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墙上的斑点》的现代主义美学蕴涵

合集下载

《墙上的斑点》赏析

《墙上的斑点》赏析

《墙上的斑点》赏析作者:卓芹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0年第02期[摘要]《墙上的斑点》是弗吉尼亚,伍尔夫于1919年发表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是一篇实践了作者描绘内在真实的艺术主张的作品。

这篇看似无序可循的作品并非只是作者毫无目的的思绪飞扬,其中也隐含着深刻的思想。

本文即从文章结构的分析着手,对其进行初步的分析解读。

[关键词]墙上的斑点;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小说一、作者介绍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的一位女作家和女权主义者。

她生于1882年,其父是一位学识渊博、颇具声望的哲学家和评论家。

她自幼身体孱弱,没有上学,是自学成才的,最好的学校就是她父亲的图书馆。

从小就经常与维多利亚时期的文人墨客见面。

伍尔夫1905年开始职业写作生涯,开始为《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撰稿。

1912年与雷纳德·伍尔夫结婚,他是一位公务员、政治理论家和出版商。

在丈夫的鼓励下,伍尔夫开始了小说的创作。

三年后,她的第一部小说《远航》问世。

伍尔夫抨击传统和陈旧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小说创作上,成功地运用了意识流理论和手法,成为英国文坛的意识流小说大师。

但不幸的是她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并多次发病。

也许这与她早年受到的许多精神创伤有关:首先是1904年她父亲的去世;还有她幼年时曾受到过同父异母兄长的性侵害,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她的第一次婚姻也是不幸的,她的第一任丈夫是同性恋,他们结婚后不久就离婚了。

可以想象这一系列的打击对一颗细腻敏感的心是何等的残酷。

不过,她的第二任丈夫雷纳德先生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她、爱护她,他们共同生活了29年,这一段时期也是伍尔夫创作上的丰收季节,但这并没有减轻她的病情,她的精神分裂症越来越严重了。

1941年3月28日,这位20世纪公认的意识流创作大师在衣服口袋里装满石块,一步一步走进了乌斯河,结束了她59岁的生命。

二、意识流小说介绍“意识流”一词首先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的。

《墙上的斑点》

《墙上的斑点》

真实与幻象
主题描述
该小说探讨了真实与幻象之间的模糊边界,展现了主人 公在追求真实自我和陷入幻觉之间的内心矛盾和挣扎。
文本证据
小说中通过描述主人公的幻觉和梦境,展现了真实与幻 象之间的转换和交替,同时也揭示了主人公对真实自我 认知的探索和追求。
主题意义
该主题揭示了人类对真实认知的追求和对幻觉的迷惑, 突显了人类对自我认知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03
人物分析主人公弗吉尼亚Fra bibliotek1 2 3
人物背景
弗吉尼亚是一个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妇女,她 拥有一定的财富和社会地位,生活安逸。
性格特点
弗吉尼亚是一个敏感、多疑、内心孤寂的人。 她常常陷入对生活的沉思和对自己内心的探索 。
行为表现
弗吉尼亚在小说中经常表现出对斑点的奇怪反 应,她不断地猜测斑点的来源和意义,这反映 了她的内心孤独和迷茫。
内心独白的表达效果
作者通过内心独白的运用,直接呈现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感受 和思想,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内心世界的揭示
内心独白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包括 他的情感、欲望、恐惧和希望等。
塑造人物形象
通过内心独白的运用,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的形象,使他 成为一个具有深刻内心世界的复杂人物。
了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02 03
叙述方式的独特性
意识流手法突破了传统叙述方式的限制,以更加自由、灵活的方式展 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感受和思 考。
表现人性的深度
通过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作者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度,使 读者对人性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内心独白运用
作品概述

走进意识的世界——小说《墙上的斑点》的解读

走进意识的世界——小说《墙上的斑点》的解读


( 一) 想 象 的世 界 意 识 流 并 不 像 其 它 小 说 一 般 ,对 客 观 存 在 的 世 界 进 行 浓
蒙 太奇 ( mo n t a g e ) 原 是 法 国建 筑 术 语 , 后 也被 应 用 到 电影 中。蒙太奇分为时间和 空间蒙太奇。 时间蒙太奇将人物安排在 一个 特定的空 间内,意识 不受 时间限制 , 实现 过去 、 现在 、 未来的三重跨越 ; 空 间蒙太奇是 同
关键词 : 墙上的斑点 意识流 维吉尼亚 ・ 伍尔夫
天, 人 生 的神 秘 , 思 想 的模 糊 , 人 类 的无 知 ! ” 这 种 通 篇 采 用 内心 独 白 的 处理 无 疑 是 一种 大胆 的 尝试 ,它 是 一 场对 意 识 流 写作
手 法 的 集 中的体 验 。 ( 二) 时 间蒙 太 奇
《 墙 上 的 斑 点》 是 英 国著 名 女 作 家 维 吉 尼 亚 ・ 伍 尔 夫 的 一 部 代 表 性 作 品 , 这部 小 说 也 是 早 期 意 识 流 表 现 手 法 的 经 典 之 作 。小 说 的 故 事 由 一 个墙 上 的斑 点 引发 , 主 人公 透过 墙 上 的斑 点 开启 了新 世 界 的 大 门 ,无 限 想 象 ,天 马 行 空任 意 识 无 限流 动 。 而作 者 伍 尔 夫 则通 过对 主 人 公 的 想 象、 意识流动 , 来 阐述 她 认为人类世界、 生活 的真 实 状 态 。 意识流小说的神 奇存在
想” 的技巧。 ( 二) 意识 的 飞跃
在 墙上 的斑点》中, 每个人物都没有具体 的身份 信息 , 只 描绘 他 们 个 人 在 特 定 的 时 空 内所 出现 的 意识 流 动 ,形 象化 的 凸显 了作者在 某一 瞬间对人生的感悟。这种描述手 法叫“ 重要

从《墙上的斑点》

从《墙上的斑点》

从《墙上的斑点》看现代派文学的精神20世纪前期,西方社会开始动荡不安,传统的社会结构趋于瓦解,与此同时,西方文学也是空前的活跃,各种文学流派纷至沓来,形成了西方现代派文学思潮。

尤为引人瞩目的是,一批先锋作家能够主动打破传统小说的束缚,进行大胆的革新,打破了从理性和逻辑推理解释世界和人的传统观点,注重探索人的灵魂世界,通过非理性的内心独白发掘人的内心层次的奥秘以及暗藏其后暗流涌动又瞬息万变的意识活动,进而创造出独具一格的意识流小说。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就是举世公认的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

伍尔夫的代表作《墙上的斑点》堪称现代主义与意识流小说的经典,它的题目与创作体现了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意识流小说的共同特征,它以意识流小说所特有的一些基本手法和表现技巧,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眺望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窗口。

这部作品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通过这部代表作我们也不难发现现代派文学所体现的精神。

本文将以《墙上的斑点》为文本探讨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学的精神。

反传统从传统的文学观来看,小说需要具备情节、人物和环境三要素,但是现代派文学在创作上具有明显的反传统的倾向。

作为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在人物塑造、情节内容、艺术方法等方面都打破了传统小说的规范。

《墙上的斑点》这部意识流小说通篇以人物绵延不绝的意识流动为主要内容,叙述了主人公面对墙上的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系列天马行空、令人匪夷所思的联想和想象,最终如梦初醒,发现所谓的斑点只是一只蜗牛,小说就此便告终。

通篇小说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没有具有鲜明形象的人物,也没有描绘细致的环境。

伍尔夫认为:“小说的‘恰当素材’并不存在;一切都是小说的恰当素材,一切感情、一切思想,头脑和精神的一切属性都听候调遣,一切感官知觉也无不合用。

”她的主张突破了小说创造长期形成的艺术规范。

《墙上的斑点》中,虽然也有人物的出现,“我”和另一个到了结尾处才出现的、只说了两句话的人物,但却不以刻画人物为主要目的;虽然也有一些可以称之为情节的内容,但相比波澜起伏的传统情节要简单得多。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墙上的斑点》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墙上的斑点》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语言学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谢媛媛1概述弗吉尼亚·沃尔夫是一位英国著名的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是意识流文学的典型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墙上的斑点》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沃尔夫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

弗吉尼·亚沃尔夫作为一位意识流小说家,她注重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心灵世界,往往通过作品中人物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来发掘人物内心深处的奥秘,并且人物的意识活动不受客观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具有很大的跳跃性。

《墙上的斑点》这部作品以墙上的一个斑点作为出发点展开联想与想象,但最后发现是一只蜗牛,墙上的那个斑点一直贯穿于小说始末,因而是人物思想意识流动的一条线索。

《墙上的斑点》是一篇典型的意识流小说,作者抓住人物瞬间的没有行动的印象感觉和沉思冥想使读者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精神世界。

2从文体学角度分析作品文体学是一门研究文本体裁的特征、文本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学科,介于语言学、文艺学、美学及心理学等学科之间,并且用以阐述文学的主题意义及美学价值,着重探讨作品作者是如何通过对语言的精确选择来表达和阐述作品的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

本文将以文体学为基础从词汇,句法和修辞等层面来分析弗吉尼亚·沃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从而使读者对意识流小说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2.1词汇文学作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语言运用上,极其注重分析具体语言和细节所产生的效果,因而词汇与文体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小说中词汇是作品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作者词汇的使用数量及其形式反映了作品的风格和特征。

在弗吉尼亚·沃尔夫的这部意识流小说中,通过对人称代词、名词及颜色词的分析,充分地展现了意识流小说的特点,使读者更好的理解这部作品及意识流小说。

2.1.1人称代词的使用人称代词是指直接指代人或者事物的代词,而在《墙上的斑点》整部小说中并没有出现具体的固定人物,而是以第一人称“I ”为主并采用人物内心独白的方式,进而从中可以推测出小说中的人物很可能是一位女性、一位妻子,但是否有具体的主人公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当人物“I ”看到墙上的斑点以后所引发的一系列联想及内心活动。

墙上的斑点

墙上的斑点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3)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是意识流小 说的又一特点。传统小说的回忆倒叙,虽然也有将时序颠倒的,但在具体“回 忆”时,时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意识流小说则不同,它们在表现人物的内心 世界时,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渗透,而导致作品在时间与 空间上形成多层次的结构,颇具立体感。意识流小说的“回忆”是大量的,而 且常常是许多回忆互相冲击碰撞,用以显示人物意识活动的突兀变化。 (4)传统小说通过描写环境、塑造人物、编排故事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 格,展示社会历史风貌。意识流小说则着重表现人的意识活动 ,特别是潜意 识的活动(外部现实世界的面貌是模糊不清的)。它以意识流动为内容和结 构,打破了时空的局限,仿佛在心灵网的主页上不停地点击、链接,一张张心 理页面,甚至是潜意识的页面,在读者面前瞬间闪现,令人应接不暇、美不胜 收。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2.写汉字
词语 箭 zú cù拥 yà n品 荣 yīng 雄 yīng 易错字 镞 簇 赝 膺 鹰 词语 都 duó 翻 yì chāi 解 干 chè 金 tuò 易错字 铎 译 拆 坼 柝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3.解词义 (1)斑点:一种颜色的物体表面夹杂的别种颜色的点子;变色之处。 (2)赝品:伪造的文物或艺术品。 (3)箭镞:箭前端的尖头,多用金属制成。 (4)怂恿:从旁劝说鼓动。 误区警示:注意与“唆使”区分。后者指挑动别人去做坏事,贬义词;前 者为中性词。 (5)噩梦:引起极度不安或惊恐不已的梦。
墙上的斑点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墙上的斑点》是弗吉尼亚· 伍尔芙于 1919 年发表的第一篇意识流小 说。 在 1915 年,伍尔芙发表了《论现代小说》一文,开始阐述意识流的基本 观点,表达了她的真实观和艺术观。她认为,小说创作不应停留在对客观事 物的表面摹写上,而应追寻生活的内在真实。 这种内在真实就是生活现象在 人们内心深处引发的“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说的内在精神”。小说 家的职责,就是要把这种内在的真实“用文字表达出来并且尽可能删除外部 的杂质,而要做到这一点,小说家就要抛弃常规,采取一种新的方式”,“让我 们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追 踪这种模式,不论从表面上看来它是多么不连贯,多么不一致;按照这种模式, 每一个情景或细节都会在意识中留下痕迹”。《墙上的斑点》正是一篇实 践了作者描绘内在真实的艺术主张的作品。它描写了主人公从看到墙上有 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作者通过描述人物头脑中的这 种意识流动的状况,表现她所认为的人类真正的生活状态。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墙上的斑点读后感(一)浅谈意识流小说的“形散神聚”潘新亚意识流小说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

对于这种手法的运用也不尽相同:有的作家整部作品都用这种手法,有的则在部分章节或某些片断使用;有的作家使用这种方法重点在于再现外部世界,有的则侧重对问题的思索或表达一种感情状态;有些作品的特点是同化性质的,但并不是所有运用意识流手法的人都用回忆的办法,有些作品既有回忆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和遐想。

总的说来,这些作品的结构与传统的写实主义作品的结构是不同的。

它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进展依次循序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实施。

意识流小说中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

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

英国著名小说家维吉尼亚·伍尔芙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者,伍尔芙小说不注重表现事件、人物之间的关系,而把创作重点放在对人物思想和感情流程的再现上,讲究环境和景物的印象效果。

1919 年,伍尔芙发表了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该作品通过一个妇女看到墙上一个模糊不清的斑点而引起无限联想的意识流动过程,揭示人类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变化莫测。

与大多数意识流小说一样,初读往往不能理清头绪,可是细读后就会发现也不是毫无组织的一片混乱,自由联想也不是毫无依据或漫无边际。

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散继而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可谓是乱中有法。

(一)“形散”——“形聚”《墙上的斑点》这篇小说除了主人公一人外,没有其他人物,也没有任何故事情节。

小说在开始,即主人公第一次看见墙上斑点时,便使读者开始进入她的潜意识深处,在大约四千字的文章中我们遨游在主人公纷繁复杂的意识流之中。

从《墙上的斑点》看意识流小说的表现技巧及其翻译

从《墙上的斑点》看意识流小说的表现技巧及其翻译

从《墙上的斑点》看意识流小说的表现技巧及其翻译【摘要】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终生致力于小说写作的形式与技巧的研究,在成功地运用意识流技巧写作的同时还注意突出自己的个性,最终以娴熟的技巧与对人物的精神世界颇有新意的描写当之无愧地成为意识流写作大师。

《墙上的斑点》是伍尔夫早期的一篇意识流短篇小说,虽为早期作品,其中所体现的意识流技巧已较为全面。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墙上的斑点》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英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散文家和评论家,其小说以独特的创卓手法和富有魅力的表现手法对意识流小说的写作手法进行了传承和创新。

在现代小说的发展过程中,意识流小说成为几种主要小说流派的代表之一,伍尔芙凭借其意识流创作手法对英国文学界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伍尔芙出生于文学家庭,其父亲是伦敦的一位文学评论家,学识渊博以及颇有见地,对伍尔芙的文学生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伍尔芙的文学创作从1915 年开始产生影响,其文学评论文《论现代小说》通过伍尔芙对当时英国小说流派以及小说风格的特点进行评论,并在文章中表达出自己独立的文学观,表达出伍尔芙在小说构架方面追求真实性和独立性的特点,并对小说所具备的艺术风格提出了自己的见地。

《墙上的斑点》是伍尔芙在1919 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小说从写作风格特征方面已经将意识流小说表现手法发挥出来,意识流小说是建立在一个真实的世界观基础上的,但意识流小说又不仅仅停留在对事物客观性的阐述方面,伍尔芙意识流小说从客观到艺术性的升华,小说是一种文学创作和思维构拟,必须从现实到理想进行升华,写实小说的确有其写实性的魅力感官所在,能给予读者真实自然的感受,但文学是建立在人文理想主义基础上的,尤其是在欧洲文艺复兴以后,关于浪漫主义小说构拟对后来的意识流小说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意识流小说的表现技巧1、对传统艺术的反叛小说开始“我”注意到墙上的斑点,它去除了“我”童年时代的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的幻觉,这是一种战争的幻象,在伍尔芙看来,这并不是快乐的体验,这种意识与后文所提到的该死的战争,让这次战争见鬼去吧相互呼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己所处 的具体 方位 , 大 约是 在今 年 一月 中旬 , “ 我抬 起 来 头 来 , 一 次 看 见 了墙 上 的 那 个 斑 点 ” 2 第 J ,
本原 存在 , 成为 他七 日创造 的开始 。古典 主 义文学 、 中世 纪文学 和文 艺复兴 时期 文学 中 的时 空观仍 然 比 较含 混 , 为 “ 间是 物 理 的 、 维 的 , 时性 不 可 认 时 一 共
收 稿 日期 :00— 4— 8 2 1 0 0
在《 墙上的斑点》 一文中, 外部静止的斑点和人 物 的不 动状 态更加 与 内心 的意 识流动 形成 了鲜 明对 比。文章开头点明主人公看到斑点的具体时间和自
是 真实 和 自然 的 , 与 意识 融 为 一体 。一 直 富 有革 它 新 思想 的弗吉 尼亚 ・ 尔夫 深 受 这种 思 潮 的影 响 , 伍
积极 响应 , 不懈 实验 , 抛弃 物理 时空 , 抱心理 时空 。 拥
说形 式 和 技 巧 的 探 索 上 。《 上 的斑 点 》是 她 于 墙
杨 晨
( 上海 大学 外 国语 学 院 , 海 20 4 ) 上 0 44

要: 作为英 美意识流小说 的一位 杰出代表 , 弗吉尼 亚 ・ 尔夫一 生致 力于小说 的改革和 艺术 的创新 , 伍 追求表现
人物的精神世界 , 并且成功地将 意识 流技巧运 用于现代 小说 。《 墙上的斑 点》 就是她 最早发表 的意识流短篇 小说 , 正如“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 它其 中所展现的现代主义时空观念 、 代主 义叙 事技 巧和现代主 义阐释空 间使 我们对 。 现
现 代 主 义 美 学特 征 有 了更 透 彻 的 理 解 , 更加 感 受 到 了现 代 主 义 小 说世 界 的 魅 力 。 也
关键词 : 弗吉尼亚 ・ 尔夫; 墙上的斑点》 现代 主义关学 伍 《 ;
中 图分 类 号 : 6 . 7 I 10 4 5 文 献 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9— 9 7 2 1 )7—07 o 10 30 (00 0 0 3一 3
然 则 , 方 二 三 十 年 代 流 行 的 “ 识 流 小 说 ” 在 意 则


能存 在 ”3。及 至 现 实 主义 作 家 的 作 品 , 们 注 重 l j 他 表现 理性 的 时空 观 , 为 “ 表 时 间 和地 域 空 间 始 认 钟 终是 主宰作 品框 架 、 支配 故 事情 节 的统 治力 量 ” 。

战” 的大背景 下应 运而 生 , 由此拉 开 文学 由现实
主义 向现 代主 义转 向的大幕 。
种刻 板 、 械和人 为 的时间观 念 , 心理 时间才 机 只有
与詹姆 斯 ・ 乔伊 斯 和威 廉 ・ 克 纳并 称 为 “ 福 意
识 流小说 三杰 ” 的弗 吉 尼亚 ・ 伍尔 夫终 生 致 力 于小
11 9 7年发 表 的第 一 篇 意 识 流 小说 , 小 精 悍 , 如 短 正 鲁迅所 言 , 秀 的短篇 小 说 “ 顷刻 间 , 可借 一 斑 优 只 仍 略知 全豹 , 以一 目尽 传 精 神 ”2, 短 三千 言 的 《 l 短 J 墙
《 上 的斑点 》 开 意识 流小 说 心 理 时 空描 写 之 滥 墙 则
1 从 物 理 时 空到 心 理 时 空 : 代 主 义 时 空观 现 念
作 为一种先 在 , 间 和 空 间一 直都 是 人 类 冥思 时
多现 代主义 作家影 响颇 大 。
苦想 的问题 。追 溯 英 国文 学 发 展 的源 流 , 在 《 早 创 世 纪》 , 间 和 空 间 就 已经作 为上 帝 心 中 的一 种 中 时
念, 现代 主 义叙事技 巧 , 代 主义 阐释空 间— —可 谓 现
是一 叶落而 知秋 , 尘 中见大干 , 微 刹那 间而 显始终 。
憬在 未来 , 回忆 、 真实 和想象 相互交 叉 , 互渗透 , 相 相 互辉 映 , 分难解 , 却 围绕 着 统一 的结构 以至 “ 难 但 形
散而 神不散 ” 即 “ 理 时 间 ” 构 。这 种 以一 个 支 , 心 结 点为 轴心 向 四周 辐射 的结 构 为伍 尔 夫所 独 创 , 许 对
觞, 为现代 主 义作家所 瞩 目。
作者 在《 上 的斑 点 》 墙 一文 中 似 乎有 意 打 破 时
空关 系 , 读者 或徜 徉 在 过 去 , 品味 在 当下 , 憧 使 或 或
上 的斑 点》 能 让 我 们 一 窥 现 代 主 义 小 说 的 全 貌 , 就 把握现 代 主义小说 的美学 特点— — 现代主 义时空 观
黑 格尔 曾在 《 学 》中谈 到小 说 , 为 “ 于 现 美 认 关 代 民族 生活 和社会 生 活 , 在史 诗 领 域 有最 广 阔天 地 的要 算 长 短 程 度不 同 的各 种 小说 。 … 他 肯 定 了 现 ” 实主义 小说 给我们 带 来 了美 感 , 对 其 中展 现 的社 面 会现实 和生活原 貌 , 们 或 似 曾相 识 , 感 同身受 , 我 或 或沉 浸 其 中 , 佛 与 作 品 共 相 守 、 依 存 、 命 运 。 仿 共 共
第2 O卷
第 7期






Vo. O No 7 12 .
21 0 0年 7月
J RNAL O HANG OU FC CHUN UN VE I Y I RS T
J l 0 0 uy2 1

叶 落 而 知 天 下 秋
《 上 的斑 点》 墙 的现 代 主义 美学 蕴 涵
虽然 现实 主义文学 不乏 皇皇 巨著 , 随着 时代进 步 , 但
其传 统僵硬 的 时空观 难 以满 足现 代 社会 的需要 , 遂 成 了现代 主义小说 发展 的桎梏 。 历 史行进 到 2 0世纪初 , 觉主义 者柏格 森就认 直 为, 由过去 、 在 和将 来一 条直 线表示 的钟 表时间是 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