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认知模型

三种认知模型
三种认知模型

模板匹配模型、原型模型和区别性特征模型各自如何解释汉字的知觉过程?什么样的实验证据能够支持或反对这些模型?

罗文翰 00911060 生命科学学院

模型概述:

在对汉字的识别中,有三种模型可以解释汉字的知觉过程:模板匹配模型、原型模型和区别性特征模型。

模板匹配模型认为,在长期记忆中,储存着许多外部模式的“袖珍副本”,称作模板。它们与外部模式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刺激信息便被拿来与记忆中的各种模板一一比对,认为刺激与匹配程度最高的模板相同。汉字识别时,刺激的汉字与脑中储存的汉字的模板相对应,如果一致则识别出该汉字,否则不能识别出该汉字。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无论是什么汉字,其识别过程是一样的,使用的时间应该一致。

原型匹配理论认为,人的记忆中存储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一对应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原型是对事物形象的一种概括的心理表征,反映一类事物的基本特征。在进行原型匹配的时候,需要把复杂对象的结构进行拆分,拆分成简单的形状,通过对部件的原型进行匹配,以达到识别对象的目的。这种比对不需要严格的准确匹配,只需近似匹配即可。即使某一范畴的客体之间存在外形、大小等方面的差异,所有这些客体可以通过原型匹配得到识别。在汉字识别过程中,把汉字分解为各种各种的组成部分,然后与脑中储存的原型进行匹配。

区别性特征模型认为,该理论认为模式是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构成的,这些元素或成分称为“特征”,特征间的关系也称为特征。特征分析理论认为所有复杂的刺激都是由一些可以区分的、相互分离的特征组成。各种模式是以分解后的一些特征形式来表征和储存的。进行识别的时候,需要抽取刺激的特征,并将其与记忆中的各种模式的特征进行比较和匹配。特征匹配模型强调的是特征、区别的分析。成功与否决定于刺激的可分解性。应用到汉字上来说就是,识别汉字时是通过识别汉字中的组成部分并且组成部分的位置关系等,由此来识别汉字。

实验证据:

在一项对汉字觉知模型的研究中(关于汉字加工单位的研究张武田冯玲),研究者发现汉字中高频字和低频子、笔画多和笔画少对于笔画多对被试对识别时间和识别正确率有影

响,一般来说,高频字识别时间比低频短、笔画多的自识别比笔画少需要识别的时间长。由此可见,这实验并不支持模板匹配模型,因为模板匹配模型识别是时间应该差不多,并且会占用大量认知资源,因此不会大规模用于汉字的识别中,我个人认为可能在某些非常简单的“部件字”中会使用如此模板匹配模型比如“一”“十”。这个实验还证明了比划的增多和识别的时间并不是线性的,而且识别时间很大程度上与汉字的部件个数有关,所以很可能在汉字识别的时候是一个个部件来识别的,支持原型模型,但是在低频字的实验研究中,并不遵循上述的理论,似乎是与笔画有关,这并不支持原型模型。

在另一项研究中(汉字认知过程中整字对部件的影响)证明,在汉字的觉知过程中,汉字中的结构会对识别时间有影响,是区别性特征的一种实验证据支持,字劣效应和字优效应还有字的整体结合力都证明了识别字体的时候与字体的结构有关。具体的说,不同字体:例如字的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等对字体的识别是有影响的,同时这篇文章也证明字体的识别与字中的部件有关,也支持原型模型。见下图:

总结

汉字的识别中,可能不是一种单一的模型可以解释的,可能是涉及多种模型共用,这也说明的汉字的复杂性和人脑中识别方式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张武田冯玲关于汉字加工单位的研究心理学报No.4 1992

罗艳琳王鹏汉字认知过程中整字对部件的影响心理学报2010, Vol. 42, No.6, 683?694

认知ABC理论

认知ABC理论 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一理论又被称作ABC理论。ABC来自 3个英文字的字首。在ABC理论的模型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 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是A引起。RET的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起因。 当我们的日常生活出现问题,大多数人会不假思索地认为,是那些发生了的事情使我们感到难受。例如,当我们感到愤怒或忧伤,我们会认为是别人使我们产生这样的感受;当我们感到焦虑、受挫或忧伤,我们倾向于责怪自己的处境。然而,正如埃利斯指出的那样,并不是人和事让我们喜悦或悲伤--它们只不过是提供了一种刺激。其实,是我们的认知决定了我们在特定情况下的感受。 为了阐明这一理论,埃利斯提出了“A-B-C”模型: A代表“前因”(antecedent)(引发反应的情况)。 B代表“观念”(beliefs)(我们对该情况的认知)。 C代表“结果”(consequences)(我们的感受和行为)。 尽管我们倾向于责怪“A”(前因)造成了“C”(结果),其实是“B”(观念)使我们产生了那样的感受。让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设想你约会要迟到了,你感到很着急。 A:前因:约会将要迟到 C:结果:焦虑,烦躁,开车鲁莽 你感到焦虑(C),不是因为你将要迟到(A),而是因为你认为自己必须守时并且担心迟到的后果(B)。在这种情况下使人感到焦虑的典型观念包括:“我必须守时。如果我迟到,别人就不会喜欢我了。不论何时,我都必须得到每个人的赞赏。如果他们对我有看法,那可麻烦了。” 行为的决定因素:中介变量 托尔曼强烈反对把行为看作是刺激-反应的简单做法,认为介于环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的心理过程与有机体所作出的行为反应具有密切的关系,他提出中介变量的概念,认为认知、期望、目的、假设和嗜好等都是中介变量的具体表现形式。他还认为,对于行为的最初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 什么是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是范丰会和宋文红在其新书《新视界心理学——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及其在学科教学、心理咨询和学习心理障碍辅导中的应用》中提出来的一个关于西方心理学的新理论体系。作者试图通过这一理论模型解决西方心理学“像灌木丛一样,流派林立、各说各话、相互矛盾”的现状,尝试进行西方心理学学科内综合,以便提高西方心理学对理论精华的继承性,更有效地发挥其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提出者简介 范丰会,物理学科教育学硕士、心理咨询师。1990年获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基础物理教育学硕士。曾从事过中学物理教学、中学教师继续教育、教育软件及教学资源开发、心理咨询、学习困难学生辅导、家长培训等工作。1990年完成硕士论文《大学生物理认知结构的定量研究》,之后工作28年来,对心理学基础理论、心理的发生发展、学科教学、学习心理障碍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问题和重要实践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颇有心得。 宋文红,1991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从事儿科临床工作。2008年在北京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进行精神科研究生课程,之后进入儿童保健和儿童心理专业,对儿童各类常见病、儿童发育性行为问题及儿童情绪行为障碍有丰富的诊疗经验。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形成过程 在《新视界心理学》一书中,作者从批评西方心理学各流派心理观和方法论缺陷出发,借鉴20世纪物理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成果,确立了指导心理学理论探索的心理观和方法论;在此基础上,秉持心理结构化和建构论的观点,沿着“用知识描述心理”的思路,创新提出了基于“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的基本理论框架;然后在这一理论框架基础上,继承各主流心理学流派的理论成果,融合形成了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根据这一理论,现行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和主要应用领域的问题都可以用一套基本范式进行解释,从而初步实现了对心理学各流派理论的综合与创新。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的主要内容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意识和潜意识共同构成心理活动的容器或空间。 2.用认知结构作为描述整体心理(包括意识和潜意识)结构的基本概念。认知结构是由陈述性知识、意象、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四种知识构成的网络化结构。 3.认知结构网络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以上四类知识构成的、相互依存的两层网络——认知结构潜网和认知结构显网。认知结构潜网是在由遗传获得的“原始意象-本能”结构基础上于人类幼年期逐渐建构并在6、7岁基本完成的“意象-程序性知识”结构,其基本作用模式是象征性思维,即以情绪感受为依据,通过同化、泛化和顺应而建构知识经验并作用于环境,如同所有哺乳动物的学习和适应方式一样;认知结构显网的构建是在人类抽象逻辑思维出现时开始的,是在认知结构潜网基础上建构起来的“陈述性知识-意象-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结构,其基本作用模式是抽象逻辑思维,即以陈述性知识为核心、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导进行的同化和顺应过程。通俗地讲,潜网、潜意识、象征性思维是“讲情”的;而显网、意识、逻辑思维是“讲理”的。双网融合、和谐一致、具备充分的环境适应性是一个心理发展良好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所称“自我实现者”)的认知结构特征;否则,可能会产生各种内部冲突性和外部适应性心理问题。 4.认知结构有四种发展机制:同化、顺应、条件反射和整合。其中同化与顺应是从皮亚杰等理论引进。条件反射作用来源于行为主义的经典发现,在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中作为潜意识学习规律,可以解释潜意识情结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整合(类似于精神分析所

2009 类比推理的认知过程与计算模型

类比推理的认知过程与计算模型Ξ 罗 蓉 胡竹菁 (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昌330022) 摘 要:该文主要论述了类比推理的认知过程及其计算模型。文章对类比推理的概念进行了分析,论述了类比推理的主要成分和认知过程,并进一步围绕类比推理的重要成分介绍了当前类比推理的主要实证研究及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概括了类比推理的主要计算模型。 关键词:类比;类比推理;认知过程;计算模型 中图分类号:B8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09)06-0042-09 1 类比和类比推理的概念 类比推理亦称类比或类推。“类”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中一个重要概念,有“本质”、“规律”等意义,具有相同本质、规律的事物为同类,反之为异类。类推,在中国古代,是逻辑推理的统称,指依据类的同异关系所进行的推理[1]。 在逻辑学中,类比就是类比推理,或者可以把类比理解为类比推理的简称。在许多逻辑学著作中,类比推理被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在逻辑学中,通常被定义为:“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是相同(相似)的,而且已知其中的一个对象还具有其他特定属性,由此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特定属性的结论”[2]。这一定义流传较广,但仔细分析,该定义侧重于物体表面属性的比较,强调属性的推移。有心理学者认为,逻辑学一般对类比的意义估计不足,对类比推理描述肤浅,一般认为自然科学比较重视类比推理的重要意义。 在认知心理学领域,类比既可以被看作是推理的一种类型,也被认为是知觉的一种。把它看成是推理的一种类型的观点认为,类比存在于知识从一种情境(称为源或基础物)迁移至另一情境(称之为目标),迁移的依据是在两个情境间有着某种相似性,如关于手头任务的判断两种情境在本质上是同样的。这是当前关于类比的主导观点[3-5]。 G entner认为,类比就是关系结构从一个领域到另一个领域的复制[3]。她进一步阐述,类比即是1)在不同的领域或系统中相同的关系中存在相似;2)由此推论如果两物体在某些方面有着一致性,那么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一致[6]。 H oly oak指出,类比是一种特殊的相似。记忆中已有的问题、概念或情境称为“源”,当前的问题、概念或情境称为“目标”。两个情境如果它们在其构成要素中享有关系的共同模式,它们就是类似的,尽管这些要素跨越了两个不同的情境而不同。典型地,一个类比物(“源”或“基础物”)比第二个类比物(“目标”或”靶”)更熟悉或更好理解。最初知识中的这种不对称性提供了类比迁移的基础,用源产生关于目标的推论[7]。 类比也被认为是一种高水平知觉,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情境被知觉为另一个[8]。K okinov认为,这两方面的观点是相关的并且也是重要的,因而类比可以被认为是推理和知觉间的桥梁,在人类认知的核心中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9]。 G oswami认为,类比推理是人类认知发展的中心能力之一,它不仅在分类和学习中涉及到,而且为人类思维和解析提供了一种方法,它对科学发现和创造性思维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认知心理学中类比推理的基础地位已被广泛接受,在概念结构的本质、创造性问题的解决,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都成为研究的焦点[10]。 G enter指出[6,11],类比在认知科学中既普遍又重要。她认为:首先,在学习研究中,类比使得迁移跨越不同的概念、情境或领域,并被用来解释新主题。(先前知识)一旦被习得,它们就能被作为心智模型(mental m odels)以理解一个新的领域。比如,人们通常使用水流的类比来理解电流。第二,类比通常被用在问题解决和归纳推理中,因为它们能跨越 第29卷总第114期 心理学探新 PSY CH O LOGIC A L EXP LORATI ON 2009年 第6期 Ξ基金项目:2008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类项目《类比推理的发展理论研究》。 通讯作者:胡竹菁,E2mail:huzjing@https://www.360docs.net/doc/6014919152.html,。

模型认知和认知模型

模型认知和认知模型 认知结构的激活扩散模型认知结构的激活扩散模型也是一个网络模型。但与层次网络模型不同,它放弃了概念的层次结构,而以语义联系或语义相似性将概念组织起来,如图2-5所示。概念之间的连线表示它们的联系,连线的长短表示联系的紧密程度,连线愈短,表明两个概念有愈多的共同特征。这样的语义记忆结构无疑不同于逻辑层次结构,但它本身并不排除概念的逻辑层次关系,如“机动车”是“小汽车”和“卡车”等的上级概念,有连线相通。然而,概念之间有更多的横向联系。“小汽车”还与“卡车”、“公共汽车”、“急救车”等机动车有联系。 激活扩散模型的加工过程是很有特色的。当一个概念被加工或受到刺激,在该概念结点就产激活,然后激活沿该结点的各个连结,同时向四周扩散,先扩散到与之直接相连的结点,再扩散到其他结点。前面提到概念间的连线按语义联系的紧密程度而有长短之分,现在连线则又有强弱之别。连线的不同强度依赖于其使用频率的高低,使用频率高的连线有较高强度。由于激活是沿不同一的连线扩散的,当不同来源的激活在某一个结点交叉,而该结点从不同来源得到的激活的总和达到活动阈限时,产生这种交叉的网络通路就受到评价。例如,对野鸭是鸟”作出判断,就需要进行搜索,来收集足够的肯定和否定的证据。当在“野鸭”

和“鸭”之间找到上下级连线,又在“鸭”和“鸟”之间找到上下级连线,就得到足够的肯定证据对“野鸭是鸟”作出肯定判断。激活扩散模型的信息提取机制是相当复杂的。它与层次网络模型不同。层次网络模型只包含搜索过程,而激活扩散模型则包含两种过程,除搜索过程以外,还有决策过程。这种决策过程也可看作计算。 从激活扩散模型我们可以看出,知识的保持不仅与知识的组织程度有关,而且还与知识的运用频率和信息加工过程的决策计算有关。认知心理学对知识的研究结果也表明,由于不同的识记方式导致对识记内容加工深度也有所不同,对新知识信息加工愈充分,识记效果越好。例如,博布罗和鲍尔曾要求被试记一些简单的“主一谓一宾”结构的句子。在第一条件下,被试记忆由实验者提供的现成的句子,在第二种条件下,被试自己用句子中的主语和宾语名词另造句子,测验要求是给被试提示主语,要求他们回忆出宾语名词。结果发现,第一种条件下的回忆率为29%,第二种为58%。这种显著的差异在于精心加工的水平不同。 以上的认知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将新知识纳入认知结构,不仅需要按逻辑层次进行组织,而且需要对知识进行必要的精心加工。这样的应用结束技能时应注意对新获得的知识进行应用。由于新知识的结论往往是通过几个典型事例得出的,还不够稳固,需要将它应用到所属类中的其他事例中,通过应用加强同类

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 一、意象图式的含义与理论基础 意象图式(ImageSchema)是认知模型理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研究意象图式对于研究人们如何建构范畴、形成概念、分析隐喻、理 解意义、实行推理等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意象和图式原是两个独立的 概念。18世纪时康德讨论了图式的哲学意义,他认为图式是“连接感 知和概念的纽带,是建立概念与物体之间联系的手段,也是建构意象、制造意义的必要程序,个体共有的想象结构”(王寅,2007:172)。而 意象常被视作是一个心理学的术语,指代一种心理表征,即人们在看 不到某物时却仍然能够想象出该物体的形象和特点,而这正是在没有 任何外界事物提示的情况下,人们仍然能在心智中猎取这个事物的印 象的一种认知水平。 Lakoff和Johnson(1987)首次提出了意象图式这个概念。他们将它定 义为:意象图式是感知互动和运动活动中的持续再现的动态模式,这 个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性和结构性。(Johnson,1987:xiv)Gibbs 和Colston(1995)描述意象图式为空间关系以及空间中运动的动态模拟表征,而Oakley(2004)认为它则是为了把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而 对感性经验实行的压缩性的再描写。(李福印,2007:81)认知语言学 家们赞同意象图式是基于人们的感知和体验的,并且先于人类语言。 换言之,“现实—认知—语言”是认知语言学的一条基本原理,并且 认知过程包括:互动体验、意象图式、范畴化、概念化、意义等过程。所以,意象图式只不过是认知过程中的一个细节。认知语言学的哲学 基础是体验哲学,即“经验是在我们持续通过与变化的环境互动之中 产生意义的体验性感知运动和认知结构的结果”(王寅,2007:37), 其心理学基础是皮亚杰的建构论和互动论。所以,意象图式也是基于 体验,与现实世界互动,并抽象出来的一种形而上的结构。 二、意象图式的类型

认知科学的几个基础理论问题-智能科学与人工智能

认知科学的几个基础假设 刘晓力 一、认知科学概况 认知科学是以研究人类认知过程、智能和智能系统、大脑和心灵内在运行机制的一门学科。20世纪70年代(50年代?)兴起,是心理学、语言学、神经生理学、计算机科学、哲学和人类学的交叉学科。 认知科学不同的研究进路 认知科学依据不同的问题领域和研究方法划分为不同的研究进路 心理学进路 语言学进路 生物物理学进路 神经生理学进路 人工智能进路 广义进化论进路 复杂性科学进路 认知科学的起源 认知科学起源于不同学科领域,特别是: 图灵机概念的产生 人工智能研究的兴起 心灵哲学中以普特南(H.Putnam)和福多(J.Fodor)为代表的“功能主义”理论的确立 心理学和语言学乔姆斯基(A.N.Chomsky)等反对激进行为主义的“认知革命” . 认知科学所引发的一些基础问题成为20-21世纪之交涉及领域广泛、争论最为激烈的世界性的科学和哲学的热点问题。认知科学不同的研究进路,决定了关于它的哲学观上的巨大分歧和各种研究范式的激烈竞争。 二、认知科学的几个基础假设 D.Kirsh (1991)提出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的五大问题 1)知识和概念化是人工智能的核心吗? 2)认知能力及其所预设的知识能否脱离其有机体进行研究? 3)认知的知识形态或信息形态的轨迹是否可用类自然语言描述? 4)学习能否与认知相分离加以研究? 5)是否有对于所有认知的统一结构? 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对于心灵哲学中的三个方面问题的困惑和困难 1、意向性问题 2、意识问题 3. 心灵是否是涉身的? Mark Johnson总结30年来认知科学的成就对传统哲学的挑战时说,认知科学的三大发现是:心灵本质上是涉身的; 思想大部分是无意识的;

三种认知模型

模板匹配模型、原型模型和区别性特征模型各自如何解释汉字的知觉过程?什么样的实验证据能够支持或反对这些模型? 罗文翰 00911060 生命科学学院 模型概述: 在对汉字的识别中,有三种模型可以解释汉字的知觉过程:模板匹配模型、原型模型和区别性特征模型。 模板匹配模型认为,在长期记忆中,储存着许多外部模式的“袖珍副本”,称作模板。它们与外部模式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刺激信息便被拿来与记忆中的各种模板一一比对,认为刺激与匹配程度最高的模板相同。汉字识别时,刺激的汉字与脑中储存的汉字的模板相对应,如果一致则识别出该汉字,否则不能识别出该汉字。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无论是什么汉字,其识别过程是一样的,使用的时间应该一致。 原型匹配理论认为,人的记忆中存储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一对应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原型是对事物形象的一种概括的心理表征,反映一类事物的基本特征。在进行原型匹配的时候,需要把复杂对象的结构进行拆分,拆分成简单的形状,通过对部件的原型进行匹配,以达到识别对象的目的。这种比对不需要严格的准确匹配,只需近似匹配即可。即使某一范畴的客体之间存在外形、大小等方面的差异,所有这些客体可以通过原型匹配得到识别。在汉字识别过程中,把汉字分解为各种各种的组成部分,然后与脑中储存的原型进行匹配。 区别性特征模型认为,该理论认为模式是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构成的,这些元素或成分称为“特征”,特征间的关系也称为特征。特征分析理论认为所有复杂的刺激都是由一些可以区分的、相互分离的特征组成。各种模式是以分解后的一些特征形式来表征和储存的。进行识别的时候,需要抽取刺激的特征,并将其与记忆中的各种模式的特征进行比较和匹配。特征匹配模型强调的是特征、区别的分析。成功与否决定于刺激的可分解性。应用到汉字上来说就是,识别汉字时是通过识别汉字中的组成部分并且组成部分的位置关系等,由此来识别汉字。 实验证据: 在一项对汉字觉知模型的研究中(关于汉字加工单位的研究张武田冯玲),研究者发现汉字中高频字和低频子、笔画多和笔画少对于笔画多对被试对识别时间和识别正确率有影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从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构建角度来看,证据推理和模型构建是文化基础维度下科学精神素养理性思考的两个基本点。通过对高中化学课程的研究,要求学生能够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的证据以及寻找证据的方式;能够根据材料及其变化的信息进行抽象总结和构建模型,并通过模型思维来理解材料质量及其变化的一般规律[2]。6.目前,许多教师基于证据设计了课时教学推理和模型认知,反映了大多数化学教师对化学核心素养教学建设的积极态度;在对这些教师的成就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与对化学核心素养的设计者的化学核心素养的本义进行了分析比较。现在,我将这些思想提供给您参考和交流。 1,无证据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实验事实与要验证的猜想之间存在三种逻辑关系:①可以证明是正确的;②猜想可以证明是错误的;③该猜想无法得到证明。可以说前两种实验事实是要证明的猜想的证据(在第一种关系中,实验事实是要验证的猜想的肯定证据,而在第二种关系中,实验事实是要验证的猜想的否定证据),而不能说第三个证据是要

验证的猜想的证据,即非证据。例如,已知溶液中只有一种氯化物溶质;推测是溶质是BaCl2。①如果实验事实是:向溶液中加入1-2滴Na2SO4溶液将导致白色沉淀,然后向溶液中加入1-2滴硝酸将不会溶解白色沉淀物,则事实是猜想的积极证据;相反,如果实验事实是通过向溶液中加入1-2滴Na2SO4溶液,溶液中没有白色沉淀,则该事实是推测的负面证据;③但是,如果实验事实是向溶液中加入1-2滴AgNO3溶液会导致白色沉淀,那么这不是推测的证据,必须重新设计勘探活动。 2,逆向推理 它可以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不仅包括证据推理中的结论,还包括结论逆向推理中所需的证据。强调反向推理的原因之一是在科学探究中使用了两个推理方向:反向推理用于从猜想和设计实验中推断所需的证据以收集证据;并运用积极推理来推断该猜想是否成立,并根据实验获得的结论得出结论。其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使用两个推理方向。例如,在有机合成过程中,我们经常使用逆向推理的思维方式。第三是逆向推理具有发散思维的特征。不同程度的分歧导致设计实验的证据和方向不同。

认知循环总结

第一代认知无线电以反应序列的方式实现智能的认知无线电(Intelligent cognitive radio, ICR)。可以通过单处理机顺序执行,也可通过多处理机并行执行。单处理机上的执行过程有严格的推论顺序,如图2.1所示。模仿人类对外界环境做出的反应,可把认知循环划分为多个时期:清醒时期,在此时期中,CR的任何一个感知器接受到新的刺激或者一个先前认知循环的完成都会激起一个新的原始的认知循环;睡眠时期,在此时期中,CR的功率减少;做梦时期,在此时期中,完成需要计算的、精确的类型识别和学习;祈祷时期,在此时期中,进行更高一级的交互信息。 翻译《Implementing a Cognition cycle with words computation-2011》控制论的现代形式是认知信息学,这门学科试图发现自然智能和人脑认知过程的机制。为了研究人脑这个最复杂的器官,认知信息学囊括了多门学科,包括:哲学,生理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人脑参与了各种无休止的认知活动。对人类智力的模拟要求在人脑的各种感知过程之间组成一个协调体。每一个感知过程归属于一个感知环,这个感知环和其他感知环相互作用构成了人类的智力系统。 另一方面,像其他的自然现象一样,自然智能和人脑的认知过程涉及到日常生活思考中的模糊的概念、平均智力、不准确的信息、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模糊集理论提供了一种正规的方法、以准确的形式来捕获和处理来自于自然界的模糊数据。 Wang提出的MADB模型是一种认知循环,它包括了人脑的各种相互作用的认知功能。在目前的工作中,利用模糊集理论来研究MADB模型。MADB模型中的每个认知功能被看做一个模糊推理系统,在此系统中,各组件基于模糊逻辑理论进行互动。另外,MADB也是一个闭环系统,随后,提出一种能够把新信息集成到已有知识中的心理学模型来操控认知循环的反馈信息。最后,这个模型能够指导计算按照智能和人类行为的方式进行。 一般来讲,认知信息学的概念用于在行为的心理研究和方法论模型之间建立联系,目的是将认知循环开发成一个带自我控制的人工智能机器。模型自主地决定如何通过对它自己的行为的反应来继续执行它的任务。 文章组织如下:第2部分将MADB模型描述为一种基于模糊集理论的认知循环,讨论了人脑思考和信息处理的本质和相关的理论。然后在第3部分,提出了一种心理学模型,这种模型能够管理新信息,并把新信息集成到已有知识中以便构成认知循环中的环路。在第4部分,介绍了行为模型在计算机工程及计算智

化学核心素养之模型认知的教学

化学核心素养之模型认知的教学 1.模型认知简介 高中化学新课标明确提出,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为微宏结合、变化平衡、模型认知、实验探究、科学精神等。而模型认知在启蒙化学教学中是重点,也是难点。化学模型方法是在已获得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以理想化的思维方法,对化学事实进行近似、形象和整体的描述,进而揭示其本质和规律。通过研究模型来揭示客观事物原型的特征、本质和规律的能力就是模型变化能力。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过程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再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进行检验并修正的过程。学生的知识建构、模型认知也是一个渐进式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2.教学课例介绍 “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的内容。在分子原子这一核心概念的建构中,基于学情诊断是前提,运用模型方法是关键。 3.设计目标: 本节课是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起始课,教材安排在学习空气、氧气等宏观物质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经验,通过观察、实验来了解分子基本性质为突破口,进而通过分析化学变化过程的本质,初步得出分子、原子的概念。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而教学难点则是形成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想象,以及从微观分析宏观物质性质的意识和能力。 4.码课设计过程:

5.码课设计反思: 本课例放弃了各种教材中使用广泛的“氨水使酚酞变红”探究实验,转而创设“酒精使塑料袋胀大”这一普通而又熟悉的真实情境,以及后面环节选择水蒸发、水电解的微观示意图,意在唤醒和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进而在这些熟悉的情境中用模型方法进行微观表征,在揭示出学生日常概念(即心智模型)的同时,初步形成“宏观现象微观解释”的化学独特思维方式,从而建立起“宏观--微观”相互联系,以及形成“知微显著”的化学观念。

第四章 认知过程

第四章认知过程 考点纲要 一、考试内容 注意的含义;无意注意的含义及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意注意的含义及保持有意注意的方法;注意的特征(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感觉的含义及其种类;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受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阈限的含义及其关系;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知觉的含义;知觉的特性;知觉的类型;运动知觉的种类;错觉的含义;记忆的含义;记忆的基本环节;记忆的种类;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遗忘的规律;影响遗忘的因素;增进记忆的方法;思维的含义及其特征;思维的过程;思维的类型;概念形成与掌握;问题解决过程;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的含义;(2)感觉的含义;(3)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受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阈限的含义及其关系;(4)知觉的含义及其分类;(5)错觉的含义;(6)运动知觉的种类;(7)记忆的含义及其基本环节;(8)遗忘的规律;(9)思维的含义及其特征;(10)思维的过程。 2.理解:(1)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及引起有意注意的方法;(2)注意的特征;(3)知觉的特性;(4)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5)集中思维与分散思维的含义及其功能;(6)概念的形成与掌握过程;(7)问题解决的过程。 3.应用:(1)结合教学实际运用注意的规律;(2)感觉的基本规律;(3)结合实际分析影响遗忘的因素;(4)掌握复习的方法;(5)结合教学实际分析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知识点讲解 一、认知过程概述 1.信息加工观点和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现代心理学对认知过程的研究主要是在信息加工观点指导下进行的。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做是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这种比较是人脑与计算机的行为水平上的类比,而非物质构成上的比较。通过人脑与计算机的比较,有可能对人的心理和计算机的行为作出统一的解释,发现一般的信息加工原理。人脑和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感受器接受外界信息,效应器作出反应,即以可以储存和提取各种信息,加工器则是进行信息的各种处理活动,包括进行辨别、比较、整合信息等。

学习动机的认知模型与理论

学习动机的认知模型与理论 Theories of Academic Motivation Make a review on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 and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in Theories of Academic Motivation 动机原理 动机的定义:指个人在选择和完成各种活动中起主要作用的心理过程。 基本假设: 目前动机理论的共同假设是:(1)一个个体的动机发展来自环境因素与具体的儿童自身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2)个体是一个积极的信息加工者。(3)学生的动机、需要或目标是明确的知识。也就是说,学生能够反应这些信念并与他人交流自己的信念。 动机过程的成分: (一)预期——价值模型 1、预期——价值模型的基本假设是学生的成功预期和成功价值是他们从事 与学业成就相关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 2、任务(学科)价值和预期价值,此模型中任务价值包括四个成分:(1) 成就价值:是指成功完成具体学科或课程任务的重要性;(2)内在价值: 是指学生完成好功课的乐趣或对学科懂得兴趣;(3)实用价值:是指学 习具体的课程或者学科对儿童来说是否有用;(4)代价:是指学生选择 完成某一项活动从而限制了他们参与其它活动机会的程度。 3、影响学生动机信念的因素是社会世界,其中包括学生在社会世界中的作 用、他对社会经验的认识、环境、与过去的成就相关的因素和学生的能 力。根据这个模型,儿童社会世界的重要成分包括性别角色的社会成见、 学科内容的文化成见和与以前的成就相关的经验。 (二)目标定向模型 1、与学习相关的目标定向 对于学习目标定向的学生来说,成功就是掌握新任务,发展新技能,或者在从事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过程中体验到愉悦。掌握目标的核心信念就是认

梅耶多媒体认知理论

四、请你查阅梅耶多媒体认知理论, 说明他的三个假设、多媒体认知模型及多媒体学习的五 个步骤、多媒体教学信息设计的七个原则。 1. 多媒体认知理论: 多媒体设计的原则应该与人类加工信息的方式一致; 常常受到设计者对人类大脑工作方式认识的影响。 2. 三个假设:双通道假设、容量有限假设、主动加工假设。 — 双通道假设是指人们在对文本信息和图像信息的加工时通过不同的加工渠道进行的。 容量有限假设是指人们在每个通道进行信息加工时,信息的数量是有限制的。 主动加工假设指的是有意义的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合适的认知加工过程中。 3. 多媒体认知模型:多媒体学习认知负荷三元模型。 基于与认知需求相对应的三种认知过程, 梅耶划分出三种面向多媒体学习的认知负荷, 即必要的加工、附带的加工和表征的保持。其后, 经过多次修改和重新定义,三类认知负荷 逐渐演变成为与认知负荷理论中的三类认知负荷相映射的认知加工架构, 加工以及生成加工,在多媒体学习的过程中,每一种加工都需要利用学习者有限的认知容量。 其中,必要的认知加工是学习者理解学习材料必不可少的认知加工, 它取决于学习材料 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程度,即必须被同时保持在大脑中的交互元素的数量。 外来的认知加工 是学习者所从事的并不支持学习目标之达成的认知加工, 因学习材料的不良布局(如印刷的语词在一页,而与其相关的图表在另一页) 而增加。生 成性加工则是学习者进行的深层次加工(如在大脑中组织材料并将其与先验知识联系起 来)),包括组织和整合材料的过程,它不仅依赖于学习者的动机和先验知识,也依赖于教 学中的提示性语言以及非语言形式的支架。 4. 多媒体学习的五个步骤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相关的语词一一选择相关的图像一一组织所选择的语词一一组织所选择的图像一 —文字和图像的双向整合。 5. 多媒体教学信息设计的七个原则 多媒体认知原则;空间接近原则;时间接近原则;一致性原则;通道原则;冗余原则; 个体差异原则。 多媒体认知原则( Multimedia Prin ci pie ):学生学习语词和画面组成的信息呈现比学习 只有语词的呈现效果更好。 空间接近原则( Spatial Contiguity Principle ):书页或屏幕上对应的语词与画面邻近呈 现比隔开呈现能够使学生学得更好。 时间接近原则(Temporal Contiguity Principle ):相对应的语词与画面同时呈现比继时 呈现能够使学生学得更好。 一致性原则(Cohere nee Prin ci pie ):当语词、画面和声音相互关联,不包含无关信息 时,学生学得更好。 通道原则(Modality Prin ci pie ):由动画和解说组成的呈现比由动画和屏幕文本组成的 呈现能够使学生 多媒体信息的设计 畜媒怵呈现 感爺记忆 1 ■ 1 iS 词 t / Mio > ] 1 1團懂 出视觉ffi 型p fi 合 it Biw vt 即必要加工、外来 它是由不良的教学设计引起的, 可 工柞记忆 选择 if 闽 选掙 團慷

综述:认知心理学的主要模型和理论观点(一)

综述: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主要模型与理论观点 (一) 1、概述与历史 认知心理学发展至今,一直存有两种研究取向,一种是信息加工取向,一种是联结主义取向。前者是一种计算机隐喻,将人脑与计算机类比,认为人脑实际是一种信息加工装置和符号处理系统,具备类似计算机信息处理的一般特性:符号性、离散性、序列加工、非自组织性和局部表征。而后者是一种人脑神经网络类比,用各种形式神经元的网络模型来模拟真实大脑的结构与功能,是一种人工神经网络,与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相比,联结主义的神经网络模型具备一些不同的特点:亚符号性、连续性、平行加工、自组织性和分布式表征。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一般把1943年心理学家麦克洛齐和数学家匹茨发表的《神经系统中所蕴涵思想的逻辑演算》一文作为联结主义研究的开始。他们提出了形式神经元的概念和最初的神经网络模型M-P模型,以及此后加拿大心理学家赫布提出赫布学习定律、心理学家鲁梅尔哈特提出模拟视知觉的感知机模型,开始引发了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网络模型研究的第一个高潮。但是限于当时的条件,他们提出的模型难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模型的学习算法和规则不够成熟,处理能力极其有限,而在理论上又难以有所突破,加上美国人工智能权威人士明斯基和佩帕特对于感知机能力和应用前景的批评,信息加工取向的研究此时出现了巨大突破,所以对于联结主义神经网络模型研究的热情很快冷却下来,研究进入了一个长期的萧条阶段。 直到80年代初期,当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在大发展之后,发现以符号处理为基础的系统不能很好处理那些非明确定义的问题,很难处理模糊的、非完全符号表

征和复杂的信息,同时这种系统不具备学习能力,不能通过经验来总结出知识。人们意识到,要全面认识人类认知问题,仅仅信息加工研究范式是不够的。而联结主义研究在相关学科的发展下,有了全面的进步,罗森布拉特、欣顿、安德森等提出的各自新的网络模型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再度激起人们对网络研究的热情。1982年,美国学者霍普菲尔德提出了一种回归网络,这种网络存在一种正比于每个神经元活性和联结权重的能量函数,系统规定活性的变化朝着能量函数递减的方向,直至收敛到0。这种模型成功的解决众多复杂性很高的计算性问题,由此开始把联结主义研究推向高潮。1986年是联结主义研究历史上的最为鼎盛的一年,鲁梅尔哈特和麦克莱兰德编辑出版了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圣经——《平行分布加工:认知结构的微观探索》,提出了一个基于反向传播学习算法的多层网络模型,而这种模型是今后众多神经网络模型的基础与原型。可以说,该书奠定了联结主义网络模型研究的基础。而之后至今的联结主义研究大致是对该模型不断完善,或基于共同的假设提出新的、更加复杂的、解决高级认知问题的模型。 2、主要模型 2.1 形式神经元 众观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其很大一部分是各种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研究,这些模型不仅模拟了人脑操作特性和功能,也体现了研究者所持有的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在各种神经网络模型中,无论其构造如何还是具备不同的逻辑功能,它们的基本构造单元基本是一致的,基本的理论思路是一致的。 由于是对人脑神经网络的模拟,人工神经网络不可能原封不动的照搬数以几十亿计和生物形式的神经元,麦克洛奇和匹茨总结了生物神经元的基本特征,提出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