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论文的结构和特点

合集下载

科技论文的结构有什么要求

科技论文的结构有什么要求

科技论文的结构有什么要求引言科技论文的引言部分应该包括对研究背景和目标的简要介绍,以及论文的重要性和研究的动机。

此外,引言部分还应该提供相关研究进展的综述,并指出目前该领域的知识空白。

引言部分应该清晰地表达问题陈述和研究目标,并提出论文的主要研究问题。

文献综述在科技论文中,文献综述部分是至关重要的,它提供了当前研究领域内已有的知识和研究成果。

文献综述应该全面而准确地总结相关文献的主要内容,包括不同研究方法和结果的讨论。

此外,文献综述部分还应该指出当前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知识空白,并为本文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方法在科技论文的方法部分,必须清楚、详细地描述研究的方法和实验步骤。

这个部分应该让读者能够重复实验并验证研究的有效性。

应该明确描述样本或数据的来源,实验设计和采用的研究方法。

此外,方法部分还应该描述实验的限制条件和如何处理可能的误差来源。

结果科技论文的结果部分应该展示研究的实际结果,并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解释和讨论。

结果应该以简洁、清晰的方式呈现,可以使用表格、图表或其他适当的方式展示实验数据。

此外,结果部分还应该对结果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解释,并与文献综述部分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和讨论。

讨论在科技论文的讨论部分,应该对实验结果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分析。

讨论部分的目标是对研究结果进行解读,并将其与相关文献进行比较和讨论。

这部分应该回答引言中提出的研究问题,并对研究的局限性和可能的改进或未来工作进行讨论。

结论科技论文的结论部分应该概括研究的主要发现,并提出对该领域未来研究的建议。

这个部分应该清晰地回答研究的目标,并强调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

结论应该简洁明了,不应该包含全新的信息或观点。

参考文献科技论文的参考文献应该列出所有在文中引用的文献,并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排列。

引用格式可以根据期刊或会议的要求进行规定。

参考文献的数量应该足够全面,覆盖该领域内的主要研究成果。

以上是科技论文常见的结构要求,每个部分的内容和顺序可能根据具体的论文和期刊的要求有所不同。

科技论文特点

科技论文特点

科技论文特点
科技论文具有以下特点:
1. 理性和客观:科技论文着重于揭示事实和数据,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得出结论,要求作者在论文中保持客观、理性和科学的态度。

2. 严谨和准确:科技论文需要严格遵循科学方法,所有实验、观察和数据应当准确无误,而结论应当是基于可靠的证据以及逻辑推理得出的。

3. 可重复性:科技论文的实验研究应当具有可重复性,即其他研究者按照相同的方法和条件能够重复实验,以验证论文中的结果和结论是否稳定和可靠。

4. 突出创新:科技论文通常需要有自己的研究创新点,要贡献新见解、新理论、新方法或新技术等方面的科学进展,从而推动学术领域的发展。

5. 逻辑严密:科技论文需要有清晰的逻辑结构,包括引言、综述相关研究、阐明研究目的和方法、结果和讨论等部分,以确保读者能够准确理解作者的论证过程和结论。

6. 学术性和规范性:科技论文要符合学术规范,具有一定的学术性,要求引用和参考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同时遵循写作规范,包括标准的引用格式、规范的语言表达和准确无误的书写。

7. 发表和评审:科技论文通常需要经过同行评审或专家审稿的程序,以确保论文的科学性和质量,只有通过评审的论文才能发表在学术期刊或会议上。

总的来说,科技论文是一种严肃、专业的学术写作形式,强调科学、客观、严谨和准确,通过创新和逻辑推理来推动学术领域的发展。

科技论文的特点与构成

科技论文的特点与构成
第5章
5.1
科技论文的特点与构成
科技论文的分类
科技论文是 对创造性的科 学技术研究成 果进行理论分 析和总结的科 技写作文体
科技研究 的问题 科研新成果
定义
论说文体裁
按其发挥的作用分: (1)学术性论文 学术论文是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的科学记 录、科学总结。
具有新观点、新方法或新 结果,具有科学性。 推动了科技发展。 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或在 学术会议交流。
法拉第 科学研究有三个阶段:首先是开拓, 其次是完成,第三是发表
有人做过调查,许多理工科毕业生认为:对他们最 有用且需加强的课程,一是数学,二是物理,三是写作。 ——日本某研究生院院长
写作作用
科学研究的规范和起步;创新过 程重要环节;是一种基本能力
能 力 培 养
思维能力(判断力、创造力、构思能力和 综合分析能力等); 表达能力(语言表达、图表设计、逻辑推 理、数据处理等); 组织能力(材料的选择、层次结构设计、 使用和编排) ; 贯穿整个研究过程; 提升和凝炼创 新成果;写作与思维密不可分;不断 实践 ,提高能力。
写作特点
2、论文写作可使人的思维方式改变和提升
写作过程能培养人的科学思维,能提
高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写
作应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中,边研究、
边试验、边写作,可以及时地发现不足
和问题。并且写作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思 考、不断推敲的过程。
3、论文写作有利于科学积累和促进学术交流
英国文学家 肖伯纳 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 苹果,彼此交换,那你我仍然各有 一个苹果。但如果双方交流思想, 则我们将各有两种思想。 农学领域:《齐民要术》; 医学领域:《黄帝内经》,李时珍著的 《本草纲目》; 理工领域:《考工记》,沈括编著《梦 溪笔谈》,是综合性的科学论著;明代宋 应星著的《天工开物》; 数学领域:《九章算术》

科技论文的结构有哪些以及各部分所要注意哪些事项

科技论文的结构有哪些以及各部分所要注意哪些事项

科技论文的结构有哪些以及各部分所要注意哪些事项?
答:1.题名
1.1题名的要求
题名是一篇论文的总标题,也称篇名或文题,作为一篇论文的总名称,题名应该使读者能从中了解到该论文所要研究的核心内容和主要观点,撰写题名一定要准确、简洁、鲜明,既不能过于空泛和一般化,也不宜过于繁琐,使人得不出鲜明的印象。

2.摘要
摘要应概括说明全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4个方面,应重点写出具体的研究结果,特别是创新之处。

3.关键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层次标题、摘要、和正文中选出来的,能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和词组。

4.引言
引言作为论文的开端,主要是交待研究成果的来龙去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相关的课题,目的是引出作者研究成果的创新论点,使读者对论文要表达的问题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引起读者阅读论文的兴趣。

5.正文
正文是引言之后、结论之前的部分,也是论文的核心部分。

作者论点的提出、论据的陈述、论证的过程、结果和讨论都要在此得以展现。

6.结论
科技论文的结论应有主次之分,依其重要性递次排列。

如果结论的内
容较多,可以分条了列出,每一条单成一段。

一段包括几句话,也可能是一句话。

如果结论不多,就不要分条列号。

结论里应包括必要的数据,但主要是用文字表达。

具体要求如下:
(1)概括准确,结构严谨。

(2)明确具体,简短精炼。

(3)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原则
(1)只著录最必要、最新的文献;
(2)只著录公开发表的文献;
(3)采用标准化的著录格式;
(4)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宜太少。

科技论文定义、特征、分类

科技论文定义、特征、分类

1、科技论文是科技发展,从而也是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科技信息源,是记录人类科技进步的历史性文件。

当今全世界每年发表科技论文300万~400万篇,其中约75%发表在期刊上。

2、科技论文: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通过足够的,可以重复其实验(或存在某种类似做法的潜力),使他人得以评价和信服的素材论证,首先揭示出事物及其真谛,并发表于正式科技期刊或其他得到学术界正式认可形式的叙述文件。

3、科技论文的特性:(1)科学性——科技论文在方法论上的特征,使它与一切文学的、美学的、神学的等文章区别开来。

科技论文必须根据足够的和可靠的实验数据或现象观察作为立论基础。

(2)首创性——科技论文的灵魂,是有别于其他文献的特征所在。

它要求文章所揭示的事物现象、属性、特点及事物运动时所遵循的规律。

或者这些规律的孕育必须是前所未见的、首创的或部分首创的,必须有所发展,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而不是对前人工作的复述、模仿或解释。

(3)逻辑性——文章的结构特点。

它要求论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前提完备、演算正确、符号规范、文字通顺、图表精致、推断合理、前呼后应、自成系统。

(4)有效性——文章的发表方式。

只有经过相关专业的同行专家的审阅,并在一定规格的学术评议会上答辩通过、存档归案;或在正式的科技刊物上发表的科技论文才被承认为完备的和有效的。

4、科技论文的分类:(1)论证型——对基础性科学命题的论述与证明的文件。

(2)科技报告型此类文章应该提供所研究项目的充分信息,原始资料的准确与齐备,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结果和经验,往往使它成为进一步研究的依据与基础。

(3)发现、发明型——记述被发现事物或事件的背景、现象、本质、特性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和人类使用这种发现前景的文件。

(4)计算型——提出或讨论不同类型数学物理方程的数值计算方法,其他数列或数字运算,计算机辅助设计及计算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原理、数据结构、操作方法和收敛性、稳定性、精度分析等。

什么是科技论文科技论文的特点

什么是科技论文科技论文的特点

什么是科技论文科技论文的特点科技论文在情报学中又称为原始论文或一次文献,那么你对科技论文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科技论文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科技论文的内容分类毕业论文,科技论文也是一种学术论文。

现阶段,在我国,科技论文一般泛指SCI、EI、ISTP论文等。

按照专业领域来说,生物工程、临床医学、物理、机械工程、计算机研究、经济管理等专业科技论文的需要比较广泛。

按照研究方法不同,科技论文可分理论型、实验型、描述型三类,理论型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是理论证明、理论分析、数学推理,用这些研究方法获得科研成果;实验型论文运用实验方法,进行实验研究获得科研成果;描述型论文运用描述、比较、说明方法,对新发现的事物或现象进行研究而获得科研成果。

科技论文的特点一是学术性:学术性是科技论文的主要特征,它以学术成果为表述对象,以学术见解为论文核心,在科学实验(或试验)的前提下阐述学术成果和学术见解,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探索科技领域中的客观真理,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学术性是否强是衡量科技论文价值的标准。

二是创新性:科技论文必须是作者本人研究的,并在科学理论、方法或实践上获得的新的进展或突破,应体现与前人不同的新思维、新方法、新成果,以提高国内外学术同行的引文率。

三是科学性:论文的内容必须客观、真实,定性和定量准确,不允许丝毫虚假,要经得起他人的重复和实践检验;论文的表达形式也要具有科学性,论述应清楚明白,不能模棱两可,语言准确、规范。

科技论文的文本结构科技论文文本结构由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结论、等部分组成。

标题简明、准确地写出该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作者姓名、职称(或职务)摘要概括地说明,该研究的目的及重要性,并极其扼要地表述是以何种实验材料与方法得出的何种研究结论,突出论文的新见解和研究结果的意义。

关键词这是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词汇,它可以从标题和摘要中提出(一般提出3-4个关键词),关键词可供检索性期刊(或数据库)编入关键词索引,供国内外科技人员查阅。

科技论文写作要求和特点_论文格式_

科技论文写作要求和特点_论文格式_

科技论文写作要求和特点中国国标gb7713─87所指的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

学术论文不同于实验报告、阶段报告和,而应对实验工作素材有整理和提高,要形成论点。

实验报告和工作总结多属于如实地汇报实验工作经过,可以没有创新成果和见解,可以模仿和重复前人必要的结果,可以不作判断和推理,不形成论点。

学术论文的内容应提供新的科技信息,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而不是重复、模仿、抄袭前人的工作。

科技报告国际标准iso 5966─1982给出的科技报告的定义是: 科技报告是记述科学技术研究进展或结果的文件,或是陈述科学技术问题现状的文件。

科技报告按类型可分为报告(report)、札记(note)、论文(paper)、备忘录(memo)和通报(bulletin)等5种。

从内容可分为可行性报告、、进展报告、、实验报告等。

同学术论文比较而言,科技报告是实验、考察、调查结果的如实记录,侧重于报告科技工作的过程、方法和说明有关情况。

不论结果如何,是经验或教训都可以写入报告。

而学术论文则要求有见解或理论升华。

科技报告有时是向有关部门报告科研工作进展的一种文件。

科技报告作为内部的科研记录,内容具体,一般不公开发表,保密性强于学术论文。

科技实验报告是描述、记录某项科研课题实验过程和结果的一种报告。

实验报告有两种:一种是理工科大学生为验证某定理或其结论所进行实验而撰写的实验报告。

其实验步骤和方法是事先拟定的,是重复前人的实验。

另一种是创新型实验报告。

它是研究者自己设计,从过程到结果都是新的实验,要求有所发现、发明和创造。

与学术论文比较而言,实验报告的侧重点是介绍实验过程中的新发现,不要求在理论上进行细致的论证。

实验报告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要求说明准确,言之有序。

但不是全部科研工作及其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都要写出或可以写出学术论文。

科技论文的格式和要求

科技论文的格式和要求

科技论文的格式和要求
1.标题:论文标题应简明扼要地描述研究内容,并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2.摘要:摘要是对整篇论文的简要概述,应包括背景、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要点,并限制在150-250字之间。

3.引言:引言部分应介绍研究的背景和目的,讨论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并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4.方法:方法部分应描述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实验设计,使读者可以重复实验,并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5.结果:结果部分应以清晰、简洁的方式呈现实验结果,可以使用图表、表格或图像进行辅助说明。

6.讨论:讨论部分应对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并将其与前人研究进行比较和讨论,指出实验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7.结论:结论部分应总结研究的主要发现,并明确回答研究的目标和问题。

此外,在撰写科技论文时
1.语言要准确清晰:避免使用口头化的、模糊的或暧昧的表达方式,确保用词准确、术语规范。

2.结构合理完整:论文应有明确的结构,各部分之间逻辑性强,内容衔接自然,文中层次分明。

4.图表和数据的有效使用:图表和数据应清晰明了,并与文中所述相符,为读者理解和分析研究结果提供便利。

5.审稿和修改: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应多次审查和修改,确保论文内容准确、流畅。

总的来说,科技论文的格式和要求应符合学术规范,并具备逻辑性、准确性和可读性,以便于读者理解和重复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论文的结构和特点例文1:基于气动机械手的螺杆柔性自动化装配及其PLC控制陈水金¹胡国清¹张冬至¹(1、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摘要:基于气动技术及数字控制技术的柔性装配是精密仪器仪表制造中的关键技术。

针对变送器膜盒的螺杆自动化装配,该文提出切实可行的柔性自动装配方案,分析并优化了螺杆装配气动机械手结构,根据装配系统工艺要求设计了可靠的气动控制系统,基于可编程控制器实现了变送器膜盒螺杆的高精密自动化柔性装配,为精密仪器仪表柔性装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范例。

关键词:气动机械手;PLC;柔性装配;气动控制0 引言精密仪器仪表集约传感器、智能化、集成化等于一体,是发展国民经济、航空航天、民用工业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

发展精密仪器仪表,是发展现代化装备及其测控系统的核心。

当今,作为主流技术,精密仪器仪表正朝着低成本、更高速、更灵敏、更可靠等方向发展,精密仪器仪表的高效自动组装取代人力装配是顺应其发展的重要举措,其意义在于不仅降低劳动成本和人为操作失误,而且可大幅提高其装配的精密化和自动化。

然而,精密仪器市场产品多样化,对其自动化装配提出更高的要求。

基于气动及数控技术的柔性装配为精密仪器仪表制造提供了新的技术。

基于气动技术发展气动机械手作为实现柔性装配的重要手段之一、可避免硬性装配对组装工件的损伤。

目前,基于多工位气缸,数字步进电缸等等设备的发展,为气动机械手和柔性组装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气动机械手具有低成本、结构简单、易于控制等优点,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针对变送器膜盒的螺杆自动化装配,本文提出切实可行的柔性自动装配方案,分析并优化了螺杆装配气动机械手结构,根据装配系统工艺要求设计了可靠的气动控制系统,基于可编程控制器实现了变送器膜盒螺杆的高精密自动化柔性装配,为精密仪器仪表柔性装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范例。

1. 柔性装配方案及装配工艺分析本文旨在实现轴与孔的自动化装配。

是变送器的膜盒螺杆装配的平面布局。

因装配后期要采用扭矩扳手拧紧螺栓,故采用基于安装件基件进行装配。

对这四个螺杆进行自动化装配进行分析,主要有两个装配方案。

方案一,全部采用直线式气动驱动模块,构成直角坐标系气动机械手。

其中以三工位气缸作为为沿送料方向的直线驱动元件。

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采用二工位直线驱动模块。

其工作方式主要是直线运动;方案二,采用旋转式与直线式驱动模块结合。

其机械手中心采用多工位摆模块,在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采用直线驱动模块。

通过旋转运动,直线运动,进行定位、装配。

基于设计旋转结构复杂,而且旋转结构不稳定性及精度不高的问题,控制较为复杂。

而方案一利用气动的迅速特点,采用全直线运动模块,结构简单稳定、精度高控制简单等特点。

因此,本文采用气动全直线式驱动方案。

2. 柔性装配气动机械手设计2.1 气动机械手结构设计气动机械手结构。

基于气动技术的柔性快速装配及行程短等优势,该机械手采用直角坐标式,由4个气缸驱动模块组成,其中3个坐标系直线模块和气抓模块。

轴有3个工位,故采用三工位驱动气缸,它是由四工位气缸改进而成。

如图4所示,其各个工位控制由三个气口控制。

当3进气,1、2排气时,处在A工位。

当3状态不变,1进气时,进入B工位,行程AB。

在1进气不变,2进气,3排气时,进人工位c,行程BC。

与三工位步进气缸相比,其定位精度高,结构和控制简单。

其3个工位由机械式定/article-486.html位,因而定位精度高,动作迅速,效率高等特点。

y、z轴直线模块由二位气缸驱动。

抓取模块由气缸和杠杆组成的平行抓取模块。

该气动机械手由各个模块快速组合而成,通过调节各模块的行程,适应装配不同变送器产品类型,具有一定的柔性。

2.2 气动机械手基本参数气动机械手基本参数包括各坐标轴移动速度、行程及手指的行程夹紧力。

通过调速阀来实现三个坐标轴移动的平均速度为1 m/s。

而各个坐标轴的行程由装配的工位决定。

不同产品系列,其装配螺杆的工位距离不同。

本文以WidePlus-4k系列变送器为例。

其装配工位1与工位2距离为52 mm,工位1与工位3距离为49 mm。

基于此,y轴行程为60 mm。

而轴的行程出工位1与送料螺杆的距离。

故选其行程为100 mm。

装配M10×90 mm 的螺杆。

针对螺杆装配进孔的卡住问题,装配插入的长度与孔的直径比应大于摩擦系数。

垂直方向上,行程为40 mm。

每个气抓行程2.9mm及其抓取力为47 N。

3. 柔性装配气动机械手气动系统机械手动作由气缸驱动的直线模块,由PLC控制相应的电磁阀来完成。

其中,A为控制轴的直线驱动器模块SLE的三工位气缸。

B为控制y轴的直线驱动模块SLE的二工位气缸。

C为控制垂直z轴方向的直线驱动模块SLE的二位气缸。

D为控制手指的平行气爪的气缸。

而各个气缸的都接上节流阀并联单向阀构成的调速回路。

其调速结构简单,效果好。

气动电气控制系统由3个三位五通和3个二位三通电磁阀组成。

A气缸属于三工位气缸,有三个控制气口,故要采用3个二位三通电磁阀。

其电磁阀的9个信号PLC直接通过相应的I/O口驱动相对应的电磁阀。

4. PLC控制系统设计4.1 I/0地址分配根据系统输入、输出的点数,选择$7-00 CPU224PLC。

其14点输入,地址为10.0~10.7和I1.0—1.5:10点输出,地址为Qo.0~0.7和Q1.o~Q1.1。

气动机械手控制I/O地址分配。

4.2 柔性装配气动机械手控制流程基于柔性装配技术的模块化思想,采用工业控制模块PLC作为装配系统的控制器。

通过PLC控制输出I/O直接驱动六个电磁阀的9个信号,实现螺杆全/article-938.html自动化装配。

机械手装配过程是由基本动作组合完成。

4.3 PLC控制设计根据顺序控制设计方法及装配工艺的顺序,编写顺序状态功能图和控制梯形图。

PLC设计方法具有直观、可读好、易于修改及效率高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以装配工位3的螺杆为例。

5. 结论气动机械手具有结构简单、易于控制、快速和低成本等优点,且便于模块化,是柔性装配技术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根据不同类型变送器装配的要求,采用三工位高精度机械定位气缸及二位气缸作为直线驱动元件,组合构造了具有柔性结构的全气动机械手。

基于其装配工艺,设计了机械手结构和系统气动图,并采用PLC控制器实现全自动控制,为柔性装配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例文2机械密封失效因素和改进措施许化田¹(1、中山科技大学)[关键词]机械密封;密封腔;密封圈[摘要]分析了烧碱装置Ⅱ效蒸发器输送泵机械密封失效原因,制定并实施了相应措施。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齐鲁分公司某烧碱装置Ⅱ效蒸发器输送泵采用美国DURCO公司制造的离心泵,型号为MK3/08/98,主要材质为Ni200,流量为9.8 m /h,扬程为52 m,电动机功率为5.8kW,转速为2 900 r/min,密封形式为双端面机械密封,输送介质为l44℃、50%(质量分数,下同)的烧碱,人口压力为0.106 MPa,出口压力为0.83 MPa。

该泵自1999年12月投用以来,运行寿命短,平均为1个月。

该密封摩擦副材质为碳化硅,辅助密封圈材质为国产三元乙丙橡胶。

机械密封投入运行后,在很短时间内便发现密封失效,碱液从密封回水中带出。

解体没备后发现,内侧静环定位销消失,密封圈被腐蚀、严重磨损,起不到密封作用,机械密封的其他零件轻微磨损。

1 机械密封失效原因1.1 机械密封的结构和原理机械密封为轴封装置,靠垂直于轴作相对滑动的端面,在流体压力和补偿机构的弹力作用下保持贴合,并配以辅助密封而达到阻漏的目的。

机械密封结构由静环、动环、弹性元件、弹簧座、紧定螺丝、动环辅助密封圈和静环辅助密封圈等组成,防转销固定在泵盖上,以防止静环转动。

正常运行时,轴套通过传动座组件带动动环旋转;静环受到防转销的约束不动,依靠介质压力和弹簧力使动、静环之间的密封端面紧密贴合,阻止介质的泄漏。

摩擦副表面磨损后,在弹簧的推力和密封水压力的作用下实现补偿。

为防止介质通过动环与轴间隙泄漏,装有动环密封圈;而静环密封圈则阻止了介质沿静环和压盖间隙的泄漏。

根据故障现象可知,该机械密封泄漏是内侧一组摩擦副失效造成的,因此仅对内侧半套密封进行故障分析。

正常运行中,烧碱经过摩擦副窜入密封腔有A、B、C 3条途径。

C泄漏通道是静环与壳体之问的密封,它属静密封;B通道是动环与轴套之间的密封,当端面摩擦磨损后,它仅仅能追随补偿环沿轴向作微量的移动,实际上仍然是一个相对静密封。

这两处静密封采用橡胶O形圈。

A通道则是动环与静环的端面彼此贴合作相对滑动的动密封,它是机械密封装置中的主密封,是决定机械密封摩擦、磨损和密封性能的关键,同时也决定机械密封的工作寿命。

1.2 常见问题在安装、使用和检修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如下。

①由于密封圈和密封腔的间隙很小,在安装静环时,常常出现静环裂纹或崩边、掉角情况,影响机械密封的寿命。

②机械密封辅助密封圈老化、腐蚀和磨损的情况严重(尤其是静环辅助密封圈),造成泄漏。

③静环定位销易腐蚀。

泵盖的厚度为5 mill,经过烧碱的腐蚀和冲刷后,静环定位销和泵盖上的销孔间隙增大,无法固定。

静环脱离定位销的约束后,在摩擦力的作用下产生相对转动,该处的静密封变成动密封,加剧了密封腔的磨损,进~一步增大了静环密封圈和密封腔问隙,导致密封失效。

④密封腔的结构存在缺陷。

静环与泵盖之问的泄漏通道中,静环靠外侧的密封圈起密封作用,一旦静环镥封圈腐蚀或磨损形成问隙后,即使在弹簧和密封水的推力作用下也无法起到补偿作用,机械密封失效。

2 采取措施(1)碳化硅(SiC)是一种脆性材质,强度和冲击韧性差,该套密封静环和密封腔间依靠辅助密封圈的过盈量密封,为解决静环安装中崩边、掉角和裂纹问题,选用硬质合金(WC)代替SiC。

硬质合金不仅有很好的强度和冲击韧性,而且有很好的耐7簿蚀性,尤其在55%NaOH和2%NaC!的混合溶液中有很好的耐蚀性。

SiC与WC物理性质对比。

(2)由于三元乙丙橡胶无极性,不饱和度低,因而对各种极性化学品如醇、酸、碱等均有较好的耐腐蚀性,但是耐老化性能差,三元乙丙橡胶制品在120℃下可长期使用,在150~200 0(2下可短暂或问歇使用。

根据该设备输送碱液的温度(>144℃)和浓度(NaOH 50%),辅助密封圈选用全氟醚橡胶代替三元乙丙橡胶。

全氟醚橡胶在300℃的高温下能保持橡胶的弹性特征,而且在酸、碱等环境中能显示出其卓越的稳定性。

(3)密封腔的结构不合理也是导致机械密封寿命短的主要因素。

对同类型泵用机械密封腔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后,选用图2所示的结构对密封腔进行了改造。

机械密封腔按照设计的尺寸加工成阶梯)髟,该结构的优点是:①静环与密封腔间的密封形式由轴向变为径向,设备经过长时间的运行,密封圈(材质为橡胶)被烧碱腐蚀,直径逐渐变小,在密封水和弹簧力的作用下,损失的尺寸被弹簧补偿,静环与密封腔能紧密贴合,密封圈仍能起到密封作用;②静环定位销孔从泵盖移到密封腔中,避免了碱液的冲刷腐蚀,延长了定位销的工作时间,确保了机械密封的寿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