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胡适有感
胡适先生二三事读后感

胡适先生二三事读后感《胡适先生二三事读后感之一》读罢胡适先生的二三事,就像在历史的长河中捞起了一串璀璨却又独特的珠子,每一颗都折射出不同的光彩,让我心里五味杂陈。
胡适先生啊,那可是新文化运动的大拿。
我就想啊,当时的他,可能就像一个孤独的侠客,在传统观念的重重迷雾里,挥舞着革新的剑。
他倡导白话文,这事儿在当时可不得了,就好比在一潭死水里丢进了一颗超级炸弹。
那些守旧的人,估计心里都在想:“这小子,想干啥呢?”但胡适先生可不管那些,就那么勇往直前。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做学问的态度。
那叫一个严谨,就像一个一丝不苟的工匠在雕琢一件绝世珍品。
他的文章里,字里行间都透着那种认真劲儿。
我有时候写个小短文,那是错别字一堆,语法错误不断。
和胡适先生一比,我简直就是个小菜鸟。
他做学问可能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而我做学问,顶多算是个短跑,还没跑几步就气喘吁吁。
可是呢,我又觉得胡适先生好像有点太“西化”了。
他对西方文化的推崇,有时候让我觉得他是不是有点忽视了咱们老祖宗的好东西。
咱们中国文化那也是博大精深啊,就像一座巨大的宝藏。
他大力提倡西方那一套,我就想,这是不是有点像一个孩子,看到别人的新玩具就把自己家里的好东西给扔一边了呢?但也许,他是想通过借鉴西方来给咱们中国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这就好比给一棵老树嫁接新枝,可能会结出更美味的果实。
他在人际交往方面也很有趣。
感觉他身边总是围绕着各种各样的人,就像一颗星星,周围有好多小行星围着转。
他和朋友们的故事,有的让我捧腹大笑,有的又让我陷入沉思。
他可能就是那种特别有魅力的人,就像一块磁石,把不同的人都吸引到自己身边。
总的来说,胡适先生就像一个多面体,每一面都有不同的故事和意义。
读他的这些事,就像在照镜子,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
他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而我们在今天这个时代,又该如何像他一样,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自己的路呢?这还真是个让人头疼又充满挑战的问题呢。
《胡适先生二三事读后感之二》读完胡适先生二三事,我这心里啊,就像煮开了的粥,咕噜咕噜直冒泡。
胡适评传读后感

胡适评传读后感读完胡适的评传,我就像是跟着一位导游,游历了胡适先生那充满传奇色彩又复杂多元的一生,那感觉就像吃了一顿满汉全席,各种滋味在心头。
先说这胡适啊,那可是个超级学霸。
从书里就能看出来,他就像一个知识的“贪吃蛇”,不断地吞食着各种学问。
小时候读书就聪明得不像话,到了国外留学更是如鱼得水。
他接触的那些新思想、新文化,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他认识世界的新大门。
我就想啊,这人脑子怎么长的?为啥他能把那些深奥的哲学、文学之类的东西都玩得转呢?这就好比我看着那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头大,他却能在知识的海洋里欢快地畅游。
而且,胡适在新文化运动里那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就像一个勇猛的战士,拿着笔杆子冲锋陷阵。
他提倡白话文,这事儿可太酷了。
就像把一直高高在上、穿着古装的文言文拉下马,换上白话文这个轻便的现代装,让大家都能轻松地交流思想。
我想啊,要是没有他这么折腾,我们现在说话、写文章可能还是老一套,得多麻烦啊。
不过这过程肯定不容易,就像要在一片保守的旧树林里硬生生地开辟出一块新花园,那些守旧的势力肯定没少给他使绊子。
但是呢,胡适这人也不是完美的,就像一颗有点瑕疵的宝石。
他在政治上的一些选择就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感觉他像一个在十字路口迷路的小孩,一会儿往左走,一会儿往右走。
有时候和一些势力牵扯不清,这让我觉得挺可惜的。
他那么聪明,要是能在政治方向上更坚定一点,更符合大众的期待一点就好了。
再说说他的感情生活,也挺有意思的。
他的婚姻是那种老式的包办婚姻,可他又有自己的新思想。
这就像把一个现代人和一个古代的婚姻制度绑在一起,矛盾就出来了。
他对自己的妻子有责任,可又有自己的情感追求,这中间的纠结啊,就像一团乱麻。
不过从这也能看出那个时代的人在新旧交替中的无奈。
读完这本评传,我对胡适的感觉就像对一个熟悉又陌生的朋友。
熟悉是因为通过这本书,他的形象很立体地展现在我面前,我知道了他的思想、他的贡献、他的矛盾。
陌生是因为他毕竟是生活在那个特殊时代的特殊人物,他的经历和想法有些我还是不能完全理解。
胡适读后感(共6篇)

胡适读后感(共6篇)第1篇:《胡适散文》读后感《胡适散文》读后感《胡适散文》。
说到中国现代文学,就不能绕过一个人。
这个人掀起了一场白话文革命,有趣的是,这场革命的起因竟然是在国外留学的时候产生的。
胡适将中国的文字分为死的文字(书面的文言)与活的文字(口头的白话),而书面的活文字必须替代死文字,这样才可以使得文化普及,古代的白话小说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于是我们所阅读与学习的大量书籍就变成了浅显易懂的白话,也有了标点的断句,至于那些彰显文化的古文,自然可以留给爱好者们沾沾自喜去了。
有意识的是,这么一个在中国文化史上不可绕过的人,竟然在我们的所有文化学习中消失了,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主义”,而胡适的著名文章之一就是“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于是,靠主义发家之人必视之为大敌,封锁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那么这篇《胡适散文》又是如何出土的呢?编者狡猾的在前言中提到:他的哲学上的实用主义,政治上的主张改良和反对革命,以及民族虚无主义倾向会在所选文章中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为了保留历史原貌,我们收入了作者的主要散文创作,并将收入的作品全文出版,相信读者对文中的错误观点能够加以鉴别和批判。
(2001年出版)于是我们就有机会,以批判的精神,拜读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成了主义,便由具体的计划,变成一个抽象的名词。
主义的危险和弱点,就在这里。
因为世间没有一个抽象名词能把某人某派的具体主张都包含在里面),“名教”(口号标语正是名教的正传嫡派。
名教扫地,中国有望!),“写在孔子诞辰纪念之后”(孔圣人是无法帮忙的。
开倒车也绝不能引你们回到那个本来就不存在的“美德造成的黄金世界”的),“差不多先生传”(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
然而中国就从此成为一个懒人国了),“漫游的感想”(世间的大问题绝不是一两个抽象名词(如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等等)所能完全包括的),“我的信仰”。
捂住双眼,不仅看不见世界,甚至看不见自己了。
第2篇:胡适文章读后感胡适文章读后感大家对胡适此人一定比较熟悉,他1891年12月17日生于安徽绩溪,卒于1962年2月24日,是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胡适自传》读后感

《胡适自传》读后感《胡适自传》是一本令人受益匪浅的读物,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被胡适先生的才智和勇气所折服。
他的自传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思想和学术成就,而且为我树立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榜样。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胡适先生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胡适的一生可谓是充满了艰辛和挑战。
他在年轻时就展示了非凡的才华,但也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
然而,他从未放弃追求知识的梦想。
他在书中描述了自己与传统观念和封建制度的抗争,展示了自己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对知识的渴望。
胡适先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对新文化运动的参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文学是一种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类内在精神的艺术形式。
他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推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迈进。
他的努力和奋斗,为中国文学界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胡适先生的智慧和勇气在他对儒学进行批判时得到了充分展示。
他坚信中国需要接受西方的文化和思想。
他声称儒学已经过时,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他敢于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传统的权威进行辩论。
他的勇气和才华让我敬佩不已。
胡适先生的自传中还涉及了他对政治的关注和投身改革的努力。
他用自己的言论和行动,力图改变当时中国政治的现状。
他关注中国的发展,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尽管改革的道路充满艰辛,但他依然坚定地走在改革的前沿。
通过阅读《胡适自传》,我深刻认识到了个人奋斗和追求的重要性。
胡适先生的一生展示了知识和勇气的力量,他的故事激励着我追求卓越。
在胡适先生的自传中,也经常提到他对教育的关注和投身。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
他热衷于推动教育改革,积极参与学校的建设和思想教育的推动。
他对中国教育的弊端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和解决方案,给我带来了启示。
总之,阅读《胡适自传》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胡适先生的才华、勇气和对知识的渴望令我深深敬佩。
他在自传中的真挚表达和对社会的关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胡适自传》激励着我不断学习和进步,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个体。
胡适文章读后感(四篇)

十五岁,似乎还在徘徊,然而毛泽东于十六岁便发出了“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壮言,周恩来十三岁时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那么,是时候用我们的青春筑起通向梦的阶梯,在梦实现的地方,有你,有我……
去年,唐德刚先生故去,作为胡老夫子的关门弟子,他所有关于胡适的著作中没有粉饰老师为“圣人”,反而客观中肯,毫无隐晦之意,在今天漫天飞的传记里,怕是少有的极品了。唐德刚说胡适是“近代中国惟一没有枪杆子作后盾而思想言论能风靡一时,在意识形态上能颠倒众生的思想家。”但是又说其:“搞政治胡适后天不足,在主观条件上,胡先生所缺乏的是:他没有大政治家的肩膀、中上级官僚的脸皮和政客与外交家的手腕;他甚至也没有足够作政论家的眼光”。这样的论断,胡适先生听了也许只是笑而不语,因为他说:“我受了十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的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的太过火了,反损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何惧这点小小的评论?
虽然没有精读,通过课堂学习和一些资料翻阅也了解到胡适是一个注重个人独立,强调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和义务的人。个人首要的是做好自己份内之事,并且入世以实际行动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大声疾呼男女平等,反对愚忠愚孝,强烈反对伪善的表面文章。坚持无神论,反对迷信,崇尚西方自由、平等、宽容和科学主义精神,反对中国传统文化所教导的一味信天安命,只求诸思想以得安逸。
然而,却又是如此的熟悉,你信么?你我都离胡适很近。有几句话,你一定听说过:“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等,我们一定能够耳熟能详,但未必所有的人都知道这是胡适说的。“中国需要的是医治贫穷、愚昧、贪污、疾病、扰乱,而不是革命”这样的论调,在激情岁月远离的今天,又似乎有些现实的味道。这就是胡适先生,陌生而又熟悉。
自由人生胡适读后感

自由人生胡适读后感读胡适,就像在和一个聪明又有趣的老朋友聊天。
胡适这人啊,他的一生那可真是在不断追求自由,不管是思想上的还是生活里的。
从他的文字里就能看出来,他就像一把锐利的剑,想要把那些束缚人们思想的旧枷锁给砍断。
他的文章没有那种高高在上、让人读得云里雾里的感觉。
就拿他倡导白话文运动来说吧,就像是在跟大家说:“咱别老用那些文绉绉、让人费劲的文言文了,大白话多好,简单直接又明白。
”这可不得了,就像在一潭死水里丢了块大石头,激起了千层浪。
他这么一搞,就给文化界吹来了一股新风,让更多的普通人也能参与到文化的创作和交流中来。
再看他对教育的看法,他觉得教育应该是培养独立思考的人。
这就好比种树,不是把树剪成一模一样的形状,而是让每棵树都能按照自己的方式茁壮成长。
在他的观念里,人要是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那就跟木偶没啥区别,只能被别人牵着走。
这一点我特别赞同,现在我们周围也有很多人,缺乏自己的主见,别人说啥就是啥。
要是都像胡适倡导的那样,每个人都能独立思考,那这个社会得多有活力啊!不过呢,胡适这个人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有时候他就像个在新旧世界里挣扎的孩子。
他虽然向往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制度,但骨子里又有点传统文人的那种纠结。
他想把西方的好东西都搬过来,可是又发现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点水土不服。
就像你想给一件中式长袍硬生生地缝上几个西式的口袋,虽然有创意,但总感觉有点别扭。
但不管怎么说,胡适的一生就是一场追求自由的大冒险。
他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里,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尝试新的东西。
他的这种精神就像一盏明灯,即使有时候灯光有点晃悠,但也照亮了很多人前行的路。
读完他的故事,我就觉得自己也应该像他一样,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自由,不管是在思想上还是在生活的选择上,可不能被那些老一套的东西给框住了。
胡 适传读后感

胡适传读后感《胡适传读后感》最近读了一本关于胡适的传记,这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对这位文化名人有了全新的认识。
说起胡适,以前我对他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一些零碎的知识片段中,知道他是个了不起的学者、思想家。
但读了这本传记,我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他的生活,亲身感受了他的喜怒哀乐、他的理想追求。
传记里详细讲述了胡适的成长经历。
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但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聪慧和对知识的强烈渴望。
他读书那股子认真劲儿,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学校里,别人都在玩耍的时候,他却能静下心来,一头扎进书本里,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
胡适求学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有时候甚至连学费都成问题。
但他愣是凭着自己的毅力和才华,争取到了各种机会,一步步向着自己的学术梦想迈进。
记得书中有个情节,胡适为了能买到一本珍贵的参考书,省吃俭用了好几个月,每天就吃最简单的饭菜,把节省下来的钱全都攒起来。
当他终于拿到那本书时,脸上洋溢的那种满足和兴奋,仿佛那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件稀世珍宝。
后来,胡适出国留学。
在异国他乡,他面临着语言、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挑战。
刚开始的时候,他的英语说得还不太利索,听课都有些吃力。
可他没有气馁,每天早早地起来背单词、练口语,还经常找当地的同学交流,不断地纠正自己的发音和语法错误。
慢慢地,他的英语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能够自如地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他那种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真的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在学术研究上,胡适更是一丝不苟。
他对待每一个问题都极其认真,反复查阅资料,深入思考,力求得出最准确、最有价值的结论。
有一次,为了考证一个历史事件的细节,他跑遍了好几个图书馆,翻阅了大量的古籍文献。
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很多困难,有的书年代久远,字迹模糊不清;有的书因为借阅的人太多,已经残缺不全。
但胡适没有放弃,他硬是凭借着自己的耐心和细心,从那些蛛丝马迹中找到了关键的线索,最终解开了谜团。
读胡适先生有感5篇

读胡适先生有感5篇第一篇:读胡适先生有感读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有感,胡适先生说:“语言文字都是人类达意表情的工具,当我反复读着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时,依据胡适先生的说法看来只能是非文学了,比如说:一篇文章,胡适先生在文中指出:“······这一类文学,”胡适先生批判了“碑版”文学,正像胡适先生说的,甚至写的与胡适先生举得《老残游记》中的一段关于美的例子不差上下,读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有感胡适先生说:“语言文字都是人类达意表情的读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有感胡适先生说:“语言文字都是人类达意表情的工具;达意达的好,表情表的妙,便是文学。
”此言甚准确。
他又说:“这文学有三要件:第一要明白清楚,第二要有力能动人,第三要美。
”他在此文最后说:“无论什么文(纯文与杂文、韵文与非韵文)都可分作‘文学的’与‘非文学的’两项。
”当我反复读着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时,我确实敬佩他的思维清晰和敏锐,他的知识的博大与精深。
当然,在读《什么是文学》时,我有一种不安和畏惧感。
以至不敢去爬此“文学高山”,原因是文学有“三要件’。
因为我不愿“一贯制”,这“一贯制”就是框框。
我这人愿突发奇想或漫无边际。
如果我只做了“二要件”或“一要件”,依据胡适先生的说法看来只能是非文学了。
非文学就非文学吧,我这人不想勉强自己。
反正文学因为与非文学的比较而存在,那我就做文学的“比照”吧。
因为我写的东西不能符合“三要件”,有时甚至“一要件”都没有做好。
我不是因“三要件”而又想法,而是因为文学有了固定模式而有所后怕。
比如,大家都按照“三要件”去做,文学一律:“明白清楚、有力动人、美。
”这有健康向上之感。
但是,与大千世界相比就显得呆板、局限,千篇一律。
他的“清楚明白、有力动人”让我不安,让我思考:一、文学本质上是创造精神世界,理想的精神世界由于“三要件”是相对的,比如说:一篇文章,有人看明白了,而有的人没看明白;有人动情,有的人不动情;至于美就更难说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胡适有感
胡适(1891.12.17—1962.2.24),安徽绩溪人。
现代著名学者、诗人、
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
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从50年代起,中国大陆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批
判胡适的运动,以至于胡适在80、90年轻一代的心智成长中好像变得不像前
几代那么重要了,相当多的青年人根本就没听说过胡适,更不用说直接读胡适
的作品了。
然而胡适的文学思想、哲学思想、政治思想通过后人对其研究和阐
述而间接的影响着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
可以毫不避讳的说他是二十世纪影响
力最大也最长久的学者和思想家之一。
去年是胡适先生诞辰120周年,今年是他逝世50周年,在这样特殊的时期,我从《胡适文集》里选择性的选取一些最能代表其学术成就及思想意识的
作品进行研读。
包括《我的信仰》、《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胡适文存》、《逼上梁山》、《人权论集》等。
以下是我读了这些作品后的一些感想,希望
能和喜欢胡适、关注胡适的同志之人共同分享探讨。
通观胡适一生而论,他发挥重大的影响是从提倡白话文开始,一般称之为
文学革命。
他到北大以后通过讲堂和报刊(如《新青年》、《努力周报》、《晨报副刊》等等),大力提倡“新文化”或“新思潮”,这是他光芒万丈的
时期。
一直到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以个人影响而论,胡适都可以算是数一数
二的人物。
1917年1月1日《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刊登了胡适的文章《文学改良
刍议》,在《文学改良刍议》里胡适首次提出使用白话文,并约定了今后做文
章所需遵循的八件事:“一曰需言之有物;二曰不模仿古人;三曰需讲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
不避俗语俗字。
”按胡适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的中心理论只有两个:一
个是我们要建立一种‘活的文学’,一个是我们要建立一种‘人的文学’。
前
一个理论是文字工具的革新(既白话文),后一种是文学内容的革新。
”其根
本主张是“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并通过(一)工具;(二)方法;(三)创造,这三个步骤循序渐进,实现新文学的创造。
作为白话文的提倡者,胡适并不是简单的、说教试的告诉别人怎么做,为
了实践白话文,胡适亲自尝试用白话文做诗,于是有了后来的《尝试集》。
自
从胡适提出使用白话文代替问一问起,中国那个时代的有识青年纷纷起而效仿,先后涌现出了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徐志摩,矛盾,老舍等等一大批作家、
诗人。
胡适以及这一大批青年作家的努力为新文化运动注入了血液和活力,实
现了那个时代中国文化的繁荣,开启了民智。
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 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
胡适深受赫胥黎与约翰·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样思想。
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
毕生倡
言“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
胡适受过严格的西方哲学和哲学史的训练,这可在罗素在评胡适《先秦名
学史》中的两句话,“他(指胡适)对西方哲学的精熟好像是一个欧洲人,英
文写作之佳则和多数美国教授没有分别”可见一斑。
胡适在哲学及哲学史的造
诣为其以后在文学革命的论战中用“历史的文学观念”强调古文学被淘汰是历
史的趋势,只有应用白话文才能创造新文学。
总结地说,胡适无论是推动文学
革命、研究哲学史、批判社会(如“多谈问题,少谈主义”)、或提倡“赛先生”和“德先生”,都得力于他在美国7年训练中所获得的现代思想方法,特
别是杜威的实验主义方法论。
这些新方法已化为他的基本能力的一部分,因而
无论运用在哪一方面,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胡适对这一哲学研究方法的引进
对于今天年轻一代知识人在做研究时同样具有很实用的借鉴意义。
然而,胡适的最大贡献在于其自由主义的政治思想及“创造了现代中国的
公共舆论”。
胡适在1923年6月4日的《努力周报》曾发表一篇《政论家与政党》的
文章,提出知识分子应该写作监督政府的超然于党派化和意识形态之上的政论,他的一生从早年的《新青年》到后来的《新月》、《独立评论》等,一直到晚
年的《自由中国》,一直是公共舆论的核心人物,也是自由、民主和宪政等基
本价值的矢志不渝的守护者和传播者。
胡适一生在政治上追求民主、法治、自
由、人权等等普世价值的实现,而且他反对暴力革命,坚持渐进的改革。
这一
基本方向即使在今天的大陆也还完全适用,一点也用不着修改。
他坚信只有民
主制度才真能造成一个稳定的现代国家。
“专制”——即使是“开明专制”——最后一定弄到强大的政府不受监督和制裁的地步。
这一论断在今天的中国大
陆已经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他全力倡导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出版自由等,便
是为了争取人民有批评执政党及政府的合法权利。
因此说胡适最大的贡献既不
是学术成就,也不是哲学方法,而是传播了自由、平等、民主的普世价值和创
造了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一点也不为过。
我觉得胡适先生对于今天年轻一代的中国知识人最能发生积极影响的地方,便在于他能不向政治权威低头。
最后我要引用胡适先生的一段话与年轻一代的
知识人共同分享之:
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救国家的自由!”我对你
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
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
余永杰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系学号:19020082202951
上课时间:周二晚上7:00 地点:嘉庚五-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