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人物分析
鸿门宴垓下之战中项羽的人物形象分析

鸿门宴垓下之战中项羽的人物形象分析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鸿门宴》、《垓下之战》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中的两篇必学的文言文,也是司马迁广为流传的经典之作。
项羽——这位司马迁笔下最典型的悲剧英雄,在步步为营、充满暗藏杀机的宴会中,在刀光剑影、惊心动魄的战斗中,从占据主动地位的他一步步走向了被动,最终落得乌江自刎的结局。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其自身的双重性格造成的,因为故事中项羽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毫无疑问,司马迁对项羽是抱着肯定与欣赏的态度的。
司马迁将自己所有的情感融注笔端,塑造了这样一个光明磊落、勇武豪壮,然而最终却兵败自刎的悲剧英雄,其目的在于通过“悲”反衬出“美”,通过“苦难”显示出“崇高”,通过“毁灭”展示出“希望”。
一、英雄本色、大人格的项羽首先,项羽是个英雄。
秦时皇帝游会稽之时,年少的项羽就曾说“彼可取而代之”,足见其志向远大。
秦朝末年,社会动荡,群雄并起,本无任何基础的项羽却凭自己的英勇和胆识,仅用三年的时间,就在秦末大地上拔地而起,可以说,没有项羽也就没有大汉王朝。
东城快战之时,项羽独自一人斩杀敌军数百人。
史记曾这样描写:“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
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从这便可以看出项羽的威风。
项羽称霸时不过二十六七岁,可为少年得志,而且在作战时只要霸王一张目叱之,谁看见了都得吓得屁滚尿流,这该是多大的气场。
其次,项羽更是一个大人格的英雄,这是古之定论。
且不说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围以一当百的豪气,自刎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单说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就足以令人心曳神摇,感佩万分。
项羽闻听刘邦欲王关中,勃然大怒,立即发兵击之,这是他的率直而非霸道。
他们两人虽有怀王之约,但刘邦侥幸入关破秦,未建大功而欲私自称王,毫无愧疚之心,实非正人君子所为。
刘邦前来道歉,项羽不仅予以原谅,而且当即说出了告密者,这是他的磊落而非卤莽。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掌握分析方法,鉴赏艺术形象

两课 时
《 项羽 之死》 教学 设计
— —
教 学 步 骤
第一 课 时
一
、
掌握 分 析 方 法 。 鉴 赏 艺术 形 象
画 郑 丽娟
导 入
《 史记》 曾被鲁迅称为“ 史家 之 绝 唱 , 无韵之离骚” , 其 中 的 人 物 形 象 各具 姿 态 . 都 有 自己 鲜 明 的个 性 特 征 .
1 . 分析语 言、 动作 、 神态描写 , 概 况 项 羽性 格 特 点 。
2 . 品评本文优美的语言。
3 . 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1 7 . 教师播放2 0 0 8 J  ̄ 京奥运会 开幕 式上舞者洒脱地
挥 笔 山水 的画 面 .画 外 音 传 来 的 是 英 文 发 音 “ s h a n
学 情 分 析
1 . 司马 迁 简 介
2 1 . 《 史记 》 简 介
3 . 项 羽 简 介
高 二 的 学 生 在 古代 散 文 的 学 习上 . 已经 有 一 定 的
( 先 请 学 生 介绍 自己 所 了 解 的 司 马迁 、 《 史记 》 和 项
羽的相关知识 . 教师再用多媒体展示 , 补 充 学 生 的 不足
二、 授 课 过 程 ( 一) 相 关 知 识 介 绍
本 课 选 自人 教 版 高 中语 文 选 修 课 本 《 中 国 吉 代 诗
歌散文欣赏》 第四单元。本文文言知识 浅显不艰涩 , 积 累起 来 不 是 很难 。 在老师的指导下 , 学 生通 过 自学 可 以 把 握
本 文虽 是 文 言文 . 但 其 中项 羽 这 一 人 物 生 动 形 象 . 情节分明紧凑 , 颇 能 吸 引 学 生 。鉴 赏艺 术 形 象 是 本 单 元 的教学重点 。 所 以 本课 教 学 就 从 把 握 人 物 形 象 人 手 . 应 该 能 顺 利愉 快进 行 。
生当作人杰--项羽人物赏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生当作人杰--项羽人物赏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杨莉
【期刊名称】《教育教学论坛》
【年(卷),期】2014(000)012
【摘要】项羽是西楚霸王,他的事迹广为流传。
人们在被他巨大魅力尤其是爱国情怀感染的同时,也在为他该不该渡过乌江而进行了长达千百年的争论。
新课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选了《项羽之死》,结合课本内容,文章试从项羽人物的形象赏析入手,领略其精神内涵,探讨人们为什么会在过乌江的问题上有如此大的争议的原因,以及他的悲剧结局和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方面进行了探讨。
【总页数】1页(P219-219)
【作者】杨莉
【作者单位】铜川矿务局一中,陕西铜川 72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1
【相关文献】
1.让《项羽之死》的人物形象赏析美起来 [J], 王群
2.从《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和“垓下之围”试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J], 唐锦程
3.将人物形象置于历史的真实中赏析——《鸿门宴》人物赏析之我见 [J], 谭咏;谭小鸽
4.时势铸就霸王业,英雄叹息泪满襟——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人物写作分析 [J], 于宪玲
5.从《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和“垓下之围”试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J], 唐锦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项羽之死》

悬赏征求
封城邑
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吾为若德
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德,名词作动词,做好事。
垓下之围
乌江自刎
垓下之围
• 四面楚歌 • 霸王别姬
东城快战
• 溃围而出 • 斩将刈旗
乌江自刎
• 乌江拒渡 • 赠马亭长 • 慷慨赠头
故事 人物形象
语言
写法
垓下 之围
东城 快战
乌江 自刎
多愁 惊、起、饮、歌、 动作、语言
易中天:不用多说什么了。谁都不难看
出,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 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 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 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 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 力和审美价值。项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项羽以前的时代,是一个英雄的时代,也 是一个贵族的时代。高贵感和英雄气质, 是那个时代的精神。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从诗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 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 下场。这里毛泽东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 共产党人和全军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 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 家王朝。
司马迁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 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鲁 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 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 著。
时代背景
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 还军霸上;12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之 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刘 邦为汉王。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 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 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 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在 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 下,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
《项羽之死》历史代表人物文言文鉴赏译文解析

《项羽之死》历史代表人物文言文鉴赏译文解析项羽,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军事家,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 的代表人物。
接下来小编会给大家分享一首关于历史调表人物项羽乌江自刎的文言文。
【项羽之死】两汉:司马迁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关于项羽个人的评价(6篇)

关于项羽个人的评价(6篇)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下面是小编为大伙儿收集的关于项羽个人的评价【6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对项羽的评价(精篇一项羽是一个英雄。
他是一个武艺高强的人,可以冲锋陷阵,转瞬间就能杀敌百人,他用兵大胆,敢于“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
我佩服他的胆略和勇猛。
观看秦始皇出行时,他竟敢说自己可以取而代之。
千古英雄,谁敢如他一般出此豪言?从这点看,项羽的确是英雄。
但项羽更是一位失败的英雄。
首先,我认为他不注重文化学习,只崇尚武力。
他甚至认为读书无用,只要会写自己的名字就已经足够了。
可他没想到,不学习,有些方面就会无知,无论带兵打仗,还是治理国家,无知都会成为绊脚石。
其次,我觉得他不善于用人,不能把握好时机,无知使他不知人,更不善用人。
张良、韩信都曾经投奔于他,可他竟不能知人善任,使这两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为刘邦所用,较后把自己打得一败涂地,总算有个谋士范增的才智也给浪费了。
要么不执行范增的计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绝好的机会呀,可项羽偏偏痛失良机,要么中人家的计策,不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致使范增离开他,在忧愤和疾病中去世,使自己彻底失去谋士。
项羽还是一位不善于总结自己失败的英雄。
项羽在临死前曾说:“天要亡我。
”而不从自身找原因。
项羽英雄盖世,却只会逞匹夫之勇,不能驾驭天下英雄,到死都认识不到自身的弱点,只是自欺欺人地把失败的原因归之于天,真是可悲呀!项羽的.个人评价篇二楚军主力北上击齐,汉军趁机东进伐楚!也就是说,项羽为了平乱齐国,把所有的精力和兵力都用在齐国,而不是刘邦身上,也就间接的给了刘邦发展壮大的机会。
田荣不断的在齐国搞事情,项羽派人去剿灭,田荣就给他玩起游击战,远远躲起来。
楚国大军一走,田荣率领的军队又冒出来,到处斩杀楚国的军士。
这样反反复复搞了很多次,让楚国的大军深陷在齐国的沼泽里不能自拔。
齐国跟楚国是世仇,为了联合齐国抵御汉军,双方暂时合作,楚军二十万被韩信一场水给淹了,大将龙苴战死,齐国成为汉土。
简述《项羽本纪》之《项羽之死》的层次和内容。

简述《项羽本纪》之《项羽之死》的层次和内容。
《项羽本纪》是史书《史记》中的一篇文章,记录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国时期将领项羽的生平事迹。
其中,《项羽之死》是该本纪的最后一篇,主要描述了项羽的战败与自杀。
《项羽之死》的层次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战败的原因:文章首先描述了项羽在楚汉战争中的战败原因。
项羽在与刘邦对峙时,因为自信心过于膨胀,对敌方不加思索地采取了决战策略。
然而,项羽的部队在宛城之战中被刘邦的谋士李斯所诱导,导致楚军大败,这一战败成为项羽最终走向失败的导火索。
2. 逐渐失势:接着,文章描述了项羽在战败后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的过程。
战败后,项羽逃到垓下,开始饱受粮食短缺、士兵离散和内部矛盾等问题的困扰。
与此同时,刘邦的军队不断追击,项羽的势力日益衰落。
3. 自杀的经过:在最后阶段,文章详细描述了项羽最终选择自杀的情节。
当项羽意识到自己再无逆转的机会时,他放弃了抵抗,并在垓下自刎。
项羽的死标志着楚汉战争的结束,也为刘邦统一中国立下了重要的里程碑。
《项羽之死》的内容不仅仅是项羽个人的战败和自杀,更是展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和两个不同政权的斗争。
通过对项羽战败的描述,文章揭示了战争中力量对比的变化和人物命运的起伏。
同时,文章也对项羽个人的性格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他自信过度和缺乏战略眼光这两个致命缺点。
通过《项羽之死》,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军事和人物等方面的情况。
同时,文章也反映了中国历史上战争与统一的重要事件,以及智谋和领导能力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
《项羽之死》的悲情英雄形象赏析

《项羽之死》的悲情英雄形象赏析作者:夏绍勇来源:《广西教育·B版》2015年第06期【摘要】从三个方面,对《项羽之死》一文中的悲情英雄形象进行赏析。
【关键词】《项羽之死》悲情英雄形象【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B-0084-02《项羽之死》是高中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以热情洋溢却不乏客观冷峻态度的笔触,记述了项羽由起事到兴盛终至失败的全过程,刻画了一个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悲情英雄形象。
《项羽之死》记叙的是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由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部分组成,集中展示了项羽英勇豪迈、知耻重义、宁死不屈的光辉品质,文章于荡气回肠、跌宕起伏的事件描述中呈现浓郁的悲情色彩,寓大悲于大美,以大美衬大悲。
在鉴赏过程中,教师应引领学生立足于文章本身,同时联系《项羽本纪》的相关内容,扩展思维,深化认识,体会隐藏在精彩纷呈、扣人心弦的情节中的浓浓悲情,从而把握项羽这一悲情英雄形象。
一、霸王别姬:虞姬难揾英雄泪《项羽之死》开篇就交代了项羽的险恶处境:“兵少食尽”且面临汉军及诸侯军队的重重包围,从而拉开了英雄之死的悲剧序幕。
在如此的困境中以及显而易见的心理重压下,外界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掀起项羽心中的巨大波澜,从而引发其情感的宣泄。
于是,当汉军施以攻心计,四面楚歌响起,项羽大惊失色,以为“汉皆已得楚”,心绪不宁的他“夜起,饮帐中”,继而慷慨悲歌别虞姬。
本文对虞姬着墨不多,仅“有美人虞,常幸从”“歌数阕,美人和之”寥寥数语,其形象却呼之欲出:婀娜多姿柔情似水,与项羽情深意切相伴相随;歌声婉转凄切,如天籁之音。
霸王别姬的情节和虞姬这一美人的作用在此不可或缺,试想,曾叱咤风云、威震诸侯的一代英雄项羽在心爱的美人面前慷慨悲歌“虞兮虞兮奈若何”并泣不成声之时,那是何等凄凉的情景?而作为一个多情柔弱的女子,此时除了心如刀割哀切地流泪并忠贞不渝地生死相依,又有什么力量帮助心爱的男人走出困境?因此,虞姬的作用并不仅仅是为了表现项羽儿女情长及两人的生死离情,更主要的是,柔美的虞姬反衬出项羽的悲愤与无奈,表现辉煌过后的英雄末路,从而为文章渲染了浓浓的悲情氛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 考
从“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几个情节中,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在刻画人物时,具体运用了什么样的描 写手法?
故事 垓下 之围 东城 快战
人物形象
语言
写法 动作、语言 映衬 动作、语言 场面
多情善感
惊曰、歌
天之亡我, 非战之罪! “遂”
骁勇善战 自负
乌江 自刎
知耻重义 视死如归
纵向比较,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在《鸿门宴》中,项羽性格的哪些方面 已经显现?还有哪些没有写到的方面在 本篇中作了充分的表现? 在《鸿门宴》中,项羽性格中的刚愎 自用和优柔寡断已经显现出来了,项羽 的多情善感、勇猛刚强和知耻重义在 《鸿门宴》中没有写到,在《项羽之死》 中作了充分的表现。
司马迁写人物,有时是一场写多人,有时是连 续集中地写一人。请从这一角度,分析《鸿门 宴》和《项羽之死》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鸿门宴》是一场写多人,刘邦的能屈能伸 和狡诈,项羽的刚愎自用和脆弱,樊哙的智谋 果敢和粗犷忠勇,张良的多谋善断,项伯的简 单糊涂,范增的计谋善变,都通过一场宴会塑 造出来了。《鸿门宴》是把项羽放到错综复杂 的人物关系之中和紧张的局势之中,通过对比 的手法塑造项羽的形象。《项羽之死》是连续 集中地写一人,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和自 刎乌江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形象, 垓下之围表现项羽的多情善感,东城决战表现 项羽的勇猛自负,乌江自刎表现项羽的知耻重 义。
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 如子房(即张良)。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 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 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 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韩信对项羽的评价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xū),人有 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 印刓(wán)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 也。”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
例三:
(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 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 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 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 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 (点评)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 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现实) 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 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 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
问题一:用原句归纳出司马迁的观点。 问题二:既然批评他“谬”为何将他纳 入本纪?(用原句回答)
参考译文:太史公说:我听周生说舜的眼睛可能是 两个瞳人儿。又听说项羽也是两个瞳人儿。项羽难道是 舜的后代吗?不然他的发迹怎么那么突然啊!秦朝政治 混乱无度,陈涉首先发难,各路豪杰蜂拥而起,你争我 夺,数也数不清。然而项羽并非有些许权柄可以凭藉, 他趁秦末大乱之势兴起于民间,只三年的时间,就率领 原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灭掉了秦朝, 划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项羽发出,自号 为“霸王”,他的势位虽然没能保持长久,但近古以来 象这样的人还不曾有过。至于项羽舍弃关中之地,思念 楚国建都彭城,放逐义帝,自立为王,而又埋怨诸侯背 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难了。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 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 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身 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而他 竟然拿“上天要灭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 我解脱,难道不荒谬吗?
项羽在人性上的缺点决定了他注定要失败的, 在《鸿门宴》中我们似乎就已经看到了故事的 结局。但是在项羽的身上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 的激情澎湃,人性张扬中的那种痛快淋漓。也 许这就是埋藏在人类心中最本质的冲动与渴望。
项羽在乌江边上这一刎,是他人生的精华, 是人性的精华,是绝世壮烈的英雄主义的精华。 项羽用自己的死让自己在一生中波澜壮阔的高 潮中谢幕,完美的谢幕。 所以,项羽是一个真英雄,让我们崇拜。
课堂写作训练(时间:10分钟) 从本文中提出一个观点,有理有 据地论述。 要求: 1、100字左右; 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 的情节、细节为事例; 4、点评事例; 5、联系现实。
示例一:
(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 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 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 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 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 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 (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 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 (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 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评 价 项 羽 的?
毛泽东曾写诗提到过项羽,他是如 何看待项羽的?让我们来看这首《人民 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 来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和行为, 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 导致了他的悲剧。
思 考
结合课本和你的知识储 备,你认为项羽该不该渡 过乌江?为什么?(有理 有据地回答)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
示例二: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 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 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 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 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 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 (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 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 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笑答 神态、动作 “吾为若德” 语言、对比 “遂自刎”
你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真是“天 之亡我”吗?你认为是什么造成 项羽失败?
性格缺陷:优柔寡断,匹夫之勇 政治错误:不懂笼络人心,残暴凶 狠 军事失败:分封天下,养虎为患 命运的捉弄:鸿门宴会,田父指路 红颜祸水:儿女情长,沉迷女色
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
失天下心。”
注:①呕呕:和悦的样子
②印刓敝:把印信捏在手中,棱角都被
摸圆了。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 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 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 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 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 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 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 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 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 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 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 也”,岂不谬哉!(《史记· 项羽列传》)
司马迁将自己爱、怜、
怨、恨,以至满腔的血全 部的泪融注笔端,谱写出 这一曲英雄悲歌。
从诗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 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 得自刎乌江的下场。这里毛泽东引用这段历史 事实,意在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军指战员利 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 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朝。
总 结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要有理有据; 2、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 代背景中去评价; 3、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 启示今人。
咏项羽 李清照
让 们 来 看 一 看 后 人 是 如 何
杜牧认为:男儿应当 能屈能伸,卷土重来。从 “包羞忍耻”“卷土重来” 分析入手。 王安石认为:军民离 心,败势难回。根据“壮 士衰”“势难回”“肯与 君王卷土来”等可分析出 作者的意图。 李清照认为:项羽气 势豪壮,令人敬仰。尤其 推崇其不肯过江,知耻重 义的男儿气节。在她眼中, 项羽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 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