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歌》教案2篇
《组歌》语文教案

《组歌》语文教案《组歌》语文教案《组歌》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2、欣赏歌词中表现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军事家的风采。
3、体会歌词中表现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表现出的钢铁意志。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含义及其中心教学难点:体会歌词的音乐美教学时数:1课时教具:录音机、投影仪预习要求:1、制作读书卡2、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特别是关于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方面的资料学法设计:以学生自学为主,自行解决生字、词。
品味语言时,也以学生自找喜欢的词句,或互相质疑,解答为主。
为了进一步体会歌词的气势与节奏,师组织活动:学生朗诵比赛,教师指导,点评。
其余由学生自主评论。
教学过程:一、导入1、由《七律长征》导入二、简介背景:作者萧华,江西人氏。
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创作。
三、朗读歌词,体会情感听音乐艺术片《长征组歌》选段:《四渡赤水出奇兵》和《过雪山草地》1、师范读,提问:朗读应用什么样的语调?学生自由朗读讨论回答:朗读时抑扬顿挫,低沉,高昂,读出豪迈之情。
2、从歌词中你获得哪些信息?四、品味语言,合作学习再读《四》,讨论以下问题:1、中心句是哪句?2、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或同学之间互相提问质疑)3、比较本课与《七律长征》语言上有何不同?(讨论交流)师提示:本课内容是歌词,通俗易懂;《七》中的语言艺术化、较深刻,需要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体会红军长征精神。
提示:1、中心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这一句画龙点睛的盛赞毛主席的用兵如神。
2、如开头三句,用短句有气势,突出当时的局势严峻,写出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再如:“天如火来水似银”,用比喻生动再现天气的酷热和缺水的景象,从而渲染红军行军的艰辛。
再如:又来四句三字短句,再现红军不仅面临严酷的环境,而且处于被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艰难处境,从一个“压”字即可看出来。
从第10�D�D16行,这几行文字生动形象的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场场敌我之间的运动战。
八年级语文下《组歌(节选)》教案

《组歌(节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了解运用拟人手法所创造的意境。
3.理解海浪和雨的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难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组歌》的内容和情感。
2.整体感知: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文章所描写的海浪和雨的形象,并体会
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深入研读: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所运用的拟人手法和优
美的语言,并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和思想感情。
4.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海浪和雨的认识和感受,引导
学生理解自然与人生的关系。
5.总结归纳: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
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作业布置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海浪和雨的短文,要求运用拟人手法和优美
的语言。
以班级为单位的《组歌》教案

以班级为单位的《组歌》教案】《组歌》既是一种传统文化,也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教育方式。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组歌教学,除了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良好的集体氛围,还能够提高孩子们的音乐素养和表现能力。
本文结合教育现状和实际情况,对以班级为单位的《组歌》教案进行了探讨。
【正文】一、何为以班级为单位的《组歌》?以班级为单位的《组歌》是一种集体活动,通过团队合作、分工合作,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参与并发挥自己的能力与才华,共同完成一首歌曲,达到锻炼和提升孩子们表演能力和集体荣誉感的目的。
二、如何制定以班级为单位的《组歌》教案?1.确定选题根据课程要求和班级实际情况,确定选题,如:节日歌曲、校园流行歌曲、民歌、儿歌、童谣等。
2.确定歌曲选定题材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歌曲的选择。
推荐歌曲时,要根据歌曲难易程度、曲调和旋律、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确保歌曲适合班级整体水平和孩子们的音乐素养。
3.确定表演形式根据歌曲选题和班级实际情况,确定表演形式和舞台布景。
如:通过独唱、合唱、舞蹈、器乐、朗诵等多种表现形式,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在不同形式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现自己的特长。
4.制定排练计划教师要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排练计划。
应根据每个孩子的表现情况,确定他们在歌曲中的角色分配。
多次排练,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保障整体表现效果。
5.展示演出演出前,教师要指导孩子们进行必要的化妆、服装、道具布置等工作,确保演出效果。
三、以班级为单位的《组歌》能带给孩子们什么?1.提高音乐素养以班级为单位的《组歌》教学可以帮助孩子们通过唱歌、演奏等方式,认识和理解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强化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2.培养课堂合作能力《组歌》教学是一项集体活动,是孩子们合作、协作、友爱、互助的机会,能够有效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
3.提高自信心和表现能力在《组歌》的教学中,孩子们可以通过表演、演唱与舞蹈等方式,实现自己的成就感,提高自信心,锻炼自我表达和表现能力。
语文课文《组歌》教学设计4篇

语文课文《组歌》教学设计4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计划、写方案、写教案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下面是我整理的《语文课文《组歌》教学设计4篇》,快快拿去用吧!语文课文《组歌》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执拗、憔悴、馈赠、真谛、璀璨、长吁短叹、盛气凌人”等词语。
2、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能力目标1、强化朗读,体会诗意推进的肌理和层次。
2、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
3、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德育目标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作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2、深透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分析:诗中语意递进伸展的层次。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读·点拨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纪伯伦的《组歌》中的两首:《浪之歌》和《雨之歌》,去感受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板书课题、作者)二、资料助读纪伯伦简介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执拗(niù):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qiáo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kuì):赠送(礼品)。
真谛(dì):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cuǐcàn):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qiàn):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酷肖(xiào):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xū)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哎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纪伯伦散文诗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3、教师范读,学生用简洁的语句表述自己的感受。
八年级语文组歌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组歌的特点和要求,了解歌曲表达情感的方式,掌握正确地唱歌的基本要求。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能够合作完成一首组歌的创作与表演。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发扬友爱互助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欲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组歌的特点和要求,掌握正确地唱歌的基本要求。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能够合作完成一首组歌的创作与表演。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什么是组歌,回顾学过的一些经典组歌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理论讲解(10分钟)向学生介绍组歌的特点和要求,如合唱方式、歌曲的主题和情感表达等,引导学生了解歌曲如何通过音乐完成情感的表达。
3.分组练习(3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从中选择一首适合自己的歌曲进行合作创作。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自行创作歌词,也可以选择改编已有的音乐作品。
4.创作分享(20分钟)5.练习演唱(30分钟)每个小组开始排练演唱,老师和助教利用这个时间帮助学生纠正唱歌中的问题,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地发声、控制节奏和合理运用声音的表情。
6.表演展示(20分钟)每个小组进行表演展示,学生可以通过声音、动作和表情等方式来展示自己对这首歌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7.总结评价(10分钟)老师对每个小组的表演进行总结评价,肯定他们的努力和创作才华,并给予具体的建议和指导。
同时也鼓励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创作精神。
四、课后延伸: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歌曲创作保存下来,用于其他演出或参加相关比赛。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歌曲创作活动,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和创造力。
《组歌》语文教案

《组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组歌》中各个篇章的主题和内容;(2)能够分析《组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3)能够欣赏并演唱《组歌》中的歌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组歌》的意义;(2)通过音乐欣赏、演唱等方式,感受《组歌》的艺术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2)培养学生对文学和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组歌》的背景介绍;2. 《组歌》中的各个篇章的主题和内容;3. 《组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4. 《组歌》中的歌曲欣赏和演唱。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组歌》中各个篇章的主题和内容的理解;2. 教学难点:《组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组歌》的背景、各个篇章的主题和内容;2. 讨论法:分析《组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3. 欣赏法:欣赏和演唱《组歌》中的歌曲;4. 实践法: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演唱《组歌》。
五、教学课时1. 课时安排:共2课时;2. 每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介绍《组歌》的背景和各个篇章的主题和内容;第二课时分析《组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进行歌曲欣赏和演唱。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组歌》的背景,激发学生对《组歌》的兴趣。
2. 教学内容:介绍《组歌》的背景和各个篇章的主题和内容。
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组歌》的背景,学生阅读各个篇章,并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各个篇章主题和内容的理解。
第二课时:1. 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组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
2. 教学内容:分析《组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进行歌曲欣赏和演唱。
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组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学生进行歌曲欣赏和演唱,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七、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2. 评价内容:学生对《组歌》的理解程度、分析能力和演唱能力;3. 评价标准:能够理解《组歌》的主题和内容,能够分析《组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能够欣赏并演唱《组歌》中的歌曲。
初中语文组歌教案

初中语文组歌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组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组歌:《春晓》、《静夜思》、《登鹳雀楼》、《鹿柴》、《江雪》。
2. 文学作品欣赏:《庐山谣》、《乌衣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组歌的概念,引导学生对组歌产生兴趣。
2. 教师通过播放组歌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组歌的美妙。
二、学习组歌(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逐个学习组歌,包括《春晓》、《静夜思》、《登鹳雀楼》、《鹿柴》、《江雪》。
2. 教师讲解每个组歌的背景、作者、意境和表达的情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组歌的理解和感受。
三、文学作品欣赏(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庐山谣》、《乌衣巷》等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四、创作练习(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组歌和文学作品的灵感,进行创作练习。
2.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创作形式,如写作、绘画、表演等。
3.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鼓励和建议。
五、展示和评价(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建议。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和感受,帮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
2. 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写、多思考,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组歌和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2. 学生在创作练习中的表现和创造力。
3. 学生在展示和评价中的表现和反思能力。
教学资源:1. 组歌的音频和歌词。
2. 文学作品的文本。
3. 创作材料(如纸张、画笔等)。
教学建议:1.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组歌(节选)》公开课教案(板书)

《组歌(节选)》公开课教案(板书)章节一:课程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组歌(节选)》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关注组歌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宣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章节二:作品分析1. 教师讲解组歌的结构和形式。
2. 分析每首歌曲的音乐特点和表现手法。
3.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变化和旋律走向。
章节三:声乐技巧训练1. 教师示范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2. 指导学生进行音准、节奏和发声练习。
3. 分组进行合唱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章节四:合唱排练1. 教师分配合唱中的各个声部。
2. 指导学生进行声部协调和音色融合。
3. 排练整首组歌,注意合唱的整齐和和谐。
章节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表现。
2. 强调学生在课后要加强练习,巩固所学技巧。
3. 布置相关的作业,如练习曲和合唱曲目。
章节六:音乐理论基础1. 介绍音乐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音阶、节奏、和声等。
2. 结合《组歌(节选)》中的实例,讲解相关的音乐理论。
3. 引导学生通过理论知识来更深入理解作品。
章节七:作品欣赏与讨论1. 播放《组歌(节选)》的其他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2. 邀请学生分享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3. 教师引导讨论,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作品。
章节八:创意表达与实践1. 教师引导学生从组歌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表达。
2. 可以是写作、绘画、舞蹈等形式的创意活动。
3.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章节九:声乐排练与表演1.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组歌(节选)》的声乐排练。
2. 注意学生的发声方法、音准、节奏等方面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3. 最终进行完整的表演,可以是课堂上的小型表演,也可以是录音录像形式的展示。
章节十:课程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受。
3.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提出改进的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歌》教案2篇Teaching plan of group songs
《组歌》教案2篇
前言: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本教案根据教学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组歌》教案
2、篇章2:《组歌》教案
篇章1:《组歌》教案
教学目标:
⒈ 注重朗读,感受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特点,领悟其思想内涵。
⒉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欣赏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
⒊ 模仿写作,初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感受与表达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素材作好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阅作者纪伯伦的有关资料,准备在课堂上作相关介绍。
教学内容:
⒈ 指导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这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及作者思想感情。
2.品读欣赏,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3.通过模仿写作,锻炼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这个单元的选文都是散文诗,通过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对“散文诗”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已经有所认识,哪位同学能对此谈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所谓“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
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
但它又毕竟是诗(或者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体裁较为短小,具有诗质的致密等。
我们在前面集中学习了几位中国作家的散文诗作品,同
学们还知道哪些外国的著名散文诗作者吗?
如屠格涅夫、波德莱尔、泰戈尔(他的《飞鸟集》、
《吉檀迦利》等名著已从二三十年代起影响过我国不少作家。
我们学习过他的《金色花》。
)我们还学习过高尔基的《海燕》等。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首散文诗的作者纪伯伦,其在散文诗方面的成就和影响均可与以上诸位并肩。
谁来对纪伯伦的有关情况作些介绍?
学生介绍后教师可作适当补充(参考教师用书上的“有
关资料”部分。
)
二、听读,整体感知形象及作者情感
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是能
让人陶醉。
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放朗读录音或教师配乐朗颂。
2.默读思考:这两首散文诗中的“浪”和“雨”的形象各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的浪的雨
如:热情洋溢的浪一往情深的浪无比忠诚的浪多情浪漫的浪温柔善良的浪痴情的浪缠绵的浪任性的浪等滋润万物的雨让山河欢乐的雨让花草欢笑的雨为云彩和田野传递爱情的雨
篇章2:《组歌》教案【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
今天我所说的篇目是纪伯伦中《组歌》中的《雨之歌》,它是八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
(一)说教材:
八年级的第二单元所选择的都是散文诗,都是由寻常的事物激起心灵之声,语言优美且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感知生活,并进而受到感染,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使语文真正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学生最害怕的就是写作,长期以来,我们语文常把作文
和课文分开来教,其实,在学习课文时,可以通过对文章的赏析,让学生具有初步欣赏文章的能力,掌握一些方法并用来指导写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乐于写作。
我的教学设想是:纪伯伦的《组歌》共有2篇,分别是《浪之歌》和《雨之歌》。
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的《浪之歌》主要通过朗读指导训练,品味文中的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
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赏析课文,掌握散文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与意象之间的关系,在赏析的基础上鉴赏名家的及同龄人的作品从而指导写作。
本课只说第二课时《雨之歌》。
《组歌》中的《雨之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
人化的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到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
在《雨之歌》中,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着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和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本文的语言清丽流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这些都很适合学生学习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第一,朗读课文,展开
想象,领悟散文诗的思想内涵;第二,赏析课文,揣摩语言,
在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第三,通过赏析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会学生自己赏析文章,尤为重要,我把文章的重点定为两点: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欣赏文章。
2、通过模仿写作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但是由于学生还是初中生,知识结构等还比较欠缺,为此,我把品读文章,体味文章的思想内涵和作品的艺术特点作为本文的难点。
(二)说教法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中同样引起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这篇文章时,要注意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物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述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发共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必须打破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
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完成赏析文章的教学目标。
除此之外,我还打算用进行比较阅读的方法,选取了七年级语文朱自清先生的《春》中的“春雨图”和一篇同龄人的作品《春雨》进行比较阅读。
学生对于《春》很熟悉,指导他们运用刚探究的方法进行赏析,达到巩固的目的,再用一篇同龄人的习作,使他们有种亲切感,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准备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加大课堂的容量,也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三)说学法
《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据此,我准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程序设计:
首先,用回忆什么是“散文诗”进行导入。
第二步,进行朗读感知,回忆朗读应注意哪些内容
第三步,配乐朗读,激发兴趣。
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的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四步,全班朗读,在朗读中进行整体感知。
我设计了三个题目:
1、《雨之歌》中“雨”的形象是什么特点?
2、这首诗从哪节开始出现了“人”的形象,人的出现有怎样的作用?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五步:赏析文章,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1、讨论赏析一篇文章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2、结合所学方式赏析文章。
3、教师进行小结
第六步:欣赏名家和同龄人的作品
名家的作品主要选自朱自清先生的《春》中的“春雨图”选段,可以让学生把《春》和同龄人的作品进行比较。
第七步:随堂练笔
请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选取一物,以“之歌”(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之歌”),模仿写一首散文诗,表现你对人生的思考。
第八步:当场写作,当场与学生评析作文
第九步: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你欣赏你喜欢的句子
2、欣赏《组歌》中的其他几首。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