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

合集下载

四十自述读后感

四十自述读后感

四十自述读后感四十自述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书,通过主人公的自述,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性。

这部小说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首先,这部小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性。

主人公四十在书中展现了多面的人格,他既有着善良、真诚的一面,又有着自私、狡诈的一面。

他在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和挫折时,既展现出了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态度,又不免有着对生活的抱怨和对自己的怀疑。

这种复杂的人性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人的内心是多么的丰富和矛盾,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善良和恶劣,我们需要学会接纳和理解自己,也需要学会宽容和理解别人。

其次,这部小说也让我对社会的残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书中,四十经历了种种的挫折和磨难,他不得不面对社会的冷漠和不公,他不得不在生活的边缘挣扎求存。

这种残酷的社会现实让我深刻地意识到,社会并不是一个公平的地方,有些人天生就处于劣势地位,他们很难获得公平的机会和待遇。

这让我对社会的不公和不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同时也更加关注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

最后,这部小说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通过主人公四十的自述,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常和变化,也深刻地意识到了人生的脆弱和可贵。

在面对生活的挫折和困难时,我们需要学会坚强和乐观,我们需要学会珍惜眼前的一切,也需要学会给自己一个宽容和理解的态度。

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关注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总之,四十自述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书,通过主人公的自述,让我对人性、社会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小说让我明白了人性的复杂性,社会的残酷性,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也会更加关注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胡适四十自述》是一部由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胡适所著的自传体散文集,书中记录了他四十年来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

胡适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位杰出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风雨,但也充满了智慧和勇气。

阅读这部作品,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胡适先生的坚韧不拔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让我对人生和学术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胡适四十自述》中,胡适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主线,深刻地描绘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变迁。

他的人生经历涵盖了中国的战乱、革命和改革,也包括了他作为一名学者和思想家的成长历程。

他的文字简洁而深刻,每一句都充满了智慧和力量。

他不仅对自己的成长和奋斗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也对时代和社会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和思考。

胡适先生的一生可以说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他经历了清朝的覆灭、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以及新中国的建立。

他在这个时代的洪流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坚定信念,始终追求真理和进步。

他的一生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不畏艰险,不屈不挠。

他的坚韧不拔和追求真理的精神,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和鼓舞。

胡适先生的思想和人生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一直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

他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执着,让我深受启发。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断追求真理,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

通过阅读《胡适四十自述》,我也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胡适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线索,深刻地描绘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变迁。

他的文字简洁而深刻,每一句都充满了智慧和力量。

通过他的文字,我看到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风云变幻,也看到了中国人民在这段历史中所经历的磨难和挑战。

这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和平与稳定,也更加坚定了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总的来说,阅读《胡适四十自述》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三):曲曲湾湾水 重重叠叠山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三):曲曲湾湾水 重重叠叠山

1、应该是读过的,尤其是他写在父亲离世后对寡母的刁难,“色难”尤深。

2、他写少年最爱梁任公的文章,常常为其所感,后任公思想有变,读了有“”,但仍强调“但这种失望也正是他的大。

因为他尽了他的,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原指望我们,原指望我们更朝前走。

着他走,我们固然得他;引起了我们的,指着一个的世界叫我们自己去探寻,我们更得感谢他。


3、在《文学改良刍议》,胡适曾与梅光迪、任叔永有过多次来往,到了相对之处,难免,但通过书中对于当时来往文字的摘录来看,都秉持着十分之,严谨之,之,之求真求实求变。

百年之后于场乱象之中读到,颇感,身不能至。

4、从先生对于求学回忆的字里行间中国求知为文亦有一套严谨的,时至今日,多半我竟然不知。

非常。

5、以前在,凡举一新,必先言其历史,都囫囵听了,也不知所谓。

这一阵才真正到将思想至于当中讨论的性。

这本书虽说是自述,但是与大历史都有着的,也应了他在当中说:“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

”。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1000字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1000字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最近看的书,是胡适四十岁时写的一本自传,叫《胡适四十自述》,内容不多,只有六章,加上后面的几篇胡适的文章作为附录,也才14万字左右。

这本书从胡适的父母结婚开始讲起,主要介绍了胡适的求学经历,从上私塾一直到他出国留学前,最后讲了一部分胡适关于文学革命的思考。

总的来说,值得一看。

现在就这本书谈谈我的五点感受:首先是读书。

这本书大部分甚至可以说通篇都是讲胡适如何读书的,读完以后最大的感受就是,胡适这才叫读书,我不管是上学还是看课外书,都不叫读书。

那么胡适是怎么读书的呢?那才叫如饥似渴,上私塾的时候,胡适就四处找小说,把《三国》《水浒》等,还有一些文言作品《易经》、诗词都读了,认的字比同龄人都多,而且文言也比其他人好。

到上公学的时候,熬夜看书那也是家常便饭。

其实胡适最大的特点就是孜孜不倦、探寻到底,这是我们很多人都缺少的。

所以胡适为什么能成为大师,从他读书就可以看出来。

第二,家庭教育很重要。

胡适的母亲是个乡下人,但是她很重视教育,家里并不富裕,但是坚决把胡适送到外地读书,十年来母子只见过三面。

同时,她母亲对胡适的要求非常严格,这对胡适有极大的影响,他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大的成就,她母亲的影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故而晚年十分怀念母亲。

所以,千万不要忽视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的教育,不能单靠学校教育,其实决定孩子一生的,是家庭而不是学校。

顺便说一句,前阵子《罗辑思维》说了一个观点,就是寡母带大的孩子更能取得成就,像孔子、孟子都是父亲去世得早的。

胡适也是,他父亲四十多岁才娶了十多岁的母亲,前妻的孩子比胡适的母亲还大一岁。

在胡适三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

那么为什么寡母带大的孩子更容易成功呢?有个说法是说这样的孩子因为没有父亲,所以会更早地担当起一部分父亲的责任。

这个观点,大家可以想一想。

第三,讨论与辩论对学术很重要。

在整本书中,可以看到胡适跟他的朋友讨论或者辩论文学革命的一些问题,十分激烈,但是真理不辩不明,在辩论的过程中,胡适对文学革命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也更加坚定了文学革命的必要性。

读胡适的四十自述杂文随笔

读胡适的四十自述杂文随笔

读胡适的四十自述杂文随笔读胡适的四十自述杂文随笔胡适原名胡洪骍,这个名字一直用到他去美国读书。

当年他为了考庚子赔款支持的美国留学机会,担心考不上被朋友和学生笑话,临时改名为胡适参加考试,结果如愿考取,以后就一直用了胡适这个名字。

胡适生于晚清,他的父亲胡传是当时台东直隶州知州,直隶州是当时清政府直隶州制度下的一个台湾行政区划,管辖的范围相当于今天的台东县和花莲县,知州是行政区划的最高长官,按清政府的官阶安排属于正五品官员。

按现在的说法,幼年的胡适属于不折不扣的“官二代”,而彼时的政府官员也是通过层层科举选拔择优录用,这样一来,三岁的胡适是有很好的生活和基础的。

然而好景不长,当时正逢中日甲午海战,胡适的父亲负责海军防务,在战事后期身患重疾,而受战事掣肘不能离开,耽误了治疗时机,不久以后死在厦门。

父亲的死对整个家庭的打击是巨大的,没有了经济来源,整个家庭靠着父亲生前当官的积蓄生活,年轻的母亲一人挑起整个大家庭的重担,同时还要做胡适几个异母兄弟姐妹的后母。

然而身负这些困难,母亲给了胡适无微不至的关爱,虽然经济困难,在胡适的教育花费上毫不吝惜,加上平日里严加管教,让幼年的胡适顺利度过幼年时期的学习阶段。

读这一段幼年胡适的求学经历,深感胡适的思想启蒙,应该归功于母亲,她对胡适的关切之深和管教之严,慢慢培养了幼年胡适勤勉、务实的求学态度。

在教育上不惜投入,又让胡适从老师那里得到比其他童年伙伴更耐心,更细致的指导,每个字每句话都有老师俯首贴耳亲自讲解。

这样的胡适,就像一棵有充足的阳光雨水滋养的树苗,为后来的求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年求学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老师和母亲悉心教导下完成基础教育,学会识字念书,熟读四书五经等教材。

第二阶段属于胡适的思想启蒙阶段,他学会思考,求知若渴。

一次偶然读到《水浒传》的经历,让他对小说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那个知识来源极其贫乏的.年代,兴趣驱使他翻遍十里八乡的每个角落,读了附近几乎能够找到的所有的小说书籍。

《四十自述》读后感变

《四十自述》读后感变

《四十自述》读后感变欣赏着书本里一条条灵动的白话文,胡适这个名字悄然浮出脑海,带来一味清香胡适的父亲早逝。

不幸中的他,在父亲的遗嘱下饱览全书,在母亲的教育下努力学习。

这从小的磨难成就了他。

之后,他只身一人外出求学。

在学校,他奠下的扎实根底倍受老师青睐。

由此,他受到了更好的教育,有了更好的学习平台。

在漫漫求学路上,他疯狂地汲取知识,升华精神,接触政治。

他第一次变,变成了一个满腹经纶的知识青年。

但他家道的衰败和母亲的衰老渐渐脱去他知识青年的外衣,他又变,变得颓废,变得茫然。

他成天和不良青年喝酒作乐。

终于有一次,他因为喝酒闯了大祸。

事后的他幡然悔悟,毅然决定出国求学。

他经受住了挫折的剥削,又牢牢地加上了有志青年的大衣。

他继续在国外上下求索,却突然意识到中国文学的缺乏。

中国文学如同是中国这个破烂的襁褓中的婴儿,急需一种成长、蜕变。

于是像胡适这样的先进文化青年便利用自己一肚子的墨水,狂妄地想开展文学革命。

胡适先从最外表文字的死活来谈。

他认为,古文已是枯死了的朽木,而白话那么是刚冒芽的新苗。

初步确立了白话的大方向后,胡适与留学好友探讨进行书信大战。

他与朋友们唇枪舌战、据理力争,终于是他们认可了白话散文和小说。

但毕竟散文小说都在当时不登大雅之堂,诗才是真正雅致的文学。

但白话诗根本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

朋友的反对,瓶颈的顽固,创新的困难这种种不顺都让胡适感到孤立与无助。

于是,第一首白话诗《蝴蝶》便应运而生。

尽管白话还是很稚嫩,但《蝴蝶》至少证明了白话可入诗。

于是这成为了胡适与白话的转折点。

胡适将之前散乱的思想会聚起来,发给了国内更有执行力的人,此时的形势,正如胡适所说:由一群国外留学生的业余探讨,到国内的革新大事。

胡适的作为使他携着文学这婴儿一起变。

他俨然成为一个父亲,辛勤抚育着文学。

清香消散后,白话依旧跳跃在纸张上,让我们再也无法忘怀,胡适的变。

心得体会: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读胡适《四十自述》有感

心得体会: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读胡适《四十自述》有感

心得体会: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读胡适《四十自述》有感去台湾后,有一次,一位记者要采访胡适,胡适就问他:“你读过我的《四十自述》吗?”那位记者坦诚回答:“没有读过。

”于是,胡适就说:“没有读过我的《四十自述》,又怎么能采访我呢?”胡适待客,很喜欢以书赠人,而最喜欢赠给别人的书,就是他的《四十自述》。

于此可见,《四十自述》一书在胡适自己心中的地位。

确然如此,了解胡适,了解那一段时间的文学史,不能不读胡适的《四十自述》。

正如胡适在该书的“自序”中所言,他的《四十自述》,可“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

《四十自述》总共有七章,前六章写于1933年以前,曾在《新月》杂志发表,1933年由“亚东图书馆”印成单行本,题为《四十自述》;最后一章《逼上梁山》,是于1933年12月3日补写,最初发表在《东方杂志》上。

读《胡适自述》,我们能了解,胡适成长过程中的那些事、那些人,对他人生观形成的影响;胡适是如何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如何走上“文学革命”的道路的。

胡适小时候所受的教育,是私塾教育,因此,他也像那个时代的儿童一样,启蒙教育是“经书”。

但胡适认为,后来对他影响最大的,却是“小说”(这里的“小说”,包括弹词、传奇、以及笔记小说等),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等。

他认为,小说给他带来了三方面的影响:一是为他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二是帮助他把文字弄通顺了;三是在不知不觉中得了不少白话散文的训练,直接影响了他后来对“白话文”的倡导。

胡适三岁丧父,亲人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人,就是他的母亲。

他说:“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小时候的胡适,母亲对他的管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早起、反思,劝学。

每天黎明即起,起床后,第一件事是坐在床上反思,然后才是进行教育,劝勉他努力读书。

这一切成为胡适后来良好生活习惯的组成部分。

早年守寡的母亲,最突出的性格特点,就是“隐忍、宽容”,这一点对胡适的性格乃至于思想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优质文档】四十自述读后感1000字-易修改word版 (6页)

【优质文档】四十自述读后感1000字-易修改word版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所得,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修改文字! ==四十自述读后感1000字四十自述读后感1000字,胡适先生的自传,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四十自述读后感,欢迎阅读!四十自述读后感【1】最近,忽然想起毛泽东曾对斯诺说过的一句话:当时“我特别喜欢胡适陈独秀的文章……”。

于是,就拿起胡适的《四十自述》一读。

初识胡适大名,是从教科书里,在鲁迅文章的痛骂中得知的。

后来,读工科,没有语文课,就远离“文”了。

当年盛行“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的信条,而胡适去在台湾,被人淡忘是理所当然的。

除非是拿来作“反面教材”,才有人提及他的名字、文章和书。

岁月递嬗,斗转星移。

“十年的文革”过后,学界对思想、文化领域及中国新文化运动,作了较为客观、科学的评价。

尽管对胡的是非功过尚有争议,但对其贡献,依然作出了肯定。

十多年前,偶见《四十自述》一书,有点儿兴奋,便买下一观。

由于当时仍须日日“点卯撞钟”、像愚公一样:“每天挖山不止”,书。

也只当睡前催眠罢了。

自从赋闲以来,为了打发时光和远离痴呆症,常以书为伴。

看完《四十自述》,有些感慨,不妨闲叙一下。

胡适,原名洪骍,安徽绩溪人。

父亲是晚清一小官员,在台中任职。

母亲原是不识字的农村姑娘,虚龄17岁时嫁给他47岁的父亲做续弦,胡适的大哥大姐比其母还大,其他哥哥的年龄也都比胡适大得多。

胡适出生不久,随母往台湾父亲住所。

他父亲在百忙中,用红纸方字教母亲认字和读书,同时,母亲转教胡适,也当复习。

他未满2岁,已认得700多字。

他父亲还为他编两本四言韵文,作为教材,称“原学”。

内中充满哲理,教他日后如何做人。

儿童早教、早慧,沿袭诵读经史的教育方法,在周恩来、胡适…等等,诸多名人身上,得到了成功的印证。

此方法是否可取、值得推而广之?让教育界仁者去考量是了。

在将近一个世纪前,一名不识字农村妇女,能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艰苦地支持孩子读书,并毅然让少年的胡适离开她,到远方的上海去,实在难能可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以回忆的形式记录过去的历史,是我们不曾亲历者了解历史的一种通行的方式,比如我们熟悉的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这是口耳相传,而诉诸文字,变成了文史资料中的回忆记录。

胡适以史学家的卓见,而提倡大家来写回忆录,以此为历史留下材料。

其实,这是个知易行难的问题,我们都太知道留下文字资料的重要性,但总是被眼前的生活所拘束,而抽不出时间来认真书写这样的文字。

一方面,明日复明日,我们总是将这些事推向明日,总以为还早,故而有了林长民、梁启超这样的遗憾——未曾为富有
意味的人生留下亲自撰写的回忆。

关于回忆记录的重要性,我并不想老生常谈,胡适的回忆里,总能为中国近代历史提供一些史料,诸如徽州社会史等方面的材料。

我只提出一个关于胡适写这个回忆的猜测。

在字里行间,我总以为胡适的回忆文字,总是预先计划未来出版,面向大众的,这是一个重要的关键点。

我们都知道,回忆文字面对的读者群不同,其表述会有一些妙不可言的差别。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在讲述自己从前的丑事时,或多或少都会掩饰或者淡化,有时更会狡辩、撒谎,而如果我们这些回忆的文字是面向大众,这种程度会更加深刻,如果不面向大众,可能我们会秉笔直书。

以我的拙见,胡适这本回忆录,显然是准备出版面向大众的,所以我们几乎看不到任何算得上“污点”的一面,更多地都是胡适“天才和鹤立鸡群,特立
独行”。

另一方面,胡适写母亲与父亲的订婚序幕,用的是文学上的想象手法,颇为新颖,让人眼前为之一亮。

我也曾苦恼父母的年轻时候的故事是什么样子,却碍于传统观念——父母终难告诉我那些故事,
更会打发我,我也不忍执拗去询问,而能从亲戚中听到三言两语、只鳞片爪,以此为基础,或可以一般常识而做进一步推论,再以文学的想象方式,重构那些年他们的故事。

尽管文学的虚构性描述,总体上还是不会太多出入,或许这样的形式更能引起后辈的兴趣与体认。

写回忆录,其实就是一种回顾自己人生精彩的过程,我们总是会对那些印象深刻的回忆铭记于心。

以一般常理而论,我们更多地想到的都是好的,而忘记那些不好的。

我们总是能想起那些幸福的生活场景,而淡忘那些曾经受过的苦难,我们写下那些私人的回忆录,总是希望后人过上幸福的生活,而不再走我们过去的老路。

关于胡适的母亲,学界研究的应该不多,但我曾在几年前认真读完一篇硕士论文——胡适的「娘
什么」:一位被忽视的中国新文明孕育者,专门研究胡适那个同时扮演“慈母、严父”角色的母亲——冯顺弟,这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典型也是典范的母亲形象,她对胡适的母爱,让胡适受益终身,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脉络中一般儿子对母亲的敬重与感念。

胡适说,他出门在外防身武器之一就是一个慈母的.爱,为了母亲他需要保重自己的身体。

为人子女,今日我们的所得,或好或坏,总是生活的经历叠加,而如果需要归功于谁,那么无论是传统文化的沉浸,还是事实的考量,我们都会自觉将这些好的品性归在父母的身上。

我们所有的成功都离不开父亲的关爱,我们暂时的困境,都是自身不努力的结果。

读本书的另外一个惊喜是,发现了苏轼的一首诗,其中有一句“耕田欲雨刈欲晴”,这似乎与女儿名字“雨晴”的第一层寓意非常契合。

原本我仅仅知道我们越地传统是“晴耕雨读”,却忘了父母经常关心天
气预报的细节,其实农家有时候需要下雨,有时候需要晴天,早些年我们家还种水稻,必然是想着耕田的时候下点雨,收割的时候是个大晴天。

其实有一次,岳父曾经以他工作的经历,解释女儿的名字也就是这个意思,他认为,“雨晴”,就是说今天下雨,明天是个大晴天,好消息呀。

所以,从现实还是传统上讲,“雨晴”名字都寄托了我们的美好心愿和江南文化传承的意蕴。

最近读了《四十自述》这本书。

胡适这个人还挺谦虚,或者说,比较谨慎。

他27岁留美回国爆得
大名,四十岁早已经享誉中外,但这本书只是平铺的叙述了少年、青年的过往。

文笔很简单,点滴地填些感情,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究竟是一个受史学训练深于文学训练的人,写完了第一篇,写到了自己
的幼年生活,就不知不觉的抛弃了小说的体裁,回到了严谨的历史叙述的老路上去了”。

所以文章写得
跟流水账似的也不奇怪,能从内心了解他本人也就够了。

胡适成长于动乱年代,清末民初的动荡与以往还不同,国门终于被打开了,有进来的,有出去的,在这样一种新旧思潮的碰撞中,新生长于世界的少年人就难免产生新想法,产生叛逆,思想总想跟着未见的思潮走。

胡适这前四十年的“叛逆”,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上:无神论与白话革命。

胡老先生一生儒雅,对这两件事,算得上是主动上擂秀了一下肌肉。

但我想说的不是这个,而是他儿时家庭环境对他的影响。

胡适的母亲了不得。

她自幼生在农家,17岁出嫁就嫁给了比她大三十岁的胡铁花。

这一段忘年之
恋放在如今看来也得非议不断。

更何况胡铁花后曾官至台东直隶州知州,相当于现在的市委书记。

作为最小儿子的胡适,是个不折不扣的官二代。

能看出胡适幼年家境还是比较殷实的,虽然后来父亲去世给整个家庭蒙上了阴影,但胡适幼年的生活条件比一般家庭是要好的。

历史上许多名人俊秀都并非出自寒门,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蒋介石、张学良,又如梁启超、陈寅恪、傅斯年、李大钊、陈独秀,家境虽然不至于都是高官巨贾,但至少也都是农夫山泉有点田,安分日子富富有余。

富足的物质、良好的教育也为他们日后成名创造了条件。

或许是少年丧父母亲便更加疼爱,胡适一生受母亲影响尤为深远。

四岁便缺失父爱的胡适一生温顺,将中庸之道发挥得淋漓尽致,能看出跟幼年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李敖说:别看他笑得那么好,我总觉得胡适之是一个寂寞的人。

也许这颗寂寞的种子,在胡适孩童时代就已经种下了。

他的寂寞,是强权时代期待民主的落寞,是硝烟战场渴望和平的孤独。

他后来的呼声,给了人们一厢情愿的温暖,却改变不了螳臂当车的命运和步伐。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由硬派者主宰,胡适的温存,权当是酷九严寒高山背面的一丝和风吧。

1、小时候应该是读过的,尤其是他写家族在父亲离世后对寡母的刁难,“色难”记忆尤深。

2、他写少年时期最爱梁任公的文章,常常为其意气所感,后任公思想有变,读了有“失望”,但仍
强调“但这种失望也正是他的大恩惠。

因为他尽了他的能力,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境界,原指望我们感觉
不满足,原指望我们更朝前走。

着他走,我们固然得感谢他;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心,指着一个未知的世界叫我们自己去探寻,我们更得感谢他。


3、在《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先生曾与梅光迪、任叔永有过多次来往讨论,到了观点相对之处,
难免激烈,但通过书中对于当时来往文字的摘录来看,双方都秉持着十分严肃之态度,严谨之逻辑,诚挚之心胸,克制之言辞求真求实求变。

百年之后于舆论场乱象之中读到,颇感心向往之,身不能至。

4、从先生对于青少年求学回忆的字里行间感觉到中国古人求知为文亦有一套严谨的方法论,时至
今日,多半我竟然完全不知。

非常惭愧。

5、以前在学校,凡举一新学问,必先言其历史,都囫囵听了,也不知所谓。

这一阵才真正体会到
将思想至于时空当中讨论的必要性。

这本书虽说是自述,但是与大历史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应了他在序言当中说:“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


胡适生长在有神论的家庭环境中,换言之,有神论的观点是他人灌输的。

在这种情况下,当他通过自主求知在树上偶遇有神论的观点,是否会偏向于相信自己求知的结果?实际上,对他影响甚深的《资治通鉴》中范缜以为“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

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这在我看来,只是观点表达而非严密的论证或确凿的事实,实际上,唯心主义者亦可举出无数类似的理论。

那么,假如情况颠倒过来,先相信无神论再偶遇有神论,是否会弃前者而取后者?有所谓“先入为主”说,那么在某些语境下是否有“后入为主”呢?
话说回来,客观而言,人是不是要读透、站在宏观的角度研究有神论与无神论两方的所有观点、论据后,才能选择真正找到自己的信仰倾向呢?否则,那只是偶然的结果,不是所谓“选择”,因为你并没有做出真正意义上的主动选择。

在现实生活中,某人持什么观点,也许只是因为他遇到了那种观点,而
非对比分析去伪存真后的审慎选择。

就像文中所说:“他决想不到,八百年后这三十五个字竟感悟了一
个十一二岁的小孩子,竟影响了他一生的思想”。

在这个意义上,信仰什么也许只是先入为主还是后入为主的问题。

而白话与文言之于胡适,或许恰恰相反。

实际上,胡适的古文功底并不薄弱,从其儿时教育便可窥见。

而他最终毕生致力于推广白话文写作,想必就是我上述的“对比分析去伪存真后的审慎选择”。

“正在传抄《革命军》的少年,怎肯投到官厅去考试呢?”读这样的语句我总是莫名感动。

静言思之,我喜欢、向往民国那个年代,大概是因为,在当时,青年人朝气蓬勃,“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
年万户侯”,读书可以改变个体命运,文学可以影响民族未来,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及真理真
真正正是至高无上的。

哪怕这一切仅存于读书人与理想主义者的视野之中。

被称为文学的黄金时代的八十年代大抵亦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