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范畴化及其认知模型

合集下载

1.6范畴理论

1.6范畴理论

(四)句法范畴,指广义语法形式与隐性语法形式所 引起的语法意义变化的范畴,强调以句法的形式作为 研究的出发点,去寻找句法意义的区别。 (五)语义结构,是指隐藏在句法结构背后的由语义 特征和语义关系建立起来的结构体,是从语义关系角 度解释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结合体。 (六)语义特征,就是体现语法意义的特征,是指跟 句法结构成立与否、句法结构变化以及相互区别有关 的语义要素。
1.6 范畴理论
1.6.1 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范畴理论 现代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范畴化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基于 原型的范畴化,一种是基于图式的范畴化。 现代范畴理论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的范畴理论,它 是以人类的认知参照点(原型)为基础,是原型范畴, 并随着人们的心理状况和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变 化而变化,与认知的文化模式关系密切。
1.6.3 语义范畴的分类及其依据 语义范畴,又叫语法意义范畴、语义语法范畴, 指对语法意义进行抽象所得出的范畴 语义特征范畴 语义关系范畴
语义范畴

{ 句义特征范畴 {
语义论元范畴 语义角色范畴 语义关联范畴
词义特征范畴
语义特征范畴是根据聚合的性质标准,而语义关 系范畴则是根据组合的性质标准。
1.6.3.1语义特征范畴的内涵与类型 语义特征范畴的内涵与类型 语义特征范畴,包括: ①从词的次范畴小类抽象出来的“词义特征” ②从句式抽象出来的“句义特征” “词义特征”决定了其在句子里的分布特征 ,在语 法意义上可称为“分布语义” “句义特征”决定了其在复句或语篇里的表达功能 , 在语法意义上可称为“句式语义”
1.6.2 语法范畴、形式范畴和语义范畴 语法范畴、 语法范畴,通常是指“某种语法意义和表现这种意 义的形式手段两者的统一体”(张涤华等,1988)。 具体来说,又可以区分为“形式范畴”和“语义范 畴” “形式范畴”,这是从形式入手建立起来的一套范 畴,如名词的“性、数、格、位”,动词的“时、 体、态”,形容词的比较级、最高级等,通常包括 词法范畴和句法范畴。 语义范畴从本质上讲,就是从语法意义(包括语义 特征和语义关系)角度归纳出来的语法范畴。

第六章 认知模型理论

第六章    认知模型理论

二、ICM理论的理解能力 二、ICM理论的理解能力
►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语义与客观世界、身体构
造和功能、认知能力和方式、文化信仰、主观因素 不可分离,由于CM和ICM理论是针对客观主义语义 不可分离,由于CM和ICM理论是针对客观主义语义 理论提出来的,充分考虑到了这些因素,因此ICM 理论提出来的,充分考虑到了这些因素,因此ICM 除了命题模式之外,还包括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 式、转喻模式,正是有了这些模式才可解释我们为 什么会有想象力,才会使得我们所形成的ICM具有 什么会有想象力,才会使得我们所形成的ICM具有 开放性、选择性、互动性、动态性。正是由于ICM 开放性、选择性、互动性、动态性。正是由于ICM 是“理想化的”,在实际认知运作中它就不一定能 理想化的” 与所有客观事实相吻合,会以不同程度来适合现实 世界,适合程度可分为以下几个等级:精确、很好、 较好、勉强、不好、很不好、完全不好。
第三节 ICM与语义理解 ICM与语义理解
一、现实世界与认知世界之间的差异 ► 在客观的现实世界与人类的认知世界之间总会存在着一定的 差异。 ► 例⑴丹麦心理学家Rubin的“人面-花瓶图”。 例⑴丹麦心理学家Rubin的 人面-花瓶图” ► 例⑵Johansson双灯实验。 例⑵Johansson双灯实验。 ► 因此,一个人所看到的不一定会与客观外界完全相符,这样 在事实和认识之间就会产生不一致的现象。 ► 出现此现象的原因:⑴视觉幻影。 ⑵视觉滞留。 产生了两种SEEING的认知模型: 产生了两种SEEING的认知模型: ⑴SEEING模型:看到的就是事实,这是客观主义的观点。 SEEING模型:看到的就是事实,这是客观主义的观点。 ⑵SEEING-AS模型:这是一种ICM,兼顾客体和主体的模型。 SEEING-AS模型:这是一种ICM,兼顾客体和主体的模型。

03第三章 范畴理论及其应用

03第三章 范畴理论及其应用

第三章范畴理论及其应用引言范畴化(categorization)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用Lakoff(1989)的话来说,在很短的时间内,范畴化就从学术研究的后台走到了舞台的中央(Lakoff,1987)。

众多的学者(Labov 1973, Rosch 1973, Lakoff 1980,1987,1999, Langacker 1987, Taylor 1989, 2002)对此作了深入的研究和论述。

本章首先从范畴和范畴化的定义和重要性出发,分析经典范畴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局限,介绍近几十年来认知语言学家对范畴化进行解释的重要理论,包括原型理论、动态理论,最后谈谈相关的范畴理论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节范畴化及其重要意义(一)何为范畴?《现代汉语词典》(2000年版)是这样定义范畴的:(1)人们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一些基本范畴,如化合、分解等,是化学的范畴;商品价值、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等,是政治经济学的范畴;本质和现象、形式和内容、必然性和偶然性等,是唯物辩证法的范畴。

(2)类型;范围: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范畴。

显然,认知语言学家们感兴趣的是“范畴”的第二种意义,即表达“类型”、“范围”的意义。

那么什么是范畴化呢?如果范畴是类型的意思,那么范畴化就是把不同的事物归为同一个类型的过程,或者说,是将不同事物看作同一类事物的过程。

例如,人有各种各样的人,但是我们把不同的人统称为“人”,这就是一种范畴化。

范畴化使得我们通过分类理解世界上的事物和所发生的事件,并对它们作出预测。

例如,知道了某事物属于“树”的类别,我们就可以利用对“树”的特点的了解,对该事物的特点作出预测。

再如,(1)鲸鱼是一种鱼。

(2)鲸鱼是一种哺乳动物。

以上两个句子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范畴化过程。

这两种不同的范畴化过程对我们对“鲸鱼”的看法具有重要的影响。

如果把“鲸鱼”看作是“鱼”,我们就会把鱼的原型特征赋予它,并对其行为作出相应的判断;如果我们把“鲸鱼”看作是“哺乳动物”,我们就会对其特征和行为作出不同的预测和判断。

走进认知语言学

走进认知语言学

走进认知语言学摘要:认知语言学是近年来语言学的研究热点,它是在新的哲学观和认知观基础上,以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新兴语言学科。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产生发展、定义、基本假设、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五个方面浅谈了对该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认知;认知语言学;现代汉语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进行思维的工具,为了让语言更好的为人类的交际活动服务,我们必须要研究语言,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语言,运用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它的方方面面,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作为一名在读的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研究生,我需要掌握各种语言理论知识,不仅要了解旧的语言理论,更要关注最新的学术问题,为以后的现代汉语的学习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在语言理论的课堂上,我第一次认识、了解了一种新的语言理论——认知语言学。

一、我对认知语言学的认识认知语言学是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产生,经过了七八十年代的发展,形成的一个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

认知语言学理论的产生与当时科学理论的大背景是一致的。

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认知科学应运而生,它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计算机自然语言理解、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这其中也包括了认知语言学。

(一)认知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认知语言学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自80年代中期以来,它的研究范围已扩展到了语言学的各个领域。

认知语言学最初是针对“语义”的研究提出来的。

美国生成学派以Langacker为首的语义学家们认为语义部分才是句法生成的基础,他们从底层语义关系的研究中得出结论,认为自然语言的句法不是自主的,不能独立于语义,而语义也不能独立于人的认知。

至此,他们摆脱了乔姆斯基的句法形式研究,走上了认知语言学的道路,成为了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

198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Lakoff和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从隐喻的角度探讨语言的本质,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讲 认知语言学

一讲 认知语言学


• • • • • • • • • •
2.原型理论对范畴内部结构的进一步探讨
2.1从属性看 a.属性的概念 b.从属性来定义原型(典型成员)与非典型成员 c. 家族相似性(从属性来看范畴成员之间的关系) d. 属性与词的定义
• • • • • • • • • •
2.2 从格式塔来看 a.格式塔(gestalt)及其原则 格式塔的概念--holistic perception 接近律(1aw of proximity) 相似律(1aw of similarity) 闭合律(1aw of closure) 连续律1aw of continuity
4. 认知语言学对范畴及范畴化的进一步探讨
Langacker (1987)Categorization and Schema Lakoff(1987) Taylor(1995)
5.原型范畴理论在语言学中的运用 5.1 原型范畴理论的要点 ①相邻范畴之间的边界常常是模糊的 ②范畴内部成员之间可能没有共同属性,它们存在家族相似性 ③范畴成员的地位不平等,存在一些典型成员,它们是其它成员划归该范畴 的认知参照点。 ④范畴化既可基于属性也可 基于完形感知. 5.2 语言与范畴化的关系 ①语言使用者通过语言将非语言的世界作为客体进行分类 ②语言学家将语言本身作为客体进行研究 5.3 语言的范畴化研究 ①研究语言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基于5.2①) A 词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关系(就单义词与多义词的某项意义而言) B 词的多义研究(一个词为什么可以用来表征多个不同的范畴) ②研究语言内部的分类(基于5.2②) A语音范畴 B 词类范畴 C语法范畴 D 语篇范畴 E 文体范畴 Labov(1973):如果语言学所作的可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它就是对范畴的研究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理论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理论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理论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理论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诞生的一个新的语言学流派。

作为对乔姆斯基所创立的转换生成语义学为代表的形式主义语言学的反叛,认知语言学更侧重于对语言和思维之间关系的研究,抛弃了在此之前占主导地位的语义和句法的研究,转而从认知的角度来寻求解释人类语言普遍规律的途径。

人类对语言的使用与人类的思维、体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传统的语言学认为语言首先是一种交流工具,是对人类思维的反映和表述。

而认知语言学则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也是一种认知工具,除了能够表达思维,还能帮助人类去更好地认识世界,获得新的知识。

认知是指人感知世界和对世间万物形成概念的方式,以及在此过程中获得和形成的经验和体验。

认知语言学的核心观点就是:语言的创建、学习及运用,基本上都必须能够透过人类的认知而加以解释,因为认知能力是人类知识的根本。

在人类的思维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步骤,即是对宇宙中的所有物体、事件、现象以及人类的经验和感觉进行分类,认知语言学把这个分类的过程称为范畴化。

而语言正是范畴化这一思维过程中的首要工具。

传统的语言学把语言符号称为能指,所表达的意思是所指,而真正指代的内容是独立于语言的参照物。

认知语言学则是对语言符号和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概念是指我们对事物及其存在方式的理解。

①简单地说,概念可以指一个单个的事物:如苹果。

也可以指一系列的事物:如水果。

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的概念时,要认识它、了解它,首先做的就是把这个新概念归类。

当我们找合适的语言符号来表述这一新概念时,这个客观范畴就转变成了语言范畴。

当然人类的语言还远不能做到表达自然中的一切,但它在人的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显而易见。

本文尝试对认知语言学中范畴理论进行讨论。

首先介绍范畴的内部结构和原型的概念,其次将讨论范畴所受到的语境和文化因素的影响,最后讨论范畴的层次化理论在语言使用和认知过程的应用。

一范畴和原型范畴并不是认知语言学新创造出来的概念。

从范畴化理论到认知语言学-2019年文档

从范畴化理论到认知语言学-2019年文档

从范畴化理论到认知语言学张宝(1990- ),山西大同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学与认知语言学。

任一娇(1990- ),山西朔州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学与语用学。

认知语言学是从范畴化相关理论起家的,这是因为范畴是人类认知的重要方面。

古希腊哲学家对于范畴就相当重视。

柏拉图认为范畴是一种独立于人的存在,存在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是客观世界本身自然而然自为自适的分类。

对于这个分类,即范畴,柏拉图认为我们人类做了两件事情:一、客观的范畴有其自身结构,人类了解和学习这种结构就是掌握知识,知识其实就是世界自然范畴的一种人为呈现;二、获得关于这些结构的知识就意味着掌握了世界万千事物范畴的法则,根据这些法则对万事万物进行分析,就是人为操作层面的范畴化。

亚里士多德强调了范畴的工具性。

大千世界事物瞬息万变,如何在万事的使之有序,这是个大问题。

人类找到了“范畴”,我们用其对万物加以规整,并把它当作我们获得知识的工具,最终使我们感觉到的事物慢慢成为可知的东西。

后来的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在变化中、感觉的混乱中抓”住一点东西,摸索出它们的秩序并范畴”一词基础上阐释了“概念”一词,他认为“范畴”是一种本源的纯粹的表示综合的“概念”。

康德亦认为通过“概念”才能理解运动中的万物,思想异于人的客体。

当然,康德也是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认识的基础之上论述的,没有理念的突破。

此后的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对“范畴”同样有论述,亦无破旧立新的进展。

前面列举的范畴认识通常被称为经典范畴理论。

经典范畴理论的根基是二元对立,其方法论是二分法。

在这个基础上,该理论认为:所有范畴都具有清晰界限,各个范畴内部成员之间地位没有哪个成员更具代表性,没有核心成员与边缘成员之分。

20 平等世纪许多语言学研究就建立在经典范畴理论之上,比如雅格布逊的音位学“双分法”:每一个音位特征只有两个值,个正值,一个负值,分别标记为〔+特征〕、〔- 特征〕,如〔+ 鼻音性〕、〔-鼻音性〕,〔+浊音性〕、〔- 浊音性〕;结构主义语义特征分析也是二分法,比如说到“ bachelor ”,就会进入这样的考量:有生命/ 无生命,人类/ 非人类,成人/ 非成人,男士/女士,已婚/未婚等;就连结构主义语法的反动者、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乔姆斯基也把运用二分法视为自然和正当,他认为二分可以表明一个语言项是否属于某个范畴。

范 畴 化 理 论

范 畴 化 理 论

如语学中对词义采用语义特征来分析(即 语义成分分析法)。
例如:单身汉,可以分解为 [人] [男性] [成 年人] [未婚] 四个语义成分或语义特征。
不足之处:语义成分分析理论不能用来分 析语言中所有的词汇,因而存在很大的缺 陷和局限性。
范畴化典型理论(范畴的横向维度)
1)罗斯提出典型理论
2)哲学根源: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 究》提出了“ 家族相似性” 理论。
范畴 3
tableware spoon
下位范畴
armchair Sports car Soup spoon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
FURNITURE( 这 里 大 写 表 范 畴 ) 范 畴 比 CHAIR范畴具有更大的内包性,因为它 还包含了除CHAIR范畴之外的DESK, TABLE 等 范 畴 。 同 样 , CHAIR 范 畴 又 比 ARMCHA 皿 范 畴 具 有 更 大 的 内 包 性 , 因为它还包含了除armchair之外的其他 不 同 类 型 的 椅 子 。 ARMCHAIR 仅 范 畴 就只包含armchairs,因而其内包性最低。
下位范畴,但它可以是椅子、桌子、床 等的上位范畴,而椅子又是躺椅、折叠 椅等的上位范畴,家具既包括椅子,也 同时包括椅子的所有下位范畴。
3)基本层次范畴与典型范畴的关系 基本层次范畴与典型范畴之间具有共生 关系。一这种共生关系主要基于以下两 条独立的原则:
l) 典型范畴是在基本层次上获得完全发展 的。
3)认知模型的两个主要作用:认一是 提供有关的情景作为理解的背景,二是 激活有关的其他概念和知识。
4)认知模型的类型:命题模型、意象 图式模型、隐喻模型和转喻模型。
范畴化的经典理论(范畴化的横向角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范畴化及其认知模型谭雪莲(湖北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恩施 445000)[摘 要]认知语言学是近些年来引起各个语言学门派广泛注意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以心理学的认知方法为基础,把语言学中的问题带到其中进行新的解释。

范畴化是分类的心理过程。

作为人类思想、语言、推理等认知活动中的最基本能力,范畴化必然依赖于人类思想的基本方式和途径,遵循人类认知模型的一般规律。

范畴化的认知模型可归结为:命题模型,意象图式模型、隐喻模型以及转喻模型。

这四类模型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产生出原形效应,达到对认知客体系统而合理的类属划分即范畴化。

 [关键词]范畴化;认知模型;意象图式模型;隐喻模型;转喻模型 Abstract: Cognitive linguistics is a newly emerging science which arouses the wide interests of various linguistic fields. Categorization is a psychological process of classification. As one of the basic human capabilities among various cognitive activities of thought, language and inference, categorization has its own cognitive models, which can be presented as the following four: propositional model, image-schematic model, metonymic and metaphoric transformations. These four models produce their own prototypic effects and lead to a systematic and reasonable classification, that is , categorization. Key Words: categorization, cognitive model, propositional model, image-schematic model, metaphoric model, metonymic model. 一、引言 范畴化是人类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范畴化能力,我们根本不可能在外界或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中发挥作用。

”(Lakoff,1987:6)范畴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是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

 在认知语言学中,对范畴化问题的研究有其特殊的地位和意义。

这不仅是因为对范畴化的经典理论(classical theory)重新审视促使对语言的研究从形式转向认知。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催生了认知的语言学这门新兴学科。

更为重要的是对范畴及范畴化的研究为认知语言学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基础。

 近十几年来的,认知语言学对范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范畴的结构特征方面。

无疑,这些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范畴化本质属性以及范畴内部结构特征的理解。

本文借助有关认知模型的理论,提出范畴化的认知模型:即命题模型、意象图式模型、隐喻模型及转喻模型,分析各种模型在范畴化过程中的功能及其意义。

 二、认知模型 认知模型是储存在我们头脑中的关于特定认知对象的所有认知表征(Ungerer &schmid2001:51),它具有开放性及网络构建倾向性的特征。

所谓开放性是指对某一特定概念范畴的认知描述尽管具有高度选择性,人类认知能力在逐步提高而认知手段亦不断丰富,因此相关的概念范畴在结构上甚至在内容上都有可能改变。

所谓认知模型的网络构建倾向性指的是认知模型本身并不孤立的,而是互相关联形成一张认知模型的网络。

Lakoff(1987:68)认为,人们是通过其所谓的“理想化的认知模型”(ICMs)来组织我们的经验和知识,而范畴结构以及范畴所表现的“原形效应”(prototype effects)只不过是该组织方式的副产品而已。

同时,一个概念范畴可在其认知的模型在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对应成分。

用Langacker(1987)话说,概念范畴来源于对认知模型中的某人构型(configuration)以特定的方式勾勒出来的侧面(profile)。

因此,每个ICMs便是一个结构复杂的感知整体(perceived whole)即完形(gestalt)。

 感知整体或完形是通过何种认知手段获得并得以构建的呢?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表明,思维是想象的(imaginative),而人们正是通过诸如隐喻、转喻以及心理意象等方式不断拓展自己的想象空间。

正因为如此,隐喻映射、转喻映射以及意象图式便成为完形感知最有力的认知手段。

既然以体验、互动、概括、归类为基础的范畴化是人类思维、语言、推理、创作等认知活动中最基本的能力(王寅,2001),它必然依赖于人类思维与认知的基本方式和途径。

因此范畴化的认知模型可归结为:命题模型、意象图式模型、隐喻模型以及转喻模型。

下文将对这四种基本认知模型对范畴化作用及其意义作详细的阐述。

 三、范畴化的四种认知模型 (一)命题模型 认知语言认为,作为认知模型的命题概括了特定概念范畴所涉及的相关认知域里的背景知识和信念,也就是说,范畴化不单依赖认知客体所处的直接语境(immediate context)同时依赖所有与之相关的语境(Ungerer & schmid 2001)。

一个命题认知模型往往包括认知客体的成分、属性及其之间的关系。

 让我们来看英语中对“Tuesday”的范畴化过程。

据Lakoff(1987:68-69)分析,对“Tuesday” 范畴化需依赖如下图素:太阳的移动规律:对一天结束第二天开始的确定标准以及七天为一周期约定。

命题表述为:1)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2)一天为24小时,一点钟起为一天的开始,24点钟止为一天的结束:3)一周总是七天,在西方文化模型下,星期(week)是一个一分为七按线形顺序组织的过错形,其中每一部分为一天,而每星期的第三天便是“Tuesday”的范畴化命题认知模型为“所有”Tuesday”都是一星期的第三天。

 正如Lakoff&Johnson(1999:47)所言:“概念是通过身体、大脑和对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的,并只有通过他们才能被理解。

概念是通过体验,特别是通过感知和肌肉运动能力而得到的。

”而后者以客观主义为基础,因而强调范畴应是对外部现实客观、镜像的反映。

以上面“Tuesday”例,其中第一个命题表述“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就是一种感知经验的反映,而不是客观意义上的镜像反映,因为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地球绕着太阳转而不是相反,太阳是相对静止的而地球是绝对运动的。

由此可见,命题是范畴存在的基本元素,正是有了这些元素,人们才可以作出各种判断、归纳、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维及认知活动。

 (二)意象图式模型 意象图式是来源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世界的互动经验的简单而基本的认知。

(Ungerer &Schmid2001:127)意象图式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1)高度抽象性。

意象图式与特定的环境无关,其形成以及呈现也是无意识的。

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和意象图式尽管与认知心理学所说的“心象”密切相关,它们并非完全相同的概念。

意象图式是完全独立于任何特定文化背景的高度抽象。

(2)结构简单。

典型的意象图式往往包含成分和成分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其构成成分数目较少,关系也较简单。

而其中的关系是:从起点移向终点的动力向量关系。

(3)具有完形的特征。

意象图式是由可辩识的部分和关系组成的内部结构一致的、有意义的统一体。

(4)数量有限。

意象图式的高度抽象性自然决定了其数量的有限性。

 由此看出,意象图式代表的是抽象的认知结构而非具体的图像。

从范畴化过程中,意象图式模型是命题认知模型的补充,其作用表现在对非命题知识的抽象、概括。

正是借助这些有限的意象图式,人类对无限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才变得简单而有序,而思维及推 142对外汉语听力教学探 刘颖 (武汉大学留学生院 湖北武汉 430072) [摘 要]听力理解过程是输入的语言信息与听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或体验的动态交互过程。

本文分析了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以及对外汉语听力教学中教学方法和策略,同时结合本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践对初级阶段听力课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级阶段课堂教学 听力是指听别人说话的能力,也可以说是一种话语理解能力,是言语技能训练中的一个环节,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言学习和语言交际中,听力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40年代产生的听说法,50年代产生的视听法都以听力输入为主要的教学方式。

吕必松(1996)从语言学习过程的角度和语言交际的角度分别阐述了听力的重要性。

从语言学习过程的角度说,听总是先于说,听不懂说也无从说起。

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只有先听,然后才能跟着模仿。

听的能力越强,学说话就学得越快。

从语言交际的角度说,听的能力总要大于说的能力,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言常规教学中的“输入”大于“输出”。

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说”是“输出”,是主动的行为;“听”是输入,是被动的行为。

如果听不懂听人说的话,交际就无法进行。

 听力理解过程不是简单地对字面语言信息进行解码的过程,而是输入的信息与听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的动态交互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外部语言信息进入记忆系统,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或体验发生作用,经过分析、合成、归纳和概括形成一个对输入信息的更高层次的理解,从而实现语义的重构。

 一、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 听力理解不仅仅是对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的听辨和理解,而且还有对材料所包含的各种非语言信息的探究和理解。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二者是统一的。

听力目的或动机,发话者与听话者的社会关系,听话情境中可利用的各种非语言信息,如表情、体态等对听力理解也有一定的影响。

某些与听话内容有关的过去的知识和体验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把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分为两类,一是语言因素,二是非语言因素。

 语言因素包括词汇量、语法知识、语用规则的掌握、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等等。

 听力理解中每一个句子都是由词或短语组成的。

听者要在短时间内对听力材料做出迅速的反应和理解语意,听者大脑中储备的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理亦因此变得既轻松又有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