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文化旅游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考(荟萃内容)

合集下载

《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而且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质。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也要看到,与先进地区相比,与时代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一、我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呈现良好态势近年来,我省强力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态势喜人。

1、多措并举,融合发展的氛围和机制已经形成。

着眼于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我省多措并举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一是注重政策引领。

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省文化厅、省旅游局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旅游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文化与旅游协调推进机制加快全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二是营造良好环境。

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要求,各地围绕土地、资金、人才、税收、市场准入等方面,陆续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优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营造了良好的融合发展氛围。

三是不断完善工作机制。

省市县三级成立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工作机构,健全完善协调推进机制,注重在产业规划项目建设、企业培育、产品开发、宣传推介上深度融合,有效促进了全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2、坚持以文促旅,旅游项目文化内涵得到极大提升。

对原本以休闲观光为主的纯旅游项目,各市、各有关单位注重挖掘历史资源,把握文化脉络,提炼核心主题,丰富文化内涵。

同时,注重创新理念,不断完善服务,着力优化环境,强化比较优势,全力打造特色,提高内在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了景区(景点)的提档升级、跨越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升。

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形势、政策与路径

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形势、政策与路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

我国文化和旅游产业正在经历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转变,深度融合为产业注入了全新的活力,推动了文化和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本文将从形势、政策和路径三方面分析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现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一、深度融合形势1. 产业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壮大,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旅游消费需求逐渐增加。

文化与旅游业的需求逐渐成为了消费升级的重要内容,文化与旅游结合形成了产业升级的大趋势。

文化和旅游产业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促进了全新的产业发展模式。

2. 市场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观光、娱乐,而是更注重文化和精神层面的需求。

游客通过旅游更多的是为了获得文化、历史、人文体验。

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已成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创新供给的重要途径。

3. 创新发展模式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业的支持,而旅游业的发展也需要文化产业的支持。

深度融合提升了两者的协同发展模式,文化资源的价值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和利用。

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形成了产业生态链的全新格局。

二、政策支持1. 深化文化旅游融合我国政府提出了深化文化旅游融合的政策,指导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两者之间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政府通过优惠政策、协调机制、资金支持等各种手段推动文旅融合。

2. 发展相关产业链政府鼓励发展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的相关产业链,如文化创意产业、休闲度假产业等,为文旅深度融合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好的资源保障。

在政策方面,加大对相关产业链的扶持和引导力度。

3. 开展国际合作我国政府还在国际层面积极开展文化与旅游产业合作,促进文化和旅游业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优质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政府鼓励文化和旅游企业参与到国际合作中,提升行业整体实力。

三、推进路径1. 加强文化资源整合文化资源是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基础。

浅议沈阳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浅议沈阳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浅议沈阳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随着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越来越紧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

沈阳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重要的产业基地和旅游胜地。

如何深入推进沈阳市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多方面入手,探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对策和建议。

1. 加强政策支持,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良性循环政策支持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

沈阳市要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支持,推动两个产业良性循环。

在政策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行:(1)建立相应的支持机制和政策,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提供帮助和支持。

(2)加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合作,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资源、市场、技术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2. 提高文化旅游产品的质量和精品化程度要推进文化旅游的融合,提高文化旅游产品的质量和精品化程度是重要的关键点。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品牌知名度和辨识度。

沈阳市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可以通过开发“文化沈阳”等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

(2)强化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意、设计、开发等方面的创新,增强产品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文化娱乐、文化休闲、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文化产业的优势,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文化旅游产品。

(3)鼓励民间文化、民俗文化的传承和挖掘,增强文化旅游产品的深度和内涵。

在文化传承和保护方面,要注重挖掘和利用沈阳市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开发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

3. 加强市场开发和推广,打造文化旅游的品牌形象(1)活跃市场氛围,充分发挥沈阳市的文化旅游资源和优势。

在宣传和推广方面,要注重市场营销手段的创新,结合数字化技术和社交媒体等平台,提升文化旅游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

(2)加强文化旅游的国际推广力度,拓宽海外市场。

沈阳市的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深受国际游客的欢迎,可以加大对欧美等海外市场的开拓,加强与国际机构的交流合作。

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人大议案

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人大议案

题目: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议案案由: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促进生态文明和美丽兰陵的建设,可以保护美化环境,可以提升人的品位和文明层次,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可以发挥人口大县优势并增加就业面,可以传播本地文化魅力,增加美誉度。

案据:应当看到,近年来我县在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工作中虽然取得了稳步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旅游主体文化特色不明显。

旅游产品的开发没有充分利用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自然景观中原有的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很好展示。

二是文化体验活动匮乏。

能够让旅游者真正融入其中的参与性、娱乐性、体验性项目不多,缺乏有轰动效应和市场带动力的产品。

三是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开发欠缺。

对能体现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内涵的可视性旅游商品、民间工艺品缺乏深入的挖掘和开发,特色旅游商品街(店)建设相对较少,影响了游客的逗留时间和消费量,制约了旅游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产出。

解决办法:一、进行科学系统地规划,凸显特色,打造品牌。

虽然我县已经对文化旅游进行了规划概念,但是需要更加深化,从旅游者体验和旅游分类建设管理也可列为几大旅游项目,在现有的资源基础上打造特色品牌。

一是山水风光游:如,会宝湖、文峰山、抱犊崮等;二是历史文化游:如,仓颉造字、季文子、兰陵古镇、朗公寺、荀子墓、匡衡治学、曾萧源流等,衔接临沂市书圣王羲之故居;三是生态农业游:如,国家农业公园、代村生态农业、大蒜塔、压油沟原生态乡村风情等;四是革命史迹游:如,抱犊崮抗日革命根据地、八路军115师师部旧址、苍山暴动史迹、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等;五是特产购物体验游:如大蒜、牛蒡、兰陵酒、文化用品,特色吃住体验等。

二、重点打造兰陵文化旅游特色。

在统一规划中,要深度挖掘兰陵历史文化名人的旅游资源,古为今用。

一是建设国学教育基地。

建议在荀子庙墓附近建设中小学生实践基地,国学学习夏令营基地,组织按届次的荀子文化(国内或国际)学术研讨会,可以由兰陵高中牵头开展以树立学生主动学习为核心内容的全国中学校长论坛,可请临沂大学或国内师范大学在此地办分校或国学教学基地。

文化部关于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解读

文化部关于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解读

文化部关于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解读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当前推动文化和旅游行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进一步加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引导和规范,文化部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以下是对文化部关于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进行的解读。

一、政策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文化旅游的需求不断增长,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成为了加快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和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产生的积极效应不仅能够推动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还可以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满足游客对于旅游体验的多元化需求。

二、政策目标文化部的政策旨在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实现文化和旅游业的良性互动。

具体目标包括:1.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增强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2.推动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传承,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3.加强文化与旅游行业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形成良好的产业链条。

三、政策内容为实现上述目标,文化部制定了以下具体政策措施:1.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是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文化部将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提升文化遗产在旅游业中的价值。

同时,鼓励旅游企业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推出相关旅游产品,提升游客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体验。

2.推动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需要不断创新的旅游产品。

文化部将鼓励旅游企业加强文化与旅游的创意结合,推出具有文化内涵的个性化旅游产品。

同时,支持相关文化创意企业和机构与旅游业合作,共同探索文化旅游的新模式,打造特色突出的旅游品牌。

3.推进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

文化部将加大对文化旅游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健全培训机制,促进人才的交流和合作。

同时,鼓励高校和研究机构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培养更多具备文化与旅游专业知识的人才。

4.加强政策引导和组织协调文化部将制定相关政策,对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给予明确的指导和支持。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经验材料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经验材料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经验材料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经验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文化和旅游逐渐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改善民生、传承传统的重要力量。

为了推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各地都探索出了一系列经验和做法,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些成功案例和经验,并总结出一些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只有具备独特的文化元素,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

一些城市和地区通过发掘、保护和传承本地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节庆,吸引了一大批游客。

比如杭州的宋城、丽江的古城、西安的兵马俑,都是因为拥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

同时,文化和旅游要有机结合,通过举办特色文化活动、演出、展览等,给游客提供更为丰富的旅游体验,增加文化旅游的吸引力。

其次,要加强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整合利用。

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要加强合作,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类资源,确保文化资源能够以旅游的形式呈现给游客。

比如,将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成旅游景点,将文化艺术作品与旅游路线相结合,将民俗活动与旅游活动相融合,让游客在欣赏文化的同时也能享受旅游带来的快乐。

再次,要加强相关政策和法律的支持。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

政府要制定出台相关的政策和规划,为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提供保障。

同时,要加强法律保护,保护文化和旅游资源不受损害,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

只有通过政策和法律的支持,才能够推动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

最后,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需要有专业人才的支持和参与,同时也需要有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引导。

地方政府和相关机构要加强对文化和旅游人才的培养,提高其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同时,要鼓励创新,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商业模式,提高文化和旅游的收益和效益。

宜昌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调研分析报告

宜昌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调研分析报告

宜昌文化和旅游业融合发展调查汇报摘要: 文化是旅游灵魂, 旅游是文化关键载体。

宜昌文化和旅游业资源丰富, 但文化和旅游融合不够, 必需经过培育文化旅游新品牌、整合文化旅游资源, 在体制和机制上进行深度融合, 使之成为宜昌支柱性产业。

关键词: 文化旅游融合调查汇报文化和旅游有着天然亲密联络,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现有利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加紧文化产业发展, 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为此, 笔者对宜昌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进行了调研, 情况以下:一、全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存在问题(一)全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现实状况1.资源清查为融合奠定基础。

在文化、旅游等部门共同努力下, 全市丰富文化旅游资源得到全方面清查。

在文化资源方面, 拥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个,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8个,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8个;全国关键文物保护单位10处,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

在旅游资源方面, 拥有各类旅游资源747处。

全市生态文化、水电文化、巴土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三国历史文化、军事文化、饮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富集, 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水乳交融, 地域特色十分鲜明, 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厚实基础。

2.企业创新为融合探索了路子。

全市一批企业在文化旅游融合上先行先试, 主动探索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子。

景区主打文化品牌, 彰显文化特色。

三峡人家景区原生态、场景式、体验型地展现峡江地域文化, 在景区建设中注入文化元素, 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三峡影视外景基地, 被国家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教授认定为长江三峡地域将民俗文化和自然景观相结合做最好景区, 受到游客一致好评。

旅游企业深度挖掘文化内涵, 精心编排文艺节目, 增强产品竞争力。

三峡大坝旅游区推出《盛世峡江》演出, 集中表现了长江文化、三峡文化及水电工程文化, 让游客在轻松和愉快气氛中感受宜昌文化。

车溪、九畹溪、昭君村等景区编排含有鲜明地域特色文艺节目, 成为全市旅游文化宣传推广主力军。

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旅游业的逐渐兴盛,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最具代表性和独特性的品牌,旅游产业则是这个品牌最好的展示渠道之一。

那么,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带来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如何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呢?以下是我的一些观点和思考。

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一方面,文化可以为旅游产业提供丰富的内容和资源。

比如,世界上有很多著名的文化景点和遗址,如兵马俑、乐山大佛、故宫等等,这些地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同时,文化也可以为旅游服务提供了更加深入和专业的讲解和解读,为游客的旅游体验增加了更多的内涵和意义。

另一方面,旅游产业也可以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旅游业的兴盛使得文化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宣传,同时旅游业也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市场化运作的手段,可以更好地将一些文化资源打造成为旅游品牌,并进行精准的市场定位和推广。

例如,故宫博物院在北京市旅游局的支持下成为了北京市旅游的“明星项目”,每年吸引了数百万游客前来参观。

此外,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很多文化产业也开始向旅游产业靠拢。

比如,一些文创产品、体验式剧场、文化衍生品等,都充分利用了旅游产业的展示平台,汇聚了更多的观众和消费者。

当然,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首先,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文化展示和旅游观光的层面上,需要有更深入的交流和互动。

比如,可以通过一些文化节庆、主题展览等方式,将文化和旅游更高效地结合起来,让游客更加了解当地的文化底蕴和特色,也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更多的机遇和空间。

其次,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也需要更好地协调规划和管理。

目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业的开发之间常常存在一些矛盾和冲突,例如,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注重其历史性和地域性等因素,而旅游业的发展往往需要更多的改革和创新,这些颇有可能会对一些传统的文化地标带来不同程度的困扰和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进文化旅游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考
吸取海南旅游与文化互动发展的有益经验,大力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创新融合和互动发展,大力开展文化与旅游的联合宣传推广,使文化和旅游高度融合发展。

一、海南旅游与文化互动发展的经验
海南一批受到市场认可的特色品牌景区,正是由于抓住了文化,让景区拥有了可以持续发展的“魂”.如南山文化旅游区在建设之初就提出了“大生态、大文化、大教育、大旅游”四大理念,以生态建设为基础,以文化建设为核心,将佛教文化与海南一流生态文化相结合;南湾猴岛在景区发展中充分凸显热带海岛猕猴自然保护区的特色生态文化,在国内创造性地提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猕猴是主人、游客是客人、景区经营管理者是仆人”的“三人理论”;呀诺达景区将热带雨林文化与本土文化有机融合,让游客在体验海南生态美景、雨林奇观的同时,在景区一句“呀诺达”的问候中感受到海南热情、友善的独特人文魅力;槟榔谷原生态黎苗文化旅游区始终致力于海南黎族苗族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与民族文化的弘扬,成为倍受国内外游客喜欢的海南民族民俗景区;开园仅两年多的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将海南生态文化与休闲文化、时尚文化相结合,开创出中国第三代景区新模式---“景区中的度假
区和度假区中的景区”,即从观光向休闲度假成功转型的旅游“境区”.协助拍摄影片《非诚勿扰II》,并借助影视文化一举成为海南最热门景区之一。

一批国际品牌酒店在进入海南后,重视挖掘和利用海南本土文化为其洋品牌增添独特的“海南魅力”,赢得国内国际游客的充分肯定和认可。

三亚喜来登度假酒店开业之初就与首次进入中国的世界小姐三亚总决赛活动合作,借势海南现代时尚文化以及美丽经济的发展,喜来登酒店创造了其集团品牌的多项记录;三亚万豪度假酒店主动与海南本土文化融合,如采用本地问候语、本地特色饮品迎宾,为国际品牌酒店增添地方文化魅力。

一批中国民族品牌连锁酒店也在与海南的融合发展中成长起来,如海航酒店集团将海航的空中服务理念与热带海岛清新自然的人文理念相结合,创出了海南特色的商务度假酒店连锁品牌;浙江世贸君澜酒店集团旗下的海南君澜雨林度假酒店,将海南雨林文化、温泉文化与黎族苗族文化相结合,成为海南内陆地区山地雨林型温泉度假酒店的成功范例。

当然,在海南旅游开发实践中,也有一批旅游项目或是没有注重文化的挖掘与融合,或是在建设开发中哗众取宠地利用“伪文化”,都遭到了市场的淘汰。

正反两方面的实践告诉我们,新时期新阶段,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紧密融
合、共同繁荣,既是海南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

二、大力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创新融合和互动发展
(一)加快对海南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丰富、提升我省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旅游和文化部门要加快组织邀请本地、国内外知名的历史考古、文学音乐美术、园林建筑、服装设计装潢、书法绘画雕刻(塑)、动植物、创意策划等方面的专家、专业公司和团队,利用传统和现代技术和理念,对五公祠、海瑞墓、宋氏祖居、东坡书院、船型屋等海南重要历史文化遗迹和红色娘子军、下南洋、海上丝绸之路、冼夫人、琼剧、黎族歌舞以及黎锦、南珠、贝艺、椰雕、黄花梨工艺品等地方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和创意开发,并融入到旅游规划、开发、建设、节庆会展、宣传促销以及旅游产品、旅游商品中。

(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产品。

将琼剧、儋州调声、临高人偶戏、八音、黎族民间音乐、歌舞、工艺美术等传统技艺和文化,进行科学开发。

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加以合理利用,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鲜元素。

对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注重原真形态的展示,一方面通过编排,成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效益的文化旅游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