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正面战场的作用

正面战场的作用: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
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
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
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
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第四、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第五、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第六、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七七事变后的八年抗战中,中国国民党承担了正面战场的作战,为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是这场规模空前的全民族抗战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予以客观的评价,对于全面深刻了解这场战争,牢记历史、开创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1. 在战略防御阶段(1937年7月7日—1940年)国民党政府对抗日比较积极。
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中发挥作用显著。
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原计划在短时间内灭亡中国,把攻击的矛头对准国民党军队主力和我国主要的政治经济中心地区,因此,这一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我国抗战的主战场。
当时的正面战场,对于打破日本帝国主义“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消耗日军兵力和战争资财,迫使日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起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也在客观上为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挺进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1939—1940年,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仍较为积极。
评价抗日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评价抗日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活跃着两大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为世人所熟知,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与贡献也不能被磨灭。
在中国的大片国土上,国民党军队与日军进行了一系列大型战役,也涌现出一大批抗日爱国将领。
在1937-----1945八年抗战中,国民党先后动员743余万军队投入战斗,阵亡322万余人,歼灭日军86万余人,基本上牵制了侵华日军的绝大部分兵力;在这一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先后进行了大型战役22次,重要战斗3117次,小型战斗38931次,具有代表性的有:淞沪会战,忻口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广大爱国官兵英勇作战,不怕牺牲,涌现出郝梦龄,赵登禹,张自忠,戴安谰等一大批爱国将领,300万川军出川作战,近四分之一埋骨异乡。
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是淞沪会战,这是在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日方投入总兵力达300000,伤亡70000;国军投入兵力600000,伤亡200000。
淞沪会战可谓是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国军队在装备和兵员素质上远不及日本,每小时的伤亡以数千计,一个师的兵力拉上去,几个小时就打光了,足可见战争之惨烈。
淞沪会战前,日军扬言“三个月灭亡中国”,这次会战,中国人虽然在军事上失败了,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但在士气上,中国获得了空前的胜利。
它打破了日军三个月占领中国的战略企图,让世界清楚中国政府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得”将其一块一块征服,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
太原会战是又一具有代表性的大型会战。
这是一场国共两党协同作战的战役,八路军在会战中有力地配合友军作战,115师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太原会战历时两个月,是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在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战绩最显著的一次会战。
日军参战兵力共十四万人,伤亡近三万人;中国军队参战兵力二十八万人,伤亡十万人以上。
正面战场的作用

正面战场的作用: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
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
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 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
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
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第四、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第五、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第六、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七七事变后的八年抗战中,中国国民党承担了正面战场的作战,为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是这场规模空前的全民族抗战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予以客观的评价,对于全面深刻了解这场战争,牢记历史、开创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1. 在战略防御阶段(1937年7月7日—1940年)国民党政府对抗日比较积极。
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中发挥作用显著。
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原计划在短时间内灭亡中国,把攻击的矛头对准国民党军队主力和我国主要的政治经济中心地区,因此,这一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我国抗战的主战场。
当时的正面战场,对于打破日本帝国主义“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消耗日军兵力和战争资财,迫使日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起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也在客观上为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挺进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1939—1940年,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仍较为积极。
如何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及其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如何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及其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第一,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第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第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个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
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重要作用。
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其实行片面抗战,制造反共摩擦,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
在战略反攻阶段,其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思考:为什么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空前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参加的团结抗日的全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特点:❖①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既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又包括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②有政权、军队的合作。
国共两党的合作实际上是两党分别领导的两种政权、两种军队在全民族抗战总目标下的合作,但没有形成统一的国防政府和联合统帅部。
❖③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具体的政治纲领。
国共两党在共同目标之下,各自贯彻自己的纲领。
涉及合作抗日的事,一般都是采取临时协商、谈判的特殊形式加以解决。
试论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中国的抗战牵制和削弱了日本的力量,使之不敢贸然北进,从而使苏联得以集中兵力对付德国,避免东西两面作战;同时也推迟了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并使之在发动和进行战争时由于兵力不足而不能全力南进,从而减轻了美、英军队受到的压力。
抗日战争中的国民党与共产党

抗日战争中的国民党与共产党一、抗日战争中的国民党(一)国民党对抗日战争的贡献1.接受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的主张,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全民族抗战局面得以实现。
2.国民党正面战场为抗日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1)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主要战场.(2)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其一,打击了侵略者的狂妄气焰,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速战速决”战略。
其二,牵制了日军主力,在战略上起了配合敌后抗战,支援敌后战争的作用。
其三,掩护了国民党为建立大西北战略基地而进行的战略物资大转移,为坚持长期抗战,争取国内进步和国际援助争取了时间。
其四,振奋了民族精神,赢得了国际赞誉,鼓舞了中华儿女坚持抗战和抗战必胜的信心。
(3)国民党战场溃败的原因:其一,敌强我弱/ 其二,片面抗战。
(根本原因)/其三,战略战术上的错误。
其四,派系矛盾/其五,军队战斗力低下/其六,幻想对日妥协求和。
(二)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消极方面1.实行片面抗战路线2.进入相持阶段后,采取消极抗战、避战观战,未能改变战略总体上的溃败局面。
3.不断制造反共磨擦事件,实行了许多不利于民族团结和抗日的政策,给抗战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二、抗日战争中的共产党(一)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1、倡导和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在统一战线中,坚持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推动国民党抗战到底,迫使国民党的主要领导人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共产党和人民的要求。
2、根据历史发展进程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领导人民去实行这些主张,影响和推动国民党接受这些主张,而自己则是实行这些主张的模范。
(1)指出了抗日战争中中国的前途(中国必胜);(2)以充分的理由阐明了中国必胜的道理(《论持久战》);(3)提出了坚持长期抗战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本条件(人民战争);(4)规划了抗战胜利的发展过程(著名的三阶段论)。
3、实行全面抗战路线,独立地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挺进敌后,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创建和发展抗日民主根据地,坚持持久抗战。
国民党正面战场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 1944年4月到1945年1月,日军发动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作战(即 豫湘桂战役)。 • 此次的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一败涂地,八个月丢失146座城市、20 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 国民党在军事上的溃败和统治区内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激起各阶 层人士的强烈不满。国民党统治区民主运动迅速高涨。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 要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首先要了解 清楚“正面战场”的概念。“正面战场”是 中国人控制的连片国土与日军侵华推进线上 日控区对峙交战而形成的战场。由于在这个 战场上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国民党的军队, 因此一般也称其为国民党正面战场。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占领 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 的全面侵华战争。从 1937年6月起,驻丰台日 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 事演习。 1937年7月7日 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 七事变”(又称“卢沟桥 事变”),日本开始全面 侵华,抗日战争爆发。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 2、忻口会战 • 1937年10月,忻口会战是 华北战场最大最激烈的一次 战役,历时23天,大小战斗 40余次,日军伤亡2万人。 点评:牵制了日军沿平汉路 南下的作战行动,造成了华 北有利局势 。
在忻口会战中牺牲的第九军军长 郝梦龄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之
• 3、徐州会战 3月中旬,日军逼进台儿庄,企图从 东北越过运河袭占徐州。国民党军一 部在台儿庄拼死抵抗,迫使日军放弃 对台儿庄的攻击。4月中旬,日军采 取南北对进战法,对徐州展开猛攻。 国民党军进行了顽强的抗击,在伤亡 近20万人、力量不济的情况下,最终 放弃了徐州。点评:徐州会战中台儿 庄大捷,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 意志。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 国民党正面战场两阶段:
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试题: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国开本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答:1937 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时,国民党政府在名义上对中央军和川军、滇军、桂军、粤军、东北军、西北军等全国陆军进行了整编,编成178 个师,这当中也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3 个师,总作战兵力在200 万人以上,数量相当于侵华日军的3 倍。
国民党军队担负了抗击日军正面战场的任务。
但是,在全面抗战初期,中国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大捷外,其余的会战都以失利撤退告终,一年就致使2 亿人口的区域沦陷。
除了当时中国的国力、军队的武器装备和供应,以及操纵武器的战斗员素质都不如日军外,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战的政策也难逃其责。
因此,正确认识正面战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对于我们今天深刻反思那场战争,真正汲取历史教训非常有必要。
第一,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军队的抗战。
这是一条反人民的路线,它的目的是要保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和党专政的政治制度。
必须看清国民党政府抗日的两重性——既坚持了八年抗战,又腐败无能一再丧失失地。
1931 年9 月,日本关东军以2 万多人突袭东北。
尽管当地有十几万中国正规军,但无论南京政府还是东北军都采取“不抵抗主义”,很快丢掉80 万平方公里土地。
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后得寸进尺,1932 年又发动进攻上海的一·二八事变,1933年突破长城并直逼北平、天津,国民党军队才开始被动抵抗,结果又签订屈辱的退兵让地条约。
这样的“消极抗日”政策即使在国民党内部也引发了众怒,最终导致了西安事变。
第二,国民党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实行“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并存在利用暂时的抵御换取日方妥协的思想,因而导致正面战场的溃败,使大面积的国土沦入敌手。
1937年7 月至8 月间日军进攻平津和上海,国民党政府才开始全面抗战,不过仍同日本谈判希望媾和。
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 1、国民党始终是当时中国的第一大党、执 政党。 • 1937年国民党共有党员165万人,其中普通 党员52万多人,军队党员101万人,海外党 员11万多人。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它第 一大党的地位没有改变。到1945年,有党 员806万人。而同期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人数 分别是4万人和121万人。相差极为悬殊。
一、地位
• 2、国民党当时代表着政府,掌握着中国的 绝大部分军事力量。 • 国民党军队人数1937年是170余万,并有海 陆空军,1945是军队440万;而同期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军队人数分别是5.6万人和100 万人。 • 所以,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是抗战中的主要 战场
二、作用
• 1、从整体形式上来看:国民党与国民政 府是否抗战,决定着抗战是否合法,而 直接影响着其他力量的抗战态度和抗战 方式。
三、意义
• 1.由于国民党 在正面战场的 顽强抵抗,粉 碎了日本帝国 主义三个月灭 亡中国的战略 计划和“速战 速决”的狂妄 企图,极大的 消耗了日本军 事、经济实力。
三、意义
• 2.国民党正面战场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 后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为敌后战场的胜利创 造了有利条件。 • 3.国民党中爱国抗战官兵的英雄事迹,振奋了 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 国人民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念。
国共战况比较
战场 作战次数 国民党 正面战场 大型会战 22 次,重 要战斗 1117 次,小 型战斗28931次 100余万 共产党 敌后战场 大小作战1牺牲
日 军 52.7 万 , 此 外 还歼灭118万伪军 321 万 ( 其 中 阵 亡 60万 131万),空军毁机 2468 驾,海军舰艇 损失殆尽。 11 名上将, 34 名中 少将死亡只有 1 人 ( 将,少将以上死亡 左权) 203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御侮之战,一场卫国战争。
经过八年血与火的洗礼,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近百年来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2005年胡锦涛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
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 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
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
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并且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采取消极对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态度,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
尽管国民党抗战的态度较初期消极,但还是坚持了抗战。
在此时期钳制了大量的日军,并使敌人受到一定的消耗,在客观上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坚持和发展,减轻了敌后战场的压力。
从整个抗战过程看,尽管国民党在后期消极抗战,积极反共,但国民党政府的基本利益和民族利益总体来说是一致的,它始终坚持抗日的方针,没有妥协投降,从而保证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8年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共举行过22次重大战役,歼灭日军100余万,国民党军队伤亡321万。
国民党军队的广大爱国官兵曾经在前线与日本侵略者奋勇作战,不怕流血牺牲,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切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爱国官兵,都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力量,都是值得全民族尊敬与纪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