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电声技术基础
《电声像技术》教案(hwq)

《电声像技术》教案(hwq)一、教案概述1. 课程名称:电声像技术2.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3. 课时安排:本学期共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4.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电声像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常见的电声像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方法,提高学生的电声像技术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电声像技术概述电声像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电声像技术的基本原理电声像设备的分类和应用领域2. 第二章:电声学基础声波的基本特性声场的计算与模拟电声转换原理3. 第三章:常用电声设备麦克风、扬声器、耳机的原理与使用方法调音台、功放、效果器的操作技巧音频接口、数字音频工作站的配置与应用4. 第四章:影视拍摄技术摄像机的基本原理与操作影视拍摄技巧与构图原则灯光布置与摄影棚搭建5. 第五章:影视后期制作视频剪辑的基本方法与技巧特效制作与音频剪辑影视作品的输出与传播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设备使用方法等。
2. 演示法:展示电声像设备实物,操作演示设备功能。
3. 实践法:学生动手操作设备,进行实际拍摄与剪辑练习。
4. 讨论法:分组讨论拍摄方案,分析作品优缺点。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占比30%。
2. 实践操作考核:拍摄与剪辑作品,占比30%。
3. 期末考试:理论知识测试,占比4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电声像技术基础》2. 辅助资料:相关学术论文、案例分析、设备使用说明书等。
3. 设备:麦克风、扬声器、耳机、调音台、功放、效果器、音频接口、摄像机、灯光设备等。
4. 软件:音频、视频编辑软件,如Adobe Audition、Premiere等。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分配:第一章:4课时第二章:4课时第三章:6课时第四章:6课时第五章:8课时2. 教学进度计划:第1-4周:第一章电声像技术概述第5-8周:第二章电声学基础第9-12周:第三章常用电声设备第13-16周:第四章影视拍摄技术第17-20周:第五章影视后期制作七、教学活动1.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电声像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设备使用方法。
电声课讲义_第1声学基础

教育电声系统
•后期制作合成 1、先对记录在各条音轨上的声音分别进 行必要的加工和处理,如延时、混响或对 某些频率进行补偿等。 2、通过调音台进行声像控制,最后合成 双声道立体声节目。
教育电声系统
电脑音乐系统 组成:计算机、音频软件和音频接口 (声卡)组成。 作用:电脑音乐系统的两大核心是MIDI 技术和数字音频技术。音乐创作和声音制 作.
教育电声系统
四、平面声波和球面声波的区别 波阵面为平面 如细管中声波 I= W/S 它与距离无关。 波阵面为球面 I=W/4πr2
当声源频率较高时和与声源距离较远 时,球面声场可作平面声场处理。
教育电声系统
第二节、声波的传播 1.媒质对声波的吸收 声波在媒质中传播时,声能会有一部 分由于物体的振动或在物体内部传播时介 质的摩擦或热传导而被损耗,所以声波的 声压、声强将逐渐减少,这种现象称为媒 质的吸收。媒质对声波的吸收取决于媒质 的吸声系数 ,它与媒质成分有关。另还与 温度、湿度及声音频率有关。
教育电声系统
三、声波的强度(声压) 用来表示声音的强弱。 在没有声波扰动的空气中,存在着静态的大 气压强10↑5Pa (气压的国际单位是帕斯卡,简称 帕,符号是Pa )。 当有声波传播时,空气发生疏密发生变化, 因而空气的(密度)压强发生变化,也即在静态 的大气压的基础上又产生一个交变的压强。这个 由声波引起的那部分交变的压强就是声压。
教育电声系统
隔板长度比波长大
隔板长度比波长小
教育电声系统
声波的绕射与波长、障碍物的大小有关。 我们能听到的声波,波长在1.7cm—17m 的范围内,是可以与一般障碍物(如墙角、 柱子等建筑部件)的尺度相比的,所以能绕 过一般障碍物,使我们听到障碍物另一侧的 声音。声源的频率越低,绕射现象越明显。 由于声波有绕射的本领,所以室内开窗比不 开窗更能听到邻室的谈话声,而当墙壁存在 缝隙和孔洞时,隔声能力大大下降了。
《电声基础知识》课件

电声基础知识的概述,包括电声基础概念介绍和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电声设备
麦克风
介绍不同类型的麦克风,如动圈麦克风和电容式麦克风。
扬声器
讲解扬声器的工作原理和不同类型,如喇叭和震膜式扬声器。
耳机
介绍耳机的种类,如开放式耳机和封闭式耳机。
信号处理
声音的采集
详细讲解声音的采集方法,如麦 克风阵列和传感器。
4
探索智能音箱和虚拟智能助手的工作原理和 功能。
未来发展趋势
声音识别和合成技术的 进一步提升
展望声音识别和合成技术的未 来发展,如语义理解和情感识 别。
智能音箱和虚拟智能助 手的应用场景不断扩大
探索智能音箱和虚拟智能助手 在家庭、商业和医疗领域的应 用。
将电声技术应用到更多 领域
展示电声技术在汽车、游戏和 虚拟现实等领域的潜在应用。
声音的数字化和压缩
介绍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声音压 缩算法。
声音的处理技术
探索声音处理技术,如均衡器和 混响器。
应用领域
1
录音和音频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处理
介绍录音技术和音频信号处理方法。
音乐产业中的应用
2
探索电声技术在音乐制作和演出中的应用。
3
语音识别和合成
讲解语音识别和合成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智能音箱和虚拟智能助手
电声技术基础理论学

Fig. 2
平面波
Fig. 3
管
声波 2
3.驻波 .
在存在着反射面的空间, 在存在着反射面的空间, 当声源辐射出一定频率的 连续声波时, 连续声波时,在声源和反 射面之间就存在一个声场。 射面之间就存在一个声场。 这时,入射(发射) 这时,入射(发射)声和 反射声会互相干涉而出现 强声区域和弱声区域。 强声区域和弱声区域。这 种强声和弱声点在一定的 部位出现时, 部位出现时,这种声场便 称为产生驻波的声场。 称为产生驻波的声场。在 实际的试听室中, 实际的试听室中,必须避 免这种现象的产生。 免这种现象的产生。 + 0
扬声器部件(一般情况) 扬声器部件(一般情况)
Part Name
Frame Upper Plate Bottom Plate Yoke Pole Piece Magnet Cone (Diaphragm) Iron Iron Iron Iron Al-NiFerrate , Neodymium , Al-Ni-Co Body : Paper , Plastic , Film , Metal Wire : Copper , Aluminum Cotton , Synthetic Paper , Plastic , Film
Damper
Frame Terminal Upper Plate Magnet Voice Coil
Fig. 8
Bottom Plate
一般电动型扬声器结构图(内磁型) 一般电动型扬声器结构图(内磁型)
Diaphragm (Body)
Dust Cap
Diaphragm (Edge)
Gasket
Flexible Wire
Fig. 12
电声技术

电声技术一、课程属性说明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课程代码:11100412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所属学科:物理学授课学期:第5学期学时:课堂讲授54学时,实验12学时学分:3教材:《教育电声系统》,曹揆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参考书:《电声技术基础》,管善群,人民邮电出版社,1998年版《音响设备原理与维修》,钟光明,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音响美学初探》,徐文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音响技术》,岑美君俞承芳,复旦大学出版社《实用音响调控技巧》高雨春唐继勇,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音响技术与设备》程勇童乃文,浙江大学出版社考核方式:考试评分方法:闭卷考试和实验各占80%和20%前导课程:普通物理学(包括力学、热学、光学)、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子线路二、大纲制定依据语言、音乐、音响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文化要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记录和传播这三种信息符号的电声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电声媒体以其独有的便捷和魅力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媒体,它是多媒体教学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电声技术是电子技术在实践领域的具体应用。
信息技术下教育的发展,尤其是CAI、远程教育的广泛普及,数字化声音的采集、加工、处理与应用已是一个教育技术人员的必备技能。
在Internet冲击我们正常生活的时代,教育亦是“无以幸免”,网络上声音的获取与加工,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
三、课程概要和目的任务1.课程概要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电声理论知识及电声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声的基本性质、听觉与电声标准、室内声学、电声器件、音频录放设备、电声系统、电声教材的制作、数字声音的格式、数字化声音的制作与处理、声音处理软件的使用。
注:其中带“*”的章节为选讲或简单介绍的内容。
2.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主要电声器件、电声设备及电声系统的工作原理、结构、性能特点、使用方法;掌握一定的维护技能,学会电声测量的基本方法与实验技能。
《电声像技术》教案(hwq)

《电声像技术》教案(hwq)第一章:电声像技术概述1.1 电声像技术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2 电声像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1.3 电声像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组成第二章:声音的数字化处理2.1 声音的数字化过程2.2 数字声音格式与编码技术2.3 数字声音处理技术及其应用第三章:图像的数字化处理3.1 图像的数字化过程3.2 数字图像格式与编码技术3.3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及其应用第四章:电声像技术的硬件设备4.1 常用电声像设备的基本原理与结构4.2 电声像设备的选购与维护4.3 电声像设备在实际应用中的连接与配置第五章:电声像技术的实际应用案例5.1 电声像技术在会议系统中的应用5.2 电声像技术在广播影视系统中的应用5.3 电声像技术在智能家居系统中的应用第六章:音频信号处理基础6.1 音频信号的特性6.2 音频信号处理的基本操作6.3 音频效果的处理与实现第七章:数字音频编辑与制作7.1 数字音频编辑软件的使用7.2 音频剪辑、拼接与混音技术7.3 音频制作案例分析第八章:数字图像处理基础8.1 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8.2 图像增强、滤波与边缘检测8.3 图像变换与模式识别第九章:数字图像编辑与制作9.1 图像编辑软件的使用9.2 图像调整、修饰与合成技术9.3 图像制作案例分析第十章: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10.1 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10.2 电声像技术在多媒体应用中的整合10.3 多媒体项目设计与实现第十一章:电声像技术在网络传播中的应用11.1 网络音频与视频传播的基本原理11.2 流媒体技术及其应用11.3 网络传播中的电声像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第十二章:录音技术与声音设计12.1 录音棚的设置与声学调整12.2 声音捕捉与录制技术12.3 声音设计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第十三章:影视后期制作与特效13.1 影视后期制作的基本流程13.2 视觉特效的制作与实现13.3 影视作品的色彩调整与匹配第十四章:互动电声像技术14.1 交互式电声像技术的原理与实现14.2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简介14.3 互动电声像技术在教育与游戏中的应用第十五章:电声像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15.1 电声像技术发展的驱动因素15.2 前沿电声像技术探索(如5G、辅助电声像技术等)15.3 电声像技术在未来的社会责任与伦理问题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电声像技术》的教案内容,涵盖了电声像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电声基础知识》课件

04
电声器件与设备
扬声器与耳机
扬声器
将电信号转换为声音信号的电声 器件,分为电动式、电磁式、静 电式等类型。
耳机
将电信号转换为声音信号的电声 器件,分为头戴式、耳塞式、入 耳式等类型。
麦克风与录音设备
麦克风
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电声器件,分为动圈式、电容式、铝带式等类型。
录音设备
用于录制声音的设备,包括录音机、录音笔等。
音乐制作
音乐制作需要用到各种音乐制作软件和 硬件设备,如合成器、采样器、音源等 。
VS
演出设备
演出设备包括音响、灯光、舞台机械等, 用于现场演出和舞台表演。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出去。
声音的传播
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波 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
声波的传播速度
在标准大气压和20℃的空气中,声 波的速度约为343米/秒。
声音的接收与感知
01
02
03Leabharlann 声音的接收声音通过空气或其他介质 传递到人的耳朵,引起鼓 膜振动,进而被听觉系统 感知。
声音的感知
人的听觉系统通过分析声 音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 间等参数,将声音转化为 可以被理解的信息。
声音的响度与音调
总结词
响度描述声音的强弱程度,而音调则描述声 音的高低。
详细描述
响度是声音的客观属性,表示人耳对声音强 弱的感受。声音的响度与声压级、频率和波
形等因素有关。在电声学中,常用分贝( dB)作为响度的单位。音调是指人耳对声 音高低的主观感受,主要由声音的频率决定 。不同频率的声音听起来会有不同的音调,
电声学的发展历程
总结词
电声学的发展经历了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变,技术不 断进步。
电声技术 第一章绪论

第三节
教育电声系统的研究对象与学习方法
教育电声系统研究的范畴
教育电声系统以电声技术为其硬件基础,所以 本门课程就要研究声音的特性以及对声信号的 加工处理技术,且主要是讨论可闻声范围内的 电声技术问题; 另外从教育电声系统要立足于教育的观点出发, 某些非电声技术方面的问题,如有关的生理声 学、心理声学,建筑声学等的知识,以及电声 教材的编制原理、原则和方法,电声媒体的教 学法等,也都要有所涉及与研究。
教育电声系统研究的范畴
(三)电声教材编制的研究。 电声教材编制的研究 研究各类电声教材的编制原则、方法、制作技 术,以及教材的评估。 (四)电声教学研究 四 电声教学研究 包括录音教学、远距离广播教学、语言学习系 统教学等的基本方法。
本课程学习的总目标 1.了解与电声技术有关的声学基础知识;掌握主要 电声器件、电声设备及电声系统的工作原理、 结构、性能特点及使用方法;掌握一定的维护技 能;了解电声技术的发展动态。 2. 初步具备编制电声教材及资料的能力。 3. 了解教育电声系统的教学功能,懂得利用电声 媒体进行教学的方法。绪论本 Nhomakorabea学习目标
陈述现代教育电声系统的类型和特点。 了解教育电声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了解现代电声系统在教学上的应用。 明确教育电声系统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
教育电声系统与教育电声媒体
教育电声技术与教育电声系统
教育电声系统与电声教育媒体 现代化的电声技术是综合了电子、精密机械、 激光、材料、计算机等一系列先进科学与技术 的产物。教育电声系统是将教育信息经电声技 术进行加工处理和创作的一种现代化的教学媒 体。
教育电声系统研究的范畴
一、电声基础理论的研究 声波的基本性质、声波的传播、人类听觉特 性、室内声场和音质评价等声学和电声学、建筑 声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人耳的听感特性, 如响度、音高、音色、方向感等还与声波的某些 物理参量,也是电声技术研究的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 电声技术基础1.1声波物体的振动(即声源)引起空气分子相应的振动,传入人耳导致鼓膜振动,通过中耳、内耳等一系列听觉器官的共同作用使人听到了声音。
声音就是通过中间媒质传播,能被人耳感觉的振动,通常叫做声波。
传声媒介:空气、液体、固体等。
声波传播的空间称为声场。
由于空气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同,故属于纵波传播。
一、声波的特性声速:声波的传播速度称为声速。
声速取决于媒质的弹性和密度。
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的。
空气中的声速(米/秒)在温度T 时为:V=331.6+0.6t(M/S)t 为20度时,V=340M/S 为声速的一般取值。
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485M/S,在钢材中的传播速度为5000M/S(注意:声波是机械波,与音频电磁波的区别)声振动一个周期传播的距离(在波的传播方向上,两震动相位相同又相邻的媒质质点间的距离)叫做波长,用λ表示为:λ=V/f (M )二、声波的度量1、声压、声压级声压:声波在空气传播过程中,引起空气质点振动,使空气发生疏密变化,导致空气压强变化叫声压。
用P 表示,单位是:帕(1Pa =N/㎡)和微巴(1μba =dyn/c ㎡)。
1Pa = 10μba,1个大气压=105 帕(空气分子本身固有的不规则运动及相互排斥会形成一个静态的压力)声压(振动的空气分子对它通过的截面产生额外的压力)比大气压要小很多,一般人们谈话的声压约为2×10-2 Pa ~7×10-2 Pa听阈声压: 刚能听到的声音的声压值为2×10-5Pa 。
痛阈声压: 感到疼痛的声音的声压值为20Pa 。
任意周期性声波可分解为一系列简谐振动,其物理量按正弦或余弦规律变化为:A(t)=Amsin(ωt+θ)Am 为振幅、ω为角频率、θ为初相位声波的相位用于描述简谐振动在某一瞬间的状态。
人耳感受振动的频率范围是有限的,声波的一般范围:20HZ ~20000HZ低于20HZ 的振动称为次声波 高于20000HZ 的振动称为超声波声压级常用L p 表示,定义为:式中:L p ——声压级,dB ; 0202p p p lg 20p p lg 10L ==p ——声压,Pa ;p 0——基准声压。
在空气中规定:p 0为2×10-5Pa ,该值是正常青年人耳朵刚能听到的1000Hz 纯音的声压值。
各种环境的声压和声压级2、声功率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声传播方向,面积为S 的截面的平均声能量称为平均声能量流或平均声功率。
单位为瓦(W )式中:e 为声能密度 c0为声速 s 为截面积声功率级:L w=10lgW/W r (dB )式中W r =10-12 W ,称为基准声功率。
声能量密度e 是指声场中单位体积内的声能量,单位:J/m 3。
声能量密度的平均值:3、声强通过垂直于声传播方向单位面积上的平均声功率(或平均声能量流)称为声强。
I =W/S 单位为:W/㎡ 声强级: (dB )式中I0=1×10-12 W/㎡ 为闻阈声强值声强与声压关系:三、声音的传播特性声波作为机械波的一种,具有波在传播中的一切特性,在传播过程中会产生衰减,反射,透射和衍射等现象。
1、声波的衰减声波在媒质传播过程中,声压或声强将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而逐渐衰减。
主要原因:由于空气的粘滞性和热传导使声能变为热能而损耗。
声波的频率愈高,空气的吸收也愈大,声波的频率愈低,空气的吸收也愈小。
因此高频声波比低频声波衰减得快.除了空气能吸收声波外,有一些材料如玻璃棉、毛毡、泡沫、塑料等称为吸收材料。
2、声波的反射和透射声能被障碍物反射回来,就是声反射,另一部分透入障碍物内部并被吸收,余下的能量就会透过障碍物并在另一面传播这叫透射。
反射、吸收、透射声能的大小与障碍物的性质有关。
声阻抗 z = ρc(ρ为介质密度,c 为介质中的声速)当声波进入阻抗不同的介质时,必然发生反射現象与透射現象S c e W 0--=2002c p eρ=-0I I I lg 10L =002c p I ρ=反射率r =Er/EO = (z1-z2)2/(z1+z2)2透射率τ=Eτ/EO = 4z1z2/(z1+z2)2吸声系数α=1- r吸收材料吸收声能愈好反射声能就愈小。
透过的声能愈小,隔声的性能就愈好。
声能大部分反射的表面称为声学刚性的。
凹曲面对声波形成集中反射,使声能集中于某一点或某一区域,称为声聚焦。
凸曲面对声波反射,使声能形成扩散。
由上述各式可知,声波在分界面上反射和透射的大小决定于媒质的特性阻抗,具体分析如下:当z1 =z2 时,有r =0 ,τ=1 ,全部透射当z1 z2 时,有r 0 ,τ0,硬边界,反射波和入射波声压同相当z1 z2 时,有r 0 ,τ0 ,软边界,反射波和入射波声压反相当z1 z2 时,有r 1 ,τ 2 ,绝对硬,反射波声压和入射波声压大小相等,相位相同,在界面上合成声压为入射声压的两倍,发生全反射。
3、声波的衍射和绕射声波在前进过程中,遇到尺寸比其波长大得多的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当遇到尺寸较小的障碍物或孔隙时,就会发生衍射(绕射),低频声更容易发生衍射;声波的衍射(绕射)现象与声波的频率、波长及障碍物的大小有关。
如果声波的频率比较低、波长较长而障碍物的大小又比波长小得多,这时声波能绕过障碍物,并在障碍物后面继续传播。
如果声波的频率比较高、波长较短,而障碍物的大小又比波长大得多,这时声波不能绕过障碍物,并在障碍物后面继续传播得较少,这时衍射现象不明显。
4、声波的干涉和叠加两个频率相同的声波传到空间某一点时,常会发生干涉现象:如果相位相同两个声波便会互相叠加而增强,如果相位相反两个声波便会互相减弱,甚至抵消;如果相位存在一定相位差,则可能有一些增强或减弱。
四、室内声学1、室内声的组成⑴ 直达声:是室内任一点直接接收到声源发出的声音。
是接收声音的主体,不受空间界面影响,其声强基本与听点到声源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衰减。
⑵早期反射声:指延迟直达声50ms 以内到达听声点的反射声,对声音起到增强作用;在大空间内,因反射距离远,易形成回声,产生空间感⑶混响声:声波经室内界面的多次反射,迟于早期反射声到达听点的声音,直至声源停止发声,但由于多次反射,听点仍能听到,故又称余声,影响声音的清晰度。
室内声场组成2、混响及混响时间当室内生源停止发声后,声音衰减的过程称为混响过程。
混响时间T60 :指声源停止发声开始到声压级衰减60dB 所需的时间。
赛宾公式: 艾润公式:通常要计算125Hz 、250Hz 、500Hz 、1kHz 、2kHz 、4kHz6个频率的混响时间值,在未加注明时,通常是指500Hz 的混响时间。
例如,用于电影院会议厅的500Hz 频率的混响时间为1.0~1.2s ,多功能厅堂为1.2~1.4s.混响半径室内声场中直达声声能密度等于混响声声能密度的点与声源的距离称为混响半径。
混响半径与房间吸声情况有关,与声源无关。
房间常数R (m 2): -α=S V 161.0T 60。
为吸声系数加权平均值为室内表面积和,为室内体积,αS V ⎪⎭⎫ ⎝⎛α--=-1ln S V 161.0T 60--α-α=1S R声场中直达声声能密度等于混响声声能密度的点与声源的距离称为混响半径。
听音点在混响半经以内时,直达声起主要作用。
听音点在混响半经以外时,混响声起主要作用。
1.2 人的听觉特性耳的构造和功能外耳:耳廓和外耳道中耳:鼓膜、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 卵圆窗和正圆窗内耳:前庭器官和耳蜗(鼓阶、中阶和前庭阶)听觉功能涉及到多种形式的能量转换,环境中的声能经传送通过鼓膜后被转换成机械能,而机械能又被听小骨增强之后通过前庭窗传给耳蜗,耳蜗中的液体流动则属于液体能,这一液体运动使位于基底膜的毛细胞弯曲,毛细胞又把机械/液体能转换成电脉冲传输给大脑,大脑最后将接收电脉冲信号并解释为"声音"。
一、听的主观感觉声音的质量决定声音质量的四个因素:响度(振幅)、音高(频率)、音色(频谱)和音品(波形包络)。
响度、音高、音色、音品是听音的主观感觉,它包括了心理和生理的因素在内。
而振幅、频率、频谱和波形包络是声音信号的物理量,是可以进行客观技术测量的。
1、响度(振幅):是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评价尺度,其客观评价尺度是声波的振幅。
响度是人耳判别声音强度等级的概念,单位是sone (宋)1宋定义为声压级为40dB,频率为1000Hz,且来自听者正前方的平面波形的强度。
如果另一个声音听起来比这个大n 倍,则声音的响度为n 宋。
响度级:将某一频率的声音与1kHz 的声音比较,当两者响度一样时,1kHz 声音的声压级(以2x10-5Pa 为0dB 的相对分贝数)就是该声音的响度级。
单位:方(phon )响度与响度级的关系 根据大量实验得到,响度级每改变10方,响度加倍或减半。
或 响度级的合成不能直接相加,而响度可以相加。
等响度曲线:在声压级与频率的坐标系中,声压级作为参变量,将频率不同,听起来却有同等响度的声压级连接起来组成的一簇曲线。
低声压级时,等响度曲线上各频率声音的声压级相差很大。
高声压级时,各频率的听感等响基本相同。
高频段的响度变化与声压级增量基本一致;低频段声压级的微小变化会导致响度的较大变化。
2、音高:音高又称音调,是人耳对声音调子高低的主观评价尺度,它的客观评价尺度是声波的频率。
π=R41r c )1040L (2N N -=Nlg 3340L N +=频率增加一倍,声学中称之增加一个“倍频程”,音乐上叫“提高一个八度”。
音调单位:美(mei)音高与频率基本成对数关系。
音律:在乐音中用音律来描述音高。
乐音具有确定的周期和频率,把一组音按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就成为音阶,如:dou,ruai,mi,fa,sou,la, xi,douC, D, E, F, G, A, B, C11, 2, 3, 4, 5, 6, 7, 1.为了确定乐音体系中各音的绝对准确高度,国际标准音高规定为440Hz的a音,将一个纯八度(如c-c1)分成十二个均等的部分(即半音),每相邻的两个半音,高音频率是低音频率的“2的1/12次方倍”。
这就是十二平均律。
半音与半音相加等于一个全音。
高音C的频率正好是中音C频率的2倍(即1与ⅰ之间相距一个倍频程或提高一个八度)。
音名: c #c(降d) d #d(降e) e f频率(Hz):261.63 277.18 293.66 311.13 329.23 349.23音名:#f(降g) g #g(降a) a #a(降b) b频率(Hz):370.00 392.00 415.30 440 466.16 493.883、音色:乐器中的振动源,其振动方式决定了它具有丰富的谐波成分(泛音),因而产生出以基本振动频率(称为基音)为主含丰富泛音的乐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