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循环厌氧反应器(IC)

合集下载

IC内循环厌氧反应器

IC内循环厌氧反应器

一、构造原理(一)构造原理。

IC 反应器高度可达16~25m,高径比一般为4~8,由混合区、颗粒污泥膨胀床区、精处理区、内循环系统和出水区5 个基本部分组成。

核心部分是内循环系统,由一级三相分离器、沼气提升管、气液分离器和泥水下降管等组成。

经pH 值、温度调节及预酸化处理后的废水,首先进入反应器底部的混合区与厌氧颗粒污泥充分混合后,进入颗粒污泥膨胀床区进行生化降解,该处理区容积负荷很高,大部分COD 在此处被降解,产生的沼气由一级三相分离器收集。

IC 反应器构造原理图1.气液分离器2.集气管3.二级三相分离器4.沼气提升管5.论内循环(IC)厌氧反应器的设计工艺思想一级三相分离器6.泥水下降管7.进水8.出水区9.精处理区10.颗粒污泥膨胀床区11.混合区沼气气泡在形成过程中会对液体做膨胀功产生气提作用,使得沼气、污泥和水的混合液沿沼气提升管上升至反应器顶部的气液分离器。

沼气与泥水分离被导出处理系统,泥水混合物沿着泥水下降管进入反应器底部的污泥膨胀床区,形成内循环系统。

经颗粒污泥膨胀床区处理后的污水一部分参与内循环,另一部分进入精处理区进行剩余COD 的降解,提高并保证了出水水质。

由于大部分COD 已被降解,所以精处理区的COD负荷较低,产气量也小。

产生的沼气由二级三相分离器收集,通过集气管进入气液分离器被导出处理系统。

泥水经二级三相分离器作用后,上清液由出水区排走,颗粒污泥返回精处理区。

二、设计工艺思想厌氧反应器发展至今已有100 多年的历史,目前大部分研究基于高效厌氧反应器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保持大量活性污泥和良好传质)这一角度将厌氧反应器划分为三代,把IC 反应器作为第三代厌氧反应器的代表之一对其设计工艺和特点进行研究。

笔者认为仅从这一角度理解IC 反应器的设计工艺思想有所偏颇,并从污泥龄及水力停留时间、水力流态、微生物体的聚合状态这三个角度来看IC 反应器的设计工艺。

IC反应器中文名内循环厌氧反应器

IC反应器中文名内循环厌氧反应器

哈尔滨可乐废水厌氧项目一、反应器种类:IC高效厌氧反应器1.1IC高效厌氧反应器简介IC反应器中文名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由两个UASB反应器上下叠加串联构成,高度可达16-25m,高径比一般为4-8,由5个基本部分组成:混合区、颗粒污泥膨胀床区、精处理区、内循环系统和出水区。

其内循环系统是IC工艺的核心结构,由一级三相分离器、沼气提升管、气液分离器和泥水下降管等结构组成。

1.2工作原理经过调节pH和温度的生产废水首先进入反应器底部的混合区,并与来自泥水下降管的内循环泥水混合液充分混合后进入颗粒污泥膨胀床区进行COD生化降解,此处的COD容积负荷很高,大部分进水COD在此处被降解,产生大量沼气。

沼气由一级三相分离器收集。

由于沼气气泡形成过程中对液体做的膨胀功产生了气提的作用,使得沼气、污泥和水的混合物沿沼气提升管上升至反应器顶部的气液分离器,沼气在该处与泥水分离并被导出处理系统。

泥水混合物则沿泥水下降管进入反应器底部的混合区,并于进水充分混合后进入污泥膨胀床区,形成所谓内循环。

根据不同的进水COD负荷和反应器的不同构造,内循环流量可达进水流量的0.5-5倍。

经膨胀床处理后的废水除一部分参与内循环外,其余污水通过一级三相分离器后,进入精处理区的颗粒污泥床区进行剩余COD降解与产沼气过程,提高和保证了出水水质。

由于大部分COD已经被降解,所以精处理区的COD负荷较低,产气量也较小。

该处产生的沼气由二级三相分离器收集,通过集气管进入气液分离器并被导出处理系统。

经过精处理区处理后的废水经二级三相分离器作用后,上清液经出水区排走,颗粒污泥则返回精处理区污泥床。

IC厌氧反应器基本原理IC 厌氧反应器由污泥反应区、气液固三相分离器(包括沉淀区)和气室三部分组成。

在底部反应区内存留大量厌氧污泥,具有良好的沉淀性能和凝聚性能的污泥在下部形成污泥层。

要处理的污水从厌氧污泥床底部流入与污泥层中污泥进行混合接触,污泥中的微生物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把它转化为沼气。

内循环厌氧反应器

内循环厌氧反应器

水处理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内循环厌氧反应器(internal circulation reaction ,IC),是荷兰PAQUES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UASB反应器的基础上开发成功的第3代超高效厌氧反应器。

到1988年,世界上第1座生产性规模的IC反应器在荷兰投人运行,到目前为止,已成功地应用于啤酒生产、造纸、食品加工、柠檬酸等的生产。

IC反应器与以UASB为代表的第2代厌氧反应器相比,在容积负荷、电耗、工程造价、占地面积等诸多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是对现代高效厌氧反应器的一种突破,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进一步研究和开发IC反应器,推广其应用范围已成为当前厌氧处理的重点内容之一。

1.1 IC反应器的基本构造IC反应器可以看作是由2个UASB反应器叠加串联构成,高径比一般为4一8,高度可达16一25m。

由5部分组成:混合区、第1反应区、第2反应区、内循环系统和出水区。

其中内循环系统是IC反应器的核心部分,由一级三相分离器、沼气提升管、气液分离器和污泥回流管组成。

参见图1。

1.2进液和混合布水系统通过布水系统泵人反应器内,布水系统MA 液与从IC反应器上部返回的循环水、反应器底部的污泥有效地混合,由此产生对进液的稀释和均质作用。

为了进水能够均匀的进入IC 反应器的流化床反应室,布水系统采用了一个特别的结构设计。

1.3流化床反应室在此部分,和颗粒污泥混合物在进水与循环水的共同推动下,迅速进人流化床室。

废水和污泥之间产生强烈而有效的接触。

这导致很高的污染物向生物物质(即颗粒污泥)的传质速率。

在流化床反应室内,废水中的绝人部分可生物降解的污染物被转化为生物气。

这些生物气在被称为一级沉降的下部三相分离器处收集并导人气体提升器,通过这个提升装置部分泥水混合物被传送到反应器最上部的气液分离器,气体分离后从反应器导出。

1.4内循环系统在气体提升器中,气提原理使气、水、污泥混合物快速上升,气体在反应器顶部分离之后,剩余的泥水混合物经过一个同心的管道向下流人反应器底部,由此在反应器内形成循环流。

内循环(IC)厌氧反应器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内循环(IC)厌氧反应器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内循环(IC)厌氧反应器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目前湖北武汉市有多家企业选择了将污水处理交第三方运行管理的模式,帮助企业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安全运行、达标运行、经济运行是格林公司的愿望和目的,武汉格林环保设施运营有限责任公司,也将继续为您关注工业污水、生活污水污水处理外包、污水处理运营的行业动态。

内循环(IC)厌氧反应器是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效反应器。

其依靠沼气在升流管和回流管间产生的密度差在反应器内部形成流体循环。

内循环提高了反应区的液相上升流速,加强了废水中有机物和颗粒污泥间的传质,使得处理同类废水时,该反应器的有机负荷达到UASB反应器的2~4倍。

IC厌氧反应器具有高径比大、上流速度快、有机负荷高、传质效果好等优点,其去除有机物能力远超过UASB等二代厌氧反应器[3],代表着当今废水处理领域厌氧生物反应器的最高水平。

当前,IC厌氧反应器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工业废水的处理,已经成为当今环保行业的研究热点。

1IC厌氧反应器的基本原理及特点1.1 IC厌氧反应器的基本原理IC厌氧反应器由两个UASB反应器上下叠加串联而成,其高度可达16~25m,高径比一般为4~8,主要由5个部分组成:布水区、第一反应室、第二反应室、内循环系统和出水区,其中内循环系统是IC工艺的核心结构。

IC厌氧反应器的结构示意图如下。

废水首先进入反应器底部的混合区,并与来自回流管的内循环泥水混合液充分混合后进入第一反应室进行污染物的生化降解,此处的COD容积负荷很高,大部分进水COD在此处被降解,并产生大量沼气。

沼气由下层三相分离器收集,并沿着回流管上升。

沼气上升的同时把第一反应室的混合液提升至IC厌氧反应器顶部的气液分离器,沼气在此处与泥水分离并被导出反应器。

泥水混合物则沿着回流管返回反应器底部,并与进水充分混合进入第一反应室,形成内循环。

经过第一反应室处理过的污水,会自动进入第二反应室继续处理。

产生的沼气由第二反应室的集气罩收集,通过提升管进入气液分离器。

详细介绍IC厌氧反应器工作过程

详细介绍IC厌氧反应器工作过程

详细介绍IC厌氧反应器工作过程IC厌氧反应器(Internal Circulation Anaerobic Reactor)是一种高效的用于处理有机废水的生物反应器,采用内循环方式进行运作。

其工作过程如下。

首先,将有机废水引入IC厌氧反应器的上部。

有机废水中含有生物可降解的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经过处理可以被微生物利用并转化成沼气和污泥。

当有机废水进入IC厌氧反应器后,通过控制进水流量,在反应器内形成水滴状的液面,以便与微生物进行更好的接触。

同时,通过设置搅拌装置,保持反应器内混合均匀,避免产生死区和沉积。

在IC厌氧反应器内,有机废水中的有机物质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为沼气和污泥。

厌氧微生物主要包括产甲烷菌、消化杆菌等。

它们使用有机物质作为电子供体,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代谢途径将有机物质转化为甲烷气体,并释放出能量。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在第一阶段,有机废水中的易降解有机物质被快速分解并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VFA)。

这一步骤是在低氧和低pH条件下进行的。

在第二阶段,挥发性脂肪酸被产甲烷菌进一步降解成甲烷气体和二氧化碳。

为了保持反应器内微生物的活性,需要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

比如,反应器内的温度需要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通常是35-40摄氏度。

此外,pH值也需要调节在4.5-7.5之间。

这些条件有助于维持微生物群落的平衡,提高有机物质的降解效率。

在反应器内,通过设置循环泵,将底部的污泥循环回反应器的上层。

这种内循环的方式,可以防止污泥的沉积和堆积,提高污泥与废水的接触效率,增强有机物的降解。

同时,通过循环回流,可以保持反应器内的混合均匀性,避免产生死区。

最后,处理后的废水从反应器的上部流出,并经过简单的处理,即可达到排放标准。

而产生的沼气则可以收集利用,并作为能源供应。

总之,IC厌氧反应器是一种高效的生物反应器,通过内循环方式实现废水有机物质的降解和资源化利用。

通过合理的控制环境条件和循环回流,可以提高降解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同时实现废水处理和能源回收的双重目的。

IC厌氧反应器概述及适用范围

IC厌氧反应器概述及适用范围

仪器:灭菌锅pH计超净工作台离心机冰箱显微镜天平恒温培养箱摇床烘箱振荡器水浴锅分光光度计发酵罐电炉厌氧手套箱厌氧培养箱置换系统厌氧罐亨盖特滚管技术,厌氧罐和厌氧手套箱耗材:培养皿三角瓶钥匙烧杯试管等一、IC厌氧反应器概述及适用范围IC厌氧反应器是一种高效的多级内循环反应器,为第三代厌氧反应器的代表类型(UASB为第二代厌氧反应器的代表类型),与第二代厌氧反应器相比,它具有占地少、有机负荷高、抗冲击能力更强,性能更稳定、操作管理更简单。

当COD 为10000-15000mg/1时的高浓度有机废水;第二代UASB反应器一般容积负荷为5-8kgCOD/m3;第三代IC厌氧反应器容积负荷率可达15-30kgCOD/m3。

IC厌氧反应器适用于有机高浓度废水,如,玉米淀粉废水、柠檬酸废水、啤酒废水、土豆加工废水、酒精废水。

二、特点:1、具有很高的容积负荷率IC厌氧反应器由于存在着强大的内循环、传质效果好、生物量大。

其进水负荷率远比普通的UASB反应器高,一般可高出3倍左右。

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当COD为10000-15000mg/1时,容积负荷率可达15-30kgCOD/m3。

2、抗冲击负荷能力强由于IC反应器实现了自身的内循环,循环量可达进水的10-20倍。

因为循环水与进水在反应器底部充分混合,使反应器底部的有机物浓度降低,从而提高了反应器的耐冲击负荷能力:同时大水量也使底部污泥得以膨胀,保证了废水中的有机物与微生物的充分接触反应,提高了处理负荷。

3、出水稳定性能好因为IC反应器相当上下两个UASB反应器的串联运行,下面一个反应器具有很高的有机负荷率,起“粗”处理作用,上面一个反应器的负荷低,起“精”处理作用,使出水水质好且稳定。

三、IC厌氧反应器运行技术指标现以柠檬酸污水处理工程IC厌氧反应器运行技术指标为例:从IC厌氧反应器的运行技术批示分析,IC厌氧反应器COD去除率高,容积负荷高,产气量大,运行成本低,经济效益明显,更适合于中高浓度污水处理工程中。

ic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反应机理

ic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反应机理

ic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反应机理
ic内循环厌氧反应器是一种常用于废水处理的生物反应器,其主要原理是利用微生物在无氧环境下分解有机物来净化废水。

在ic内循环厌氧反应器中,微生物通过厌氧呼吸作用将有机物转化为甲烷等气体,从而实现废水的处理。

下面将详细介绍ic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的反应机理。

ic内循环厌氧反应器中的微生物主要是厌氧性细菌,它们能够在缺氧条件下生存并进行代谢活动。

当废水进入反应器后,微生物会利用有机物作为碳源进行生长繁殖。

这些有机物会被微生物分解成简单的有机物,然后进一步转化为甲烷等气体。

在ic内循环厌氧反应器中,有机物的分解过程主要包括两个阶段:酸化阶段和甲烷发酵阶段。

在酸化阶段,有机物首先被厌氧性细菌分解为酸和氢气等中间产物。

随后,在甲烷发酵阶段,这些中间产物会被另一类微生物进一步代谢,生成甲烷等气体。

ic内循环厌氧反应器中的反应过程还受到温度、pH值、氧气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适宜的温度和pH值可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活动,从而提高废水处理效率。

而控制反应器内氧气浓度则可以有效地维持厌氧条件,保证微生物正常的代谢活动。

总的来说,ic内循环厌氧反应器通过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有机物转化为无害的气体,实现了废水的处理和净化。

了解ic内循环厌氧反
应器的反应机理有助于优化反应条件,提高废水处理效率,保护环境健康。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对ic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的工作原理有更深入的理解。

什么是内循环厌氧反应器

什么是内循环厌氧反应器

什么是内循环厌氧反应器?
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简称IC)是在UASB反应器的基础上,开发的高效厌氧反应器。

IC反应器可以看作是两个UASB反应器的串联,且整个IC反应器由混合区、颗粒污泥膨胀区、精处理区、内循环系统和两级三相分离区等五个部分组成。

污水进入反应器的底部,通过布水系统与颗粒污泥充分接触混合。

在底部的高负荷区内有一个污泥膨胀层,该层中的有机物被厌氧降解并转化为沼气,并被第一级的三相分离器收集。

由于污泥负荷较高,产生的沼气量较大,且沼气的上升会对污泥及污水产生提升作用,将使污水和部分污泥通过沼气提升管上升到顶部的气液分离器中。

在分离器中沼气被收集排出,污泥和水通过回流管返回到反应器底部,从而完成内循环过程。

经颗粒污泥膨胀区处理后的污水除一部分参与内循环外,其余污水进入精处理区进行剩余有机物的降解与产沼气过程。

由于大部分有机物已被降解,精处理区的污泥负荷较低,产气量也较小。

该区产生的沼气由第二级三相分离器收集,通过集气管进入气液分离器后被导出处理系统。

精处理区处理后的废水经第二级三相分离器分离后,上清液经溢流堰排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