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之我见论文

合集下载

2020年朗读训练之我见论文

2020年朗读训练之我见论文

朗读训练之我见论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然而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也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从而更深入地去理解文本。

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教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

”是啊,我们语文教师只要充分的摆正朗读的地位,明确每一次的朗读目标,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朗读训练,行之有效的进行朗读指导……我们的朗读必将会真正地点亮我们的语文课堂。

在这喧嚣的世界,独自绽放其本色美,犹如“灵秀之泉”源源不断地滋养着每一个学生纯净的心田!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怎样以读为本进行朗读训练,让语文课堂琅琅的读书声发出迷人的光彩?《大纲》指出:“朗读,首先要做到正确的读,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

在正确的基础上,做到流利地读,有感情的读。

”可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

作为语文教师,应明确它的地位和意义,摆正读与讲的关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单是靠教师讲出来,而是在教师的引导和指点下,由学生去读、去领悟、去积累,从而为日后在生活中运用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

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朗读训练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声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提示、暗示,引起学生的注意,强化他们的记忆,帮助学生揣摩教师是怎样读的,感情又是怎样变化的,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共鸣。

论文1 朗读训练之我见

论文1          朗读训练之我见

论文1朗读训练之我见金装镇中心小学莫雪茵《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鼓励学生学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

加深体验与领悟。

重视读的训练,在教学中要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读是在反复品味作者语言、咀嚼、消化、吸收、领会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落在具体操作中即念好“九字诀”:读进去,记得住,用得出。

然而,现实中往往会出现仅凭“反复诵读”这一较直观的手段进行教学,全然不顾学生有无兴趣,更不用说是否进行了深层次的感悟,学生只一味硬着头皮应付着读。

这样的教学其效果可想而知。

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主动地在读出感悟,获得知识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学生对文中的词句概念、感人的情景描写、丰富的思想感情,以声解义,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朗读训练。

现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朗读训练的体会。

一、加强讲前范读讲前范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语感,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师在讲前字正腔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的去模仿,常此以往,便会积累起大量的朗读技巧,并迁移到自己的朗读中,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如《狼和小羊》,课文中有许多对话描写。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就会明白,狼是贪婪、凶狠、不讲道理的,要用“恶狠狠”的语气读。

语气一读出,学生对于课文中的人物特征也就把握住了。

二、加强“四到”训练“四到”指“眼到、口到、耳到、心到”。

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要注意学生眼、口、耳、脑的互相配合,要求学生逐步做到看得清,读得通,听得明,记得住,提高朗读效果。

为防止学生读天书,每一次朗读训练前,要提出朗读要求和目标,并可要求学生动笔,圈点难字或老师提问题的答案。

学生在圈画的过程中既动了手,又动了脑,眼睛和嘴更不能闲着。

如《数星星的孩子》,要求学生在初读时看清拼音,读准字词句,在文中画出本课要学习的生字,并会读生字;要求学生在读时读通句子,达到流利朗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思考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的论文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的论文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的论文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的论文《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感情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要在课堂教学中实乙现这一点,我认为朗读训练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每个学生的条件不同,朗读水平也参差不齐。

朗读水平差,或对自己的朗读不自信的学生,很难一下子进入状态,如果一开始就要求他们有感情地朗读,有一定困难。

这样看来,仅仅从朗读技巧上加以指导远远不够。

因此学习一篇新的文章,不能急于提出过高的要求。

在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反复品析,调动情感体验,走进作者、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进入朗读情境,使学生产生想读的愿望,自然就读出了感情。

在教学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时,我引导学生重点体味几个问句的情感变化:“山那边是什么呢?”“哦,山那边是海吗?”“妈妈,那个海呢?”“在山那边,是海吗?”学生联系上下文,比较感悟,得出结论:几个问句实际上是作者的心理变化的过程,由好奇到向往,再到失望,最终坚定了信念。

通过这几个关键句,确定了朗读的感情基调,朗读时,学生就很容易进入情境了。

又如教学泰戈尔的〈〈金色花〉〉,当孩子突然出现在母亲面前时,母亲说:“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抓住“坏”字反复体味母亲的心理、情感:既有责怪、焦急;又有关心、惊喜。

一位慈爱、温柔的`母亲形象出现在头脑中,体会到本文作者对母爱的赞美之情,自然就很容易读出感情了。

学生通过品析重点词句,有了自己的体验,就会调动自己的感受,主动探究如何去读,才能读出这种感情,这样做到有感情地朗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运用多种方式朗读。

如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朗读。

学生会根据文章文体的特点,句式的特点,情感的起伏变化,变更朗读方式,或分角色读,或领读、齐读、轮读等。

合作朗读,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还在朗读过程中,不知不觉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朗读教学之我见

朗读教学之我见

朗读教学之我见【摘要】朗读教学在语言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提高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增强语言表达的流畅性,训练听力和表达能力。

方法上,教师可通过分组朗读、角色扮演、音频材料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利用多媒体辅助朗读教学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文字的意境与情感。

在实践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朗读中遇到的困难,鼓励他们勇敢尝试。

展望未来,朗读教学将更注重个性化、技术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找到自信和乐趣,为提升语言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朗读教学的实践意义在于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全面发展,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教学和技术创新。

【关键词】朗读教学、语言能力、多媒体、问题与解决、实践意义、发展方向1. 引言1.1 我对朗读教学的看法我对朗读教学的看法是,朗读是语言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语音、语调、语速等语言要素,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朗读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在朗读教学中,学生需要不断地练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音准确性和语言流畅性。

朗读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我认为朗读教学是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一项教学内容,应该在语言学习中得到充分重视和实践。

朗读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动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提高综合语言能力。

我坚信通过有针对性的朗读教学,学生的语言水平一定会有明显的提高。

2. 正文2.1 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朗读教学作为语言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朗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音语调,帮助他们更加准确地发音和模仿语言节奏,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自然度。

通过朗读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用法和意义,增强对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朗读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感和修辞能力。

通过不断地朗读练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增强自信心,更好地适应语言环境。

朗读教学之我见

朗读教学之我见

朗读教学之我见【摘要】朗读教学是指通过朗读文本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本文首先介绍了朗读的定义及其重要性,指出朗读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流利度和阅读理解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接着探讨了朗读教学的方法,包括选择合适的文本、练习口齿清晰等技巧。

然后介绍了朗读教学的实施过程,指出了教师在此过程中的重要角色。

最后讨论了朗读教学的价值,包括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等方面。

结论部分分析了朗读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探讨了未来发展方向,并总结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将对朗读教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有所启发。

【关键词】朗读,教学,定义,重要性,方法,实施过程,教师角色,价值,学生影响,未来发展方向,总结1. 引言1.1 朗读教学之我见朗读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在我的观点中,朗读教学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朗读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审美能力。

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模仿、表达和理解来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文字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通过朗读不同文本,学生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和视野,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朗读教学方法可以多样化,可以结合传统的朗读练习和现代的技术手段。

在今天数字化的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录音、视频等方式进行朗读练习,同时也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朗读材料的获取和分享。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来设计多样化的朗读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朗读教学的实施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水平来设计朗读教学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学生也需要积极参与到朗读教学中,不断加强练习和提升自己的朗读能力。

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之我见论文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之我见论文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之我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朗读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就是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是对文字信息的再加工再创作。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有感情朗读是阅读教学需要达成的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

回顾平时的朗读教学实践,我浅谈一下心得:一、激发兴趣,入文朗读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

“学生有了兴趣,应用全部精神去做事。

”(陶行知语)如果上课伊始就能生动鲜明、引人入胜,便可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课文,学课文。

例如教学《燕子》时,我先播放歌曲《小燕子》,再问大家听过这首歌吗?这里面唱的就是可爱的小燕子,在同学们的印象中,燕子是什么样的呢?请学生自由说,然后我揭题:“这歌声仿佛把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带到我们身边来,你们想对燕子有更深入地认识吗?”这样的“揭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些学生都迫不及待地翻书开始读起来了,这对朗读教学的进一步指导是很有好处的。

二、巧设问题,延伸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外,还要让学生培养语感。

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

要想达到上述目的,教师在指导朗读时,首先要让学生试着把课文读顺、读正确,然后再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读出感情。

如指导读《荷花》第二自然段:“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我便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读:①这段话写出了荷花的几种优美姿态?②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荷花各种姿态的不同?孩子们有的有的说“两三片”“全”要读得重一些,体现开花大小程度的对比,有的说“有的”“有的”可以拉长读体现出各种花姿态的不同……这样训练,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如何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不仅指导学生读一段话,而且指导学生学会读懂文章的方法;既体现了教师在朗读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初中语文论文朗读教学之我见

初中语文论文朗读教学之我见

朗读教学之我见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些都是前人的经验之谈。

事实也是如此,作为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朗读教学有着独特的魅力,课文读好了,许多问题就会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朗读教学对于培养丰富学生情感,激发学习兴趣和发展思维等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

教学实践已使我深切感受到:合理运用朗读教学不仅能补充讲解探讨中的不足,甚至可以和作者心灵沟通,会意于一笑间。

我的体会有三。

一、创设朗读情境,培养学生情感。

就语文学科的本身特点来看,它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也非常重要。

而朗读教学就很好地担负了这一重任,它对于培养学生情感中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以及进一步陶冶高尚情操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我在《故乡》一文的教学中就作了如下的尝试。

鲁迅的《故乡》中,闰土时隔多年后再次见到“我”时,有这样一句话:“老爷!……”一开始学生对这个句子的朗读并不理想。

于是我就设置了以下两个情境,让学生两人一组根据情境进行排演,并鼓励学生尽量把话说的短一点,尽可能把情感充实进去。

情境1:一天放学回家,看到桌上放着你最喜欢吃的水果,而你妈妈正忙着在厨房里准备晚餐,此时的你在与妈妈对话时是怎样的一种语气呢?情境2:你回到家发现你妈妈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给你准备晚餐,而是躺在床上休息。

你会怎样和你母亲打招呼呢?由于情境相对简单,所以学生很快就准备充分,并纷纷上来要求展示一下自己的表演。

妈妈,你买的水果?——充满了喜悦,感激之情。

妈——,你怎么啦?——不乏关切之情,焦急之情。

顺利开局之后,接着提升难度,让学生自己设计合理情境,并且在只使用一个词语的情况下,来进行表演。

各组学生马上开始紧张的思索之中,没多久,一个简单的称呼或叹词就在不同的情境中被演绎出来,简要摘录如下:妈妈——考试考砸之后——轻声的,怕被责怪,有些懊丧,底气不足;妈妈——考试满意归来——响亮的,较为自豪;妈——因贪玩被母亲训话一段时间后——感觉有点烦,浮躁,;妈妈——母亲又在和几个牌友搓麻将了——抱怨,失望;爸——幸亏反应及时,在老爸进门前关了电视,佯装看书——庆幸,后怕;唉——与好友一起逛街看到许多儿童乞丐——悲伤,同情,激愤;爸爸——生病在家,而父母又忙于工作疏于照顾——哀怨,自怜;爸爸——和家人出去旅游,而父亲还在楼上整理东西未下来——喜悦明快而略带焦躁;啊——爬上山顶后——豪放舒展;……时机成熟,我再让学生思考如何来朗读《故乡》中的这个句子。

谈阅读课上的朗读教学教育论文

谈阅读课上的朗读教学教育论文

谈阅读课上的朗读教学教育论文一、重视读的过程我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坚持的理念是“口读、脑思、心感”;以“你在文中,文在你中”的方式去体验;以反复读,采纳不同形式的读。

在读中去理解文本,感悟文章,同时留意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内涵。

鉴于低班级的同学,对朗读有难度的段落我是这样处理的:让他们选出难度大难以理解的段落反复练习,同伴帮助,生生互动,在探讨中自我查找解决的方法,必要时老师引导点拨,教给同学化解难题的方法:化解不同的节奏与语速反复朗读,查找最合理最通俗的读法,初读———尝试读———反复读———稳固读。

二、教给同学品读的方法每拿到一篇文章或学习一篇新课文,要想让同学用读来表达感情,老师要适时适地进行感情渲染,制造一种气氛和情境,老师必需能激情涌现的引导同学抓住重点句段,甚至某个词语或标点符号来理解文本,感悟主旨,以及写作的用意。

在理解阅读,感悟文章主旨时让同学先自由读〔初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让同学在深化阅读课文,找出自己感悟最深的句段,理解分析,小组商量,班内朗读赏评,七嘴八舌谈感受,你言我语比才情,既熬炼了朗读,有训练了学的口语表达力量。

当然,对于美文的朗读也不仅仅局限在此,可以采纳多媒体,配乐朗诵,让同学闭上眼睛充分想象一种情景,用自己的语言制造性的描述某种情境,班内展现,准时予以确定性的评价。

这种专心去感受文章,就是品读。

三、语文课上的朗读要表达多重性朗读是同学接受语言文字的第一步,必需让同学多读、多品、多思,才能使他们渐渐地提高他们的阅读力量,进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珍贵的一种境界。

学习语文学科,必需到达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足见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重要性。

因此必需在课堂上加强朗读的训练,从多方面提高同学的朗读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之我见
摘要:课标中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其作用很大。

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际案例进行了问题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多媒体范读朗读指导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

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朗读教学训练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

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

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十分重要的。

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浅见。

一、利用媒体激发朗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

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

电教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

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我在引入课文时,利用电教媒体首先展现了一个山上有郁郁葱葱的树木,村前河水清澈,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天润的小村庄。

我问大家这样的村庄美不美,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美。

然后,我又把山上裸露,大雨把房屋冲走的画面展现出来让同学们看。

接着问:“这样的小村庄美不美?”同学们都说“不美。

”最后,我问大家:“为什么同一个小村庄会有这样大的变化呢?”这样,两幅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

二、利用范读指导朗读
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

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
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和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

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

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三、区分文体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

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

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

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高年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

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表情地朗读。

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
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

”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

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四、抓住重点指导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

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例如当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

”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

”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

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

又如《第一场雪》中的第六自然段,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

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韵,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到雪后的自然美,读出作者当时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

教师通过对重
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

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

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有感情地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何向梅.阅读教学怎样进行“对话”[j].教育导刊,2004(z1)
[2]郑娜.与文本对话用心灵感受[j].校长阅刊,2006(11)
[3]王松泉.论阅读教学内容[j].课程.教材.教法,1991(09)
[4]黄庆惠.看绘本学作文[j].天卫文化,1993
[5]黄庆惠.绘本教学有一套[j].天卫文化,1992
[6]许慧贞,吴静怡.完全爱上阅读手册[m].1992
[7]王淑芬.不一样的教室[j].天卫文化,1888
[8]沈惠芳.读书会难不倒你[j].天卫文化,1992
[9]蔡淑瑛.从听故事到阅读[j].富春,1990
[10]林美琴.儿童读书会[j].天卫文化,18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