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会议..._《中华上下五千年》_原文_出处_内容

合集下载

盐铁会议名词解释

盐铁会议名词解释

盐铁会议名词解释第二次盐铁会议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月举行。

参加者有御史杨崇伊,户部侍郎夏同善、刑部侍郎高万同,以及北京大学堂、山东、湖南等省咨议局代表各一人。

会上针对“各国交战之际,未闻利用商民”的现象,进行了较深刻的讨论。

当时李鸿章、刘坤一反对停办铁路。

会后由于清政府力争,仍允许留下津榆、张唐、正太三条铁路作为国防筹款之用,其他路线则责成商办。

铁路与会者大都为与会的著名官绅商贾。

杨崇伊因与“重开会议”的《马关条约》签订密切相关,故被推举为会议总理。

这个会议没有达到目的。

在第三次盐铁会议上,提出在全国铁路分为两段:北路由直隶经山东至奉天;南路由江苏至安徽、江西至广东。

中路自山东至山海关,长江以北地区和辽东半岛地区交通均由中路承担。

设立交通银行、保险公司,创办电报、矿务,设立邮政储金汇业局,发行国家公债,设立外国租界,组织筹防公局,改定税制。

光绪帝对第三次盐铁会议所奏诸事基本采纳,同意宣布预备立宪。

6)罢矿权,设矿务督办公署盐课是盐政的主要收入来源。

清政府以各省引地内各场的分布情况划分引地,计有三十四个。

按照引地可否放垦分为上、中、下三等,即若干数量的额引应在每引一百斤以上者为上引,若干数量的额引应在每引九十斤以上者为中引,依此类推,多不过五六十引的额引称为下引,超过五六百引的额引称为上纲,每场课引六百斤或七百斤。

随着贸易的发展,全国各产盐区逐渐形成了产销区域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盐的流通包括盐场生产与运销。

生产与运销的分离,在广义上来说,就是专卖。

如果将运销区域也算在内,盐的流通范围又扩大了。

从狭义上说,即是食盐,也就是日常生活中食用的那种盐。

清朝的盐政是以运销为主的。

顺治元年( 1644年)规定引岸销售,江宁(南京)、淮安(淮阴)、扬州三大盐场每年运销淮盐万引,川陕滇等处每年运销西盐万引,销数不限,但每年必须运到一万引。

嗣后,盐课由运销转归各地厘税,而运销的数额又大大超过销数。

在全国实行分产、分销、分运。

《盐铁论》全文及译文

《盐铁论》全文及译文

《盐铁论》全文及译文一、本议第一1. 原文惟始元六年,有诏书使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良、文学语。

问民间所疾苦。

文学对曰:“窃闻治人之道,防淫佚之原,广道德之端,抑末利而开仁义,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

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

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

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

夫文繁则质衰,末盛则本亏。

末修则民淫,本修则民悫。

民悫则财用足,民淫则饥寒生。

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

”大夫曰:“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

备之则劳中国之士,不备则侵盗不止。

先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故修障塞。

饬烽燧,屯戍以备之。

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

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

今议者欲罢之,内空府库之藏,外乏执备之用,使备塞乘城之士饥寒于边,将何以赡之?罢之,不便也。

”文学曰:“孔子曰:‘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

畜仁义以风之,广德行以怀之。

是以近者亲附而远方慕义。

故善克者不战,善战者不师,善师者不阵。

修之于庙堂,而折冲还师于千里之外者,此之谓也。

今不示以仁义忠信,而示之以财利之末,敝所恃以事无用。

鄙人固陋,不识所谓。

”大夫曰:“往者,匈奴据河山之险,擅田牧之利,民富兵强,行入为寇,则汉室不安。

先帝兴义兵以征厥罪,遂破祁连、天山,散其聚,夺其肥饶之地,使之不能自食。

今之匈奴,大形见绌,亡逃远去,不敢南向而望。

夫仁人在上,为下所仰,犹子弟之仰父兄,宗族之仰宗子也。

匈奴久未和,数为边害,故兴盐铁之利,以奉边用。

今罢之,是纵虎归山,患必生矣。

”文学曰:“古者,贵以德而贱以力。

汤武之隆,不在乘舆。

桀纣之暴,不在炮烙。

故王者行仁政,无敌于天下,恶用费哉?今匈奴内侵,军吏无功,边民父子荷戈日久,望不见虏而死,空受其名,无其实。

夫边郡之士,闻烽举燧升,皆摄弓而驰,荷戟而走,望尘而拜,流涕而思,此诚报国之大义也。

历史趣谈历史的重要里程碑 盐铁之议及事件评价

历史趣谈历史的重要里程碑 盐铁之议及事件评价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历史的重要里程碑盐铁之议及事件评价
导语:盐铁之议盐铁之议,又称盐铁会议,是汉昭帝时,霍光组织召开的一次讨论国家现行政策的辩论大会,其本质是对汉武帝时期推行的各项政策进行
盐铁之议
盐铁之议,又称盐铁会议,是汉昭帝时,霍光组织召开的一次讨论国家现行政策的辩论大会,其本质是对汉武帝时期推行的各项政策进行总的评价和估计。

汉宣帝时,桓宽根据当时会议的记录,整理为《盐铁论》。

元狩三年(前120年),汉武帝擢用桑弘羊为财政大臣,实行盐铁官营等经济政策,虽然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但弊端百出,激起民怨。

始元六年(前81年)二月,经谏大夫杜延年提议,霍光以昭帝名义,令丞相田千秋、御史大桑弘羊,召集贤良文学六十余人,就武帝时期的各项政策,特别是盐铁专卖政策,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辩论。

同年七月,会议闭幕,取消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

盐铁会议的召开,对昭宣时期汉王朝的统治政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大权在握的霍光基本上坚持了汉武帝轮台罪己诏中所制定的政策,进一步推行“与民休息”的措施;而桑弘羊在政治上则受到一定的挫折,其所实施的官营政策也有所收缩。

盐铁之议的评价
盐铁之议的征兆参与人员之广泛、会议中讨论的自由度之高,都是汉代历史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盐铁会议的本质是对汉武帝时期推行的各项政策进行总的评价和估计。

桑弘羊代表了全面肯定汉武帝轮台诏以前各项政策,并希望继续推行这一政策:而贤良文学则代表了否定汉武帝轮台诏以前的各项政策,
生活常识分享。

屈原投江殉国..._《中华上下五千年》_原文_出处_内容

屈原投江殉国..._《中华上下五千年》_原文_出处_内容

屈原投江殉国【出处】本篇为《中华上下五千年》:东周列国时期【内容】战国时候,其他六个诸侯国常受秦国的攻击,于是楚国左徒屈原去另外五国游说,希望六国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

公元前317年,屈原的游说起到了作用,齐、燕、赵、韩、魏五国的国君来到楚国国都郢都,以楚怀王为中心结成了六国联盟。

有了联盟的力量做后盾,楚国的国力更加强盛,秦国再也不敢肆无忌惮地前来冒犯了。

为此,楚王对屈原十分倚重,内政外交上的许多问题都放手给他。

楚王对屈原的重用引起了楚公子子兰等贵族的嫉恨,他们于是常到楚王身边献谗言,污蔑屈原。

楚王听信了他们的话,渐渐削弱了屈原的权利,不再对他这么信任了。

楚国拉拢其他五国结盟,这件事成了秦国的心腹大患,秦国一直希望找一个突破口,毁掉六国联盟。

屈原和楚王失和,给了秦国机会,秦王忙找相国张仪商议。

张仪认为,六国里面,齐国和楚国最强大,只要把这两个国家的阵营拆开,那么其他几国就起不了什么作用了。

张仪想借楚国内讧的时机,亲自完成这场离间计。

秦王很高兴,给了他一批钱财和珠宝用来疏通门路。

张仪假装辞去秦国相位,交出相印,来到楚国。

他先去游说屈原,劝他放弃和另外五国的联盟,同秦国结盟,屈原不为所动。

张仪接着去拜访一直对屈原心存妒意的公子子兰,说:“楚王之所以宠信屈原,就是因为有六国联盟,只要六国联盟不存在了,那么,区区一个屈原又能怎么样呢?”这些话正中子兰的下怀,两个人一拍即合。

有了子兰的首肯,张仪很快就得到了楚国其他贵族的信任和支持。

通过子兰的引荐,张仪见到了楚怀王的宠妃郑袖。

张仪投其所好,献上一对价值连城的白璧,郑袖心花怒放,爽快地答应了张仪的要求,促成楚国和秦国结盟。

他们认为,只要楚怀王不再相信六国联盟的牵线人屈原,那么联盟就不攻自破了,只要六国联盟破裂,那么楚国就有了和秦国结盟的可能。

但是怎样才能让楚王不再信任屈原呢?他们想出一个办法:子兰带张仪去见楚怀王,张仪劝怀王说,和齐国等弱小国家结盟,不如和强大的秦国结盟,只要楚国愿意联盟,秦国可以把六百里土地送给楚国。

文景之治..._《中华上下五千年》_原文_出处_内容

文景之治..._《中华上下五千年》_原文_出处_内容

文景之治【出处】本篇为《中华上下五千年》:西汉时期【内容】文景之治发生在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

汉朝建立之前,社会一直处在秦朝的残暴统治和楚汉相争的动荡之中,导致社会经济衰退,百姓衣食无依。

汉朝建立之后,汉高祖、惠帝和吕后大力发展农业,恢复社会生产力,稳定社会秩序,加强皇权,这一系列措施给国家的安稳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文帝时期,全国田地税从十五税一下降到三十税一,最后全部免除了田租。

文帝主张和邻国和平相处,不轻易发动战争,给老百姓创造了安逸稳定的生活环境。

文帝还提倡节俭,并亲身示范,在他执政期间,宫中生活器具都是汉高祖时留下来的,他很少置办新衣服,出行车马一概不装饰华美的物品,宫中的被褥和垂帘也是朴素的图案,没有绣花;景帝还要求嫔妃在后宫养蚕种菜,减轻农民负担;不准郡国贡献奇珍异宝,禁止官员生活奢华,不许搜刮民脂民膏。

文帝采纳晁错的建议,重农抑商,多次要求百姓参与农业发展,他下令把全国百姓按劳动力的高低分级,分别给予不同的奖励,并开放一部分由国家掌管的山林河泽,按一定比例分给各家各户,鼓励和提高百姓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农业和副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生活必需品,例如盐、铁等的开发。

晁错还建议将内地一部分多余的人口迁移到边境城镇,分给他们田地和房屋。

这样不仅开发了边疆,提高了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还减少了国家对边境的支援,一举两得。

文帝还更改了一些律法,去掉了残酷的刑罚,使其变得更人性化,更符合百姓生活。

这些措施对汉朝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到了汉景帝执政时期,国家继续采用文帝的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的政策,并在这一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景帝多次下令全国劝课农桑,要求地方官员出台鼓励政策,吸引百姓从事农业劳动。

对于那些身处贫穷落后地区的百姓,景帝同意让他们迁往水土丰沃的地方,开垦农田,植树养蚕,如果分不到土地,还可以向国家租借。

景帝严令禁止官员雇佣劳动力从事非农业劳动,这条禁令一下来,贪官污吏都不敢压迫老百姓给自己做私事了,百姓们当然很高兴,一方面对景帝感激涕零,一方面更加努力劳动。

盐铁会议名词解释

盐铁会议名词解释

盐铁会议名词解释第一次盐铁会议:开始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

当时财政困难,而国家赋税增加,灾荒不断发生。

汉武帝接受大臣主父偃的建议,实行变法,打击富商大贾和官僚地主,建立国营专卖事业和盐铁官营制度。

武帝召集有关部门的官员商讨此事,许多大臣不同意实行新政,尤其是大将军卫青、太仆公孙贺和丞相公孙弘更是极力反对。

在群臣争论不休之际,会议的主持者会议主持者汉武帝也犯了难,以往皇帝犯了错,大臣们不敢正面指出,怕得罪皇上,而今皇上要改过自新,谁又肯站出来,提醒皇上呢?众大臣见没人肯吭声,便主动请求汉武帝采纳他们的意见,实行新政。

商鞅变法时期的“作法自令”“燔诗书而明法令”“秦民之国”,《盐铁论·殊路》指出:“国富之民,则其法必轻;法轻之国,其富必寡。

故百里之君尽利矣,而千里之主不知;千里之君尽财矣,而万里之主不与焉。

”汉武帝看到大臣们已达成一致意见,才最终实行变法。

不管你是何等身份,只要触犯法律,就可依法惩治,决不姑息迁就。

卫青是征战有功的大将军,但因为私吞战利品被判处死刑,其一家全被处死。

而李广却因为擅自做主出兵匈奴而被削去侯爵。

从中可以看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日益激化。

天下郡国云集长安城,势必造成粮食供应紧张,而这种状况与私人铸钱的泛滥更使得物价飞涨,市场混乱,民心不稳,“民无所错手足”,许多小商人破产失业。

当时,各郡国官府和郡国富豪们铸造钱币流通。

盐、铁、酒等,凡是贵重物品,都按品质高低确定售价,实行官府专卖。

经过四次盐铁会议,推行了很多变法措施。

第一次会议是在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主要目的是“除肉刑、禁奸邪、修废官、举贤良、厉风俗”。

第二次会议是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主要目的是“除十税一,开直市,盐铁酒专卖,颁行均输,平准于价,输平于山东西,而赋敛散,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第三次会议是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目的是实行“算缗”、“告缗”和“算、告、赏”等。

桑弘羊与盐铁会议

桑弘羊与盐铁会议

史志园地桑弘羊与盐铁会议文/马合振 西汉中期的桑弘羊,曾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富国名臣”(李贽语)和“第一理财家”(梁启超语),他的经济思想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桑弘羊是洛阳人。

洛阳地居天下之中,自从周公建城之后,由于特殊的历史和地理条件,这里一直商业发达,“商遍天下,富冠海内”(《盐铁论力耕》)。

汉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桑弘羊出生在这里一个“财累万金”的商人家庭,由于自幼耳濡目染,造就他突出的心算才能,因此13岁就得以进入皇宫,“为侍中”,成为皇帝身边的高级侍从。

汉武帝时期,连年战争消耗了大量财富,国库空虚,频频告急。

这时桑弘羊历任大司农、搜粟都尉、御史大夫等重要职务,加强了封建国家对重要经济部门的干涉和控制,主持实行了盐、铁、酒官营和均输、平淮、算缗告缗、统一铸币等经济政策。

这些措施由于注重实际效益,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有力的财政支援。

随着汉武时代的结束,桑弘羊的经济建树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

特别是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朝廷召集各地的贤良文学到长安,讨论盐铁官营等基本国策的利弊得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盐铁会议。

桓宽将会议论争的情况详细记载下来,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盐铁论》。

盐铁会议以地方豪富和儒士的代言人贤良文学为一方,以代表中央皇权利益的桑弘羊及其僚属为一方,对许多具体问题展开了争论,而其中贯穿始终的一个关乎全局的思想基调,则是双方的义利之争。

“义”表示某一社会的伦理规范,即道德标准;“利”主要指人们的物质利益,即经济价值尺度。

在先秦时期,儒家重义轻利,如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孟子说:“仪义而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

法家如商鞅、韩非则认为好利是人的本性,君主不可能靠思想教化来取消它,而只能利用它把人们引向农战,因而重利轻义。

盐铁会议上双方分别继承了先秦儒法两家的基本观点而展开激烈争论,《孝养》一篇最鲜明地体现了这种分歧,即孝养父母是应该重物质还是重礼义?文学首先说,孝养父母不一定尽供肉食和丝衣,以自己所有尽力而为就算尽孝了。

西汉盐铁会议:儒法之争的外衣

西汉盐铁会议:儒法之争的外衣

西汉盐铁会议:儒法之争的外衣西汉盐铁会议:儒法之争的外衣西汉始元六年(公元前81),汉武帝驾崩后的第六年,质疑他的声音已经此起彼伏,层出不穷。

辅佐汉昭帝刘弗陵的托孤大臣霍光召开了一次经济政策辩论大会,公开讨论盐铁酒类是朝廷专营还是私营,史称“盐铁之议”,又称盐铁会议。

到汉宣帝时,桓宽根据当时会议的记录,整理为《盐铁论》。

为什么会有盐铁会议?那就必须回溯到汉武帝时期。

西汉前期几代皇帝的休养生息,为大汉帝国积累了丰厚的资源。

到了汉武帝时期,刘彻开始向匈奴王庭发起挑战。

战争的成果是丰硕的,匈奴最终被迫迁徙远遁,不过十几年的对匈奴作战耗费巨大。

汉武帝即位的二十年便耗尽了先辈的积蓄,将西汉财政推向了奔溃的边缘。

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增加收入,导致盐铁由原来的民间私营改为朝廷专营。

经济政策的改变是有计划的,同时还需要能担此重任的人。

汉武帝是懂得知人善任,唯才是举的皇帝,那一时期各领域人才辈出,在军事领域有出身底层的卫青、霍去病,外交领域有匈奴战俘金日磾、张骞,文学领域有司马相如,经济领域有桑弘羊、孔仅和东郭咸阳,还有董仲舒、公孙弘、公孙贺、张汤、汲黯等,可谓是群星闪耀的时代。

推进盐铁官营政策实施的先是孔仅和东郭咸阳,后是桑弘羊。

桑弘羊确实是经济领域的奇才,一连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包括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币制改革、酒榷等一系列经济政策,这些措施大幅度增加了政府的经济收入,打击了民间经济势力,为武帝继续推行文治武功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但汉武帝的好大喜功,不仅造成了西汉的财政危机,还给西汉底层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激起了民怨。

在其驾崩后,对于武帝朝政策的批评随之风起云涌,这一颗一直被压制的地雷,随时有炸开的危险。

盐铁会议的过程为由谏大夫杜延年提议,霍光以昭帝名义召开,召集全国贤良文学六十余人,就武帝时期的各项政策,特别是盐铁专卖政策,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辩论。

同年七月,会议闭幕,取消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使得桑弘羊的政策一定程度的受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盐铁会议
【出处】
本篇为《中华上下五千年》:西汉时期
【内容】
匈奴问题一直是中原国家非常头疼的难题,汉朝自开国以来就和匈奴作战无数,汉武帝时期,两方对抗更是激烈。

连年出征已经让汉朝的国库日渐空虚,国家经济入不敷出。

汉武帝迫切想增加国家收入,可是又不能向老百姓施压,愁得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这个时候,桑弘羊向武帝请命,说他有办法帮国家渡过难关,还能支付军队开支。

汉武帝非常高兴,急忙问桑弘羊有什么好办法。

桑弘羊十分有经济头脑,他家世代经商,是洛阳城里最富有的人家,因此他小小年纪就耳濡目染,学到了很多生财之道。

虽然家中富裕,桑弘羊却没有继承家业,而是选择了当官,十三岁的时候,他被选为侍中进宫,随侍在汉武帝身边。

他告诉汉武帝,民间有很多赚钱的生意,比如盐和铁。

汉朝开国以来,煮盐和冶铁都掌握在地方富商手里。

盐和铁是百姓的日常生活必需品,所以这些商人的生意越做越大,渐渐地垄断了全国的盐铁买卖,也积累了数不清的财富。

桑弘羊建议汉武帝把盐铁买卖改为国家专营,这样一来不但能够控制地方富豪的势力,还能让国家的财政收入飞速上涨。

汉武帝批准了这一改革,还把桑弘羊提拔了好几级官职,最后,桑弘羊以御史大夫的身份掌握全国经济的发展。

汉武帝去世后,汉昭帝即位。

武帝临终前嘱托霍光和桑弘羊协助幼主管理朝政。

霍光和桑弘羊的思想观念有很大的差异,霍光推崇儒家思想,主张仁政;桑弘羊则推崇法家思想,因而两人在武帝时期就各自立派,水火不容。

而此时,桑弘羊的经济改革已经实行了许久,这期间霍光几次提出停止盐铁专卖,推行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让他和桑弘羊原本就紧张的关系变得更加严峻。

两个人争执了很长时间也没能达成共识,霍光干脆请来很多贤良文士,和桑弘羊那一派人召开了一次会议,专门讨论盐铁问题。

这就是盐铁会议。

在召开会议之前,霍光派出几位大臣走访民间,一方面寻找贤良之士,一方面调查百姓生活水平,希望掌握更多有利的证据来证明盐铁专卖的弊端。

公元前81年,从全国挑选出来的贤良文士来到长安,盐铁会议正式开始。

贤良文士认为盐铁专卖会导致百姓生活困难,而桑弘羊和丞相田千秋坚决反对废除盐铁专卖,双方由此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贤良文士提出,在盐铁专卖的过程中,有些官吏为了中饱私囊,故意抬高价格,或者降低质量,借此敛财,受害最深的一方当然是百姓。

有些官商的盐吃起来有苦味,百姓不愿购买,只好顿顿清汤灌水;铁器的价格贵,做成的刀具却连野草都很难割断,农民不得已只好用手把野草扯掉。

种种情况表明,盐铁专卖实际上是纵容官府从百姓身上搜刮钱财,应该停止盐铁等其他由国家管制的生产事业,让百姓来接管,才是真正的利国利民。

桑弘羊却认为,要想国家收入能够提高,必须牢牢抓住经济,否则王朝会逐渐衰退,外敌入侵时也没有反击的能力。

除了讨论盐铁,双方还针对当时的国家形势进行了辩论。

首先是匈奴问题,对待匈奴究竟是该求和还是用武力镇压。

贤良文士的意见是,求和比打仗要好,战争劳民伤财,不如采取和匈奴和亲的方式来缓解两国之间的关系,用仁义情礼来感化他们。

同时还要解除边塞城镇重兵把守的局面,真正做到与民休息。

桑弘羊一派不同意这个观点,他们认为匈奴生性蛮横不讲理,和亲只能保证一时,不能完全让匈奴归顺,严厉打击是保证汉朝安危最好的办法。

在选择治理国家方式上,两方的意见也不统一。

贤良文士提出,汉武帝末期的社会矛盾已经非常突出,必须采取缓和安抚的政策来平息百姓的怨气,以德治国,以仁治国,先礼后兵,这才是英明的做法。

桑弘羊一派则坚持主张以法治国,实行严格的刑罚手段,绝不给奸邪之人任何可乘之机。

霍光并没有参加盐铁会议,但他无疑是支持贤良文士一派。

虽然双方争论激烈,出发点都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可以这么说,双方在思想上存在差异,但目的都是一样的。

盐铁会议结束后,汉昭帝没有全部废除盐铁官营,而是禁止了一部分盐铁专卖,改革的幅度虽然小,对减弱地主和富商势力的影响依然存在,并且对社会矛盾有一定的缓和作用。

盐铁会议之后,汉朝的经济慢慢地开始恢复,霍光推崇的儒家思想进一步得到了统治者的信任。

粗略看来,盐铁专卖确实会给国家带来很多好处,不但能增加国库收入,还可以打击地方强权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用武力镇压匈奴也不失为一个保证国家安定的好办法,但在汉朝社会矛盾突出的时候,过分坚持这些政策只能让矛盾恶化,甚至有可能引发社会混乱,使得百姓对朝廷失去信心。

而贤良文士深知百姓疾苦,了解民间艰辛,所以他们推行的政策大多以缓和社会矛盾为主,对国家的管理有一定的帮助。

但是要清楚一点,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盲目地施行一种政策同样会对国家造成不利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