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影像中的后现代性
后现代电影名词解释

后现代电影名词解释
后现代电影是一种电影制作和审美风格,它于20世纪后期兴起,并在21世纪初的电影界
占有一席之地。
后现代电影通过它们的叙事结构、视觉效果和主题内容与传统电影有所区别,并试图颠覆传统的电影语法和观众对电影的固有预期。
后现代电影拒绝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而是采用非线性、片段式或乱序的叙事方式,以创造一个复杂的非逻辑的故事结构。
这种叙事风格强调观众的主动参与和解释,并经常打破第四面墙,即将观众直接拉进电影的虚构世界中。
后现代电影的视觉效果通常也非常独特,包含诸如重叠图像、快速剪辑、长镜头、手持摄像等技术,以突破传统电影制作的框架。
这些效果有时被用来表达电影角色的内心感受或情绪状态,有时则仅仅用来装饰场景或增加影片的视觉冲击力。
在主题内容上,后现代电影经常探索权力、身份、现实与虚构之间的模糊边界。
它们往往关注社会政治问题、流行文化、大众媒体的影响以及人类存在与现实的关系。
后现代电影也喜欢使用隐喻、象征和符号手法来表达思想,以及挑战观众对现实和真相的固有看法。
总体而言,后现代电影旨在通过追求独特的叙事结构、视觉效果和主题内容,与传统电影创作进行对话和辩驳,并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影体验。
后现代主义与电影

后现代主义与电影【摘要】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席卷全球,也引领电影艺术进入”后现代时代”。
后现代主义电影作为表现后现代主义思想的一种影像形式,凸显其众多特征,成为理解后现代思潮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电影《越光宝盒》说起,分析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特征以及其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电影,越光宝盒一、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电影后现代主义是孕育于30年代,在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
它的出现在整个思想文化领域进行一场”后现代转折”,其已超出文学和艺术领域,深达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神学等诸多领域。
”后现代主义”一直是学界争论的集中点,虽然各方观点和立场有所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掀起了批判超越”现代性”的思潮,是时代发展和商业文化的结果。
后现代主义电影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按照伊格尔顿对于后现代主义的定义,我们可以讲后现代电影看做是带有能反映后现代社会时代特征的艺术风格的电影类型,这种艺术风格上是无中心的、无根据的、拼贴的、戏仿的、模拟的、多元主义的,它模糊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往往与消费社会的商业文化和高度发达的科技媒介联系在一起的。
也可以说后现代电影,是指具有怀疑气息,不相信人类解放的宏大叙事,不相信主体人的伟大神话,是对崇高感、使命感的拆散。
总的来说,后现代主义电影既不是一种电影流派,也不是一种电影类型,而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带有某些后现代主义特征的一些电影。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特征把握它。
二、《越光宝盒》中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特征(一)内容方面后现代主义艺术强调没有权威、没有标准的,就如同费耶阿本德所说”在这个时代中怎样都行”。
因此,后现代主义电影无论从它的手法还是表达的主题上,都解构了传统电影。
不忠于传统得审美观念与伦理道德,不遵循传统叙事手法与语言风格,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反传统性。
1.对历史的颠覆《越光宝盒》是对于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许多情节和人物的彻底颠覆。
《2024年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范文

《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篇一一、引言后现代主义,作为现代社会文化思潮的一种重要形式,以复杂的表达方式和多元化的思维视角对现代生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众多艺术领域中,电影作为表现力最强的艺术形式之一,后现代主义的影子无处不在。
而王家卫电影作为华语电影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影像风格和深刻的人文内涵,将后现代主义的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
本文将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背景出发,结合王家卫电影的创作实践,探讨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
二、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背景后现代主义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社会,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思和批判。
它强调多元性、非线性、不确定性和解构主义等特征,以挑战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模式。
在艺术领域,后现代主义以突破传统的创作手法和形式,呈现出复杂多元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体验。
其影响范围广泛,包括文学、电影、绘画、音乐等各个领域。
三、王家卫电影的后现代主义特色1. 都市情感王家卫的电影中常常呈现出都市人的情感纠葛。
如《重庆森林》、《一代宗师》等作品,通过都市的繁华与冷漠,表现了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的孤独、迷茫和追求。
这种都市情感正是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反映和思考。
2. 影像风格王家卫的电影在影像风格上具有鲜明的特点,如运用大量的长镜头、慢动作、重复剪辑等手法,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视觉效果。
这种影像风格既是对传统叙事方式的突破,也是对后现代主义审美观念的体现。
3. 叙事结构王家卫的电影在叙事结构上往往采用非线性的方式,打破传统的时间和空间顺序,使故事呈现出一种多维度、多视角的特点。
这种叙事结构不仅符合后现代主义的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也使电影更加丰富和有深度。
四、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的相互影响1. 王家卫对后现代主义的实践与创新王家卫的电影作品在内容、形式和风格上都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特点。
他通过对都市情感的深刻挖掘、独特的影像风格和叙事结构,将后现代主义的理念付诸实践。
同时,他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尝试新的手法和形式,为后现代主义在电影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贡献。
王家卫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研究

116影视动漫王家卫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研究王可1,王潼2(1河北传媒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1430;2河北省创新教育学会 艺术培训中心,河北 石家庄050000)摘要:在高度商业化的香港影坛,导演王家卫以鲜明的形式主义与浓厚的表现主义阐述了后现代主义电影美学的艺术特色。
他凭借独特的个人思想、碎片化的影像叙事、风格化的镜头语言,向观众展现了与传统电影不同的影像世界。
本文以王家卫导演的《重庆森林》《花样年华》等影片为例,通过分析电影中的叙事方式和视听语言,对其后现代主义风格进行研究。
关键词:王家卫电影;后现代主义;叙事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9-0116-02一、后现代主义叙事表达方式对于后现代主义电影来说,任何深度都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强加的,所以深度拆解、消解以及不确定性成为后现代主义电影的主要风格,表现出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主题内涵。
后现代主义电影反对线性的、单一的叙事模式,习惯拆分叙事结构,甚至消解叙事结构,可以给观众提供一种“解构式”阅读的方式,也正是这种叙事方式给受众自由想象的审美空间[1]。
(一)叙事主题的后现代性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想开始在香港出现,香港特殊的经济发展方式和多元化的文化背景都对王家卫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王家卫的电影不论是影片特色、主题表达还是叙事风格都与香港这个特殊都市、当代电影及文化界紧密契合,而后现代文化是与当代社会的高度商品化和高度媒介化联系在一起的。
香港文化是中西文化的交融,它的重要性就是后现代性[2]。
香港多元性的文化和电影类型以及当代国际电影潮流成为王家卫电影叙事主题的文化背景,他用独特的叙事主题阐述现代都市内涵,让迷茫的青年产生共鸣,以鲜明的、具有个人特色的表达方式表现都市青年内心的迷茫与孤独。
王家卫的所有作品主题都是统一的,且情感表达统一、具有连续性,这也是王家卫后现代主义风格的突出之处。
简述后现代风格

简述后现代风格后现代风格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一种艺术和文化形式,它在各个领域都有所表现,包括绘画、音乐、建筑、文学、电影等。
后现代风格的特点是打破传统的规范和界限,突破传统艺术的束缚,追求自由、多样和个性化的表达。
在绘画领域,后现代风格突破了传统绘画的限制,摒弃了传统绘画的写实性和精确性,取而代之的是更加自由和抽象的表现方式。
艺术家们常常使用非传统的材料和技巧,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他们追求形式的多样性和自由性,不拘泥于传统的绘画规范,以个人的感受和思想来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
在音乐领域,后现代风格的音乐作品常常具有复杂的声音结构和不规则的节奏。
它们打破了传统音乐的和谐和稳定性,追求音乐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
后现代音乐常常使用非传统的乐器和声音效果,以及实验性的创作方法,使听众感受到一种全新的音乐体验。
在建筑领域,后现代风格的建筑作品常常具有非常规的形状和结构,突破了传统建筑的规范和限制。
建筑师们追求建筑的个性化和独特性,通过创新的设计理念和材料运用,打破了传统建筑的束缚,创造出令人惊艳的建筑作品。
后现代建筑常常追求与环境的融合,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文学领域,后现代风格的文学作品常常具有碎片化的叙事结构和模糊的语言边界。
这些作品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叙事顺序和逻辑,追求多样和混杂的叙事方式。
后现代文学作品常常涉及现实生活中的碎片和片段,通过拼贴和混合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受。
在电影领域,后现代风格的电影作品常常具有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电影导演们追求影像的多样性和创新性,通过超现实的手法和特效的运用,创造出令人难忘的电影体验。
后现代电影也常常涉及社会和政治议题,通过影像的符号和隐喻来表达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和批判。
总的来说,后现代风格是一种追求自由、多样和个性化的艺术和文化形式。
它打破了传统的规范和界限,追求创新和突破,以个人的感受和思想来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
后现代风格在各个领域都有所表现,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艺术和文化体验。
魔幻现实主义电影中的后现代性叙事

魔幻现实主义电影中的后现代性叙事魔幻现实主义特征中不乏后现代性。
譬如:夸张、非理性、荒诞、时空错置、陌生化、颠覆性等。
从后现代主义是多元论这一层面来看,魔幻现实主义亦呈多元论特征。
这一点在魔幻现实主义影片中表现尤为突出:对“中心”进行解构,风格化的画面、戏剧元素、动画特效、交叉叠化、拼贴等都与魔幻现实主义电影中体现魔幻的元素趋于一致。
温迪·B·法里斯在《魔幻现实主义:理论、历史、社区》之“谢拉扎德孩子:魔幻现实主义及后现代小说”一文中把如马尔克斯、萨尔曼·拉什迪等称为后现代魔幻现实主义者,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是后现代主义中组成部分。
“但无论如何,魔幻现实主义的范畴可以被有利可图地扩展到描述西方当代叙事的一个重要主体,正如我所建议的,构成后现代主义流中的一股强大的潮流。
”本文对中西几部公认的魔幻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进行分析,抛开其他后现代的特征,仅从主体存在、主体异化等方面探索魔幻现实主义影片中的后现代性叙事。
一、魔幻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中的“本体论”:主体存在本体论的根本是“存在”,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论是研究物体的分类问题。
之后哲学界对物体—观念—联系之间展开研究,随着物体与环境的变化,“存在”的涵义越来越丰富。
本文所关注的影片中主体存在的问题,是从主体的现实存在与观念去探索隐藏在背后的东西,探讨形而下世界的形而上根据。
抑或说是探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背后那个抽象的、精神或物质的基础。
假若正如布莱恩·麦克黑尔(Brian McHale)所主张的那样:现代主义是认识论的,涉及知识的问题,而后现代主义是本体论的,涉及存在的问题,那么魔幻现实主义影片中对本体论的思考——主体存在问题就具有后现代性了。
后现代主义的实体哲学家们力图通过在不同环境下的哲学行动来重新定义存在,主要依赖于生物学、生态学和认知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动物在自然和人工提供的环境中的认知情况。
影片《杀手公司》中的后现代主义元素分析

语 言上 都 带有 浓厚 的后 现 代主 义特 征 。 去 人 任务 外 , 过 着正 常人 的 生活 : 所布 置 除 完全 住
香 港 电影 外 , 亚 洲影 坛 占有重 要 一席 之地 得 整洁温 馨 , 通 的人家 没有 区另 喜欢 动 在 和普
古 各 使 的韩 国 电影 , 自二 十世 纪 九十 年 代 以来 得 到 手 煮饭 , 为做不 出可 口的饭菜 而烦 恼 他 们 滚 、 典 , 种 音 乐形 式 被 导演 信 手 拈来 . 也 了迅速 发展 , 出百 花齐放 的态势 。 呈现 不但金 甚 至 还是 追 星族 , 孩子 气 地迷 恋着 共 同 的偶 影片 充满 了后现代 的 时尚和 快感 。
还 的 华 响 。 其 是 二十 世纪 八 、 十 年代 以来 , 方 代 文化 的 影 响下 . 出现 了众 多无 法划 归 类 特 》 演 出过 程 中, 丽 的歌 剧 院场景 给影 片 尤 九 西 型 的影 片o杀 手公 司 ) 属于 这种 影 片, ( ( 地 它虽 极 其 现代 的影 像 表达 中加 入 了古 典 、 严 的 庄 的后现 代 电 影蓬 勃 发展 , 出现 了一 系列 代表 但 形成 了强 烈 的对 比。 时, 员们 多 处 同 演 作 品, 昆汀 ・ 伦蒂 诺( e t aa t o 然 借 用 了传统 的警 匪片 样 式 , 又 对这 种 样 气息 , 如 塔 Qu ni T rni ) n n
后 现代 电影特 征 。
【 键词 】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 电 关 影 类型电 影 暴力美学
发 生 于 欧 美二 十 世 纪 六十 年 代 的 后现 也 表 现 为 电影 中融 合 了 更加 多的 其 他 诸种 正 是后现 代 主义 电影的显 著特 征。 后现 代 电 影 中 类型 的 混 杂还 体 现 在 影 代 主义 文 化 思潮 . 初 只是 一 个 文学 批 评概 艺术 形式 。 最 好 莱 坞缔 造 了类 型 片的 样板 模 式 , 匪 片 中糅 合 了更 多种 的 艺术 形式 杀手 公司 》 警 念 . 来 逐渐 蔓 延 到其 他领 域 。 七 、 十年 后 至 八 代 , 代主 义 已广泛存 在于 西 方的艺 术 、 后现 社 片 、 幻 片 、 科 爱情 片 、 怖 片 、 恐 动作 片 等 都 曾 会 文 化 和哲 学 等 各 个领 域 。 影作 为“ 电 第七 经 风靡 一 时 , 且 直到 今 天 它们 依 然在 银幕 而 除 在后现 艺 术 ” 不 可避 免 地 受 到 了后 现 代 主 义 的影 上广 泛存 在 。 了这些传 统 的电影 外 , , 的导 演张 镇 为 舞 台剧 导演 出身 , 在 片 中 我们 多处能 寻觅 到舞 台剧 的痕迹 。 突出 的是 , 最 导 演将 最精 彩 的杀 人行 动安 排在 歌居 哈 姆 雷
后现代主义视阈下电影《第十一回》的影像文本探析

《戏剧之家》2022年第03期 总第411期163影视观察后现代主义视阈下电影《第十一回》的影像文本探析蔡芯蕊(南京艺术学院 传媒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作者简介:蔡芯蕊(1998-),女,汉族,湖南长沙人,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摘 要】由陈建斌执导的电影《第十一回》于2021年4月与观众见面。
《第十一回》在延续前作《一个勺子》的现实议题基础之上,掺杂了更多的后现代性表达。
带有明显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影像文本是影片创作手法之一,这不仅体现了导演的作者性表达,同时将大量解读权利赋予观众。
本文将立足于后现代主义理论视阈,从权威的解构、影像符码的消解、非常态的叙事时空以及开放性影像文本四个特征,对《第十一回》的影像文本进行探析,进而揭示后现代主义在影像中的表达及其审美的有效性。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视阈;影像文本;《第十一回》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2)03-0163-03电影《第十一回》讲述了一个带有荒诞现实主义色彩的故事,主角马福礼是一个背负着“杀人犯”恶名的小市民,三十年前因碍于面子承认了情杀,如今他的故事被剧团改编成话剧,在家庭压力下,马福礼决定阻止话剧上演并还原案件的真相。
影片一切因果矛盾都围绕三十年前一场拖拉机溜车命案展开,导演陈建斌以章回式的叙事结构,将全片分为十一个章节,讨论现实与戏剧、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影片中充斥的大量戏剧台词,舞台上下时空的交错,让观众体会到导演强烈的表达欲望。
此外,影片中包含反传统模式的叙事与大量现代化的视听语言,都体现了对于权威、传统价值观的消解。
影片在文本层面有十分强的解读性,同时也给予观众思辨式的审美体验。
一、权威的解构——对传统价值观的颠覆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叛,倡导打破传统价值规范,解构权威。
解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认为,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精神消解一切固定结构,拆解一切“在场”,即给定的事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影像中的后现代性前言后现代对于西方传统文化有着批判与反动性,并试图颠覆西方文化现代性之精神和基础核心。
但是,基本上后现代主义仍称不上是一种严谨的主义,自身没有建构一套自证的思想理论体系,只表现出欲表达的意识形态,此种现象与其它文学、艺术、音乐、影、建筑、政治一样?对目前社会的现代性的批判,对近代科技知识内容合理性的质疑,也对各种既定的规则、条例、权力加以否定。
然而,后现代带着批判与反动精神的发展,却是来自于现代主义的缺失。
并依附现代性的腐植中成长。
后现代现象中最基本的主题即是「复制」。
从影像作品「电影」谈起,其在艺术领域上的定位,具有非个人化的集体创作性格,但却也有领导统驭的作者表现论述。
不管它的性格如何,它依然需要工具的手段所「复制」出的电影作品。
「复制」这样的主题无不充斥现今整部影片的表达与呈现,透过平面的电影屏幕,观众就可以获得充满想像的立体空间的满足,视觉亦是感受空间最主要的感官媒介因素,身处于黑暗中所能体验到的空间感是模糊、不确定的,甚至是不知。
相反地,从对空间的可辨识性经验当中,试图以后现代观点厘清与界定后现代设计产物中(尤其是空间),藉由电影空间中视觉感官解读影像空间意涵相对于真实空间所造成的差异性。
前提为视空间(不管是电影中所营造出的空间或者是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真实空间)为文本,独立于创作者和大众。
后现代的叙述性李欧塔(Jean Francois Lyotard)在「后现代情状」一书中提到叙事(narrative)的概念,简单的说就是「叙述故事」,故事包括了神话、寓言、小说等等不同的类型。
亦概念为思考推理之前须有一个物象依据为基础的指涉,并建立在多重意义上的思维模式。
而所谓的「物象」是指一事物的形象反映,例如在有颜色表达语词出现前,对红色、绿色之类的表达概念可能以「像血那般的」、「像草坪那样的」。
现在人的思维模式,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长期的修正与改变之后,才逐渐到达较高层次的思考形式。
然而,物象具有多重意义的,概念也往往简化了很多丰富意义的可能性。
对李欧塔而言,「后现代」并非指历史上的一段时间或一个阶段,而是一个观念或意识,其价值与意义在于提出一种反省,用来批评「现代性」因偏失所引发的各种问题。
一般而言,后现代与现代主义是延续而断裂的关系,后现代是在现代主义的架构中队现代主义进行颠覆、批判。
因此后现代抗拒中心的存在,对于不同的声音、文化,采取开放、接纳的态度。
后现代影像空间论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从整体叙事着手分析与后现代文艺美学相对应的后工业社会结构变化是詹明信文化理论的一大特点,他将后现代文化视为突破狭义传统文化的界限,并扩展到各种新的领域,甚至,渗透到资本与商品的运作之中,分析各种形象复制的文化工业,除了他最重视的电影与空间论域外,还有录像、广告、绘画到各种艺术消费形式,詹明信在众多的理论著作中更尝试将后现代主义理论形成一种广泛的文化逻辑,并将它连结于晚期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
因此,他认为当前的文化和社会组织有根本性的断裂,萎靡的现世主义抹煞了历史,也不再感觉到会有一个不同意义的未来,出现了一种迷失的超空间(hyperspace)并以此作为后现代文化的最重要特征。
他的观点还和许多后现代理论脉络是相关的,一如德勒兹,詹明信分析了主体的那种精神分裂式的崩溃;又如布什亚,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影像与类像的文化,广泛地呈现虚拟真实。
并也沿用后结构主义强调的不稳定与不确定性,用以分析后现代空间无从解读、无从标绘(unmappable)的特性。
詹明信也引入阿图塞关于意识型态的界定:「主体与其真实存在状况之想象关系之再现」,从而将空间分析推向社会结构的领域,因为,后现代的身体是被极端不连续的空间现实所包围,而且直接暴露在媒体下,所有的掩护和中介都被移除了,班杰明(Benjamin)所谓的氛围(aura)完全被抽离,在这种脉络中,詹明信认为「再现」这种复杂的空间辩论的模型,以影片和书的形式存在,但到了变成影像和景观的过程里,指涉物(referent)却消失了。
另外,詹明信又提出如布什亚式的类像物(simulacrum)的新空间逻辑,而且揭示其对以前历史时间的重大影响,过去本身因而被修改,所有历史性和社会性都被消除,而变成现在巨大的影像群,对过去而言,只是犹如众多照片一般的类像物而已。
他亦质疑后现代怀旧艺术与言语真实的历史性不兼容;但这种矛盾却将怀旧模式推向复杂而有趣的新形式创作,他认为怀旧电影绝不是某种老旧样式的历史内容的「再现」,而是由风格上的涵意(co nnotation)来接近过去,藉由影像的特殊性质来承载「过往」。
在詹明信的观点里,影像与空间都成了这种新美学的帮凶。
在后现代的理论建构之中,「再现」取代了真实,涵意成为想象的承载体,空间作为影像叙适中符参的正文,用以标示其时间或历史感的建构参考地点,变成一种不可靠的想象形式,而影像所为空间呈现的其再现不同世代、不同风格的种种经验,也成为可疑的神话。
以下几点将他的特质描述,用以开发影像与空间思考的后现代向度.平面感作品审美意义深度的消失,后现代主义尝试打破现象与本质对立式的深度模式。
消除表层与深层、真实与非真实、符指与符征之间的对立;因此,从真理走向正文,从意义追寻走向正文的不断替代与翻新。
空间不再仅作为电影意义追寻的载体,而自成影像中的正文而一再更新替换,而两者作为符指与符征的关系不再对立,甚至成为一种无深度的任意组合对应,但却又拒绝挖掘任何意义。
断裂感康德对时间与空间作为人类思维的命题在此消失,历史性可理解为个体对人类时间一种存在的意识或对过去历史兴衰变革规律的意识,但这两种历史意识皆已消失,后现代的表征是以无意识的拼贴(collag e),取代有意识的组合剪接(montage)。
在此,影像与空间的组织规范也消失了,只剩下纯粹的符指,一种非连续性的时间观,过去影像叙事中的时序关系所呈现的体验关系改变了,时间永驻或永变的状态产生特殊的空间形式,拼凑却又切断种种复杂符号及其语法,产生全新的电影空间的可能。
零散化主体作为现代哲学的话语,标示着人的中心地位,但后现代主义中,主体丧失中心地位,已经「零散化」而没有自我的存在,如同无情节的小说或蜡像的解真实化,以此对后现代主体性异化提出抗议。
(ib id:240-241)电影所杜撰的空间经验,或空间重构的影像经验,都呈现了某种后现代式的感知麻木,主体零散成碎片后,以人为中心观点被打破,主观性在支配性意识的丧失中,失去空间或影像调性统一的绝对性。
复制性詹明信所描述的复制的核心在于本体的丧失,商品物化的最终阶段是形象,指涉物退隐,过去传统美学要求的审美尺度的距离感消失了,当今影像时代注定被形象文化(包括电影、电视、广告、摄影)改变人们的思维与生活方式。
以电影来说,很难明白的指出电影的原作是什么,谁也没有清楚的见过,简单的说,电影就是一门可以藉由机械来无穷复制的艺术。
电影场景取代真实空间,如同班杰明所说的,机械复制使艺术从仪式中解放出来成为另一种实践,这种被正文与类像包围的时代,空间与影像的非真实化是同步而具全面性的。
这也就说明了电影中所具有的后现代性最基本主题之一「复制」。
在复制的过程中又有「摹本」与「类像」的区别,「摹本」就是因为有原作,进而对原作的模仿,所复制出来的作品皆被定位为「摹本」,原作仍具有真正的价值,而摹本的价值只是从属于原作,而且借着摹本的帮助可以获得现实感,使人知道自己所处的定位关系。
另一种复制的结果「类像」,就与「摹本」有着根本的差异性,简言叙述,「类像」即是没有模仿对象的「摹本」,就如工业化下大量生产的对象产品一般,产品从生产线一个接一个的完成,但不管生产的数量多少,每一个皆具相同的外观与功能,并拥有完全相同的价值。
「原作」和「摹本」都是由人来创作的,而「类像」看起来不像任何人为的产品。
电影的后现代观点操作视觉影像表现空间形式的设计任务可归纳为:视觉愉悦、形象生产、价值说服、媒体意象等包含技术观取向和价值观取向。
电影空间所扮演的角色也往往是处于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
藉由视觉影像传达创作者的设计理念。
创作意涵的表达亦可藉由空间与第三者的诠释达到更接近作品本质。
空间符码中符征与符旨的解读是被人建构的,其影响的部份牵系着观者的心理状态,从建构的影像空间中透析出观者再建构且具互动性的因素。
并由符号学理论语意层面、象形图记与设计方法的应用,在建构「框化」、「去框化」等概念皆可模拟成真实空间视觉动线的营造。
真实空间的经验是依序时间的连续性,完成前后间的脉络关系,电影空间中跳跃式的场景运用,造成现实与影像间的差异,但这种差异性在处于后现代现象与科技、媒体发展极致的社会中,二者间的差异性渐渐模糊。
电影中的空间亦是经过主题命名的真正自由,电影成为生活型态中一个有效约制的想象空间,在现实的环境里提供了虚构的空间经验,将存在与不存在的空间体验交界模糊,电影空间作为真实空间的「再现」,由真实环境经验投射出虚构影像的真实空间,彼此因社会后现代化现象,真实空间与电影空间的类像化可依附对空间形式视觉的图像、形象、意象作为一种视觉传达与空间设计跨领域的设计理论。
案例分析影像空间成就于观看者的记忆,表现又着墨于空间的地方价值,并作为实质传播接收的有利因素,藉由经常性的经验累积与影响,从意象、观念、价值与符号等意义的给予,加上现实经验、认同性的建立,影像中的空间感于是转化为具有意识型态的地点感,进而表达出说服的目的。
地点感的形成可分为两种:一是透过视觉的方式而形成的地方价值,另一是经由长期的接触与经验感受的地点感。
前者的地方感来自于外在的知识刺激,从实体的「高度可意象性」攫取公共价值的符号意义,让观者认同其再现的生活与价值。
后者则是源自于内在的知识感觉,在一个实质环境中相互关系的影响,并经由长时间的视觉、听觉、嗅觉、处觉的感知说服。
莱尔富便利商店「嘉义鸡肉饭」产品广告:在故事性的叙事发展过程中,掌握地方性与怀旧感作为整部商业影片的主轴,其大纲为:叙述从家乡北上求职的年轻小伙子,带着家乡母亲与长辈的期许与自己的理想离开故土,但却对家乡中的味道念念不忘,藉由此故事性突显产品在观看者或着是消费者心中的地位。
(一)火车站-场景影像空间中场景的选择,取其早期南北主要交通据点-火车站,火车站是多少人理想的出发站和乡愁的纠结不明的场所,并运用产品品名中限定出的地点-嘉义,采设定于嘉义火车站的月台,其明示的重要对象为月台上的告示牌,作为整个商业影片的主场景的正确地点。
(二)便利商店-场景便利商店是一种都市发展的另一项象征,从路边摊贩卖的「鸡肉饭」,转换到当今便利又先进的便利超商中冷藏架上可微波的「鸡肉饭」,转变场景表现中,坚持产品的不变味道与忠实的集体记忆。
(三)鸡肉饭便当-物件在影像串场中一直延续鸡肉饭的画面,从早期的古早味道现今便利商店冷藏架上的「嘉义鸡肉饭便当」,无疑是企图将消费者的旧有记忆经验重新发酵与唤起,尤其是到他乡工作谋生的在外游子们从前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