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流板除雾器计算
旋流板除雾器计算

旋流板除雾器计算旋流板除雾器是一种常用的气体液滴分离设备,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过程中的除雾处理。
它通过旋流板的作用,在气流中形成旋转的涡流,从而将悬浮在气流中的液滴分离出来。
本文将对旋流板除雾器进行计算和设计,并探讨其优化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旋流板除雾器的设计参数。
常见的设计参数包括旋流板的直径D,入口气流速度V,旋流板的角度θ,以及液滴的尺寸范围。
这些参数将直接影响除雾器的效果和处理能力。
在计算旋流板除雾器的效果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气液两相流体的基本物理特性。
液滴在气流中的运动受到重力、惯性和气体阻力的综合作用。
根据液滴在气流中的运动方式,可以将其分为沉积、抛物线运动和飞行运动。
在旋流板除雾器中,主要是通过气流的旋转和离心力的作用,将液滴从气流中分离出来。
为了简化计算,我们假设旋流板除雾器中气液两相流体的运动是稳态的,液滴的质量远远大于气体的质量,并且液滴沿径向运动的速度远远大于液滴离心速度。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一套简化的模型进行计算。
首先,我们需要计算液滴在气流中的离心力。
离心力FC可以通过下式计算:FC=m*R*ω²其中,m为液滴的质量,R为液滴离旋流板中心的径向距离,ω为旋转速度。
然后,我们需要计算气流中液滴的风阻力。
液滴的风阻力FD可以通过下式计算:FD=0.5*ρa*Cd*A*V²其中,ρa为气体的密度,Cd为液滴的阻力系数,A为液滴的截面积,V为气流速度。
接下来,我们可以计算液滴在旋流板除雾器中的分离效果。
分离效果可以用分离效率η来衡量,其中η为被分离的液滴质量与进入旋流板除雾器的液滴质量之比。
分离效率η可以通过下式计算:η=(1-(1+2*ρa*Cd*A*V/(m*R*ω²))^-1)分离效率η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旋流板的角度、液滴的尺寸范围和气流速度等。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这些参数来优化旋流板除雾器的设计和性能。
另外,除雾器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其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
吸收塔的相关设计计算

烟气脱硫工艺主要设备吸收塔设计和选型(2) 喷淋塔吸收区高度设计(二)对于喷淋塔,液气比范围在8L/m 3-25 L/m 3之间[5],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可知液气比选择12.2 L/m 3是最佳的数值。
逆流式吸收塔的烟气速度一般在2.5-5m/s 范围内[5][6],本设计方案选择烟气速度为3.5m/s 。
湿法脱硫反应是在气体、液体、固体三相中进行的,反应条件比较理想,在脱硫效率为90%以上时(本设计反案尾5%),钠硫比(Na/S)一般略微大于1,本次选择的钠硫比(Na/S)为1.02。
(3)喷淋塔吸收区高度的计算含有二氧化硫的烟气通过喷淋塔将此过程中塔内总的二氧化硫吸收量平均到吸收区高度内的塔内容积中,即为吸收塔的平均容积负荷――平均容积吸收率,以ζ表示。
首先给出定义,喷淋塔内总的二氧化硫吸收量除于吸收容积,得到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的二氧化硫吸收量ζ=hC K V Q η0= (3) 其中 C 为标准状态下进口烟气的质量浓度,kg/m 3η为给定的二氧化硫吸收率,%;本设计方案为95%h 为吸收塔内吸收区高度,mK 0为常数,其数值取决于烟气流速u(m/s)和操作温度(℃) ;K 0=3600u ×273/(273+t) 按照排放标准,要求脱硫效率至少95%。
二氧化硫质量浓度应该低于580mg/m 3(标状态)ζ的单位换算成kg/( m 2.s),可以写成ζ=3600×h y u t /*273273*4.22641η+ (7) 在喷淋塔操作温度10050752C ︒+=下、烟气流速为 u=3.5m/s 、脱硫效率η=0.95 前面已经求得原来烟气二氧化硫SO 2质量浓度为 a (mg/3m )且 a=0.650×103mg/m 3而原来烟气的流量(200C ︒时)为标况20×103(m 3/h) (设为V a )换算成工况25360m3/h 时已经求得 V a =2×103 m 3/h=5.6 m 3/s故在标准状态下、单位时间内每立方米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质量为2SO m =5.6×650mg/m 3=3640mg=3.64gV 2SO = 3.6422.4 L/mol 64/g g mol ⨯=1.3L/s=0.0013 m 3/s 则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在标准状况下,体积分数和摩尔分数比值相等 故 y 1=0.0013100%0.023%5.6⨯= 又 烟气流速u=3.5m/s, y 1=0.023%,C t ︒==75,95.0η总结已经有的经验,容积吸收率范围在5.5-6.5 Kg/(m 3﹒s )之间[7],取ζ=6 kg/(m 3﹒s )代入(7)式可得6=64273(3600 3.50.000230.95)/22.427375h ⨯⨯⨯⨯⨯+ 故吸收区高度h=6.17/6≈1.03m(4)喷淋塔除雾区高度(h 3)设计(含除雾器的计算和选型)吸收塔均应装备除雾器,在正常运行状态下除雾器出口烟气中的雾滴浓度应该不大于75mg/m 3 [9] 。
吸收塔除雾器的选型与设计

吸收塔除雾器的选型与设计作者:李用芝梁霏飞来源:《科技资讯》 2015年第4期李用芝梁霏飞(中煤科工集团武汉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64)摘要:SO2会造成大气污染,为了控制空气中的SO2含量,必须采取有效脱硫工程来除去硫的成分,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程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有效脱硫系统工程,吸收塔是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程中的主要设备,除雾器是吸收塔内的关键部件,除雾器的设计和选择对脱硫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研究者介绍了各种型式的除雾器及它们适用的工况,除雾器的主要设计指标参数情况,最后总结出目前常用的除雾器结构形式,在特殊情况下选择的除雾器结构形式,为除雾器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吸收塔除雾器湿法脱硫设计中图分类号:X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a)-0104-01SO2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电厂烟气中含有大量的SO2,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脱硫系统来控制烟气中的SO2含量。
吸收塔是脱硫系统工程中的核心装置,它是利用石灰石—石膏湿法来脱去烟气中二氧化硫气体的重要设备,而除雾器是吸收塔内件的主要部件之一,除雾器的选型和设计对整个脱硫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除雾器的类型1.1 根据结构形式不同分为以下几种型式水平气流除雾器:安装在吸收塔水平出口烟道内,适用于水平气流的气液分离,有更高的临界携带速度,使在水平烟道截面积较小情况下安装除雾器成为可能,极限雾滴颗粒尺寸小,能达到17μm。
平板式除雾器:安装在吸收塔内的顶部,两层除雾器,每层都带有自己的冲洗系统,需要两层支撑梁,适用于垂直气流的气液分离。
屋脊式除雾器:安装在吸收塔内的顶部,适用于垂直气流的气液分离。
优点如下。
(1)吸收塔内的除雾器支撑梁由两层减少为一层;(2)除雾器结构紧凑,降低了吸收塔高度(比平板式低约1.5~2.0m);(3)冲洗效果更好,不易发生叶片堵塞;(4)更高的临界携带速度(7.2m/s),减小了吸收塔直径;(5)冲洗系统(包括冲洗管的支撑结构)被完美得整合进除雾器;(6)安装方便,除雾器的安装支撑梁可用于维修行走使用,检修和维护更加安全和容易。
烟气脱硫设计计算

烟气脱硫工艺吸收塔设计和选型4.1吸收塔的设计吸收塔是脱硫装置的核心,是利用石灰石和亚硫酸钙来脱去烟气中二氧化硫气体的主要设备,要保证较高的脱硫效率,必须对吸收塔系统进行详细的计算,包括吸收塔的尺寸设计,塔内喷嘴的配置,吸收塔底部搅拌装置的形式的选择、吸收塔材料的选择以及配套结构的选择(包括法兰、人孔等)。
4.1.1 吸收塔的直径和喷淋塔高度设计本脱硫工艺选用的吸收塔为喷淋塔,喷淋塔的尺寸设计包括喷淋塔的高度设计、喷淋塔的直径设计4.1.1.1 喷淋塔的高度设计 喷淋塔的高度由三大部分组成,即喷淋塔吸收区高度、喷淋塔浆液池高度和喷淋塔除雾区高度。
但是吸收区高度是最主要的,计算过程也最复杂,次部分高度设计需将许多的影响因素考虑在内。
而计算喷淋塔吸收区高度主要有两种方法:(1) 喷淋塔吸收区高度设计(一)达到一定的吸收目标需要一定的塔高。
通常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比较低。
吸收区高度的理论计算式为h=H 0×NTU (1)其中:H0为传质单元高度:H 0=G m /(k y a)(k a 为污染物气相摩尔差推动力的总传质系数,a 为塔内单位体积中有效的传质面积。
)NTU 为传质单元数,近似数值为NTU=(y 1-y 2)/ △y m ,即气相总的浓度变化除于平均推动力△y m =(△y 1-△y 2)/ln(△y 1/△y 2)(NTU 是表征吸收困难程度的量,NTU 越大,则达到吸收目标所需要的塔高随之增大。
根据(1)可知:h=H0×NTU=)ln()()(***22*11*22*112121y y y y y y y y y y a k G y y y a k G y m m y m ------=∆- a k y =a k Y =9.81×1025.07.04W G -]4[82.0W a k L ∂=]4[ (2)其中:y 1,y 2为脱硫塔内烟气进塔出塔气体中SO 2组分的摩尔比,kmol(A)/kmol(B)*1y ,*2y 为与喷淋塔进塔和出塔液体平衡的气相浓度,kmol(A)/kmol(B)k y a 为气相总体积吸收系数,kmol/(m 3.h ﹒kp a )x 2,x 1为喷淋塔石灰石浆液进出塔时的SO 2组分摩尔比,kmol(A)/kmol(B)G 气相空塔质量流速,kg/(m 2﹒h)W 液相空塔质量流速,kg/(m 2﹒h)y 1×=mx 1, y 2×=mx 2 (m 为相平衡常数,或称分配系数,无量纲)k Y a 为气体膜体积吸收系数,kg/(m 2﹒h ﹒kPa)k L a 为液体膜体积吸收系数,kg/(m 2﹒h ﹒kmol/m 3)式(2)中∂为常数,其数值根据表2[4]表3 温度与∂值的关系采用吸收有关知识来进行吸收区高度计算是比较传统的高度计算方法,虽然计算步骤简单明了,但是由于石灰石浆液在有 喷淋塔自上而下的流动过程中由于石灰石浓度的减少和亚硫酸钙浓度的不断增加,石灰石浆液的吸收传质系数也在不断变化,如果要算出具体的瞬间数值是不可能的,因此采用这种方法计算难以得到比较精确的数值。
旋流板计算书

旋流除雾板设计计算书一、前言旋流板技术自70年代由浙江大学研究开发以来,该技术已在工业的脱硫、除尘、传质等行业广泛应用,其传质、除雾、除尘效果相当显著,带来了较好经济效益。
本设计DN2200脱硫净氨塔采用2块旋流除雾板对变换气进行气液分离。
二、设计原始参数物料名称:变换气、脱硫液、水塔的内直径:D=2200mm处理气量:V=20500Nm3/h气体组份(%):CO:26.5 CO2:8.5 CH4:1.5 N2:25 O2:0.5 H2:37.8操作压力:45 kPa (表)操作温度:40℃三、旋流除雾板的计算旋流板有关结构设计参数和符号说明如下;D ——塔的内直径mmD x——旋流除雾板叶片外径mmD m——盲板直径mmβ——径向角(β为负,即叶片外端的钝角朝上,叶片为外向板)(°)α——叶片仰角(°)m——叶片数h z——旋流除雾板罩筒高度mmA o——旋流板的开孔面积m2F o——旋流板的穿孔动能因子kg1/2m1/2s(1)气体重度计算气体平均分子量:M=28×26.5%+44×8.5%+16×1.5%+28×25%+32×0.5+2×37.5%=19.38 标准状态大气压力:P o=0.1MPa(绝)塔内气体压力:P=0.1+0.045=0.145MPa(绝)标准状态大气温度:T o=273 K塔内气体温度:T=273+40=313 K实际气体重度:γ=M22.4(ToT) (PPo) =19.3822.4(273313) (0.1450.1) = 1.094kg/m3(2)气体负荷Vγ计算Vγ=20500 1.094 =21442kg1/2m3/2/h(3)旋流除雾板结构参数选取由于本塔塔径D=2200mm,空塔气速仅为1.22m/s,考虑到除雾效果设计尽量将旋流的盲板直径D m取大值,以便于将气体中的液体旋向塔壁,本设计取D m=1200mm,D x =1800mm,α=25°,m=24片及δ=3mm。
旋流板除雾器计算

旋流板除雾器计算3.3.2.4除雾板本设计中采用旋流板除雾器,其工作原理是使烟气通过旋流板,气流旋转将液滴抛向塔壁,从而聚集落下。
(1)除雾板盲板直径:除雾板盲板直径可大些,即Dm/D?0.4,可使雾滴易于甩上塔壁。
本设计中取Dm=0.6D=2940mm,(2)除雾板叶片数: 叶片数可适当减少,即m,12,18左右。
本设计中取m=16.(3)径向角:径向角为20?,用作除雾板的塔板要求为“外向板”,即叶片外端的钝角翘起,使气流朗向塔酸方向,可将带上的液墒抛向培壁,从而聚集落下。
(4)叶片仰角:25?(5)除雾板叶片外径:叶片外端直径径和塔径之间的距离可减小,D,1.1Dx。
故本设计中Dx=D/1.1?4454.5454取整得Dx=4500mm。
(6)除雾板塔段高度:除雾板塔段的高度按经验可不超过(0.8,1)(D-Dm)。
故本设计中除雾板塔段高度h=0.8(D-Dm)=1568,取整1600mm(即除雾板到下层旋流板的塔板间距为1600mm)。
3.3.2.5塔高计算:(1)吸收区高度h0的计算:根据文献资料的经验值,旋流板塔的停留时间常在2.5s-5.5s之间,由于本设计采用NaOH吸收,故停留时间取4.5s。
故吸收区的高度h0=u*t=3×4.5=13.5(m).由于每层的塔板间距hx取860mm,故塔板数n=h0/hx=13500/860=16段。
(2)椭圆封头高度h1的计算:由于塔径为4900mm,按照椭圆封头长短轴之比为2:1的比例计算得,椭圆封头高度h1=0.5*2500=1225mm。
(3)塔顶空间高度h2的计算:根据经验,本设计中塔顶空间高度h2取2500mm(4)除雾段高度h3的计算除雾板塔段的高度按经验可不超过(0.8,1)(D-Dm)。
故本设计中除雾板塔段高度h=0.8(D-Dm)=1600mm(即除雾板到下层旋流板的塔板间距为1600mm)。
(5)塔底空间高度塔底空间既最后一层旋流板到椭圆封头的距离。
磷酸装置中旋流板除雾器的设计

之间, 最大不得超过 l / m ・ ) 5k ( “ s 的要求为止。 l、 0 确定旋流板片径向角 , 旋流板片采用外向 板, 规定 盲板 直 径 D 等于 螺旋 板 片 的切 圆直 径
D, : 。则 = aci( D ) rs D / n () 6
穿孑 动能因子 的取值要求 , 以可认为旋流板片 L 所 外端直径 D 、 除雾段简体内径 _ 盲板直径 D 及旋 D 、 流板片仰角 o的取值均是合适的, t 不必重新调整。
2 2 盲板 .
m) 。当夹带液滴量小于 0 1k/ g . gk 气时 , 液体负荷 £ 以 0 1k/ g . gk 气计。 2 按 经验公 式确 定旋 流板 片外 端直径 D ( 、 m)
D =0 6 .( ) 3 除雾段筒体 内径 D的取值范围 、 D = (. 1 1~14 D .) 4 盲板直径 D 、 的取值范围 D = ( . 5— . ) 02 04 D () 1 () 2 () 3
盲板的作用是阻挡气体从旋流板除雾器的中心 部位 通过 。由于旋 流板 除雾器 的 中心部 位没有 设 置
旋流板 , 带雾气体将不经分离直接穿过 , 降低除雾效 果, 所以设 置盲板 以使所 有带雾 气体 通过旋 流板
区域 。
5 确定旋流板片数 m, 、 旋流板片数 m越多 , 越 有利于液相 的分散。当旋流板作为除雾器使用 时, 应适当减少 叶片数 , 减少叶片数 可减小液滴的分散 程度 , 利于收集雾滴。据现在使用情况 , 对于塔径在
2 1 年 第 6期 01
昊雄标. 磷酸装置中旋流板除雾器的设计
・l 3・
至穿孔动能因子 满足介于 l l 0一 2
/ m ・ ) (n s
以上计算所得的穿孔动能因子 F = 05 g / o 1. k0
吸收塔地相关设计计算

烟气脱硫工艺主要设备吸收塔设计和选型(2)喷淋塔吸收区高度设计(二)对于喷淋塔,液气比范围在8L/m3-25 L/m3之间⑸,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可知液气比选择12.2 L/m I是最佳的数值。
逆流式吸收塔的烟气速度一般在2.5-5m/s范围内⑸⑹,本设计方案选择烟气速度为|.5m/s。
湿法脱硫反应是在气体、液体、固体三相中进行的,反应条件比较理想,在脱硫效率为90鸠上时(本设计反案尾5%,钠硫比(Na/S) —般略微大于1,本次选择的钠硫比(Na/S)为1.02。
(3)喷淋塔吸收区高度的计算含有二氧化硫的烟气通过喷淋塔将此过程中塔内总的二氧化硫吸收量平均到吸收区高度内的塔内容积中,即为吸收塔的平均容积负荷-------- 平均容积吸收率, 以匚-.表示。
首先给出定义,喷淋塔内总的二氧化硫吸收量除于吸收容积,得到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的二氧化硫吸收量=^KoC-V h其中C为标准状态下进口烟气的质量浓度,kg/m3为给定的二氧化硫吸收率,%;本设计方案为95%h 为吸收塔内吸收区高度,mK)为常数,其数值取决于烟气流速u(m/s)和操作温度「C);K)=3600uX 273/(273+t)按照排放标准,要求脱硫效率至少95%二氧化硫质量浓度应该低于580mg/m (标状态)■的单位换算成kg/( m 2 .s),可以写成- 64 273=3600X * u* y, /h (7)22.4273 +t在喷淋塔操作温度100 50 =75 C下、烟气流速为u=3.5m/s、脱硫效率=0.95 2前面已经求得原来烟气二氧化硫SO2质量浓度为a (mg/ m3)且a=0.650 X103mg/mf而原来烟气的流量(200 C时)为标况20x 103(m3/h)(设为Va)换算成工况25360m3/h 时已经求得V a =2x 103 m3/h=5.6 m 3/s故在标准状态下、单位时间内每立方米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质量为3m S o2=5.6 x 650mg/m =3640mg=3.64gV SQ=S'64 g述22.4 L/mol =1.3L/s=0.0013 m 3/s64g / mol则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在标准状况下,体积分数和摩尔分数比值相等故y ,=0.0013 100% =0.023%5.6又烟气流速u=3.5m/s, y 1=0.023%,二0.95, 75 C总结已经有的经验,容积吸收率范围在 5.5-6.5 Kg/ (m • s)之间⑺,取=6 kg/ (m. s)代入(7)式可得6= (3600 仝2733.5 0.00023 0.95)/ h22.4273+75故吸收区高度h=6.17/6〜1.03m(4)喷淋塔除雾区高度(h a)设计(含除雾器的计算和选型)吸收塔均应装备除雾器,在正常运行状态下除雾器出口烟气中的雾滴浓度应该不大于75mg/m⑻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旋流板除雾器计算
3.3.2.4除雾板
本设计中采用旋流板除雾器,其工作原理是使烟气通过旋流板,气流旋转将液滴抛向塔壁,从而聚集落下。
(1)除雾板盲板直径:除雾板盲板直径可大些,即Dm/D?0.4,可使雾滴易于甩上塔壁。
本设计中取Dm=0.6D=2940mm,
(2)除雾板叶片数: 叶片数可适当减少,即m,12,18左右。
本设计中取m=16.
(3)径向角:径向角为20?,用作除雾板的塔板要求为“外向板”,即叶片外端的钝角翘起,使气流朗向塔酸方向,可将带上的液墒抛向培壁,从而聚集落下。
(4)叶片仰角:25?
(5)除雾板叶片外径:叶片外端直径径和塔径之间的距离可减小,D,1.1Dx。
故本设计中Dx=D/1.1?4454.5454取整得Dx=4500mm。
(6)除雾板塔段高度:除雾板塔段的高度按经验可不超过(0.8,1)(D-Dm)。
故本设计中除雾板塔段高度h=0.8(D-Dm)=1568,取整1600mm(即除雾板到下层旋流板的塔板间距为1600mm)。
3.3.2.5塔高计算:
(1)吸收区高度h0的计算:
根据文献资料的经验值,旋流板塔的停留时间常在2.5s-5.5s之间,由于本设计采用NaOH吸收,故停留时间取4.5s。
故吸收区的高度h0=u*t=3×4.5=13.5(m).由于每层的塔板间距hx取860mm,故塔板数n=h0/hx=13500/860=16段。
(2)椭圆封头高度h1的计算:
由于塔径为4900mm,按照椭圆封头长短轴之比为2:1的比例计算得,椭圆封头高度h1=0.5*2500=1225mm。
(3)塔顶空间高度h2的计算:
根据经验,本设计中塔顶空间高度h2取2500mm
(4)除雾段高度h3的计算
除雾板塔段的高度按经验可不超过(0.8,1)(D-Dm)。
故本设计中除雾板塔段高度h=0.8(D-Dm)=1600mm(即除雾板到下层旋流板的塔板间距为1600mm)。
(5)塔底空间高度
塔底空间既最后一层旋流板到椭圆封头的距离。
由于气体进口的直径为
1750mm,人孔直径为800mm,最后一层旋流板到人孔中心线的距离为2300,气体进口接管到人孔中心线的距离为2050mm,气体进口接管到椭圆封头的高度为
2500mm。
塔底空间的总高度为6850mm。
(6)塔底椭圆封头高度
计算同塔顶椭圆封头高度,故塔底封头高度h5=h1=1225mm (7)支座高度的计算支座高度取1900mm,
塔高的计算结果见下表2-3
3.3.2.8烟囱计算
根据《烟囱设计手册》,烟囱设计需考虑的主要因素有:
1. 烟囱的平面位置。
2. 烟囱高度。
3. 烟囱上,下口的内直径。
4. 烟道平面布置。
5. 烟道剖面尺寸。
6. 烟道与烟囱的连接位置。
7. 烟囱上安装设备的有关资料。
8. 烟气的成分,浓度,湿度,最高温度和流速。
《烟囱设计手册》所包括的烟囱筒壁有砖筒壁和钢筋混凝土筒壁两种。
在设计烟囱时,应根据烟囱的高度,地震烈度,材料供应情况和施工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
其中起决定性的因素是烟囱高度和地震烈度。
当烟囱高度大于60m或地震烈度为8度且为?类场地土时,不采用砖筒壁。
当烟囱底部外径d?2.5m时,烟囱高度?(20,30)d;当烟囱底部外径d,2.5m时,烟囱高度?20d。
由于除尘后的清洁气体已达标,因此对烟囱高度没有特殊要求,只是作为气体的排放设备使用。
综合考虑该项目具体情况,确定烟囱底部外径d为1.72m,烟囱高度设为30m,高度30m,60m 因此烟囱采用的是砖筒壁。
根据手册,砖筒壁的坡度、厚度和分节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按烟囱高度进行分节,每节高度宜15m,并且不宜超过15m。
(2) 筒身坡度一般宜采用
2%,3%。
(3) 筒身厚度应自上而下逐段加厚,每节一般加厚120mm。
最上面一节应按规定采用。
(1) 当筒身顶口内径小于或等于3m时,为240mm;
(2) 当筒身顶口内径大于3m或设有平台的筒壁,为370mm。
因此,根据手册规定及计算得:
(1) 取筒身坡度为2%,则
烟囱上口内径为(1.72-0.24×2-30×2%×2)=0.04m;
烟囱下口内径为(1.72-0.36×2)=1m。
(2)烟囱高度为30m
(3)筒壁分节每节高度为15m,共两节。
(4)筒壁上面一节厚度为240mm;下面一节厚度为360mm。
(5)烟囱采用砖筒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