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纪录片观后感

合集下载

胡适传记读后感1000字

胡适传记读后感1000字

胡适传记读后感1000字胡适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独立思考者和奋斗者。

他的思想观点独特,并在中国近代的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胡适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开创者之一,他运用了近似口语的写作风格,清新而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打破了以往文人墨客的繁琐和拘束。

胡适的散文文风独特,既有戏剧性的叙述,又有深度的思考,充满智慧和思想的力量。

他的作品《我的母亲》、《后感》等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胡适对中国文化的改革和近代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胡适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他认为传统文化的僵化和教条主义是阻碍中国现代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胡适主张把西方文化引进中国,并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求创造出适应中国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文化。

他倡导人民之间的平等和民主,尊重个人的自由和尊严,为中国近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持和理论武器。

同时,胡适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他致力于教育改革,提倡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胡适主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强调学生应该追求真理、正义和美德。

他反对教条主义和僵化的教育方式,主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和实践,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胡适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时的教育改革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胡适的一生堪称传奇,他不仅在学术领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而且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胡适坚持自己的原则并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不畏强权和压力,为中国的进步和民主奋斗。

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是中国民主主义运动的重要代表和发言人。

胡适倡导人民之间的平等和民主,主张科学和民主的政治体制,为中国现代化和民主化的进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胡适在传记中的形象给人一种非凡的魅力和勇气。

他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他的个性特点、思想品质和人生态度都令人钦佩和敬仰。

纪录片先生胡适观后感

纪录片先生胡适观后感

纪录片先生胡适观后感《纪录片先生胡适观后感》近日,我有幸观看了一部关于胡适先生的纪录片。

胡适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学者、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他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这部纪录片,我对胡适的一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他的思想和成就产生了深刻的触动。

首先,纪录片生动地展现了胡适的人生经历。

胡适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进步士大夫。

从小,他就接受了优秀的教育,并培养了对知识和学问的浓厚兴趣。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胡适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他对现代科学、哲学和政治理论都有着浓厚的兴趣。

这些对西方文明的认同和追求成为了他一生的信念。

其次,纪录片详细介绍了胡适的学术成就。

胡适是一位多产的学者,他的学术研究涉及哲学、文学、语言学等多个领域。

他既关注中国文化传统的研究,也致力于对西方思想的解读和借鉴。

他的著作《现代文学理论与实践》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的新方向,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他还致力于汉字的改革和文字简化,提倡“白话文运动”,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再次,纪录片讲述了胡适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思考和参与。

作为一位积极的改革者,胡适坚信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需要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

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和旧思想观念是阻碍社会进步的主要原因。

因此,他提倡新文化运动,鼓励人们摒弃旧时代的束缚,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现代科学知识。

他希望通过推动教育改革和普及科学知识,引导中国人民迈向现代化。

在纪录片的最后部分,胡适的家人和学生们回忆了他的晚年生活。

他在晚年时,虽然身体状况开始衰弱,但依然坚持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

他不断地给学生们开展讲座,鼓励他们继续追求知识,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做出贡献。

他的家人和学生们都对他深表敬佩和感激,因为胡适是一位忠于自己理想的人,他不仅在学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更是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繁荣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通过这部纪录片,我对胡适先生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自由人生胡适读后感

自由人生胡适读后感

自由人生胡适读后感读胡适,就像在和一个聪明又有趣的老朋友聊天。

胡适这人啊,他的一生那可真是在不断追求自由,不管是思想上的还是生活里的。

从他的文字里就能看出来,他就像一把锐利的剑,想要把那些束缚人们思想的旧枷锁给砍断。

他的文章没有那种高高在上、让人读得云里雾里的感觉。

就拿他倡导白话文运动来说吧,就像是在跟大家说:“咱别老用那些文绉绉、让人费劲的文言文了,大白话多好,简单直接又明白。

”这可不得了,就像在一潭死水里丢了块大石头,激起了千层浪。

他这么一搞,就给文化界吹来了一股新风,让更多的普通人也能参与到文化的创作和交流中来。

再看他对教育的看法,他觉得教育应该是培养独立思考的人。

这就好比种树,不是把树剪成一模一样的形状,而是让每棵树都能按照自己的方式茁壮成长。

在他的观念里,人要是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那就跟木偶没啥区别,只能被别人牵着走。

这一点我特别赞同,现在我们周围也有很多人,缺乏自己的主见,别人说啥就是啥。

要是都像胡适倡导的那样,每个人都能独立思考,那这个社会得多有活力啊!不过呢,胡适这个人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有时候他就像个在新旧世界里挣扎的孩子。

他虽然向往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制度,但骨子里又有点传统文人的那种纠结。

他想把西方的好东西都搬过来,可是又发现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点水土不服。

就像你想给一件中式长袍硬生生地缝上几个西式的口袋,虽然有创意,但总感觉有点别扭。

但不管怎么说,胡适的一生就是一场追求自由的大冒险。

他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里,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尝试新的东西。

他的这种精神就像一盏明灯,即使有时候灯光有点晃悠,但也照亮了很多人前行的路。

读完他的故事,我就觉得自己也应该像他一样,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自由,不管是在思想上还是在生活的选择上,可不能被那些老一套的东西给框住了。

胡 适传读后感

胡 适传读后感

胡适传读后感《胡适传读后感》最近读了一本关于胡适的传记,这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对这位文化名人有了全新的认识。

说起胡适,以前我对他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一些零碎的知识片段中,知道他是个了不起的学者、思想家。

但读了这本传记,我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他的生活,亲身感受了他的喜怒哀乐、他的理想追求。

传记里详细讲述了胡适的成长经历。

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但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聪慧和对知识的强烈渴望。

他读书那股子认真劲儿,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学校里,别人都在玩耍的时候,他却能静下心来,一头扎进书本里,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

胡适求学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有时候甚至连学费都成问题。

但他愣是凭着自己的毅力和才华,争取到了各种机会,一步步向着自己的学术梦想迈进。

记得书中有个情节,胡适为了能买到一本珍贵的参考书,省吃俭用了好几个月,每天就吃最简单的饭菜,把节省下来的钱全都攒起来。

当他终于拿到那本书时,脸上洋溢的那种满足和兴奋,仿佛那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件稀世珍宝。

后来,胡适出国留学。

在异国他乡,他面临着语言、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挑战。

刚开始的时候,他的英语说得还不太利索,听课都有些吃力。

可他没有气馁,每天早早地起来背单词、练口语,还经常找当地的同学交流,不断地纠正自己的发音和语法错误。

慢慢地,他的英语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能够自如地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他那种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真的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在学术研究上,胡适更是一丝不苟。

他对待每一个问题都极其认真,反复查阅资料,深入思考,力求得出最准确、最有价值的结论。

有一次,为了考证一个历史事件的细节,他跑遍了好几个图书馆,翻阅了大量的古籍文献。

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很多困难,有的书年代久远,字迹模糊不清;有的书因为借阅的人太多,已经残缺不全。

但胡适没有放弃,他硬是凭借着自己的耐心和细心,从那些蛛丝马迹中找到了关键的线索,最终解开了谜团。

胡适名人传记读后感1000字(精选5篇)

胡适名人传记读后感1000字(精选5篇)

胡适名人传记读后感1000字(精选5篇)《名人传》写的是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故事,他们经历了各种的磨难却没有向命运屈服,在生命的最后一秒仍不屈不挠的抗争着,最终成为了伟人,《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胡适名人传记读后感100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胡适名人传记读后感1000字精选篇1《名人传》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代表作,它由《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分组成。

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书中写了三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第一个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另一个是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开朗基罗;最终一个是俄罗斯名作家:托尔斯泰。

罗兰认为伟大艺术家是"团体力量"的表达者,是群众、各民族和人类巨大活力的表达者,因为他觉得"团体力量"是一种自发的和完全不为理智所理解的东西天才艺术家的伟大,包括所有天才的伟大,按照罗兰的看法,绝不在于他具有某种超人的、非凡的力量。

恰恰相反,一个杰出的人;尤其是一个天才,要比普通人更紧密地同现实生活结合在一齐,他了解生活的本质要比别人更深刻,他预感历史大变动的临近,要比别人早一些。

早在本世纪初,罗兰已经接近于对杰出人物的作用的这样一种理解,并且这种理解在他的传记特写中得到了体现。

随着他研究贝多芬和米开朗基罗生平的日益深入,尤其随着他为还没有写的其他几部传记收集的材料日益增多,他越来越清楚地感到那些伟大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复杂,而他原先是打算把这些人物当作意志坚定和性格刚强的榜样来加以描述的。

这就妨碍了他把拟订好的丛书计划继续下去,可是这并没有动摇他对所选择的题材进行处理的美学立场。

自由人生胡适读后感

自由人生胡适读后感

自由人生胡适读后感胡适,这个名字就像一颗闪耀在中国近代文化天空中的独特星辰。

读完关于他的一些事迹和著作后,我就像打开了一个装满奇珍异宝的匣子,各种想法在脑袋里蹦跶。

首先呢,胡适这人可真是个超级“斜杠青年”,哦不对,应该说是超级“斜杠大师”。

他在学术上简直就是个全才,文学、哲学、历史啥啥都能插上一手,还都搞得有模有样。

就像他写的那些白话文作品,那真的是白话文运动里的“先锋队”。

他写的文章就像是在和你聊天一样,特别直白、清爽,没有那些文绉绉的酸腐气。

这白话文让我感觉就像是从紧绷的礼服换上了宽松的运动服,一下子自由多了,能畅快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而且啊,胡适的思想自由得就像一阵风,想吹到哪儿就吹到哪儿。

他倡导的很多理念在当时就像一颗颗重磅炸弹,炸开了人们传统观念里的那些顽固堡垒。

他鼓励大家独立思考,不要被那些老祖宗传下来的条条框框给束缚住。

这一点我特别佩服他,在那个相对保守的时代,他就像个勇敢的叛逆者,不过是个有知识、有教养的叛逆者。

但是呢,这胡适也不是个完美的人。

有时候他就像个天真的理想主义者,想法是很好,可是现实这堵墙有时候硬得很,他的一些理念推行起来可没那么容易。

就好比他想把西方的一些东西一股脑地移植到中国这片土地上,却没考虑到有时候会“水土不服”。

不过这也不能全怪他,毕竟他也是怀着一腔热血,想让中国变得更好嘛。

他的一生就像是一场精彩纷呈的冒险之旅。

从学术的高峰到社会变革的浪潮里,他始终站在前沿,挥舞着自由思想的大旗。

我读完他的故事后,感觉自己都被注入了一股“自由的力量”。

我想啊,在我们现在的生活里,也得像胡适那样,保持一颗自由的心,敢于质疑那些不合理的东西,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世界。

不过呢,我们也得从他的经历里吸取教训,理想很丰满,现实也得考虑,这样才能在自己的人生旅程里走出一条既有自由又能脚踏实地的路来。

总的来说,胡适就像一本厚厚的书,越读越有味道,他的自由人生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对他个人的钦佩,更是一种对自由、对思考、对生活的重新审视。

读《胡适传》有感

读《胡适传》有感

读《胡适传》有感胡适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他应该是中国学术界当之无愧的领袖之一。

但胡适究竟是学术明星呢,还是政治明星呢?我想胡先生肯定坚持他是前者,而且是不承认后者。

其实我很想知道美国人是怎么想的,胡适在美国留学工作多年,对美国应该是有很亲近的感情,属于我们所说的“亲美派”。

但我想如果他被美国普通人熟知的话,应该是在八年抗战期间作为中国驻美国大使的影响力吧。

那么,在美国普通人眼里应该是政治人物吧。

我所读的《胡适传》总的来说,就我个人感觉还是比较中立的。

但是我还是有点疑问,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有没有遭受到钱学森等人遭受到的那样的白眼呢?作者没有说。

别处也没找到。

但我不认为胡适有什么不同于当时其他的在美中国人,那么胡适后来及其推崇美国的做法就让我有点费解了,人性使然吗?言归正传,对胡适一生的总结,最重要的应该就是学术和政治了。

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

胡适回国后曾担任北大的教授,有人说胡适每开一门课,其上课的讲义就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

这一点我是很相信的,这从他的治学态度上是可以看出来的。

胡适当时在中国学术界的朋友,笔友,随便拿出一个到现在应该都是“国宝级”的人物吧。

那时候,貌似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有时候我在想,物以类聚,难道天才也是一样的吗?先秦的百家,唐代的诗人,宋代的词人,明代的小说家哲学家,近现代的学者,随便那个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

但凑巧的是都生在一个时代。

我想这不是巧合吧。

这需要历史条件,也需要政治文化氛围的。

现在中国,我想再过一百年也出不了这样的时代的。

胡适这样的学术天才依然在大陆被很少人知道就是佐证。

钱学森生前发问“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

我想钱老心里应该有答案吧。

想想那个时候,蔡元培,胡适,刘半农,徐志摩等等,在北大任教时,即使生活再拮据,也是认真做学术研究,认真教授学生的。

现在呢,教授们都在干什么呢?我想起可笑的一件事,我在上西方经济学课程时,老师讲解中国每年由于偷税漏税而损失大量的税收,举了一个例子。

胡 适日记读后感

胡 适日记读后感

胡适日记读后感《胡适日记读后感》读了胡适先生的日记,就仿佛跟着他经历了一场奇妙的人生之旅。

胡适先生的日记,没有那种刻意雕琢的词句,有的只是平实而真切的记录。

他就像在跟一位老友聊天,把每天的所思所想、所遇所感,毫无保留地倾诉出来。

在他的日记里,我看到了他对学术的执着和热爱。

他会为了一个观点反复查阅资料,会因为一次研讨和同行们争得面红耳赤,那种对知识的渴望和较真劲儿,真让人佩服。

有一次,他为了考证一个历史事件的具体时间,几乎翻遍了能找到的所有古籍,还不辞辛劳地去请教了多位专家。

那几天里,他的日记里满是密密麻麻的笔记和自己的思考,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专注和认真,让我深切感受到他对于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

他不是为了出名或者获利,纯粹就是出于对真理的追求,这种纯粹真的太难得啦。

他也会记录生活中的琐事。

比如某天和朋友一起去逛街,看到了一个新奇的小玩意儿,他会仔细描述这个东西的样子和自己的好奇。

又或者是在某个小馆子吃饭,对那道菜的味道评头论足一番。

他写自己生病时的难受,那种身体的不适和内心的烦躁,就好像我自己也感同身受一样。

还有他和家人相处的点滴,和妻子的拌嘴,对孩子的疼爱,都那么生动鲜活。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一回他参加一个聚会。

原本满心期待能和朋友们畅聊一番,结果到了那儿才发现,大家聊的话题他一点都不感兴趣。

他在日记里写道:“这聚会真真是无趣极了,我就像个局外人,只能在一旁干坐着,脸上还得挂着笑,心里却盼着早点结束。

”看到这儿,我忍不住笑了,原来胡适先生也有这样尴尬无奈的时候。

他还会在日记里自我反思。

有时候觉得自己某一天浪费了时间,没有好好做学问,就会狠狠地批评自己,给自己定下新的目标和计划。

这种自我鞭策的精神让我不禁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常常放纵自己偷懒,而没有努力去追求更好的自己。

读着胡适先生的日记,我感觉他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大学者,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生活气息的普通人。

他会为了工作烦恼,会为了生活中的小确幸开心,也会有偷懒和犯错的时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胡适纪录片观后感
篇一:《先生》胡适观后感
《先生胡适》观后感
看了《先生胡适》我深刻的感受到文化是不应当和政治牵扯到一起的,一个文人,思想巨匠,因为政治理念的不同,遭到莫须有的曲解与责难。

人们很喜欢带着政治立场去看一个人,只要政治观点不同,其思想,人格,文化便全盘否定,不留余地。

我一直不太明白,中国人为什么那么爱做选择题,连人都是要非此即彼,鲁迅还是胡适,一看这样的文字,我就异常郁闷,就如非让我选择是吃萝卜还是白菜一样。

在鲁迅所有文字中我最推崇的是《死后》,鲁迅生前即想到了死后所要面对的各种尴尬与耻辱,那些任意歪曲和篡改着他文字的人,是他死后所不能控制的,生前尚且有申辩的可能,死后是断无申辩的机会了。

我常常以为他们是很悲
剧的,如胡适,如鲁迅,尽管内心是多么的不情愿,他们丝毫不能阻挠死后被人利用,而且被利用得如此彻底,如此纯粹。

有时他们的一句话,就可以被无限上纲上线,就可以作为养活别人的工具,杀死对手的利器。

胡适教导学生,不要以他人的思想为思想,他人的信仰为信仰。

这是那个年代少有的论调。

当大部分人教你应当如何如何时,胡适教你不应如何如何。

当别人强调某某主义,某某路线时,他说,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有人认为这是他的局限性,不重视世界观的建立。

我却要说,这正是胡适的高人之处:不灌输教条,只教你独立思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需要的是医治贫穷、愚昧、贪污、疾病、扰乱,而不是革命”这样的论调,在今天看来,非常的
理性而温和。

这就是胡适先生。

胡适是爱国的,胡适报效之国,并非所谓的某个政府掌控之国,而是中华民众之国。

当这个国家遭受到外来侵略的时候,个人的政治观点与哲学理念是要和国家当时的环境相靠近或者暂时妥协的,因此一个一向坚持自由之灵魂的胡适接受了蒋介石政府的驻美大使之职。

为国家存亡行路万里,演讲百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样的人格,又有什么可以指摘的?
胡适曾说我宁可保持我无力的思想,决不肯换取任何有
力而不思想的宗教。

只有超越了党派的隔阂,在坚持自己信仰和主张的同时,尊重别人的信仰和主张,并努力捍卫别人的自由,这样的人才是把自由实践的人,胡适便是这样的人。

中国向来不缺乏热血,亢奋与激进的人,但是惟独缺乏冷静思考的人,中国人的血是热的,总在沸腾着,中国人的火是一点即着而且燎原之势不可收,但是在理性思维上始终欠缺着,泼冷水的人一向是被列入另册的,妄想翻身何其难哉。

胡适曾经抛出的自由主义之旗,被国民党和共产党无情践踏于脚底,二十一世纪给胡适平反。

那么这面沉在水底的自由之旗终将浮出水面,飘扬起来。

篇二:胡适文章读后感
胡适文章读后感
借胡适的文集的时候,是因为他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头人。

所以我想看看先驱是如何写文章的。

看胡适的文集的时候,我还真的不曾留意那些曾经扣在他头上的无数的光环。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治学严谨是我对他的一个最初的印象。

“卖药游方二十年,人间浪说小神仙。

于今回向人间去,洗净蓬莱再上天。

”这是他四十七岁生日的自嘲。

胡适是一
名自由主义者,他的一生珍视思想甚于世俗声誉。

他的眼中,人要自由,要解放自己。

心中怎么想,手上的笔就怎么写,发自内心即可,并不需要把读者捧来捧去。

所以在他的文章
中,我睁着双眼看不到意境,就像在聊天室里你一句我一句的感觉。

因为他并不刻意加工文字,虽无三分美,却有七分真。

“月光下的老槐树,落英缤纷的秋山,柳岸花堤,青山处处,绿水长流……”以上是我加工的,在胡适的文章下,不会有如此美好的意境,但又确确实实是他所写。

毕竟现实在眼里,浪漫在心中。

呵呵,不知道胡适先生写那些文章的时候,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如果要我说出对胡适先生的感觉,我想他应该是一名“文坛的守望者”吧。

篇三:读胡适有感
天津师范大学
本科生作业
上课学期:20XX--20XX学年第2学期
课程名称:中国近代思想史
课程类型:必修(√)选修()
班级:0901
姓名:张静静
学号:09502045
读胡适有感
这学期学习了不少胡适先生的一些知识,在老师的推荐下,也翻看了一些胡适的著作,突然发现,胡适并不是象我们中学课本里写的那样。

在我们中学时代,尚且不可能站在一定高度全面审视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