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精心整理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高三考试网1(1)秦汉:①徐福东渡的故事;②汉武帝时,日本有30多个小国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③东汉光武帝,汉委奴国王金印;④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人日本。

隋唐:①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②贸易往来频繁;③突出人物:鉴真和吉备真备;④日本制度文化深受唐朝影响(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长安的样式)。

⑤日本出土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

辽宋金元:都与日本有频繁的贸易往来。

(2)中国(3)鲜、越南等,初步形成于汉朝,隋唐时期最终完成。

其特点是以汉唐文化为源流向周边传播。

周边国家文化以汉唐文化为模本,深深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

(1)与印度半岛的关系汉朝:开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通过丝绸之路,进行频繁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法等西传,印度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

隋唐:①互派使节。

②以佛教为纽带,天竺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

佛教艺术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中国创立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2)传。

纸术在唐朝时传到大食。

元朝:大量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1)陆上丝绸之路开辟条件:①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②西域都护设立,有效地保护了商旅往来;③甘英出使大秦,进一步了解西行路线;④汉朝经济文化繁荣、国力强盛,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敦煌、疏勒、大宛、安息、大秦。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2)(3)7次,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⑤特点:规模大,历时长。

次数多,航程远,抵达国家地区多。

⑥意义:是中国历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的壮举,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⑦局限性: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没有推动海外贸易新时代的到来。

专题三:中国古代的民族和对外关系一、隋唐和两宋少数民族分布1.隋

专题三:中国古代的民族和对外关系一、隋唐和两宋少数民族分布1.隋

专题三:中国古代的民族和对外关系一、隋唐和两宋少数民族分布1.隋唐时期:(1)突厥——6世纪中期,游牧在阿尔泰山一带。

隋朝分裂为东西突厥。

贞观初期,唐大败东突厥,唐太宗对东突厥采取开明政策,被东突厥尊为“天可汗”。

(2)回纥——原住在色楞格河一带,8世纪改名回鹘。

9世纪中期,回鹘汗国瓦解。

有的西迁至中亚。

(3)——活动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

7世纪中叶后,黑水和粟末两部强大起来。

(4)南诏——分布在云南西北洱海一带。

(5)吐蕃——青藏高原。

2.两宋时期:(1)辽——原居辽河上游一带。

(2)西夏——唐中期以来居住在宁夏、甘肃和陕西地区。

(3)大理——控制云南。

(4)金——原居松花江、黑龙江一带;灭辽后,进入黄河流域;1141年宋金议和,双方以淮水和大散关一线为界,线以北属金。

二、少数民族杰出首领及活动1.孝文帝: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和民族大融合。

2.松赞干布:7世纪中前期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强大奴隶制政权,以逻些为政治中心;与唐朝文成公主通婚,加强唐蕃关系。

3.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提倡农业;逐步接受汉族封建文化;仿照汉字偏旁创制契丹文字。

4.元昊:建立大夏国;仿唐宋建立政治制度,推行科举制;创制西夏文字。

5.阿骨打:建立金政权,定都会宁(宋金和议后迁都燕京,改名中都);实行猛安谋克制。

1114年举兵抗辽,这是解除民族压迫的正义事业,符合辽统治下的各族人民的愿望。

6.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1206年在斡难河源召开的大会上,被推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建立;发动对外战争,蒙古军队一直打到中亚、俄罗斯,向南打到印度河流域,还不断向南进攻西夏和金。

7.努尔哈赤:他以赫图阿拉为据点经营30多年,用武力统一女真各部,并建立了兵农合一的八旗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1616年他在赫图阿拉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1652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加强了对于明朝的攻势。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中国自古以来一直重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拥有丰富而复杂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受到了时代背景、国内政治经济状况、国家意识形态以及国际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从秦汉、元明、清朝以及近现代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入手,探讨中国在各个时期的国际交往与对外政策。

1. 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在秦汉时期,中国处于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下,外交政策主要以维护边疆稳定和开辟丝绸之路的经济利益为主导。

汉武帝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达到了巅峰,开始了著名的“西域开放”政策。

外交使节、士兵和商人们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进行贸易与文化交流。

此外,汉朝还同周边国家进行了外交合作,通过通婚、贸易和谢罪使节等手段来维持边疆稳定。

2. 元明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元朝时期,中国面临着外来政权的统治,外交政策主要以巩固统治和拓展领土为目标。

元朝在外交方面采取了蒙古化政策,通过蒙古宫廷封赐以及政治联姻等手段来巩固统治,并向西亚、东南亚派遣使节以拓展对外关系。

明朝时期,外交政策主要以防御北方鞑靼人的入侵和恢复中原为主。

明朝通过修建长城、加强边防和加强对外贸易以保护国家的边境安全和经济稳定。

3. 清朝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清朝时期,中国采取了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主要是为了保持封建统治的稳定,并防止外来势力对中国的侵略。

然而,在清朝后期,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内部的革命浪潮,清朝不得不对外关系进行调整。

中国政府认识到外交的重要性,开始与西方列强进行接触,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同时,中国也与邻国进行了外交交往,保持了地区稳定并保护了国家利益。

4. 近现代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近现代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受到了国内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

中国开始提倡独立、自主和平等的对外关系,并参与到国际事务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积极推行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与其他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

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

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古代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自古以来便有着与周边国家及远离自身的国家交往的经历。

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也因此具有其独特性、温和性和灵活性。

本文将会从不同角度探讨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

一、和平共处古代中国推崇和平共处,是其外交政策中一项重要的指导原则。

中国的诸侯国之间在平衡相互竞争关系的同时,也不断推动组织联盟以达成和平协议。

如果同盟关系破裂,中国的外交政策总是尽可能保持和平。

一方面,中国不会轻易地发动对外战争,除非自卫;另一方面,中国常常将外交手段作为解决争端的首选方式。

二、文化输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轰动一时的文化输出。

例如,开放“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世界的重要纽带;在唐朝时期,唐朝的繁荣与文化输出与西亚和东南亚的贸易有密切的联系。

此外,中国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哲学等方面的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周边地区和其他国家。

这种文化输出不仅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个有力工具,更是实现与外界互动的一种方式。

三、外交礼仪中国自古以来非常崇尚礼仪。

在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中,礼仪是政治互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是实践国家形象、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方式。

古人常说:"礼仪之邦,万邦之表"。

被称作礼仪之邦是因为古代中国非常注重外交礼仪,通过这种方式展示其文明、文化形象,吸引其他国家的关注。

中国的外交礼仪往往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气质和思想体系,也代表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身份和地位。

四、国际经贸中国在外交政策中也十分注重经贸关系。

自古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一直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例如,唐朝时期,唐朝的繁荣与文化输出与西亚和东南亚的贸易密切相关。

在明清时期,广州的海上贸易十分繁荣,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向外输出。

现在,中国在世界各地都有着经济、贸易和投资的活跃身影。

经济关系的深入发展有助于增强外交关系的稳定性,并有利于双方国民的福利和发展。

五、对外援助在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对外援助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中国古代到近代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到近代对外关系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为什么用 恢复” 而不用“加入” “恢复”?而不用“加入”之类的 说法? 说法?
1.中国为什么能在第 届联合国大会 中国为什么能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 中国为什么能在第 上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上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原因
A.中国国防力量的增强
(“两弹一星”;导弹部队组建)
乔冠华 大笑
毛泽东会 见尼克松
毛泽东会见 田中角荣
二、20世纪70年代外交关系重大发展 20世纪70年代外交关系重大发展 世纪70
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1971年)
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建交
(1972年) (1979年)
(1)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也 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 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2)新中国初期蒋介石集团非法占 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考再现 【 08武汉 】1.2005年,在联合国成立 武汉 年 60周年首脑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 周年首脑会议上, 周年首脑会议上 涛倡导通过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合作, 涛倡导通过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合作,共 同建设和谐世界。这与20世纪 世纪50年代 同建设和谐世界。这与 世纪 年代 中国提出的哪一原则(构想、制度) 中国提出的哪一原则(构想、制度)的 基本思想保持了一致? 基本思想保持了一致? A.一国两制 B.民族区域自治 一国两制 民族区域自治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求同存异 求同存异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目的: 目的:
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 关系 影响: 影响: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超越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 容性和开放性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 认可, 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 原则。 原则。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是中国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边疆安全、外交交往、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变迁,也反映了中国历史演进中外来文明的融合与交流。

2.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对外交往通道,起自中国的长安(今陕西西安),经过西域,连接亚欧大陆的东西部,贸易交流非常频繁。

丝绸之路不仅传播着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也传播了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和文化,对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外藩统治:古代中国的边疆地区多次被外族侵略者占领,形成了外藩统治局面。

比如北方的辽、西夏、金国、元朝和满洲的清朝,它们与中国内地的统治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和冲突,既有战争,也有和平共处。

4.清朝对外关系: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对外关系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清朝以内外分治的方式,将蒙古、朝鲜、安南、台湾等地纳入版图,实行宗主国的地位。

与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乌里雅苏台条约》等,确定了中俄边界。

与英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北京条约》等,被迫割让香港,开放多个对外通商口岸。

5.近代对外关系:19世纪到20世纪初,中国逐渐被列强入侵,对外关系变得极度不平等。

先后出现了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英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等,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外侵战争和民族屈辱,直到辛亥革命后才结束外族统治。

7.当代对外关系:当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外关系更加复杂和广泛。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多边机制,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中国和主要大国的关系密切,与周边国家加强合作,同时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非洲和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合作。

总之,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是中国历史不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令人痛惜的民族屈辱,也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还有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

这些对外关系的变迁影响了中国的历史演进,也塑造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

中国古代的国际关系与外交

中国古代的国际关系与外交

中国古代的国际关系与外交中国古代是一个悠久而辉煌的文明古国,拥有着广泛而深厚的国际交往历史。

古代中国的国际关系与外交对于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外交手段以及对外交往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对外政策:和平共处与亲善关系中国古代的国际关系以和平共处和亲善为基调,秉持着“以德服邻”、“和为贵”的原则。

古代中国的帝王与政治家往往注重以示好、联姻、贸易等方式来维护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例如,中国周朝时期禹、尧、舜等圣王均倡导仁政,以德治国,并与邻国通过婚姻来巩固友谊。

二、外交手段:朝贡与使节交往中国古代外交手段主要包括朝贡和使节交往两种形式。

通过朝贡,中国向邻国派遣使者,向其国君奉上珍贵的礼品,以示友好和尊重,同时也希望与对方建立和谐共处的关系。

经由使节交往,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正式的外交往来,派遣使节与对方代表进行洽谈和签订条约,进一步巩固国际交往关系。

三、对外交往的影响:文化交流与互惠互利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国际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化传播和互惠互利方面。

通过和平共处和外交手段,中国不仅传播了其独特的文化,同时也吸收了邻国的优秀文化。

例如,唐朝时期的丝绸之路使中国和其他亚欧国家之间经济和文化交流达到了历史的巅峰,西方旅行家、学者和商人纷纷来华探访、学习,并将中国的技术、艺术和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另外,中国古代的国际关系与外交还促进了互惠互利的经济发展。

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使中国得以与西方进行大规模的商品交换,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

同时,中国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及远方国家的经济繁荣,形成了东亚文明圈以及丝绸之路沿线的繁荣景象。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国际关系与外交以和平共处、亲善关系为主要特点,注重文化交流和互惠互利的经济发展。

通过对外政策的制定和外交手段的运用,中国古代在保持优势地位的同时,也与邻国和其他国家达成了友好、合作的关系。

这种国际关系与外交的实践对于塑造中国的历史、文化形象,以及与周边国家和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对外关系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注重外交与对外关系,通过外交手段维护国家的利益与安全,促进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与变革,在各个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与策略。

本文将从秦汉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三个时期的外交与对外关系展开论述,以揭示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对外关系的变迁。

一、秦汉时期的外交与对外关系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外交政策,如设立都城长安、修筑长城、修整河漕等,以巩固国家统一,保障国家安全。

同时,通过朝贡制度与周边国家保持友好交往,确保边疆地区的稳定。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外交政策,强调与西域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建设与繁荣。

二、唐宋时期的外交与对外关系唐朝是中国古代外交与对外关系发展的鼎盛时期,其外交政策以和平为基础,通过婚姻联姻、联络使节等方式,与邻近国家建立了广泛的交往与合作。

尤其是与西域的交往更加频繁,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宋朝时期,外交政策较为保守,注重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通过修缮边境、签订和约等手段,确保边疆地区的稳定。

三、明清时期的外交与对外关系明清时期的外交与对外关系受到西方的影响,中国开始与西方国家进行大规模的交流与合作。

明朝时期,尽管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但也与部分西方国家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进行了贸易往来。

清朝时期,外交政策相对开放,西方国家的使节频繁来华,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对外关系中,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与策略。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外交政策以和平与稳定为基础,通过外交手段维护国家的利益与安全。

同时,中国也注重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对今天的外交政策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维护领土、主权与国家利益是对外交往 的前提。我国的外交思想是合作交流,互 惠互利,维护和平、发展经济。
3、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科技领先是对外 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
第二轮复习
专题三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一、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基本史实
1、西汉:(1)张骞能西域,丝绸之路开通。
(2)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
2、唐朝:(1)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2)鉴真东渡日本送经并传播中国文化。
3、宋元:(1)陶瓷之路繁盛。 (2)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传入欧洲。 (3)元朝时马可·波罗来华, 著《马可·波罗行纪》。
( 大秦)
(古罗马)
大月氏

安息

玉门关
阳关(敦煌)河西走廊
(长安)
(西安)
中国输出:丝绸为主——瓷器为主 茶叶、漆器等
外国输入:香料、珠宝等
4、古代中外交往的意义
促进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交 流与发展。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两次开放之比较
近代:鸦片战争 后的被迫开放
4、明清:
(1)明前期郑和下西洋(印度洋)。 (2)明后期与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归纳 1、古代中外交往的四位著名人物:
张骞、玄奘、鉴真、马可·波罗
2、古代中外交往的两条主要通道
丝绸之路 起点:长安(今西安) 终点:大秦(古罗马帝国)
陶瓷之路 起点:福建泉州、广东广州 终点:印度、西亚
现代:十一届三中全 会后的改革开放
开放内容(表现): 签订不平等条约,开 通商口岸,给予列强 各种特权。
开放结果:
贫弱,逐步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引进外资、学习先进技 术与管理方法,扩大对 外贸易。
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
认识与感悟
1、对外开放才能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才能 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导致国家与 民族的落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