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简介
认知模型理论

ICM(≈抽象域)
CM
≈
域
≈
辖域
≈
框架
≈
图式
≈
常规
≈
…
基体
侧面 脚本
第二节 心智空间和融合理论
心智空间
融合理论
2.1 心智空间(Mental Space)
1985年Fauconnier最早提出“心智空间”这 一术语,并将其描写为“小概念包”(Small conceptual Package, or Small conceptual Packet)。主要为当下临时语言服务。 心智空间主要是在短期记忆(又叫工作记忆 [working memory])中运作的,形成确定的心 智空间(an Entrenched Mental Space)后就 被存储于长期记忆中
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⑴视觉幻影。 (Optical Illusion) ⑵视觉滞留 (Optical Persistence)
因此,一个人所看到的不一定会与客 观外界完全相符,这样在事实和认识 之间就会产生不一致的现象。
产生了两种SEEING的认知模型: ⑴SEEING模型:看到的就是事实,这是客观 主义的观点。 ⑵SEEING-AS模型:这是一种ICM,兼顾客 体和主体的模型。
2.复杂认知模型
较为 复杂的模型,也可能是几个基本认知模型的结合, 分类模型则是最常见的一种较为复杂的认知模型。 结合后的复杂模型又可分为两种: ⑴属于“结构性结合”,其构件成分可独立存在, 其结构整体的意义是其所包含成分的意义的函数。 ⑵属于“完形融合”,其构件成分不一定都能独立 存在,整体意义不能通过构件成分的意义进行简单组 合获得,而须通过心智的整合运作才能获得。
总结认知建构模型

总结认知建构模型引言认知建构模型是一种理论框架,用于描述个体如何从外界获取信息,并用这些信息对环境进行理解和解释。
它涉及个体的感知、思考、记忆和学习过程,并通过这些过程来构建个体的认知结构。
本文将总结认知建构模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组成部分以及应用领域,并进一步讨论其在教育、心理学和人机交互领域的重要性。
1. 认知建构模型的基本原理认知建构模型的基本原理是个体通过感知、思考、记忆和学习等过程来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这种认知结构包括个体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观念、概念和知识。
它们之间通过连接和关联形成一个整体,个体可以通过这个整体来对环境进行理解和解释。
认知建构模型的基本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 个体通过感知过程从外界获取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
- 个体通过思考过程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综合,形成认知观念、概念和知识。
- 个体通过记忆过程将获取的信息存储在脑中,并可以在需要时进行回忆和使用。
- 个体通过学习过程不断更新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2. 认知建构模型的主要组成部分认知建构模型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感知、思考、记忆和学习等过程。
下面对每个过程进行详细介绍:2.1 感知过程感知过程是个体从外界获取信息的过程。
个体通过感官器官接收来自环境的刺激,并将刺激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
感知过程涉及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感知、辨别、分类和形成印象等过程。
2.2 思考过程思考过程是个体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过程。
个体通过思考过程将感知到的信息与已有的认知观念、概念和知识进行联系和关联,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思考过程涉及个体的逻辑推理、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等能力。
2.3 记忆过程记忆过程是个体将感知到的信息存储在脑中,并可以在需要时进行回忆和使用的过程。
个体通过记忆过程将感知到的信息转化为脑内的神经连接,形成长期记忆。
记忆过程涉及个体的编码、存储和检索等能力。
2.4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个体通过获取新的知识和经验来更新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什么是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是范丰会和宋文红在其新书《新视界心理学——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及其在学科教学、心理咨询和学习心理障碍辅导中的应用》中提出来的一个关于西方心理学的新理论体系。
作者试图通过这一理论模型解决西方心理学“像灌木丛一样,流派林立、各说各话、相互矛盾”的现状,尝试进行西方心理学学科内综合,以便提高西方心理学对理论精华的继承性,更有效地发挥其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提出者简介范丰会,物理学科教育学硕士、心理咨询师。
1990年获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基础物理教育学硕士。
曾从事过中学物理教学、中学教师继续教育、教育软件及教学资源开发、心理咨询、学习困难学生辅导、家长培训等工作。
1990年完成硕士论文《大学生物理认知结构的定量研究》,之后工作28年来,对心理学基础理论、心理的发生发展、学科教学、学习心理障碍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问题和重要实践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颇有心得。
宋文红,1991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从事儿科临床工作。
2008年在北京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进行精神科研究生课程,之后进入儿童保健和儿童心理专业,对儿童各类常见病、儿童发育性行为问题及儿童情绪行为障碍有丰富的诊疗经验。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形成过程在《新视界心理学》一书中,作者从批评西方心理学各流派心理观和方法论缺陷出发,借鉴20世纪物理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成果,确立了指导心理学理论探索的心理观和方法论;在此基础上,秉持心理结构化和建构论的观点,沿着“用知识描述心理”的思路,创新提出了基于“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的基本理论框架;然后在这一理论框架基础上,继承各主流心理学流派的理论成果,融合形成了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现行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和主要应用领域的问题都可以用一套基本范式进行解释,从而初步实现了对心理学各流派理论的综合与创新。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的主要内容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意识和潜意识共同构成心理活动的容器或空间。
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

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概述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是由美籍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提出的认知心理学理论。
该理论于1966年首次提出,并在之后几十年中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
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探讨了人类思维和学习的过程,以及知识组织和呈现的方式。
该理论强调个体对信息的主动建构和解释,将认知发展视为知识结构的建立和调整过程。
认知结构的概念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是指个体对于某一领域的知识和理解的组织方式。
它是一个由概念、原则、范畴和模型等组成的整体,用于解释和理解特定的知识领域。
认知结构不仅是知识的存储方式,还反映了个体对于这些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学习的三种表示形式根据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学习可以通过三种表示形式来实现:行动表示、图像表示和符号表示。
1.行动表示:行动表示是指通过实际操作和动作来表达和理解知识。
这种表示形式强调学习者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认为学习应该基于实际的经验和反馈。
2.图像表示:图像表示是指通过图像、图表和图示来表达和理解知识。
这种表示形式强调学习者对图像和空间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3.符号表示:符号表示是指通过语言、数学符号和符号系统来表达和理解知识。
这种表示形式强调学习者的语言和逻辑推理能力,认为学习应该基于符号系统的理解和运用。
知识的结构和表示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强调知识的结构对于学习和理解的重要性。
知识结构是指个体对于某一领域知识的组织方式和关联关系。
通过对知识结构的建立和调整,学习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在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中,知识的结构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表征层和思维层。
1.表征层:表征层是指知识的外观形式和表达方式。
它包括各种表示形式,如行动、图像和符号等。
表征层决定了知识的呈现方式和获取途径。
2.思维层:思维层是指个体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思维层包括概念、原则和范畴等认知要素。
思维层决定了个体如何组织和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展开全文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1.强调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
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要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所讲的内容,而是要学生参与建立该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所以,布鲁纳强调的是,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
2.强调直觉思维布鲁纳的发现法还强调学生直觉思维在学习上的重要性。
他认为,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不同,它不根据仔细规定好了的步骤,而是采取跃进、越级和走捷径的方式来思维的。
直觉思维的形成过程一般不是靠言语信息,尤其不靠教师指示性的语言文字。
直觉思维的本质是映象或图象性的。
所以,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防止过早语言化。
与其指示学生如何做,不如让学生自己试着做,边做边想。
3.强调内在动机发现活动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兴趣。
所以,布鲁纳把好奇心称之为“学生内部动机的原型”。
与其让学生把同学之间的竞争作为主要动机,还不如让学生向自己的能力提出挑战。
所以,他提出要形成学生的能力动机,就是使学生有一种求得才能的驱力。
通过激励学生提高自己才能的欲求,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事实表明,对自己能力是否具有信心,对学生学习的成绩有一定影响。
布鲁纳在强调学生内部动机时,并没有完全否认教师的作用。
在他看来,学生学习的效果,有时取决于教师何时、按何种步调给予学生矫正性反馈,即要适时地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结果,如果错了,还要让他们知道错在哪里以及如何纠正。
让学生有效地知道学习的结果,取决于:⑴学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接受到矫正性信息;⑵假定学生接受的矫正性信息的时间、场合都是合适的,那么学生在什么条件下可以使用这些矫正性信息;⑶学生接受的矫正性信息的形式。
布鲁纳还认为,学生利用矫正性信息的能力与他们的内部状态有关。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是一种关于认知过程和学习方式的理论,它强调个体对信息的组织和处理方式对学习的影响。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获取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知识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形成更为复杂和深刻的认知模式。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认知结构,它指的是个体对信息的组织方式和处理方式。
认知结构包括认知模式、认知策略和认知技能等元素,它们共同构成了个体对世界的认知框架。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调整和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通过将新知识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融合,个体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在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中,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的经验、知识水平、认知风格等。
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会根据自身的认知结构来选择学习策略和方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应该注重对认知结构的认识和调整,以便更有效地学习和应用知识。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和调整认知结构,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总的来说,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强调了认知结构对学习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种关于学习方式和认知过程的新视角。
通过深入研究认知
结构学习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学习的本质和规律,为提高学习效
果和学习质量提供理论支持。
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

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人类的认知结构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学习过程起着重要的影响。
该理论关注个体如何构建、组织和解释世界,以及认知结构对知识获取和学习的重要性。
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的核心观点之一是“获知者”的建构主义。
他认为,人类知识不是通过被动地接收外界信息来获得的,而是通过个体主动地构建意义和理解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根据自身的经验、背景和环境来组织信息,并不断地调整和重建认知结构。
布鲁纳将学习视为个体与外界之间的积极互动,认为学习是一个参与的、合作的过程。
认知结构是布鲁纳认知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他指出,认知结构是存储和组织知识的框架或模式,是个体对世界的理解和解释。
认知结构包括三个层次:核心概念、底层概念和表面概念。
核心概念是对其中一领域的基本理解,是认知结构的基础。
底层概念是核心概念的具体例子和特定情境下的应用。
表面概念是对特定领域的具体细节或知识的理解。
布鲁纳认为,合作学习对于个体的认知发展和知识获取具有重要意义。
他强调社会环境对于个体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合作学习中,个体通过参与社交互动、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等活动来丰富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
合作学习可以帮助个体与他人分享和比较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知识的建设和转化。
总之,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强调个体在知识获取和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主动作用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该理论对于理解个体如何构建、组织和解释世界,以及如何参与合作学习和教育实践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知识结构模型

知识结构模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知识结构模型是指用来描述人类知识体系的一种理论框架。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获取大量的信息和知识,如何有效地组织和管理这些知识就成为一项重要的问题。
知识结构模型提供了一种方法来帮助我们理解知识是如何组织和存储的,以及如何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
1. 知识结构模型的概念知识结构模型是一种用来描述知识组织和存储方式的模型。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是如何相互关联的,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知识来解决问题。
知识结构模型可以是理论上的,也可以是实际的,它们可以用来描述知识的层次结构、分类方式、关联关系等。
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目的,知识结构模型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最常见的包括层次结构模型、网络结构模型和分类结构模型。
(1)层次结构模型:层次结构模型是描述知识按照一种层次化的结构排列的模型。
在这种模型中,知识被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包含一定数量的知识单元,每一个知识单元又可以包含更细粒度的知识单元。
(2)网络结构模型:网络结构模型是描述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模型。
在这种模型中,知识单元之间通过关系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网络结构。
这种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知识的关联性,从而更好地应用知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知识管理的日益重要,知识结构模型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知识结构模型将更加精细化和智能化,为我们提供更好的知识管理和资源利用方式。
知识结构模型也将更加关注知识的可视化表示和交互式应用,以满足用户对知识获取和交流的需要。
第二篇示例:知识结构模型是指人们头脑中关于某一特定主题的知识组织方式,是知识的组织结构。
知识结构模型可以体现一个人对某一领域的知识了解程度,以及对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关联的认识。
在教育领域,知识结构模型被广泛用于教学设计和评估学生知识水平。
通过了解和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模型,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课程内容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简介
• 理论基础——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简介
• • • • •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是对西方心理学的学科内理论综合 1.对西方心理学各流派理论的综合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限定条件 各流派理论 2.与各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关系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边界条件 各分支学科理论
• 详细参考:西方心理学的学科内综合 -- 心理学空间
• 教材知识VS学生认知结构
教材知识
• 陈述性知识(概念规律 法则定义) • 例子图表 •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方法 步骤 • 科学方法、态度
学生认知结构
• 陈述性知识 • 意象源自• 程序性知识 • 策略性知识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简介
• 该理论是对西方心理学的学科内综合 • 作者有归结为“1-4-2-4-2”理论
• “1”——一个心理结构,即认知结构 • “4”——认知结构是由陈述性知识、意象、程序性知识和策 略性知识四种知识构成的网络化结构。 • “2”——认知结构网络由以上四类知识构成的、相互依存的 两层网络——认知结构潜网和认知结构显网。 • “4”——认知结构有四种发展机制:同化、顺应、条件反射 和整合。 • “2”——根据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提出人类有两种基本思 维形式,即象征性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