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模型
第五章 社会认知

虚假一致偏差
• 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 这种倾向称为虚假一致偏差,它是人们坚信自己信念、判 断正确性的一种方式。当遇到与此相冲突的信息时,这种 偏差使人坚持自己的社会知觉。人们在认知他人时总好把 自己的特性赋予他人身上,假定自己与他人是相同的,例 如自己疑心重重,也认为他人疑心重重;自己好交际也认 为别人好交际。 • 罗斯等人在一项经典研究中,问大学生是否愿意在身 上戴一块写有字的大广告牌子在校园里漫步30分钟,有些 人同意,而有些人则拒绝了。可是两类人都认为大学生中 有2/3的人同意他们的选择(同意或拒绝)。显然,他们 的估计都不是正确的。这种偏差存在于许多人身上,正是 由于认为有很多人的信念、价值观与行为同自己的一致, 所以人们才坚信自己的判断及行为的正确性。吸烟的中学 生普遍认为大多数中学生也同他一样吸烟。在西方的社会 调查中,常常发现持有一定政见的人认为大多数其他人的 观点同自己一致。
•
戴恩(Dion)等1972年做过一个实验,用科学数据证明了晕轮效应。 他们让被研究者分别看高吸引力、无吸引力和吸引力一般的三类人 的照片,然后让他们对照片上这些人的某些特征进行评定,结果如 下表:
评定特征 高吸引者 一般吸引者 无吸引力者
受欢迎性
婚姻能力 职业地位
65.39
1.70 2.25
62.42
内向(被 试判断 %) 3 86 11 63
单独外向 单独内向 先外后内 先内后外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 在总的印象形成上,最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 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没有首因效应普遍、明显 ) 前提:a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提供; b原来的印象已经随时间推移而淡忘。
0.71 2.02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认知

5
9/25/2012
社会心理学
三、社会认知的表征方式:范畴化和图式
(一)范畴化(categorize) 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个体,而总是自动地将之归到 某一类社会群体当中,可以有效的节省认知资源。
(二)图式(Schema) 基于个体的过去经验,在头脑中形成的的一种心理结构。包括 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以及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 一些特殊的事例。
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 纳为以下六个原因: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 心状况,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
根据原因的性质,又可将原因归纳到因素来源、稳定性、能控制性 这三个向度之中。 1.因素来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 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 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 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 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均为不 稳定者。 3.能控制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 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 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2.内隐自尊、内隐社会态度的研究;
3.人际交往中的内隐性别刻板效应的研究; 4.跨文化交流中的内隐种族刻板效应的研究。
9
9/25/2012
社会心理学
四、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三)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方法 直接测量法 VS 间接测量法 内隐社会认知的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使之很难通 过传统的,自陈式的方法进行直接测量,而只有通过 间接的方法才能对其进行测量。
认知建模总结

认知建模总结引言认知建模是一种用于描述人类认知过程的方法,通过构造不同层次的模型来模拟人类的思维和决策过程。
本文将从认知建模的定义、应用领域、建模过程和优势等方面进行总结和讨论。
认知建模的定义认知建模是一种将人类的认知过程转化为数学模型的方法。
它可以描述个体的思考、学习和决策等认知活动,并通过构建不同层次的模型来模拟人类的认知过程。
认知建模的应用领域认知建模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 - 教育领域:通过认知建模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思维过程,有助于设计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资源。
-心理学领域:认知建模可以帮助研究人类的认知机制和心理过程,揭示人的行为背后的认知原理。
- 人机交互领域:认知建模可以用于设计智能系统和用户界面,以更好地适应人的认知特征和需求。
- 经济学领域:认知建模可以解释人们的决策行为和经济活动,为经济学理论和决策分析提供基础。
- 社会科学领域:认知建模可以用于研究社会网络、合作行为和组织管理等社会现象。
认知建模的建模过程认知建模的建模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认知任务:确定需要建模的具体认知过程和任务,例如学习、决策、问题解决等。
2.收集数据:收集与认知任务相关的数据,包括行为数据、眼动数据、脑电图等。
3.分析数据:通过统计方法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关键特征和规律。
4.构建模型:选择合适的模型方法,根据分析结果构建认知模型。
5.验证模型:通过实验和比较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6.模型应用:将认知模型应用于实际问题,进行预测、决策和优化等应用。
认知建模的优势认知建模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可解释性:认知建模可以将人的认知过程与具体的数学模型相结合,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的思维和决策过程。
2.预测能力:认知建模可以通过模拟和预测人的认知过程,帮助人们预测人的行为和做出更准确的决策。
3.个体差异考虑:认知建模可以根据个体的差异和特征,定制个性化的认知模型,更好地适应个体的需求。
社会认知:社会行为的认知基础

空间知觉
社会认知学者Schubert从“阁下/殿下”(Your Highness)等尊称出发,用简洁精巧的实验室实 验揭示了权力认知的具身性(Schubert, 2005)。 权力尽管是抽象概念,耗费了无数权力理论家的 心血。但在权力的社会表征中,Schubert发现权 力关系,被感知为可触摸的上下空间关系 Schubert, T. W. 2005 ―Your Highness: Vertical Positions as Perceptual Symbols of Powe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 89, No. 1: 1-21.
镜像神经元。对他人情绪态度的知觉能够激活个体的感觉运动和神经 系统活动,从而证明了认知对身体的影响。 例如,被试观察高兴的面部表情与自己体验高兴情绪,都激活了眼和 面颊区域的肌肉活动;被试在识别他人厌恶表情和自己体验厌恶情绪 时,均激活了内脏组织的活动;而对他人悲伤表情的识别则更多地激 活了相关的姿态内容和身体图式,并无明显的面部肌肉组织活动,这 与悲伤体验的情形是一致的。 对他人情绪的知觉不仅激活了体验该种情绪的感觉运动系统的活动, 而且激活了相应的神经活动,即观察他人的情绪和自己体验同种情绪 会产生相似的脑部活动:观察厌恶的面孔和自己感到厌恶都激活了左 侧前脑岛和右侧前扣带回;观察疼痛刺激作用于他人身上或单纯的痛 觉图片所激活的脑区与个体亲身经历痛觉都激活了前扣带回、前部脑 岛及小脑等脑区(参见刘亚等,2010:53)。
社会认知:社会行为的认知基础
社会认知和具身性:范式的兴起及其普通模型 社会认知语境中人观(personhood)之演化 社会知识体系的激活和启动:可接近性、可用性和范畴显 著性 实验伦理学基本原则 群体知觉:群体实体性(entitativity or perception of groupness/ groupiness) 孔达,1999/2013,《社会认知》,周冶金等译。北京:人 民邮电出版社 Fiske, S. T. and Taylor, S. E., (2012) Social Cognition : From Brains to Culture. New York: 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在2O世纪7O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教育理论,9O年代得到迅猛发展;在传统的行为主义人格理论中加入了认知成分,形成了自己的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1)三元交互决定论行为到底是由外部力量决定的还是由内部力量决定的,长期以来存在两种决定论:个人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
个人决定论强调人的内部心理因素对行为的调节和控制,环境决定论强调外部环境因素对行为的控制,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批判前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论,他的理论在于探讨环境、人及其行为之间的动态的相互决定关系。
将环境因素、行为、人的个体因素三者看成是相互独立、同时又相互作用从而相互决定的理论体。
其中,个人的主体因素包括行为主体的生理反应能力、认知能力等身心机能。
所谓交互决定,是环境、行为、人三者之间互为因果,每二者之间都具有双向的互动和决定关系。
在三元交互决定论中,一方面,人的主体,诸如信念、动机等往往强有力地支配并引导其行为,行为及其结果反过来又影响并最终决定思维的内容与形式以及行为主体的情绪反应,另一方面,个体可以通过自己的主体特征如性格、社会角色等引起或激活不同的环境反应,再者,行为作为人与环境之间的中介,是人用以改变环境,使之适合人的需要而达到生存的目的并改善人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的手段,而它不仅受人的需要支配,同时也受环境的现实条件的制约。
(2)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亦称替代学习,是指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使他已经具有的某种行为反应特征得到矫正。
他按信息加工的模式对观察学习进行了分析,认为观察学习是由4个相互关联的子过程组成的即注意过程、保持过程、产出过程、动机过程。
注意过程指的是在观察时将心理资源开通的过程它决定着观察者选择什么样的示范原型;第二个过程是对示范活动的保持,要对示范活动进行保持就必须以符号的形式把它表象化,从而保留在记忆中,观察学习主要依存于两个表象系统表象和言语,其中,言语编码较之视觉表象在观察学习时更具有确实性;第三个过程是产出过程也就是把符号表象转换成物理形式的外显行为的过程;最后一个过程,动机过程是指观察着在特定的情境条件下由于某种诱因的作用而表现示范行为的过程。
第六章 认知模型理论

二、ICM理论的理解能力 二、ICM理论的理解能力
►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语义与客观世界、身体构
造和功能、认知能力和方式、文化信仰、主观因素 不可分离,由于CM和ICM理论是针对客观主义语义 不可分离,由于CM和ICM理论是针对客观主义语义 理论提出来的,充分考虑到了这些因素,因此ICM 理论提出来的,充分考虑到了这些因素,因此ICM 除了命题模式之外,还包括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 式、转喻模式,正是有了这些模式才可解释我们为 什么会有想象力,才会使得我们所形成的ICM具有 什么会有想象力,才会使得我们所形成的ICM具有 开放性、选择性、互动性、动态性。正是由于ICM 开放性、选择性、互动性、动态性。正是由于ICM 是“理想化的”,在实际认知运作中它就不一定能 理想化的” 与所有客观事实相吻合,会以不同程度来适合现实 世界,适合程度可分为以下几个等级:精确、很好、 较好、勉强、不好、很不好、完全不好。
第三节 ICM与语义理解 ICM与语义理解
一、现实世界与认知世界之间的差异 ► 在客观的现实世界与人类的认知世界之间总会存在着一定的 差异。 ► 例⑴丹麦心理学家Rubin的“人面-花瓶图”。 例⑴丹麦心理学家Rubin的 人面-花瓶图” ► 例⑵Johansson双灯实验。 例⑵Johansson双灯实验。 ► 因此,一个人所看到的不一定会与客观外界完全相符,这样 在事实和认识之间就会产生不一致的现象。 ► 出现此现象的原因:⑴视觉幻影。 ⑵视觉滞留。 产生了两种SEEING的认知模型: 产生了两种SEEING的认知模型: ⑴SEEING模型:看到的就是事实,这是客观主义的观点。 SEEING模型:看到的就是事实,这是客观主义的观点。 ⑵SEEING-AS模型:这是一种ICM,兼顾客体和主体的模型。 SEEING-AS模型:这是一种ICM,兼顾客体和主体的模型。
社会认知内容的“大二”模型

The Big Two Model in Social Cognition 作者: 佐斌[1];代涛涛[1];温芳芳[1];索玉贤[1]
作者机构: [1]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9
出版物刊名: 心理科学
页码: 1019-1023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4期
主题词: 社会认知;“大二”模型;热情;能力
摘要:社会认知的内容存在两个基本维度,一个与热情或社会性特质有关,另一个与能力或智力性特质有关,称之为社会认知内容的“大二”模型。
关于“大二”模型的理论有进化心理学、本体论和功能性三种解释。
目前,“大二”模型的理论焦点集中在模型的文化普适性检验、两维度之间的关系以及两个维度的权重和偏好问题上。
今后可结合本土实际情况围绕着三大焦点问题和两维度的具身研究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社会科学理论的社会认知模型

社会科学理论的社会认知模型引言社会科学研究的目标是理解和解释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认知模型发挥着关键作用。
社会认知模型是指一种理论框架,用于解释和分析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感知和行为。
本文将介绍社会科学理论的社会认知模型的概念、功能和应用,并探讨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概述:社会认知模型的定义和要素社会认知模型是一种描述和解释社会认知过程的理论框架。
它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将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和感知归纳为一系列互相关联的要素。
主要要素包括:1.认知结构:指个体对社会现象和知识的组织和理解方式。
它包括个体的信念、态度、价值观等认知组成部分。
2.认知过程:指在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个体进行信息处理和思维的过程。
这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考、决策等认知活动。
3.社会影响:指来自社会环境的各种信息和社会交往对个体认知的影响。
这包括社会规范、社会认同、社会支持等社会因素。
社会认知模型将这些要素联系起来,通过解释个体如何感知和理解社会现象,如何进行社会决策和行为。
社会认知模型的功能社会认知模型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以下功能:1.解释作用:社会认知模型通过解释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的思维和行为,提供了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更深入理解。
通过分析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我们可以揭示社会行为的根源和动机,为社会科学理论的建立和验证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2.预测作用:社会认知模型可以帮助我们预测个体在不同社会情境下的思维和行为。
通过了解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过程,我们可以预测其对不同信息和刺激的反应和评价,从而对社会行为进行预测和干预。
3.指导作用:社会认知模型可以为社会政策和干预提供指导。
通过了解个体在不同社会情境中的认知过程和社会影响,我们可以设计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来改变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行为。
这对于解决社会问题和改善社会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认知模型的应用领域社会认知模型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人类行为研究:社会认知模型可以用于研究和解释人类在社会情境中的感知、思维和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认同的 当前可利用性
道德认同 中心性
情境
道德意向/行为
2 文献综述
道德认同的社会认知概念
很多研究已经提出了许多决定道德行为的个体特质,包括道德推理 (Kohlberg, 1969), 道德成熟moral maturity (Walker & Pitts, 1998), 道德承诺moral commitment (Colby & Damon, 1992),道德人格 moral personality (Walker &Frimer, 2007), 和道德品质moral character (Blasi, 2005)。 以前的研究普遍发现这些特质与道德行为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但是没有 一个能够充分预测或解释道德行为中的情境变量(Hardy & Carlo, 2005; Shao, Aquino, & Freeman, 2008)。一些学者(cf. Aquino & Freeman, in press; Aquino & Reed,2002; Lapsely, 1996; Lapsley & Narvaez, 2004; Shao et al., 2008;Weaver, 2006)已经 表明社会-认知理论(Bandura, 2001)可能为解释这个局限提供一个有用的框架。
这两个模型中有一个重要的共性:都假设自我超越、道德目标和价值与 自我利益、自我提高有关的目标和价值之间本质上存在一个相反的关系。 道德目标、价值与自我利益目标、价值的内在不兼容性表明,在工作自我 概念内道德认同和认同利己方面的同时激活会产生一种不协调的心理状态 (see Burroughs & Rindfleisch, 2002)。对人们来说,减轻这种不协调状态的一种 方式是使认同的不兼容方面的一个变得不活跃(Burke, 2003)。
一个有趣的发现是不同类型的道德榜样 (关爱与勇敢)的人格剖析图存在分歧。为了解释这种分歧, Walker and Frimer (2007,p. 857)表明,毋庸置疑对勇敢榜样的行为来说 “强大的情境因素功不可没”。
Walker and Frimer’s (2007) Walker and Frimer’s (2007)的观察似乎证明情境因素和个体因素都会对
同样的,当工作自我概念内的道德认同当前是可利用的时候,把自己定义 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才会产生道德动机(Skitka, 2003)。类似的,当认同的不同 方面是可利用的时候,人们会有更大的动力做出与价值、目标一致的行为, 而这些价值、目标与认同相联系。 为了说明哪些情况下一个人的道德认同是最可能被利用的,哪些情况下那 些与价值与目标相反的认同方面是可被利用的,我们可以应用社会认知模型 去获得几个有关情境因素与道德认同中心性相互作用的特殊预测,
研究假设
情境因素和道德认同的相互作用
道德认同中心性的社会-认知概念,多层面的自我概念,和人类目标复杂和 价值的环形模型能够整合起来得到几个特定的假设: 首先,激发或启动道德自我图式的情境因素应该会增加工作自我概念内道 德认同的可利用性。 第二,在工作自我概念内那些道德认同中心性很高的个体,他们的道德认 同已经很活跃了,激发道德自我图式的情境因素对道德认同低的个体来说其 作用更为明显。 第三,在工作自我概念中,道德自我图式的当前可利用性应该与道德意向 和行为有积极的相关。
2 文献综述
道德认同和多维自我概念
在日常生活的各种情境中,人们会承担很多角色并且会有不同的行为脚本。 随着这些角色的改变,认同的不同方面可能变得更加凸显(salient),也可能 更加微弱。
社会-认知观点认为,人们会平衡多层面的认同,并且只有几个认同在任何 时间上能够保留在意识中(Carver & Scheier,1998; Markus & Kunda, 1986; Minsky, 1988; Skitka, 2003)。按照社会—认知原理,组成工作自我概念的所有认同的影 响是一种机能——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下这种认同是怎么利用的。
我们的理论框架是基于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并且使用来自社会认知领 域的概念和心理机制做出几个预测,即情境因素对道德行为的影响将何时且 如何受到道德中心性的调节。 这个模型的一个前提是道德认同,我们把它定义为一个人拥有的道德特质 的认知图式,它是一种强有力的道德动机,因为人们一般都会有保持自我一 致性的需要(Blasi, 1980, 1993,2004)。 这个模型的第二个前提,人们会平衡他们认同的多个方面,在任何时间能 保留在意识中唯一的一个子集称为“工作自我概念” (Markus & Kunda, 1986; Minsky, 1988)。因此,认同任何一个方面的影响(包括个体的道德自我概念) 都将成为一种机能,即在任何给定的情境下认同方面的可利用性如何。
因素减少了道德认同的当前可利用性,那么它会削弱做出道德 行为的动机。 作者也期望情境影响因素的变化取决于道德认同在一个人自 我概念(全部的/所有的)内的中心性。
1
摘要 用4个研究来检验这个模型。回忆和阅读一份十诫清单(研 究1),用道德术语写一个故事(研究4),把基于绩效(成绩) 的金钱刺激(研究2和3)作为情境因素。研究检验了被试发起 一个公益营销项目的意愿(研究1),在工资谈判中对求职者 说谎的意向与行为(研究2和3),以及为公共产品( public good )
这个模型的第三个和最后一个前提,情境因素可能会激活一个人的道德认 同,或是可能激活认同的可替代性的方面,因此,会增加或减少在工作自我 概念内的道德自我图式的当前可利用性。 总之,模型的这三个方面成为我们总体假设的基础:道德意向和行为是一 种整合的机能:(a)道德认同对一个人自我概念的中心性(b)情境线索暂 时影响工作自我概念内的道德自我图式的当前可利用性的程度。
Kampf, & Wilson, 1997;Detert, Trevin ˜o, & Sweitzer, 2008; Mazar, Amir, &些学者认为道德行为完全是由情境因素决定的(Doris, 1998; Harman, 2003),但是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稳定的个人特质也是非常 重要的。
准,然而甚至是最恶毒的人有时候也会出现善良和慷慨的一面。
情境因素影响行为的观点是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假设之一(Cervone & Shoda, 1999; Mischel, 1968; Ross & Nisbett, 1991),并且很多实证研究支持 了情境因素在决定道德行为上的作用。
例如,Darley and Batson (1973)研究表明,当情境时间压力限制亲社会行 为的时候(当要求他们“快点”的时候),神学院学生不太可能会去帮助 一个有需要的人。 在一项谈判行为的研究中,Aquino (1998)发现当在组织内强调伦理标准 时,谈判者不太可能去欺骗他们的搭档。 最近,有研究表明,当伤害他人的行为能够被合理化时,在这种情境下 人们更可能会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e.g., Batson, Kobrynowicz, Dinnerstein,
&Shapiro, 2005; Lapsley & Narvaez, 2004)。
从生活经历中获得的知识结构在每个人身上都是不同的,因此 这种道德自我图式对一个人全部的自我概念的重要性或中心性 在个体身上也是不同的(Aquino & Reed, 2002; Blasi, 1980, 2004; Lapsley, 1996;
目录
1 2 3 4
摘要 文献综述 四个研究 总体讨论
1
摘要 这篇文章提出并检验了社会认知模型,用它来验证情境因素 和道德认同中心性对道德意向和行为的共同影响。 作者假设如果情境因素增加了在工作自我概念内(the working
self-concept)道德认同的当前可利用性(the current accessibility of moral identit),那么它会加强做出道德行为的动机。相反,如果情境
检验道德行为的社会认知模型: 情境和道德认同中心性的相互影响
Testing a Social-Cognitive Model of Moral Behavior: The Interactive Influence of Situations and Moral Identity Centrality
2 文献综述
道德认同的社会认知概念
从社会-认知观点来看,一个人的道德认同是作为一种复杂的 知识结构存储在记忆中,它由道德价值观、目标、特质和行为 脚本组成(Aquino & Freeman, in press; Aquino & Reed, 2002; Aquino, Reed, Stewart,
Karl Aquino, Americus Reed II , Dan Freeman , Vivien K. G. Lim,Will Fel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9, Vol. 97, No. 1, 123–141(SSCI) Impact Factor: 5.076
道德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学者们需要“更系统的解释个体和情 景变量在道德领域上相互作用” 。 对于他们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型来解释情境因素和 相对稳定的个人特质(道德认同中心性)(Aquino & Reed, 2002)如何共 同影响道德行为。在本文中,我们用4个研究检验了这个模型的预 测作用。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说明了情境因 素和个体特质如何共同影响道德机能,在研究上这是一个未得到 检验的和重要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