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合集下载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点或者一个问题出发,通过联想、推理等方式形成各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发散思维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几种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方法:1.提供多样化的解决方法:在数学教学中,通常会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可以解决同一个问题。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提供不同的解题方法,鼓励学生尝试并比较不同的方法,从中发现问题的多种解决途径。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讲解数学概念和解题方法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深入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中提出一个数学难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和思考路径,激发他们的发散思维。

3.开展数学思维游戏: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数学思维游戏,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如,可以设计一个数学迷宫游戏,学生需要通过解决数学问题获得线索,最终找到迷宫的出口。

4.鼓励学生提出解题策略: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题策略,并在解题过程中积极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同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组织数学思维交流: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和分享。

这样可以让学生互相启发,分享自己的解题方法和思考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不同的解决方法,促进学生的思维拓展。

6.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数学思维训练: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7.提供开放性的数学学习环境: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开放性的数学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思考问题,自由发表观点,互相启发。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总之,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呢?发散性思维是指能够从一个点出发,产生多种可能性、多个思路的思考方式。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下面将从数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外拓展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数学教学内容1.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推理,从不同角度出发,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个简单的问题:有一棵树,春天长出了 1/3,夏天长出了 1/4,秋天长出了 1/6,问这棵树一共长了几分之几?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思路来解决这个问题,如分数运算、比较大小等,从而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2.启发学生思考数学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启发性问题是指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思维的活动来形成新的问题解决方法。

老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10元钱要买苹果和香蕉,苹果每斤1元,香蕉每斤0.5元,你有什么购买方案?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思考不同的购买方案,如买苹果买多少斤,买香蕉买多少斤等,从而培养发散性思维。

3.拓展数学教学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开展一些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在学习小数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无理数,让他们了解更多的数学知识,从而拓展他们的数学视野,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二、教学方法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究,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老师在讲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适时地停下来,鼓励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然后引导他们思考解决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2.使用多种教学资源在数学教学中,使用多种教学资源,如教材、教具、多媒体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发散性思维是指能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能够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思维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下面是一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方法和策略。

1. 创设情境: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引发学生的思考。

给学生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给学生一个物品分割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有哪些可能的分割方式,并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

2. 引导提问: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引导提问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且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

教师可以问学生,如何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让学生自己思考,并找出不同的策略。

3. 培养创新意识: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来提升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给学生一个数学问题,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并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策略。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4. 提供多样化的解题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解题方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图形法、实验法、模型法等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让他们体会到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5. 组织合作学习: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问题,交流思路。

通过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产生新的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法。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借鉴和启发,从而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数学作为一门抽象严密的学科,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指能够从一个问题或情境出发,产生多种可能性、推断和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

它不仅对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影响,还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设计课堂活动、引导问题提出、激发学生兴趣和鼓励合作等方面,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设计课堂活动1.创设开放性问题。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由发散思考。

例如,在学习加减法的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有5根铅笔,你有3根铅笔,我们一共有多少根铅笔?此时,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思路,如将两个数进行相加(5+3=8),或者将其中一个数加另一个数的倍数(3+3+2=8),甚至可以尝试使用其他运算符或方法进行解答。

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和创造性。

2.美丽的错误。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犯错误,引导他们从错误中发现新的思维方式。

当学生给出错误答案时,教师可以耐心引导他们思考错误的原因,并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乘法概念学习中,教师可以出示一道较为复杂的乘法算式,让学生尝试解答,即使答案错误也要给予肯定的鼓励和指导,让学生从错误中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和解决方法的多样性。

二、引导问题提出1.激发好奇心。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数列的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小明每天的存钱数是前一天的2倍,他存了一周,一共存了多少钱?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多元化问题。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例如,在学习平行线的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用直尺和圆规画出平行线?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不同的解题方法,并体验到数学思维的多样性。

三、激发学生兴趣1.质疑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非常重要。

发散思维是指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拘泥于传统的思考方式,而是能够有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下面将从问题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问题设置问题设置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起点。

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首先要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这些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够引发学生不同的思考角度和解决路径。

问题的难度要适当,既不能太简单,失去思考的意义,也不能太难,使学生望而生畏。

1. 制造问题的情境可以通过制造情境或者故事情节的方式来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一个故事情节来描述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

这样的问题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 提出多解问题在设计问题时,可以刻意设计一些可以有多种解法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能够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尝试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可以使用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通过合作和交流,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共同发展。

3. 融入创意因素在问题设置中,可以融入一些创意因素,让学生发挥无限的想象力。

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或者有趣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实现答案。

这样的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还能增加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喜爱程度。

二、教学方法除了问题设置,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环节。

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发散思维。

1. 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基于问题的、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提示等方式帮助学生自主思考、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非常有效,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2.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者团队中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关键时期,而发散思维是数学思维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当学生具备了发散思维,他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更灵活地解决问题。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成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对问题动手探索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多进行实际操作和动手探索,培养他们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

老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

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动手实践的习惯,从而培养出发散思维。

老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

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或者让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一个复杂的数学难题。

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励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发展出发散思维。

二、开展数学游戏和竞赛活动数学游戏和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

在游戏和竞赛中,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数学思维的锻炼,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从而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数学游戏和竞赛活动中往往设置了许多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动脑筋、灵活思考,并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

而且,通过游戏和竞赛,学生还能够学会团队合作、竞争意识和紧张应变的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全面的发散思维至关重要。

三、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培养他们发散思维的能力。

发散思维,就是学生对问题能够有不同的角度和思考方式。

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从而培养了发散思维。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分享和交流,来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方案。

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的思维跳跃和联想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一、了解发散思维的概念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能够从一个问题或主题出发,产生各种不同的想法和策略,寻找出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

发散思维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认知和解决问题时,超越常规思维模式的一种思考方式。

二、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启发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刻意设计一些问题或情境,让学生去发现或探索其中的规律和解决办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会更加有效。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或情境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探索、讨论和合作,去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出一些寓教于乐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自主发散思考,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除了启发式教学法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索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师可以给学生出一道开放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自行进行思考和研究。

在学生提出解决办法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完善,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将能够自主探索问题,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能够运用发散思维。

数学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游戏教学、实验教学、故事教学、和讨论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开展数学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培养。

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六、总结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该通过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发散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发散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发散思维的培养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和创造力的学科,而发散思维是数学创造力的基础。

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对他们未来的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

一、认识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相对,它指的是从一个点向多个方向发散,产生多个可能的解决方案。

它的特点是开放、灵活和创新。

在数学中,发散思维能够帮助孩子找到多种解题思路,培养数学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供多样性的学习环境为了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我们需要创造一个多样性的学习环境。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有趣的数学问题、提供多种解题方法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主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求异能力发散思维常常与个体独特的见解和不同寻常的思路相关。

因此,培养学生的求异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倡导学生多样性的思考方式。

同时,教师还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并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四、开展多样化的数学活动数学活动是培养发散思维的好助手。

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实验和数学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推理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发散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数学科技实验,鼓励他们不断探索和创新。

五、倡导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有效方式之一。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发散思维能力。

六、评价的多元化在评价学生的数学能力时,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考试评价主要注重答案的正确与否,而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创新能力。

因此,教师应该引入课堂观察、讨论记录和学科性评价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9-08-21T13:26:05.31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3期作者:邓元群
[导读] 训练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广阔性,让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方法,从而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广西崇左市江州区左州镇中心小学532200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非常重要的,而发散思维能力又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在课堂上注意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广阔性,让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方法,从而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发散思维培养
思维的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是发散思维的特性,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进行训练与培养,既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一、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矗。

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例如:在一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

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但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上述练习。

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2=3×5-2=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

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

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二、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

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

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

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

如18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89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

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

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逆向思维的变式训练则更为重要。

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维定势。

三、一题多解、变式引伸,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

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

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

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多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从而既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秀梅发散思维,勇于创新——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情感读本,2017,(24),29-29。

[2]李清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J].新校园:中旬刊,2017,(5),78-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