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弘扬培育论文

合集下载

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争做新时代少年作文

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争做新时代少年作文

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争做新时代少年作文全文共7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争做新时代少年作文篇1弘扬民族精神,爱我锦绣中华"这句话几乎全国人民都知道,但又多少人能做到呢?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从"人文出祖_黄帝,到尧舜禹的克己爱民,孝敬父母等精神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每次在外国人面前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不由得感到自豪起来,滔滔不绝的说着祖先们的那些精神,说什么要向他们学习,可是谁又做到了呢?没有,都没有,我们是那些说话不算数的人,但也有些人在弘扬我国的民族精神建设我么的国家,我们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可以不必做的那么大,不用做的要人人都知道你在弘扬名族精神,可以在公交车上,我们可以给那些老弱病残孕让位,过马路时,可以扶那些老人过马路,还可以不乱丢,乱涂,乱扔……那不就没有什么人得病了吗?不就使得环境受到了保护吗?不就使得我国变得更美好吗?一个祖国的建设不仅仅只靠一个人,要靠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双手来建造,听说过“三个臭皮蛋顶一个诸葛亮”的彦语吗?连三个臭皮蛋的智慧都可以顶一个诸葛亮的智慧,这不就说明团结力量大吗?不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青少年的`学习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建设祖国和弘扬名族精神的能力也增强了,所以,我们青少年弘扬名族精神的责任占全国任命弘扬名族精神的人的三分之二。

在我们身边不就又很多这样的例子吗?如在年的奥运会上,我国乒乓球队的队员们战胜了对方后,使我国获得了参加奥运会以来的第一块乒乓球金牌,也使得乒乓球成为了我国的国球,这不就是在建设祖国吗?还有就是在今年的奥运会上,在男子米兰冠军刘翔在直径跑道上战胜了黑人,为我们全亚洲争了光还为我国争了光,这不也实在建设祖国吗?……弘扬民族精神,全国人民人人有责,谁都不能丢下这个责任!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争做新时代少年作文篇2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争做新时代少年我是一名小小的五年级学生,虽然年纪不大,但我对家乡的民族文化情有独钟。

五篇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议论文范文1000字

五篇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议论文范文1000字

五篇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议论文范文1000字“没有祖国,就没有幸福。

每个人必须植根于祖国的土壤里。

”这是外国著名思想家——屠格涅夫的名言,虽然只是那么短短的一句话,但它已经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不可动摇。

下面给大家分享五篇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议论文范文1000字。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议论文1“没有祖国,就没有幸福。

每个人必须植根于祖国的土壤里。

”这是外国著名思想家——屠格涅夫的名言,虽然只是那么短短的一句话,但它已经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不可动摇。

对于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谁能不怀有最自然、最深厚的感情呢?哪个祖国的儿女不把对祖国母亲的这份强烈情感,融在生命,使之成为生命中一首激情高昂的主题歌呢?当杨利伟坐上“神州五号”升空时,谁不为祖国的成就而感到震撼与自豪呢?当奥运健儿们站在奥运会最高领奖台时,谁不为祖国取得的荣耀而感到骄傲呢?当有人问我,“你的梦想是什么?”时,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我的梦想是参加20__年的北京奥运。

”“一次的失败不等于永远的失败,所以,相信每一个奥运健儿,他们共同的目标就是站在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上,看着自己国家的国旗徐徐升起,听着令人昂扬激奋的国歌响起——这就是奥林匹克,期待中的20__年北京奥运。

”这是一套广告里的话语。

的确,这个梦想已经不仅仅限于健儿们的身上,而且深深刻在中国13亿人民的心上,民族精神已经得到了升华……两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对于某些人来说,也许只是一个“太阳东起,夕阳西下”的过程。

然而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最令我陶醉的是回顾每一位奥运健儿勇夺金牌的一刹那,那种激动的心情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

中国体育代表团勇获32金,其中刘翔在男子110米跨栏夺得的是每一个中国人渴望已久的金牌,那情景始终在我的脑海里呈现环绕,难以磨灭。

当他跨过最后一个栏,神速般冲过终点,以12。

91秒的成绩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了在短跑项目上有史以来的第一块金牌,此时,我的心里思潮澎湃,我想在这12。

关于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于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于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Traditionalculture)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八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1篇: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它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指导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迎难而上。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大学生作为主要的青年代表力量,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跟弘扬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那么,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有哪些?1.在课堂上学习传统文化。

大学当中有很多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比如思政课,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等。

这些课程当中都具有传统文化的内容,大学生要发挥课程的作用,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学好传统文化知识。

2.利用图书馆、计算机等资源学习传统文化。

学校当中有很多的免费资源,比如学校的图书馆、计算机房等,这些资源当中都记载着传统文化的内容,大学生闲暇时间多去这些地方转转,自觉主动地学习一些传统文化知识。

3.参加学校的传统文化艺术展。

几乎所有的大学当中都有一些展览活动,比如校园文化艺术节,传统文化艺术展等。

这些活动都是校方精心准备的,大学生要多参加这样的活动,从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4.参加传统文化相关社团。

大学当中有很多文化相关的社团,比如汉服社、文学社等。

这些社团跟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在这些社团当中,不仅能学习到传统文化知识,还能感受一股强大的文化气息。

5.重视传统节日跟习俗。

传统节日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比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我们要重视这些节日跟节日文化,做好继承跟弘扬。

第2篇: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大学生应该首先从自身做起,积极在课外汲取传统文化知识,利用图书馆、计算机等资源,增加自身传统文化底蕴;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传统文化不应只是书本上的文字,更应该在应用中继承与发扬。

弘扬民族精神作文

弘扬民族精神作文

弘扬民族精神作文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它是由历史、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共同塑造而成的。

弘扬民族精神,就是要传承和发扬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拥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弘扬民族精神,就是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孝顺、忠诚、诚信、勤俭等,让这些美德成为我们行为的准则和行动的指南。

同时,也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让这些文化艺术成为我们精神生活的滋养和心灵的寄托。

弘扬民族精神,就是要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先烈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英勇奋斗,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我们要传承和弘扬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热爱我们的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弘扬民族精神,就是要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同民族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共同团结奋斗,实现共同发展。

我们要传承和弘扬这种团结精神,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往,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弘扬民族精神,就是要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命力所在,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

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鼓励人们敢为人先、勇于创新,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弘扬民族精神,就是要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勤劳精神。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我们要传承和弘扬这种勤劳精神,努力工作,勤俭节约,创造美好生活。

弘扬民族精神,就是要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诚信精神。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我们要传承和弘扬这种诚信精神,做到言而有信、守信用,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中国文化精神

论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中国文化精神

论大学生如何弘扬中国精神摘要:弘扬中国精神,是我们每个当代大学生应有的责任和使命,如何弘扬中国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要学习的必修课之一。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和明白何为中国精神,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而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通过“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把“爱国热情化作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以热爱祖国和贡献自己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尊严为最大耻辱”;要继承优良传统,体现时代特点,深刻领会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和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性进步和光明前途,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要从每一个人做起,使之表现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的挺身而出、舍生忘死,也表现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难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

但更多地要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

关键词:大学生;弘扬;中国精神一、中国精神的内涵1.执著、奉献,传统文化之精华“中国精神”是勇敢、执著、奉献,传统文化之精华,重申仁爱、谦恭、自强、自省、和谐等观念,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勤劳、善良、热爱、无私奉献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顶天立地、吃苦耐劳、任劳任怨、自觉自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载体。

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必须的自信、自觉、自强、自豪的民族性格,继承、追求、弘扬、创造的一种精神,是我们所需要的一个精神家园。

“中国精神”博大精深,它可以涵盖中华民族的智慧、勤劳、勇敢、爱国主义、热爱和平、不屈不挠、自强不息以及自由、平等、博爱;是中华民族现代的勇敢、坚强、正义、敢于担当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民族精神。

是中国当代改革开放的一马当先、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任劳任怨、埋头苦干、拼搏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

为祖国奉献、为人民服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是“中国精神”的本质;任劳任怨、勤恳实干、勇敢自信、刻苦认真是“中国精神”的特征,爱憎分明、自觉自愿、埋头苦干、无私奉献是“中国精神”的关键。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作文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作文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作文英文回答:As a Chinese, I am proud of the rich and profound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It is a spirit that has been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and has shaped the Chinese people into who we are today. The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encompasses many values and virtues, such as perseverance, resilience, and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is the emphasis on filial piety. In Chinese culture, respecting and taking care of one's parents and elders is of utmost importance. This value is deeply ingrained in the Chinese people and can be seen in the way we prioritize family and the elderly in our daily lives. For example, it is common for Chinese people to take care of their aging parents and grandparents, often sacrificing their own personal needs for the well-being of their familymembers.Another key aspect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isthe emphasis on hard work and perseverance. Chinese people are known for their strong work ethic and determination to succeed. This can be seen in the countless stories of individuals who have overcome great obstacles to achieve their goals. For instance, the story of Jack Ma, thefounder of Alibaba, is a great example of the Chinesespirit of perseverance. Despite facing numerous rejections and failures, he never gave up and eventually built one of the largest e-commerce companies in the world.中文回答: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中国民族的丰富和深厚的精神感到自豪。

怎样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论文1500字集合5篇

怎样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论文1500字集合5篇

怎样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论文1500字集合5篇【篇一】怎样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论文1500字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摘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一个民族没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支撑,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多极化,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方向,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关键词】民族精神弘扬培育爱国主义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第一,团结统一。

自古以来,中华各民族之间都存在着一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都以为自己是龙的传人,“炎黄子孙”而自豪,都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整体感和责任感。

从秦朝统一中国以来,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分和离乱,但主体仍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根源就在于中华民族高度一致的整体感、责任感,在于各民族之间和睦合作,友好相待的优良传统。

香港、澳门已相继回到祖国的怀抱,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

只要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努力,就一定能在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第二,爱好和平。

中华民族素来以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著称于世,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教化,推崇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崇尚“和气生财”、“与人为善”;对外重视睦邻友好,强调“协和万邦”,尊尚“亲仁善邻,国之国也”,强调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反对相互欺凌和相互侵略,希望天下太平,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

“和为贵”的思想渗透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之中。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

2022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世界一些国家就发出“中国威胁论”的声音,然而中共十八大明确指出,中国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给那些中国威胁论者当头一棒。

关于大学生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续写民族复兴新篇章

关于大学生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续写民族复兴新篇章

关于大学生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续写民族复兴新篇章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以高扬的精神旗帜为指引,以强大的精神支柱为支撑,团结凝聚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光荣属于过去,奋斗成就未来。

新的使命己经历史性地落在新一代青年的肩上。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当代大学生是受经济全球化深刻影响的一代,是思维意识非常活跃的一代。

当代民族精神教育要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致力于促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和对传统美德的认同实践。

身为中国当代大学生,要时刻牢记振兴中华的伟大中国梦。

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增强“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新时代的青年师生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要用“中国梦”汇聚智慧和力量,树立起当代大学生应有的主人翁精神,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投入到学习中,不断提升自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中国梦”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要主动投身于浩浩荡荡的时代浪潮之中,勇于接受现实生活的锤炼。

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无论走到哪里,都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都要立志自立自强,坚定文化自信,顺应时代潮流,立足中国国情,脚踏中国大地,解决中国问题,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都要再创佳绩、争做表率,勇做伟大时代的弄潮儿,伟大理想的追梦人,伟大事业的生力军。

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要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人生发展黄金期与民族复兴关键期历史性叠合在一起,打上了“复兴一代”“强国一代”的鲜明烙印作为学生,我们今天要为中国的崛起而学习,明天要为祖国的辉煌而贡献,所以现在我们要培养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素质、有思想的好青年,努力成为四个青年,爱国主义就是爱国家本身,所以我们也有一颗博爱的心,主动关心帮助他人,努力做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摘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弘扬和培育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承担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对弘扬和培育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进行了认真阐述,并对新时期弘扬与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弘扬;培育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336-02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民族在适应环境、改造世界的长期发展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千多年的漫长发展历程,悠久的历史和先进的文化给民族精神注入了丰富的内涵,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亘古不变的优秀品质。

一、弘扬与培育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一)弘扬与培育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西方发达国家从未放弃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处于意识形态形成初期的大学生采取了各种手段,企图将“西化”、“分化”的思想灌输给我国大学生。

在这个关键时期,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矛盾与斗争最激烈的重要阵地,更要努力把握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巩固和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以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让其能够自觉抵御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蚀,将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二)弘扬与培育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是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必然要求理想信念是人们通往美好未来的桥梁,是人们追求梦想的依托,是人们世界观、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体现,是确定人生价值取向的风向标。

同民族精神一样,理想信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源源不绝的精神力量,对于大学生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能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

总之,理想信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育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保证,所以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基础,加强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切实做到坚定大学生社会主义信念不动摇。

(三)弘扬与培育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当前我们国家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不断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修养。

而当代大学生作为新世纪国民中最具有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的群体之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队伍中的生力军,其素质能力将决定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正所谓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

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所带来的新挑战,迫切需要加强对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一刻也不能松懈,使大学生们凝聚一心,克服万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二、新时期弘扬与培育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一)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主渠道作用1.创新教学内容高校要围绕培育“四有”新人这一根本目标,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创新。

在内容上要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反映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研究的最新发展,要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知识内涵;要紧密结合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际,拓宽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全球视野;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教学中融入与生活相关的典型案例,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创新教学方法高校要将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在教育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在教学过程中,要找准理论学习与大学生成长进步的交汇点,努力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引导与互动相结合,调动“教”和“学”的积极性,使整个教学过程在和谐活跃的气氛下进行;二是严肃与趣味相结合,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增加趣味性,利用启发式、研究式、参与式的教学;三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创新教学途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想提高其感染力和吸引力,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须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环节,将理论联系实际,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渐引入到课程教育当中。

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文化科学素质教育结合起来,积极开设人文社科类选修课以及讲座,以促进其与德育的有机结合。

(二)顺应时代发展,积极推进文化多样性发展1.正视信仰危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信仰危机是由于文化多样性的冲突所造成的,是西方资本主义企图“西化”和“分化”的产物,也是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过程中的某些环节出现的一些问题的客观反映。

我们要高度重视来自西方文化的挑战,帮助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上树立信心,使其对主流文化产生认同。

首先,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通过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精华,引导大学生认清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始终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其次,加强主流思想文化教育。

要强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整个中华民族精神培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反对和抵制一切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潮流。

从理论阐述和实践论证两个方面着手,使主流思想文化更具有说服力和凝聚力,在关注大学生群体思想动态的同时,要重视个性差异,在共性的指导下寻求多样化的个性发展,使共性和个性完美结合。

2.弘扬传统文化,培育爱国主义情感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是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文化基石,是道德建设的源泉。

在新形势下,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让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把握现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清祖国美好的未来,明确自己肩上的历史责任。

要努力弘扬与培育当代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正确处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3.端正态度,科学对待西方文化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西方的强势文化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所以,在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西方“文化入侵”中的“西化”和“分化”的政治企图,使大学生能够冷静面对;另一方面要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以及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分析,科学对待西方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理性地加以吸收和批判,决不能盲从。

(三)挖掘文化资源,注重社会实践教育社会实践教育是加强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的又一重要途径。

高校要正确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俭学等。

要经常组织大学生参观哈尔滨烈士陵园、东北烈士纪念馆、黑龙江省革命博物馆、防洪纪念塔等一些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地方,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熏陶和教育。

高校还可以寻求社会的帮助,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大对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力度,动员各级政府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呼吁各企事业单位积极配合大学生到其单位进行参观和实习,各方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

(四)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抢占网络教育新阵地高校要加强网络建设,抢占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的网上制高点。

首先高校要在网上建立马克思主义网站,立场和观点要鲜明。

在网站的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大学生为网站服务对象的理念,以学生为网站建设和管理队伍的主体;要强化导向,在栏目的设置和信息的采集与发布上,要坚持主旋律,牢牢掌握网上舆论的话语权和主动权;要坚持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来创建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素质的网络平台;要注重服务内容,为了针对学生的学习、校园生活、社会交往、就业与考研、心理咨询等需求,增强网络服务功能,将教育和服务相融合,通过网上服务,来提高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增强其感染力和吸引力;搭建互动平台,让学生能够参与讨论、发表意见、让学生能够参与讨论、发表意见、交流思想,来实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目的。

其次高校要通过校园网建立党建和团建网站,来强化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的正面教育和引导。

参考文献:[1]董鸿扬,张洪兴.黑龙江优秀精神资源学习读本[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2]陈剑旄.全球化条件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j].求索,2003,(3).[3]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4]王利华.全球化进程中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研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5]刘川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校园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1).(责任编辑:田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