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倾斜煤层采煤工作面顶板分类
12级矿压复习题

1.试分析开采深度对采场矿山压力及其显现的影响?开采深度直接影响着原岩应力的大小,同时也影响着开采后巷道或工作面周围岩层内支撑压力值,随着采深增加,支撑压力必然增加,从而导致煤壁片帮及底板鼓起的几率增加,由此可能导致支架载荷增加。
显现的影响:1、开采深度对巷道压力显现的影响可能比较明显,如在松软岩层中开掘巷道,随着采深的的增加,巷道围岩的“挤、压、鼓”现象将更为严重;2、开采深度对采场顶板压力大小的影响并不突出,因此,对矿山压力显现的影响也不明显,尤其是对顶板下沉量的影响3、对开采深度较小的浅埋煤层,由于上覆松散荷载的作用,一定条件下会会产生上覆岩体的整体破断(关键层的复合破断),而导致覆岩不易形成稳定结构,工作面矿压显现不但没有减小反而很强烈2.分析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与改善顶板状况的关系?(1)减少控顶时间可改善顶板状况,缩短落煤与放顶的时间间隔,减小顶板下沉量:(2)增加工序影响次数,会使顶板下沉速度加剧:(3)加快推进速度,减少顶板下沉量,是有一定的限度的,仅在工作面推进速度较慢的情况下有效:(4)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对于防止自然发火,减少瓦斯涌出量是有利的;(5)由于落煤与放顶所造成的剧烈影响都是在较短时间内(1——2h)完成的,加快推进速度只能消除一部分平时的下沉量,但绝不能消除此工序的剧烈影响所造成的下沉量。
3.分析采场上覆岩层结构失稳条件?1、结构的滑落失稳:p86主要取决于老顶破断岩块的高长比(H/L)R/T>Tan(+ )(失稳)2、结构的变形失稳:加压处局部应力集中,致使该处进入塑性状态,甚至局部受拉而使咬合处破坏造成岩块回转。
4.沿工作面推进方向和垂直方向采场上覆岩层的支撑体系1、推进方向:煤壁----支架----采空区已冒落矸石2、垂直:底板----支架----顶板5.直接顶初次垮落的定义及直接顶岩层内层理和裂隙分类直接顶初次垮落:直接顶第一次大面积跨落标志;直接顶跨落高度超过1——1.5m,范围超过全工作面长度的一半。
顶板管理实施细则2014.4版[1] 2
![顶板管理实施细则2014.4版[1] 2](https://img.taocdn.com/s3/m/ff75d63bf111f18583d05adc.png)
顶板管理实施细则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制定二〇一四年四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回采 (4)第一节一般规定 (4)第二节顶板分类 (4)第三节支护 (6)第四节初次放顶 (15)第五节回柱 (15)第六节机械化工作面顶板管理 (17)第七节特殊条件下的顶板管理 (20)第八节支护质量及顶板动态监测 (23)第九节回采巷道维护 (25)第三章安装、拆除与井巷回收 (26)第一节安装、拆除 (26)第二节井巷回收 (29)第四章掘进 (31)第一节一般规定 (31)第二节围岩分类 (37)第三节巷道支护设计原则 (38)第四节锚喷、锚杆支护巷道 (42)第五节架棚巷道 (44)第六节裸体、点柱巷道 (45)第七节立井、斜井、硐室和交岔点 (45)第八节深部和软岩巷道 (48)第九节防冲巷道 (49)第十节巷道支护监测 (50)第五章井巷修护 (53)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和职工人身安全,防止顶板事故发生,根据《煤矿安全规程》和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及规定,结合徐矿集团实际情况和原《顶板管理实施细则》(2006年版),制定本细则。
第2条集团公司所属各单位、各部门从事煤炭生产和煤矿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细则。
第3条集团公司、区域公司、子公司或矿(处)都要成立以生产副总经理、生产矿(处)长为组长,采掘副总工程师为副组长,部(科)室相关人员参加的顶板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生产技术部门;基层区队成立以区长为组长,副区长、技术员、班组长为主要成员的顶板管理小组;现场要指定顶板管理安全检查员。
第4条建立健全各级顶板管理责任制:1.集团公司、区域公司、子公司或矿(处)总经理、矿(处)长对本单位的顶板管理工作负领导责任。
负责健全机构、配备人员、组织制定岗位责任制;督促检查顶板管理制度、工作计划和资金的落实;对顶板管理工作及时作出决策和下达指令;组织重大顶板事故的抢险和处理。
2.集团公司、区域公司、子公司或矿(处)总工程师对本单位顶板管理工作负技术领导责任。
关于煤层顶板划分中岩性及厚度取值的探讨

关于煤层顶板划分中岩性及厚度取值的探讨王海军【摘要】为了解决目前地质勘探报告、矿井生产报告中煤层顶板岩性、厚度取值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各类煤层顶板的定义,探讨目前顶板划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解决方法,并对各类顶板进行了重新定义,从而规范统一对顶板的划分.该方法和定义对勘探阶段、生产矿井阶段煤层顶板稳定性评价、巷道掘进、顶板支护控制具有指导意义.%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existing in the lithology and thickness of coal seam roof values in geological exploration report,mine production at present,through analysing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al seam roof,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coal seam roof were discussed,and the reasons were also studied.The solution was proposed,all kinds of roof were redefined,whose purpose was to unify the division of coal seam roof.The results show it has more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evaluate stability of the mine coal seam roof and roadway drivage and roof support control in the process of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期刊名称】《中州煤炭》【年(卷),期】2017(039)001【总页数】4页(P86-89)【关键词】伪顶;直接顶;基本顶;类型划分;稳定性评价【作者】王海军【作者单位】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7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327.2;P618近年来,我国煤矿安全形势虽有好转,但百万吨死亡人数仍居世界首位。
顶板事故防治

4、矿压与矿压显现的关系 • 矿山压力显现是矿山压力作用的结果和外部表现。 • 矿压的存在是绝对的,矿压显现是相对的。
矿压显现指标:
1、顶底板移近量 S(mm)——煤壁到采空区边缘范围内顶、底板间相对位移。 2、顶板下沉速度V(mm/h)——单位时间顶板下沉量。
3、支柱变形与折损——观察喷液、下缩、压裂、折断等。
顶板事故防治
职工培训教案 主讲:成孝仁
概
述
•
•
顶板事故是指在地下采煤过程中,因为顶板意外冒落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损 坏、生产中止等事故。在实行综采以前,顶板事故在煤矿事故中所占比例高 达75%。随着液压支架的使用及对顶板事故的研究和预防技术的深入和逐步 完善,顶板事故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但仍然是煤矿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 2005年,我国煤矿顶板事故1805起,占全国煤矿事故起数的55%,居第一位; 死亡2058人,占全国煤矿死亡人数的34.7%,仅次于瓦斯,居第二位。顶板 事故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极大的威胁。 随着采深的增加,巷道断面加大等,工作面与巷道的顶板事故预防更加重要。
• 预防周期来压造成的事故,主要是准确判 断周期来压的预兆,及时采取加强支护的 措施。
• (四)工作面上覆岩层移动规律 • 在长壁开采全部跨落法管理顶板的采煤工作面,随着工作 面不断推进,上覆岩层发生位移或破坏,岩层移动概貌如 下图。根据岩层移动特征,可将煤层的上覆岩层分为冒落 带、裂隙带和弯曲下沉带。
煤层顶板类型及特点
特点 顶板类型
所在位置
厚度
岩层
炭质页 岩、层 状砂岩 页岩、 粉砂岩
冒落特点
伪顶
直接位于煤 0.3—0.5m 层之上
随采随落
直接顶
老顶
伪顶之上
第七章-缓斜、倾斜煤层走向长壁采煤法采煤系统

3.巷道布置特点
(1)上山、区段 平巷、联络巷—— 布置在煤层中 (2)车场、石门、 硐室——布置在岩 层中
(二)巷道掘进
1.原则 (1)巷道
掘进要尽 快构成通 风系统 (2)尽量 采用平行 作业
2. 掘进顺序
从运输大巷掘进采区 下部运输石门 1,从回 风大巷掘进采区上部回 风石门 2。在采区运输 石门1接近煤层处,开掘 采区下部车场 3,由下 部车场向上,沿煤层分别 开掘轨道上山 4和运输 上山 5,两条上山相距 20m,至采区上部边界后, 以采区上部车场 6与采 区回风石门2联通,形成 通风系统。此后,为了准 备出第一区段的采煤工 作面,在上山附近第一区 段下部掘中部车场7,
0
-0.5 A
-1.0 -1.5
+1.5 +1.0
+0.5 A 0 -0.5 -1.0 -1.5
0
B 100
A-B-C-D-E D
C A-F-G-H
F G
200
300
400
H E
E
H
500 m
在煤层走向变化较大,区段运输平 巷采用矿车运煤时,可将区段运输 和回风两条平巷均沿煤层走向布置 成弧线行。
下山采区——位于开采水平标高以下 的采区。
下山采区内同样要布置采区下山、 采区车场、采区煤仓和区段平巷等巷道, 此外,还要在下山采区的下部布置水仓 和排水泵房。下山采区的煤炭是通过采 区下山由下往上运输到水平大巷。
在煤层倾角大于16°时,开采水平 一般只开采上山采区。
采区准备的几种形式
(a)
井田中央方向
2.按服务范围及其用途对巷道进行分类
(1)开拓巷道: 为全矿井或一个开采水 平服务的巷道。 采区运输石门;采区回风石门。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知识点

1、矿山压力:由于矿山开采活动的影响,在巷道周围岩体中形成的和作用在巷道支护物上的力定义为矿山压力,(1)2、矿山压力显现:由于矿山压力作用使巷道周围岩体和支护物产生的种种力学现象,统称为矿山压力显现。
(1)3、矿山压力控制:所有减轻、调节、改变和利用矿山压力作用的各种方法叫矿山压力控制。
4、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的重要意义:P1~P25、老顶:通常把位于直接顶之上(有时直接位于煤层之上)对采场矿山压力直接造成影响的厚而坚硬的岩层称为老顶。
(65)6.伪顶:P657、直接顶:一般把直接位于煤层上方的一层或几层性质相近的岩层称为直接顶。
(65)8.采空区处理方法:充填,垮落,顶板缓慢下沉,刀柱法。
P659.砌体梁假说:砌体梁:将采场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围岩运动中起骨架作用的称为砌体梁。
P69砌体梁结构的失稳:P85~P86横三区竖三带:根据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内部的破坏情况,将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分为三带,沿工作面推进方向划分为三个区。
三带:垮落带,裂缝带,弯曲下沉带。
三区:煤柱支撑区,离层区,重新压实区9.1简述开采后引起的上覆盖层的破坏方式及其分区分为三带,垮落带、裂隙带、弯曲带。
垮落带;破断后的岩块呈不规则垮落,排列极不整齐,松散系数比较大一般可达1.3-1.5,重新压实后可降到1.03左右,此区域与所开采煤层相邻,很多情况下是由于直接顶岩层冒落后形成的裂隙带:岩层破碎后岩块排列整齐,碎胀系数较小,垮落带与裂隙带合称“两带”又称为“倒水裂缝带”弯曲带:裂隙带顶至地表的所所岩层称为弯曲带,其特点是岩层在移动过程中具有连续和整体性,在垂直剖面上下各部分下沉差值很小,若有厚硬的关键层,则可能出能在弯曲带内出现离层区。
9.2分析采场上部岩层结构失稳条件当老顶达到极限跨距后,随着回采工作面继续推进,老顶即发生断裂,整个顶板的破断方式可分为三个明显的区域,上、下区为圆弧形破坏,岩块间呈立体咬合关系。
中部呈似梁的咬合关系,但由于破断的岩块相互挤压,产生了水平力,这使中部又呈现出能传递水平力的拱的关系。
采区巷道方案设计

采区巷道方案设计一、采区设计的内容(一)采区设计说明书(1)采区位置、境界、开采范围及与邻近采区的关系;可采煤层埋藏的最大垂深,有无小煤窑和采空区积水;与邻近采区有无压茬关系(2)采区所采煤层的走向、倾斜、倾角及其变化规律、煤层厚度、层数、层间距离、夹矸层厚度及其分布,顶底板的岩石性质及其厚度等赋存情况及煤质。
瓦斯涌出情况及其变化规律,瓦斯涌出量及确定依据;煤尘爆炸性,煤层自然发火性及其发火期;地温情况等。
水文地质:井上、下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隔水层特征及发育情况变化规律;矿井突水情况、静止水位和含水层水位变化;断层导水性;现生产区域正常及最大涌水量,邻近采区周围小煤窑涌水和积水情况等。
煤层及其顶底板的物理、力学性质等。
(3)确定采区生产能力,计算采区储量(工业储量、可采储量)和高级储量所占的比例,计算采区服务年限并确定同时生产的工作面数目。
(4)确定采区准备方式。
区段和工作面划分、开采顺序,采掘工作面安排及其生产系统(包括运煤、运料、通风、供电、排水、压气、充填和灌浆等)的确定。
当有几个不同的采区巷道准备方案可供选择时,应该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比较,择优选用。
(5)选择采煤方法和采掘工作面的机械装备。
(6)进行采区所需机电设备的选型计算,确定所需设备型号及数量,采区信号、通讯与照明等。
(7)洒水、掘进供水、压气和灌浆等管道的选择及其布置。
(8)采区风量的计算与分配。
(9)安全技术及组织措施:对预防水、火、瓦斯、煤尘、穿过较大断层等地质复杂地区提出原则意见,指导编制采煤与掘进工作面作业规程编制,并在施工中加以贯彻落实。
(10)计算采区巷道掘进工程量。
(11)编制采区设计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采区走向长度和倾斜长度、区段数目、可采煤层数目及煤层总厚度、煤层倾角、煤的容重、采煤方法、主采煤层顶板管理方法、采区工业储量和可采储量、机械化程度、采区生产能力、采区服务年限、采区采出率和掘进率、巷道总工程量、投产前的工程量。
缓倾斜煤层采煤工作面顶板分类

缓倾斜煤层采煤工作面顶板分类(引自MT——5 5 4 - 1 9 9 6 )一、术语及代号(表1 )二、直接顶分类(一)类别名称采煤工作而直接顶类别按其在开采过程中表现的稳左程度进行划分匚共分为4类。
其中, 1类又为2个亚类。
类别代号及名称见表2。
(二)分类指标和参考要素(表3 )3注:参考指标中,C- 力。
均为该类顶板各煤层相应参数的平均值加减速均方差。
式中l ri 一一同一煤层已开釆工作面的实测直接顶垮落距:N —一同一煤层已开采工作面数,一般应不少于3。
2・同一煤层已采工作面推算未采工作而:如已知煤层某工作而直接顶初次垮落距仁可按式(2)计算其综合弱化常量,并进而 按式(3)推进算该煤层英他工作而初次垮落距厶取不少于3个工作而的平均值,然后 按表3,确泄其接顶类别。
°1应人C z = yRciho!lrei= &94G式中Rel ——已采工作面的单向抗压强度: hi ---- 已采工作而的直接顶分层厚度;Ri ------ 某未采工作而的单向抗压强度:hoi 一…某未采工作而的直接顶分层厚度。
3•当基本指标处在两类界线附近时,可根据岩性,结构特征,其他力学要素所处区间判立 所属类别。
4.未采煤层:如果煤层尚未开采,可根据地质条件相近的相邻煤层的综合弱化常量(G )钻孔岩心 的取样试验,确左直接顶下位岩层的单向抗压强度及直接顶平均分层厚度,按式(3)汁算 直接顶初次垮落距,同表3确上直接顶类别。
三.基本顶分级(一) 级别顶分级根据基本顶压力显现强烈程度,将基本顶进行分级,其分为四级。
其中,IV 级又分两个 亚级。
级别名称和代码见表5. (二) 分级指标基本顶的分级指标是基本顶初次来压当量(Pe ),其值由基本顶初次来压步距(J ), 直接顶充填系数(N )和煤层采高(九”)按式(4)确龙。
基本顶的分级指标见表6.241.31(L f )——15.5N+52.6 h m(4)式中 Pe 一一基本顶初次来压当昼kN/m\(2)(三)2类直接顶的划分 表4 2类直接顶的划分(1)677(四)基本顶级别确泄方法1 •计算初次来压步距:当初次来压步距不超过工作而长度的创比取苴实测值作为式(4)的如果初次来步压步距超过工作而长度坷时,实测的初次来压步距需按照式(5)■式(6)进行修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缓倾斜煤层采煤工作面顶板分类
(引自MT――554-1996)一、术语及代号(表1)
二、直接顶分类
(一)类别名称
采煤工作面直接顶类别按其在开采过程中表现的稳定程度进行划分。
共分为4类。
其中,1类又为2个亚类。
类别代号及名称见表2。
(二)分类指标和参考要素(表3)
R c、o均为该类顶板各煤层相应参数的平均值加减速均方差。
注:参考指标中,z、
(三)2类直接顶的划分 表4 2类直接顶的划分 对于2类直接顶,要根据需要分两个亚类,见表4。
(四)直接顶类别的确定方法
1.已采多个工作面的煤层:
根据本煤层实测的起码接顶初次垮落距,按式(1)求出其平均值τ
r ,查表3确定该煤层直接顶所属类别。
τ
r
=
∑=n
i ri
l
1
(1)
式中 l
ri ——同一煤层已开采工作面的实测直接顶垮落距;
N —-同一煤层已开采工作面数,一般应不少于3。
2.同一煤层已采工作面推算未采工作面:
如已知煤层某工作面直接顶初次垮落距
l
ri
可按式(2)计算其综合弱化常量,并进而
按式(3)推进算该煤层其他工作面初次垮落距l
rei ,取不少于3个工作面的平均值,然后
按表3,确定其接顶类别。
c z
=h R l ol
cl
zc
1186.0 (2) l rei =8.94c z
h R oi
cl (3)
式中 R
cl -------已采工作面的单向抗压强度;
h
oi
--------已采工作面的直接顶分层厚度;
R
ci ---------某未采工作面的单向抗压强度;
h
oi
------某未采工作面的直接顶分层厚度。
3.当基本指标处在两类界线附近时,可根据岩性,结构特征,其他力学要素所处区间判定所属类别。
4.未采煤层:
如果煤层尚未开采,可根据地质条件相近的相邻煤层的综合弱化常量(c
z )钻孔岩心的取样试验,确定直接顶下位岩层的单向抗压强度及直接顶平均分层厚度,按式(3)计算直接顶初次垮落距,同表3确定直接顶类别。
三、基本顶分级 (一)级别顶分级
根据基本顶压力显现强烈程度,将基本顶进行分级,其分为四级。
其中,Ⅳ级又分两个亚级。
级别名称和代码见表5. (二)分级指标
基本顶的分级指标是基本顶初次来压当量(p
e
),其值由基本顶初次来压步距(
L
f
),
直接顶充填系数(N )和煤层采高(
h
m )按式(4)确定。
基本顶的分级指标见表6.
p
e
= 241.31(
L
f
)——15.5N+52.6
h
m (4)
式中
p
e
——基本顶初次来压当量,k N/㎡。
(三)各级基本顶相应的典型地质技术条件的组合(表7)
(四)基本顶级别确定方法
1.计算初次来压步距:
L f。
如果初次来当初次来压步距不超过工作面长度的½时,取其实测值作为式(4)的
步压步距超过工作面长度½时,实测的初次来压步距需按照式(5)-式(6)进行修正。
将修
L f。
正后的基本顶初次来压步距Lfc取代式(4)中的
四周未采的工作面:
L fc =
Lf
k k )
1/()1(υ++ (5)
一边采空或有走向断层的工作面:
L
fc =
Lf
k k )
34/()2(2υ++ (6)
两侧已采的工作面:
L
fc =
>
+<+Lf
k k )1(/)1(2υ (7)
式中 k=L f /L
w (L
w 为工作面长度);
µ——基本顶岩石的波桑系数(一般可取:砂质页岩,µ=0.35;砂岩,µ=0.2-0.3;砾岩,µ=0.2)。
2.用周期来压步距推算初次来压步距: 如已知基本顶周期来压步距(
L p ),可用式(8)推算初次来压步距(L
f
):
L
f
=2.45
L
p
(8) 3.直接顶充填系数计算:
N =
h i /h
m
(9)
(1) 直接顶厚度确定原则:
当直接顶厚度小于6倍采高时,
h i
取实数直接顶厚度;
当直接顶厚度大于6倍采高时,取h i
=6h m。
(2) 煤层采高(h m
)确定原则;
一次采全高的工作面,以煤层厚度作为煤层采高; 分层开采的工作面,以分层次采高作为煤层采高。
4.计算初次来压当量平均值
p
e
及级别划分:
由已采工作面的L f ,N ,h
m ,按式(4)计算初次来压当量平均值p
e
,然后对照表
6对该煤层基本面级别进行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