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

合集下载

电影《两小无猜》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电影《两小无猜》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电影《两小无猜》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摘要】本文从法国电影《两小无猜》的剧情设计、表现手法和风格来分析其内在的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旨在通过对电影做深一步的探讨,进而发现人的特殊价值。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荒诞;爱情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具有强烈的怀疑精神和反文化属性,它对传统理论采取了绝对摒弃的态度,对价值因素也进行了彻底的消解。

这种极端姿态,使其理论内部充满着悖论,也生出种种不同的状貌。

法国电影《两小无猜》无论是从剧情设计上,还是表现手法和风格上都处处体现着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荒诞,怪异,表现的是与众不同的题材,用于颠覆旧秩序,从事一种消解游戏,切断传统对自己的影响,走一条文学范式彻底创新的道路。

一、荒诞的赌局电影一开始就有一个画外音:“永远不要和你的朋友玩一个游戏,即使是你最好的朋友也不可以,那就是敢不敢把自己埋在水泥里。

”这样的开头显然会让观众感到十分地纳闷,这是一种倒叙的方式,一开始就交代了故事的结局。

有点类似于后现代主义中的“元小说”——关于小说的小说。

一方面在虚构故事,另一方面停下来向读者探讨故事是如何组织的。

然后向观众娓娓道来。

整个故事都是围绕一个“敢不敢”的游戏进行的。

小男孩朱利安有一个很精致的漂亮铁盒子,只要小女孩苏菲愿意接受他敢不敢的游戏,她就可以得到这个盒子。

为了得到这个盒子,两人做了各种荒诞离奇的事,比如说脏话扰乱课堂,趁司机不在发动校车,在校长室小便,内衣外穿,搞砸苏菲姐姐的婚礼,把体育老师抽得晕头转向,甚至是在朱利安母亲的婚礼上唱歌等等离奇的事。

本来故事的主题已经很荒诞了,因为一个铁盒子而引起的故事,从而做出一系列离奇、出格的行为,估计只有在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里才能体现吧。

电影中的“消解责任,标新立异”正符合了后现代主义的价值取向,也是那个时代所标榜的价值观和时代口号。

二、离奇的复仇每个故事都应该有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这部电影也不例外,那就是爱!小男孩和小女孩长大了,从小的两小无猜慢慢地发展成为爱情。

《扬名立万》:后现代主义的元电影叙事

《扬名立万》:后现代主义的元电影叙事

声屏世界2023/9文艺直通车热播冷评《扬名立万》:后现代主义的元电影叙事阴王靖雯摘要:电影《扬名立万》以悬疑为底色,以喜剧为外衣,讲述了在动荡年间上海发生的一起惨案背后的故事。

《扬名立万》以元电影的方式,糅合喜剧和悬疑,通过拼贴多重符号隐喻,展现出一种后现代主义的自我嘲讽和影迷特质,最终以个体的关怀为落脚点,展现了中国青年导演刘循子墨的创意和巧思。

关键词:《扬名立万》元电影悬念符号隐喻电影迷恋《扬名立万》是新锐导演刘循子墨的首部院线电影,这部电影将故事背景设定在民国时期的上海,一群不得志的电影工作者被聚集在一栋神秘的大楼里,欲将轰动上海滩的一桩命案“三老案”翻拍成电影,借此扬名立万。

影片凭借剧本杀形式的巧妙嵌入、喜剧和悬疑元素的融合互动、高能反转的剧情推理以及对女性视角的尊重等众多亮点,获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

电影《扬名立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叙事的设置上,原本一句话可以讲完的故事,被导演用希区柯克式的悬念生成和喜剧的幽默调和成一个不断带领观众沉浸式体验的剧本杀游戏。

戏中戏:元电影的建构电影《扬名立万》的原名叫做《一部电影的诞生》,实际上它是一部关于拍电影的电影,亦可以称之为元电影。

20世纪,在元语言、元小说、元戏剧广泛讨论后,有关“元”的概念也被拓展到电影中来。

“元”侧重于创作主体以及自反性呈现,体现在电影领域中则指关于电影的电影。

①元电影是围绕电影本体的反思和解构的一种电影叙事思维。

在电影《扬名立万》中,对于元电影的建构有两层理解:一层是以戏中戏的叙事结构讲述一部电影是如何诞生的,一层是通过媒介间性的特质对不同媒介上的电影画面进行电影本身的解构和反思。

首先,戏中戏的叙事模式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叙事方式,使电影情节的发展充满了变数。

《扬名立万》如何叙事是电影诞生的首要。

民国上海的背景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想象的载体,正如导演所说:“民国是一个特别魔幻的时代,任何荒诞的事情发生在民国都变得不那么‘荒诞’。

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文化特征包括

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文化特征包括

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文化特征包括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文化特征包括:1. 反传统与自我批判:后现代主义电影与传统电影风格有着明显的区别,它经常试图打破传统电影的叙事结构和审美标准。

后现代主义电影形式上的自由与规则的打破源于对传统电影形式的反叛,试图以一种更具挑战性和充满创意的方式向观众传递信息。

它们常常对电影工业和观众的期望进行自我批判,并通过跨媒体元素、非线性叙事和意识流的运用来突破传统电影的边界。

2. 现代生活的拷问与反思:后现代主义电影经常关注现代社会中的问题和挑战,如全球化、物质文化、媒体影响等。

这些电影试图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方式揭示当代社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后现代主义电影以讽刺、幽默、隐喻和象征等手法来呈现现代生活的拷问和反思,同时也引发观众对自身处境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3. 参与性和交互性:后现代主义电影强调观众的参与和互动。

它们试图打破传统电影的线性结构和被动观看经验,鼓励观众积极思考和解读片中暗示的意义。

与此同时,后现代主义电影常常以非传统的方式与观众进行对话,通过对电影的反思和批评来激发观众的参与。

这种互动性使得后现代主义电影成为探索新观影体验和营造更加开放和非线性的故事情节的载体。

4. 超现实和非现实元素的运用:后现代主义电影倾向于使用超现实和非现实的元素来突出电影的主题和故事情节。

这些元素可以是梦幻般的场景、离奇的情节转折、荒诞的对白和行为等。

通过这些超现实和非现实的元素,后现代主义电影试图揭示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超越常规的视觉和思维模式,拓展观众对电影的理解和解读。

5. 多元性与文化碰撞:后现代主义电影倾向于融合不同的文化元素和艺术风格。

它们的故事情节和视觉语言常常跨越不同的国家、文化和艺术流派。

后现代主义电影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地域和文化背景,而是通过跨文化的视野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故事和表达方式。

这种多元性使得后现代主义电影更加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流与碰撞。

在总结中,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文化特征体现在其反传统与自我批判、现代生活的拷问与反思、参与性和交互性、超现实和非现实元素的运用以及多元性与文化碰撞等方面。

后现代语境下英国女性电影导演的四种格式塔

后现代语境下英国女性电影导演的四种格式塔

后现代语境下英国女性电影导演的四种格式塔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英国女性电影导演展现出了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创作风格。

她们的作品不仅在电影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为后现代主义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案例。

本文将从四种不同的格式塔出发,探讨后现代语境下英国女性电影导演的特点和创新。

第一种格式塔:多元文化主义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多元文化主义成为了重要的话题和导向。

英国女性电影导演在其作品中常常关注并表现多元文化的主题,探讨种族、性别、阶级和地域等方面的议题。

她们通过不同的叙事方式和创作手法,呈现出多元文化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英国女性导演安妮·弗莱彻执导的电影《她的配方》(1997)就着眼于多元文化主义议题。

影片讲述了一位年轻的英国巴基斯坦裔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挣扎和成长,展现了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之间的摩擦和冲突。

影片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动人的故事情节,展示了多元文化社会中的人性和情感,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讨论。

第二种格式塔:叙事实验后现代主义对叙事方式和结构提出了挑战,倡导对传统叙事模式进行颠覆和重构。

英国女性电影导演在创作中常常采用叙事实验的方式,突破传统的叙事结构,挑战观众的审美和思维习惯。

举例来说,英国女性导演琳达·韦尔的电影《红磨坊》(2001)就展现了对叙事实验的尝试。

影片以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呈现,通过交叉叠加的时间线索和角色视角,揭示了一个关于爱情、背叛和死亡的复杂故事。

该电影中导演大胆地运用了象征和隐喻手法,使得影片呈现出独特的叙事美学和艺术张力,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备受赞誉。

第三种格式塔:身份政治后现代主义强调了身份政治的重要性,关注个体在社会和文化中的位置和认同。

英国女性电影导演常常通过作品呈现和探讨身份政治议题,表达对性别、性取向、身体和权力等问题的关注和批判。

英国女性导演阿莫·沙姆苏尔的电影《英国女王》(2006)就诠释了身份政治的复杂性。

影片讲述了一位英国皇室成员在权力斗争和情感纠葛中的内在挣扎和外部压力,展现了女性在传统权力结构下的身份认同和自我表达。

电影《BJ单身日记》的后现代女性主义解读

电影《BJ单身日记》的后现代女性主义解读

电影《BJ单身日记》的后现代女性主义解读作者:丁慧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9期摘要:后现代女性主义反对宏大叙事,否定二元对立,主张女性话语权,并提倡在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平等和男女和谐相处。

根据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本文分析了电影《BJ单身日记》中女性话语权的建立,女性主体建构,以及多元解读后现代男女关系,得出单身女性虽然面临困境,但也要享受自我,和男性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

关键词:《BJ单身日记》;后现代女性主义;布莉琪·琼斯[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1引言:《BJ单身日记》是英国女作家海伦·菲尔丁的代表作,讲述了33岁肥胖、平庸的大龄剩女布莉琪寻找真爱的过程,曾获“尼尔森白多图书奖”。

2001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上映,引起强烈反响,BJ也成为单身女性的代表。

后现代女性主义是20世纪80、90年代兴起的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结合的新女性主义流派,其特征是否定宏观概括理论,反对传统的二元对立和男性话语霸权,建立女性话语权,尊重男女差异,两性之间的合作。

女性主义作家李银河在《女性主义》一书中强调,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的一个关注点就是“认为对于男女不平等问题不宜以对立的态度提出,而应以寻求两性和谐的态度提出来”。

一、女性话语权的建构后现代思想家福柯指出,人类的一切都是通过“话语”获得,话语即权力。

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话语权是权力斗争的手段和武器,为了反抗男权中心主义,必须建构女性话语。

电影中女主角用日记的形式讲述自己的故事,建构了女性话语权。

1.女性叙述声音电影女主角布莉琪采用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生活,让观众进入女性的世界,听到新时代女性的心声。

大龄剩女布莉琪身材微胖,又爱喝酒,不断被周围的人“催婚”。

新年第一天,她决定改变自己,以日记的形式记录日常生活等,给观众打开了她的世界。

在两性关系上,布莉琪在日记中也记录得清清楚楚,包括对上司丹尼尔的迷恋,和马克的相恋。

就像一盒巧克力阿甘正传与后现代主义

就像一盒巧克力阿甘正传与后现代主义

标题: "就像一盒巧克力"<阿甘正传>与后现代主义<z>(转载)【以下文字转载自movie 讨论区】【原文由jocose 所发表】文/[加拿大]S.D.斯科特译/章杉<阿甘正传>不仅仅是罗伯特.泽梅基斯的一部电影,也不仅仅是温斯顿.格鲁姆的一本小说;它可以说是一种大众文化的现象.在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最赚钱的影片之一的过程中,它既赢得一些人的赞扬,说它是关于所谓"普通人"固有价值的一部"寓言";也遭到过一些人的贬斥:说它不过是为愚人唱赞歌.许多严肃的电影评论家或者是对它不屑一顾,或者拿它取消一番,然而它却毫无愧色的拿走了多项奥斯卡大奖.它被广泛炒作,轮番被褒之为或贬之为没有分量但相当有趣的,无需动脑筋的娱乐片,不过却没有像大多数没有分量的影片那样很快销声匿迹.在它公映3年多以后仍然被热情不见地购买和租看,一些录像商店仍然把它列为最新产品",如今已包装成"盒式"规格.,马丁-伯特的<录像带指南>热情地称它是"1994年最好看的影片",并给它打了最高分--五星级中的五星;其他录像带指南类图书的评价也大致如此.它甚至在人们的流行寓言中留下了若干名言和警句:"阿甘精神"已经成为人们常用的习语:"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更是有了一种全新层次的含义.简而言之,正像戴夫.凯尔所写到的,"阿甘在一夜之间变成了美国人的偶像之一".说是"偶像"或许有些夸大其词,但<阿甘正传>确实有若干理由值得我们注意.首先,也是最明显的是,它是市场炒作和大众文化的一个奇迹.正如阿甘在片中发起或支持的一系列营销活动都获得了成功一样,<阿甘正传>也赚了"大钱.极其精明的营销策略的实例之一是:影片在正式公映后的两度圣诞节,这部影片以录像带形势重新上市,同时与一盒巧克力包装在一起:你买了巧克力,也就随赠一部电影.温斯顿.格鲁姆发现,他的小说著作也得以重印并且很畅销(比初发行时好得多);格鲁姆的其他小说也忽然以一套统一格式的纸面本重新出版;他还新出了一本阿甘妙语集(从而使阿甘成了一个不单被人立了传,而且还在续写自己历史的虚构人物).还有一部电影续集正在拍摄中,它所根据的小说续集<阿甘及其伙伴> 已经随处可以买到.所有这一套营销活动都不是无意为之的.在影片中,阿甘就常常仿佛有些羞涩而自嘲地出现在一些为牟利而安排的镜头中:最突出的例子大概要算阿甘被肯尼迪总统接见那一场戏中狂饮佩珀先生牌饮料.更为意味深长的是,是阿甘的发迹完全是建立在一场欺骗性的商业运作的基础上,某商家付给他25,000美元(这成为巴伯-阿甘公司的启动资金),让他伪称他只喜欢弗来客斯.O牌的乒乓球拍.这部颂扬阿甘恪守美国人城市坦率品格的影片,归根结底却是要极力掩盖这样一个事实:阿甘的全部好运是建筑在一个谎言之上的.结果,这里展示和赞美的是阿甘的诚实,而一旦这种诚实屈从于商业的贪欲,它也就大大地打了折扣,正如对佩珀先生牌饮料的宣传(包括阿甘举着瓶子喝饮料的侧面镜头),由于阿甘在总统接见时忽然"想撒尿"而大大打了折扣一样.这部由小说而电影,再由电影而扩展为一整套产业的<阿甘正传>,实际上正好体现了被弗雷得里克.詹姆逊描述为"晚期资本主义"特有征候得后现代主义,是"消费主义"理想,"全面商品化过程"得一个完美例证.阿甘得(遗迹<阿甘正传>得一切运作都是极度商业性得:他所触及得每一件事物都要给他带来金钱.赚钱成为所有各种运作得真正价值所在:汽车保险杠上得"躲不开得狗屎"招贴盒印着阿甘溅上泥的一张"笑脸"的"祝你快乐"圆领衫,全都给它们的发明者9至少是给它们的营销者),那些沾了阿甘点石成金本领光的人,带来了大笔的金钱.结果,阿甘这个角色变成了一个"亿万富翁",因他的赚钱本领而身价百倍,<阿甘正传>这部影片也同样大获成功.<阿甘正传>不单是詹姆逊所说的"晚期资本主义"的完美例证,它还再好不过地展示了后现代主义的另一些方面和特征.这是一部读解后现代的极合适的作品,实际上,正如我在这里想要论证的,<阿甘正传>再好不过地证明了后现代的魅力和颠覆性.它在营销上的成功可以说是它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特征,不过第二点,或许更值得注意的,是<阿甘正传>还是一次技术上的重大成果:它利用旧新闻片镜头和换人顶替的手法把阿甘放入历史情境,,与历史人物一起出现,而且做的天衣无缝,令人信服,就像伍迪.艾伦对<泽里格>的处理一样,但它比艾伦更胜一筹的,是它用的是活动影片,而不是艾伦在影片中出色运用过的静止图片.戴维.克朗可论及<阿甘正传>中那些煞费苦心的技术奇迹时,得出结论说,罗伯特.泽梅基斯是一个不断"开掘电影技术新潜力"并取得极大成就的导演.的确,<阿甘正传>的开场,即一片羽毛从空中飘落到阿甘脚下的那一段,确实是一个非凡的创造.它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很长的持续不断的摇镜头.即使你死死盯住这一段(我就这样做过0,这片羽毛也是绝对逼真的,总是真真切切地出现在镜头里:所有的阴影和反光,该有的都由,但是拍出这个镜头的物理机制(即便是使用传统的蓝色背景法)却让人捉摸不透.纪录这部影片拍摄过程的短片<透过阿甘的眼睛>介绍了把这个镜头拍成给整部影片定调的场景的某些技术细节.不管怎样,这部影片从那个开场镜头开始旧明白地昭示了它是一次有意识的自觉的技术创新.这个开场镜头除了是一个纯技术的奇观以外,还可以解读为一种自我影射的手法:汤姆.汉克斯把这片羽毛捡起来,夹在他手里那本<好奇的乔治>里(除了可以看出阿甘和乔治在形体上的相似,我还很想就这本儿童读物令人作呕的帝国主义气味做一番剖析,不过那将是另外专门讨论的话题,这里只需指出,<好奇的乔治>极力将安分守己和"品行端正作为美德加以宣扬,这个问题下文还要谈到),后来在整部影片的"现实时间"里一致夹在那本书理,直到影片结尾才再次拿出来.<阿甘正传>很清楚它会被读解为---事实上它也有意安排成---一个轻松的(照字面说就是"轻如鸿毛"的)娱乐片.确实,我觉得,由羽毛表现的这个视觉比喻正是这个影片的明示要点之一.而且,围绕这片悄悄飘落的羽毛的这场戏,也是我的大多数友人同时和学生常常援引的,用以说明这部电影就是一部富于浪漫色彩的悲惨爱情故事.阿甘捡起飘落在他脚下的羽毛,然后就开始向过路的陌生人坦率地讲起他的经历,后来就站起来去寻找詹尼以及他的亲生儿子了.不过这一次,有了这片羽毛之后,与他以前同詹尼的交往不同, 他终于同她结;了婚,过上了一段短暂的幸福生活.然而,詹尼却悲惨地死去,留下了阿甘和他的儿子,也留下了对下一代的期望.这个小家庭终于保持下来(似乎还会兴旺发达起来),直到老阿甘送他的儿子第一次登上校车,这时,这个圆圈合拢了,羽毛再次出现,结束了这个故事和这部影片.影片的大部分事件,它的(也就是阿甘的)大部分问题,以及整个对真实历史的演绎,在"现实的"事件上都是先于羽毛发生的.然而在许多喜爱这部影片的观众看来,这个轻如鸿毛的故事正是这部影片的精髓所在.它显然是使观众从欣赏中获得如此满足的唯一因素.劳伦斯.格罗斯认为,"后现代手法往往正是在一些大众文化形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例如电影和电视剧中.以羽毛自我影射得手法就是那种电影幻术得一个有趣的例子:由它带出一段场景,构成影片的框架,并规定对整部电影的解读.不过在我看来,以及本文索要论述的是:这片羽毛知识影片的极小一部分.影片开场场面的技巧尽管令人着迷.但引起人们注目和争议的却并不在此,二十影片以何种技巧使阿甘显得使20世纪后半叶美国大众历史中一个实有的,常见的面孔.和那片羽毛一样,对阿甘的处理叶在极力炫耀电影幻术的魔力,因而也使我们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即:这只不过是一部电影,只不过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而且仿佛单是影片这样做还嫌不够,阿甘自己也在炫耀一些技巧,例如在乔治.华莱士出场的那场戏中,阿甘在捡起维维安.马隆的书跑进亚拉巴马大学时朝着镜头挥手.值得指出的是:问题不仅是它的效果,而尤其是它们的方法.在这部影片中,汤姆.汉克斯仿佛进入了历史,尽管我们十分清楚那是不可能的;.把历史当成可以随意捏弄的故事(例如让阿甘出现在乔治.华莱士身边)是这部影片更为突出的因素之一,而这正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论点之一是:历史只不过一段故事,无异于任何其他故事;那么必然的推论就是,这个故事必定是可以随意摆布的;像阿甘这样的人物可以插到故事里,那么也就可以插到历史里;同样,一些别的人物也可以轻易抹去.正如詹姆逊指出的,现今是一个"已经忘记了如何历史地思考问题的时代";后现代主义"十分明了,内容[历史的或其他叙事的]只不过是一些形象".琳达.赫琴对后现代的这一特征做了深入的研究,她认为后现代文学实质上是"对历史的调侃式的反思",她用"史录式准虚构"这一术语来指称那样一类小说,"它们既是极度自我的,同时又诡称式历史事件赫历史人物".在赫琴看来,后现代主义文学始终式剖析赫批判性的:"认为历史赫虚构都是人类的产物,这种理论认识成了反思赫改写历史形势与内容的基础".在阿甘正传这类影片中,我们在观看时清楚地知道,弗雷斯特.甘不过时哦汤姆.汉克斯,汤姆.汉克斯不曾建国肯尼迪,也从未接受过他的嘉奖,他也从未在约翰逊总统面前露出屁股;他也不曾因发现水门事件而把尼克松搞下台.在这部影片中历史成了个人的经历.历史不仅是对阿甘与众多名人交往的记述,也是对丹中卫先人的记述---他们之中有许多人"参加并牺牲"于美国的多次战争中;而且也是对巴伯妈妈的记述---她会做虾,就像她的妈妈赫她妈妈的妈妈.....一样.这些个人的家族历史被放进电影就构成一个明示的虚构故事;加里.辛尼斯显然代表着他的所有先人.弗雷斯特.甘也有他个人的历史:他的名字就是依历史上实有其人的内森.倍得福德.弗雷斯特而取德,只不过弗雷斯特德历史不是历史地叙述出来德,而是通过一些影片镜头展示德,这些镜头显然是援引格里菲斯那部大名鼎鼎德篡改历史的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托马斯.拜尔从这里觉察到一种暗含的种族主义,并对此痛加谴责.他认为,这不仅表现在格里菲斯的影片赫阿甘正传对该片的援引,而且表现在影片有意回避20世纪60年代两起轰动一时的谋杀,即小马丁.路德.金赫马尔科姆.艾克斯之死.拜尔斯称这种回避是试图"既承认又否认"种族主义德事实.我倒是认为,拜尔斯所察觉德种族主义不是暗含德,而是相当明示德,尽管用了一种调侃德,后现代的方式.我觉得,描写黑豹党的那一段戏是一段凌厉尽致的讽刺,把黑豹党描写成一群粗野的,不断\吼着口号的乌合之众,跟那些漫画化的同性恋者和刻薄的知识分子相映成趣,更不用说那个满嘴脏话的阿比.霍夫曼.马丁.路德.金也好,马尔科姆.艾克斯也好,以及其他一些人,世纪上都出现在影片中---出现在黑豹党的聚会场所墙上的照片和招贴画上.对于可怜的弱智的阿甘,以及对于他所代表的大多数美国人来说,这已经是前所未有地接近了金和艾克斯,更不用说那些知识分子和同性恋者.所有这些团伙和个人在影片中显得残缺不全和曼画化了,不过我倒觉得这并不是无意为之的,与这种残缺不全相呼应的是,我认为也许是影片中最重要的一段:阿甘同阿比.霍夫曼被一起请上台,让他发表对越南战争的看法.麦克风被一个不知名的白人军管破坏了,结果阿甘的整个讲话全都没能让观众听到.值得注意的是:画外今天的阿甘重说的话却没有使我们得到像其他段落里所能得到的那种感受,这段政治演讲干脆就是不存在的了;."这就是我就这个问题要说的话",阿甘说;阿比.霍夫曼拥抱了他一下,使他确信他已经"说出了一切" 影片中这段最具政治含义的段落紧接着就转入他和詹尼重逢的爱情场面.这种讽刺手法和这种后现代主义方法的风险在于,它可能完全被人们忽略,或引起完全相反的读解.不过这个场面的静默无声和残缺不全是如此突出,我想恐怕不能认为这就是拜尔斯所说的暗含的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表现.我对这部影片感兴趣的第三个主要点涉及我们应该如何读解,以及这样一个古怪的事实:<阿甘正传>被普遍读解和理解---甚至赞扬---为关于"普通人"固有价值的一部寓言.南卡罗莱纳州的一位同行在听了我在德克萨斯州登顿宣读这片论文后对我说,她的班上许多男生如今非常愿意被人唤作"阿甘",在他们看来,阿甘至少是一个英雄,一个榜样:他们钦佩他的成功,对于他明显缺少"真正的历史,真正的教育,真正的美德"(朱迪斯.津瑟)大为赞扬.我很难说千百万观众把这部影片看作一部美好的爱情故事和对"普通人"的歌颂全是错误的; 毕竟他们认为从影片中得到了美好的感受.不过当人们赞扬它是"一个翻新的'美国梦'"时,我想这些乐天的观众恐怕未必对这部影片作过仔细的思考.譬如当特意思考这部影片中的"爱情故事"时,我就深感大惑不解.开头,詹尼是阿甘的意中人,她受到父亲乱伦的性侵犯(阿甘不明白为什么她总是不想回家,而且他发现她父亲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她走出这个肮脏的家庭,结识了许许多多的人,而每次的结识也都同样地肮脏;只是当她有求于阿甘的时候,具体地说就是,当她发现自己已经不久于人世的时候,而她的儿子需要有人照顾的时候,她才回到阿甘身边.于是她终于重新露面,要阿甘娶她,然后很快就死于艾滋病. 似乎是个爱情故事,但显然并不使我觉得那么美好.另一些喜爱这部影片的人,不是为这段爱情所倾倒,而是被阿甘本人的性格所征服.有趣的是,阿甘正传的制作人极力宣扬影片把阿甘表现为"普通人"这一种解读.汤姆.汉克斯在接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的受奖演说上就说,这部影片之所以有意义并受欢迎,恰恰因为它描述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泽梅基斯接受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的演说也是同一模式.歧视,这样的读解在影片本身也作了伏笔:萨非.菲尔德扮演的阿甘母亲就一再对阿甘说,他与别人没有两样:"千万别听信人家说你有什么不如别人的地方,"她说,"既然上帝决意让人人都一样,那他就会给我们都在腿上装上支架."这本事一句无足轻重的傻话---也是片中最打动观众的地方之一---但影片却没有把它轻轻放过.它给你一句俏皮话,然后就拿它大作文章.阿甘发觉他母亲总能把事情说得让他"很容易明白",可是他却怎么也没有办法把他卡在铁栅栏里的腿的支架挣脱出来.这部影片和它的炒作者所要明示的信息之一是这样的:"这部影片讲的是一个与你完全一样的,你可以完全与之认同的人/"这就是说,"你"只有75分的智商---影片本身已经说明,这是低于常人的;"你"拿到了一张大学文凭,尽管你在五年的大学生活中除了打橄榄球什么事情也没有干;"你"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天才田径运动员(阿甘说:"我能跑的像一阵风那么快"),是全美大学橄榄球明星,"你"是一个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无意中把偶然挣来的一大笔钱投资给一个"果品公司"---一家叫做苹果电脑的果品公司".把影片情节这样一概括,就可看出来它所表达的思想意识正是如今各种彩票能够大行其道的那种思想基础.尽管影片故事拆穿了看似如此有悖常理,但是它之所以大受欢迎,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基于人们天真地把它读解为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把阿甘看作和我们任何人毫无两样的"家伙".我觉得,这种"流行"的误读掩盖了另一种更为深刻的读解,那就是:阿甘正传既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社会的一个隐喻,又是一种讽刺.把两者结合起来---两者都是而都不是----的当然是后现代主义.或许莱斯利--菲尔普林.沙曼说的好:阿甘正传"太具体,不能说是隐喻",同时又"太可爱".很难说是讽刺.不过,调侃,英语,讽刺都是后现代主义的通常手段,尽管后现代主义不等同于天,隐喻,讽刺,但这些手段都被它大量运用.阿甘虽然往往被读解为"普通人",但他同样也可读解为戳穿美国神话的解构性角色;以他的身份而言,与其说他是"普通人",毋宁说他只是一个头脑愚钝的家伙,也就是美国本身.实质上,这部影片就是通过一个只有75分智商的人的眼睛莱观察35年间的美国历史与文化,就是以这样一个基准莱讲述它的故事的.首先来看看"福雷斯特.甘"这个姓名.按照字典的解释,"甘"就是白痴或者傻瓜.格鲁姆的小说就这个姓氏大作了一番文章.小说开头是:"让我这么说吧,当白痴可不像是一盒巧克力"/阿甘在小说里从头至尾称自己是一个白痴,甚至在大学英语课程里特意学习了文学中对白痴的描写.但在影片中,阿甘和丹中尉却花了大量篇幅向我们说明,阿甘不是一个白痴,"只有作傻事的人才是傻子".人人都是一样的.如果影片观众当真把自己"认同"于阿甘,那么这部影片就成了一个绝妙的讽刺,观众就是它的讽刺对象:美国就是一群这样容易上当受骗的,充满崇拜心理的观众,美国就是这样一个大市场,美国就是这样一个愚钝的社会.阿甘的名字福雷斯特,则是取自他称之为"南北战争的英雄"内森.倍德福德.福雷斯特.福雷斯特将军确实是一个骁勇善战的名将,但他的名气恐怕更多来自两件事,这两件事从20世纪的观点来看都是极端的种族主义.一是他参加了3K党的初创,一是他指挥部下实行了遗臭历史的皮洛要塞大屠杀.阿甘的母亲说,用福雷斯特给阿甘取名只是要告诉他"我们人人有时都会做出一些没道理的事情".阿甘的母亲的确是说,许多事情"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但这格说法本身就是非常古怪的.她或许是指3k党的创立以及福雷斯特对此事的参与.恰好在这里,影片援用了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中的片断,把3K党的创立说成是一个并无恶意的"俱乐部"(如阿甘的解释),这一段如同格里菲斯的其他作品(例如比<一个国家的诞生>晚一年出现的<党同伐异>)相对照,确实是不可理喻的.她或许是指福雷斯特将军以及南北战争期间臭名昭著的皮洛大屠杀,那么这件事同福雷斯特整个不凡的军事生涯相对照,也确实是不可理喻的.她或许是指围绕福雷斯特所形成并不时以调侃方式反映于阿甘身上的那种种离奇传说(托马斯.斯伯而丁写道:"关于福雷斯特语言粗俗,一字不识.的说法源于他完全不懂拼写...他对数学很有天赋,但没能得到发挥,他的军事才能几乎可以说是天才).或许仅仅就是指她给孩子取名这件事本身.总之,对于她的确切意思很难有一个简单的解释.我们宁肯把这个取名理解为是有相关含义的,但即便如此,它也不能得出某种单一的意思.歧视,阿甘的取名正是那种双关的(或多义的)暗示手法的延续.我在开头就指出,那种手法在本片几乎随处可见,按琳达.赫琴的说法,这正是后现代主义的精髓所在.阿甘在影片开头只有一件事情表现突出,这就是善跑.这本领一开始是由詹尼点出的,她一再大声喊叫:"快跑,阿甘!快跑!"这本领很快成了他进入橄榄球生涯的本钱.正像贝尔.布赖恩特所说的,阿甘"或许是最混的混小子,不过他确实跑得飞快".后来,这又变成了一种人生信条:詹尼要阿甘向他保证,一旦遇到了麻烦,千万不要逞能,只管"拼命地跑,赶快跑开!"再后来,他的善跑竟为他赢得了一枚军功章.最后这本领演变成了一种无目的的,自娱自乐的时髦,没有人会认为,阿甘倡导跑步其实并不是用跑步来捍卫人权或争取世界和平,而只不过是他喜欢这样.这样一来,在这部影片中,阿甘就成了美国.这一等同表现在许多地方,他决心跑遍全美则明示了这点.当他的善跑又加上了他那不可思议的发财本领,这一等同就更为突出了.把极力躲避麻烦赫一心信奉资本主义集于一身,这毋宁是一个绝大的讽刺.彼得.特拉夫斯在<滚石>杂志上对阿甘正传的评论中谈及阿甘就代表着美国这一点时说:"阿甘身上有着我们所崇尚的美国人性格中的全部美德---诚实,勇敢,忠诚."我已经提到过,他的诚实实际是一场骗局,他的勇敢只是他一贯逃避麻烦的一个意外结果;他的忠诚最终不过是:巴伯和詹尼都死在他的怀抱中,丹中尉则失去了双腿.不管这是一个英雄人物傻里傻气的诚实,勇敢和诚实,或者干脆就是傻气,但阿甘确实集中代表了20世纪50,60,70年代的流行文化时尚,从约翰逊总统面前露出的屁股到印着一张笑脸和"祝你快乐"的圆领衫,从汽车保险杠上的'躲不开的狗屎"招贴到变成一个闻名全国的跑步倡导者.连猫王普雷斯利有名的扭胯舞也有阿甘的一份功劳.不过阿甘也遇到一些不那么美好的处境,他去了越南,他撞上水门事件,他最爱的詹尼在影片快结束的时候死于一种不知名的病毒,那几乎可以肯定是艾滋病.由此可见,使这部影片成为一个后现代主义完美典范的诸种因素是:第一,它的故事框架及其自我影射和准虚构的性质.这部影片是阿甘生活经历的一份实录,由他自己坐在长椅上一边等车一边嬉细道来.这就把它纳入了口头叙事以及一般叙事的悠久传统(甚至有人一度善意地指责阿甘是在瞎编,但随即肯定,不管怎么说,他讲的很有趣).阿甘的事迹多半是在电视上播出的,全片中始终有三个人异口同声地为阿甘喝彩(这三个人好像除了看电视和透过理发店窗户观看外部世界并大发议论外,什么事都不干).这些场景,加上不断插进的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的片断(从<绿叶仙踪>到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从理查德.尼克松到阿比.霍夫曼,从黑豹党到迪克.卡维特,从约翰.列农到贝尔.布赖恩特)使阿甘正传从已开始就具有了自我影射德准虚构性质.第二,不管怎么说,<阿甘正传>证明了电子媒体在美国文化中日益增长德重要作用.不仅影片中采用的出色的自我影射技术手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电视本身也在片中随处可见: 阿甘与猫王面对面相见,但实际上,他只是从电视上观看猫王的表演;阿甘与一些名人的直接接触后来已不再出现,他后来的一些奇遇完全是电视里的场景(例如里根遇刺就是一则电视新闻,这只是一系列保持影片结构连贯的时事镜头之一).第三,使我感到非常好奇,也使某些人感到不安的是:整部影片着力贯穿着安分守己和服从权势的思想.阿甘在参军时被称为军事"天才"(如同那位与他同名的大将军一样);他自己说他是"他们这帮唯命是从的人中的一个";领导他的军曹大喊大叫地说,他本该举荐阿甘进军官学校,只是舍不得"这么好的一个士兵",不过他还是预言,阿甘总有一天会当上将军, 阿甘受到的赞扬纯粹是因为他的唯命是从,而那些不安分的人结果都很糟糕:詹尼得了艾滋病,黑豹党是一帮玩枪弄棒得乌合之众,詹尼在加利福尼亚爱上的那个革命家却经常打她,阿比.霍夫曼除了穿着一件用国旗做成的衬衫以及满口脏话之外再没有别的特色;马丁. 路德.金和马尔科姆变成了黑白照片(我觉得这是有意安排的).阿甘被不断地告知,他"和。

后现代语境下昆汀电影的解构主义狂欢

后现代语境下昆汀电影的解构主义狂欢

后现代语境下昆汀电影的解构主义狂欢摘要:解构主义最大的特色是反理性、反逻辑和反权威并推崇大众狂欢。

在后现代主义文化大背景下,解构思想对现代主义进行了批判和传承。

昆汀?塔伦蒂诺将电影的暴力美学演绎到极致,将小成本电影拍成能够匹敌好莱坞样式的商业大片,离不开昆汀对解构主义的理解与实践。

昆汀凭借电影独特的叙事结构,“暴躁”的叙事方式,将黑色幽默题材电影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伴随着固有观念的消解,反英雄典型的确立,结构主义分崩离析。

关键词:解构陌生化大众狂欢1967德里达基于对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批判时提出“解构主义”概念。

理论核心是对于结构本身的反感,符号本身能够反映真实,对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整体结构的研究更为重要。

解构主义是对结构主义的一种超越。

其最大敌人是以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传统。

而解构主义的任务是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

主要态度是反对传统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以及一切固有秩序,包括社会秩序、意识秩序、神学秩序、道德秩序等。

解构主义就是要推翻这种观念,同时建立新的合理秩序。

“解构”是德里达提出的一种反本质主义理论,通过解构语言与文本深层结构,瓦解逻各斯中心主义,反对二元对立。

解构主义理论冲击了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思想体系。

解构主义者提倡去中心、去权威,对意识形态、既定秩序、人们的思维定势等,甚至是人类现有的一切知识体系加以修正。

解构主义反传统、反本质的批判意识与昆汀电影创作风格在某种程度上是完全契合的,从影片叙事结构,叙事方式等方面可见一斑。

影片中不乏对固有思想的颠覆和对权威的戏虐。

“非黑即白”是一种僵化的思维模式,比如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常常会问好坏之分,认为世界上除了好人和坏人就不存在第三种人。

而昆汀则在电影中恰恰描绘了这第三类人,创造出电影中浑身毛病,落荒而逃的后现代主义英雄。

昆汀电影情节荒诞不经,但极具浪漫色彩。

其代表作品无论是在题材还是叙事结构都自成一派,形成昆汀自己的创作风格。

通过调侃权威,荒诞的描绘现实来嘲讽无可救药的世界,揭示社会本质。

《赎罪》中的后现代主义

《赎罪》中的后现代主义

《赎罪》中的后现代主义《赎罪》的悲剧由谁所酿,毫无疑问,是布里奥妮。

豆寇年华的少女情窦初开,当她用热切的目光每天期待与观察着自己的意中人罗比时,却意外地发现,自己的姐姐塞西莉亚却先自己一步,与罗比有了爱情的苗头。

她无法憎恨自己的姐姐,于是,嫉妒与愤恨让她将所有的矛头指向了罗比。

当Lola被强暴时,布里奥妮面对匆忙离去的男人背影,在质问着Lola 谁才是凶手的时候,她的嘴里却在一遍遍地重复着,“Yes,I saw him,I saw him with my own eyes.”这是一切赎罪的开始。

可惜,有了开始,却没有结束。

直到影片的最后,布里奥妮都深陷罪恶,无法将自己救赎出来。

“So... My sister and Robbie were never able to have the time together , they both so longed for, and deserved . And which, ever since, I've... Ever since I've always felt I prevented . But what sense of hope, or satisfaction, could a reader derive from an ending like that ? So, in the book, I wanted to give Robbie and Cecilia what they lost out on in life. I'd like to think this isn't weakness or evasion, but a final act of kindness. I gave them their happiness.”她能想出的唯一办法,就是让小说代替现实,完成现实中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赎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是研究现代主义电影之后的电影美学思潮和倾向的批评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经历了危机和动荡的时代,嬉皮士、反文化和性解放思潮的泛滥,反映了青年一代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愤懑、反抗和精神上的混乱。

后现代主义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美国波普艺术家理查德·汉密尔顿概括现代主义大众文化的特点是:流行性、短暂性、可消费性、低成本、批量生产、青春性、诙谐、性感、炫奇弄巧、魅惑力和商业化。

尽管电影中的“后现代”概念与“现代”概念的界线十分难以确定,因为电影艺术自身就是现代艺术或后现代艺术,但是,与现代主义电影迥然不同的另类电影为后现代主义电影批评提供了研究的对象。

以反文化的立场颠覆传统艺术电影的深度思考,以消费主义姿态拼贴五花八门的艺术技巧和手段,从蒙太奇转向拼贴的电影语言,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标志。

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认为,1968年后的法国电影,尤其是戈达尔的影片和德国导演让—玛丽·斯特劳布的若干影片,已经包含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反叛精神和若干形式因素,如拼贴、随意插入引文和照片、再现拍摄现场、加入电视采访、直接面对观众宣讲等颠覆传统电影语言的手段。

阿瑟·佩恩的《邦妮和克莱德》、阿仑·雷乃的《生活是部小说》、费里尼的《八部半》、安东尼奥尼的《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也可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先声。

20世纪90年代,后现代主义电影来势汹涌,后现代电影理论批评方兴未艾。

西班牙的佩德罗·阿尔莫多瓦,法国“新新浪潮”代表吕克·贝松、新巴洛克派雅克·贝内克斯和“新流行派”扬·库南,美国的大卫·林奇、昆廷·塔伦蒂诺和科恩兄弟,英国的丹尼·波勒等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作品采用反常的情节结构、漫画式的叙事基调、混杂的拼贴方式、电视广告式的美学语言、黑色幽默的暴力诗学、反讽和滑稽模仿手法,所有这些都是后现代主义电影批评极力推崇的手段。

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哈桑在《后现代转折》中列举了现代和后现代的若干对立表现,可以作为认识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参照:现代与后现代;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达达主义;形式——联结封闭反形式,分裂开放;理念游戏;秩序无序;再现滑稽模仿;艺术品——完成作品行为艺术/即兴表演;审美距离互动参与;整体解构;中心去中心;文本互文本;语义学修辞学;深层表层;诠释反诠释;叙事——恢弘历史反叙事/具细历史;大师法则个人语型;症候欲望;类型变化;超验反讽;确定性不确定性?碎片化;零乱化;经典性非经典性-种类混杂;狂欢;生殖的——两性/同性关系;超越性;内在性;历史性与非历史性。

后现代电影批评的几个关键词内容阐释/能指/新感受力一关于后现代电影批评所涉及的这几个关键词:内容阐释、能指、新感受力,源于1964年苏珊·桑塔格所提出的在艺术批评中“反对阐释”思想。

她由此进一步引申说,最突出的“逃避阐释”的是电影(注:[美]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13、340页。

)。

此后,她又以“新感受力”这一概念来应对正在兴起的一种新文化形象(注:[美]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13、340页。

)。

在这种新文化形象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融新技术和它种艺术于一炉的电影成为大众最为惯常流行的精神消费形式。

与此同时,德国哲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也看到了这种“新感觉和新意识”的出现,从而“要求一种新语言(广义的语言,包括:文字、图画、手势和声音),以便给新‘价值’下定义和传播新‘价值’”(注:[德]马尔库塞:《新感性》第2卷,《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05页。

)。

这个讨论直接关系到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走进电影”这个问题。

这种新观念是建立在打破雅俗界限的基础上的,它是当时正在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艺术批评中的反映。

凯尔纳和贝斯特在《后现代理论》中说:“60年代是通俗艺术、电影文化、即兴剧、多媒体声光节目、摇滚音乐以及其他新文化形式的时代。

在桑塔格、费德勒及其他一些人看来,这些发展超越了诗、小说等先前艺术形式的局限。

在许多领域内,艺术家们开始混合各种媒介手段,并把庸俗作品和大众文化溶入到他们的美学创作当中。

如此一来,同现代主义相比较,这种新感受就更具多元性而缺少严肃性与说教性。

”(注:[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和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凯尔纳和贝斯特实际上认定了被命名为后现代思潮的是一个历史阶段的综合症状,“新感受”只是回应了这一时代综合症,但它与艺术、特别是电影审美的真实关系究竟如何呢?“新感受”与早在无声片时代就强调的形式主义“体验”是否有所区别呢?也就是说,“新感受”的历史联系何在呢?后现代主义观念首先在60年代的建筑学和文学批评中逐渐被人熟悉,同一时期的美国影片《邦妮和克莱德》、《逍遥骑士》、《陆军野战医院》等表现出了一种新的美学因素,但是在英美电影批评界所说的后现代电影往往特指上世纪70年代后期在好莱坞出现的“高概念”影片(注:Edward Buscombe, Cinema Today, Phaidon Press Inc. 2003.p.32.)。

所谓“高概念”影片自然是另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但它所反映出来的观赏问题则是同我们今天更为宽泛地理解的后现代电影的特性是相同的。

这就是桑塔格在《反对阐释》中提出的对“内容不作阐释”的观点是否有效、是否可能的历史背景。

桑塔格并不反对所有阐释,她在这里用了一个单数名词interpretation,即表示了她有所保留的态度,她首先表示不反对尼采所说的“没有事实,只有阐释”这种更广泛意义上的阐释。

这里,尼采所指的是“自在之物”的事实,即没有“植入一种意义”,就不能“造成事实”。

所谓意义是在“联系的意义”或“权力意志”层面上说的,因此,尼采所指的“阐释”就是对事实的“因与果”、“目的与手段”、“主体与客体”、“行动与受动”这些关系而作的“阐述”。

换句话说,所谓“阐述”,就是在关系或联系中,建立“自在之事实”。

尼采说:“一物的特性是对他‘物’的结果……脱离他物的物是不存在的,即没有‘自在之物’。

”(注:[德]尼采:《权力意志》,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556、557、589、590节。

)我们将在后面的分析中看到,尼采的“联系”、“在他物中看到此物”的思想是极具启示性的,特别是对海德格尔关于真理的敞开过程的论述而言。

桑塔格所反对的“是指一种阐明某种阐释符码、某些‘规则’的有意的心理行为”(注:[美]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第6页。

),那种对作品内容的重述、转换,即阐明甲其实是A,乙其实是B的批评方式。

为内容寻找一个对应物的批评方法就如圣·伯夫所竭力提倡的“在文字的背后寻找真正的动因”(注:转引自陈鸣树《文艺学方法论》,复旦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

)那样,即为一个世界再造一个世界。

桑塔格历数了这种批评历史中的意义冗余的事实,明确指出这种传统的对所谓经典的、高级艺术的阐释,已经使智力贫瘠和枯竭了。

显然,所谓阐释,是一个假定的、虚构的过程。

比如《卡萨布兰卡》中男女主人公在旅馆里再次见面后的那“三秒半”暗场的内容,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可见,这种对内容的阐释是无意义、无结果的(当然,该片中这一场景的如此设计另有商业用途,这是题外话了)。

同样,我们看到这种寻找对应物的方法,是“将被观察到的现象作为表面内容”而搁置起来,是将对象(内容)确定在一种静止的状态下,孤立地还原。

比如,《红楼梦》是封建时代的阶级斗争的反映,是青年个性解放的心声,是诲淫诲盗的教唆者……所有这些看似合理的解释,都抽取了被观察到的现象的自身联系而变得概念化了。

更重要的是,如果说这些阐释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话,那么这种阐释的结果则是放逐了对艺术(电影)的体验和感受,因为体验和感受是建立在作品的形式的基础上的。

当内容淹没了形式之后,感受就成了被驱逐的对象,对概念性的东西来说,逻辑,或者说阐释就成了动力源。

桑塔格很清楚,阐释的结果最终被放逐的就是艺术本身。

因此她以电影为例,指出阐释在今天是无意义的。

比如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产物,在如此浅显的层面上无须阐释;而抽象的、先锋的作品,只有形式,也无须阐释。

至于对像卡夫卡这样艺术家的作品的阐释,其实只是一种消减行为,在阐释中作品的丰富性变得抽象、僵化、平庸。

因此,“现在重要的是恢复我们的感觉,……我们自身的体验——对我们来说更真实,而不是更不真实。

批评的功能应该是显示它如何是这样,甚至是它本来就是这样,而不是显示它意味着什么”(注:[美]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第17、15、13页。

)。

当我们谈论体验和感受这些术语的时候,其实是在追问它们的对象:艺术。

这就使我们回到了海德格尔的《艺术作品的本源》所讨论的命题上来了。

什么是艺术?艺术存在于艺术作品中。

艺术作品是一种物质产品,那么它就有其物的因素。

比如一部电影,我们说它是光与影的艺术。

但如果我们只谈论它的光与影,那么这只是影片的物的因素。

但我们所讨论的是光与影在影片内容中的联系,即构成艺术特性的作品因素。

我们在光和影中看到了画面所展示的内容。

这些内容是可见的,是外部世界的实在性的显现,具有客观性。

我们假设内容中蕴含着本质的东西,但如何证明呢?用一个它者,一个替代物来重述内容,那么所谓本质的东西就是一个共同性的东西,既然是共同性的东西,又怎么能证明这个内容是“这一个”呢?所以,这个本质只是内容的一个对应物,或者说是一种同义反复的东西。

同时,这个被认定为“本质”的东西是一个抽象物,而内容则是在作品的过程中逐步展开的,内容存在于过程之中,因此内容是运动着、变化着的。

就像鱼干不是鱼一样,被滤干了水份的孤独的文字也不是内容的“本质”。

内容的这种联系、变化、运动表现为形式,但形式则是不可见的,形式是被感受的,而不是被抽象的;是被体验的,而不是被再现的。

比如一位电影的技术人员,他直接与影片的物(胶片、摄影机、灯光、道具等等)遭遇,如果他的工作仅此而已,那么他只接触到影片这个物的器具性,即它的有用性,但观众与影片遭遇的,则不是它的实用性,而是它的审美价值,也即是在形式的展开过程中显现自身的内容,两者之间对影片的认识是不同的。

对观众来说,重要的是在遭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形式。

桑塔格将“透明”作为这个过程的最高、最具解放性的价值。

那么,把握这种“透明”的唯一出路就在于恢复感受与体验的能力。

二桑塔格将电影看作是最突出的逃避阐释的艺术,这同她对电影特性的认识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