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类比推理的认知过程与计算模型
类比推理 课件

⇒PM2·CC21=PN2·CC21+MN2·CC21-2(PN·CC1)·(MN·CC1) cos∠MNP,
由于SBCC1B1=PN·CC1,SACC1A1=MN·CC1, SABB1A1=PM·BB1=PM·CC1, ∴有S2ABB1A1=S2BCC1B1+S2ACC1A1-2SBCC1B1·SACC1A1·cosα.
不等,距圆心较近的弦 不等,距球心较近的截面圆
较长
较大
圆的性质
球的性质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 球的切面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
径;
径;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 经过球心且垂直于切面的直线
必经过切点
必经过切点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面的直线
必经过圆心
必经过球心
圆的周长c=πd
球的表面积S=πd2
弦
↔
截面圆,
直径 ↔ 大圆,
周长 ↔ 表面积,
圆面积 ↔ 球体积,
等等.于是,根据圆的性质,可以猜测球的性质如下表
所示:
圆的性质
球的性质
圆心与弦(不是直径)的 球心与截面圆(不是大圆)的
中点的连线垂直于弦 圆心的连线垂直于截面
与圆心距离相等的两弦 与球心距离相等的两截面圆
相等;
是等圆;
与圆心距离不等的两弦 与球心距离不等的两截面圆
类比推理
1.类比推理的思维过程大致为:
相似性
猜测新
观察、比较 一――致→性 联想、类推 ―→ 的结论
2.类比推理有以下几个特点: (1)类比是从人们已经掌握了的事物的属性,推测正在研 究中的事物的属性,它以旧有认识作基础,类比出新的结 果; (2)类比是从一种事物的特殊属性推测另一种事物的特殊 属性; (3)类比的结果不一定可靠,但它却具有发现的功能.
学会类比推理的方法 课件

问题探究
(1)上述材料运用的推理方法是
(D)
A.演绎推理 B.换质推理 C.联言推理 D.类比推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类比推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从平
面几何中的定理到立体几何中的定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
相同性或相似性所进行的推理。属于类比推理。
(2)有同学认为,只要进行类比推理,就能达到思维创新的目的。 请你运用科学思维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该同学的看法。
3.提高类比推理的可靠程度
(1)类比的 根据 越多越好,前提中确认的对象间的相同或相
似属性越多,推论的可靠性越大。
(2)作为类比根据的相同属性越接近 本质属性 ,相同属性与
推出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推论的可靠程度就越高。
(3)前提中确认的属性不应该有与推论相互排斥 的属性。
2.判断:类比推理推出的结论具有必然性。 提示 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
2.类比的方法 (1)依据认识对象各种性质之间的相同或相似关系,我们可以
进行 事物性质 方面的类比。
(2)事物不同,性质有别,但功能可以相同或相似。我们可以
从不同对象之间的功能 方面进行类比。
(3)此外,我们还可以从不同事物之间的结构,事物发生、发
展的条件等多个方面进行类比,因而又有 模型类比 和条件 类比 等多种类型的类比。
一、启迪思路的触媒 1.类比推理的含义
类比推理就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上 相同 或 相似 ,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 相同 或相似 的推理。
提示 客观事物及其属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事物属 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类比推理的客观依据。
1.想一想:仿生学运用的模拟方法是什么推理方:an=a1+(n-1)d 通项公式:an = a1qn-1
2009年浙江类比推理题(附省考逻辑推理)

106.甲、乙、丙、丁等 4 人中有人在最近一次摸彩活动中中了特等奖。现在知道.甲只有在 A 投注站 摸彩,才能中特等奖;如果在 A 投注站摸彩,那么彩票号码是随机的;如果乙中了特等奖,那么摸彩活动 一定是在上午 10 点后进行的;这次摸彩活动是在上午 8 点 30 开始的,只进行了 20 分钟,并且彩票号码是 自编的。
(5)如果不选拔赵.则一定要选拔李;
(6)选拔孙,或者选拔吴。
据此,可以推出( )
A.选拔赵、钱、孙
B.选拔钱、孙、李
C.选拔孙、李、吴
D.选拔李、周、吴
【解析】B。根据(1)可知不选赵,排除 A。由(3)可知李和周不能同时选,排除 D。由(6)可知孙 和吴也不同时选,排除 C。故答案为 B。
2009 年省考江苏省 B 卷第 109-110 题 第 109~110 题基于以下共同题干: 在夏夜星空的某一区域,有 7 颗明亮的星星:A 星、B 星、C 星、D 星、E 星、F 星、G 星,它们由北至 南排列成一条直线,同时发现: (1)C 星与 E 星相邻; (2)B 星与 F 星相邻; (3)F 星与 C 星相邻;
C【解析】凡是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都应该大力推动,凡是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都必须坚决 反对,是一个充 分条件的假言命题,由充分条件否 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肯定后件不 能肯定前件的推理规 则可知 A 、B 两项错误;D 项推论也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应为 C 项。
2009 年省考江苏省 A 卷第 47 题
2009 年省考浙江省第 68 题 68.诺言:履行
A.思想:交流 B.选择:武断
C.电影:制片
D.名单:邀请
【答案】A 【解析】倒装动宾结构。
2009 年省考浙江省第 69 题 69.班门弄斧:布鼓雷门
高中数学教学中类比推理的运用探究

高中数学教学中类比推理的运用探究一、引言类比推理是数学思维的重要部分,也是认知过程中重要的思维方向之一。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类比推理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类比推理是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其相似之处,并抽象出一个普遍规律,从而推广到其他不同的事物中去。
例如,研究一元二次方程ax²+bx+c=0的解,可以通过比较它与已知的形如y=kx²的二次函数找到它们的相似之处,推断出a、b、c的取值对方程的根的情况产生了什么影响。
这种类比推理能够让学生将已知的解决方案应用到新的问题中去,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帮助理解公式在数学学习中,一些公式的推导显得非常复杂,而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简单易懂的解释和理解。
比如,在初中时学过求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d=sqrt((x2-x1)²+(y2-y1)²),学生能够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将该公式的思想普及到三维空间的平面上,实际上就是一个简单的勾股定理。
2. 帮助理解函数的性质函数是数学学习中比较重要的概念之一,而函数的性质也是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之一。
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函数的性质。
比如,我们可以将函数看做是输入输出的一个系统,像一台自动售货机一样,输入一定数量的钱,机器会输出一定数量的商品,而函数也遵循同样的逻辑,输入一定数量的自变量,函数会输出一定数量的因变量,这样的比喻会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3. 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类比推理也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实际问题中同样存在着相似之处,利用类比推理方法可以将已有的解决方案应用到新的问题中去。
例如,我们需要在平面上修建一个三角形的花坛,可以类比已有的四边形花坛的建设方法,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出新的问题。
三、类比推理的运用技巧与注意事项1. 找到相似之处类比推理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寻找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
类比推理法解题

类比推理法解题
类比推理法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思维方式,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
根据这种思维方式,我们可以将已知的现象和结果与未知的问题做一定的相似度比较,以期得到新的结论和观点。
具体来说,类比推理法解题步骤如下:
1. 首先,要了解题目中的问题,找出重点,并尝试用类比的方法思考。
2. 然后,尝试找出类比的依据,即将未知的问题和已知的情况进行对比,以期能够从已知的信息中推断出未知的结果。
3. 再者,检查所得结果是否与题目要求一致,确定可行性。
4. 最后,确定结论,形成完整的解题思路,并将答案呈现出来。
2009年内蒙古行测图形推理(国考类比推理题库)

2009年省考内蒙古3月28日行测第46题【答案】B2009年省考内蒙古3月28日行测第47题【答案】B2009年省考内蒙古3月28日行测第48题【答案】C2009年省考内蒙古3月28日行测第49题【答案】A2009年省考内蒙古3月28日行测第50题【答案】D2011年国考第101题101.航线:飞行A.土壤:种植B煤炭:发电C提纲:发言D.地基:建筑【正确答案】C【思路点拨】题干中两词语关系为:航线是飞行的依据。
只有C选项中提纲是发言的依据,与题干词语间关系相同,故应选择C选项。
2011年国考第102题102.树根:根雕A纸张:剪纸B陶土:瓷器C竹子:竹排D水泥:砚台【正确答案】A【思路点拨】题干中两词语关系为:树根是制作根雕的原料,树根要经过雕刻才能成为根雕。
只有选项A中纸张是剪纸的原料,纸张也要经过雕刻才能成为剪纸。
B选项中陶土是制作陶器的原料,不是瓷器的原料。
C选项中竹子是制作竹排的原料,但加工方式不是雕刻。
D选项中水泥不是制作砚台的原料。
故应选择A选项。
2011年国考第103题103.亦步亦趋:主见A.兴高采烈:恐惧B优柔寡断:果断C鼠目寸光:眼力D孤陋寡闻:胆识【正确答案】C【思路点拨】题干中词语关系为:亦步亦趋形容的的是没有主见。
C选项中鼠目寸光形容的是没有眼光,与题干中词语间关系相同,故应选择C选项。
2011年国考第104题104.导游:旅行社:行程A职员:公司:总结B演员:剧院:表演C教师:学校:大纲D司机:车队:驾照【正确答案】C【思路点拨】题干中词语关系为:导游属于旅行社,导游按照行程为旅客服务。
C选项中教师属于学校,教师按照大纲教学。
与题干中词语间关系相同,故应选择C选项。
2011年国考第105题105.车轮:汽车:运输A衣服:衣架:晒衣B镜片:眼镜:读书C听筒:电话:通话D墨汁:毛笔:书法【正确答案】C【思路点拨】题干中词语关系为:车轮与汽车是构成关系,车轮是汽车的一部分,汽车的主要功能是运输。
2009年各省类比推理

2009年山东省51.位置:高度A.卧室:厨房B.室内:墙壁C.苏打:漂白D.网球:排球51.解析:B。
此题从横向思维看难以找出答案,但从纵向思维看,在A、B、C、D中,这样搭配修饰:卧室的位置,室内的位置、苏打不能修饰位置、网球不能修饰位置,显然,后两者修饰搭配不通。
再看从后项搭配,厨房高度没有修饰关系,而高度形容修饰墙壁,正确。
故选B。
52.地球:北极A.星球:月亮B.昆虫:蚁虫C.联合国:中国D.书本:封面52. 解析:D。
此题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并且这个部分相对于整体来说是在整体轴对称的一端。
故D答案最合适。
因为封面是在书本的背面,而北极是在地球的最北端。
53.丰功:伟绩A.维和:行动B.风餐:露宿C.文化:传播D.风卷:残云53. 解析:B。
并列关系的词语,很容易选择正确答案B。
54.心理:承受A.干扰:闹钟B.信息:刺激C.睡眠:质量D.消化:吸收54. 解析:B。
心理-名词,承受-动词,心理能承受;信息-名词,刺激-动词,信息能刺激。
故选B。
55.期刊:杂志A.水果:柠檬B.酱油:食品C.油墨:印刷D.皮肤:搔痒55. 解析:A。
种属关系。
杂志是期刊的一种,柠檬是水果一种。
56.双杠:单杠A.阑尾:心脏B.毫米:口径C.南宋:北宋D.纪念:周年56. 解析:C。
相对关系。
比赛有单杠和双杠之分,宋朝有南宋和北宋之分。
57.真皮:标志A.模拟:通信B.噪声:范围C.火车:车厢D.中国:邮票57. 解析:B。
以真皮作为标志,噪声影响范围,噪声的大小标志影响范围的宽广。
58.军队:军人A.灯具:台灯B.车辆:轿车C.饰品:挂件D.文具:笔墨58. 解析:D。
军队是完全由军人组成的,D项文具完全笔墨组成,符合题干逻辑概念。
59.红光:满面A.东山:再起B.魂牵:梦萦C.五光:十色D.雨打:芭蕉59. 解析:A从词性形容关系看,红光形容满面,东山形容再起;B、C两项都是并列关系,不选。
D项雨打不能形容芭蕉,雨打只可能打在芭蕉上,与题干形容关系不合。
2009年江苏C类数学运算(附09年省考类比推理)

2009年省考江苏省C 卷第11题11.1=−y x ,=−−333y xy x ()A.1B.2C.3D.5【正灵解析】A。
x 3-3xy-y 3=x 3-y 3-3xy=(x-y)(x 2+xy+y 2)-3xy=x 2-2xy+y 2=(x-y)2=12009年省考江苏省C 卷第12题12.=++c a 62(21−+−+c b a ,则=++222c b a ()A.14B.15C.3D.1【正灵解析】A。
由题可知a≥0,b≥1,c≥2,故可排除C、D 项。
当a=1,b=2,c=3,12+22+32=14,代入题干1+2+3=6=2×(1+1+1)=6,满足题意,故选A 项。
2009年省考江苏省C 卷第13题13.⋯⋯++×+×+×)1(1321211n n =()A.0B.0.5C.1D.2【正灵解析】C。
原式=1-1lim 1114131312121∞→=++−+−+−+n n n ⋯⋯-111=+n 。
2009年省考江苏省C 卷第14题14.正四面体的棱长增长10%,则表面积增加()A.21%B.15%C.44%D.40%【正灵解析】A。
正四面体就是四个相等的正三角形。
设原棱长a 为1,则原表面积S=4×221a ×sin60°=4×21×1×323=,现表面积S '=4×21×(1.1a )×2×sin60°=4×21×1.1×2×',321.123S ∴=比S 增加了33321.1−×100%=21%。
2009年省考江苏省C 卷第15题15.甲、乙两人骑车在路上追逐,甲的速度为27千米/小时,每骑5分钟休息1分钟,乙的速度是300米/分,现在已知乙先行1650米,甲开始追乙,追到乙所需的时间是()A.10分钟B.15分钟C.16分钟D.17分钟【正灵解析】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比推理的认知过程与计算模型Ξ罗 蓉 胡竹菁(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昌330022)摘 要:该文主要论述了类比推理的认知过程及其计算模型。
文章对类比推理的概念进行了分析,论述了类比推理的主要成分和认知过程,并进一步围绕类比推理的重要成分介绍了当前类比推理的主要实证研究及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概括了类比推理的主要计算模型。
关键词:类比;类比推理;认知过程;计算模型中图分类号:B8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09)06-0042-091 类比和类比推理的概念类比推理亦称类比或类推。
“类”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中一个重要概念,有“本质”、“规律”等意义,具有相同本质、规律的事物为同类,反之为异类。
类推,在中国古代,是逻辑推理的统称,指依据类的同异关系所进行的推理[1]。
在逻辑学中,类比就是类比推理,或者可以把类比理解为类比推理的简称。
在许多逻辑学著作中,类比推理被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归纳推理。
类比推理在逻辑学中,通常被定义为:“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是相同(相似)的,而且已知其中的一个对象还具有其他特定属性,由此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特定属性的结论”[2]。
这一定义流传较广,但仔细分析,该定义侧重于物体表面属性的比较,强调属性的推移。
有心理学者认为,逻辑学一般对类比的意义估计不足,对类比推理描述肤浅,一般认为自然科学比较重视类比推理的重要意义。
在认知心理学领域,类比既可以被看作是推理的一种类型,也被认为是知觉的一种。
把它看成是推理的一种类型的观点认为,类比存在于知识从一种情境(称为源或基础物)迁移至另一情境(称之为目标),迁移的依据是在两个情境间有着某种相似性,如关于手头任务的判断两种情境在本质上是同样的。
这是当前关于类比的主导观点[3-5]。
G entner认为,类比就是关系结构从一个领域到另一个领域的复制[3]。
她进一步阐述,类比即是1)在不同的领域或系统中相同的关系中存在相似;2)由此推论如果两物体在某些方面有着一致性,那么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一致[6]。
H oly oak指出,类比是一种特殊的相似。
记忆中已有的问题、概念或情境称为“源”,当前的问题、概念或情境称为“目标”。
两个情境如果它们在其构成要素中享有关系的共同模式,它们就是类似的,尽管这些要素跨越了两个不同的情境而不同。
典型地,一个类比物(“源”或“基础物”)比第二个类比物(“目标”或”靶”)更熟悉或更好理解。
最初知识中的这种不对称性提供了类比迁移的基础,用源产生关于目标的推论[7]。
类比也被认为是一种高水平知觉,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情境被知觉为另一个[8]。
K okinov认为,这两方面的观点是相关的并且也是重要的,因而类比可以被认为是推理和知觉间的桥梁,在人类认知的核心中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9]。
G oswami认为,类比推理是人类认知发展的中心能力之一,它不仅在分类和学习中涉及到,而且为人类思维和解析提供了一种方法,它对科学发现和创造性思维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认知心理学中类比推理的基础地位已被广泛接受,在概念结构的本质、创造性问题的解决,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都成为研究的焦点[10]。
G enter指出[6,11],类比在认知科学中既普遍又重要。
她认为:首先,在学习研究中,类比使得迁移跨越不同的概念、情境或领域,并被用来解释新主题。
(先前知识)一旦被习得,它们就能被作为心智模型(mental m odels)以理解一个新的领域。
比如,人们通常使用水流的类比来理解电流。
第二,类比通常被用在问题解决和归纳推理中,因为它们能跨越第29卷总第114期心理学探新PSY CH O LOGIC A L EXP LORATI ON2009年第6期Ξ基金项目:2008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类项目《类比推理的发展理论研究》。
通讯作者:胡竹菁,E2mail:huzjing@。
不同领域捕捉重要模式。
它被广泛应用于问题解决,在法律推理中,引用过去的相关案例能够帮助人们裁决新案件,这已成为类比推理的一个形式化应用。
第三,类比在创造和科学发现中是一个关键的机制。
科学历史的研究表明,类比是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如法拉第,麦克斯韦和开普勒等常用的思维模型。
第四,类比在交流和劝说中也被用到。
类比具有影响人们政治信仰,左右人们的情感的功能。
类比推理已经超越了先前给定的信息,它使用源和目标间的系统性联结以产生一个关于目标的可行的,尽管也可能会犯错的推论。
从上述观点可以看出,认知心理学对类比推理的理解更强调由物体间本质(关系或结构)的相似产生出新的推论,这一点创造性恰恰也是类比的优越性所在。
2 类比推理的认知过程及主要成分在类比推理的心理学研究中,有两位主要代表人物,Dedre G entner和K eith J.H oly oak。
Dedre G entner是美国西北大学心理系教授,其研究领域涉及:学习与思维;类比,相似性和隐喻;概念和概念的结构;语言和认知;语言习得;跨语言研究。
主要著作有:《类比思维》、《思维中的语言》、《心智模型》。
至09年11月,她已在类比,相似性,隐喻和心理模型研究领域已发表论文170余篇。
G entner 于1983年提出结构映射理论(Structure-Mapping Theory),这是她关于类比推理的核心理论,她认为一种关于类比推理的理论应该有两个重要特征:其法则仅依赖于知识表征的句法属性,而不依赖于该领域的特殊内容;该理论框架应将类比与字面相似性、抽象的应用及其他类型的比较清晰地区别开来[3]。
G entner的结构映射理论其后由K en F orbus发展为结构映射引擎(S ME)。
K eith H oly oak博士是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系的著名教授,他对人类思维的科学理解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他的研究通过认知的计算模拟把行为研究和神经研究联合在一起。
H oly oak已发表170多篇科学论文,合著和编著过数本著作,包括《归纳:推论的过程,学习和发现》,《心智飞跃:创造思维中的类比》,《类比思维》和《剑桥思维与推理手册》等。
H oly oak于1985年提出类比的实用理论(the Pragmatics of Analogy),他强调类比问题解决中实用主义的地位,即当前目标和上下文如何引导对一个类比的解释[14]。
之后,H oly oak和Paul Thagard于1989年提出多重限制理论(Multiconstraint Theory),多重限制理论是实用理论的进一步延伸。
H oly oak和Thagard用结构一致性的假说合并了这一实用中心,并开发了一种类比的多重限制方法,它对类比中的相似性、结构对应性和实用因素相互作用提供一个解释[15]。
G entner认为[6,11,12],类比应用主要涉及的认知过程有1)检索(retrieval):在工作记忆中给定一些当前情境,人们从长时记忆中获取一个先前相似的或类似的例子;2)映射(mapping):在工作记忆中给定两个案例,映射由联合它们的表征结构以抽取共同性和从一个到另一个投射推论组成。
映射之后是3)评价(evaluation)类比及其推论然后通常会4)抽取(abstraction)两个类似物结构共同性。
在映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个进一步的加工5)再表征(re-representation):改编一个或两个表征以提高匹配。
类比检索是人们自发地从长时记忆中想起过去的相似或类比的例子的过程。
研究者们关心人们是如何从长时记忆中检索潜在的类比物。
大量的实证表明,相比映射过程,基于相似性的检索更多从表面相似性中而更少从结构相似中得出。
例如,G ick和H oly oak(1980、1983)表明人们经常无法获取潜在有用的类比物。
实验要求被试解决一个靶问题(肿瘤问题),那些在解决此靶问题之前看过一个类似故事的人们成功解决问题是那些没看过类似故事的人们三倍(30%对10%)。
但被试中的大多数却没能从类比中获益。
然而,当对未解决者提示回头思考先前故事,解决的比率再次增加到三倍,即达到80%至90%。
R oss(1987)也发现在问题解决中有这种自发类比迁移相对缺乏和表面回忆占主导地位的现象。
类比研究的核心焦点在于映射过程,通过映射人们根据另外的情境来理解一个情境。
映射即是,联合(alignling)两个案例的表征结构并投射(project2 ing)推论;然后评价类比及其推论。
在类比映射中,一个熟悉的情境(基础域或源类比物)被用来作为一个不熟悉情境(目标类比物)推论产生的模型。
映射过程包括两个表征情境间的结构联合及从一个到另一个推论的投射。
联合应结构上一致,也就是说,在基础物和目标物的映射元素之间必须是一对一的一致(one-to-one correspondence),并且相应的谓项的论据也必须相似连贯性(parallel connectivity)。
G en2 tner的系统性原理(systematicity principle)认为:一个由高阶限制关系联结的关系系统如因果关系在类比34第6期罗 蓉等 类比推理的认知过程与计算模型中比一个同等数量的独立匹配更重要。
这一原理指导一个联合的选择,因此两个可能的联合中更系统的部分将被选择。
系统性原理反映了类比加工中一致性和预测力的一个内隐偏好。
这样,一个有着大量关系的联结系统的基础域,将通过完善目标域中相应的结构产生备选推论。
评价是判断一个类比的可接受性的过程。
评价一个类比至少包括三个标准。
第一个标准是结构完好(structural s oundness ),即联合和投射推论是否结构联贯(structurally consistent )。
第二个标准是目标域的投射推论的真实有效性(factual validity )。
因为类比不是演绎机制,这些候选推论仅仅是假设;它们的真实正确性并不是由其结构一致性能担保的,必须被单独检验。
第三个标准是,在问题解决情境中的目标相关性(g oal -relevance )。
即推理者必须问类比推论是否与当前目标相关。
改编(adaptation )或再表征的目的是改进两个类比物共同结构的匹配和抽象。
通过再表征或改编,一个或两个类比物的表征被修改以提高匹配。
同时,通过图式抽取(schema abstraction ),表征一个类比解释的共同系统被保留以备后用,类比能促进新的关系类别和抽象规则的形成。
如G ick 和H oly oak 问题解决的研究(1983)表明,人们能在样例间抽取出关系一致性,并入一个图式。
比较结构相似的问题导致提高了更深对应问题的成绩并促进了从具体比较到抽象类比的迁移[13]。
H oly oak 在《剑桥思维和推理手册》一书中,总结前人研究,归纳类比推理的主要成分有类比源(s ource )、靶问题(或目标)(target )、检索(retrieval )、映射(mapping )、学习(learning )、图式(schema )、迁移(trans fer )和推论(in ferences ),如图1所示[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