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三大文体常考知识点总结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三大文体常考知识点总结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三大文体常考知识点总结一、知识概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三大文体常考知识点》①基本定义: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中的三大文体就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记叙文就是讲述一个事情或者描写一些人物之类的文章;说明文是用来介绍某个事物或者说明某个道理的文章;议论文则是就某个观点发表看法并且进行论证的文章。

②重要程度:这三大文体在语文中考的现代文阅读理解里非常重要,可以说占了半壁江山。

如果这部分掌握不好,语文成绩肯定受影响。

就像一个房子的支柱,这三大文体的知识就是现代文阅读这个房子的重要支柱,如果支柱不稳,房子自然就危险。

③前置知识:需要有基本的字词理解能力,对语句的分析能力还有阅读一定量文章的基础。

比如说,要能读懂文章里的生僻字,理解复杂句子的意思等。

④应用价值:在以后的学习生活里,读一篇新闻报道需要用到说明文的理解方式,看一篇感人故事要用记叙文的理解方法,而评判一个人发表的观点时可能就得用上议论文的知识了。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这三大文体是现代文阅读理解这个大体系中的核心部分,记叙文偏情感和叙事;说明文偏知识的传授;议论文偏观点的论证,它们相互平行又相互联系。

②关联知识:和语句分析、词汇理解、修辞手法等知识紧密相连。

就拿记叙文来说,如果不理解修辞手法,就很难体会文中那些饱含情感的描写。

③重难点分析:- 记叙文:重难点在于梳理文章脉络,理解人物情感的细腻变化。

我当时读朱自清的《背影》,理解父亲的情感变化就费了好大劲儿。

- 说明文:难点是搞清楚说明对象的特征还有说明方法的作用。

像一些科技说明文里的专业术语多,会让人晕头转向。

- 议论文:掌握论点、论据和论证尤其重要也较难。

有时候我都分不清到底哪个是论点,哪个是论据了。

④考点分析:- 记叙文:在考试里经常考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文章主旨的把握、情节作用等。

- 说明文:考查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顺序等内容。

- 议论文:论点的概括、论据的选择与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比较常考。

中考语文最新复习说明文阅读(六大考点多种技巧)

中考语文最新复习说明文阅读(六大考点多种技巧)

中考语文最新复习难点06 说明文阅读(六大考点多种技巧)说明文在中考中出现的频率及所占比例都不及散文和小说。

从选材看,阅读材料大多来自课外,以前沿科学、社会热点、生态环境、自然现象、历史知识、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为主,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趣味性,特别是前沿科学、社会热点的比例不断加大。

从考查的内容看,对说明文内容的理解和写作思路的分析与归纳仍然是考察的重点,包括对说明对象的特点、功能、成因等方面的理解;涉及到纯知识性的内容一方面是逐步弱化,另一方面考查的角度在不断创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联系实际、推断预测等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试题,这类题目可能会涉及到其他学科、课外知识和社会生活等内容,要求考生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运用,越来越受到各地中考语文命题者的青睐。

从题型看,逐渐减少选择题的形式,而更多地采用主观题的形式,如填空和简答等,以增加对考生思维过程的考查。

从试题数量和赋分看,一般在2-4题,分数在8分上下波动。

考点一、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设题形式】1.这篇文章(或第×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请简要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3.给本文拟写一个能显示说明对象及其特点的标题。

【答题要点】1.分清说明对象。

(1)看题目。

有的标题直接表明说明对象,如课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这些都是事物说明文,标题就直接表明了文中要说明的事物,即说明对象。

(2)观首段。

题目没有表明说明对象时,甚至有的文章没有题目时,那么我们就要看文章的第一段,在第一段的结尾处往往会点出文章的说明对象。

(3)找结尾段。

有时文章标题与首段均找不出说明对象,作者会在文章的结尾处揭示文章的说明对象,所以要十分关注结尾段落。

(4)抓关键句。

有些说明文还往往利用一些段首的总括句或段尾的总结句来点明文章的说明对象。

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到这些句子,进而把隐含在文中的说明对象挖掘出来。

(5)归纳总结。

如果以上方法都不可行,那么这时候,只能研读全文,逐段分析、归纳、总结,最后确定说明对象。

说明文的知识要点、考点归类总结(非常详细)

说明文的知识要点、考点归类总结(非常详细)

一、几组概念的区别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引用、对偶、设问、反问、(主要)借代、反复、反语、通感(次要)2、表达方式:叙述——(有什么、存在什么)如:《苏州园林》中“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描写——(什么样子)如:《苏州园林》中“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盘曲嶙峋的枝干”说明——(是什么、特点、用途等)如:《苏州园林》中“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立场等)如:《苏州园林》中“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如:《阿长与<山海经>》中“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3、说明方法:引用——引述别人的话或看法,增强文章说服力。

列数字——能使读者对说明对象有准确的了解。

比如,说某同学个子“比较高”,这“比较高”究竟是多高,各人的理解可能相差甚远,所以不如说该同学身高1、76米来得明了作图表——除了准确外还更直观。

举例子——一般先介绍某种现象或某种道理,然后举具体的例子,增加可信度。

分类别——分类,是从特定的目的出发,按照一定的标准,通过比较事物各构成成分之间的异同所作的划分与组合。

一般有明显的语言标志“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打比方——等同于“修辞手法”中的“比喻”,同样为使事物更形象可感。

作比较——为了说明某事物的特征,可以把这个事物同另一事物作比较,在比较中更易于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一般有“比”、“相当于”、“与……相类似”等字眼。

例如,为了说明水的性质,可以拿它同冰比形状,同豆浆比颜色,同酒精比气味。

一比,就比出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

摹状貌——等同于“表达方式”中的“描写”,为了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清晰。

下定义——通过下定义,指出事物的性质特点,使它与别的事物区别开来。

作诠释——由于下定义要求很严格,所以有时用诠释的方法来阐明事物的某些特点。

中考说明文阅读常见考点与解题技巧

中考说明文阅读常见考点与解题技巧

中考说明文阅读常见考点与解题技巧一、常见考点: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二、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一)分类1.从说明对象: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思路: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2.从语言特征(语言表达角度):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详细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等,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性——用途、一般——个体、概括——详细、团体——局部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比方介绍工作步伐的文章。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题格式:本文利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层次性。

(第一空应该填详细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详细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正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例题:《看云识天气》的第三段利用了甚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使用了空间顺序,对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的形态、位置、预示的天气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三)说明的方法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打比方、列数字(据)、作比较、列(画)图表、摹模样形状、作诠释、引资料。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3.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把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罗列……事例,详细真切地说明了XX事物的××特点。

九年级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说明文阅读》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说明文阅读》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说明文阅读》知识点总结目标:(1)掌握说明对象的判断方法(2)掌握10种说明方法的判断及作用一、说明对象1.说明文通常分为哪两种?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 如何区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1)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可以是实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物;这种说明文旨在说明事物“是什么”、“怎么样”。

(2)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事物的内部规律性,这种说明文旨在说明事物“为什么”是这样的。

三、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1.举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引资料: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等。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目标:(1)掌握说明文的结构(2)掌握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一、说明结构说明文的常见结构有哪些?把握中心句和关键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总之”等即可判断文章的说明结构。

1.总分式:这种结构形式可派生三种情况,即总——分式、分——总式和总——分——总式。

2.并列式: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式平等并列的。

3.递进式:后边的说明是在前边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说明。

2024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 把握说明内容

2024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 把握说明内容

03 把握说明内容【阅读点拨】一、考题形式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文章从哪些方面来说明说明对象的特征或说明了有关事物的哪些事理?二、答题方法。

1.根据题目要求,从题目或关键词句中,捕捉、筛选和概括有效信息。

(1)直接筛选法:摘录文中的关键语句。

如全文的中心句、段落的中心句、段尾的总结句或承上启下的句子。

(2)综合概括法:有的段落没有直接表明中心的句子,需要综合全文的内容,总结段意,最后将它们归纳概括。

2.答题格式。

(1)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3)程序说明文:……操作(实验、制作)的过程。

概括要抓住主要内容,做到准确完整、简明扼要。

一般形式为:说明(介绍)了+说明对象+内容(特征、事理)。

三、答题举例。

1.叶圣陶《苏州园林》一文的第5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这就是本段的总起句,它概括(总说)了本段的主要内容。

2.《中国石拱桥》第9段说明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说明(介绍)了我国的石拱桥(对象)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内容)。

【进阶训练】一、基础过关。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21分)正确饮水,让身体更健康①2022年3月22日是第三十届“世界水日”,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五届“中国水周”,旨在唤起大众的节水意识,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同时也提醒我们每一个人健康饮水的重要性。

水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②水是人体重要的组成成分,是一切生命必需的物质,约占一个健康成年人体重的50%-60%.③水对于人体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人体内所有的生化反应都依赖于水的存在,同时水也负责将营养成分运输到组织,将代谢产物转移到血液进行再分配以及将代谢废物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水还是体温调节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帮助人体保持体温恒定,也起到润滑组织和关节的作用。

④人体缺水时,除感到口渴外,还会出现皮肤干燥、唇裂、无力、尿少、头晕、头痛等现象,严重时还会出现发热、烦躁不安等症状。

最新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最新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最新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说明文是中学语文考试中的一个重要题型,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技巧和
知识点对于提高语文阅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最新中考语文说明文
阅读常见的知识点汇总,供参考。

知识点一:文章主旨思路
说明文通常在开头明确文章主题,接着通过对事物的特点、原因、发
展等进行阐述,最终总结归纳出主要观点。

因此,阅读说明文时要注意把
握文章主旨思路,理清文章的结构框架。

知识点二:关键词句理解
在阅读说明文中,关键词句的理解十分重要。

关键词一般出现在文章
的标题、段首和句子中,是文章重要内容的体现。

逐一解读关键词的含义,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知识点三:事物特点分析
知识点四:原因和结果分析
知识点五:数据图表分析
一些说明文中会使用数据图表来对事物进行说明和分析。

阅读数据图
表时,要注意读懂图表的标题、坐标轴、单位和数据之间的关系,进而分
析图表中的信息。

知识点六:比较和对比分析
说明文常常会对两种或多种事物进行比较和对比,以突出它们的特点和差异。

在阅读中,要注意抓住文章中的比较和对比的要点,分析事物之间的异同。

知识点八:文中修辞手法
知识点九:有效阅读策略
在解答中学语文考试中的说明文阅读题目时,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阅读策略。

例如,可以先预览题目,掌握大纲要求;再带着问题阅读,有针对性地寻找答案;最后检查答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初三语文上册:【说明文阅读】4大知识点总结

初三语文上册:【说明文阅读】4大知识点总结

初三语文上册:【说明文阅读】4大知识点总结说明文是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文体,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事物的特点、原理、作用等进行解释和说明。

初三语文上册的说明文部分包含了很多重要的知识点,下面我将对其中的四个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说明文的特点1.针对具体事物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说明。

2.通过具体事例和实际数据进行论证,使读者易于理解。

3.通过对事物特点、原理、作用等的说明,使读者掌握相关知识。

4.采用客观、客观、科学、准确的表达方式,避免主观色彩。

二、说明文的写作结构说明文一般由导入、主体、结论构成,其中主体部分是最重要的部分,一般又分为几个段落,每个段落描述一个具体的内容。

1.导入:引起读者兴趣,导入主题。

导入部分是说明文的开篇之处,要引起读者的注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用名言、讲述故事等方式进行导入。

2.主体:对事物的特点、原理、作用等进行详细说明。

主体部分是说明文的核心,在这里对所要说明的事物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

可以按照系统性、分析性、归纳性、举例性等方式进行说明。

每一个段落可以围绕一个具体的内容展开,进行论述、分析和说明。

3.结论:对所说明的事物进行总结。

结论部分是说明文的总结,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

可以通过简要概括、提出观点或给予建议等方式进行结论。

三、说明文的写作技巧1.注重事物的特点:说明文的根本目的是对事物进行说明,因此要注重分析事物的特点,从而更好地进行解释。

要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特点,对关键特点进行重点阐述。

2.注意逻辑关系:说明文要具有逻辑性,要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论述,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文中所说明的事物。

可以通过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因果关系等方式来组织文体结构。

3.运用具体事例和实际数据:通过引入具体事例和实际数据,可以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和作用,使读者更易于理解。

具体的例子和数据可以起到直观的作用,有助于读者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4.注意语言规范和表达准确性:说明文是一种科学性强的文体类型,要注重语言准确性和表达规范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知识点一说明文的分类
1.按说明对象:说明文可分为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

事物性说明文是解说实体事物的形态、结构、性质、特征等的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

事理性说明文是阐释抽象的事理、本质、关系、规律等的说明文,如《看云识天气》。

2.按说明文语言特征:说明文可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

平实说明文,一般以平实的笔法,客观准确地介绍事物,具体科学、简明易懂;生动说明文则较多地采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生动、有趣,如《大雁归来》。

知识点二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1.说明对象,即文章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

明确说明对象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看文章说明什么事物或事理,二是看文章说明这一事物的哪个方面,我们既可以从标题入手,也可以从文章中归纳。

如《中国石拱桥》题目就是它的说明对象,而《被压扁的沙子》就需要仔细阅读原文,通过具体分析归纳,方可得出其说明对象为“恐龙灭绝的原因”。

2.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里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等)、成因(简单、复杂)、功用(用途)等方面。

知识点三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按事物发展过程的先后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

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成长过程,说明物品的生产程序和使用程序等常采用时间顺序。

具体有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等。

2.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物等静物一般按空间方位的顺序依次进行说明。

首先要确定观察点,俯视、仰视、远眺或近观,然后按一定方位,从前后、左右、上下、南北、内外、中心等方面来说明事物。

3.逻辑顺序:按事物、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进行说明的顺序。

一般事理说明文多用这种顺序。

常用的逻辑顺序包括以下六种: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由一般到个别)、从主要到次要。

知识点四说明方法及作用
1.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分类别:把事物的特征/事理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然后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事物的特征/事理。

4.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5.打比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事物的特征/事理说清楚,使说明更生动形象。

6.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7.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概括,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特征/事理。

8.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资料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9.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法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10.引资料: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使说明更有说服力;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逸事趣闻等,使说明更有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 知识点五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准确性、严密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在此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修辞手法的运用、描写、修饰性词语的点缀,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要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述要科学严谨,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明确无误。

2.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等词语。

知识点六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有三种形式:
1.总分式
(1)总—分:如《苏州园林》
(2)总—分—总:如《看云识天气》
(3)分—总:如《什么是生态系统》
2.递进式
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后面的在前面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

如《大自然的语言》,从物候现象到物候规律的认知过程就是典型的从现象到本质的层层递进式结构。

3.连贯式
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时间、因果、条件等关系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

注意:“总—分”式结构常用于从概括到具体或者从整体到部分的说明文;递进式结构多用于从现象到本质的事理说明文;连贯式结构多用于时间顺序的说明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