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山水画真迹
不言风韵 直诉败兴—唐寅《匡庐图》研究

94不言风韵 直诉败兴□ 李鹏飞—唐寅《匡庐图》研究现藏安徽博物院的《匡庐图》是唐寅传世山水精品之作。
该图自20世纪60年代被发现以来,陆续有学者对其做过相关研究。
但目前的研究在唐寅登庐山时间、作品创作时间及作品流传等问题上或语焉不详,或缺乏信据,或互有抵牾①。
因唐寅游览庐山问题关涉《匡庐图》的创作背景、创作时期等问题,故本文拟以唐寅庐山行为切入点,进而研究《匡庐图》的价值和意义。
一、唐寅庐山行目前唐寅传记文献中关于其庐山行最早的记载,是嘉靖癸未(1523)祝允明所撰的《唐子畏墓志并铭》。
言其在弘治己未(1499)会试后“放浪形迹,翩翩远游,扁舟独迈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观海于东南,浮洞庭、彭蠡”②。
而后诸家多承袭此说。
依徐祯卿《有怀唐伯虎》诗中“秋红昔共辞,春燕今同见”可推,唐寅此次远游始于弘治辛酉(1501)秋,终于弘治壬戌(1502)春③。
然而此次游程之广,游时之紧,耗资之巨,让祝文中长游颇具疑点。
鉴于此,江兆申在《关于唐寅的研究》一书中提出了质疑,认为祝允明此处有曲隐之意,其有将唐寅生平游踪合并来写之嫌。
江兆申依据史料,考证出唐寅游匡庐时间应在正德甲戌(1514)秋应聘宁王途中完成④。
印证此观点最直接材料是唐寅正德乙亥(1515)写的《致姜龙书》:寅顿首顿首,梦宾姜仪部大人座下:别来简阔殊甚,仆自去岁游庐山,欲溯江西上,悉览诸名胜,不意留顿在豫章,三月中旬得回吴中矣,所为兴败而返矣。
丈夫潦倒于江山花竹之间,亦自有风韵。
此但可与先生道,难与俗人言也。
⑤关于唐寅在弘治远游中是否到过庐山的问题,笔者是同意江兆申观点的,认为并无可能。
笔者再援引两处材料,作为引证。
其一,沈周《匡山新霁图》题跋:吴山沈周作《匡山新霁图》,用巨然笔法。
水墨固戏事,山川偶流形。
辍笔信人卷,妍丑吾未明。
摹拟亦云赘,所得在性情。
今在百尺楼,弥笔云烟生。
把酒重相对,短鬓秋风生。
弘治乙丑孟冬八日沈周重题。
翁昔少年初画山,苍松黄竹杂潺湲。
打着“复本画”幌子的赝品画——唐寅《修竹茅亭图》

打着“复本画”幌子的假画——唐寅《修竹茅亭图》2018西泠春拍推出唐寅《修竹茅亭图》,此画不是第一次上拍了,在2016年的朵云春拍上就曾上拍过,当时估价380-450万,结果流拍了,显然不是因为贵,唐伯虎的真迹绝对不止这个价!这次又拿出来,我估计还是要流拍,为什么?只因为它是一张不折不扣的赝品。
修竹茅亭图此画乍看确有几分唐寅的味道,只因它是临仿自现藏辽宁博物馆的唐寅真迹《虚亭听竹图》。
辽博《虚亭听竹图》拍卖会为将赝品拍出高价,竭力把该画描述成“复本画”。
拉大旗引出唐寅研究的权威,台北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江兆申先生在《关于唐寅的研究》中就列出六组复本画,并指出“画家应酬多的时候,并不难在落笔,而难在选题与构想,所以常常会使弄小狡狯”。
吴湖帆在跋文中也提到“六如修竹茅亭图生平得意笔也,余所见不止一本”。
但假的真不了,再如何证明唐寅做过很多复本画也无法证明此画就是复本画,因为它无论从构图、笔法、墨法、人物、竹子、款识、印章哪一方面都是破绽百出,绝非唐寅手笔,且听我慢慢道来。
先说构图,赝作依照原作临仿,但画背景山头时画小了,不得已在其左后又加画了虚写的山崖,却画的过高,这样一来,整个构图的和谐被打破了,造成右上部的虚空,虽说有题诗款识来弥补,但和原作没有款识也很和谐的完美构图差距甚远。
在画瀑布水口时又偷懒少画了背后的山岩,使得瀑布之水成了无源之水,仿佛从两山之间的一线天凭空冒出来的。
再说笔法,唐寅山水师周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说:“周臣,别号东村,亦吴人。
所得宋郭、李、马、夏法尤深。
”可见唐寅是跟周臣承袭北派院体的画风,用笔劲直有力,山石多学马、夏用侧锋斧劈。
远虚近实,用笔的繁与简,用墨的浓与淡,将山石的位置与厚重质感真实表现出来。
再看赝品的笔墨,可以看出,仿作者是画行活儿的出身,平日多仿四王一派的山水画,习惯使然,临仿这幅画时不自觉地用上南宗推崇的披麻皴,这种皴法表现南方远景土山尚可,表现近景岩石的质感就不伦不类了,更与唐寅不沾边。
明四家之唐伯虎的高清山水画,山势雄峻,石质坚峭

明四家之唐伯虎的高清山水画,山势雄峻,石质坚峭明四家之唐伯虎的高清山水画,山势雄峻,石质坚峭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字伯虎,小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祖籍凉州晋昌郡,明朝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考中苏州府试第一名,进入府学读书。
弘治十一年,考中应天府乡试第一(解元),入京参加会试。
弘治十二年,卷入徐经科场舞弊案,坐罪入狱,贬为浙藩小吏。
从此,丧失科场进取心,游荡江湖,埋没于诗画之间,终成一代名画家。
唐寅晚年生活穷困,依靠朋友接济。
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病逝,时年五十四岁。
山水画宗法李唐、刘松年,融会南北画派,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
人物画师承唐代传统,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
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秀逸。
书法奇峭俊秀,取法赵孟頫。
绘画上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明四家”。
诗文上,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祖是前凉陵江将军唐辉,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唐寅,书画题名常用“晋昌唐寅”落款。
先祖唐俭跟随李渊起兵,受封“莒国公”,所以唐寅也自称“鲁国唐生”。
到了明代,其祖唐泰任兵部车驾主事,死于土木堡之役。
唐泰的后代子孙多散布在苏州吴县白下、桥里间一代。
唐寅也正是出生在这一带,其父唐广德经营一家小酒馆。
成化六年(1470年)二月初四,唐寅出生于苏州府吴县吴趋里[4] ,父亲唐广德,母亲丘氏。
注:祝允明的《唐子畏墓志铭》:母丘氏,以成化六年二月初四日生子畏。
成化十二年(1475年),唐寅的弟弟唐申出生。
成化十八年(1482年),唐寅结识祝允明。
成化二十年(1484年),唐寅结识文徵明,并得到其父太仆文林的欣赏。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唐寅以第一名补苏州府府学附生。
唐寅结识好友张灵。
注:祝允明的《唐子畏墓志铭》:童髫中科第一,四海惊称之。
唐伯虎课件

02
唐伯虎作品欣赏
绘画作品风格特点
总结词
自然飘逸、色彩明丽、意境深远
详细描述
唐伯虎的绘画作品风格自然飘逸,色彩明丽,意境深远。他的画作中常以山水 、花鸟为主要描绘对象,笔墨运用熟练,构图巧妙,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书法作品风格特点
总结词
潇洒流畅、气韵生动、功底深厚
详细描述
唐伯虎的书法作品风格潇洒流畅,气韵生动,功底深厚。他的书法作品多以行书 、草书为主,笔法灵活多变,字形俊逸潇洒,展现出他对书法艺术的深厚造诣。
通过举办唐伯虎专题展览,让更多人了解他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精 神。
出版研究书籍
出版有关唐伯虎艺术精神的书籍,深入研究他的艺术思想和风格。
网络传播
利用网络平台传播唐伯虎的艺术精神和作品,扩大其影响力和受众 范围。
06
总结与展望
对唐伯虎艺术成就总结回顾
绘画风格
01
唐伯虎的绘画风格独特,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形成了自己
题材拓展
唐伯虎的绘画作品涵盖了山水、人物、花鸟等多个领域,为后世的画家提供了更广泛的创作题材 。
审美观念
唐伯虎的审美观念对后世画家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注重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结合,追求清新自然、 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
对后世书法家影响
书法风格
唐伯虎的书法作品风格独特,注 重笔法、结构和章法的运用,为 后世的书法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艺术成就及影响
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成就
唐伯虎是明朝时期的著名画家和诗人。他的画作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风格独特,深受人们喜爱。他的诗歌也 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
影响
唐伯虎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画作被后人广泛收藏和传颂,成为了中国画坛的经典之作。他 的诗歌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同时,唐伯虎还被誉为“江南四大才子”之一,与文徵明、祝允 明、徐渭等人并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伯虎《秋风纨扇图轴》首露真颜

唐伯虎《秋风纨扇图轴》首露真颜作者:李婷来源:《公关世界·下半月》 2017年第11期上海博物馆眼下正在对历代绘画馆和历代书法馆的展品进行调整,一批鲜少露面的绝世古代书画作品本周六将与观众见面。
其中包括首次在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舍公开展出的唐伯虎的《秋风纨扇图轴》、宋徽宗赵佶的《柳鸦芦雁图卷》以及该馆所藏最长赵孟頫书法作品———《真草千字文卷》等。
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主任凌利中告诉记者,新陈列中首次露面以及许久未展的展品有25 件,其中最受业界关注的莫过于唐伯虎的《秋风纨扇图轴》。
“这是中国古代书画史上绕不过去的一件作品,说到唐伯虎的水墨人物画,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它。
”凌利中说,在“明四家”中,唐伯虎是个性最鲜明的一个,虽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名号,但一生坎坷不得志。
《秋风纨扇图轴》描绘了一名手持纨扇伫立在秋风中的美人,她侧身凝望,眉宇间微露怅惘神色。
画轴左上角有画家自题诗:“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
”透射出唐寅的自叹之情。
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唐伯虎作品有近40 件,许多人或许在各类宣传册、画册上看见过《秋风纨扇图轴》,但鲜少有人一睹真容。
“配合上海博物馆东馆的建设,我们正在努力盘活馆藏,争取让所有作品都有机会亮相。
”凌利中透露,此次《秋风纨扇图轴》展期为两个月。
宋徽宗赵佶的画作一向以富贵华丽著称,而即将亮相的《柳鸦芦雁图卷》则让人们看到其作品中难得一见的拙朴。
该画作分为前后两段,前段绘有四只栖息于柳树树根、枝头的白头鸦;后段绘有四只在芦苇旁临水而饮的芦雁,它们神态各异、生趣盎然。
此卷曾经北宋内府收藏,乾隆时归清内府收藏,《庚子销夏记》《石渠宝笈? 续编》《石渠随笔》上均有著录。
然而,因为这幅作品与宋徽宗大多数画作的风格不同,一度曾被怀疑不是真迹。
新中国建立初期,鉴定专家张珩与谢稚柳不谋而合地认定此画为宋徽宗的真迹,上海博物馆将此画买下。
由此,这张《柳鸦芦雁图卷》便成了上博镇馆之宝之一。
中国美术史:8.明清-近代美术

明清时期的美术
明代绘画
一、宫廷花鸟画派 二、宫廷山水画派(浙派) 三、吴派(山水画派)
一、宫廷花鸟画派
画风: 艳丽典雅、笔法工整而富有生意。
主要宫廷画家:
边文进(福建沙县人) 吕纪(浙江宁波人) 林良(广东佛山人)
林良 花鸟画
吕纪 花鸟画Page 4
边文进 花鸟画作品
Page 5
二、宫廷山水画派——浙 派(院派) (157)
1.陈淳(今江苏苏州人) 2.徐渭(今浙江绍兴人) 3.周之冕(今江苏吴江人)
陈 淳 花鸟画作品
徐渭
花鸟画 作品
位于浙江绍兴的徐渭墓
周之冕 花鸟画作品
159
明末画家 董其昌
★ 上海人。明政府
官员(礼部尚书), 上海一带的大地主。 他具有很高的文化修 养,是明朝末年中国 书画界的领袖,最著 名的山水画家、书法 家,无论对当时,还 是对后代,他都有十
郑燮 《竹石图》
金农作品
黄慎的人物画
第四节 明清书法
第二节 明 清 书 法 家 (348)
一、明代书法家
祝允明(草书)、文征明、 唐寅、董其昌、王铎(草 书)
祝允明 草书
祝允明 书法作品
文征明 书法作品
唐伯虎 书法作品
王铎 书法
二、清代书法家 郑燮、金农、吴昌硕、 何绍基、康有为
峰 画作品
陈树人
(1883-1948)
原
名哲,后改名韶,字树
人,以字行,号葭外渔
子。籍隶广东番禺(今
广州)。年十七学画于
居古泉(廉),与高剑
父为同门。留学日本,
先后毕业于西京美术学
校绘画科、东京立教大
学文科。
陈树人作品
唐寅:风骨清雅的山水画

示张进士伯起,谓其天真烂发,逸趣宛然。一段萧疏清旷之气,出没于烟波柳岸间, 使人应接不暇,藉令营丘(李成)、北苑(董源)、松雪翁(赵孟頫)极意为之,亦 自不远,真神笔也。”可见此时唐寅的独特风格已十分明显。
唐寅独特的个人风格的山水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山路松声 图》。这是唐寅四十七岁时创作的。上铃印“梦墨亭”、“南京解 元”、“逃禅仙吏”,可知是他晚年归心佛氏后的作品。整幅画前景是 峻峭的山岩,一曲桥连接着数山,一高士立在桥上袖手观望,一童子抱 琴随后,反映了古代隐士的生活。桥下瀑布自后景高山流泻而下,时隐 时现,而层层飞泉缓缓流淌,是全幅画的脉络,由它将山峦层层推高推 远,造成幽深奇妙的境界。瀑布自桥后的岩头垂下,落于桥下的石岩 间,成奔溅之势后,流入溪流。中景以三株巨松为主,松树的主干和技 干均呈“S 形”的回转,互相穿插掩映。后景是山峰崚嶒,顶端以 “介”字点作小树。这幅作品在构图上以高远法表现“连江叠(山 献),纚纚不穷”的江山景色,尽略去南宋一角倚重,一角留空的特点。山石画法虽 明显取法于宋人李后、刘松年,但唐寅改变了南宋院画的以侧锋挥洒,大块画面的勾 斫画法和锋芒毕露似刻山的味道,而是用中锋兼用侧笔,作细长线条的清劲皴法,并 间以小面积的侧锋勾斫或点斫。随山势变幻或作曲线弧皴,皴笔细密遒劲、流畅娟 秀,挺拔中见柔和。这也表现在山石的画法上,已渐掺和沈周、文徵明的笔墨观念, 将其化为己用。在皴的基础上用水墨晕染,使山峰于奇峭的风骨中,孕含了爽洁秀 润的雅逸之 气。同时在面 的明暗处理上 也脱去周臣块 面厚重的面 貌,用浓墨皴 染时留出道道 空白,黑中存 白,形象地表 现了硬峭的质 感,这也是唐 寅在绘画技法上摸索出来的独特技法。而树枝上的长曲,虽得之于周臣的技法,但却 使之成龙翔凤翥之势,令人叹为观止。画中点景人物刻画精细,一丝不苟、神采飞 扬,有呼之欲出之感,使整幅画的立意很高。
唐伯虎简介及作品赏析PPT课件

.
6
唐寅此图画春山吐翠、流泉飞溅的山谷 内,两位文士盘坐于临溪的矶石上寻幽晤 谈的情景。图中高岭回耸,枯树新枝,绽 发嫩芽,透露出春的消息。谷口悬泉如练, 汇入溪流,跳珠溅玉,泠泠有声。环境清 雅出尘。两位士人的侃侃而谈,平添了些 许诗情画意。因此幅画在纸上,效果不同 于绢素,作者因势而变,一改方硬峭厉的 皴笔,柔化为婉转流畅之线条,笔锋稍稳, 略加适量的水墨渲染,更显得笔秀墨润, 尤见韵致。全图主要以水墨为之,仅枯树 的枝梢略加石绿、人物的衣饰稍用赭石, 显得谈雅,不同时流。画风与正德癸酉 (公元一五一三年)所作的《云槎图》相 近,约为唐氏四十四岁前后的作品。图左 上题自作诗一首:[春山伴侣两三人,担酒 寻花不厌频。好是泉头池上石,软沙堪坐 静无尘。唐寅。]
.
14
唐伯虎的花鸟画
.
15
《枯槎鸲鹆图》构图用折枝法,枯木 枝干由右下方弯曲多姿地向上伸展, 以枯笔浓墨画之,苍老挺拔。以积墨 法画一只栖于枝头的八哥,正引吭高 鸣,树枝似乎都在应节微动,从而显 现出自然界生命律动的和谐美。秃笔 点叶,一两条细藤与数笔野竹同枯树 上的老叶画在一起,增添了空山雨后 幽旷恬静与清新的气氛。右上角题诗 为:“山空寂静人声绝,栖鸟数声春 雨馀。”诗画映发,对象的神态和画 家的情趣融为一体,寄寓了超凡脱俗 的思想。这幅画在画法上属小写意, 一路运腕灵便,以书法人画,以写代 描,笔力雄强,造型优美,全画笔墨 疏简精当,行笔挺秀洒脱,形象饶有 韵度,从中可以窥见唐寅在探讨写意 技法和开拓花鸟画新境界方面的卓越 建树。
册》。
落花诗册
.
19
.
20
《杏花茅屋图》
.
9
唐伯虎的人物画
.
10
龙虎榜中第一名,烟花队里醉千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伯虎山水画真迹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南直隶苏州吴县人。
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
据传他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
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吴门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出身商人家庭,父亲唐广德,母亲邱氏。
自幼聪明伶俐,20岁时家中连遭不幸,家境衰败,在好友祝枝山的规劝下潜心读书。
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一名“解元”。
30岁赴京会试,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民。
此后遂绝意进取,以卖画为生。
正德九年(1514年),曾应宁王朱宸濠之请赴南昌半年余,后察觉宁王图谋不轨,遂装疯甚至在大街上裸奔才得以脱身而归。
晚年生活困顿,54岁即病逝。
他临终时写的绝笔诗就表露了他刻骨铭心的留恋人间而又愤恨厌世的复杂心情:“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
”在纪念唐寅诞辰540周年时,楹联家陈志岁《纪念唐寅》联云:“画臻三昧境,梦觉六如身。
”
唐寅, 擅山水、人物、花鸟,其山水早年随周臣学画,后师法李唐、刘松年,加以变化,画中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
人物画多为
仕女及历史故事,师承唐代传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
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随意,格调秀逸。
除绘画外,唐寅亦工书法,取法赵孟頫(fǔ),书风奇峭俊秀。
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王蜀宫妓图》、《李端端落籍图》、《秋风纨(wán)扇图》、《百美图》、《枯槎(chá)鸜(qú)鹆(yù)图》、《两岸峰青图》等绘画作品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