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8昆明文明街历史街区保护的僵局

合集下载

市场需求下的昆明文明街历史街区遗韵传承研究 储帅

市场需求下的昆明文明街历史街区遗韵传承研究 储帅

市场需求下的昆明文明街历史街区遗韵传承研究储帅摘要:历史街区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下已经遭到了大量的破坏,在市中心的老街区更不多见,昆明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就是“老昆明”最后的记忆。

如何对历史街区进行改造,做到既传承了其原有的遗韵精髓,也发展了商业,是一直困扰着政府和开发商的问题。

本文以昆明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从政府、市场需求入手,对其文态、形态、生态和业态进行探讨,以达到将城市记忆、文化片段、生活场景、商业空间有机融合。

关键词:市场需求;遗韵传承;文明街;历史街区一、背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遭到拆除破坏,很多城市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开发,但多是拆除重建。

昆明城也不例外,历史街区一个接一个被拆除重建,尤其中心城区,就只剩下文明街片区。

单从钱王街来看,只是一条商业街,没有文化、没有特色,不仅破坏了历史街区原有的韵味,也吸引不了顾客,老昆明人不买账,年轻人更不买账。

如何传承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遗韵,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概况(一)历史沿革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城市的活史书,以历史建筑为载体,向人们陈述着一个城市历史的厚重。

昆明市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是昆明城内仅存的老街区,是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上溯到大理国时代,文明街片区就已经存在了,后经元、明、清、民国直至新中国建立的今天,饱含了900多年的历史沧桑,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

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在现昆明市盘龙区景星街以北,正义路以西,五一路以东,华山南路以南大约占地21公顷的区域。

现在我们所看到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整体格局是从清朝康熙年间(公元1683年)云贵总督在此建署衙,以及随后重建文庙(公元1690年)而逐步形成的。

至此200多年文明街片区骨架没有太大变化[1]。

(二)商业价值分析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紧临南屏街、正义路中心商业片区,目前景星街、光华街富有商业活力,其他街道正进行商业改造。

文明街历史街区的更新和保护

文明街历史街区的更新和保护

文明街历史街区的更新和保护摘要:保护具有城市特色的历史街区在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显得异常的重要,不仅仅是因为所拥有的文化价值,同时还是一座城市历史的印记。

总结当前国内外历史街区更新和保护模式,在宏观上提出文明街历史街区的更新和保护策略,为文明街历史街区的复兴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历史街区更新保护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continuously advancing modernization today, protecting historical district which has characteristicsis very important,not only because of the culture value,but alsoit has a city’s history.Summary of the current historical district renovation and protection mode whatever home and aboard and put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about WenMingjie historical district renovation and protection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revival of WenMingjie historical district.Keywords:Historic districtupdateprotect一.绪论1.1研究背景城市是在特定时间、空间背景下形成的,主要由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城市环境要素三类组成。

由于每个城市经历的时期不同、外部环境各异,也形成各自不同的地域文化,因此构成城市的要素也各不一样,在各类型要素之中,最突出、最典型的要素即为城市特色。

以前由于交通欠发达,信息闭塞,各处形成不同的较为稳定的社会结构对,因此,出现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地域文化,不同城市之间也因此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但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交通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传统的时空观念发生了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模式和审美情趣逐渐趋同,城市空间和建筑形式逐渐趋同,导致构成城市特色的一些因素也逐渐趋同,城市地域特色正在逐渐消失。

由“城市双修”再看昆明——苏黎世合作老城保护方案

由“城市双修”再看昆明——苏黎世合作老城保护方案

由“城市双修”再看昆明—苏黎世合作老城保护方案高雪梅 周 杰 周 浩摘 要:在政府推动“城市双修”的背景下,回顾了始于1996年的昆明与瑞士苏黎世在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合作,以昆明文明街老城保护合作项目为例,总结了合作成果的精髓及其对推动昆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所发挥的作用和贡献,并剖析规划实施陷入困境的原因,给出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后续实施更新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双修;昆明苏黎世合作;老城保护回顾;规划实施困境;城市修补实施建议Abstract: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government's promotion of "urban double repair", urban repair needs to accelerate the renewal and utilization of the protection of urba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This paper reviews in cooperation which began in 1996 in Kunming and Switzerland in city historical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use the Kunming old town-Wenming District protection cooperation project as an example, summarizes the essence of the result of cooperation, and it`s contribution of promoting the protection of Kunm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s, and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 plight of the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give the future Wenm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update recommendations.Key words: Kunming-Zurich cooperation ; preservation of the old town ; dilemma of the implementation ; the update suggestion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144(2018)-04-83(5)作者简介高雪梅,昆明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副总工程师,正高级规划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学博士研究生。

历史街区保护模式的研究

历史街区保护模式的研究

历史街区保护模式的研究摘要:通过对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模式的剖析,提出昆明文明街区历史街区的保护途径——“有机渗透型”模式,首先对文明街区内的遗产进行调研与评估,然后从街巷格局、交通、文脉等方面加以分析,希望对今后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有所裨益。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模式;昆明文明街片区;历史风貌;文脉1、引言历史街区的概念源于1933年现代建筑协会国际雅典会议,会议上通过的《雅典宪章》中指出:由历史建筑群及历史文化遗址所组成的区域称之为历史街区。

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的记忆,它们所构成的整体景观,显示一个城市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典型场景。

历史街区作为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却随着现今城市的发展出现了历史街区与现代城市文脉的割裂,昔日历史老街的场景已经远离我们的记忆。

作为昆明唯一现存的历史文化街区,文明街片区虽保留着老昆明原有的市井生活与商业习俗,但随着城市化的暗涌:外来人口入住、房屋年久失修……导致现在的文明街街区与周围街巷的发展格格不入,甚至面临着被重建的命运。

针对昆明文明街街区形势,结合当前国内外历史街区的保护模式研究,探寻适合于文明街街区发展的模式。

2、国内外保护模式的发展动态2.1 国外动态国外历史街区的保护从保护深度、保护范围、保护对象上都经历了一次伟大的变革,从建筑实体的保护衍生为地段乃至整个城市的保护、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及文化形态的保护等等。

历史街区的保护已经上升到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具体的的保护形式可分为着眼于城市内部的经济复兴型、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为主的环境改造性及着眼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保护型。

[1]从保护的运作模式来看,国外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主要是通过民间商业组织得自主行为、政府推动并引导的社区参与、政府主导的市场运作模式来进行保护的。

[2]2.2 国内动态国内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可以追溯到19世纪20年代初期,一直发展到1986年国务院提出“历史文化保护区”,正式提出保护历史街区的概念。

昆明文明街片区保护现状研究

昆明文明街片区保护现状研究

昆明文明街片区保护现状研究总结是写给人看的,条理不清,人们就看不下去,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就达不到总结的目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总结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团队工作总结一通过次此活动,我深深感受到了一个团队的凝聚力是多么的重要,汗水与泪水、痛苦与欢笑交织在一起,使我们都极为深刻的体验到一个团队是要经过千百次的锤炼才会变的坚不可催。

深深地理解到成功者是要付出怎样的努力方可站在至高点上,那胜利的喜悦是无数次的跌倒与反省凝聚而成的。

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半时间,但是次此活动却带给了我们很多的欢笑和启发,从森林寻宝、篝火晚会、“过电网”、拔河、翻越大峡谷,大家为了完成任务、取得胜利,就必须合作,必须建立团队。

活动中共组织二个队,由董事长带领的队伍取名为“森林队”,另外由房产公司李副总裁带领的队伍为“五环队”。

但并不是有了团队就万事无忧了,一个有竞争力的团队,要有完善的组织体系、要领导有力、分工明确,要彼此信任、理解和包容。

这样我们的目标、任务就能够完成得又快又好。

在所有的活动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过电网”这个项目。

“电网”是由许多绳索编制成一个网状,每一张网的网洞每次只能过一个队员,大家不能过重复的网洞,一个团队需判八位队员友参加过“电网”项目,在规定时间内看哪个团队过网人员最多为胜利,过网中队员的任何部位都不能碰到“电网”,否则将退出“电网”再此过网,当大家看到“电网”的时候都议论纷纷,那么小的“电网”洞在不能碰到任何部位的情况下要过去一个人确实是很困难的。

开始,大家也你一言我一语的出起主意来,可是规则是参加过“电网”的人才能帮忙,最后大家协商由几个参加过网队员抬着需过网的队员,先过去的人再在“电网”里面接应外面过网的人,失败再过,时间越来越少,二个团队的队员都在为自己的队员喊加油,有的队员跑到对方的“电网”场地观看过网是否有队员存在犯规,我过网时被几双大而有力的手抬住慢慢往“电网”送,一不小心我的手碰到了“电网”,裁判吹口哨需我从新来过,我当时非常紧张,怕自己再一次过不了而耽误我们团队的时间,这时一个同事说:“过电网时整个身休必须保持僵硬。

隐藏的秩序——昆明市文明街历史街区环境景观整治与旅游景区建设的思考

隐藏的秩序——昆明市文明街历史街区环境景观整治与旅游景区建设的思考

统的便利,餐饮的品质与特色,宾馆酒店的品质与服务水平,以及购物、医疗等便利条件,城市街道的干净卫生,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空气质量等,都将成为旅游特色小镇规划和营运中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完善的配套支撑旅游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三)城镇特色风貌和独特的小镇气质从都市雾霾和压力中释放出来的人群,厌倦了平凡的生活和千篇一律的重复,渴望有特色的、不一样的东西来感动自己,激发生活中的新灵感和新动力。

因此,作为旅游特色小镇,需要有自己的个性和气质,自己独特的风貌。

当然,这种特色风貌一定源自于小镇的自然、地理风貌特征、城市肌理和文化传承,是迎合自身特征的独特气质,那种完全西方化、异域化的城镇风貌不是个性,是山寨,是一种低级的个性,不是旅游特色小镇规划追求的方向。

(四)旅游特色小镇规划的最高境界是成功营造一种生活的理想和追求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几十年,使社会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产生了一大批富裕群体。

但是,无论是政府领导、还是企业老板,亦或是高薪阶层,拥有 了权力、金钱,有豪宅名车,但缺少了幸福生活,空气脏、工作忙、压力大、心情烦成为现代都市人的痛点。

旅游特色小镇如何解决都市人的痛点,营造 健康、幸福的生活品质,是其能否成功打造的一条重要路径,良好的生态环境、高品质的城镇面貌、舒适的生活环境、健康的生活节奏、丰富的人文活动、友善的群体关系,都是满足人深层次需求的要素特征。

一个富有吸引力的旅游特色城镇,一定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比如大理,比如丽江,已经 成功地由理想的旅游目的地变成了都市人的一种生活理想。

(何国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博士,华夏幸福基业固安区域城市发展中心总 经理)隐藏的秩序昆明市文明街历史街区环境景观整治与旅游景区建设的思考范浩阳,刘悦来北且、目正义坊区域是昆明市区较为繁华的旅游商业街区。

在其周边,以文明街、景星街、光华街、甬道街、市府东街、文庙直街等为主的6条街道,同属于 “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区域集合了大片的传统“一 颗印”历史建筑,是昆明市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

昆明文明街片区遗产廊道营建的几点建议

昆明文明街片区遗产廊道营建的几点建议

昆明文明街片区遗产廊道营建的几点建议摘要:文明街片区是昆明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一个历史街区,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方式来保护这些仅存的历史遗产。

在国内外现有理论的支撑下,以文明街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实地调查,进一步探讨研究遗产廊道营建,为我国遗产的保护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关键词:绿色廊道;遗产廊道;昆明;文明街1.遗产廊道概念及研究进展遗产廊道作为线性文化景观,可以是具有文化意义的运河、道路以及铁路线等,也可以指通过适当的景观整理措施,联系单个的遗产点而形成具有一定文化意义的绿色通道。

[1]由此可以看出,遗产廊道是由绿色廊道发展而来的。

20世纪60年代以后绿色廊道的概念在美国逐渐成熟,[2]我们通常可以将绿色廊道理解为绿色的、中至大尺度的线性开放空间。

遗产廊道的构成要素包括:遗产实物和潜在的连接这些遗产而形成廊道的景观元素。

俞孔坚认为遗产廊道是服务于一种新型休闲方式的生态基础设施,这便是以遗产和乡土文化景观休闲活动为核心内容的休闲方式。

关于这种休闲活动,他认为以下因素是关键性的:(1)保护遗产;(2)遗产休闲:亲近自然、亲近地方历史的游憩休闲方式;(3)非机动车出行。

[3]2.文明街概况及现状文明街历史街区指现昆明市盘龙区华山南路以南,正义路以西,景星街以北,五一路以东大约占地21公顷的地域。

街片内共有文明街、景星街、光华街、甬道街、市府东街、文庙直街6条主街道,有东卷洞巷、西卷洞巷等15条巷道,占旧城面积的3%。

现存的传统风貌建筑主要分布于文庙直街、文明街两侧地区,其中大部分已年久失修、结构破损严重,保持相对完好、质量较优的主要位于文明街两侧。

现状中,光华街路宽约12m、文庙直街路宽约12m、云瑞东路路宽约11m,均为汽车单行线,文明街路宽约12m、甬道街路宽约8m、景星街路宽约12m,均为步行商业。

内部巷道大部分成曲折枝状小巷,宽约118~310mm,仅能供自行车、行人通行。

片区内停车场地严重缺乏。

一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现状及困境

一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现状及困境

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现状及困境第一章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现状及困境一由南京“老城南历史保护事件”引发的思考1 南京老城南历史保护事件起因(20__年)20__年6月某日:南京城南某区政府召开“建设新城南”高层论坛,区政府有关领导向媒体透露“将投资40亿元打造新城南,改善近2万户居民居住环境”。

6月29日《南京晨报》以“40亿元让城南‘大变脸’为题,以正面支持的态度报到8月3日,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姚远在《南方周末》发表了《南京的“8月中旬:全国16位建筑、规划、文物、考古界的著名专家联名紧急呼吁保护南京老城南。

8月21日:《现代快报》用11个版面推出《老城南》特刊,指出“今天,一个猩红的“拆”字,将一笔抹去老城南五大片区这238月30日:《新民周刊》推出封面报到《秦淮河,正在消失的历史》,文章在采访多位老居民的陈年往事和情感,并陈述了多位学者、专家的意见之后,指出9月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媒体广场”报到说:“城市改造一方面要保留文化,另一方面要改善人民环境。

如何能够找到一个点,兼顾这两者?它是10月2号:《瞭望·新闻周刊》发表了题为《老南京最后的纠葛》的文章,记录了多名专家、市民和区政府等部门对老城南不同声音,分析了目前老城南历史保护现状的社会背景,如物权法、政府角色和公众参与等。

10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专家来信上作出重要的批示。

随后一场包括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市民百姓在内的社会大讨论广泛展开,一时间老城南保护成为南京媒体的热点话题,成为南京城市规划建设、历史文物保护工作的聚焦点。

2 南京老城南是怎样的?——历史的辉煌与当代的衰败(1) 历史的辉煌(图232页、119页)南京老城南位于明城墙内老城的南侧,占地约5平方公里。

它的南北向由历史上南京城的轴线——南偏西14度的中华路串联,直抵世界上遗存至今最大的城门——中华门,东西则主要由“十里烟云”的秦淮河串联夫子庙、白鹭洲、东水关、水西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文明街历史街区保护的僵局王学海罗兵保【摘要】文明街历史街区是昆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为加快街区的保护更新,引入开发商进行整体维护改造,但多年的实施结果表明并不成功。

本文重点对文明街历史街区保护的市场化运作方式进行调研,剖析其问题产生的原因,从文明街区保护的实例出发,探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实施与管理,为其他历史文化街区提供借鉴。

【关键词】昆明;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1.文明街历史街区保护的背景2003年,昆明市文明街历史街区成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焦点(图1),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是昆明现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历史文化街区,其完整保护对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昆明来说,重要性毋庸置疑。

文明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从1996年开始启动,2000年编制了《文明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随后进行了全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测绘,并对其中的金兰茶苑历史建筑进行了修缮,准备作为样板带动全区域的整体保护。

这些工作在划定了保护区界线并提出了整体保护要求之后,阻止了当时如火如荼的旧城改造推进到文明街区。

眼见改造无望,属地的区政府将保护项目整体包装,通过招商引进了浙江之江集团进行开发式保护,承诺给开发商100亩开发用地作为配套的安置用地以便进行开发后安置文明街区外迁居民,并适度补偿文明街区保护工作,这在当时属于历史保护工作的创举。

为加强对文明街区片区的保护,2006年市政府批准了《文明街区历史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严格划定了紫线和保护建筑的相关保护要素,在此规划的指导下,浙江之江集团对紫线外的风貌协调区进行了规划设计,并对紫线内的保护建筑逐栋进行住户搬迁之后开始维修,先期开展的“钱王”王炽故居的修缮,成为片区保护的标志性工程,一切预示着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将取得一个圆满的结果,一个维修一新风貌完整的历史街区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然后十多年过去了,文明街历史街区保护工作举步维艰,大部分历史建筑仍处于风雨飘摇中(图2),境况非常糟糕,街区的整体环境并未完整改善(图3),政府的保护意图并未实现,在世人看来仅将首期的风貌协调区商业改造推出的开发商无疑成为项目不成功的主要责任人,这当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政府、开发商、区内居民都怨言满腹?2.十年努力却成僵局2.1文明街历史街区保护取得的成绩2006年8月15日,昆明文明街历史文化保护区紫线划定方案正式得到了相关部门的确定(图4),自此,昆明文明街历史街区的保护有了确实的依据,紫线范围内开发建设受到严格控制。

文明街保护范围包括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两个部分,总面积(城市紫线)21.4公顷。

核心保护区面积13.2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8.2公顷。

2006年市政府批准了《文明街区历史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严格划定了紫线和保护建筑的相关保护要素,在此规划的指导下,浙江之江集团承担了对文明街历史街区的保护开发任务,项目分三期实施,一期为紫线外的风貌协调区“正义坊”建设项目,集文化旅游、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为一体的大型商业购物中心,现在已经建设完成,2009年9月29日已经开街,同年11月7日正式开业运营(图5),二期保护修缮工程陆续进行修缮,目前街区内的部分文物建筑、保护建筑已得到保护修缮(图6、图7)。

2.2困难初现引入浙江之江集团进行昆明文明街历史街区老城改造,作为2003年昆明市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一时可谓风风火火、信心满满。

然而,文明街历史街区改造并没有按照开发商预想的思路轨迹前行,在一期工程正义坊完成后,始料不及的问题接踵而来,区划调整、相关法规的完善、动迁成本攀升、外迁用地的不落实、改造区内开发居民难以就地回迁等多重因素裹挟,导致文明街区的改造仿佛停滞了,至今难以按计划完成且举步维艰。

(1)政府政策不落实。

考虑文明街区高度、容积率控制较低,街区内居民安置资金缺口等问题,政府明确了土地出让金的减免政策,盘龙区政府承诺给开发商补偿100亩地作为街区拆迁安置用地,而在昆明文明街区项目改造不久,2004年昆明正式启动主城区行政区划调整。

此次调整中,昆明文明街历史街区由盘龙区划入五华区,由于行政区划调整,盘龙区承诺的100亩土地便没了下文,时至今日更难以落实。

(2)相关规划法调整。

2008年国家同时出台《物权法》、《城乡规划法》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等法规及相关条例,导致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建设条件发生变化。

一期拆建比为1:1,二期拆建比为1:0.7,而三期拆建比为2:1,开发建设控制条件的增加,使得项目很难推进。

(3)动迁成本直线攀升。

《物权法》出台,导致搬迁成本巨升,加大街区内拆迁难度,而五华、盘龙区划调整,政府承诺百亩安置土地政策“落空”,使得拆迁困难更加严重。

(4)一期工程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文明街历史街区分三期实施保护开发,就目前文明街历史街区一期正义坊项目来看,更多的时候,不过是提供了一个餐饮购物地点而已。

这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显然是不成功的,急于出售的这一部分地产的高售价虽有利于一期成本的回收,但同时也提高了区内居民动迁的利益期望,这对二、三期工程的推进造成一定的影响。

2.3终成僵局时过境迁,行政区划调整、政策抵触、动迁成本、容积率低等多重因素裹挟,致使文明街区改造陷入僵局,10年间,改造工程一再搁置,本来计划5年完成的项目,10年时间只开发了一期工程。

更让人忧虑的是,二三期工程推进困难重重,二期工程拆迁尚未完成,完成改造更是遥遥无期。

在文明街区现场,可以看到大量的由于居民拒绝搬迁而形成的“半拉子楼”——即楼上或楼下居民已迁出,而尚有部分居民居住在内无法进行维修的传统建筑,原来热闹的文明街现在极为萧条,文明街区保护工作陷入僵局。

3.事后诸葛亮式的分析文明街历史街区保护工作十年来进展缓慢,经历一期工程改造后停滞不前,大部分历史建筑仍处于风雨飘摇中,街区的整体环境并未完整改善,僵局产生的原因到底归咎于谁?3.1政府部门的问题在哪?90年代末,昆明和全国大部分城市一样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旧城改造,特别是以迎接“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为动因的城市改造,陆续拆除了同仁街、金碧路、武成路、书林街等多处传统建筑集中的地段;眼见旧城更新改造的需求与保护城市历史遗产和传统风貌特色的矛盾日益尖锐,保护昆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唯一保留下来的一片原汁原味的老街区刻不容缓,政府规划部门逐步开始思考旧城改造后给城市文化传承带来的不利后果;政府相关监管部门、规划局以及文保部门一同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挽救昆明历史街区。

从1990年开始研究昆明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最初的设想是对历史街区完整保护,但遇到了各方巨大的阻力。

在逐步的研究后,抢在武成路沿线地段旧城改造实施之前确定了对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使得这一片昆明老城中相对格局较典型的街区得以幸存。

在这个过程中昆明市规划局和文管部门积极合作,引入了友城瑞士苏黎世市的先进经验,合作成立了“昆明历史街区与建筑保护办公室”,对不能列入文物保护的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借鉴国外经验还设立了挂牌保护建筑名录,对名录上的建筑的保护维修进行行政监管和技术支持。

并要求文物保护单位和挂牌保护建筑采取原样原址修缮保护措施,力图保护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

当时管辖文明街历史街区的盘龙区政府也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做了相应的贡献,在当时没有郊区可进行开发的条件下,放弃了文明街历史街区的老城更新改造方式进行开发,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全市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重担。

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应当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整体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维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原真性、完整性和特色性,保持、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但是在对文明街区的保护过程中,前期对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挂牌保护建筑进行原址修缮等保护措施都是由政府、相关监管部门规划局、文保部门完成的,然而在引入开发商进行市场运作模式后,承担保护工作的主导者慢慢由政府部门转变为开发商,就目前的发展来看,文明街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完全由开发商掌控。

应当说政府部门的主要问题就是失去了对文明街历史街区保护工作的掌控权。

3.2区内单位和居民也负有责任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昆明一千多年的文化传承,经历城市各个时期发展的变迁加上改革开放后的局部改造,街区内的大部分建筑存在复杂的产权问题,目前文明街街区内建筑产权主要包括家族性的作为遗产传承下来的有产权的建筑、作为公房分发给多家居住的建筑、单位所有以及多次转租的建筑等几种,一般情况下,有产权的居民对建筑都有一定的感情,这类建筑的居民对建筑的保护意识较强,对自家的建筑维护较好,无产权居民则对历史建筑破坏性较大。

而文明街区内拥有自主产权的居民不多,这就使得街区内传统建筑的维护大部分较差,在街区保护启动后,大部分居民并不关心传统街区的保护,而是过多的关注迁拆补偿,部分租户甚至采取极端维权手段,那些拥有自主产权的居民也因家庭内部财产分割,放弃对祖宅的保护初衷。

3.3开发企业成为千夫所指不全是冤屈应该说浙江之江置业有限公司对文明街历史街区的保护做了大量工作,十年来一直在研究文明街历史街区的发展,并投入大量资金对文明街历史街区进行保护性工作,编制了《文明街区历史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得到市政府批准,顺利完成一期改造工程及对文明街历史街区的部分建筑完成了修缮工作,并正在积极的推进二三期工程。

但开发商做为企业必须实现经济平衡,相对于街区保护来看,更重视开发。

基于开发平衡开发商过早开启了一期风貌协调区的开发,一期工程完工后又急于高价出售这部分地产,提高了区内居民动迁的利益期望,导致了后期的困难。

开发商对街区内居民更多的采用搬迁的方式,没有寻求与当地居民的合作。

街区内有着产权的居民对祖产的保护意愿很强烈,开发商应该与当地居民合作对历史建筑进行修缮,保留部分街巷传统的原真性,而不是将街区内所有居民全部迁出,这些都对文明街区的整体保护造成了破坏。

4.开发式保护模式的反思把历史文化街区做为一个开发项目本身就是一个大失策,开发式保护中止了历史街区文化的延续,政府在保护过程中的缺失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具体反思文明街区保护可总结以下问题:4.1开发式保护的先天缺陷昆明市文明街历史街区通过政府统筹,招商引资引进开发商进行市场运作的开发模式进行保护开发,这种看似当时最为有效的开发模式其实存在着先天的缺陷。

如政府监管力度的丧失,企业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投资回报、经济利益最大化、分期开发不注重整体利益,缺乏对历史保护的责任感、以及整个社会的急功近利等特征。

开发商为达到投资利益最大化,将文化街区内居民全部迁出,按市场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改为商业、娱乐、旅游设施等用地,使历史街区的功能结构不再完善,人文环境被彻底割裂,在居住人群的大部分更换后,历史街区失去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也就失去了历史街区文化的真实性,这些都是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相抵触的,使得城市历史文化保护面临巨大挑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