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读延伸题例说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延伸题讲评ppt

联系现实分析阐发
示例三: 宋清乐善好施,美誉远传。对待落魄一时的人,宋清“必
与善药如故”,最终“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所以虽有百 十坏账,但“不害清之为富”。考虑长远,其志不小,收益亦
大矣。然而当今社会这样的商人却是凤毛麟角,许多 商人急功近利,抱着“三天不赚,一赚三千”的想法, 为了使利益最大化,不惜以牺牲诚信,谋财害命为代 价,大到建筑领域的“楼脆脆”,小到奶粉市场的三 聚氰胺——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其利可远乎?即使 一时收入巨额不义之财,早晚会关门倒闭,利益断绝。 俞敏洪曾说过:只顾眼前利益一定会导致人生和事业 的失败。因此商人应时刻怀抱“望远镜”,谋求长远发展,
唯有如此才能创持久品牌,获持久利益。
联系现实分析阐发
示例四:
“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 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 清。”正是体现了宋清“取利远,远故大”的特点。 看到什么样的病人,宋清都和以往一样施药,这些 人一旦有成就,就会重重地报答宋清。我认为宋清 这种不计较蝇头小利,放眼于长远的做法非常有远 见。现在社会中,许多人为了小利益斤斤计较,致 使丢了长远的利益。我们应该学习宋清这种长远的 眼光。当你无私帮助别人时,总会得到回报。正如 宋清一样,不计较蝇头小利,放眼于长远利益。
联系现实分析阐发
示例二: 正如文中所言,宋清对待“落然者”,从不会
因其暂时的身份卑微而“以怠遇其人”,仍会“善 药如故”。如果受助之人得朝廷重用,必会“厚报 清”。清之考虑长远由此可见一斑。舍去眼前小利, 换来的是更大的利益。然而,先人深谙的为商准则 则在当今社会却屡遭践踏。从早年的苏丹红到近段 时间的毒奶粉,从令人作呕的地沟油到触目尽心的 黑心棉……一个个被揭露的违法事件,正是商家急 于获取眼前利益,作茧自缚的结果。如果他们懂得 像宋清般做长远打算,脚踏实地地营造良好的企业 形象,一定会得到更大的利益。无论古代还是今天, 为商之道都应如宋清般放眼长远啊。
高考语文 复习阅读延伸题方法总结及练习方法总结及练习

示例
文中唐邕两次进谏都取得了成功,除了因为 他有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有勇气。当皇 帝酒醉言曰要杀范洪时,全朝只有唐邕有勇 气出来直言进谏。在军人负担重时,亦只有 他有勇气进谏,使军人减负。如果他没有勇 气,这一切便都是空谈。观唐朝盛世,魏征 是一位大功臣,他直言进谏,是唐太宗如得 明镜,得以自省。若他没有勇气,便不敢直 言进谏,那又怎么会有盛唐之景呢?所以勇 气,是成功的基石,在现下,我们亦应拿出 勇气,不畏艰险,迈出脚步,走向成功!
作 业
唐邕两次直言进谏都 得到了皇帝采纳,这引发 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结合现实,请谈谈你的认 识。(不少于200字)
示例(10分) 唐邕两次直言进谏均得到了皇帝的采纳,皇帝听取他 的意见,才能做到赏罚分明,治国有方。我认为,执 政者应广开言路,善于采纳意见,才能更好地处理国 家事务。齐王听取了邹忌的进谏,广开言路,才能使 “燕赵韩魏皆朝于齐”。魏征直言进谏,皇帝采纳, 以规范自己的行为。楚王听信佞臣,不善于纳谏,放 逐屈原,自己也落得个首身异处的下场,这也是不纳 谏的后果。在今日的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 听证等制度使执政者更好地从人民当中获得意见,因 为有此制度,才能使得代表们积极发言,从各个角度 提出尖锐的意见和良好的建议,我们的国力也因此逐 渐强盛。因此,执政者需善于采纳意见,才能更好地 治国。
练
秋晚登城北门
习
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①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②。
注:①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②梁州:南
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大散关就在此地,诗人曾在这
里驻守。
梁启超称赞陆游“亘古男儿一放翁”,请根据 这首诗的内容概括陆游的“男儿”本色,并联系你 的阅读积累或社会现实,谈谈你对“男儿”的认识。
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延伸模拟

北京市高考文言文阅读延伸模拟题合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阅读延伸题。
黄道周,福建人。
家贫业农,事亲以孝闻。
天启间入翰林。
时在翰林者,多雍容养望,道周乃作《矫轻警惰文》以讽之,同列皆钦重焉。
辽事方急,毛文龙自诩镇江之捷,当关①者欲藉之收觉华岛,渐图河西。
上其议于朝,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
已而,文龙卒无成。
魏忠贤②用事,道周拂衣归。
崇祯元年,起原官。
明年,辽督袁崇焕杀毛文龙。
道周固策文龙不足恃,至是,独抚膺谓关门之祸自此始。
无何,后金兵大入,薄京师。
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
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
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上疏救之。
疏入,上大怒,降旨切责。
道周不挫,复疏言:“养兵多年,物力已殚。
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徒隳士气,而伤大体。
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
一当荷戈,燎原扑火,此臣所大愿也。
”上益怒,竟削籍。
然龙锡亦竟减死。
九年擢右中允。
时首辅温体仁以为灾眚兵戈,皆群郡邑无状所致,非重治无以惩,屡起大狱。
而上以为能,益信之。
道周上言:“天下神器,为之有道,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
龌龊琐人,何足共图大计乎?”体仁衔之。
既负重名,天下望以为相。
是时杨嗣昌夺情③,用为兵部尚书;而宣大总督卢象升丁艰④,嗣荐陈新甲代之,亦自丧中起复。
道周儒者,念国家即乏人,奈何数以墨縗从事,贻后世笑,慨然思论之。
上竟相嗣昌,道周不与焉。
上素知道周学行,以其性偏执,非救时相。
十七年,北都陷。
唐王用为吏部尚书,郑芝龙跋扈,道周引祖制抑之。
有隙,自请出驻广信,芝龙龁之,无兵无饷,兵溃被执,至南京死焉。
【注释】①关:指山海关。
②魏忠贤:明末太监,弄权误国,崇祯登基后自缢而死。
③夺情:封建时代官员在服丧中因国事需要被国家要求停止服丧,继续为官。
④丁艰:古代称遭遇父母之丧为丁艰,也称丁忧。
【阅读延伸】明崇祯帝认为黄道周“性偏执”,不是能够挽救时局的人。
清乾隆帝却认为黄道周“立朝守正”,是“一代完人”。
高考阅读延伸题例说

以就一篇文本设题 , 也可以就两篇 文 本进行比较性设题 。阅读延 伸的设题 角度是 灵 活的 、多 变 的。但 总而 观 之, 有如下几种 常见类型 : ( 一)语言鉴赏类—— 品味文本 的词句 ,是阅读 、理解 、鉴赏 的 一 项 重要内容。词句的理解 、 鉴赏 ,主要 是词句表达效果 的鉴赏 ,而词句的表
如李 巧妙地将 自己的愁情融人 “ 一
情感。例如 :
新城道 中 ( 二首选 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 ,吹 断棒 问积雨
江春水”…样 。可见 ,何时用 “ ” 雅 抒情 ,何H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 头初 日 挂铜
达效果又往往决定于所要表达的思想
些农村 人熟悉不过 的俗字 ,来表达 自 己渴 回归田园盼急切心 情。其次 , 运用 比喻贵在奉体和喻体之问的形似
和神似。 时婀过天晴 , 作者带着高
兴的心情 上路 ,远见 白云朵朵 ,恰似
洁n柔暖的绵 帽,渐升的朝 阳挨近树
梢, 像 ・ 面又 又亮 的铜锣 。信 手 拈来 的比喻 ,融入了诗人的乐情 ;正
道 “ 阅读 延伸 ”设 题 的位 置是 动 态
读延伸 。前一个 “ ”指代的是司 对此
敝 槭
自
特 级 教 师 三 人 行
伸可以就思想内容方面设题 ,也可以 就 艺术技巧方面设题 ;可以就语言方
面设题 ,也可以就形象方面设题 ;可
他出巡 所 见农家 春耕 的图景 ,故 用 “ 絮帽” “ 铜钲 ”这 些乡民们 习见 的 物 象作 比 ,表达 自己乐 民之 乐的情
了解 “ 阅读 延伸” 的设题 位
高考阅读延伸题的答题方法

11.在农山之上,子路、子贡和颜渊各言其志。请从中选择 一人之志,作出评价。(200字左右)(10分(海淀期中)
子路之志是于战争之时挺身而出,为国杀敌斩将, 以一当十。勇哉!//我认为从子路勇气中显露出 来的,是他在祖国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勇于担当民 族兴亡之重任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华夏民族 正是从不缺少子路这样的勇者才得以在五千年来 内忧外患不断中茁壮成长自立于世界的舞台之上。 岳飞战场上的横刀立马让敌人闻风丧胆再不敢轻 易进犯中原,戚家军钢铁之师的舍身抗敌让百姓 安居乐业。//可见子路之勇非匹夫之勇,乃是勇 于承担的爱国爱民精神的体现。(10分)
阅读延伸题要点
阅读延伸题
1.读懂作者,了解作者 的深层意图; 2.读出自己,阐发自己 的感受。
解答探究性阅读题,其实就像 在写一篇小作文,行文的结构 ; 3)总结点题。
阅读延伸题
200字,实际上就是6--8句 话。在作答之前,应当首先 明确这6到8句话都写些什么。 因此,考生下笔之前当有全 局意识,做好规划。
作者说“其实,只要活着, 在我们身边时刻都有美妙的 东西存在;其实,只要真心 看待身边这些美妙的东西, 并能融为一体,我想,我就 能好好地活着了。”这句话 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 (200左右)(10分)
作者说:“越是刻意地去 追求,越是达不到。”请 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实际,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 感悟。(不少于200字) (10分)
例1.《沧浪亭记》的作者苏舜钦在 仕途失意后转而寄情山水,安于 冲旷。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请谈一谈。 1、表达中心论点(回应题干): 我认为人在遭遇挫折时,可以在 大自然找寻心灵的归宿,暂时忘 却人世间的纷纷扰扰。
2、结合原文应答:
这就是苏舜钦所说的“必外寓于物 而后遣”,他在仕途受挫后也是在 沧浪亭的美景中找寻精神寄托的。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散文阅读——拓展与延伸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散文阅读——拓展与延伸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与稻田重逢谢枚琼①儿时记忆里,散布在村子里的每一块稻田,都像家里的孩子一样,有自己的名字。
村里人的心思似乎都扑在稻田里,唤起孩子的名字,一贯粗嗓门,而说到稻田呢,开口闭口则是“俺家的长丰大丘”“屋门口的三湾丘”……完全是一副温柔的声调。
②老家地处丘陵地带,稻田呈现出极不规则的形态,大小不一。
村民往往按其形状和所在地,给一丘丘稻田命名。
三角形的就叫三角丘,荷叶状的就叫荷叶丘,那丘最大的田,叫长丰大丘,弯弯曲曲的,就叫大湾丘。
从荒地上挥汗如雨地拓出几分田来的,那就叫新开丘好了。
稻田像个碗,装着村子绵长的日子。
③站在老屋门槛外,一抬眼就能看到长丰大丘。
长方形,规整,足有五亩三分,这样的大田在村里可不多见。
大丘的上面就是椿树塘,只要塘里有水,这田的收成就不愁了,所以叫它“长丰”还真不是没来由的。
一脚踩进黑油油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痒滋滋的感觉从足底直抵心里头。
长丰大丘以前可是谁家都想耕作的一块田。
分田到户时,爷爷靠运气抓阄分得了长丰大丘,高兴得不亚于中了头彩,一天里少不了要去田边转上几趟。
④田是好田,爷爷亦是种田好手。
一年两季里,稻子穗穗金黄饱满。
⑤几年之后,村里对田地进行调整,长丰大丘被后辈新初分去了,爷爷那时已八十高龄,虽种不动长丰大丘,却为此郁闷了好一阵子。
他还是喜欢每天到田边去转悠转悠,回来后唠唠叨叨,无非是新初那小子还不知道这几天要治虫哩,田里又要薅草了……⑥自上世纪90年代起,外面的世界越来越精彩,村里的年轻人如新初,大都加入打工的行列南下北上。
一片热闹声中,稻田的名字逐渐变得暗淡。
起始,两季稻改成一季,后来有的田连一季也不种了,任其杂草丛生。
椿树塘多年不曾清淤,塘堤也日渐破旧。
爷爷过世后,父母随我住到了县城。
长丰大丘,以及那些曾被村里人视为命根子的稻田,在我脑海里渐渐淡去。
母亲偶有念叨,今天怎么了?父亲接过话题:“现在种田的政策多好啊,不用交税,还有补贴。
北京高考诗歌阅读延伸模拟

北京高考诗歌阅读延伸模拟一、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阅读延伸题。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①作·叶梦得②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
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
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
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
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
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
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③。
【注释】①八公山:淝水流经这里,在此曾发生淝水之战。
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丞相谢安(号东山)命其弟谢石、侄谢玄率兵应战,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②叶梦得:南宋词人,主战派,此词写于他被主和派排挤出朝期间。
③桓筝:谢安晚年被晋孝武帝疏远,一次陪帝饮酒时,其旧部桓伊弹筝助兴,唱《怨歌行》,谢安闻之流泪,武帝也面有愧色。
【阅读延伸模拟】有词评家说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叶梦得的这首词颇具豪放之风,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如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刻画、情感抒发等),对这首词的豪放风格加以赏析。
(200字左右)(10分)【示例①】景物描写角度→:叶梦得的词作《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虽然核心写一“迷”字,但颇具“豪放之风”。
词中正面描写景物的笔墨虽然不多,但在孤城环水、岸草凄迷的境况下,词人却描绘出了“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的景象。
试想,由淝水之战到南宋偏安已近千年,而作为当年主战场的八公山,断崖刀劈剑斫般矗立,那些曾令强敌草木皆兵、胆战心惊的草木依然呈现出峥嵘气象,千载以下,一股英雄豪气凝聚荡涤其间。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股豪迈气概也凝聚在词人胸怀。
其余“沸浪骇奔鲸”“漫云涛吞吐”等想象、衬托的景物描写也都毫无柔媚之态。
看来,这首词也真“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断崖草木,遥拥峥嵘”啊!【示例②】人物形象刻画角度→:叶梦得的词作《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虽然核心写一“迷”字,但颇具“豪放之风”。
高考语文 《总想为你唱支歌》阅读延伸题课件

2+0+2+0+1+1=6
第十七页,共17页。
0+0+1+0+0+1=2
第四页,共17页。
从幼儿园起由于家庭原因我就在幼儿园住着,自
己(zìjǐ)要照顾好自己(zìjǐ)的日常生活,所以长大以
后更加的独自自理能力也相对没有住过校的同学更
好一些。自身所②处的环境会对人有很大的影响,正
如文中所说,如果把我们这些温室的花朵放到大西
北恶劣的环境中去,相信我们为了生存,会发挥潜
1+1+2+2+1+1=8
第十三页,共17页。
文中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大西北那种条件艰苦
的地方生活过,就能让不坚强的人学会坚强。”②
就是困难能使人成长,使人坚强。①刚刚过去的军
训就像是一个困难,生活中我们都是生活在优越
环境中的人,一点苦都吃不了,可去军训之后,
我发现我长大了,变得比以前更加坚强了,也许
所举例子偏离(piānlí)观点,也不符合原句的寓意。
2+0+0+0+0+1=3
第七页,共17页。
大西北这偏远的地方,人烟稀少,环境也相当的 不好。而“长不大的孩子”去过了那里之后,学 会了自主、自强、自生。锻炼了自主能力,使他 们吃苦耐劳,也便会长大了。而在②实际生活种, 像根们北 本 带京不到这懂那种得里大吃去城苦体思一市,验路致的也生混,孩根活乱偏子本,(离h,就感ù句都没受n子lu是吃到的àn在过生理),蜜苦活解观罐,也。点里应有前泡该不后大将顺不的他的, 一面,使他们体会现在②的生活,反省应如何保护 我们(wǒ men)现在的环境,珍惜眼前的事物,并 发奋图强,长大后帮助那里的人们过上好日子, 使那里重新富有生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阅读延伸题例说随着北京地区实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2010年全国高考北京卷出现了“阅读延伸”试题。
这是一种全新的开放性题型,意在鼓励学生个性化答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种题型最显著的特征是答案的多元化,不唯一;但是,开放性试题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
考生如果违背题目主旨和问题导向,所答牛头不对马嘴,同样不受阅卷者的欢迎。
因此,在复习这类题型时,丁解其设题的位置,把握其基本特点和要求,熟习其常见类型,明确其显性和隐形要求,有针对性地加以训练,就可以大大提高答题的质量和效度。
一.了解“阅读延伸”的设题位置在北京试卷中,阅读共有四部分:文寄文阅读,古诗鉴赏,现代社科类文阅读,现代文学作品阅读。
根据北京卷《考试说明》规定,第一道阅读延伸题拟在文言文阅读或诗歌鉴赏后边设置,第二道阅读延伸题拟在现代社科类文阅读或现代文学作品阅读后边设置,分值各为10分;都要求用不少于200字作答。
由此可见,两道“阅读延伸”设题的位置是动态的,不固定的,可能古诗文阅读后和现代文阅读后各占一个,也可能同时出现在古诗文阅读后或现代文阅读后。
但笔者以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考生胸中要有东西,笔下要有功夫。
二.把握“阅读延伸”的特点要求“阅读延伸”是一种新题型,它有别于话题小作文,也有别于一般的阅读理解题。
话题小作文只是提示议论范围,可以不联系文本;一般的阅读理解题,则只要求紧扣问点,紧紧依托文本的内容和特点作答即可。
而“阅读延伸题”的基本特点有两个:其一,它要求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进行体察、阐发与评价;侧重于读懂作者。
例如:设题:(原文略)在上述文言阅读材料中,田横杀身不辱,司马迁对此高度评价,并遗憾没有人为他画像,现代画家徐悲鸿先生创作了油画《田横五百士》,表彰田横及其部属。
对此你是否认同,为什么?答题不少于200字。
(10分) 题解:这道题属于鉴赏评价式阅读延伸。
前一个“对此”指代的是司马迁的高度评价,后一个“对此”指代徐悲鸿的画画儿表彰。
问点有两个。
一是“对此你是否认同”,二是“为什么(认同或不认同)”。
考生首先要搞清楚“司马迁的高度评价”与“徐悲鸿的画画儿表彰”之间的关系;然后就认同或不认同分层次进行评价、阐述。
参考示例:我对司马迁的评述和徐悲鸿的创作高度认同。
[角度一]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田横及其部属杀身取义,表现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
文天祥诗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田横及其部属拼将一死,千秋仰慕,带给后人无穷的正义力量。
[角度二]同马迁慨叹没有人为田横画像,可见徐悲鸿创作《田横五百士》正是由于太史公的感召。
同时,画作创作于日寇步步进逼、全面抗战的前夕,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它极大的鼓舞了人民的斗志。
总之,田横及五百士生为人杰,死为鬼雄,是中华民族守义不屈的代表。
[收结]答题思路:首先表明态度(总领)→依据文本意蕴和自己的阅读理解,从不同角度和层次作评价阐发(分述)一紧扣论述,表明观点(总结)其二,它要求考生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进行思考、领悟与阐释;侧重于读懂自己。
例如:设题:(原文略)文章最后,作者抒发的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天天争分夺秒,岁岁年华虚度”的感慨,你是否认同?为什么?答题不少于200字。
(10分)解题:这道题属于认识感想式阅读延伸。
作者的感慨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天天争分夺秒,岁岁年华虚度’”;考生对此须表明态度,可以认同,也可以不认同。
这并非关键,关键是要根据文义和自己的生活积累摆出足够的理由。
参考示例:我认同作者的看法。
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生活中,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工作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的价值取向也更加功利。
正如古人所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不少人天天争分夺秒的赚钱,俨然成了机器。
他们无暇探视自己的父母,陪伴自己的妻儿,聚会自己的同学朋友;他们无心欣赏花的美艳,鸟的啁啾,冬雪的祥瑞圣洁;一言以蔽之,他们日渐失去了对自然风物和社会人情的感知。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虚度。
人们啊,只知挣钱――花钱――挣钱,从来也没有想到真正地去生活――享受――生活。
这是多么可悲!也是多么可怕啊!答题思路:表明态度一依据文义和自己的生活经验,阐述理由_扣住题意,概括总结。
至于阅读延伸的要求,记住“七个要”就行了。
一要扩展开放;二要基于文本,而又不拘泥于文本;三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四要言之成理;五要有个性化的新见解,新发现;六要表达角度明确,层次清晰;七要语言表述顺畅。
三.熟习“阅读延伸”的不同类型从命题者的设题角度看,阅读延伸可以就思想内容方面设题,也可以就艺术技巧方面设题;可以就语言方面设题,也可以就形象方面设题;可以就一篇文本设题,也可以就两篇文本进行比较性设题。
阅读延伸的设题角度是灵活的、多变的。
但总而观之,有如下几种常见类型:(一)语言鉴赏类――品味文本的词句,是阅读、理解、鉴赏的一项重要内容。
词句的理解、鉴赏,主要是词句表达效果的鉴赏,而词句的表达效果又往往决定于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例如:新城道中(二首选一) 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酉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注]此诗是神宗六年春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于赴新城道中所作。
铜钲:铜锣。
西崦:西山。
饷:犒劳。
设题:对这首诗第二联的评价,存在不同看法。
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卷十四云:“三四(句)颇拙耳”;清人纪昀也认为这两句中的“絮帽”“铜钲”的比喻太俗气――“究非雅字”。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以你所熟悉的古诗词作品为例,写一段赏析文字谈谈自己对“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中比喻运用的评价。
要求;观点鲜明,分析深入,表达得体,200字以上。
(10分)题解:本题要求考生就苏诗的三四句表达的“拙”与“巧”,即三四句比喻运用的“俗”与“雅”问题,发表已见,考生可以赞同古人的见解,更可以唱反调,关键是要有足够的理由,此其一。
其二,考生还要以自己熟悉的古诗词作品为例,作横向联想;而所举古诗词之例,也应是运用比喻的句子。
参考示例:对方回和纪昀的评价我不敢苟同。
首先,做诗用“雅”字还是“俗”字,须由诗人抒情达意的要求而定。
苏东坡的这首词,写的是他出巡所见农家春耕的图景,故用“絮帽”“铜钲”这些乡民们习见的物象作比,表达自己乐民之乐的情怀。
陶潜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取的也是“羁鸟”“池鱼”这些农村人熟悉不过的俗字,来表达自己渴望回归田园的急切心情。
其次,运用比喻贵在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形似和神似。
当时雨过天晴,作者带着高兴的心情上路,远见白云朵朵,恰似洁白柔暖的绵帽,渐升的朝阳挨近树梢,活像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锣。
信手拈来的比喻,融入了诗人的乐情;正如李煜巧妙地将自己的愁情融入“一江春水”一样。
可见,何时用“雅”字抒情,何时用“俗”字达意,苏轼不愧是行家。
答题思路:紧扣题旨,亮明态度→依据文义和自己的生活经验,阐述理由一依据命题要求和自己的知识积淀,作横向论述一回扣题意,概括总结。
(二)艺术技巧类――艺术技巧几乎是古今文章阅读必考的内容。
经常考到的有:联想、想象、比喻、拟人、对比、夸张、排比,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正面表现、侧面烘托、运用双关等等。
鉴赏艺术技巧一般既要结合“手法”分析,又要结合情感、主题来理解。
例如:终南山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入宿处,隔水问樵夫。
[注]太乙:终南山主峰。
天都:天帝所居之处,此指长安。
分野:古代以星宿分野,凡地上某一区域,都划在星空某一分野之内。
此句说中峰成为分隔不同州郡的分界。
设题: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评价。
“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有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沈德潜却认为“今玩其语意,非寻常写景可比”。
综观全诗,作为整首诗的有机组成部分,尾联“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有何妙处?写一段赏析文字谈谈你的看法。
不少于200字。
(10分) 题解:本题就古人两种相左的评价,让考生发表见解。
从命题人的指向来看,要求谈尾联的“妙处”,即明确要求考生从正面谈“尾联”与全诗和谐统一的“妙处”;如果考生从尾联“与通体不配”的角度去谈,就不合题意了。
参考示例:尾联看似与前三联不统一,实则妙绝。
首先,由于终南山高大雄奇,连绵辽阔,山中白云缭绕,风光奇异,这让诗人流连忘返,在山间游赏,不觉天色已晚,自然要打探投宿之地,于是便隔着涧水询问樵夫。
其次,“投”者“问”者是谁,正是诗人自己,说明“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
其三,我之所以留宿山中,也许想明天再游,侧面写出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
其四,诗人为何问“樵夫”而不问“采药人”呢?因为在高大寂静的终南山中,树林阴翳,云雾弥漫,游人罕见。
樵夫正在砍柴,诗人循声辨向,便发现了樵夫,便推断附近必有“人处”,于是向樵夫询问何处可投宿。
这样的结尾,恰与通体相配,且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妙哉!答题思路:紧扣问点,表明看法(总)→结合作品实际,阐述理由所在(分)→回扣题目,强化观点(总)(三)形象鉴赏类――文学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自然景象。
人物形象,可以指作品中所刻画的人物,也可以指作者自己;自然景物,则主要指作者表情达意所选择的物象。
形象鉴赏,必须要与作品表达的情感密切结合。
形象鉴赏,一般是对形象本身及其意义的认识和评价。
例如:一剪梅(南宋)刘克庄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束?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
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
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注:实之:王迈,字实之,刘克庄好友。
束?(yun):捆乱麻做火把。
元:通“原”。
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设题:这首词刻画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请选择其中的一个,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不少于200字。
(10分) 解题:这首词要求对人物形象进行鉴赏。
本词中的人物形象有作者刘克庄及其好友王迈两个。
考生可就自己喜欢的那一个进行鉴赏。
鉴赏时,要结合词作的具体词句谈理解,不宜空泛分析或几近标签似的评价。
参考示例:本词中的刘郎,的确性格鲜明,给人以挥之不去的深刻印象。
首先,刘郎是个不避艰辛之人。
挑着诗囊,束?夜行,天寒路滑,连马蹄都冻僵了,其艰辛之状可想而知。
此时的刘郎与在风雨中“竹杖芒鞋”行路的苏子瞻颇为相似。
其次,刘郎是个爱书如命之人。
当时寒气逼人,而他却毅然“抛了衣囊”,只挑诗囊,在诗人心目中,衣物抛弃日后可以再买,书籍不可须臾离开自己。
这一细节,刻画出一个嗜书如命的读书人形象。
其三,刘郎是个豪爽狂放之人。
他与王迈在风亭告别,一扫“执手相看泪眼”的缠绵,而是“酒酣耳热说文章”,其气氛之热烈,兴致之高涨,情绪之激越,历历如在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