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电影与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异同
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文化特征包括

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文化特征包括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文化特征包括:1. 反传统与自我批判:后现代主义电影与传统电影风格有着明显的区别,它经常试图打破传统电影的叙事结构和审美标准。
后现代主义电影形式上的自由与规则的打破源于对传统电影形式的反叛,试图以一种更具挑战性和充满创意的方式向观众传递信息。
它们常常对电影工业和观众的期望进行自我批判,并通过跨媒体元素、非线性叙事和意识流的运用来突破传统电影的边界。
2. 现代生活的拷问与反思:后现代主义电影经常关注现代社会中的问题和挑战,如全球化、物质文化、媒体影响等。
这些电影试图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方式揭示当代社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后现代主义电影以讽刺、幽默、隐喻和象征等手法来呈现现代生活的拷问和反思,同时也引发观众对自身处境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3. 参与性和交互性:后现代主义电影强调观众的参与和互动。
它们试图打破传统电影的线性结构和被动观看经验,鼓励观众积极思考和解读片中暗示的意义。
与此同时,后现代主义电影常常以非传统的方式与观众进行对话,通过对电影的反思和批评来激发观众的参与。
这种互动性使得后现代主义电影成为探索新观影体验和营造更加开放和非线性的故事情节的载体。
4. 超现实和非现实元素的运用:后现代主义电影倾向于使用超现实和非现实的元素来突出电影的主题和故事情节。
这些元素可以是梦幻般的场景、离奇的情节转折、荒诞的对白和行为等。
通过这些超现实和非现实的元素,后现代主义电影试图揭示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超越常规的视觉和思维模式,拓展观众对电影的理解和解读。
5. 多元性与文化碰撞:后现代主义电影倾向于融合不同的文化元素和艺术风格。
它们的故事情节和视觉语言常常跨越不同的国家、文化和艺术流派。
后现代主义电影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地域和文化背景,而是通过跨文化的视野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故事和表达方式。
这种多元性使得后现代主义电影更加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流与碰撞。
在总结中,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文化特征体现在其反传统与自我批判、现代生活的拷问与反思、参与性和交互性、超现实和非现实元素的运用以及多元性与文化碰撞等方面。
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文化特征包括

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文化特征包括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思潮,影响了许多艺术领域,其中包括电影。
后现代主义电影具有许多独特的文化特征,这些特征使得后现代主义电影与传统电影有所不同。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文化特征。
反传统陈述后现代主义电影常常会以一种反传统的方式陈述故事。
传统电影常常遵循线性故事结构,有着明确的起承转合。
然而,后现代主义电影常常打破这种传统,采用非线性的叙事结构,跳跃式地展示故事的片段。
这种反传统的陈述方式给观众带来了一种不同寻常的观影体验,使得观众参与到电影中更加活跃和主动。
反叙事和碎片化与反传统陈述相似,后现代主义电影常常以一种反叙事的方式展示故事。
传统电影通常有一个清晰的故事线和目标,而后现代主义电影则常常将故事线分散和主题间杂糅,创造一种碎片化的叙事形式。
这种反叙事和碎片化的特征给观众带来了对电影内容的重新解读和思考的机会,突出了观众对故事的主观理解和互动。
超现实和幻想后现代主义电影通常会涉及超现实和幻想元素,与现实世界相对比。
这些超现实和幻想元素可以是通过特殊效果、变形剪辑和非实际的场景来实现。
这种超现实和幻想的元素为电影增添了一种不真实感,使得观众感受到一种梦幻般的体验。
这些超现实和幻想元素也为电影提供了更多的象征性和抽象性。
反消费主义和嘲讽后现代主义电影经常以一种反消费主义和讽刺的方式探索大众媒体和商业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这些电影常常暗示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物质和娱乐的依赖以及其中的虚假和虚荣。
通过嘲讽和批判,后现代主义电影试图唤起观众对现实世界中存在的问题的反思和重新审视。
互文性和自我意识后现代主义电影经常展现一种自我意识的特征,将电影本身变为一个被讨论和探索的主题。
这种互文性使得电影与其他艺术形式建立了联系,并通过参考和参与其他文化作品来增强其意义。
这种互文性和自我意识的特征为后现代主义电影赋予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和文化价值。
总之,后现代主义电影具有许多独特的文化特征,包括反传统陈述、反叙事和碎片化、超现实和幻想、反消费主义和嘲讽,以及互文性和自我意识。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txt世上最珍贵的不是永远得不到或已经得到的,而是你已经得到并且随时都有可能失去的东西!爱情是灯,友情是影子。
灯灭时,你会发现周围都是影子。
朋友,是在最后可以给你力量的人。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艺四个基本审美特征:1.主体消失。
在后现代文化氛围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等级制度被颠倒了,现代主义中的个性和风格被消除得一干二净,主体成了某种破碎的幻象。
2.深度消失。
现代主义艺术总是以追求乌托邦的理想、表现终极真理为主题,而后现代主义艺术则放弃了作品本身的深度模式,不再具有思想,不再提供解释,拒绝挖掘任何意义,仅仅追求语言快感。
3.历史感消失。
历史永远是记忆中的事物,而记忆永远带有记忆主体的感受和体验。
现代主义艺术因追求深度而沉迷于历史意识,而后现代主义艺术中,历史仅仅意味着怀旧,它以一种迎合商业目的的形象出现。
4.距离消失。
在现代主义艺术看来,距离既是艺术和生活的界线,也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界线,它是使读者对作品进行思考的一种有意识的控制手段。
后现代艺术中,由于主体的消失,作品失去深度和历史感,仅仅具有作用于人感官的刺激性,而没有任何启发和激扬的功能,换言之,它强调的只是欲望本身。
应该看到,由于政治的和文化的原因,后现代主义对东方文化的影响更多地是理念上的启迪。
后现代文化在文学上,作为一种叙述话语和风格,表现为无选择技法、无中心意义、无完整结构,叙述的过程呈发散形,意义的中心被消解、发散到文本的边缘地带。
受它的影响,我们的身边既出现了孙甘露为代表的新写实小说,也产生了消费者文学及其代表“王朔现象”。
现在来看,现在断言后现代主义是否能成为东方文化的主流尚为时过早,但应看到,全然取消精神衡量指标和存在维度,消解历史意识已渐成为一种风尚。
排除几个不可能的后现代主义定义。
第一,后现代主义不是一个风格概念。
那种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风格的观念,之所以不能成立,乃是因为,不管以什么样的风格术语来界定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人们发现两者其实难于区分,或者,后者只不过是前者早已拥有的某些风格的强化或变调而已。
后现代主义与电影

后现代主义与电影【摘要】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席卷全球,也引领电影艺术进入”后现代时代”。
后现代主义电影作为表现后现代主义思想的一种影像形式,凸显其众多特征,成为理解后现代思潮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电影《越光宝盒》说起,分析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特征以及其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电影,越光宝盒一、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电影后现代主义是孕育于30年代,在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
它的出现在整个思想文化领域进行一场”后现代转折”,其已超出文学和艺术领域,深达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神学等诸多领域。
”后现代主义”一直是学界争论的集中点,虽然各方观点和立场有所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掀起了批判超越”现代性”的思潮,是时代发展和商业文化的结果。
后现代主义电影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按照伊格尔顿对于后现代主义的定义,我们可以讲后现代电影看做是带有能反映后现代社会时代特征的艺术风格的电影类型,这种艺术风格上是无中心的、无根据的、拼贴的、戏仿的、模拟的、多元主义的,它模糊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往往与消费社会的商业文化和高度发达的科技媒介联系在一起的。
也可以说后现代电影,是指具有怀疑气息,不相信人类解放的宏大叙事,不相信主体人的伟大神话,是对崇高感、使命感的拆散。
总的来说,后现代主义电影既不是一种电影流派,也不是一种电影类型,而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带有某些后现代主义特征的一些电影。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特征把握它。
二、《越光宝盒》中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特征(一)内容方面后现代主义艺术强调没有权威、没有标准的,就如同费耶阿本德所说”在这个时代中怎样都行”。
因此,后现代主义电影无论从它的手法还是表达的主题上,都解构了传统电影。
不忠于传统得审美观念与伦理道德,不遵循传统叙事手法与语言风格,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反传统性。
1.对历史的颠覆《越光宝盒》是对于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许多情节和人物的彻底颠覆。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区别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区别是什么?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区别是:1、哲学上现代主义是以理性主义、现实主义作为哲学基础,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为哲学基础。
2、思想上现代主义强调对技术的崇拜,功能的合理性与逻辑性,后现代主义则推崇高技术,高情感,强调以人为本。
3、方法上现代主义遵循物性的绝对作用,标准化,一体化,产业化和高效率、高技术。
后现代主义则遵循人性经验的主导作用,时空的统一性与延续性,历史的互渗性及个性化、散漫化、自由化。
4、设计语言上现代主义遵循功能决定形式,“少就是多”,“无用的装饰就是犯罪”(洛斯语);后现代主义遵循形式的多元化、模糊化、不规则化,非此非彼,亦此亦彼,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双重译码,强调历史文脉、意象及隐喻主义和“少令人生厌”(less is bore)。
后现代主义风格特点“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现代主义风格引领设计潮流已近一个世纪。
从威廉·莫里斯为“红屋”设计的家具、到麦金托什设计的直背餐椅、从赖特的“流水山庄”、到格罗皮斯的包豪斯校舍、勒·柯布西耶的萨沃伊别墅。
都充分体现了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
然而,现代主义在完成它特定的使命后走下了历史的神坛,后现代主义成为主流设计。
究竟后现代主义有什么样的特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性化、自由化后现代主义作为现代主义内部的逆动,是对现代主义的纯理性及功能主义、尤其是国际风格的形式主义的反叛,后现代主义风格在设计中仍秉承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人在技术中的主导地位,突出人机工程在设计中的应用,注重设计的人性化、自由化。
2、体现个性和文化内涵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设计思潮,反对现代主义的苍白平庸及千篇一律,并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作为哲学基础,推崇舒畅、自然、高雅的生活情趣,强调人性经验在设计中的主导作用,突出设计的文化内涵。
3、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后现代主义主张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强调设计的历史文脉,在世纪末怀旧思潮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追求传统的典雅与现代的新颖相融合,创造出集传统与现代,融古典与时尚于一体的大众设计。
浅析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

浅析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文化思潮,它对传统的艺术形式进行了颠覆和重构,探讨了现代社会和人类存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电影艺术中,后现代主义的思想也得到了广泛的探讨和表现。
本文将结合国内电影实例,浅析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
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体现在对叙事结构的颠覆和多样性。
传统的电影叙事通常是线性的,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而后现代主义电影则更加强调跳跃式的叙事和非线性的结构。
这种非传统的叙事形式给观众带来了更强烈的审美冲击和思考空间。
国内导演贾樟柯的电影作品《一一》就采用了跳跃的叙事结构,通过不同时间点的镜头交织呈现主人公成长的故事,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多路并行的叙事结构也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一大特点,国内导演王家卫的电影作品《重庆森林》就采用了这种叙事结构,通过多条线索交织呈现了主人公们的生活故事,展现了复杂而多样的现实世界。
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还体现在对视觉形式的创新和融合。
后现代主义强调对传统视觉形式的颠覆和重构,倡导多种艺术形式之间的融合和碰撞。
在国内电影中,这种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呈现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导演宁浩的电影作品《疯狂的石头》通过对不同影像语言和表现形式的融合,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影像审美,同时也突破了传统的电影叙事结构,给观众带来了不同寻常的视觉震撼。
后现代主义对视觉形式的重塑也体现在一些先锋导演的电影作品中,他们通过摄像技术的创新和实验,实现了对影像形式的重新定义和表达,给国内电影带来了更多的艺术可能性和想象空间。
后现代主义在国内电影中的艺术呈现还体现在对主题的多元探讨和反思。
后现代主义强调对主题和价值观的颠覆和重构,探讨现代社会和人类存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国内电影中,这种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呈现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导演王小帅的电影作品《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通过对个人和家庭的故事叙述,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和内心世界的多元性,展现了后现代主义对主题的多元探讨和反思。
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现代主义文化的比较

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现代主义文化的比较作者:李华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第05期[摘要] 本文对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文化做了比较研究,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化对传统理念的反叛是以四种深度模式的消失j(r标志的。
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现代主义文化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一是主体性的消失,平面化、去历史化、无中心是其主要的表现;二是不确定性,二者的可解释性不同;三是形象的出现,距离感、现实感的消失,摄影、电影、电视的超级现实主义特征使现实的形象代替了实际的现实:后现代主义成为了和启蒙时代决裂以及对现代性批判的代名词。
[关键词] 主体性消失;不确定性;形象的出现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一书中,杰姆逊把资本主义分成了三个阶段,即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阶段,晚期资本主义或多国化的资本主义阶段。
他认为艺术上出现的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分别对应着资本主义的不同阶段,并且“应该将这些名称看成是某一阶段的文化风格,代表着某一阶段的文化逻辑。
这不同的风格与语言的关系也是不一样的,每一阶段都有对语言的不同认识和不同的使用方法。
”现实主义阶段文化注重写实,现代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平面感、变形,而到了后现代主义,这一阶段的文化无中心,无深度,更加反权威与平面化。
现代主义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文化都体现了对前一个阶段传统理念的反叛,随着艺术与经济相结合,艺术充分进入商品生产世界,现代主义文化没落了,出现了一种新的艺术世界,即后现代主义的世界。
一、后现代主义文化是对传统理念的反叛——以四种深度模式的消失为标志传统的艺术理念总是在寻找作品表象之下内在或隐含的某种意义,企图走进一个内在的意义里,人们相信这样的表象之下必定有某种隐含的意义,这种思维模式,在后现代主义文化里被完全抛弃了。
只注重表面现象,不去追求隐藏在表象之下的蕴惫,也没有必要去追寻什么,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思维模式彻底否定了传统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的转换是以四种深度模式的消失为标志的。
后现代主义电影(一)后现代主义电影

后现代主义电影(一)后现代主义电影本文话题:后现代主义电影知识分子因为爱情都市情感电影大话西游后现代主义电影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广义上,后现代主义电影指带有能反映后现代社会时代特征的艺术风格的电影类型,这种艺术风格上是无中心的、无根据的、拼贴的、戏仿的、模拟的、多元主义的,它模糊了高雅与世俗、艺术与生活经验的界限,往往是与消费社会的商业逻辑和高度发达的科技媒介联系在一起的。
在狭义上,后现代主义电影指对后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进行反映和反思的电影类型,它具有知识分子精英的怀疑气质,不再相信真理的存在和可追求性,不再相信人类解放的宏大叙事,也不在相信主体人的伟大神话,它是对崇高感、悲剧感、使命感的疏离和拆解,在具体的电影摄制上,它往往把这种思想气质融入到电影的表现内容、反映视角、框架结构和镜象语言上,这使得电影往往能显出1种强烈的实验性质和前卫立场个人观点:简单的说,现代主义是希望人人都变成只具有人类“优点”的超人,而后现代主义则开始思考以前认为的一些“缺点”真的是缺点吗?开始思考什么样是真正的“人”。
后现代主义也模糊的具有地域差别性,如香港电影,表现的大都是细腻的情感,而且突显后现代语境下都市人的情感危机;英国的后现代主义电影好象特别热衷于暴力、战争、吸毒、等社会阴暗面的主题,并通过这些主题的揭示表现出青年一代对社会秩序的反叛和人性本质的不信任;如美国的后现代主义电影大部分注重的是科学创造或英雄塑造,反映出美国人对完美的幻想和对严重的工业社会这个现实的恐慌。
香港:1.一锅煮烂了的八宝粥:刘镇伟《大话西游》(以《大话西游》为例详细结构后现代主义电影)谈到香港的后现代电影,就不得不说《大话西游》,有人说周星驰的无理头是中国后现代的1种集中表示。
《大话西游》真正的名字应该是《西游记》,上集叫《西游记第一百零一回之月光宝盒》,下集叫《西游记大结局之仙履奇缘》,从名字上我们即可看出,《大话西游》本意就是为了标榜自己的反叛,不过这个名至实归的片名也确实深入人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院系:海峡动漫系年级:专业:汉语言文学(媒体创意方向)学号:摘要:现代主义选入电影,要比它选入诗歌、绘画、音乐等晚一、二十年。
1907至1914年,立体主义流行一时,而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则还处在幼年时期:无声的长故事片刚刚出现,蒙太奇技巧还在萌芽阶段。
但电影毕竟是一种“二十世纪的艺术”,它对其他艺术的影响有着极强的接受力,所以在不多几年之后,在现代主义艺术革生的欧洲便开始了一场电影先锋运动,这是现代主义在西方电影中的第一次兴起。
现代主义电影是由表现传统的戏剧化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深入到表现人物内心更细微、更隐秘的情绪变化,探索人性中最本原的东西(张扬个人直觉和情绪),横向再现社会生活、任务情绪,注重任务情绪的自然流动(意识流)、使电影由视觉艺术升华为内心感受的艺术影片。
后现代电影并不把原叙事所追求的共时(即通过同一性的中心维系作用实现整体思想的一致,如电影“梦幻般完美的故事”、“逻辑缜密的对白”、“封闭的结构”以及“完满的结局”等)看作是自己的终极目的。
后现代作品更倾向于打破求同的稳定模式,而强调差异的不稳定模式,或者说提倡语言游戏的异质多重本质,即多元式的话语异质。
具体地说,就是从影片的“文本叙事”、“话语传达”到“受众接受”的各个层面都引入多元化的概念,不再强求故事、结构与电影文本内在表达的至全至美和接受共鸣,转而更宽容地面对影片各层面的断裂、局限、矛盾与不稳定性。
Modernism in the film, than it selected poetry, painting, music, twenty years later. From 1907 to 1914, cubism, popular, and the film as an art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long story silent just appeared, montage technique in bud stage. But the film is a kind of " Twentieth Century art ", its effect on other art has a strong capacity, so after a few years, in the modern art leather raw Europe began a movie avant-garde movements,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e rise of modernism in western movies.Modern movie is displayed by the traditional dramatic storyline and characters to depict the inner emotional changes more subtle, more intimate, explore the most primitive nature of things ( publicity personal intuition and emotion), lateralreproducing social life, pay attention to the natural flow of task task mood, emotion (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 the the film by the visual arts into the feelings of art film. The postmodern movie is not the original narrative pursuit of synchronic (through the center of the whole idea to maintain consistent, such as movie " fantastic story ", " logical dialogue ", " closed structure " and the " good ending " ) as the ultimate goal himself the. Stable mode of postmodern works tend to break the sameness, and emphasizing the unstable modes, heterogeneous nature or advocate of language games, namely multiple discourse heterogeneity. Specifically, is from the movie " narrative ", " discourse communication " to " the audience to accept " at all levels ar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diversification, no longer insist on the story, structure and the film text inherent expression to the beauty and resonance, instead more tolerant fault, on every aspect of the film surface, and limitations instability of contradiction.关键词:现代主义电影、后现代主义电影、反传统、电影特征、创新与超越Movie modernism, postmodernism film, anti - traditional, film characteristics, innovation and Transcendence现代主义电影与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异同一、异同:(一)、不同点:1、背景:现代主义电影出现于20世纪初期,在现代工业兴起,涌现出一批中产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冷漠,孤僻,社会变成了一种异己的力量。
以及两次世界大战,都使西方文明被抛进了一场深刻的危机之中。
而后现代主义电影则是出现于20世纪晚期,西方社会经历了危机和动荡的时代,嬉皮士、反文化和性解放思潮的泛滥,反映了青年一代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愤懑、反抗和精神上的混乱。
现代主义的生存土壤是商品生产为目的的工业社会,后现代主义则是把后工业化社会作为时代背景。
2、基础:现代主义电影是在写实主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超越的;而后现代主义电影则是在现代主义电影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超越。
3、主体:后现代主义电影中主体已消失,人不再处于中心地位,一切都是碎片。
作品更倾向于打破求同的稳定模式,而强调差异的不稳定模式。
从影片的“文本叙事”、“话语传达”到“受众接受”的各个层面都引入多元化的概念,不再强求故事、结构与电影文本内在表达的至全至美和接受共鸣,转而更宽容地面对影片各层面的断裂、局限、矛盾与不稳定性。
而现代主义电影中人仍是主体,仍处于中心地位。
4、形式:现代主义电影注重内心,不再是仅通过故事本身来传达感情, 而且电影形式本身也成了直接表现情绪的手段,由视觉艺术升华为内心感受的艺术。
而后现代主义电影只注意表面,都以物的形式呈现,没有任何热情和主题思想需要表现,只做客观地陈述和展现。
5、理论:现代主义是现代工业发展、现代社会成熟的理论成果;后现代主义是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或曰信息社会发展形成的思想结晶。
6、深度消失:现代主义艺术总是以追求乌托邦的理想、表现终极真理为主题,而后现代主义艺术则放弃了作品本身的深度模式,不再具有思想,不再提供解释,拒绝挖掘任何意义,仅仅追求语言快感。
7、历史感消失:后现代主义电影历史意识消失,使影片自身与历史处于断裂状态;而现代主义电影却有历史意识。
8、距离感消失:现代主义电影中距离既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界线,它是使观众对电影进行思考的一种有意识的控制手段。
后现代艺术中,由于主体的消失,作品失去深度和历史感,仅仅具有作用于人感官的刺激性,而没有任何启发和激扬的功能,换言之,它强调的只是欲望本身。
9、两者关系:后现代主义电影是对现代主义电影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也是它的批判与超越。
10、人物:在后现代主义电影中,人物大多是社会下层的小人物为主,而现代主义电影的人物却没有明显限制。
(二)、相同点:1、它们都是一股文艺思潮,批判传统和正统。
但它反对“科学的独裁性”,都对文艺创作和评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都适应了时代的发展;2、都颠覆了传统电影,都对传统电影的结构和手段等进行改变、创新;3、在影片中常采用是不同于传统的时空观、叙事结构等。
二、例子:现代主义电影:《广岛之恋》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由法国文坛“作家电影”鼻祖级人物阿仑·雷乃导演的电影,在1959年5月的第1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犹如一匹黑马,轰动了整个西方影坛。
同时作为一部反传统的现代主义电影的经典之作,拉开了电影从传统时期进入现代时期的帷幕。
影片的故事并不复杂,它主要讲述了在广岛参与反战电影拍摄工作的法国女演员艾曼妞丽娃,与已婚的日本建筑师罔田英次发展出一段若有若无的婚外爱情故事。
在暧昧的一夜情爱关系里,女主角不断受到二战期间在家乡内韦尔与德国士兵相恋的往事的困扰,并经常沉浸于被法国抵抗运动战士的冷枪打死的德国前男友的恋爱往事中。
作为一部反传统的现代主义电影的经典之作,拉开了电影从传统时期进入现代时期的帷幕。
人们说《广岛之恋》是电影的转折点,影片中首次出现大胆而新颖的叙事技巧,电影将早已为文学把持的地盘夺了过来,超现实主义和意识流介入,影片同传统的、以设置一个无所不知的讲述者为基础的现实主义表演实行了决裂。
一个或多个人物的独白取代了讲述者。
世界不再是被描绘的了,而是反映在人的脑海中,观众也不得不以新的方式去感受这些影片。
被誉为现代影片的开山之作,左岸派作家电影的代表作,也牢牢打下“作家电影”的印记。
简单的情节线与暧昧多义的主题探索结合,依赖视觉形象,构成一种独特风格,散发着浓烈的文学色彩。
艺术家采取鲜明的立场直接干预生活,把赤裸裸的社会现状搬上银幕,触发观众的情感与选择,这在“左岸派”之前的法国电影中尚不多见。
作为一部现代电影的开山之作,《广岛之恋》的特色在于它的主题的复杂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