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学

名词解释

一.中心地:城市化地区或大都市区内占有支配地位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可以是商店,超市,城市。

二.新产业区:是弹性专精的区域,强调专业化企业之间广而精细的合作,手工技术与现代微处理技术的混合使用,公共和私立部门提供广泛的商业服务。强有力的非正式或制度化地调节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

三.城镇规模体系理论:

定义:指以一定地域范围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种规模不同特点各异而又互相关联的城镇组成的空间系统,城镇规模分布是一个区域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分布。

特点:

(1)关联性。城镇体系的关联性是指体系内部各城镇之间有着合理的分工和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关联性是城镇体系最重要的特征。

(2)整体性。城镇体系的建立,使得各个城镇之间有发达的交通通讯网路连接,从而形成完整的整体。

(3)层次性。城镇体系的层次区域之间的科技合作是科学技术在不同的地区转移和再配置的过程,其内容主要包括科技研发合作、技术贸易和技术转让与技术援助三大类。

四.艾萨德的《区域分析方法》标志着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五.城乡一体化: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六.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区域就是一定的地理空间。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状况、交通状况、教育水平、技术水平、工农业发展水平、消费水平、政治制度等等,对于该区域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生产过程的影响极大。如何使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达到整体最优效果呢?区域经济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它的形成和发展最早源于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至今已有近180年的历史。然而,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它大体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不断扩展,以及各国政府为解决区域问题而加强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大规模开展各种区域规划工作,区域经济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最初兴起于西方国家,东欧和原苏联在60年也掀起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热潮。我国则直到80年代后才开始这方面的工作。

区域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密切联系的一门学科。它一方面对区域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进行经济评价,对区域的经济、社会因素进行分析,更主要的是制定区域发展纲要提出科学的依据,并为区域经济建立起计量经济模型。

区域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有三个方面:

(1)经济背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域分工不断深化,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如日本的表、里差异,美国的东北部同西部和南部的差异,英国的英格兰与苏格兰、北爱尔兰的差异以及苏联的东、西差异等;二是区域经济问题的显露,如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1933年人均收入只有168美元,不及全国平均收入的一半,英国英格兰的西北部、东北部和苏格兰失业率超过25%,威尔士失业率超过36%,而伦敦和东南英格兰的失业率不到14%。

(2)政治背景,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政府的经济职能加强,政府有能力干预区域经济发展;在东方,社会主义制度诞生,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政府是配置资源的主体,政府可以在区域之间配置资源,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经济要求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包括区域之间。

(3)科技背景,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更先进,与其他经济学科明显不同。

正是在上述三个背景下,形成了区域经济学。

七.新兴产业区大致包括那三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工业区、现代农业园区

八.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经济稳定化、资源配置高效化、分配公平化)1.效率目标,要求用可以获得的各种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即追求整个国民经济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良好的宏观经济效益,有利于社会财富的日益增长。

2.公平目标,要求用可能获得的各种资源取得最大的社会公平效益,即不断缩小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参与,有利于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九.经济空间布局模式:极核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空间结构、网络式空间模式十.中心地等级体系的市场原则:按照市场原则,低一级的中心地应位于高一级的三个中心地所形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央,从而最有利于低一级的中心地与高一级的中心地展开竞争,由此形成K=3的系统。

中心地等级体系中的市场原则:

在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地区,一般遵循市场原则

1.每一个低级市场区为3个高级市场区所分享。

2.每个高级中心地实际上只辖有自身和其他两个完整的低级中心地(6/3),即一个较高的中心地的市场区正好是下一级市场区的3倍,即k=3。

3.高一级中心地的面积正好是低一级的3倍。

4.等级体系中,市场区系列为1、3、9、27、81;1、2、6、18···

十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

1.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内涵,城市化是工业化的表现形式,工业化是因,城市化是果。

2.城市化对工业化的促进与推动

a.城市化将通过拉动市场扩张促进工业化的进程随着城市化的提高。

b.加速城市的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为工业现代化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工业化为城市化提供经济支持、城市化为工业化创造良好的空间依托】

十二.工业业内结构的演变过程:

a 由以轻工业为中心向以重工业的中心发展,即所谓的“重工业化”。

b 在“重工业化”的过程中,工业结构又表现为以原材料工业为中心的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的发展演变,即所谓的“高加工度化”。

c 在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的过程中,工业结构进一步表现出“技术集约化”的趋势。科学技术将日益体现其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2.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答:区域经济增长指的是某一地区商品和劳务的增长。一般来说,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

基本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要素、劳动力要素,资本、技术、结构变化和制度安排等。

(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首先影响区域经济的投入结构,进而对区域的产出结构也产生重大影响。另外,自然条件作为环境因素,也见解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作用。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一般来说,有利于区域经济增长,对区域经济持续增长会产生积极作用,反之,则会妨碍区域经济的健康成长。

(2)劳动力资源

劳动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从劳动力数量与区域经济增长、劳动力行为与区域经济增长、劳动力素质与区域经济增长、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几个方面考虑。

劳动力数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劳动力投入的增加,可以提高区域经济的产出水平。其次,劳动力数量影响要素投入的结构,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区域,为了充分发挥劳动力数量多的优势,一般采用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可以最大限度避免资金的约束。

劳动力行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从劳动者对闲暇时间的要求和劳动者的择业观念与道德习惯两方面影响劳动力的供给。

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于是会加强劳动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加入劳动力投入数量不变,由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使得经济增长中实际劳动投入增加,经济就会在节约资本和更多地利用劳动力的情况下获得增长。

劳动力的空间移动使更多的劳动力资源得到利用,对经济增长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3)资本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的投入主要是三个方面。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一般来说,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在一定时期内是不变的,资本总是一种的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因此资本的增加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特殊的作用。

(4)技术变化

技术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同的技术决定了各种要素在经济活动中的结合方式。第二,技术进步不断改变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第三,技术进步能促进劳动力质量的提高。第四,技术进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变化。

(5)结构变化

结构变化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起作用:

第一,产业结构变动是资本寻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而资本收益的增加,意味着资本既定的情况下,增加了产出,所以产业结构变动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就业结构变动,从整体上提高了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因此,在就业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就业结构的变化能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就业结构的变化能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