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龙矛盾思想及其表征探析
冯梦龙与晚明世风_冯梦龙思想探寻之一

第23卷第1期零陵学院学报 Vol. 23 No.1 2002年9月 Journal of Lingling University Sep. 2002冯梦龙与晚明世风——冯梦龙思想探寻之一人 弋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200234 ) 摘 要:这里展露的是冯梦龙个性放诞的一面:以妓女为友,以冶游为乐,尽情享受生活,游戏人生;对爱情的追求专一而执着,在世风日下的晚明社会里,用自己的行动演绎出一曲悠长而凄清的动人悲歌。
关键词:冯梦龙;畸人;晋人风度;狎妓*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697(2002)01-0040-04“早岁才华众所惊”(文从简《冯犹龙》)的冯梦龙并不是一个死肯经书、专在八股文里耗费青春的腐儒诸生,在他的周围聚集着大批风流倜傥、才华横溢,不受封建礼教束缚的才子,明季文苑传,吴中自祝允明、唐寅辈,才情轻艳,倾动流辈,放诞不羁,每出于名教之外。
”(赵翼《廿二史札记・明中叶放诞之习》),罗汝芳“以传注为支离,以经书为糟粕,以躬行实践为迂腐,以纲纪法度为桎梏。
逾闲荡检,反道乱德。
莫此为甚”(《明史》卷224《杨时乔传》);梁辰鱼“斗酒清夜歌,白发拥吴姬”( 钱谦益《列朝诗集》丁集卷八引王伯稠诗);屠隆人青浦县令时饮酒赋诗,以仙令自许,后因与西宁侯宋世恩夫妇因纵淫而罢归,归乡纵情诗酒,以卖文为生,每在剧场阑入群优中作技( 参见〈明史〉卷288《屠隆传》及沈德潜《顾曲杂言》);袁于令少年时因与人争妓,竟至除名学籍,清初任荆州太守,府中惟闻棋声、曲声、牌声,后年逾七旬,还喜谈闺中事(参见《顾丹五笔记》,董含《三冈识略》);张岱自称“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琅擐文集》卷五《自作墓志名》);甚至当时在长洲县做知县的江盈科于自己的文集《雪涛阁外集》里公然写道:“妻不如妾,妾不如婢,婢不如妓,妓不如偷,偷得着不如偷不着。
【课外阅读】冯梦龙的文学思想

【课外阅读】冯梦龙的文学思想综合冯梦龙的小说创作,他的文学主张主要有下面三点。
第一,冯梦龙在文学上主张“情真”。
他重感情,认为情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最可贵的东西,甚至提出要设立一种“情教”,用它取代其它的宗教。
他曾自负的说“子犹诸曲,绝无文采,然有一字过人,曰真”。
(《有怀》评),又在《叙山歌》中说山歌“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
落实到小说中,他在《警世通言序》中说小说要做到“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
在他的有关小说的眉批里,常可看到“叙别致凄婉如真”,“话得真切动人”,“口气逼真”,“真真”等。
情真、事真、理真是冯梦龙在各种文学形式中反复提到的,是他追求的总目标,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第二,他虽然不反对文言小说,他的《情史》便收集了很多文言作品,但他更强调文学作品的通俗性,作品通俗易懂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他在《古今小说序》中就: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
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多。
试令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喜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再欲捉刀,再欲下拜,再欲决脰,再欲捐金;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
虽小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
噫,不通俗而能之乎?又在《醒世但言序》说:“尚理或病于艰深,修词或伤于藻绘,则不足以触里耳,而振恒心”。
这里,“文心”指的是文人典雅的作品,“里耳”是闾巷平民的感受,只有通俗的作品,才能得到闾里小民的欣赏。
第三,冯梦龙主张文学有教化作用,而且主张把社会教化的内容和通俗易懂的形式结合起来。
他在《警世通言序》中举了里巷小儿听《三国》故事受小说人物影响的例子:里中儿代庖而创其指,不呼痛,或怪之。
曰:“吾顷从玄妙观听《三国志》来,关云长刮骨疗毒,且谈笑自若,我何痛为?”这个例子生动的说明通俗小说的巨大影响力,确不是被奉为经典的《孝经》、《论语》这类书所能达至的。
所以冯梦龙希望借着这些通俗作品去达到教化的目的。
茅盾黄昏读后感

茅盾黄昏读后感茅盾的《黄昏》是一部深刻揭示人性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冯梦龙的刻画,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复杂。
小说以冯梦龙的一生为主线,通过他的成长、奋斗和最终的失败,展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种种问题,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
在小说中,冯梦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他在封建社会的庇护下接受了西方教育,自以为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然而,在现实的社会中,他却陷入了种种矛盾和困境中。
他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却又无能为力地被卷入其中,最终走上了自私、堕落的道路。
冯梦龙的命运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普遍命运,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
通过对冯梦龙的刻画,茅盾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
在小说中,冯梦龙所处的社会充满了欺诈、虚伪和道德沦丧。
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和道德,甚至不惜牺牲他人。
这种社会的黑暗和腐败让人感到绝望和无奈,也让人对人性产生了深刻的怀疑。
除了对社会的揭露,茅盾在小说中还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通过对冯梦龙的内心世界的描写,茅盾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冯梦龙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让人感到心酸和悲哀。
在现实的社会中,冯梦龙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去迎合社会的虚荣和功利。
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让人感到无比的心酸,也让人对人性产生了深刻的怀疑。
《黄昏》是一部深刻揭示人性的小说,通过对冯梦龙的刻画,茅盾展现了中国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
小说不仅揭示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弊病,也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茅盾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让人深思和感慨。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一部社会的镜子,让人深刻地反思人性和社会的现实。
为什么要重新评价冯梦龙?

为什么要重新评价冯梦龙?冯梦龙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山大师,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家,应该给予特别的重视。
但是过去对冯梦龙的研究,往往局限在微观的具体问题上,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却在总体上,并未能实事求是地对冯梦龙的地位给以确当的评价。
本文用六维立体的思维方法,根据冯梦龙研究的成果,作宏观研究的创新尝试。
这些新的研究,关系到中国文学的现代化问题、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问题、文学评价的艺术标准问题、冯梦龙研究与文学观念的进步问题、冯梦龙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问题。
一、对冯梦龙评价的历史变化在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事实是:冯梦龙的许多作品在封建社会中是离经叛道的,许多作品是被禁的。
他生前屡受封建文人的攻击,死后更遭诬谤诋毁。
所以在封建社会的文人眼中,他收集、记录、整理和创作的民间诗歌、许多优秀的话本小说、传奇戏曲等俗文学作品,根本不算文学,更不能登大雅之堂,完全被排斥于文学之外,故而在文学上是没有任何地位的。
20 世纪初,蔡元培最早提倡俗文学。
a“五四运动”以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和俗文学家郑振铎、孙楷第等学者的著作,开始对冯梦龙作了较高的评价。
这是“五四运动”反封建的民主文学思想的表现。
在“五四运动”之后,冯梦龙的俗文学小说成为文学史上公认的经典作品之一。
冯梦龙也以著名的“小说家”“俗文学大家”的身份受到了重视,成为文学史上著名的一家。
有的学者开始重视冯梦龙收集记录的民歌《挂枝儿》《山歌》,并对其进行了整理、注解和再版的工作。
《挂枝儿》《山歌》是冯梦龙“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反封建的民间创作,是中国民间文学史上一部个人记录的伟大的民歌集。
[1]但是,当时人们还未能认识到这一点。
所以在文学评价上,往往并不高,甚至认为那是社会下层市井小民低级的口头文学,被认为是格调低下的作品,算不得文学,当然也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当代文学史家们大多对冯梦龙的总体评价并不高,更没有看到冯梦龙在文学史上的划时代作用。
理为情之范+情为理之维—从“三言”看冯梦龙的情理观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学位论文理为情之范 情为理之维--从“三言”看冯梦龙的情理观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201206摘要晚明时期,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受到新兴观念的冲击,生活风尚的巨大变化和思想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使得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丰富特征。
作为晚明社会的知识分子,冯梦龙敏锐地捕捉到社会的变化,并通过其作品为我们展现了当时的社会全景。
情理关系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对重要的关系范畴,情理关系的缘起与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情与理的关系在冯梦龙之前主要有以理节情、.主理抑情、崇情黜理三派。
时至冯梦龙,情与理的关系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出现了情与理相互融合的趋势,冯梦龙一方面肯定情,肯定人情、人性,重视“情”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又维护封建伦理,企图通过教化达到“导愚’’“适俗”的目的。
在冯梦龙的“三言”中,不管是婚恋题材、忠孝题材,还是商贾题材、释道题材,无不渗透着冯梦龙的情理融合观。
婚恋题材中,既主情,重互爱之情、崇两性之悦,又主理,宣扬封建礼教的守节及夫权思想,情理融合、浑然一体的婚恋展厅较为明显地呈现了出来;忠孝题材中,一方面呼吁发自内心的忠诚守义、平等互信,另一方面又难脱忠孝理念的窠臼;商贾题材中,在塑造了一系列与当时社会有着血肉联系的崭新的商人形象的同时,却也不能磨灭他对商人“末流”、商贾“贱业"的传统认识;释道题材中,一方面主情,描绘人性的复苏和人欲存在的合理性,反对释道的禁欲主义,追求人类自然的情感欲求,另一方面主理,重视儒家传统道德及宗教的教化性,宣扬宿命、果报的劝诫思想,以期净化风俗民意。
自身的人生经历、明代的哲学思潮、晚明的市民社会,都对冯梦龙这样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青年时期的青楼生涯、李贽等人的新思想以及市民阶层的觉醒,使得冯梦龙产生重情思想。
但冯梦龙在传统文化熏陶和严酷社会现实面前,又以文人“文以载道"的社会责任感,担负起劝善惩恶的礼教大旗。
冯梦龙矛盾思想及其表征探析

[摘要]冯梦龙“情教”思想,实际是情教与名教的矛盾思想。
他试图苦心营建“情教”理想来取代传统“名教”思想,将自己以情施教的思想体系贯彻在以名为教的社会现实中。
冯梦龙情教与名教思想的矛盾,是二者在逻辑起点上的对立和逻辑终点上的同旨,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其婚恋观、妇女观、忠孝观和释道观四个方面。
[关键词]冯梦龙;矛盾思想;内涵;表征[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39(2009)01-0072-05[收稿日期]2009-02-14[作者简介]霍省瑞(1981-),女,陕西绥德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08级博士研究生。
冯梦龙矛盾思想及其表征探析霍省瑞(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2009年第1期总第65期No.1.2009Total No.65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晚明著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对人生与社会曾有焦灼的思考,提出“我欲立情教[1]”的大胆主张,并欲“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2],显露出离经叛道的狂士锐气。
于是,研究者多取其“情教”思想加以阐释,且评价较高,甚至说它反封建、反圣学,具有启蒙思想的性质[3]。
事实上,冯梦龙以情施教的同时,不离名教的道德说教,浓浓的人性情感与明白无误的劝诫意图始终难解难分。
冯梦龙“情教”思想,实际是情教与名教的矛盾思想。
一、“情教”与“名教”的界定“情教”一词,冯梦龙首次提出。
何谓“情教”?在诸多研究冯梦龙思想的学术讨论中争议颇多。
方胜提出,“情教”就是冯梦龙的“教化”论[4]。
游友基更细致地解释“情教观”的内容,就是用文艺等各种手段宣传情,推行社会教育[5]。
傅承洲则认为“冯梦龙提出的‘情教’就是一种以情为教义的宗教”,并将其与释道并称[6]。
冯梦龙情学思想探本

第20卷第1期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ol.20No.1 2002年2月Journal of Yuncheng College Feb.2002冯梦龙情学思想探本李双华¹(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09)摘要:冯梦龙的情教说是晚明尊情思想发展的高级阶段。
冯梦龙提出/情0的本体论,将/情0推到了至上的地位。
但情与理斗争,并没有超越传统的思维模式。
尊情思想没有发展成维护个人权益的理论。
/情0本体论的建立也不是要推翻旧道德,而是要为现存道德更换基础,以此去拯救世道人心。
冯梦龙的情教说和尊情思潮都未能实现向近代思想的转换。
这是因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观念都没能提供这种转换的条件。
关键词:冯梦龙;情教;自然人性;儒家伦理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008(2002)01-0053-04明代中后期崛起的尊情思潮对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前后继起的文学大家高举着/情0的大旗,使得明代的文坛异彩纷呈。
在这些文学大家中,冯梦龙是一个值得特别注意的关键人物。
作为一个著名的通俗文学家,冯梦龙是明代尊情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提出的/情教说0不仅是他从事文学活动的理论基础,也是明代尊情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他编纂的文学作品有许多反对封建礼教的内容,/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0,对/情0的推崇登峰造极。
他自称/多情欢喜如来0,并立志为情作史。
因此,人们往往将冯梦龙视为反对封建礼教的旗手,将其列入进步文学家之列,这当然不错。
然而深入观察又会发现事情并不这么简单。
冯氏的情学思想时时伴随着封建礼教的内容,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忠孝节义的说教俯拾即是。
这使喜欢划营垒,区分左中右的人感到困惑和难堪,只得用/时代局限0这个万能膏药贴上了事。
这其实是自欺欺人。
我们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时代思潮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特点,探寻情教思想的真实内涵。
冯梦龙的情教思想是以男女性爱为起点的。
论三言中两个女性形象的矛盾性及原因

论“三言"中两个女性形赵荣凤象的矛盾性及原因(贵州科技工程职业学院,贵州贵阳550008)摘要:明代是一个充满着进步与守旧,启蒙与愚顽,思想解放与理学禁锢,人性觉醒与禁欲猖狂的对立与冲突的社会。
产生于这一时期的“三言”中的部分女性形象在伦理道德的背后,在情爱的追求过程中。
往往只能陷入两难的迷茫,陷入一种无可逃遁的悲哀。
本文旨在对其形成原因进行社会背景及作者意图的论述。
关键词:“三言”女性形象矛盾性被人誉为“全能”通俗文学家的冯梦龙“因贾人之请”(《古今小说序》),纂辑创作的《喻世明言》(原名《古今小说》1624年刊行)、《警世通言》(1624年刊行)、《醒世恒言》(1627年刊行),即小说史家所称的“三育”,堪称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三言”的题材极其广泛,几乎涉及当时社会上各个阶层,反映了生活的各个侧面,这些作品汇成一股强大的文学巨流,冲击着正统封建文艺的统治地位。
“三言”以“情教说”为基础.充分反映了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大量女性形象的塑造,投射了作家深沉的理性思考和对人欲问题的深切关注。
我们看到大量女性形象在婚恋自由、情爱自主、欲望张扬等方面有着空前解放的行为表现。
然而我们又同时看到.她们虽用一片真情追求自己的幸福,但行动的归宿往往止于礼教,作者总是陷在既倡真情又要“止乎礼仪”的矛盾之中,这似乎给我们透出另一种信息,即女性的追求得以实现的基础仍是社会传统的伦理规范。
封建社会的伦理规范首先确定了女性的依附地位,“在家从父,出嫁从夫。
夫死从子”是对女性的人身定位。
女性在“临之以父母,诳之以媒妁,敌之以门户,拘之以礼法”(卷四《梁夫人》按记)的婚姻原则之下,必须遵循既有的礼仪而不可“越轨”。
冯梦龙从他的人欲观和教化目的出发,提出了“男女相悦成婚”的新观点。
肯定了“真情”的重要。
但同时又肯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姻方式的合理性.从而造成“三言”中女性既对自主婚姻大胆追求,又处处表现出矛盾与内疚的心态,由此看到作者对女性情爱追求中的欲望表现虽多有肯定.但最终总是以传统的伦理规范来评判其欲望展现的合理性与破坏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冯梦龙“情教”思想,实际是情教与名教的矛盾思想。
他试图苦心营建“情教”理想来取代传统“名教”思想,将自己以情施教的思想体系贯彻在以名为教的社会现实中。
冯梦龙情教与名教思想的矛盾,是二者在逻辑起点上的对立和逻辑终点上的同旨,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其婚恋观、妇女观、忠孝观和释道观四个方面。
[关键词]冯梦龙;矛盾思想;内涵;表征[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39(2009)01-0072-05[收稿日期]2009-02-14[作者简介]霍省瑞(1981-),女,陕西绥德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08级博士研究生。
冯梦龙矛盾思想及其表征探析霍省瑞(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2009年第1期总第65期No.1.2009Total No.65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晚明著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对人生与社会曾有焦灼的思考,提出“我欲立情教[1]”的大胆主张,并欲“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2],显露出离经叛道的狂士锐气。
于是,研究者多取其“情教”思想加以阐释,且评价较高,甚至说它反封建、反圣学,具有启蒙思想的性质[3]。
事实上,冯梦龙以情施教的同时,不离名教的道德说教,浓浓的人性情感与明白无误的劝诫意图始终难解难分。
冯梦龙“情教”思想,实际是情教与名教的矛盾思想。
一、“情教”与“名教”的界定“情教”一词,冯梦龙首次提出。
何谓“情教”?在诸多研究冯梦龙思想的学术讨论中争议颇多。
方胜提出,“情教”就是冯梦龙的“教化”论[4]。
游友基更细致地解释“情教观”的内容,就是用文艺等各种手段宣传情,推行社会教育[5]。
傅承洲则认为“冯梦龙提出的‘情教’就是一种以情为教义的宗教”,并将其与释道并称[6]。
实际上,冯梦龙在《情史》[5]序及该书的系列评语中,对其进行了集中表述。
“教诲诸众生”已表明“情教”思想的宗旨,进一步则表述为“于是乎无情化有,私情化公,庶乡国天下,蔼然以情相与,于浇俗冀有更焉”[7]。
可见,冯梦龙试图将世间万般“情”作为教化众生的基点,同时又将之作为施教的主要内容、基本手段,他努力通过情感而施行道德教化,用情感去感化人,以期将人类世界变成井然有序的人间天堂。
简言之,“情教”就是冯梦龙以情施教的教化理论。
“名教”一词,从现存史料看,最早见于《管子·山至数》:“昔者周人有天下,诸侯宾服,名教通于天下。
”[8]嵇康《释私论》又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9]。
此后,被许多史籍文献广泛使用,冯梦龙也喊出“发名教之伪药”的时代宣言。
何为“名教”?古今学者亦对其多加阐释。
东晋袁宏《后汉纪》指出:“夫君臣父子,名教之本也。
……故尊卑永固,而不逾名教。
”[10]南朝郑鲜之亦说:“名教大极,忠孝而已。
”[11]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明确谈到:“故名教者,依魏晋人解释,以名为教,即以官长君臣之义为教,亦即入世求仕者所宜奉行者也。
其主张与崇尚自然即避世不仕者适相违反,此两者之不同,明白已甚。
”[12]唐长孺《魏晋玄学之形成及其发展》又认为:“所谓名教乃是因名立教,其中包括政治制度、人才配合以及礼乐教化等等。
”[13]以上诸种阐释总体上体现了一种倾向性,即将“名教”与“儒家”相等同,前者似乎成了后者的代名词。
冯梦龙试图突破的“名教”,亦是以名为教,不出忠孝节义等儒家所宣扬的伦理规范和道德2009年第1期霍省瑞:冯梦龙矛盾思想及其表征探析准则。
二、情教与名教矛盾思想的对立统一冯梦龙欲“立情教”而“发名教之伪药”,试图苦心营建“情教”理想来取代传统“名教”思想,试图将自己以情施教的思想体系贯彻在以名为教的社会现实中。
冯梦龙的情教思想,重视情感的作用,但并未突破儒家所标榜的名教范畴,最终没能实现美好理想。
相反,在其言行中表现出的,却是挥之不去的情教与名教思想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
其“情教”思想,亦表现为情教与名教矛盾思想的对立统一,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
(一)情教与名教在逻辑起点上对立冯梦龙试图以情感而施行教化,无疑极大地发挥了情感的作用。
他在《情史·序》云:“又尝欲择取古今情事之美者,各著小传,使人知情之可久,于是乎无情化有,私情化公,庶乡国天下,蔼然以情相与,于浇俗冀有更焉。
”“万物如散钱,一情为线索。
散钱就索穿,天涯成眷属。
若有贼害等,则自伤其情。
如睹春花发,齐生欢喜意。
盗贼必不作,奸宄必不起。
”[14]冯梦龙看来,情是教化的逻辑起点,是万物的本源,是人生的根本法则,是维系人际关系、人类社会和谐的不可或缺的纽带。
凭借情感施行天下国家的普遍准则,人类社会将春意盎然。
冯梦龙的情教理想是一个温馨的情感世界,这个世界里维系社会等级制度的不是冷冰冰的道德说教,而是以情为本的真情感化。
名教思想则不同,它不是靠情感,而是“以名为教”,是从正名定分的道德伦理出发来进行教化,以定名分、立名目、称名号、制名节的宗教等级制度及其相应的道德规范为逻辑起点。
儒家历来重视宣讲式的道德教化,认为人只有获得丰富的道德知识,方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并由此产生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行为方式。
于是,名教思想就依靠理性的宣传力量,试图通过对几千年来所形成的那一套系统理论进行宣讲,对已经成为维系社会基本准则的道德进行说教,在人们内心建立牢固的道德防线。
名教让人在自知自觉的理性支配下进行一切社会活动,自觉约束自我行为,使之合乎道德规范,从而达到教化众生、纯洁人伦的宗旨。
(二)情教与名教在逻辑终点上同旨冯梦龙《情史·序》明确表述了情教思想的逻辑终点:“虽事专男女,未尽雅驯,而曲终之奏,要归于正。
”[15]情教的旨归是教化,用情感来淳化社会,感化民众。
他还将情感极度泛化,“子有情于父,臣有情于君。
推之种种相,俱作如是观”[16],将君臣父子忠孝节义统统纳入情的范畴,这更是在向名教纲常伦理靠拢。
可见,冯梦龙情教思想所维护的,仍是既定的封建社会秩序。
他“立情教”并非要启蒙人性,张扬个性,而是为儒家礼教寻求更合适的理论依据。
他志在于三纲五常中灌注情感因子,把“情”作为基点与内容,使盗贼不作,奸宄不起,以达到重振纲纪的目的。
由此,冯梦龙情教与名教思想就明显地表现出逻辑终点的同旨性,情教以情施教,感化众生;名教以名为教,教化众生。
二者取途虽殊而归趋同一。
不仅如此,在冯梦龙看来,名教与情感还可以统一。
《情史·情贞类叙》云:“自来忠孝节烈之事,从道理上做者必勉强,从至情上出者必真切。
……世儒但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
”[17]他指出“忠孝节烈”是道理上的事情,是外在于人的为社会需要而强制执行的行为规范,而愿意履行这些规范是人情感上的选择和意愿,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诉求。
只有从情出发而执行的礼教才合理,无情之理是难以实现的。
可见,冯梦龙并不认为情感与名教有根本性冲突,而肯定二者的统一性,统一的基础是从至情上做起,出自真情地、自觉自愿地履行忠孝节义。
(三)情教与名教矛盾思想的深刻内涵冯梦龙情教与名教矛盾思想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借男女之真情”不可能彻底“发名教之伪药”,情教思想不可能解决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只能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空想。
因为情感与名教永远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存在。
放纵情感,率性而为,必然会导致不受道德约束,不被名教所羁缚,这怎么可能不与要求人们严守社会规范的道德准则发生冲突呢?如果严格遵守那一套封建伦理道德,那么生机勃勃的情感又怎么可能避免不遭到礼教的残酷扼杀呢?冯梦龙自己也意识到了这种矛盾的存在,所以在他的思想里,并未将情教和名教看成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认为“六经皆以情教也”[18],肯定了二者统一同旨的一面。
在他看来,“以情施教”是以否定外在的道德教化为始,复以实现伦理纲常为终,以情为外在形式,以教为本质内容。
他试图用“以情施教”代替“以名为教”,并不是对“名教”的简单否定,而是从情本论角度为其名教思想寻求根据,进行论证。
这样,就把对情感的关注导入了对教化的探索,实则旨在补修名教,净化名教。
换句话说,从情教的角度诠释名教,而归结为对名教的认同与尊崇,人性与封建礼教实现了自然的契合。
需要指出的是,冯梦龙试图以真情设计人类社会的美好蓝图,却走向了名教。
虽然他有努力调和情73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感与名教的良好愿望,但思想上的困惑和混乱是显而易见的。
他强调的“情教”始终陷入“名教”束缚,找不到真正可靠的落脚点,提不出科学的新思想,无法与封建道德体系相抗衡。
当然,对于他的矛盾思想,不该单纯以“进步”或“落后”的标签来做定性评价。
他思想的矛盾不是新与旧的矛盾,而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他只是在“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文化框架内,努力调整自己的心理结构和价值取向。
三、情教与名教矛盾思想表征冯梦龙情教与名教矛盾思想归于同旨,似乎在理论层面上解决了二者的矛盾。
但在现实生活中,连他自己也陷入了矛盾困境。
他既提倡爱情至上,提出“情生万物”的哲学思想,又为封建礼教的深入人心而摇旗呐喊;既张扬人的情感个性,热情传播平等、自由、博爱的种子,又不失时机地对市民大众“导愚适俗”,进行“天理”说教,压抑人的真情本性[19]。
诸种矛盾,集中表现在他的婚恋观、妇女观、忠孝观和释道观四个方面,这也是其情教与名教矛盾思想的具体表征。
(一)主情与服理的矛盾婚恋观冯梦龙情教与名教矛盾思想,在他的婚恋观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毫无疑问,冯梦龙对于爱情婚姻的态度,首先具有反封建性。
《情史·序》云:“《易》尊夫妇,《诗》有《关雎》。
”[20]这是对男女情爱的经典文本范式的推崇,也足以证明其观念中对人们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而追求幸福合理性的肯定。
不仅肯定男女爱情,他还主张平等互爱,提倡“以情许人”,肯定自主择偶的婚姻权利。
他在《情史·情迹类》“选婿窗”后评语中提出“男女相悦昏(婚),此良法也”[21],要求情投意合和情感共鸣。
更有甚者,冯梦龙还把旧式包办婚姻作为一种“制度”加以反对。
他说:“夫闺阁之幽姿,临之以父母,诳之以媒妁,敌之以门户,拘之以礼法。
婿之贤不肖,盲以听焉。
……而随风为沾泥之絮,岂不惜哉!”[22]可见,冯梦龙就婚恋问题,强调情爱自由,婚姻自主,排斥门第、金钱、权势等外在因素的牵制和影响。
他不仅对封建婚姻制度中“门当户对”加以反对、批判,而且认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造成妇女悲惨命运的根源,予以否定。
在当时,冯氏能有如此之论,确实是惊世骇俗的了。
冯梦龙提出让青年自己择偶,择偶时要重才德而轻相貌,重情感而轻门第,这对实现男女自由结合,无疑有积极作用,是其婚恋观中最为光彩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