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思潮

合集下载

后现代主义的含义

后现代主义的含义

一、后现代主义的含义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

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

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

而现在成了:一切都是凌乱的,没有中心。

一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基督教世界的终结。

很难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这个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产生于现代主义之后。

批判传统和正统。

但它反对“科学的独裁性”。

宣扬要有超越人类理性、道德和历史辖制的思想自由。

在此意义下,后现代主义有创造性、批判性和建设性。

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后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

在哈桑看来,后现代的特征是对抗现代性,颠覆现代社会已有的体系,建立新的秩序。

通过研究,他认为后现代主义的本质特征为“不确定的内在性”。

“不确定性”是后现代的主要特性,主要体现为中心的消失和对于本体论的再认识。

后现代主义思潮使社会标准发生改变,社会结构向多极化转变。

“内在性”是后现代主义的又一特征。

“内在性”导致了后现代主义的模糊性、多元论、间断性等等。

具体表现为:(1)设定相对主义。

不是不讲道德,而是反统一道德;不是否认真理,而是设定有许多真理的可能性,从个人的角度、情境的、文化的、政治的角度。

后现代主义反对连贯的、权威的、确定的解释(包括对圣经,和其它信仰宣告)。

个人的经验、背景、意愿和喜好在知识、生活、文化上占优先地位。

(2)后现代主义将人的主体地位模糊化,人成为某种破碎的不完整的形象。

尤其反对神圣的绝对主义,而倡导把人还原为日常的普通凡人,弱化了其影响力。

(3)后现代主义主张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批判“唯一中心”、“单一视角”、“一元方法论”等,强调价值标准的多元化。

三、对后现代主义的反思后现代主义对确定性的批判、否认“同一性”或普遍性,这对于反对绝对主义、冲破传统或僵化程式具有一定意义。

后现代主义看到了现代主义泛滥造成的危害,从根本上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和“自我中心论”,对主客二分思维模式和操作范式进行抨击、解构,这无疑有利于我们慎重、合理地思考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从而有可能使我们通向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后现代主义对香港国家认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后现代主义对香港国家认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后现代主义对香港国家认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后现代主义理论开始影响到人们对国家认同的看法。

对香港来说,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也对香港的国家认同产生了影响。

本文将探讨后现代主义对香港国家认同的影响及对策。

1. 后现代主义思潮加强了“多元文化”的观念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多元文化”,认为不同的文化都是平等的,没有任何一种文化能够主宰其他文化。

这种思潮在香港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香港的多元文化和历史文化背景,使得香港居民对于文化的理解更加广泛。

在这种情况下,香港居民的国家认同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对于多种文化的认同。

这也加深了香港居民对于“国家”的理解。

后现代主义认为,单一的真理是不存在的,而是存在着多种真理,各种真理都应该被平等对待。

这种思想在香港的年轻人中比较盛行,一些人认为,香港的国家认同不应该只是对于中国的认同,还应该包括对于其他国家和文化的认同。

这种“反单一”的观念,会深刻地影响到香港居民对于国家的认同。

后现代主义认为,传统的知识体系和权威机构是没有价值的。

这种思潮也许会影响到香港居民对于政治体系的认可度。

香港居民可能会认为,权威机构的权利应该受到限制,包括政府机构在内。

二、对策分析1. 引导公众树立“双重身份”的观念正是由于香港的多元文化背景,定位香港居民自身的身份往往不能完全用“单一国籍”来概括。

因此在引导公众对于自己的身份认知时,应该强调“双重身份”的观念。

即香港人首先是中国国民,同时也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

这种理解既不会承认分裂思想,也不会淘汰香港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2. 增强依法治理的力度依法治理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最重要的治理原则之一。

政府应该加大落实代表公众利益的民选机制力度,增强政治体系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这样可以减轻居民对于政府机构的逆反情绪,加强居民对于政治体系的信任度。

3. 强化教育引导的作用香港政府应该强化对国家认同的教育引导作用,既要注重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传承,也要鼓励对于其他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

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

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放弃表现在拒绝现代主义艺术作为一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且拒绝现代主义的形式限定原则与党派原则。

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

后现代主义百科名片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

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

现代主义是近现代资产阶级的社会实践在文化、意识领域内的表现。

它的核心是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他提倡人道,反对神道;提倡理性,主张用理性战胜一切、衡量一切。

相信历史的进步和发展,相信人性和道德的不断改良和完善,相信人类将从压迫走向解放,而实现这一切的基础和力量就是理性。

“后”与“现代主义”之关系现代主义之后:“后”即“在……之后”之意。

亦即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包含有时间顺序上的前后相继,或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之后发生的事情。

非现代主义:“后现代”是指“非现代”、“反现代”,与现代相对立、相对抗。

亦即后现代主义要与现代的理论和文化实践、现代的意识形态和艺术风格彻底决裂,反其道而行之。

高级现代主义:“后现代”即“高度现代化”、进一步发展了的现代化、更加完善的现代化。

亦即对现代的继续和强化,是现代主义的一种新面孔和一种新发展。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

而现在成了:一切都是凌乱的,没有中心。

一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基督教世界的终结。

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立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从实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的“矫枉”。

外国建筑史---第十五讲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外国建筑史---第十五讲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代表人物和作品
文丘里:费城栗子山的母亲住宅(1962年) 约翰逊:纽约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大楼(1978~1984年) 格雷夫斯: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1982年) 摩尔:美国新奥良市意大利广场(1976-79年) 斯特林:德国斯图加特市新美术馆(1983年),系旧馆的扩建工程,平面布局复杂 。建筑处理把现代主义、古典主义、高技派以及古埃及、古罗马的建筑片断掺杂在一 起,兼容并蓄,体现出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新旧馆连接体
雕塑台 圆庭
展厅 室内剧场

詹姆斯·斯特林
1982,德国斯图加特市新美术馆
形式上,吸收了众多古典建筑元素; 平面布局上,又明显的轴线关系,最突出的 式围绕中心有一个圆形的庭院; 城市设计角度看,美术馆既延续历史纪念性, 又创造了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
拼贴了 古典风格 现代高层建筑 巴洛克风格 现代商业化流行风格 后现代主义规模最大,最负盛名的代 表作。
查尔斯·摩尔 Charles Moore
美国新奥良市意大利广场(1976-79年)
查尔斯·摩尔 Charles Moore
美国新奥良市意大利广场(1976-79 年) 广场上采用了与罗马柱式相似的拱 券柱廊,表明意大利文化的延续。 柱子采用不同材料的变形处理,具 有强烈的象征性。
文丘里
费城老年公寓
文丘里
文丘里
文丘里
格雷夫斯
格雷夫斯
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1980-82
格雷夫斯
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1980-82
15层的立方体形大楼,墙面处理 具有浓厚的装饰性,色彩丰富:奶黄 色墙面,不同色调的深色“壁柱”、“楔 石”、“拱心石”和基座,等等,体现出 以非传统的方式利用传统的手法。
艺术特色:后现代主义建筑在大型建 筑创作中的一个里程碑。既有别于冰 冷冷的火柴盒式建筑,也有别于法国 凡尔赛那样繁琐的古典主义,使用独 特的外观和现代主义图式。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开始广泛出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文化思潮,它涉及文学、艺术(包括建筑的风格等)、语言、历史、哲学等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

虽然这一思潮至今仍处于一种纷繁复杂、多元化的发展状态,但从总体上看,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对现代文明发展的根基、传统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批判性反思。

因此,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可以说为观照现代性提供了一面新的镜子,既折射出现代性与传统的矛盾,又折射出现代性自身矛盾的方方面面。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评价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整个西方以反传统哲学为特征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也是对现代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deconstruct)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和态度。

这一反现代性思潮虽然孕育于30年代现代主义的母胎,但主要是后现代社会(又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适应科学技术革命发展需要的产物,也是美国社会危机和精神异化的反映。

在欧洲,以德里达、福柯、马尔特等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者企图由批判早期结构主义的一些基本观念出发来消解和否定整个传统西方体系哲学的基本观念;在美国,奎因、罗蒂等哲学家企图通过重新构建实用主义来批判、超越近现代西方哲学。

他们既否定笛卡耳以来的西方哲学,又否定尼采以来的现代哲学。

正是60年代兴起的后结构主义和新实用主义标志着后现代主义的建构。

后现代主义者反对把历史看成是一个连续的、进步的过程。

哈桑在《后现代转折》中对后现代主义的总体特征进行了一些概述,认为零乱性或片断性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后现代主义者只是割断联系,他们自称要持存的全部就是断片”。

后现代主义的核心主张就是反理性主义。

反理性主义思潮的产生有其思想文化背景和社会历史背景。

从思想文化背景上看,当代科学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

尤其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哥德尔的不完全定理等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使传统理性主义对理性的绝对性、先验性的信念受到巨大冲击。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一种哲学和文化思潮。

它与现代主义有明显的对立,是对现代主义思潮的反思和批判。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密不可分。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后工业化时代背景有关。

20世纪中后期,随着科技和工业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人们的生活条件逐渐改善。

与此这种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工业化不仅带来了繁荣和进步,也带来了环境破坏、资源匮乏、社会不平等等问题。

这些问题引发了人们对现代化进程的质疑和反思,进而促使了后现代主义的兴起。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还与现代主义思潮的困境有关。

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思潮,强调理性、科学和进步,追求普遍真理和绝对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主义的理想逐渐破碎,其所宣扬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被人们质疑和怀疑。

现代主义的信仰被认为是虚假和空洞的,失去了对现实的指导作用。

于是,人们开始对现代主义进行批判和反思,寻求新的思考和表达方式。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存在主义和现象学思潮。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主性,对传统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质疑。

现象学则侧重于对现实的直接观察和描述,强调主观感受和个体经验的重要性。

这些思潮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的本质、存在和意义的问题,为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

20世纪后半叶的法国哲学家们对后现代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尤其是米歇尔·福柯和让-弗朗索瓦·利奥塔等人的思想对后现代主义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福柯通过对权力和知识关系的分析,提出了知识的相对性和权力的普遍性的观点。

利奥塔则通过对语言和符号的分析,强调了符号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

这些思想为后现代主义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20世纪中后期的后工业化背景、现代主义思潮的困境以及法国哲学家的思想等因素密切相关。

这些因素共同促使了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后现代主义简单解释

后现代主义简单解释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它的哲学风格和思想观念是现代主义的反面,其基本特征包括拒绝对统一真相的认同,强调差异、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的存在,特别是对语言和符号的挑战和颠覆。

后现代主义在文化和艺术领域尤其流行,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频繁引起普遍关注。

它概念上的出现是响应了宏大的变革,这些变革是由在现代化与全球化潮流下的全球政治经济体系所触发的。

换言之,后现代主义是对一系列历史上的文化、政治、经济以及社会事件的反应。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1、拒绝认同唯一真实后现代主义是文化认同的大胆的反对派,尤其是对于那些声称单一真相存在的观念。

后现代主义反对一切思想、系统、体系都是确定的,不可更改的,并以此认定其为真实的。

因此,后现代主义认为那些表达和塑造现实的语汇和当代文化符号不可能存在唯一的、不变的意义。

他们更认为意义是多样且相互关系差异的总和。

后现代主义的理念之所以称之为“后”,是因为他们否定了现代主义信条的独立权利,并加入了一系列新的认知要素,如对多重真相的认同、对类别边界模糊性的认知、对语境依存性的关注等等。

2、挑战权力结构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工作者也会挑战权力结构。

他们相信只有反对知识或阶级的根源是真实表象的存在,人们才可以对历史、生命和身体这些实践现实不断地延伸自己的思想甚至是行动。

因此,后现代主义的社会和政治哲学倾向于站在下层的立场,相信少数群体和木讷的知识是真实的力量,因此会挑战这些主流体系的权力结构。

3、强调以语言和符号为中心后现代主义还强调以语言和符号为中心。

他们认为语言和符号本身已经成为现代权力行使的工具,对人的思想方式和思考程度的影响更是被忽视了。

纷至沓来的大量文字和语言信息已经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他们在其中探索表明更多的观点和意见,那些隐藏身份和背景的信息更是可以被挖掘出来。

4、对过度流行文化的厌恶后现代主义对日益流行的文化也提出了反批判和反预设立场。

他们认为个体的独创创意和创意成为当代文化的生命力的体现。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1)发展脉络:①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

②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西方社会进入了后工业阶段。

现代主义经历了在西方近半个世纪的激荡之后,对西方文化氛围和思维逻辑都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③但30年代之后,由于内部诸多流派松散组合产生的离心力以及自我困境难以摆脱加速了现代主义运动的解体。

后现代主义从现代主义的母体中发生发展起来,一出现立即对现代主义造成不同寻常的逆转和撕裂,引起了哲人们的严重关注。

④后现代主义虽然表面上从现代主义之中分离出来与之对立,但实质上也是对晚期资本主义制度的抗争,是对西方焦虑、无言的痛苦的畸形表达。

(2)当代重要后现代理论家都对后现代主义有自己的界定:①贝尔认为后现代主义是随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而兴起的,是社会形态在文化领域的反映,因此后现代主义产生于60年代。

②哈贝马斯认为后现代主义产生于二战以后,是一股反现代性的思潮,必须加以抵抗。

③利奥塔德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后现代知识状态的集中体现,因此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对“无叙事”的怀疑和否定,所以他把后现代主义的兴起看做是60年代中期的事情。

④杰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表征,标志着对现代主义深度模式的彻底反叛,兴起时间应该是50年代,与消费的资本主义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⑤斯潘诺斯认为后现代主义的本质是“复制”,注重偶然性和历史呈现性的机遇,兴起时间应该追溯到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

⑥伯顿斯认为后现代主义并非一种特有风格,而是旨在超越现代主义所进行的一系列尝试,在某种情境中这意味着复活那被现代主义所摒弃的艺术风格,而在另一种情境中这又意味着反对客体艺术或包括你自己在内的东西。

⑦由此可知,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后工业社会(或叫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等)的产物,30年代孕育于现代主义的母体之中,并在二战之后从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毁誉交加的文化“幽灵”,徘徊在整个西方文化领域。

新时期的文学思潮名词解释

新时期的文学思潮名词解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新时期的文学思潮呈现出多元、多样的特点,各种新的概念和名词层出不穷。

本文将对一些新时期的文学思潮名词进行解释,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当代文学的思想和趋势。

一、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20世纪文学的一种重要流派,其特点是追求创新和突破传统,以及将艺术与现实相结合。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常常运用非线性叙事、流动的意识流以及多重叙事者等手法,挑战传统的叙事模式和观念。

例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至到灯火阑珊处》等作品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二、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延续和进一步发展,其主要特点是对理性和真实性的怀疑,以及对权威和现代化的批判。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通常具有断裂和碎片化的叙事结构,对现实进行颠覆和解构,同时也呈现出对多元化和混杂文化的关注。

托马斯·品钦的《失乐园》和伊恩·麦克尤恩的《残缺的帝国》等作品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

三、后现实主义后现实主义是对后现代主义的拓展和补充,强调“事实胜于虚构”。

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注重叙事的真实性和真实世界的反映,常常运用非虚构写作的手法,将真实故事和个人体验进行呈现。

例如,李敬泽的《历史的无意义》和梁文道的《蓝颜色的博物馆》等作品表达了后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四、拟小说拟小说是一种虚构的文学形式,其特点是以真实事物为基础进行想象和创造。

拟小说通常基于历史事件或某个具体的历史人物,通过创作和改编,对历史进行再现和解读。

这种文学形式常常涉及到文学性和历史性的关系,同时也引发了对历史真实性和虚构性的讨论。

五、新写实主义新写实主义是对传统写实主义的一种延续和发展,强调对现实的再现和揭示。

新写实主义文学作品以真实世界为基础,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呈现出真实生活的面貌和人物的形象。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余华的《活着》等作品被认为是新写实主义文学的代表。

现代文学思潮

现代文学思潮现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产生的文艺作品,它承载着当代社会的变革与人类思想的深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文学思潮也在不断演变与发展,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形式和风格。

本文将从现实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几个方面来探讨现代文学思潮的特点和影响。

一、现实主义思潮的兴起现实主义思潮是20世纪文学的重要思潮之一。

它强调对社会现实的描绘和剖析,反映了人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现实主义文学以真实、客观、剖析社会现实为特点,通过呈现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探索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存在的内在规律。

在中国,鲁迅的作品是现实主义思潮的代表,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这些作品以鲜明的社会批判和揭露的方式,带给读者深刻的思考。

二、象征主义的艺术追求象征主义思潮在20世纪初兴起于欧洲,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追求艺术的高度象征性和表现力,通过使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表达内心情感和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

象征主义文学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心灵的描绘,作品常常具有深沉、暗示和超越现实的特点。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作品《恶之花》、捷克作家卡夫卡的《变身》等都是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深邃的思想吸引了无数读者。

三、超现实主义的冲击力超现实主义思潮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一种文艺思潮,它追求对潜意识的探索和超越现实的表达。

超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常常具有梦幻、荒诞和离奇的特点,通过错位和融合现实与梦境,挑战传统的逻辑和语言。

西班牙画家达利、法国诗人布列东、美国作家卡夫等都是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

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出现使人们对文学形式和创作风格的认知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它拓展了人们对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四、后现代主义的多元文本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它对传统文学观念进行了颠覆和挑战。

后现代主义文学以多元和碎片化的特点闻名,作品中常常融入了科技、大众文化和跨文化的元素。

后现代主义文学追求多元的叙述和超越传统观念的创新,通过模糊界限和打破框架来创造全新的文学形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主义思潮
——学习西方社会思潮有感后现代主义思潮是我在学习了西方社会思潮当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一部分,西方社会思潮在课上是对于西方流行思潮的分门别类,再做一个对于特征,代表,影响的具体概括,现代和后现代成为这一学期的重点,让我们对于西方社会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加之在课下通过网络对于后现代的学习与了解,于是更加惊奇的发现,后现代主义就在我们身边,接下来就由我来介绍一下我理解中的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西方哲学的一种认识论,其主要观点是反理性和反传统,,与现代主义是完全相悖的
1.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第一,注重人性化,自由化,后现代主义作为现代主义内部的逆动,是对现代主义的纯理性及功能主义、尤其是形式主义的反叛,后现代主义风格仍秉承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人的主导地位,注重设计的人性化、自由化。

第二,注重体现个性,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反对现代主义的苍白平庸及千篇一律,并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作为哲学基础,推崇舒畅、自然、高雅的生活情趣,强调人性经验的主导作用,突出设计的文化内涵。

第三,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后现代主义主张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强调设计的历史文脉,怀旧思潮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追求传统的典雅与现代的新颖相融合,创造出集传统与现代,融古典与时尚于一体
第四,矛盾性,复杂性和多元化的统一。

后现代主义以复杂性和矛盾性去洗刷现代主义的简洁性、单一性。

采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等手段,以模棱两可的紧张感取代陈直不误的清晰感,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杂乱取代明确统一,在艺术风格上,主张多元化的统一。

2.后现代主义的代表
对于绘画美术方面,杜尚《L.H.O.O.Q》是这批“带胡须的蒙娜丽莎”中最为有名的一幅。

他在著名的画家达芬奇的著作《蒙娜丽莎》的作品里充满美感的蒙娜丽
莎的脸上加了一笔小胡子,是恶搞蒙娜丽莎的最著名的一幅作品,也充分的显示了后现代主义注重个性,注重历史延续的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70、80年代欧洲前卫艺术最有影响的领导人,七十年代享受着政治预言者完美名誉的一位美术家---约瑟夫·博伊斯博伊斯的众多作品如《油脂椅》、《驮包》、《奥斯威辛圣骨箱》等等,可以看出他的创作材料大多为动物、毛毡、油脂、蜂蜜等等,这些废弃的材料看上去都是从遭受创伤的国家废虚里提取的。

用这些材料,特别是毛毡和动物油脂,博伊斯营造了一种脆弱的气氛,容易引起一种悲怆的历史回忆。

他作为雕塑家、事件美术家、“宗教头头”和幻想家,变成了后现代主义的欧洲美术世界中的最有影响的人物。

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他那种具有以赛亚精神的仁慈性格。

3 后现代文学代表
西方后现代文学的鼻祖就是卡夫卡,可以理解为超现实主义作家,在众多的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变形记》,在写过过程中,他经历了一系列的情绪上的变化。

譬如孤独---害怕---渴望---冷漠----失望。

这一系列的变化昭示着它内在的兴许以及后来写作的意图,譬如作品中他渴望被人发现,前期一心一意的工作,为家人着想。

到了后来自己变成甲虫之后家人的排挤,最后把他饿死,环环相扣的因果联系,都是充斥着现代和后现代气息的文字。

他的作品《树》《雪》等都是超短篇的后现代小说,通篇几十字,或者几个字就能揭示出他想表达的或者是他头脑内所构思的世界。

超现实主义和后现代的结合产物。

中国作家方面说道后现代,没有任何人是真正意义上的西方后现代主义。

但是不能不说海子和王小波。

譬如《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以及海子的那句“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都是对未来生活的无比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在鲁迅的作品《阿Q正传》、《狂人日记》中对后现代也有一定的理解。

阿Q的自欺欺人精神,自我安慰,觉得全世界都是美好的,明天是值得期待的。

以及狂人的想法“他们露着白森森的牙齿,阴森森的看着我笑,他们定是要吃我了”这种片面的,七零八落的语言就是西方后现代体现在中国文学的成果。

4电影中的后现代
提起电影后现在要说《发条橙》,但是距离我们太过遥远,中国的电影中把后现代发挥的最为到位的就是周星驰,他早年间推崇的“无厘头”就像香港人将谈话节目转译成脱口秀一样,后现代的电影技法到了香港就变成了无厘头。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对于这个词还是没有认识的。

人们只是单纯的觉得周星驰的电音前言不搭后语,看上去新奇、好笑、轻松。

但是实际上还是不能理解什么是后现代。

后现代的电影发展的黄金时期就是周星驰和刘镇伟时代。

《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东成西就》等等一系列无厘头喜剧占据了当时的荧屏。

那个时候也就是中国人真正意义上接触西方后现代思维的电影。

二十年以后,后现代还在继续发展,我们已经看不到当年“你妈贵姓”
之类典型的港片后现代。

取而代之的是烂俗的穿越剧。

为什么一个好端端的女孩子能穿越到古代的宫廷,参与宫斗。

着就是后现代发展了几十年后的进步。

说是进步不如说是退步。

5 后现代之于大学生
近年来,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在青年大学生中风靡开来,并对青年大学生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其中既有正面的作用,也有负面的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青年大学生的责任感,导致了他们理想的迷失、信仰系统的破灭,使大学生世俗化倾向愈演愈烈,强化了他们非理性的标新立异意识,对青年大学生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因此,应加强引导,避免后现代主义的消极影响,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当代的大学生可以吸取后现代好的一方面改进自己的思想,也可以让自己充实,时尚起来。

但是要切记,后现代只是一种意识形态。

我们还是要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踏踏实实工作,勤勤恳恳做人,八荣八耻永记我心。

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和民族昌盛而努力奋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