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模型理论精编版
认知心理学的三个基本模型指的是(二)

认知心理学的三个基本模型指的是(二)引言概述: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认知过程的科学领域,其中有三个基本模型被认为是解释人类认知的重要理论框架。
这篇文档将会在上一篇文档的基础上,详细阐述这三个基本模型的内涵和应用。
正文:一、信息处理模型1. 意识注意和选择性注意2. 感知和知觉的过程3. 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的区别与联系4. 学习和记忆的关系5. 信息检索和认知过程的组织二、计算模型1. 具体认知过程中的信息加工和计算2. 计算模型在认知心理学实验中的运用3. 计算模型的优势与局限性4. 计算模型在认知障碍研究中的应用5. 计算模型对认知过程的理论建模和预测三、联结主义模型1. 神经网络和联结主义模型的原理2. 认知过程中的神经网络连接和传递3. 联结主义模型解释学习和记忆的机制4. 联结主义模型的特点与应用5. 联结主义模型在认知过程中的实证研究和验证四、语义网络模型1. 词汇和概念在语义网络模型中的表示2. 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关系3. 语义网络模型对语言理解和语义处理的解释4. 语义网络模型在问答系统和文本处理中的应用5. 语义网络模型与其他模型的关系和比较五、认知心理学三个基本模型的交叉和对比1. 信息处理模型和计算模型的联系与差异2. 联结主义模型和语义网络模型的相互作用和关联3. 基本模型之间的融合和整合4. 基本模型对人类认知过程的全面理解的意义5. 基本模型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研究方向总结:通过对认知心理学的三个基本模型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人类认知的本质和机制。
信息处理模型、计算模型、联结主义模型和语义网络模型的交叉与融合,为我们提供了全面的认知过程理论,并且对未来认知心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第六章 认知模型理论

二、ICM理论的理解能力 二、ICM理论的理解能力
►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语义与客观世界、身体构
造和功能、认知能力和方式、文化信仰、主观因素 不可分离,由于CM和ICM理论是针对客观主义语义 不可分离,由于CM和ICM理论是针对客观主义语义 理论提出来的,充分考虑到了这些因素,因此ICM 理论提出来的,充分考虑到了这些因素,因此ICM 除了命题模式之外,还包括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 式、转喻模式,正是有了这些模式才可解释我们为 什么会有想象力,才会使得我们所形成的ICM具有 什么会有想象力,才会使得我们所形成的ICM具有 开放性、选择性、互动性、动态性。正是由于ICM 开放性、选择性、互动性、动态性。正是由于ICM 是“理想化的”,在实际认知运作中它就不一定能 理想化的” 与所有客观事实相吻合,会以不同程度来适合现实 世界,适合程度可分为以下几个等级:精确、很好、 较好、勉强、不好、很不好、完全不好。
第三节 ICM与语义理解 ICM与语义理解
一、现实世界与认知世界之间的差异 ► 在客观的现实世界与人类的认知世界之间总会存在着一定的 差异。 ► 例⑴丹麦心理学家Rubin的“人面-花瓶图”。 例⑴丹麦心理学家Rubin的 人面-花瓶图” ► 例⑵Johansson双灯实验。 例⑵Johansson双灯实验。 ► 因此,一个人所看到的不一定会与客观外界完全相符,这样 在事实和认识之间就会产生不一致的现象。 ► 出现此现象的原因:⑴视觉幻影。 ⑵视觉滞留。 产生了两种SEEING的认知模型: 产生了两种SEEING的认知模型: ⑴SEEING模型:看到的就是事实,这是客观主义的观点。 SEEING模型:看到的就是事实,这是客观主义的观点。 ⑵SEEING-AS模型:这是一种ICM,兼顾客体和主体的模型。 SEEING-AS模型:这是一种ICM,兼顾客体和主体的模型。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什么是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是范丰会和宋文红在其新书《新视界心理学——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及其在学科教学、心理咨询和学习心理障碍辅导中的应用》中提出来的一个关于西方心理学的新理论体系。
作者试图通过这一理论模型解决西方心理学“像灌木丛一样,流派林立、各说各话、相互矛盾”的现状,尝试进行西方心理学学科内综合,以便提高西方心理学对理论精华的继承性,更有效地发挥其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提出者简介范丰会,物理学科教育学硕士、心理咨询师。
1990年获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基础物理教育学硕士。
曾从事过中学物理教学、中学教师继续教育、教育软件及教学资源开发、心理咨询、学习困难学生辅导、家长培训等工作。
1990年完成硕士论文《大学生物理认知结构的定量研究》,之后工作28年来,对心理学基础理论、心理的发生发展、学科教学、学习心理障碍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问题和重要实践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颇有心得。
宋文红,1991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从事儿科临床工作。
2008年在北京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进行精神科研究生课程,之后进入儿童保健和儿童心理专业,对儿童各类常见病、儿童发育性行为问题及儿童情绪行为障碍有丰富的诊疗经验。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形成过程在《新视界心理学》一书中,作者从批评西方心理学各流派心理观和方法论缺陷出发,借鉴20世纪物理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成果,确立了指导心理学理论探索的心理观和方法论;在此基础上,秉持心理结构化和建构论的观点,沿着“用知识描述心理”的思路,创新提出了基于“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的基本理论框架;然后在这一理论框架基础上,继承各主流心理学流派的理论成果,融合形成了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现行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和主要应用领域的问题都可以用一套基本范式进行解释,从而初步实现了对心理学各流派理论的综合与创新。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的主要内容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意识和潜意识共同构成心理活动的容器或空间。
认知计算的理论与模型研究

认知计算的理论与模型研究一、前言认知计算是指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类认知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
在这个领域中,研究人员通过对人类认知过程的深入理解,并将其转化为计算机程序,来实现特定的认知行为。
认知计算领域的研究成果可以被应用于物品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图像处理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模型分类在认知计算领域的研究中,研究人员主要通过构建各种认知模型来实现特定的认知行为。
这些认知模型包括神经网络模型、概率图模型和符号推理模型等。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三种主要的认知模型。
(一)神经网络模型神经网络是指通过模拟人类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关系来实现计算的过程。
神经网络模型由多个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组成,每个神经元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输入信号,并利用激活函数进行信号的加权和输出。
常见的神经网络模型包括前馈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等。
(二)概率图模型概率图模型是一种用概率论来描述随机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图形模型。
概率图模型分为贝叶斯网络和马尔可夫网络两种。
贝叶斯网络是一种有向无环图,用来表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通常用来进行推理和诊断等任务。
马尔可夫网络是一种无向图,用来表示相关的变量,通常用来进行分类和聚类等任务。
(三)符号推理模型符号推理是指通过对语义、逻辑和语法等规则的推理来实现计算过程。
符号推理模型通过对知识表示的定义和推理规则的设计来实现特定的计算任务。
常见的符号推理模型包括产生式系统、框架系统和逻辑推理系统等。
三、模型应用认知计算模型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从自然语言处理、图像处理和智能交互等方面介绍一些具体的应用。
(一)自然语言处理认知计算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其中,语言模型、分词、词性标注、命名实体识别、情感分析等任务是自然语言处理的基础任务。
通过深入研究自然语言的语义和结构特征,并以此为依据设计相应的认知计算模型,可以高效地实现这些任务。
通过对自然语言的处理,可以实现许多自然语言生成和自然语言理解应用,如智能客服、机器翻译等。
阿伦 贝克 认知行为模型

阿伦·贝克(Aaron Beck)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一种被称为认知行为模型阿伦·贝克(Aaron Beck)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一种被称为认知行为模型(Cognitive Behavioral Model,简称CBM)的心理治疗方法。
这种模型主要关注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心理健康。
认知行为模型的核心观点是: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是由我们对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驱动的。
换句话说,我们的信念和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感受和行为。
因此,通过改变不健康或消极的思维模式,我们可以改善情绪和行为问题。
认知行为模型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概念:1. 认知扭曲(Cognitive Distortions):这是一组导致负面思维模式的错误信念和观念。
例如,全或无思维(All-or-nothing thinking)、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黑白思维(Black-and-white thinking)等。
2. 自动思维(Automatic Thoughts):这是我们在特定情境下自然产生的、未经审查的想法。
这些想法通常是基于我们的认知扭曲,可能导致负面情绪和行为。
3. 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这是一个涉及识别、评估和调整情绪的过程。
认知行为模型强调了学会识别和挑战消极思维模式在情绪调节中的重要性。
4. 行为实验(Behavioral Experiments):这是一种帮助个体检验其思维模式是否真实有效的方法。
通过实际行动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可以帮助个体发现并纠正错误的认知扭曲。
5. 认知重构(Cognitive Restructuring):这是一种心理治疗技术,旨在帮助个体识别和挑战消极思维模式,从而改变其情绪和行为。
这通常包括质疑、替换和证明三个步骤。
总之,阿伦·贝克的认知行为模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和解决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框架。
认知模型

人工智能系统
在50年代以前,心理学中有影响的行为主义学派,只承认人在受到某种外部刺激后才以一定形式作出反应的 行为,而否认存在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意识过程,也排斥研究意识的内省方法。认知心理学用计算机研究人的信 息处理机制时表明,在计算机的输入和输出之间存在着由输入分类、符号运算、条款的存储与检索、模式识别等 方面组成的实在的信息处理过程。尽管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过程和人的信息处理过程有实质性差异,但可以由此得 到启发,认识到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也必然有一个对应的信息处理过程,这个实在的过程只能归结为意识过程。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重新恢复了意识研究在心理学中的地位,其主导因素就是信息处理。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和人 的信息处理在符号处理这一点的相似性是人工智能名称由来和它赖以实现和发展的基点。信息处理也是认知心理 学与人工智能的纽带。认知心理学与人工智能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
美国实用主义的创始人,逻辑学家皮尔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1839- 1914)认为,将人类所有的 思维的推理过程,区分为三种类型:Induction(归纳)、Abduction(溯因)和Deduction(演绎)。每一种推 理过程都将涉及三个实体:Rule(规则)、Case(情况)和Result(结果)。何时采取何种推理方法,取决于推 理过程的起点和已知的其它事实。
推导过程
认知模型应用认知模型对真实世界进行认知,可分为对物的认知和事的认知两个部分。物是客观存的的实体, 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事较为抽象,相对于物的认知来讲要困难许多。
总结认知建构模型

总结认知建构模型引言认知建构模型是一种理论框架,用于描述个体如何从外界获取信息,并用这些信息对环境进行理解和解释。
它涉及个体的感知、思考、记忆和学习过程,并通过这些过程来构建个体的认知结构。
本文将总结认知建构模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组成部分以及应用领域,并进一步讨论其在教育、心理学和人机交互领域的重要性。
1. 认知建构模型的基本原理认知建构模型的基本原理是个体通过感知、思考、记忆和学习等过程来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这种认知结构包括个体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观念、概念和知识。
它们之间通过连接和关联形成一个整体,个体可以通过这个整体来对环境进行理解和解释。
认知建构模型的基本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 个体通过感知过程从外界获取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
- 个体通过思考过程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综合,形成认知观念、概念和知识。
- 个体通过记忆过程将获取的信息存储在脑中,并可以在需要时进行回忆和使用。
- 个体通过学习过程不断更新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2. 认知建构模型的主要组成部分认知建构模型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感知、思考、记忆和学习等过程。
下面对每个过程进行详细介绍:2.1 感知过程感知过程是个体从外界获取信息的过程。
个体通过感官器官接收来自环境的刺激,并将刺激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
感知过程涉及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感知、辨别、分类和形成印象等过程。
2.2 思考过程思考过程是个体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过程。
个体通过思考过程将感知到的信息与已有的认知观念、概念和知识进行联系和关联,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思考过程涉及个体的逻辑推理、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等能力。
2.3 记忆过程记忆过程是个体将感知到的信息存储在脑中,并可以在需要时进行回忆和使用的过程。
个体通过记忆过程将感知到的信息转化为脑内的神经连接,形成长期记忆。
记忆过程涉及个体的编码、存储和检索等能力。
2.4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个体通过获取新的知识和经验来更新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什么是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是范丰会和宋文红在其新书《新视界心理学——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及其在学科教学、心理咨询和学习心理障碍辅导中的应用》中提出来的一个关于西方心理学的新理论体系。
作者试图通过这一理论模型解决西方心理学“像灌木丛一样,流派林立、各说各话、相互矛盾”的现状,尝试进行西方心理学学科内综合,以便提高西方心理学对理论精华的继承性,更有效地发挥其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提出者简介范丰会,物理学科教育学硕士、心理咨询师。
1990年获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基础物理教育学硕士。
曾从事过中学物理教学、中学教师继续教育、教育软件及教学资源开发、心理咨询、学习困难学生辅导、家长培训等工作。
1990年完成硕士论文《大学生物理认知结构的定量研究》,之后工作28年来,对心理学基础理论、心理的发生发展、学科教学、学习心理障碍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问题和重要实践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颇有心得。
宋文红,1991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从事儿科临床工作。
2008年在北京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进行精神科研究生课程,之后进入儿童保健和儿童心理专业,对儿童各类常见病、儿童发育性行为问题及儿童情绪行为障碍有丰富的诊疗经验。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形成过程在《新视界心理学》一书中,作者从批评西方心理学各流派心理观和方法论缺陷出发,借鉴20世纪物理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成果,确立了指导心理学理论探索的心理观和方法论;在此基础上,秉持心理结构化和建构论的观点,沿着“用知识描述心理”的思路,创新提出了基于“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的基本理论框架;然后在这一理论框架基础上,继承各主流心理学流派的理论成果,融合形成了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现行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和主要应用领域的问题都可以用一套基本范式进行解释,从而初步实现了对心理学各流派理论的综合与创新。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的主要内容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意识和潜意识共同构成心理活动的容器或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辖域(被激活的概念内容额配置,包括基体和 侧面)
⑵图式(Schema)
Taylor认为图式是一种认知模型,通过一个或 一组图式可建构一个认知域,通过突显相关认 知域的特定区域或构架就可理解一个语言形式 的意义。
⑶框架(Frame)
Other contexts
Context 5 Walking along the beach People, sand, waves, shells;
Walk, talk…
Context 4 “picnicking” people, sandwiches; Eat, drink
Exemplary Network of CM
这四个心智空间通过一系列的映射运作彼此连 接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概念整合网络(CIN: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
这一理论对于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都具 有开创性意义
Generic space
Input 1
Blend
Input 2
Fauconnier早期提出的心智空间理论,主要讨 论了话语如何激活语义框架,以及表征与现实 有关的知识状态的空间,语言如何运用不同空 间之间的连接,知识如何能够在不同空间之间 漂游,后期将重点转向论述两个心智空间中的 信息如何能够被整合起来,产生出新的概念和 概念结构。
融合理论之所以能够解释“新创结构”,就是 因为该理论强调了“融合”过程具有动态性和 创新性,它是人类能够形成想象力的基础。其 过程类似于“化学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将会 产生新“物质”。如将两个输入空间“马”与 “角”进行融合,便形成一个虚拟的“独角兽” 新创结构。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形容词并不仅是说明名词的 特征,也不仅仅具有修饰、描绘作用,而主要 是能激活出该名词所处语境中的相关认知域, 通过概念融合会产生出新义,还可能会产生出 多个意义。
ICM(≈抽象域)
CM ≈
域 ≈ 辖域 ≈
框架 ≈
图式 ≈ 常规 ≈ …
基体
侧面
脚本
第二节 心智空间和融合理论 心智空间 融合理论
2.1 心智空间(Mental Space)
1985年Fauconnier最早提出“心智空间”这 一术语,并将其描写为“小概念包”(Small conceptual Package, or Small conceptual Packet)。主要为当下临时语言服务。
人面-花瓶图(Face-vase Illusion)
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⑴视觉幻影。
(Optical Illusion) ⑵视觉滞留
(Optical Persistence)
因此,一个人所看到的不一定会与客 观外界完全相符,这样在事实和认识 之间就会产生不一致的现象。
产生了两种SEEING的认知模型: ⑴SEEING模型:看到的就是事实,这是客观
1.3 ICM与其他术语的关系
ICM是有多个CM构成的,主要表征的是理想 化框架知识,具有想象性、创造性和灵活性, 它与实际世界并不一定完全相吻合。
因此,ICM是一个更为概括的术语,可包括 CM、认知域、框架、图式、脚本、常规等。
⑴域(Domain)
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或语义域 (Semantic Domain),是Taylor所用术语
概念融合至少涉及四个空间: ⑴输入空间一(Input Space 1) ⑵输入空间二(Input Space 2) ⑶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 ⑷一个融合空间(Blend Space)
融合空间是组织和发展这些空间的整合 平台,其中包含一个带有新创特性、富 有想象力的结构,叫做新创结构 (Emergent Structure),其中可能会创造 出原来输入空间中没有的新信息,可产 生新意义,获得新知识。
认知模型理论
内容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心智空间和融合理论 第三节 ICM和语义理解 第四节 ICM和转喻
第一节 基本概念 认知模型的定义和性质 理想化认知模型(ICM) ICM与其他术语的关系
1.1 CM的定义和性质
认知模型(Cognitive Model, CM):就是人 们在认识事体、理解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 相对定型的心智结构,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模 式,由概念及其间的相对固定的联系构成。
1.2 理想化认知模型
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 Cognitive Model, ICM),就是指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说话人对某 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作出的抽象的、统一的、 理想化的理解,这是建立在许多CM之上的一 种复杂的、整合的完形结构(a complex structure whole, a gestalt),是一种具有格式 塔性质的复杂认知模型。
较为 复杂的模型,也可能是几个基本认知模型的结合, 分类模型则是最常见的一种较为复杂的认知模型。
结合后的复杂模型又可分为两种: ⑴属于“结构性结合”,其构件成分可独立存在,
其结构整体的意义是其所包含成分的意义的函数。 ⑵属于“完形融合”,其构件成分不一定都能独立
存在,整体意义不能通过构件成分的意义进行简单组 合获得,而须通过心智的整合运作才能获得。
Context 2 “sunbathing” people, sun, sand, towel; Lie down, sleep
Cognitive model On the beach
Context 3 “Building a sandcastle” People, sand, bucket;
Dig, shape, build
开放性 Basically Open-ended, Never Exhaustive
选择性Highly selective
关联性Closely Interrelated
普遍性Omnipresent
CM与情景(situation)、语境(context)的区 别
情景是指现实世界中的情形。 语境是话语可被理解的一组背景知识,是一种
Sun
Sand
Sea
Weather
Beach
Weekend
Fishing
People
Holidays
Boats
Eating
Work
Money
Cars
CM分类:
1.基本认知模型:
空间、时间、颜色、温度、感知、活 动、情感等最基本的CM。
分类(Taxonomy), 是人类进行范畴化的基础
2.复杂认知模型
⑶隐喻映射原则:
一个意象图式或者命题模型可从一个认知域映 射到另一个认知域中相应的结构上,该模型可 用于对更多事件,特别是对抽象事体的概念化、 推理和理解,从而进一步扩大了认知范围。
⑷转喻映射原则:
转喻主要指在同一认知域中用较易感知的部分 来理解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或者整体的另一部分。
命题模型主要是一种客观模型,其他三者则 是具有主观性质。前两个模型解释了ICM的主 要内容和基础,后两个模型是ICM的扩展机制
主义的观点。 ⑵SEEING-AS模型:这是一种ICM,兼顾客
体和主体的模型。
3.2 ICM理论的理解能力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语义与客观世界、身 体构造和功能、认知能力和方式、文化信仰、 主观因素不可分离,由于CM和ICM理论是针 对客观主义语义理论提出来的,充分考虑到了 这些因素,因此ICM除了命题模式之外,还包 括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转喻模式。
正是有了这些模式才可解释我们为什么会有想 象力,才会使得我们所形成的ICM具有开放性、 选择性、互动性、动态性。正是由于ICM是 “理想化的”,在实际认知运作中它就不一定 能与所有客观事实相吻合,会以不同程度来适 合现实世界,适合程度可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精确、很好、较好、勉强、不好、很不好、完 全不好。
ICM是一种认知模型集,是由许多CM集合而 成,因此又叫集束模型,具有整体性。
ICM建立的四原则(认知模型)
⑴命题结构原则: 详细解释CM中所涉及的概念、特征以及概念 间关系,具有判断的特点,是客观外界在心智 中的事实性映射,不需要运用任何想象性手段。
⑵意象图式原则: 在对现实世界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互动所形成的 前概念意象,比表象更为抽象和概括。CM和 ICM主要是意象图式。
Red pencil红色的铅笔
笔的表面是红色的,写出来的字是红色的
记录财政赤字的笔……
第三节 ICM与语义理解 现实世界与认知世界之间的差异 ICM理论的理解能力
3.1 现实世界与认知世界之间的差异
在客观的现实世界与人类的认知世界之间总会 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例⑴丹麦心理学家Rubin的“人面-花瓶图”。 例⑵Johansson双灯实验。
心智空间主要是在短期记忆(又叫工作记忆 [working memory])中运作的,形成确定的心 智空间(an Entrenched Mental Space)后就 被存储于长期记忆中
心智空间是人类进行范畴化、概念化和思维的 媒介。人们进行思考和交谈时,为了达到当下 的理解和行动目的而建构的,是通过框架和认 知模型所形成的结构。
某一语义的原型效应正是来自相关ICM与真实 世界之间的差异。若用可直接理解的ICM来确 定词义,是词语的字面意义或基本意义;若通 过隐喻模型或转喻模型扩展而得到的意义,是 词语的引申义,或统称为隐喻义。
词义是通过ICM来解释的,而ICM与客观世界 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适应情况,这就解释了语 义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多变性,从而弥补了 客观主义语义理论的不足,因此ICM理论更为 全面、灵活,更具有解释力,充分考虑到了人 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主观能动性,才使得ICM 与真实世界之间有了种种等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