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试卷答案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试卷答案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试卷答案

考试标题《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试卷本试卷共有判断题10 道,单选题15 道,多选题10 道,总分100 分,

60 分及格。

所属课程《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

倒计时7:3682分

一、判断题(10 道)

1. 生态文明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毫无关联。

正确

错误

2. 生态文明倡导循环经济。

正确

错误

3. 生态文明既是理念也是成果。

正确

错误

4.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文明形态变革的内在原因: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一切文明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生产基础

上的。

正确

错误

5.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正确

错误

6.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正确

错误

7. 生态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义。

正确

错误

8. 十八大报告中出现的新词“美丽中国”引发强烈关注。

正确

错误

9. 目前,中国的矿物基本达到了自给。

正确

错误

10. 循环经济(cycliceconomy)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15 道)

1.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理念,推动形成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这里的国情是指()。

A. 资源和环境依然严峻

B. 社会生产力还比较低

C. 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D. 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2. 原始文明对自然的态度是()。

A. 改造自然

B. 征服自然

C. 依赖自然

D.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 下列能源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

A. 天然气

B. 太阳能

C. 潮汐能

D. 风能

4. 十八大报告中出现()处“生态”一词。

A. 36次

B. 37次

C. 38次

D. 39次

5. 十八大报告在“四位一体”的基础上,提出将()纳入其中,变为五位一体。

A. 物质文明

B. 精神文明

C. 生态文明

D. 健康文明

6. 据预测,我国2020年的旧手机的数量将比2007年增加()倍。

A. 4倍

B. 5倍

C. 6倍

D. 7倍

7. 对农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说法正确的是()。

A. 无环境问题

B. 环境问题没有得到重视

C. 全球灾难频发

D. 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8. 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八大要求,其中摆在第一位的基本要求是()。

A. 公平正义

B. 改革开放

C. 解放生产力

D.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9. 对工业文明的态度说法正确的是()。

A. 全盘肯定

B. 扬弃

C. 全盘否定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10. 关于工业文明时期解决环境问题的态度,说法正确的是()。

A. 环境保护

B. 听天由命

C. 可持续发展

D. 牧童经济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

A.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B.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C. 两个文明,两手抓

D. 基本理论,基本实践

12. 第一次世界人类环境会议于()年召开。

A. 1965年

B. 1967年

C. 1970年

D. 1972年

13. 十八大上重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不包括()。

A. 毛泽东思想

B. 邓小平理论

C. 三个代表

D. 科学发展观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

A.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B. 社会主义现代化

C. 全国人民共同富裕

D. 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15. 有一位领导干部说我们的GDP一定是优质的、绿色的、幸福的GDP,其理念表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关于实现绿色GDP 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坚持科学发展观

B. 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

C. 重视经济发展质量

D. 重视经济发展速度

三、多选题(10 道)

1. 从生产方式来看,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形态包括()。

A. 原始文明

B. 农业文明

C. 工业文明

D. 生态文明

2. 下述关于生态文明叙述正确的是()。

A. 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有联系也有区别

B. 生态文明同精神文明有联系也有区别

C. 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

D. 生态文明就是精神文明的延伸

3. 从社会形态来看,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了()。

A. 奴隶文明

B. 封建文明

C. 资本主义文明

D. 社会主义文明

4. 下述选项中和素养中国资源人均占有量的现状的是()。

A. 少

B. 散

C. 贫

D. 杂

5. 循环经济的特征是()。

A. 低开采

B. 高利用

C. 低排放

D. 低消耗

6. 关于工业文明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 劳动对象无生命

B. 劳动力对象有生命

C. 以科学技术为手段

D. 生产空间化

7. 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措施包括()。

A.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B.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C. 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D.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8. 下述关于工业文明同其他文明的区别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凭借科学技术发展

B. 人类个性无限张扬

C. 无视自然价值

D. 重视环境保护

9.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

A. 减量化

B. 再利用

C. 资源化

D. 效率化

10. 下述选项中属于八大公害事件的是()。

A. 马斯河谷事件

B. 二噁英事件

C. 多诺拉事件

D.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提示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知识框架 考点解析 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对乡村聚落的影响 地形 地形对乡村聚落的影响明显,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和平坦,村落的形状多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村落集中,且规模较大;而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或山区,村落沿河或谷地伸展,形态多呈带状,村落分散,且规模较小。 水源 聚落一般都尽量靠近水源,多沿河流两岸、湖泊四周分布。一般而言,在水源供给充足的地区,聚落比较集中,规模较大。在水源供给匮乏的地区,聚落比较分散且规模较小。在干旱的沙漠地区,聚落则分布在绿洲或地下水丰富的地区。 气候 降水:降水丰富的地区,聚落住宅房屋多为斜顶,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多,植被一般较好,建筑材料多为木竹;降水多,一般也较潮湿,故一些少数民族的竹楼和吊脚楼下部要架空,以利于通风隔潮。降水少的地区住宅屋顶为平顶,建筑材料多为土石,如黄土高原窑洞。 气温:气温高的地区,住宅墙壁薄,房间大,窗户小或出檐远以避免太多的阳光辐射;气温低的地方,墙壁厚,房间小,窗户大,以充分接受太阳辐射。 风向:冬季寒冷的地区,迎风的墙壁往往不开窗。在我国北方冬季盛行偏北风,因此窗户一般不朝北开,门也朝南开,院落布局也非常紧凑。

对城市聚落的影响 地形对世界城市分布的影响 地形城市分布区位优势 <200米的平原80%的大城市 地形平坦,开阔,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利于城市 扩展,减少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 利) 热带地区的高原如巴西利亚、亚的斯亚贝 巴 低地湿热,高原凉爽 山区的沿河谷地如汾河谷地、渭河谷地 水源充足,水运条件便利,但进一步发展受地形 条件制约 气候对世界城市分布的影响 ①气候影响城市区位 影响因素:气温和降水。 影响分布:大部分城市分布在气候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而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以及过分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城市相对较少。 ②气候对城市内部结构和布局的影响 日照与街道方位。建筑物的日照条件与街道方位有关。城镇街道宜采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即街道与当地子午线成30°~60°夹角。 风与城市规划。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由于大气环流条件不同,风向不同,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考虑污染大气的企业的布局与风向的关系。其原则是:第一,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的地区,应将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上风向;第二,、在季风区,应使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避开冬、夏季风对吹的风向,将其布局在与对吹风向相垂直的郊外;第三,在无主导风向的地区,将其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水对城市的影响 ①影响城市分布 原因:可作为重要的交通通道;能满足城市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需要。 分布:有优良港湾的海岸地区和大河河口处;河流交汇处,水陆交通转运点、水运起点和湖岸地区。 ②影响城市形态:位于河流两岸的城市,往往呈带状或组团状。 矿产资源对城市的影响 ①依托矿产资源而形成和发展的城市 世界:英国伯明翰、美国匹兹堡、德国埃森和杜伊斯堡等。 中国:依托铁矿资源发展起来的如内蒙古的包头、四川的攀枝花、安徽的马鞍山等;煤炭工业城市如山西的大同、黑龙江的鹤岗等;依托石油资源发展起来的城市如新疆的克拉玛依、黑龙江的大庆、山东的东营等。 ②城市的规模:取决于矿产资源的蕴藏量和开采水平。 ③城市发展:“资源型城市”随资源的枯竭需考虑城市的转型,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 自然条件地势高、气候寒冷差较好

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在各个方面均取得较大的进步,其中文化作为我国人们的精神食粮也取得较大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也是非常多的,其中地理环境作为影响文化文章的重要因素,其在文化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对于文化发展的研究,简要探析了地理环境对于文化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地理环境;文化发展;影响 引言 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历了这么久远的时间变迁,再加上人类大脑不断的开发和在地球上频繁的活动,形成了一定层级上的文化,也称之为文明。地理环境就是我们在文明发展道理上不可或缺的产物。其中文化发展与地理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也是文化史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地理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根本,是整个人类文明得以进步的文职源泉。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人们文明的进步起到很大的限制作用。特别是在人类整体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古代社会,地理环境给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现阶段,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地理环境和

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是一个非常值得大家深入研究的话题,这同时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是非常重要的。 1.地理环境为整个人类文明的产生提供了全面的基础 众所周知,一个文明要想形成必须以一定的地域内部的物质条件为根本,同时这个一定的地域内部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给该地域内部的人类文明的产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例如,举世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分别为:尼罗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印度河盆地以及两河流域全部处在非常优越的亚热带、热带以及暖温带等适宜的地区,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哺育形成了四个文明古国的优秀灿烂的文明。这些良好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这些文明的传 播和发展。 那么为什么优先在这些地区产生了优秀的文明呢?这 也是由于文明的产生以发展需要充足的剩余时间所造成的。人类只有拥有除了繁重的劳动以外的充裕的时间,才能进行其他形式的活动。在这些整体生产能力比较低下的古代世界,正是由于这些优越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力,为古代人民生产力的大发展提供了肥沃的资源,这才有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成果的产生。当然,在我们强调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的基础作用时,绝不意味着要忽视人的能动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自然条件的有利,

浅谈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安徽大学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浅谈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 系 姓名李文博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态学 年级硕士一年级 学号 D1******* 任课教师李明 完成时间2014年11月25日

浅谈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李文博 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摘要: 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是一个古老的话题,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就对周边的地理环境进行改造,并生存下来,以此开创“骨器时代”[1]。人类社会发展所需的生产资料来于自然环境,这就不可避免的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破坏的程度逐步加深,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是全世界的热点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二者关系作简要叙述,并讨论如何正确、客观地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人类;社会发展;环境问题;破坏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Qian Lifu Anhui University,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bstract: the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s an old topic, Hemudu ancestors, which created a "bone age", transformed the surrounding geographic environment, and survived, 7,000 years ago. Necessa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hich inevitably cause some damage. With the progress of human society, the extent of the damage gradually deepened, especially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capitalism, the pursuit of greater economic benefits at the expense of the environment. In recent years, increasingly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 is a hot issue of the world, need to be addressed immediately. In this paper, a brief descrip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society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discuss how to properly and objectively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of them. Keyword:Human; Soci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issue; Destroy

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可持续发展思想其基本内涵是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保证人类的世代繁荣。三十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要想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遵循自然和谐原则和社会公平的原则,最终达到人与环境、人与人的和谐。 关键字:生态平衡、和谐、生态环境 一、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彻底消除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摈弃旧的观念,改变一些政府官员惟GDP增长论英雄的观念。在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更需要我们转变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生活观念、消费观念,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建设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抛弃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需要我们环保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用好这一制度,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使国家保护环境的意志在经济发展中真正得到体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可持续发展新思想的产生 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人类片面追求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又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地球的负荷能力,从而导致了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过度消耗等一系列严重的全球性问题,极大地威胁了人类的继续生存和发展。为此,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提出了“人类要生存,地球要拯救,环境与发展必须协调”的口号。从此,可持续发展思想升华为一种发展战略。其基本内涵是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保证人类的世代繁荣。三十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要想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遵循自然和谐原则和社会公平的原则,最终达到人与环境、人与人的和谐。 三、资源环境与人类的矛盾 资源环境是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范畴,包括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石油,煤,化石燃料,木材,森林,水,空气,土地,金属和稀土金属,各种动植物,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切。 从古代到工业革命以前,虽然我们人类一直在改变环境使他为我们人类服务,不过那些没有超过环境的承受能力,环境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复作用还原,19世纪中期以后人的开发力度加大和科学技术水平的突飞猛进,致使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受到环境的报复,近几年的地震、海啸、火山、洪

环境问题在人类文明的不同时期各具有什么特点

一、环境问题在人类文明的不同时期各具有什么特点?与人类 文明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1、答:从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利弊角度来考察和研究环境,有以下特点:(1)整体性与区域性: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功能是部分之间通过一定的联系方式所形成的结构以及所呈现出的状态决定。 (2)变动性与稳定性:环境是变化的,具有变动性;环境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稳定性。二者是共生的,相辅相成的。 (3)资源性与价值性:环境价值源于环境的资源性,环境状态影响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向。 2、人类是生态环境的产物,要依赖自然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人类又是自然生 态的改造者,通过社会性生产活动来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人类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是由人们的生存方式以及生存方式所创造的文明决定的。不同生产方式决定了人类社会的文明类型。 生态演变是自然和人为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历史的主轴越靠近当代,导致的生态恶化的人为破坏越明显。 二、分析中西方古代环境保护思想 1西方古代的环境保护思想 (1)古希腊是在肥沃土地上发展农业,创建文明体系。大量植被破坏和过度放牧导致生态恶化。 公元前590年左右,梭伦提倡在坡地栽种橄榄、葡萄。 古雅典,种葡萄就发奖金。 (2)罗马共和国后期 公元前60年左右,哲学家/诗人卢克莱修意识到意大利的土壤侵蚀及地力耗竭的严重性。历史学家李维曾探讨过军队的口粮和给养来自何方,但没能从自然环境的破坏中找到原因。 3)西欧 西欧文明继承和发扬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西欧的生态环境一直没有遭到十分严重的破坏,未威胁到西欧文明的延续。原因:西欧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十分有利于土壤的保持,西欧人长期努力,实施各种使用措施,加固他们的自然基础。农业分布一直在较好的土 地上,林地未被砍伐。14~15世纪轮作制。 西欧城市环境有污染 2.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思想 (1)中国历史上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活动特别是农牧业生产活动引起的对森林、水源及 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破坏。 ?周代:反对过度利用或肆意破坏生物资源。 ?先秦:自觉、比较清楚的对生物资源进行保护。 ?春秋战国:具有明确的和具体的规定。 管仲在齐国:政府把山林川泽管理起来。 管仲:实行了保护生物资源的政策。

智慧树知到《人类与生态文明》见面课答案

见面课:文化与环境 1、在地球生物中,人类是成功的物种。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2、对于现代人,没有文化也可以,只是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3、早期人类的生态系统中的位置是。 A.食物链的低级阶段 B.食物链的中级阶段 C.食物链的高级阶段 D.食肉动物 正确答案:食物链的低级阶段 4、现代人类的特征是。 A.更大的脑容量 B.更聪明 C.更有文化 D.会思考 正确答案:更有文化 5、早期人类(没有文化阶段)的主要食物可能包括。

A.野果 B.植物块根 C.骨头 D.鱼 正确答案:野果; 植物块根 6、文化对于现代人类的意义包括。 A.可在不同环境中生活 B.提高与其他生物的竞争力 C.有了毁灭地球的能力 D.改变了适应环境的形式 正确答案:可在不同环境中生活; 提高与其他生物的竞争力; 改变了适应环境的形式 见面课:文化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 1、为了保护地球,每个人都必须要低碳生活,减少碳排放。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2、现代人类的生存不需要适应环境。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3、工业化打破了地球系统原有的平衡,最重要的原因是 A.产生了污染 B.消耗化石燃料 C.将人类个体对资源的需求无限化 D.污染水源 正确答案:将人类个体对资源的需求无限化 4、与其它生物不同现代人类与环境的新型生态关系主要特点是 A.影响环境 B.改造环境符合自己耐受 C.适应环境 D.保护环境 正确答案:改造环境符合自己耐受 5、人类完整的学习过程应该包括 A.学习知识 B.应用知识 C.对知识有新的看法 D.阐述自己的新看法 正确答案:学习知识; 应用知识; 对知识有新的看法; 阐述自己的新看法

人类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人类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已严重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环境 遭到污染,大气、水、土壤、海洋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物种濒危,人口数量激增、自然资源枯竭、温室效应等一系列威胁人类生存的问题。这些问题大自然都给于了人类一定的报复,人类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人类只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经济发展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人类及其活动环境与发展生态要素社会影响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的环境,我们每天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自然环境,是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我们需要的原料和能量,我们地球上的任何一种能源都来自于大自然,没有大自然我们就无法生存。随着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是,在人类创造了辉煌的工业文明的同时,却出现了全球范围内的环境破坏、资源过度消耗和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严重威胁和阻碍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于是,人类不得不回过头来审视自己已经走过的发展道路,深刻反思沿袭已久的生存方式和思想观念,进而试图去寻找一条既能保证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又能维护生态良性循环的全新的发展道路。这关系到全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关系到每个国家和每个公民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关系到人类发展进步的前景等许多方面的问题,意义相当重要。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由于人类生活水平和生产能力的限制,人与自然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众所周知,人类的童年对自然充满了畏惧和崇敬,她臣服于自然并完全依附于自然。那时人类最主要的就是生存,与自然作斗争,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能对自然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了农业文明时代,这时人类的物质活动和社会生活都日益复杂化,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进入了新阶段,但人与自然的关系总体上表现为自然支配、控制着人,人与自然仍处于和谐的状态,但必须看到人利用自然的能力正在提高,而正是这种能力的不断积累最终导致人类文明的转型,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伴随着文明的转型,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从人受自然奴役转变为人主导自然,大量的科学技术的运用使人改造自然的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人类从进入工业文明以后对自然的改造程度超出了以前所有时代对自然的改造总和。但是一直以来人类一直追求经济的发展,人与人的关系占据主导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未真正被意识到,人类忽视了自己对自然的强大的作用力。 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与作用越来越大。现在,人类的足迹不仅几乎遍及整个生物圈,而且开始出现于太空与海底,扩展到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组成的自然生态环境巨大系统。于是,人类有些忘乎所以,以为能够凭借技术而为所欲为。这样,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作用就被掩盖起来,直到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严峻事实和由此造成的生存危机,人类才不得不重新思考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与作用。人类对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大气污染。全球每年因燃烧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达55亿吨。全世界有好几亿辆汽车,每年将排放多少二氧化碳和汽车尾气到大气层中。大量的工

古代希腊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一、地理环境对古希腊经济的影响 (2) (一)农工商共同发展 (2) (二)航海发达 (3) 二、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政治的影响 (4) (一)城邦林立 (4) (二)政治民主 (5) (三)殖民海外 (6) 三、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文化的影响 (6)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浅论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文明的影响 摘要: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产生、发展、衰亡有着重要的影响。地理环境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更为突出。独特的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文明。古希腊地理环境以多山、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为主要特色。受古希腊地理环境的影响,古希腊文明呈现出以农工商共同发展、航海发达、城邦林立、政治民主、殖民海外、文化繁荣为主要特色。 关键词:地理环境;古希腊;影响 Abstract: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the human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decline and fall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influence is more prominent. The unique environment created a unique civilizatio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ancient Greece to the mountainous, winding coastline and numerous islands as the main features. By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ancient Greece, ancient Greek civilization presented to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farming, navigation development, city buildings, political democracy, colonialism abroad, and cultural prosperity for the main features. Keywords: geography; ancient Greek ; influnece 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有着重要的影响,地理环境并不能直接决定文明的发展,但对于文明的发展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黑格尔在提到古希腊自然环境时说:“希腊全境满是千形万态的海湾。这地方普遍的特质便是划分为许多小的区域,同时各区域间的关系和联系又靠大海来沟通。我们在这个地方碰见的是山岭、狭窄的平原、小小的山谷和河流;这里没有大江巨川,没有开阔的‘平原流域’;这里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1]古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更为巨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说,古希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古希腊独特的文明。 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以希腊半岛为中心,包括东面的爱琴海和西面的爱奥尼亚海的群岛和岛屿,以及现在土耳其西南部,意大利南部及西西里东部沿岸地区。地少山多、海岸线曲折、岛屿密布为其主要的地理环境特色。作为古希腊文明中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谈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谈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谈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要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文明作为反映物质生产成果和精神生产成果的总和,是标志人类社会开化状态与进步状态的范畴,也标志着人类社会生存方式的发展变化。人类社会的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时代。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可以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与自然之间的角色与地位是随着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水平及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的。 原始文明大约经历了400万年时间,在这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人与自然之间基本处于一种相对和谐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对自然的依赖,自然对人类的主宰。这一时期,人类对自然的创造力非常有限,即使造成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自然环境从总体上也能较快的恢复平衡。社会发展到一万年左右,人类开始进入农业文明时代,这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产生了初步对抗,出现了相互竞争和相互制约的局面。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发展和“原始经验”的积累,人类组建以栽培作物和驯养动物取代采集和渔猎的部门,于是农业和畜牧业就发展起来,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完全依赖、顺从自然的状况。但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整个社会中,人类的生活方式主要以农牧为主,活动范围较小,而且该时期人口密度不大,所以人对自然的破坏和冲击力较小,在大多数情况下尚未超出环境容量,生态系统仍可维持大体上的平衡,人类仍能与自然界和谐相处。300多年前,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文明是人类利用科学技术控制和改造自然的时代。尤其20世纪以来,人类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对自然界进行强力征服和探索,以至于在短短的300多年间人类创造了比过去几千年农业文明所创造的财富总和还要多的物质成果。人们不再盲目崇拜自然,而是把自然当做被征服的对象,“人定胜天”、“人类中心论”成为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主导理论,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人类开始了对大自然的掠夺和破坏,以至于全球出现极其严重的自然资源枯竭、人口膨胀、大气污染、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森林锐减、垃圾成灾、水污染等等,这些事实使人类逐渐认识到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负面效应,从而对工业文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人类想要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则社会经济发展必须与自然的承载力相协调,必须转换人类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调整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制约自身的行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使社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生态文明时代。 从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可以看出,人类已处于主导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因此,人类要想实现文明的持续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就必须充分认识自然规律。从深层次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看到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人的生存、繁衍、发展都系要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与能量。人与自然自始至终都应保持一种共存共荣的关系,而不应相互对抗。因此,建立生态文明,必须着力培养人们正确的资源观念、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教育人们自觉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形成新的生态伦理观。

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

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生活方式,它是对应于工业文明并以其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的时代性扬弃,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历史逻辑,同时也是当下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人类最终走出“人类自我中心主义”困境的必然选择,也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新的文明发展进程。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并把生态文明提升到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相并列的高度,这充分表明我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这既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认识,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一、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 生态文明是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生活方式,它是对应于工业文明并以其为基础的时代性扬弃,是人类最终走出“人类自我中心主义”困境的必然选择,也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新的文明发展进程。 在农业文明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人对自然的依附状态。这种文明方式虽然也有对自然的破坏,但这种破坏基本上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即使是区域性的生态灾难也还不足以引起人们对自身生存问题的恐慌甚至反思。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开始由农业文明步入工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曾经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但在工业文明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征服状态”,而且这种“征服状态”是野蛮的、掠夺式的。可以说,资本主义社会的每一个进步都是以它极大地伤害自然环境为代价的。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有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前进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1]在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历史类型实质上是一种相互对抗、相互报复的历史形式出现的,人类建造的庞大的技术帝国成了一种反自然的、威胁自然及人类本身存在和发展的异化物,相应地,现代人和现代社会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方面是自然生态破坏所带来的“生存危机”。另一方面是主体异化、德性传统失落的“意义危机”。 面对工业文明所造成的严重生态问题,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工业化国家开始普遍反思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生存危机”,生态问题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日益深入人心。面对人类文明演进中出现的种种生态灾难,人们力图重新界定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思考工业文明存在的合理性问题。同时,随着生态问题从自然领域向人类社会的转移,从纯技术领域向制度性领域转移,它相应地也成为了政党、政府和公众都极为关注的政治问题,文明生态化也成为当代全球政治运动的一大亮点。 纵观人类文明的历史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在人类文明产生、发展、繁荣和衰老的过程中也展现出人类文明观的历史演进。生态文明作为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必然产物,是一种超越了以往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一种新的社会文明形态,它也必将成为21世纪人类文明的全新形式。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中国的生态文明现实 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体系中,尽管没有形成明确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但其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其中很多观点超越时代局限,具有深远的前瞻性,对于当代人类解决当前的生态问题和生态危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对自然有高度的依存性,因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站在牢固平稳的地球上吸入并呼出一切自然力的现

1.2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教案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教案 【课题】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区域差异的原因,通过对比日本、英国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了解区域内部的共同性或相关性,理解区域间的差异性,学会区域差异 的比较方法;理解我国三大自然区、三大经济区的区域差异。 2.过程与方法:运用日本、英国区域差异的案例分析,学会研究区域差异的一般方法,并能将地理原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借助“中国三大自然区图”和“东、中、西部 经济区图”,列表比较我国的区域差异,培养利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 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区域差异的学习,进一步明确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学会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列表比较法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 【学法指导】学习本课内容可以充分利用比较法。自然环境差异比较可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气候、地貌、地质、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进行,并探究其原因;人类活动差异比较可以从农业生产类型和生产方式,工业,人口与城市,经济等方面。 【教学重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教学难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1)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比较强;(2)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3)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同学们想一想,造成南北方民居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学习区域的相关知识。 (新课讲授) (一)区域差异 1、形成原因:不同区域所处的纬度、海陆位置不同,加上地形等自然要素的影响。 2、表现: (自主探究)自学教材内容,归纳区域差异的表现。 (二)区域差异比较——日本和英国 (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分析日本和英国的区域差异,并总结出区域差异比较的方法。 1、自然环境的比较 (1)相似性 (2)差异性 产生的原因: 具体表现: 2、经济发展的比较 (1)相似性 (2)差异性 产生的原因:

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LUCL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E,To protect the ecology is also To protect the productive forces.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生命共同体(Life community) 电影(流浪地球,机器人总动员,后天) 人类文明的新阶段——生态文明。 一、什么是文明? 文明:所有被人类赋予意义的事和物组成的存在。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作用:一、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二、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例如:常见口号“讲文明、树新风”(这里文明对个人道德提出了要求,主要强调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讲文明,不知礼,无以立;树新风,做文明礼貌中国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

二、人类社会经历了哪些文明阶段? 迄今为止,原始社会的文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近代的工业文明三个阶段。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经历了发展变化的历程。 原始社会人类还没有发展出确定的文明形态,但是由于火的利用,狩猎工具的改进,以及原始农业的出现,人类逐渐摆脱了野蛮人类的状态,创造出了一定的文化现象。 农业文明阶段,由于农业、畜牧业、冶炼技术的发展,人类不再直接从自然界里获取生存资料,而是能够自己生产一部分必须的生活、生产资料,人类从此不再顺从于自然,而是开始以征服者的态度去对待自然。 十八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文明的新阶段,随后又经历了以电气化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产自动化的新阶段,并且在七八十年代达到顶峰,例如: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痛痛病和水俣病事件都是发生在这个阶段。

生态文化与生态文化建设

生态文化与生态文化建设 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在致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的一封信中提到:生态环境保护不仅需要法律政策保障和规范,而且还需要通过科学知识的普及,树立起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公众和社会意识,成为人人自觉的行为,建立起生态环境文化。为此,本报特约云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鸿撰写了《生态文化与生态文化建设》,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正如本文中提到的,人类必须调整自己的文化来修复由于旧文化的不适应而造成的环境退化,创造新的文化与环境协同发展、和谐共进。——编者按 文化和文明的生态学内涵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同时也研究人类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用生态学的思维方法来思考,文化即是人类对所处环境的一种社会生态适应。 人是生物的人,也是社会的人。人类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即是人类文化。作为生物的人,人对环境的生物生态适应使人类产生了不同的人种,产生了不同的体质形态及生理、生化等特征方面出现差异的人群。作为社会的人,人以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自己创造的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实现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从而形成了由自然文化、民族文化和科学文化三个层次组成的宏大的文化体系。不同历史时代以不同的文化层次作为主流,并以此成为特定时代文化的主要特征。 由于有了文化,人类创造了文明。用生态学的思维方法来对文明作一定义,可以说是某一地域文化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的全过程。也可理解为文化的地理、时间和空间的三维进程。因为,人类与环境应该是协同进化的。人类用文化来适应环境,也用文化来改造环境,环境在进化,从原始的自然环境进化到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复合环境。人类的社会生态适应也在进化,从而有了人类的文化演进。当然,如果某一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是与环境协同进化,就会导致生态危机、资源耗尽,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态危机——战争、疾病等。人类最后无法用文化适应新的环境,从而导致环境的退化和文明的衰亡。古巴比伦文明、玛雅文明、希腊神话中的古文明(其实是真实存在过的文明)、撒哈拉文明等诸多文明的消亡,都是人类的文化不适应环境造成的。 有人曾用这样的话来勾画一些古文明的消亡:“文明人跨越地球表面,在他们的足迹所过之处留下一片荒漠。”虽是一句较夸张的话语,但用它来形容某些文明的消亡,却是再生动不过的了。 什么是文明消亡和延续的真正原因呢?许多历史学家把古文明消亡的原因归咎于战争和统治者的荒淫,而很少注意到与文明相依存的生态环境。实际上,文明是人类在保持与环境平衡的前提下不断导致进步的一种状态。古代的战争往往以争夺土地和土地上丰厚的自然资源为目的,战争不可能把一个辉煌的文明全部销毁。只要支撑文明的自然资源还存在,文明就只是统治者或统治民族的更替、朝代的变迁而已。而真正使一个古代文明彻底消亡的原因,是支撑这个文明的自然资源的彻底破坏。当然,战争和其他方面诸多的因素,可以加速自然资源的耗尽。 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也面临着文明古国的绿色悲哀和严峻的生态危机。我们必须反思自己的文化,并用生态文化来创建新的生态文明,创建和谐美满的生态社会。 生态文化重在人与自然协同发展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文化。在人类对地球环境的生态适应过程中,人类创造了文化来适应自己的生存环境,发展文化以促进文化的进货来适应变化的环境。随着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尖锐化,为了使环境的变化朝着有利于人类文明进化的方向发展,人类必须调整自己的文化来修复由于旧文化的不适应而造成的环境退化,创造新的文化与环境协同发展、和谐共进,这就是生态文化。生态文化还包括持续农业、持续林业和一切不以牺牲环

浅谈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大学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浅谈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 系 姓名文博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态学 年级硕士一年级 学号 D1*******

任课教师明 完成时间2014年11月25日 浅谈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文博 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摘要: 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是一个古老的话题,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就对周边的地理环境进行改造,并生存下来,以此开创“骨器时代”[1]。人类社会发展所需的生产资料来于自然环境,这就不可避免的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破坏的程度逐步加深,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是全世界的热点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二者关系作简要叙述,并讨论如何正确、客观地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人类;社会发展;环境问题;破坏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Qian Lifu Anhui University,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bstract: the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s an old topic, Hemudu ancestors, which created a "bone age", transformed the surrounding geographic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 摘要:生态文明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十八大召开后,我们深刻的感受到报告的内容体现了全党的智慧,有深度,有新意,有气势,它是我们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新的思想,新的论断,围绕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新形态,生态文明必将替代工业文明,来论述以下四点问题。 关键词: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 一、人类进入重要的转型期 (一)所谓转型期就是指从工业文明转入到生态文明。总结人类的历史发展,我们可以把文明的形态归结为,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原始文明是依赖自然的,那个时候人很少,生产力水平低,对大自然的态度是崇拜的。到了农业文明就开始改造自然了,人口增加了,到了工业文明以人类为中心了,就开始征服自然,驾驭自然,岁数大点的就有所体会,五六十年代的口号就是要让高山低头,要让河水让步,最后怎么样呢?大自然惩罚了我们,到了生态文明就很重要了,人与自然要和谐,要善待自然。提出人与

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一切文明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工业文明当中的人只是追求物质利益狭隘的经济人,而不是我们本质意义上的文明人,我们今天提出生态文明社会,要求我们人,要从经济人向生态人转变。因为生态文明的基础是生态化的生产方式来决定的,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是生态产业。 (三)生态产业,所谓生态产业是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装换,生物发展的规律为依据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根据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建立生态工业,运用清洁的工业,清洁的回收,把工业生产过程改变为循环过程. (四)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二次资源的利用,以及节能,节料,节水,实现了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在利用的良性循环,发展循环经济,就能够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矛盾,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物质循环相互和谐,促进了资源运用利用,这就是发展循环经济。 (五)生态危机。过渡消费,高消费的确是带动

大学生与生态文明建设

大学生与生态文明建设 气候变暖、沙尘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已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延续构成了严重威胁。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人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一种原因,这也将是人类能够长久在地球上生存的重要保障。在人类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解决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如此文明的原因。但是,正是由于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一种新的问题出现在人们面前,那就是生态环境问题。在生态问题表现得越来越严重的时候,人们不得不想方设法去解决。 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不断探索之后,目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生态对人类的重要性,如今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现代文明建设和发展首要任务。何谓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提出的,也是根据我国的发展现状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主要内容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让社会健康发展,让自然自由生长。人是生态文明的享受者,也应该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者。每个人的行为习惯是否文明直接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这是我们党在

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趋势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大学生是肩负着国家的未来,生态文明建设是长久之计,必须从大学生抓起,而且,生态建设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关系着大学生的成长,而且对我们未来的生活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大学生必须肩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要深刻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关键是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道德观。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认知,大力培育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他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把保护生态文明落实到实处。大学生只有在理论中充分理解生态文明,才能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观。 从某种意义上看,实践比书本知识更能启迪人的心灵,更能培养大学生对自然生态的情感,树立和增强生态文明的信念。因此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实践育人,引导大学生养成“绿色”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实践活动中提升生态文明素质。同时,要通过高校校园文化影响、辐射社会文化,逐步使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自觉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行动,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