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体系结构报告
软件体系结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软件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两种常见的软件体系结构风格:顺序批处理和管道-过滤器。
3. 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方法和实践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1. 实验题目:软件体系结构实验2. 实验目的:(1)理解软件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顺序批处理和管道-过滤器两种软件体系结构风格。
(3)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方法和实践的理解。
3. 实验要求:(1)熟悉Java编程语言。
(2)了解面向对象编程思想。
(3)掌握软件体系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4. 实验器材:(1)计算机一台。
(2)Java开发环境。
(3)实验指导书。
三、实验步骤1. 创建实验项目,并设置项目属性。
2. 设计顺序批处理风格的软件体系结构。
(1)创建一个数据流问题,例如计算10000个数的平均值。
(2)将数据流问题分解为多个处理步骤,如读取数据、计算平均值、输出结果等。
(3)为每个处理步骤创建相应的类,实现具体功能。
(4)编写主程序,将数据流问题传递给各个处理步骤,实现整个数据流处理过程。
3. 设计管道-过滤器风格的软件体系结构。
(1)创建一个数据流问题,例如过滤并输出指定范围内的偶数。
(2)将数据流问题分解为多个处理步骤,如读取数据、过滤数据、输出结果等。
(3)为每个处理步骤创建相应的类,实现具体功能。
(4)通过接口连接各个处理步骤,实现数据流的传递和处理。
4. 编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心得体会。
四、实验结果分析1. 批处理风格与管道-过滤器风格的比较:(1)批处理风格:数据以整体的形式传输,数据总量有限;处理过程之间互不调用。
(2)管道-过滤器风格:数据以数据流的形式传输,数据量可以无限制;处理过程之间通过接口连接,实现数据流的传递和处理。
2. 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1)问题:如何设计合理的处理步骤?解决方法:根据数据流问题,将问题分解为多个处理步骤,并确保每个步骤的功能单一、易于实现。
软件体系结构实验报告

软件体系结构实验报告实验指导书实验一1、实验项目:软件体系结构设计(一)某系统C/S风格客户端软件体系结构设计2、实验目的:熟悉C/S风格的工作机制3、实验内容:针对某个应用系统,选用C/S风格作为这个系统的软件体系结构风格。
熟悉C/S风格的工作机制,对所考察的系统进行C/S风格客户端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针对不同的特定应用系统具体表述)实验二1、实验项目:软件体系结构设计(二)某系统C/S风格服务器软件体系结构设计2、实验目的:熟悉C/S风格的工作机制3、实验内容:针对某个应用系统,选用C/S风格作为这个系统的软件体系结构风格。
熟悉C/S风格的工作机制,对所考察的系统进行C/S风格服务器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针对不同的特定应用系统具体表述)实验三1、实验项目:UML建模某系统UML建模2、实验目的:深入理解UML建模的思想,熟悉UML建模方法3、实验内容:作为实际应用前的一种演练,深入理解UML建模的思想,熟悉UML建模方法,锻炼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某个选定的应用系统,对其进行用例建模、对象类建模和状态图建模。
实验四1、实验项目:某系统详细设计2、实验目的:细化前期设计的有关结果,做出软件的详细规格说明3、实验内容:详细设计(也叫过程设计)是软件设计的具体模块设计阶段,是在作为软件开发前期设计的体系结构设计和总体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
目的是要细化前期设计的有关结果,做出软件的详细规格说明。
要求具体地设计目标系统给个模块的实现过程。
实验五1、实验项目:系统集成2、实验目的:系统集成与总结3、实验内容:综合考察前八次实验的内容,通盘考虑软件设计的整个过程,深入理解软件体系结构的构建过程教务管理系统序号名称基本属性1 教师教师号,姓名,性别,职称,出生日期,政治面貌,所属系部,身份证号,档案编号2 系部系部号,系部名称,办公地点,电话3 专业专业代号,专业名称,所属系部4 教室教室号,类型(语音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普通教室等),规格,管理员,备注5 课程课程号,课程名称,开课系部,课程简介6 学生学号,姓名,性别,班级,出生日期,籍贯,民族,政治面貌,身份证号,高考成绩,档案编号7 班级班级号,班级名称,专业,人数8 成绩学号,课程号,成绩,备注(缓考,补考,重修等)9 考试安排课程号,教程号,学生,时间10 评教/评学班级,教师,课程,评教分数,评学分数11 选课学号,课程号,教师号12 排课课程号,教师号,教室号,时间13 开课计划序号,专业代号,课程号,学期,学时,学分,课程性质(选修,必修),教学方式(普通教学,多媒体教学,户外教学等)要求:1.建立教务系统的需求分析模型,并声称需求分析报告;2.建立教务系统的业务流程模型;3.建立教务系统的概念数据模型;4.建立教务系统的物理数据模型(创建数据库,生成数据库);5.通过教务系统的物理数据模型生成面向对象模型(OOM),生成对应的JA V A或者C#代码;实验一里面可以用Adobe Dreamweaver或者VisualStudio2008或者以上版本描述相关的前台界面;实验二: 用以上的工具构建相关的后台界面;实验三: 用PowerDesigner设计该系统的需求分析和业务业务流程模型(BPM)实验四: 用PowerDesigner设计该系统的CDM和PDM实验五: 用PowerDesigner 设计该系统的OOM和对应的JA V A 或C#代码.附录1:实验报告模板实验一软件体系结构设计(一)某系统C/S风格客户端软件体系结构设计实验课程名:软件体系结构专业班级:学号:姓名:实验时间:实验地点:指导教师:说明:1.验证性实验报告填写好后,以学生的学号+实验项目名作为该word文件名保存,例如某学生学号为20080001,姓名为某某,本次实验名称是:实验1 线性表的实验,则本次实验报告的保存文件名为:01某某实验1.doc。
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总结报告

一、引言1.1 课程背景软件体系结构是软件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软件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和组织管理。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软件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原则、方法和工具,提高他们分析和设计复杂软件系统的能力。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软件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常见的体系结构风格;了解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方法和工具;学会分析现有软件体系结构,评估其优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适用于不同场景的软件体系结构。
二、课程内容2.1 软件体系结构基本概念软件体系结构的定义软件体系结构与软件设计的关系软件体系结构的组成元素软件体系结构的基本原则2.2 常见软件体系结构风格组件级体系结构面向对象体系结构面向过程体系结构事件驱动体系结构数据流体系结构三、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方法3.1 设计方法概述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方法的目标和任务设计方法的基本步骤3.2 设计方法和工具面向对象设计方法设计模式架构描述语言(ADL)软件体系结构评估方法四、软件体系结构评估4.1 评估方法概述评估的目的和意义评估方法分类4.2 评估方法和工具定性评估方法定量评估方法评估工具介绍五、实例分析与实践5.1 实例分析分析现有软件体系结构实例评估现有软件体系结构的优劣5.2 实践项目设计一个简单的软件体系结构使用评估方法对设计出的软件体系结构进行评估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实践项目和小组讨论。
通过这些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软件体系结构的知识,提高分析和设计软件系统的能力。
六、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模式6.1 设计模式的概念设计模式的定义设计模式与软件体系结构的关系6.2 常见的设计模式创建型设计模式结构型设计模式行为型设计模式6.3 设计模式的应用与实践设计模式的选用原则设计模式的应用案例分析七、软件体系结构的演化7.1 软件体系结构演化的概念软件体系结构演化的原因软件体系结构演化的过程7.2 软件体系结构演化的方法与策略软件体系结构演化的方法软件体系结构演化的策略软件体系结构演化的案例分析软件体系结构演化的工具与技术八、软件体系结构的开源框架8.1 开源框架的概念开源框架的定义开源框架与软件体系结构的关系8.2 常见软件体系结构开源框架常用开源框架介绍开源框架的选择与使用8.3 开源框架的实践与应用开源框架的案例分析开源框架的整合与定制九、软件体系结构的评估与优化9.1 软件体系结构评估的概念软件体系结构评估的目的软件体系结构评估的方法9.2 软件体系结构优化的概念软件体系结构优化的目标软件体系结构优化的方法9.3 软件体系结构评估与优化的实践与应用软件体系结构评估与优化的案例分析10.1 课程回顾课程主要内容的回顾10.2 软件体系结构的发展趋势软件体系结构在未来的发展软件体系结构面临的挑战与机遇10.3 课程建议与展望学生对课程的建议与反馈课程未来的改进方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软件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工具,还能够了解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模式、演化、开源框架以及评估与优化等方面的知识。
软件体系结构结课报告

中间件是软件中介于在应用层和网络层之间的一个 功能层次,使应用系统独立于由异构的操作系统、 硬件平台与通信协议组成的底层环境
中间件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 ◦ ◦ ◦ 基于RPC (Remote Procedure Calls) 的中间件 面向消息的中间件,支持基于消息传递的进程间通讯方式 基于ORBs (Obecjt Request Brokers) 的中间件 数据库中间件,支持对异构的传统关系数据库的透明访问
Agent
Agent
核心系 统
应用总线(Broker)
4. 5.
6.
基本对象适配器BOA (Basic Object Adapter), 描述了ORB和服务器端应用程序之间的接口 静态请求接口SII (Static Invocation Interface)。 SII假设在编译时刻客户对象能够明确了解服务对 象的接口 动态请求接口DII (Dynamic Invocation Interface)是一组与服务器无关的通用接口
OMG 于1991年末提出的CORBA(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是OMA 参考模型中的ORB接口技术规范。这一标准规定了 如何定义、创建、调度、引用对象,以及对象之间 如何通讯 CORBA主要包括:
1.
2.
3.
对象请求代理ORB (Object Request Broker),是 CORBA的核心。作为一个软件组件,对象可以通 过ORB发出请求并接收响应 接口定义语言IDL (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是用于描述对象接口的一种高级符 号语言 接口库(Interface Repository),其中包括了所有 描述服务对象属性、操作、自定义数据类型及异 常处理的IDL定义
软件设计模式与体系结构实验报告

软件设计模式与体系结构实验报告在软件开发的世界里,设计模式和体系结构就像调味料,给整个开发过程增添了无限风味。
你知道的,写代码有时候就像做饭,少了调料,味道肯定不行。
先说说设计模式吧,这可真是个绝佳的主意。
想象一下,咱们每次做个项目的时候,脑袋里总是要有个框架,知道怎么来、怎么走,这时候设计模式就像一个好老师,教我们如何优雅地解决常见问题。
说到这里,大家听说过单例模式吗?这个模式就像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确保你在整个应用中只有一个实例,这样可避免浪费资源,避免重复。
嘿,你敢想象要是你的冰箱里塞满了牛奶,那可真是够烦人的。
再聊聊策略模式,真是聪明的家伙。
就好比你在吃火锅,想换个口味,可以随时调换蘸料,策略模式就是给你提供了这种灵活性。
无论是要排序、计算还是处理数据,你都可以轻松切换。
这就像在生活中,不同的情况要有不同的应对方式。
生活本来就充满变化,代码也是一样嘛。
想到这里,我觉得代码和生活一样,得学会随机应变。
然后说到观察者模式,这可是个有趣的故事。
想象一下,你在看球赛,朋友们都在旁边紧盯着屏幕,眼神不离。
这就是观察者模式的精髓:一个对象变化,所有观察它的人都立刻得到通知,哇,这个效率可真高。
就像你在朋友圈发了条动态,大家立刻围过来评论点赞,简直不要太快。
这种模式让我们在编程中也能保持同步,绝对是个“跟得上”的好帮手。
再说到体系结构,嘿,这可是大事儿。
体系结构就像大楼的蓝图,如果没有好的设计,后面的施工就容易出问题。
想想看,你有没有见过那些盖得歪歪扭扭的楼?那可真是惨不忍睹。
一个好的体系结构可以让整个系统稳定运行,避免后期的各种麻烦,就像一部精密的机器,每个部分都得协同工作。
分层架构、微服务架构,这些概念都是在告诉我们,要有条理,别让代码变成“杂货铺”。
说到微服务架构,这可真是个炫酷的概念。
就好像把大块头的火锅分成一个个小锅,你想吃啥就来啥,各种口味应有尽有。
这种架构让开发变得灵活,团队可以独立开发,互不影响。
软件结构设计报告

软件结构设计报告一、引言二、系统架构我们设计的软件系统采用了分层结构的架构,主要包括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
表示层负责与用户进行交互,接收用户的输入和显示系统的输出;业务逻辑层负责处理业务逻辑和流程,实现各种功能模块;数据访问层负责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进行数据的读取和存储操作。
三、模块划分为了更好地实现系统的划分和重用,我们将整个系统划分为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负责特定的功能或子系统。
主要包括用户管理模块、订单管理模块、物流管理模块、支付管理模块等。
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接口和功能,可以独立开发和测试,同时也方便进行模块的替换和升级。
四、交互流程在设计系统的交互流程时,我们考虑到用户的使用习惯和操作流程,力求简化用户的操作步骤,并提供友好的用户界面。
以用户管理模块为例,用户可以通过登录界面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录,系统会根据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认证,并提供相应的功能操作。
用户可以查看订单、修改个人信息、进行评价等操作,系统会根据用户的权限和操作进行相应的处理,并显示相应的结果和提示信息。
五、设计目标与原则在软件结构设计过程中1.模块化:将系统划分为若干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负责特定的功能,便于代码的维护和管理。
2.可扩展性:系统应具备较好的可扩展性,能够方便地添加新的功能模块或扩展现有的功能。
3.解耦合:各个模块之间应尽量减少耦合,降低模块之间的依赖性,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测试性。
4.易用性:系统界面应简洁明了,操作流程应简单直观,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和满意度。
5.安全性:系统应具备一定的安全性,包括用户身份认证、数据加密传输等,以保障用户的信息和资金安全。
总结:本报告介绍了我们设计的软件结构,包括系统架构、模块划分和交互流程,并阐述了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通过采用分层结构、模块化设计和用户友好的界面,我们的系统具备了较好的可维护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在实际开发中,我们将根据本设计报告进行具体的软件开发,以实现一个高质量的软件系统。
(完整word)中南大学软件体系结构实验报告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软件体系结构实验报告学生姓名周建权班级学号 0909121915指导教师穆帅设计时间2014年11月实验一系统的用例模型一、实验目的1.熟悉用例图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
2.锻炼结合给定题目,进行有效需求分析的能力。
3.掌握如何使用建模工具绘制用例图的方法。
二、实验器材1.计算机一台。
2.UML建模工具,比如软件Rational Rose 或StarUML。
三、实验内容在理解用例图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具体问题,完成对系统的需求建模,得到用例模型后,应针对每个用例进行业务分析,说明其具体的业务流程。
用Rational Rose或StarUML工具软件绘制系统的用例图.下文以Rational Rose为例讲解基本步骤。
四、实验步骤1.结合实际给定题目,完成系统的需求建模。
2.针对每个用例进行业务分析。
以图书管理系统中“删除读者信息"用例为例来说明实验具体步骤。
(1)分析:在图书管理系统中,管理员首先登录系统,系统验证通过后,管理方可向系统查询数据,在查询后,系统会给出提示,有没有找到相关的数据,管理员根据系统查询的返回结果,进行下一步的操作,就是删除读者,在删除的过程中,系统会对查询得到的结果判断该记录是否可以删除,若可以删除,则给删除提示,若不能删除,也给相关的提示信息。
(2)根据分析结果,书写业务流程,一般包含以下信息:①管理员在录入界面,输入待删除的读者名;②“业务逻辑”组件在数据库中,查找待删除的读者名;③如果不存在,则显示出错信息,返回步骤①,如果存在则继续;④“业务逻辑”组件判断“待删除的读者”是否可以删除;⑤如果不可以,则显示出错信息,返回步骤⑧,如果可以则继续;⑥在数据库中,删除相关信息;⑦显示删除成功信息;⑧结束。
3.根据分析结果,绘制用例图.以图书管理系统中“删除读者信息"用例为例说明具体绘图步骤:(1)在用例图上双击main,出现如图1。
软件体系结构研究报告

软件体系结构研究报告软件体系结构是指软件系统中各个组件之间的关系和交互方式,它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对软件体系结构的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
软件体系结构的研究旨在设计一个符合系统需求的结构框架,以便于软件系统的开发和维护。
软件体系结构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系统需求分析、软件架构设计、模块划分和数据流程等。
首先,系统需求分析是软件体系结构研究的基础。
通过对系统需求的分析,可以确定系统的功能、性能、安全等要求,从而为软件架构设计提供指导。
其次,软件架构设计是软件体系结构研究的核心。
软件架构设计是指在系统需求的基础上,根据系统性能、可靠性等因素,设计出系统的组件、接口和关系。
常见的软件架构设计模式有层次结构、管道-过滤器、客户端-服务器等。
接着,模块划分是软件体系结构研究的关键。
模块划分是将系统拆解成多个模块,每个模块负责特定的功能。
模块划分可以按照功能划分、数据划分等多种方式进行。
合理的模块划分可以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复用性。
最后,数据流程是软件体系结构研究的重要内容。
数据流程是指系统中数据的流动方式和路径。
合理的数据流程可以提高系统的效率和响应速度。
在软件体系结构的研究中,还需要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可移植性和安全性等因素。
可扩展性是指系统的容量和性能可以随着需求的增加而增加。
可移植性是指系统可以在不同的平台和环境下运行。
安全性是指系统能够保护用户的隐私信息,防止数据泄露和攻击。
综上所述,软件体系结构研究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系统设计者设计出符合需求的软件系统。
通过对系统需求的分析、软件架构的设计、模块的划分和数据流程的设计,可以提高软件系统的可维护性、可复用性和可靠性。
软件体系结构研究还需要关注系统的可扩展性、可移植性和安全性等因素,以提高软件系统的性能和安全性。
总之,软件体系结构研究对于软件开发和系统维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大学实验报告软件体系结构一、实验目的1.了解基于用例的软件体系结构设计/重构过程;2.了解和运用软件体系结构风格/模式来提高应用的可扩展性、可伸缩性和可用性; 3.掌握在设计文档支持下进行应用系统重构的开发技术。
二、实验内容1.根据“网上相册”系统的用例说明文档、架构设计文档(设计指南)和源代码,对该应用的体系结构进行分析;2.对“网上相册”系统进行重构设计,改善其性能、可扩展性和可伸缩性,并使该应用可以部署于Web Farm(即由多台Web服务器组成的机群,将访问负载平衡分配到各台机器)上; 3.使用Microsoft Application Center Test工具对重构前和重构后的“网上相册”系统进行测试,验证你的体系结构重构效果;4.增加“好友管理”、“查看好友共享的相片”和“相片查询Web服务”功能,并依此分析“网上相册”系统在重构前和重构后的可维护性的变化。
三、实验方法和步骤1.网上相册系统的体系结构特点分析如下:1) 应用了3层结构与MVC模式,表示层、业务逻辑层与持久层的分离较清晰。
其优点是:便于组织协作开发;可测试性较好;如果该系统的功能扩展不引入更多的逻辑概念(分析类),则系统中各组件之间耦合较低,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较好。
缺点是:如果该系统的功能扩展不引入更多的逻辑概念(分析类),则系统中各组件的内聚性较低,为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带来影响。
2) 组件之间的交互通过工厂方法和接口完成,数据传递依靠Hash表、无类型DataSet,以解决组件之间交互的对象模型一致问题。
其优点是简化了接口的设计和适应性;其缺点是:缺少编译时类型检查;降低了效率。
3) 由于使用Session对象,简化了跨HTTP的状态保持问题,但会对系统在Web集群中部署、运行带来不利结果,影响了系统的可伸缩性。
综合以上分析,可得出原系统在体系结构设计上的不足。
具体表现如下:(1)原系统的页面处理流程如图1所示。
收到HTTP请求进行用户验证重新装载用于显示的数据响应用户动作,处理输入数据生成HTML代码是否需要跳转?结束跳转到其它页面图1 原《网上相册》系统的页面处理流程(2)考虑到《网上相册》系统可能的业务变化,对原系统需进行的相应修改/扩充评估如下: , 业务模型类(即分析类)增加新字段。
此时需要在WebForm上增加新的输入域;在类型化DataSet中的相应DataTable中增加新字段并重新进行代码生成和编译;修改并编译相应WebForm后端代码;修改CategoryController和PhotoController类;修改CategoryModel和PhotoModel类;在相应数据库表中增加新字段并修改存储过程。
综上所述,需要对原有Web、Controller、Model、Utils组件进行修改和重编译,并修改原有的数据库层;, 增加新的业务模型类。
此时不仅需要在Web、Controller、Model、Utils组件和数据库层中增加新的代码,还需对原有的部分页面控制器代码(包括WebForm后端代码和CategoryController、PhotoController类)进行修改;综上所述,原《网上相册》系统仅是简单地应用三层风格和(基于页面控制器的)MVC模式,未针对可能的业务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体系结构设计。
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缺点可以进行改进: , 每个页面的后端代码中均需要调用er 类的方法进行用户验证; , 由于应用基于页面控制器的MVC模式,涉及输入处理和流程控制的部分业务逻辑分散在Web组件中的WebForm后端代码和Controller组件中的CategoryController/PhotoController类中,不便于封装可能变化的部分;, 有关相片和相夹的业务逻辑之间本质上耦合程度较高,但确划分到两个控制器类和两个模型类中,反而影响了可扩展性;, CategoryController/PhotoController类与CategoryModel/PhotoModel类分别划分到Controller组件和Model组件中,但其之间的耦合仍较高;, WebForm后端代码中含有较多的输入聚合、输入验证、输入处理和用于显示的数据装载等逻辑,其中有较多的重复/类似代码难以重用。
(3)Web应用最重要的性能是Web服务器的处理吞吐量,最常见的是使用每秒处理的请求数来进行衡量。
主要的性能和可伸缩性改进方法包括:降低Web服务器的处理负荷(将部分处理负荷交由客户端或数据库服务器去完成),以及应用负载均衡群集。
原系统中,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部署于同一台服务器上,虽然减少了部分网络传输开销,但单台服务器同时作为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会导致对服务器的处理能力要求过高,难以适应较大的访问量;原系统中,使用InProc方式的Session对象来完成跨HTTP请求的状态管理,导致系统无法部署于通常的负载均衡群集上。
另外,增加缓存系统也可大幅度提高应用的性能。
原系统基本未使用任何系统的缓存方式来提高系统的性能。
(4)Web应用中,提高可靠性的最基本的方案是应用负载均衡群集/故障转移群集。
其中,数据库服务器通常可使用故障转移群集(多机热备系统),Web服务器通常使用负载均衡群集。
原系统中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均未应用任何群集技术。
2.根据以上对系统体系结构的分析,对“网上相册”系统进行重构设计,改善其性能、可扩展性和可伸缩性,并使该应用可以部署于Web Farm上。
具体改进策略如下:, 用户验证交由独立的HttpModule完成,并应用策略模式,不但令WebForm 后端代码中无需加入用户验证代码,也使得系统可以灵活地配置用户验证策略,提高了系统的可测试性(因使用ACT进行压力测试时,真实的用户验证逻辑将大大增加测试脚本的复杂性,不便于利用录制的方式生成测试脚本)。
, 将Model组件中的CategoryModel和PhotoModel类的功能合并,提高内聚性;, 将输入验证功能交由WebForm上的Validator控件实现;, 将原由页面控制器完成的每个页面的输入处理/数据装载逻辑进一步分解成粒度较小的Action类,并应用反射工厂模式和Command-Chain模式,使之可以在配置文件中针对各个页面进行配置;, 将原先分散在不同的WebForm后端代码中的聚合客户端提交数据的逻辑改由前端控制器根据配置信息完成,既减少了重复代码,又提高了可测试性;, 将原有的与相片/相夹相关的业务逻辑代码(包括action类、Model类)均划分到一个Photo组件中。
新增加的业务模型类同样根据业务概念之间的内聚性划分为不同的组件;, 应用IoC模式,由前端控制器将Action类装载的(用于显示的)数据以数据集方式传递给x相应WebForm,使得Web组件与业务逻辑组件之间完全解耦,配合使用数据绑定技术,使得增加新的业务模型类时,无需修改WebForm后端代码,避免了对Web组件的重编译(只需修改.aspx文件即可);新增加的页面既可以放入Web组件中,也可以划分到新的表示层组件中;, 改进跨HTTP请求的状态管理。
自定义的跨HTTP请求状态管理方案,此方案需要自行编写状态管理代码,虽然增加了工作量,但效果较好。
, 在数据访问层和表示层均增加缓存机制,提高系统的性能。
类似于状态管理方案,缓存机制也必须考虑能否部署于群集系统中;, 数据库服务器使用两台服务器、两台光纤交换机和一台双端口磁盘阵列服务器建立一个双机热备系统,以提高数据库服务器的可靠性;, Web服务器使用两台或多台服务器构成一个基于DNS的负载均衡群集,一方面可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伸缩性,同时亦可提高Web服务器的可靠性。
3.使用Microsoft Application Center Test工具对重构前和重构后的“网上相册”系统进行测试,验证你的体系结构重构效果。
验证结果如下:浏览器同时连接数 1 2 1 2每秒平均请求响应数 638 308 712 370从以上图表的数据可以得出重构后比重构前的性能提高平均为15%.4.增加“好友管理”、“查看好友共享的相片”和“相片查询Web服务”功能.对原系统修改如下:增加的文件:BrowseFriendPhoto.aspx //浏览好友相片夹ListFriendCategories.aspx //列出好友列表ManageFriends.aspx //管理好友,对好友进行添加、删除ViewFriendPhoto.aspx //查看好友相片QueryPhotoService.asmx //相片查询Web服务增加的Action:LoadFriendsAction.cs //加载好友列表功能系统在重构前和重构后的可维护性的变化重构前重构后可理解性由于使用了页面控制器风格,故当系统功能较由于使用了前端控制器风格和反多时,控制器代码较为分散,不利于理解整个射工厂技术,系统结构清晰,功系统的构架设计和代码实现。
能模块化,便于理解和分析系统结构和代码实现。
可测试性可扩展性可伸缩性部署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