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目标,我愿意像胡适先生一样,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相信,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上的强大国家。
总之,《胡适传》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传记,通过对胡适先生一生的经历和思想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
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上的强大国家。
胡适评传读后感

胡适评传读后感
胡适这人啊,一开始给我的感觉就是个超级学霸。
他在学术上的成就那真不是盖的。
你想啊,在那个新旧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他就像个勇敢的弄潮儿,一头扎进了新文化运动里。
主张白话文写作,这在当时可算得上是惊世骇俗的事儿。
就好比在一个大家都规规矩矩穿长袍马褂的世界里,他突然站出来大喊:“咱们以后都穿牛仔裤T恤衫吧!”而且他自己也身体力行,写的那些白话文作品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很多人对新思想、新文化的认知大门。
这让我觉得他特别酷,是那种敢于打破常规、引领潮流的酷。
不过呢,这人也不是一点毛病没有。
在书里越往后看,就越能感觉到他在政治上的一些摇摆不定。
有时候他像是被各种势力拉扯的风筝,看似自由,其实身不由己。
他试图在不同的政治力量之间寻找一种平衡,结果呢,两边可能都不太讨好。
这就有点像那种想在几个好朋友的争吵中当和事佬,结果一不小心自己也卷进了纷争里,搞得有点狼狈。
但不管怎么说,胡适先生的一生都像是一部丰富多彩的大书。
他在学术、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他的那些思想啊,就像一颗颗种子,在当时的中国大地上到处播撒。
有的长成了参天大树,有的虽然没有茁壮成长,但也给那片土地增添了不一样的风景。
胡适传记读后感

胡适传记读后感读胡适的传记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奇妙故事和深刻思想的大杂烩,既有趣又引人深思。
一开始看这传记,就感觉胡适这人像个超级大忙人,在好多领域都插了一脚。
他就像个学术界的“交际花”(这里可没有贬义哈,纯粹是形容他到处活跃的样子),文学、哲学、历史、教育,哪哪都有他的身影。
我当时就想,这人怎么这么能折腾,精力也太旺盛了吧。
胡适在文学方面的贡献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白话文运动那一块儿,他就像个白话文的超级推销员。
那时候大家都习惯了文言文,觉得白话文上不了台面。
可胡适就不信这个邪,到处鼓吹白话文的好处,又是写文章,又是做演讲。
他就像拿着大喇叭在喊:“白话文多好啊,大家快来用啊!”我仿佛能看到当时那些守旧派皱着眉头,而胡适就像个充满斗志的战士一样勇往直前。
他写的那些白话文作品,简单易懂又充满趣味,就像把那些高高在上的知识从云端拽到了地上,让普通老百姓也能摸得着、看得懂。
再说说他的思想,那也是相当的开放和前卫。
他倡导自由、民主的思想,在那个还比较封建保守的年代,就像一阵清风,吹进了很多人的心里。
不过有时候我觉得他也挺纠结的,一方面接受西方的新思想,一方面又摆脱不了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
就像一个人穿着西装,却又时不时地拿出一把折扇扇两下,有点中西合璧的怪异,但又很有特色。
胡适的教育理念也很有趣。
他特别强调独立思考,就像告诉学生们:“你们别光听老师的,自己也得动脑子想啊。
”这在当时那种老师说啥学生就听啥的教育环境里,简直就是个异类。
我想象着他在课堂上,眼睛亮晶晶的,鼓励学生们提出不同的意见,那场景一定很热血。
但是吧,胡适这人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他有时候过于依赖西方的那一套东西,就像个追星族追西方文化这个“星”追得有点猛。
在对待一些国内问题上,他的想法有点天真,觉得只要照搬西方的模式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可实际哪有那么简单啊。
这就好比看到别人穿一双好看的鞋子,不管自己的脚适不适合就想往脚上套,结果肯定是不合脚的。
读完他的传记,我感觉胡适就像一个复杂的拼图。
《胡适自传》读后感

《胡适自传》读后感《胡适自传》是一本令人受益匪浅的读物,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被胡适先生的才智和勇气所折服。
他的自传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思想和学术成就,而且为我树立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榜样。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胡适先生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胡适的一生可谓是充满了艰辛和挑战。
他在年轻时就展示了非凡的才华,但也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
然而,他从未放弃追求知识的梦想。
他在书中描述了自己与传统观念和封建制度的抗争,展示了自己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对知识的渴望。
胡适先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对新文化运动的参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文学是一种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类内在精神的艺术形式。
他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推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迈进。
他的努力和奋斗,为中国文学界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胡适先生的智慧和勇气在他对儒学进行批判时得到了充分展示。
他坚信中国需要接受西方的文化和思想。
他声称儒学已经过时,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他敢于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传统的权威进行辩论。
他的勇气和才华让我敬佩不已。
胡适先生的自传中还涉及了他对政治的关注和投身改革的努力。
他用自己的言论和行动,力图改变当时中国政治的现状。
他关注中国的发展,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尽管改革的道路充满艰辛,但他依然坚定地走在改革的前沿。
通过阅读《胡适自传》,我深刻认识到了个人奋斗和追求的重要性。
胡适先生的一生展示了知识和勇气的力量,他的故事激励着我追求卓越。
在胡适先生的自传中,也经常提到他对教育的关注和投身。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
他热衷于推动教育改革,积极参与学校的建设和思想教育的推动。
他对中国教育的弊端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和解决方案,给我带来了启示。
总之,阅读《胡适自传》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胡适先生的才华、勇气和对知识的渴望令我深深敬佩。
他在自传中的真挚表达和对社会的关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胡适自传》激励着我不断学习和进步,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个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适大传读后感
(2015-04-28 12:50:05)
转载▼
标签:
杂谈
今天,看完了《胡适大传》,全书共1350页,花了我不少时间,掩卷(其实是合上ipad)琢磨了一下,发现近几年看了不少关于胡适的书,有的是胡适写的,有的是写胡适的,印象当中有《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文存》,《胡适说禅》,《白话文学史》,《人权论集》,写胡适的有余英时的《重寻胡适历程,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李敖的《胡适研究》,朱洪的《胡适大传》,还有一些零零星星与胡适有关的文章,看了这么多,觉得应该把一些感受写一下。
其实评价胡适的文字已够多了,毁之誉之都有,我不打算再多废话。
而我的读书感受可能离这些书的主题较远,不过也是因为看了这一系列的书,了解到了民国时代的许多人物,才会有我下面的这个感受。
那就是,留洋深造对个人的成长、成功真的很重要。
就拿胡适来说,1910年他考取第二期庚款留美官费生,和他同期的有语言学大家赵元任,还有任叔永,陈衡哲,竺可桢,吴宪等人,哪个回国后不是响当当的人物。
然后再看其他几期庚款留学生,如前几期的梅贻琦,金岳霖,叶企孙,汤用彤,吴宓,再到后几期的钱学森,杨振宁等等,看看这些名字,都是一代宗师啊!看了这些庚款留学生名单后,我干脆对近代以来一些名人、大师、泰斗、领袖做一下梳理,发现在近代史上那些牛逼哄哄的人,基本都有出国留学的经历。
先是清代的启蒙思想家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他虽然没有出国留学,但已认识到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而同是启蒙思想家的严复更不用说了,他是毕业于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翻译了很多西方重要理论著作。
然后有了洋务运动时的公派留学,如唐绍仪,詹天佑,以及甲午海战中的中坚力量刘步蟾,林泰曾,邓世昌(虽未正式留洋深造,但去英国接船时收获良多)等。
到了戊戌变法一派的康有为,虽没有留学国外,但他1879年去了一次香港,眼界大开,于是注重西学,渐渐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
他的学生梁启超则是在维新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后又游学欧洲,到处求学、讲学,有了这些留洋经历,才使梁任公在退出政治舞台后在学术上成绩卓著。
再说闹革命的孙中山,他13岁就到檀香山,在国外接受了较系统的西方近代教育,有了自由、博爱的普世价值,想在中国实现,于是闹起了革命,成了国父,再看他的信徒们,吴稚晖,汪精卫,蒋介石等也都是留过洋的。
接下来看我党这边,缔造者如陈独秀,曾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李大钊在东京早稻田大学读书,董必武东京私立日本大学,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都是留过洋,喝过洋墨水的(毛没留过洋,看他闯了多大的穷祸)。
以上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再从国民党到我党,主导这些运动领袖人物的基本都是留过洋的。
接下来,就我能想到的一些牛人,经过百度搜索后证实,他们都是留过洋的(假如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查查他们的毕业院校,百度百科上都有)。
他们的名单如下:蔡元培,钱玄同,傅斯年,蒋梦麟,鲁迅,陈寅恪,徐志摩,王国维,钱钟书,林语堂,辜鸿铭(出生南洋,通晓七国语言),顾维钧(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和胡适还是校友),梁实秋,刘文典,冯友兰,郭沫若,钱伟长,钱三强,李四光,邓稼先,茅以升等等等等,实在太多没法一一列举了。
这些名字可算是如雷贯耳了吧,这么多牛人都出国留过学,难道还不能说明一些问题吗?
其实我觉得道理真的很简单,之所以要出国留学就是因为外国比中国强,我们要去学习,所以去学习过的人回国后就比没去过的强。
清朝、民国的时候是这样,其实现在还是这样,我们现在只认gdp,以为自己是老二了,牛得不得了,其实不论是人文学科还是自然科学领域,学术的中心还是在西方,在美国,其实西风东渐四个字仍能很确切的反映当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只有老毛这样的狂人才会说东风压倒西风这样的大话。
所谓西风东渐,就是指,我们中国还是在走山寨主义,或者拿来主义,最简单的来说,我们伟大的共产主义就是舶来品,那是德国人马克思的理论,我们现在可以说是罢黜百家,独尊马术了,只是山寨了一下,加个中国特色。
再比如说我们现在不可一世的互联网三巨头,百度李彦宏是纽约州立大学的硕士,后在互联网搜索引擎公司(Infoseek)做过资深工程师,有了这些先进的行业经验,所以他才能先国人一步了解到做中文搜索引擎的巨大市场前景,到中国来搞他的度娘。
再来看腾讯公司,虽然马化腾没有出国留学,但他的腾讯公司最早做的即时通讯软件也是模仿国外的icq,一开始叫oicq,就是后来点qq,是山寨主义的成功案例。
今年上市的阿里巴巴,我们知道马云在搞阿里巴巴前经营过一个翻译社,1995年一次替客户到美国去讨债的经历使其无意中接触到了互联网,感觉到了互联网的无限神奇,回国后就辞职,开始互联网创业,而他玩的电子商务也是美国人先玩的,像cisco,dell等美国公司90年代已经在互联网上销售产品了。
当然我自己没有出国留学过,其实没有资格说国外教育有多么好,但就自己以及身边同代人的亲身感受来说,在中国的当代教育体制下,真的学不到什么东西,九年义务教育是打基础,
其实相当于扫盲,高中以后的任务主要是为了高考,耗费三年大好光阴满脑子记那些用于考试的内容,结果进了大学没两年忘得一干二净,进了大学以后基本上认为这辈子读书的使命已完成,混个三四年毕业走人,纯粹是为了有张文凭好找工作,你说这样的环境和风气能出什么人才?
说了这么多,好像和《胡适大传》没什么关系,不过这还真是我的读后感之一。
我只是觉得我们这代既然已感到深受其害了,所以希望自己的下一代不要再重蹈覆辙,能早做打算,给女儿创造一个出国留学的机会,不求光宗耀祖,也不是望女成凤,只是让她有个好的学习环境,能真的学到些东西。
正如洋务派张之洞说的:“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此赵营平百闻不如一见之说也,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三年,此孟子置之庄岳之说也。
”(这里面有两个典故,一个是赵充国(也就是赵营平)的百闻不如一见,这个容易理解。
孟子的置之庄岳,其实大意是指一个楚国人学习齐国话,在楚国怎么学都没效果,到了齐国,一学就会,置之庄岳就是把他扔在齐国热闹的街市,这是我自己的译文,可能不很准确,不过大意不会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