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手法
《2024年宁浩电影的后现代主义特征》范文

《宁浩电影的后现代主义特征》篇一一、引言宁浩,中国当代电影导演、编剧,以其独特的电影风格和深邃的内涵吸引了众多观众。
他的电影作品往往呈现出后现代主义特征,将现实与虚构、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等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旨在探讨宁浩电影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分析其电影作品中的多元文化、非线性叙事、解构与重构等元素。
二、宁浩电影的后现代主义特征1. 多元文化融合宁浩的电影作品中,多元文化融合是一个显著的特征。
他的作品往往涉及到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和故事,通过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展现出后现代主义文化多元共存的现状。
例如,在《疯狂的石头》中,电影以中国西南地区为背景,将当地的方言、风俗、文化等元素融入故事中,同时也涉及到外国游客的参与,展示了多元文化的交融。
2. 非线性叙事宁浩的电影作品中,非线性叙事手法也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表现之一。
他经常采用多线索、多视角的叙事方式,将不同时空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打破传统线性叙事的逻辑结构。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和推理,从而加深了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例如,在《疯狂的赛车》中,电影采用了多条线索并行发展的叙事方式,通过不同人物之间的互动和交织,构建了一个复杂而有趣的故事。
3. 解构与重构宁浩的电影作品常常对传统观念和价值观进行解构与重构。
他通过讽刺、夸张、反讽等手法,对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问题进行揭示和批判。
同时,他也在电影中提出了自己的价值观和思考,通过重构的方式将解构的元素重新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在《心花路放》中,电影通过对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孤独和迷茫进行解构,同时也在旅行和爱情的故事中重新构建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三、案例分析以宁浩的电影作品《疯狂的外星人》为例,进一步分析其后现代主义特征。
这部电影将科幻元素与现实社会相结合,通过荒诞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对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问题进行了讽刺和批判。
同时,电影中也涉及到多元文化的融合和非线性叙事等后现代主义元素。
浅析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

浅析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新兴的一种文化思潮,它在世界各地的艺术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电影领域,后现代主义对于电影的叙事结构、摄影风格、主题表现等方面都带来了诸多新颖的艺术呈现。
在国内电影中,后现代主义也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许多电影作品试图在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下进行创作,通过对传统叙事结构和审美观念的挑战,探索新的创作路径。
本文将对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进行浅析。
后现代主义的核心特征之一是对传统观念的颠覆和挑战。
在国内电影中,这一特征常常体现在电影的叙事结构上。
传统的电影叙事往往以线性、连续的方式展开,观众可以通过故事情节的逻辑推理来理解影片的内涵。
后现代主义的电影往往打破了这种线性结构,采用非连续、错综复杂的叙事方式,引导观众进行跳跃性的思维。
导演贾樟柯的作品《山河故人》就运用了时空跳跃和叙事碎片化的手法,使得观众需要通过片段之间的关联来理解整个故事,颠覆了传统叙事结构的观影体验。
除了叙事结构的颠覆,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还表现在对摄影风格的创新上。
传统的电影摄影往往以清晰、稳定的画面为追求,追求真实和自然的表现。
后现代主义的电影摄影则更加注重对影像的艺术处理和符号化的表达。
导演王家卫的作品《花样年华》就以其独特的色彩和构图风格著称,他运用了大量的慢动作、快速切换和虚实结合的手法,通过画面的变化和对比来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观影体验,打破了传统摄影风格的束缚。
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还可以从主题表现上进行观察。
传统电影往往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人物和事件,试图还原生活的真实面貌。
后现代主义的电影更注重通过主题的隐喻、象征和多义性来引发观众的思考。
导演张艺谋的作品《活着》中,他通过对生存、家庭和人性的探讨,以及对中国历史背景的隐喻呈现,构建了一个富有深度和多义性的影像世界,引发了观众对于生命意义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主要体现在叙事结构的颠覆、摄影风格的创新和主题表现的多义性上。
浅析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

浅析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一、后现代主义画面呈现后现代主义电影对画面的要求十分严苛,更加重视影像的创意和表现手法。
很多国内电影通过后现代主义的手法,呈现出了极具个性化和特色化的影像。
比如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导演贾樟柯的作品,其电影作品大多以后现代主义的手法呈现,通过对影像进行再构造和再创作,呈现出了新颖独特的影像风格。
例如其代表作《三峡好人》以及《生活秀》等影片,通过对影像叙事的碎片化和不连贯性的处理,呈现出一种充满张力和冲突感的影像风格。
而在另一位知名导演冯小刚的《手机》、《芳华》等影片中,也能够看到后现代主义对于影像呈现的影响。
其对于影像的刻意处理和构造,不仅使影片具有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也呈现出了一种对于当代文化和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二、后现代主义叙事结构后现代主义对于叙事结构的要求则更多的呈现出了一种碎片化、不连贯性和混乱性。
在国内电影中,这种叙事结构的尝试也是比较常见的。
例如在张艺谋的影片《活着》中,其采用了时间线的断裂和重组,通过时空的错位和冲突,寓意着主人公心灵的裂缝和精神的挣扎。
李安的《断背山》也采用了碎片化的叙事结构,通过对故事时间线的打乱和重组,使得整个叙事呈现出了一种扭曲和混乱的状态,使得影片的观影感受更加丰富多样。
而在其他一些国内导演的影片中,也常常可以看到碎片化、交错式的叙事结构呈现。
这种叙事结构的尝试不仅在形式上带来了新鲜感和创意感,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审美享受。
三、后现代主义美学风格后现代主义美学风格的呈现则更多体现在影片的视觉呈现和审美表达上。
在国内电影中,很多导演也尝试着通过后现代主义的手法呈现出了独特的美学风格。
比如在张艺谋的《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影片中,其对于色彩的运用和空间的构建,不仅具有了浓厚的美学感,同时也为影片赋予了独特的艺术品味。
而在《卧虎藏龙》中,导演李安更是将后现代主义美学的多样性和混乱感表现的淋漓尽致,通过对影像的虚实交错和对比处理,呈现出了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和艺术上的张力。
浅析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

浅析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理论的延续和衍生,这种理论主张以不碎片化的方式对现实进行审视、解构和再现,试图对主流现代主义的风格和原则进行颠覆与重塑。
在国内电影中,后现代主义始终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主题,因为它不符合国内大众对经典美学和传统审美的认知,而且与中国社会现实和历史文化具有冲突性。
本文旨在浅析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希望有效地表达其思想和特点。
首先,后现代主义的“乱象”呈现类型是国内电影中后现代主义审美的一种典型表现。
这种“乱象”呈现的主要特点是:统一的主题和明确的叙事结构被打破,时空和人物关系明显被模糊处理;镜头语言多样化,电影语言不再受限于单一文化的表现方式。
例如,《非诚勿扰》、《疯狂的石头》等电影都在视觉、音乐和文本方面展现了这种“乱象”呈现类型的特点。
其次,该主义的“文化窃取”呈现类型是国内电影中后现代主义审美的另一种典型表现。
这种“文化窃取”呈现的主要特点是:电影元素具有东西方或其他两种文化体系的独立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固有的文化禁锢,拓展了电影语言表现的多元化。
例如,贾樟柯的电影《24城偶遇》、黄健中的电影《不一样的鲜花开在春天》等都试图跨越不同文化领域,将这些元素纳入电影艺术的创作空间。
再次,后现代主义的“符号美学”呈现类型是国内电影中后现代主义审美的另一种典型表现。
这种“符号美学”呈现的主要特点是:电影创作者通过对电影符号的再现进行重新定义,从而改变了以往对符号所产生的审美和文化的刻板印象,进而创造出更加具有互动性、开放性的艺术效果。
例如,王家卫的电影《重庆森林》就是对符号美学的完美体现,这部电影通过对形象、音乐、色彩、光影等多种电影语言的魔幻处理,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美丽而充满魅力的电影世界。
最后,可以认为,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呈现出了其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随着电影银幕、电视屏幕等视听媒介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后现代主义将在将来的中国电影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继续探索和挑战电影艺术以及社会文化。
浅析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

浅析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与现代主义相对立的文化思潮,它在二十世纪后期发展起来,并以其对正统文化的反叛和对现实的怀疑而闻名。
在国内电影中,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呈现表现出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本文将从主题和剧情的呈现、叙事结构的打破以及形式和风格的创新三个方面来浅析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
首先在主题和剧情的呈现上,后现代主义倾向于反叛和质疑传统价值观和权威话语。
国内电影中,一些后现代主义作品对社会政治、历史事件和集体记忆等传统话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讨。
电影《活着》通过一个普通人物的经历,批判了中国封建社会和革命年代的残酷现实,引发观众对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而《芳华》则从个人的视角出发,反思了近现代历史中的敏感事件,展现了战争对个体命运的摧毁和伤害。
这些电影质疑和挑战了传统的权威话语,使观众思考与思辨。
在叙事结构上,后现代主义常常打破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手法,如采用回忆、梦境、闪回等方式来呈现故事。
电影《举起手来》通过一连串的闪回,展现了一个人物在历史背景下的成长过程,使观众感受到时间的错乱和不确定性,同时也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挑战。
在形式和风格上,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往往更加奇特和富有创新性。
它常常运用非传统的摄影技巧和电影语言表达,如跳跃剪辑、倒放、大量的特效和造型设计等。
《无人区》通过大胆的摄影手法和独特的叙事结构,打破了观众对传统电影定势的认知,创造出一种悬疑、离奇的视觉效果,使观众对故事本身的意义进行思考。
《2024年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电影《扬名立万》的影像文本探析》范文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电影《扬名立万》的影像文本探析》篇一一、引言电影《扬名立万》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丰富的视觉元素和深刻的主题内涵,成为了近年来备受瞩目的作品。
本文将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出发,对电影的影像文本进行深入探析,分析其叙事策略、视觉风格和主题内涵,以期为观众提供更为全面的观影体验。
二、后现代主义与电影《扬名立万》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强调多元、碎片、反传统等特征。
电影《扬名立万》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视觉风格,充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特点。
影片通过多元的叙事视角、碎片化的情节结构和反传统的主题内涵,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想象和思考的世界。
三、影像文本的叙事策略(一)多元的叙事视角电影《扬名立万》采用了多线索、多角度的叙事方式,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呈现故事。
这种叙事策略使得影片的情节更加丰富多元,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二)碎片化的情节结构影片的情节结构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各个情节之间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而是通过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将它们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这种情节结构使得影片更加具有后现代主义的特点,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断进行思考和联想。
四、影像文本的视觉风格(一)色彩运用电影《扬名立万》在色彩运用上非常出色,通过冷暖色调的对比和运用,营造出了独特的视觉效果。
影片中的色彩不仅具有象征意义,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感官体验。
(二)画面构图影片的画面构图简洁明快,通过运用对比、对称等构图手法,使得画面更加具有层次感和张力。
同时,影片还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和慢镜头,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呈现得淋漓尽致。
五、主题内涵的探析电影《扬名立万》的主题是关于名利与人生的思考。
影片通过讲述一群人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和选择,探讨了名利与人生价值的关系。
同时,影片还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和批判,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这些主题内涵使得影片具有了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
《2024年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电影研究——以伍迪·艾伦《午夜巴黎》为例》范文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电影研究——以伍迪·艾伦《午夜巴黎》为例》篇一一、引言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不仅影响了文学、艺术、哲学等多个领域,也对电影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伍迪·艾伦导演的经典之作《午夜巴黎》为例,深入探讨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电影艺术特征和表达方式。
二、后现代主义概述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在二战后兴起的哲学和文化思潮,它强调多元性、相对性、非线性叙事等特征。
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现实与虚构的界限被打破,历史与现实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种风格在电影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体现。
三、《午夜巴黎》的后现代主义特征1. 多元文化和时空交错《午夜巴黎》通过时空交错的叙事方式,展现了多元文化和不同历史时期的交融。
影片中的巴黎不仅是一个现实的城市,也是一个充满想象和梦幻的空间。
这种时空交错的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的束缚,使影片具有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2. 现实与虚构的交织在《午夜巴黎》中,现实与虚构的界限被打破。
主人公在巴黎的旅行经历与他的内心世界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冲击力。
这种表现方式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对现实与虚构关系的重新审视和解读。
3. 符号和隐喻的运用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符号和隐喻,如象征着浪漫主义的蒙马特高地、象征着现代文明的埃菲尔铁塔等。
这些符号和隐喻不仅丰富了影片的内涵,也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对符号和隐喻的重视和运用。
四、《午夜巴黎》的叙事技巧与表现手法1. 非线性叙事结构《午夜巴黎》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通过时空交错的叙事方式,使影片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复杂的情感表达。
这种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的束缚,使影片更加具有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2. 心理描写的运用影片通过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和描写,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情感世界和思想变化。
这种心理描写的运用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对个体内心世界的关注和重视。
五、结论通过对伍迪·艾伦导演的《午夜巴黎》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后现代主义在电影艺术中的广泛应用和深刻影响。
浅析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

浅析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文化思潮,它对传统的艺术形式进行了颠覆和重构,探讨了现代社会和人类存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电影艺术中,后现代主义的思想也得到了广泛的探讨和表现。
本文将结合国内电影实例,浅析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
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体现在对叙事结构的颠覆和多样性。
传统的电影叙事通常是线性的,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而后现代主义电影则更加强调跳跃式的叙事和非线性的结构。
这种非传统的叙事形式给观众带来了更强烈的审美冲击和思考空间。
国内导演贾樟柯的电影作品《一一》就采用了跳跃的叙事结构,通过不同时间点的镜头交织呈现主人公成长的故事,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多路并行的叙事结构也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一大特点,国内导演王家卫的电影作品《重庆森林》就采用了这种叙事结构,通过多条线索交织呈现了主人公们的生活故事,展现了复杂而多样的现实世界。
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还体现在对视觉形式的创新和融合。
后现代主义强调对传统视觉形式的颠覆和重构,倡导多种艺术形式之间的融合和碰撞。
在国内电影中,这种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呈现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导演宁浩的电影作品《疯狂的石头》通过对不同影像语言和表现形式的融合,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影像审美,同时也突破了传统的电影叙事结构,给观众带来了不同寻常的视觉震撼。
后现代主义对视觉形式的重塑也体现在一些先锋导演的电影作品中,他们通过摄像技术的创新和实验,实现了对影像形式的重新定义和表达,给国内电影带来了更多的艺术可能性和想象空间。
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还体现在对主题的多元探讨和反思。
后现代主义强调对主题和价值观的颠覆和重构,探讨现代社会和人类存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国内电影中,这种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呈现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导演王小帅的电影作品《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通过对个人和家庭的故事叙述,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和内心世界的多元性,展现了后现代主义对主题的多元探讨和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手法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潮迅速地蔓延到各种文艺形式的领域之中,电影作为一种文艺形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手法既有后现代主义的一般特征又有电影这种特殊文艺形式的独有特征,本文简要分析了一些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手法,以及后现代主义手法受到欢迎的原因。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然而它并非一产生就是世界性的,后现代主义的正式出现是20世纪50年代前期,其声势浩大并震撼思想界是在70年代至80年代,这一阶段,在欧美学术界引起一场世界性的“后现代主义论争”,到了90年代初,后现代主义开始由欧美向亚洲地区“播撒”。
使后现代主义成为一个当代社会的热门话题。
后现代主义是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在吸收了现代主义的因素同时对现实主义又有了超越和突破,尽管学术界对后现代主义思潮还存在诸多争议,但它作为一场文艺思潮确实对文艺创作和评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谈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美国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家杰姆逊向我们这样描述到:“后现代主义文化已经是无所不包了,文化和工业生产和商品已经紧紧结合在一起,如电影工业,以及大批生产的录像带、录音带等等,在19世纪,文化仍然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法。
而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已经完全被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
”文学创作中的后现代主义作品可谓比比皆是,但此种艺术思潮对文艺活动的影响却不仅限于文学,它对电影艺术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美国电影理论家尼克·布朗说:“电影理论目前似乎正处于我们称之为后结构主义的一组研究课题的发展史的终点和我们认作后现代主义的一组课题与主题的起始阶段”表明理论工作者已经注意到后现代主义对电影理论及创作的影响,他们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去探讨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因素和手法。
那么什么是后现代电影呢?若想了解后现代主义电影,必须要了解其一般特征:只注意表面,不涉及任何意义,没有深度、内涵;历史意识消失,使影片自身与历史处于断裂状态;主体已消失,人不再处于中心地位,一切都是碎片;世界都以物的形式呈现没有任何热情和主题思想需要表现,只做客观地陈述和展现;对象距离感消失,审美距离不复存在。
这些都是后现代主义电影所呈现的共同特征。
一、传统叙事方法的颠覆
观众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能力似乎是与日俱增的,时至今日,传统的叙事手法和结构已不能满足观众对影视作品的审美要求了。
必然要求在叙事手法上有所突破,而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手法则一改传统,给了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后现代主义电影在叙事结构上是反对过去那种从头至尾有始有终的叙述顺序的,它惯于拆分叙事结构,甚至消解叙事结构。
如《拯救大兵瑞恩》并不是按照正常的时间顺序来讲述一个营救行动,而是通过主人公的回忆采取了一种倒叙的手法讲述了整个故事,让观众感受到了情节的真实性。
影片一开始描述了瑞恩领着自己的家人去祭奠那次参与营救而伤亡的队友,瑞恩沉湎与对战友的深深怀念之中,镜头逐渐聚焦于瑞恩的脸部,最后拉到主人公的眼前,给他的眼睛来一个特写。
影片的巧妙之处在于整个镜头穿入了瑞恩的眼中,将观众带向战场,影片由此才真正展开,随着主人公回忆的结束整个影片也就结束了,镜头再从瑞恩的眼中拉出来,此种手法在《泰坦尼克号》中也有运用。
两部影片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然,它们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或许不仅在于此,但是少了这样独具匠心的情节安排,影片也会失色不少。
后现代影片情节表现为破碎化、凌乱话、意识流化。
若不认真留心电影中的细节并且仔细地加以推理,是很难理解影片中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的。
莱昂纳多领衔主演的两部影片《禁闭岛》、《盗梦空间》尤为代表,片中的镜头切换非常之迅速,情节是随着人的意识流动而不断推进。
二、开方式的结尾
与传统的闭合式的结尾相比,后现代主义电影更多的是采用一种开放式的结尾。
闭合式结局是指故事提出的所有问题都得到了解答:“激发了所有情感都得到了满足,观众得到了一种完满的体验而离开,没有疑虑。
充分满足而开放式的结局是指电影留下一个开放式的尾巴,故事中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答而且这个问题一直会延伸到影片之外,让观众在看完影片之后自己去补充思考”传统的大团圆式的结局符合传统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要求,迎合了观众的期待视野,之后的评论家对此种结局方式提出了责难,影视作品中又出现了以悲剧收场的手法,打破了人们既定的审美心理和思维模式,于是观众们便有了一种期待受挫的
感觉,可是众口难调,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悲剧收场的方式也受到了众多观众和影评家的口诛笔伐。
后现代主义的手法可谓是避免了之前两种方式的弊端而以一种开放式的结尾呈献给观众,作品无所谓喜剧无所谓悲剧。
那些具备戏剧情节的观众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以一种喜剧的方式收场,而那些喜欢审悲的观众则可以想象一种悲剧的结尾。
三、拼贴、戏仿、无厘头、解构的手法
“拼贴”的手法即伊哈布·哈桑所谓的“种类混杂”,题材的陈腐与剽窃,拙劣的模仿与东拼西凑,通俗与低级下流使艺术表现的边界成为无边界,高级文化与低级文化混为一缸,在这多元的现实,所有文体辩证地出现在一种现在与非现在、同一与差异的交织中。
后现代电影的情节是由许多经典、搞笑、讽刺、调侃的镜头和情节拼贴而成的,由这些因素拼贴而成的情节必然会以一种无厘头的方式呈现出来。
后现代主义电影追求一种无意义、反崇高、反正统,回归观看的游戏状态,这恰好与后现代主义提倡的削平深刻模式、淡漠历史意识,通过距离感消失有意造成“表征混乱”的美学原则相契合。
国内电影中带有此种后现代主义特征的电影相当之多,我认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越光宝盒》和《大话西游》两部了。
《越光宝盒》中的这种拼贴、戏仿的艺术手法无处不在,通过拼贴和戏仿经典影片中的镜头和语言,一方面让观众产生一种重温经典的快感,另一方想借经典的东风来为自己的电影润色,增加票房收入。
《越光宝盒》里的男女主人公分别叫“清一色”和“玫瑰仙子”,光从人物的名字上看,就已经有一种无厘头和恶搞的意味。
该影片不仅戏仿了它的前身——《月光宝盒》,而且还戏仿了《功夫》、《赤壁》、《无极》、《泰坦尼克号》、《黑客帝国》、《金刚》、《功夫熊猫》里的许多经典动作和场面。
在《大话西游》中,500年前后不同版本的人物一锅粥似的拼贴在一起,古今中外各种情景改头换面的出现。
整个影片以一种“狂欢”化的形式出现,营造了一种喜剧的气氛,在哄笑的过程中把一切崇高与严肃都颠覆了,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已不再是文本呈现给我们的那种人物关系了,唐僧由一个菩萨心肠、精通佛经、不畏艰险、一心一意西天取经虽分不清人与妖魔却有着一代圣徒风范的高僧颠覆为一个罗里罗嗦、人见人烦的“八婆”。
观音本是一个普度众生具有大慈大悲情怀的女神仙却被孙悟空说成“因为你是女人我才不杀你,不要以为我怕了你”。
唐僧:“求姐姐放他一条生路吧”一个“女人”“姐姐”瓦解了权威,消解了崇高。
原有的普度众生的佛家大意被颠覆为无意义,整个故事不再是一个单一的“神圣”的“禁欲式”的取经故事而是一个嬉戏调侃的爱情故事,人物多了一些人间的烟火气息。
该影片以反权威反英雄、反秩序、反束缚的方式颠覆经典小说《西游记》传统阅读和解读的权威,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好评。
这种拼贴、戏仿和无厘头的风格在某种程度上却迎合了大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需要。
虽然各种形式的文艺也不再将自己定义为时代的传声筒,但这不表明时下的各种文艺方式就完全脱离生活之外,对于那些反应特定时代主题并能吸引大众眼球的题材和素材,那些具有敏锐捕捉能力的导演一定会尽可能地将其囊括在自己的影片之中。
因为无论电影在何种方式下它的图像和声音都在向我们传递着文化信息,整个文化内容和意识形态内涵在这些发出声音的图像里持续存在,并且影视图像艺术的综合方式还充当着凝聚时代个性传释者的角色。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题材和审查制度以及技术条件上的限制,中国的导演一般不敢过多的涉及后现代主义风格的电影,他们更多的是在自己的影片中植入一些后现代主义手法和因素,用来调剂影片的口味和风格,尝试着尽可能地改变原有的影片拍摄手法,尽力捕捉时代气息。
尹鸿认为中国几乎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后现代电影,但许多影片中的的确确已表现出了后现代主义的某些特征。
那些带有后现代主义因素和手法的电影受到广大影迷的青睐和追捧并且能产生不错的票房效益也是不争的事实。
究其原因可能是“后现代主义的种种姿态,我们今天不但易于接受并且乐于把玩,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后现代的文化整体早已被已存的社会体制所吸纳,跟当前西方世界的正统文化融成一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