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肿瘤一例报告
胸廓内动脉瘤误诊为纵隔肿瘤 1例报告

临床 上 以 咯 血 为 表 现 的 疾 病 种 类 繁 多,非 支 气 管 性 体 动 脉 供 血 (nonbronchialsystemic arteries, NBSA)现象 受 [1,2] 到 越 来 越 多 的 关 注。 胸 廓 内 动 脉 是 NBSA中较常 见 的 一 支 [3],多 种 因 素 可 使 胸 廓 内 动脉产生 各 种 病 理 性 改 变 导 致 咯 血 并 参 与 肺 内 供 血。胸廓内动脉瘤 多 为 医 源 性 动 脉 瘤,由 既 往 胸 骨 切开术或心脏起搏器植入等引起。其他已知的病因 是外伤、血管疾病 或 结 缔 组 织 疾 病,如 马 方 综 合 征、 EhlerDanlos综合征 或 1型 神 经 纤 维 瘤 病。 特 发 性 胸廓内动脉瘤极为罕见。无外伤的胸廓内动脉瘤临
doi:10.3969/j.issn.1009-6604.2019.07.024
胸 廓 内 动 脉 (internalthoracicartery,ITA)由 锁 骨下动 脉 发 出,沿 胸 骨 外 侧 缘 约 1.5cm 经 第 1~7 肋软骨后面 向 下 行 走,沿 途 分 支 分 布 于 胸 前 壁、乳 房、心包和膈。胸 廓 内 动 脉 瘤 是 外 周 动 脉 瘤 中 的 少 见 类 型 ,多 数 因 外 伤 形 成 假 性 动 脉 瘤 ,根 据 其 分 支 所 在部位不同,影像 学 检 查 易 误 诊 为 心 包、纵 隔、肺 部 占位性病变。我院 2015年 11月收治 1例 左 侧胸 廓 内动脉瘤,术前误 诊 为 纵 隔 肿 瘤,现 进 行 分 析,以 期 为 今 后 的 诊 断 、治 疗 提 供 思 路 。
1 临 床 资 料
患者女,45岁,因 咳 嗽 咳 痰、痰 中 带 血 10余 天 入院。既往史无特殊,10余 天 前 无 明 显 诱 因 出 现 咳 嗽 、咳 痰 ,痰 中 带 淡 红 色 血 丝 ,无 发 热 、盗 汗 、胸 痛 、呼 吸困难等。胸部 CT平扫 +增强(图 1):①左前上纵 隔区占位性 病 变,纵 隔 肿 瘤?左 肺 上 叶 肿 瘤? 请 结 合临床进一步明确;② 左 肺 上 叶 前 段 节 段 性 被 动 肺 不 张 ;③ 上 纵 隔 及 左 侧 颈 根 部 多 发 淋 巴 结 显 示 ;④ 左 肺少许纤维灶及钙化灶。胸 片:左 上 肺 前 段 8cm× 9cm包块,边 缘 光 整,前 下 缘 分 叶 呈 凹 凸 及 刺 影。 心电图、心 脏 彩 超、肺 功 能、三 大 常 规、肝 肾 功 能、电 解 质、凝 血、输 血 前 检 查 等 均 无 显 著 异 常。 术 前 诊 断 :“左 胸 腔 占 位 性 病 变 :纵 隔 良 性 肿 瘤 ?”
前上纵隔海绵状血管瘤CT表现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前上纵隔海绵状血管瘤C T表现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朱文妹梁晓芸李晖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河北唐山063000[关键词]纵隔海绵状血管瘤 C T[中图分类号] R736.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694(2023)02-153-04[D O I] 10.19539/j.c n k i.2095-2694.2023.02. 013海绵状血管瘤(C a v e r n o u s H e m a n g i o m a, C H)是一种先天性静脉畸形,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常见于肝脏㊁皮肤,罕见于纵隔㊂纵隔海绵状血管瘤(C a v e r n o u s H e m a n g i o m a i n M e d i a s t i n u m,C HM)常见于前纵隔,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㊂对于前纵隔的C HM主要采用胸腔镜进行肿块完全切除,患者预后良好㊂我院收治前上纵隔海绵状血管瘤1例,对其影像表现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以提高影像医师对该疾病的诊断水平㊂1病历报告患者,女,50岁,偶感胸闷,无发热㊁乏力㊁眼睑下垂㊁咳嗽㊁咳痰㊁胸痛及呼吸困难于2021年7月20日入院㊂实验室检查示:血钙2.23mm o l/L,血磷1.24mm o l/L,葡萄糖4.31mm o l/L㊂体格检查㊁全身骨显像㊁女性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㊁甲胎蛋白)㊁浅表淋巴结彩超(双侧颈部㊁锁骨上下区㊁腋下㊁腹股沟区)均未见明显异常㊂C T平扫及增强扫描提示:前上纵隔可见一大小约2.7c mˑ2.0c mˑ4.0c m 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肿块,见图1a;肿块密度较均匀,边界较清楚,平均C T值约48HU,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缘结节样强化,平均C T ʌ作者简介ɔ朱文妹(1992-),女,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影像医学与核医学㊂值约60HU,见图1b;静脉期病灶边缘强化结节范围增大并向病灶中心填充,平均C T值约61HU见图1c;肿块位于主动脉弓㊁左头臂动脉前方,左头臂动脉受压变细,其内未见钙化灶;肿块偏左侧可见一纤细血管影,与肿瘤关系密切,见图1d㊂图1 C T表现注:a:纵隔窗;b:动脉期;c:静脉期;d:动脉期冠状位重建㊂行胸腔镜术中探查所见:前纵隔可见一囊实性肿物,大小约4c mˑ3c mˑ2c m㊂于胸骨后游离两侧纵隔胸膜至两侧无名静脉交汇水平,游离至胸腺上极,于心包表面自下而上游离,切除前上纵隔胸腺㊁脂肪结缔组织㊁淋巴结及肿物㊂手术切除标本见一扁圆形肿物,大小约3.5c mˑ2.5c mˑ2c m,肿物表面光滑,切面暗红㊁实性㊁质中㊁呈海绵状㊂镜下见肿瘤由扩张的薄壁血管组成,管腔衬覆扁平上皮,部分管腔相互连通,可见血栓形成,见图2㊂病理诊断:前上纵隔海绵状血管瘤㊂351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年3月第25卷第2期J o u r n a l o f N o r t h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H e a l t h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M a r.2023,V o l.25,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图2组织学H E染色(100ˑ)2讨论C H是一种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国际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研究学会(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o c i e-t y f o r t h e S t u d y o f V a s c u l a r A n o m a l i e s,I S S-V A)将其归类为低流量病变类别中的静脉畸形[1]㊂这种血管异常被认为是胚胎期正常血管内皮细胞局部异常发育的结果[2]㊂C H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但其大小和起源部位通常不同[3],常见于肝脏㊁皮肤,而纵隔罕见㊂不同器官的C H往往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包括栓塞㊁硬化治疗及外科手术切除等㊂外科手术切除情况下,应完全切除病变,残留组织有复发或再生的潜能[3]㊂2.1 C HM C HM由扩张的不同大小的海绵状血管窦构成囊性肿块,内壁衬以血管内皮,血窦腔内充血或有钙化的血栓存在(静脉石)[4]㊂C HM组织学上是良性肿瘤,但部分可侵袭性生长㊂C HM占纵隔肿瘤的0.5%或更少[5]㊂C HM多位于前㊁后纵隔,其中又以前上纵隔多见,中纵隔罕见[6-7]㊂目前文献报道的C HM大多数为单发病灶,笔者阅读整理了既往报道过的80例C HM,其中有78例为纵隔的孤立性病灶,1例合并左锁骨上区C HM,1例为多发病灶,但未描述具体合并部位,B a i等[8]认为单发可能为C HM的特征㊂C HM发病年龄及性别差异目前尚无统一意见㊂C HM病变早期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一般生长缓慢,但有些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大㊂肿块巨大时,可压迫邻近的组织或器官,某些侵袭性C HM也会侵蚀邻近结构,从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㊂Y u n等[9]报道1例后纵隔侵袭性海绵状血管瘤侵蚀局部胸椎和肋骨产生间歇性后背疼痛㊂李栋学等[10]报道1例巨大C HM压迫左肺和气管而产生胸闷㊁干咳㊂2.2 C HM影像学检查及表现影像学检查对于C HM术前诊断至关重要㊂正确的术前诊断对临床医生选择治疗方式可提供一定的参考㊂X线胸片对于较小的C HM往往难以显示,较大的C HM可表现为纵隔影增宽,对于肿块内的静脉石或钙化灶的显示有一定的价值;但总的来说其诊断价值有限,对病变基本无法定性,漏诊率也较高㊂经食管超声也是诊断纵隔病变的一种手段,但由于其是侵入性检查,在临床实践中并未广泛应用,在知网数据库检索 超声纵隔海绵状血管瘤 未见相关报道㊂C HM的C T表现为纵隔单发类圆形边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密度较均匀㊂既往文献报道其平均C T值约28HU或30HU[7,11]㊂肿块内针状静脉石或点状钙化灶被认为是C HM较具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但静脉石出现率较低,大多数文献报道其出现率为20%左右㊂C HM 的强化方式复杂多变,有文献认为可能是其血管窦腔内不同程度血栓导致血流形式多变引起的[12]㊂胸部C T三期增强或动态增强对于C HM强化特征的显示有着重要价值㊂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C HM较为典型的强化特征为动脉期肿块边缘或内部结节状或小片状强化,静脉期或延迟期强化范围不断增大,并进行性向心填充,呈渐进性强化或血管湖样强化,特别是延迟扫描对判断C HM是否为填充式强化尤为关键㊂若增强后在肿块旁出现畸形引流静脉的显影则更能明确C HM的诊断,畸形引流静脉的显影可能是由于增强后对比剂逆流导致的[7]㊂C HM通常在M R I上表现为T1W I稍低信号,T2W I稍高信号,T2W I压脂信号更高,部分肿块内可见流空血管影㊂T2W I压脂高信号及肿块内流空血管影被认为是C HM较为特异性的M R I表现㊂S a k u r a i等[13]报道的8例C H(6例胸壁C H㊁2例C HM)在T2W I压脂上451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年3月第25卷第2期J o u r n a l o f N o r t h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H e a l t h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M a r.2023,V o l.25,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均表现为高信号,认为T2W I压脂高信号可能与C HM扩张的血管间隙和黏液样变有关㊂C HM在扩散加权成像(D i f f u s i o n-w e i g h t e d i m-a g i n g,DW I)上的信号可能与其是否合并出血有关㊂C a i等[6]报道1例中纵隔C HM在DW I 上未见扩散受限,并认为不同b值的DW I上均未见扩散受限可考虑为血管性病变㊂B a i等[8]报道2例C HM在DW I上呈高信号,并认为其扩散受限是由于C HM血窦腔内散在的出血㊂C HM在M R I多期增强上的表现同增强C T,通常表现为快进慢出的强化特征㊂C T及M R I对于C HM的诊断效能尚未有统一意见,目前文献报道的C HM大多采用C T 检查,可能是患者在C T检查后均直接选择手术治疗,未能进一步做M R I检查㊂I s h i i等[14]认为对于纵隔血管性病变的诊断,M R I可能较C T更有优势㊂笔者认为C T及M R I对于C HM的诊断各有优缺点,M R I对于C HM钙化或静脉石的显示不及C T敏感,但对于血管性病变的显示优于C T,故对于C T怀疑为C HM的患者可以建议其进一步行M R I检查,从而增加其诊断信心㊂2.3 C HM鉴别诊断 C HM常被误诊为胸腺瘤,胸腺瘤增强后呈较均匀强化,也可呈结节样强化,此时需与C HM鉴别诊断,但胸腺瘤一般无静脉石及畸形引流静脉㊂本例患者前上纵隔可见一单发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C T值约48HU,较文献报道的C HM平均C T值高,其内未发现静脉石,增强C T表现为渐进性强化,强化方式较为符合C HM的典型强化方式,但未进行延迟扫描,从而导致术前误诊为胸腺瘤㊂笔者在阅读既往文献时也发现,由于C HM罕见,大多数医院影像医师在诊断C HM时将其误诊为胸腺瘤或纵隔的其他肿瘤,定性诊断大多依靠术后病理㊂2.4 C HM的治疗及早实施胸腔镜手术进行肿块的完全切除是治疗前纵隔C HM的一种较好的选择,大多数C HM都有完整包膜,容易与周围组织剥离[15],但术中应小心剥离,防止大出血[16]㊂介入栓塞往往被认为是C H一种安全㊁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由于大多数C HM术前难以获得正确诊断,目前临床应用较少㊂C a i 等[6]认为C HM患者可以在术后1年时间内随访以观察是否复发,裴艳志等[16]则建议术后定期复诊㊂近年来胸腔镜技术发展迅速,C HM 患者应用胸腔镜进行肿块切除后基本未见复发,预后良好㊂本例患者术后未见明显不适,2个月后胸部C T复查未见复发征象㊂综上所述,C HM罕见,但术前诊断至关重要,对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有一定的意义㊂C T 及M R I检查各有其优缺点,C T结合M R I检查可提高C HM诊断的正确率㊂薄层C T对于C HM内钙化灶及静脉石的显示有其独特优势㊂M R I平扫特别是T2W I压脂序列有助于其鉴别诊断㊂C T及M R I增强检查有利于显示肿块强化特征及引流静脉㊂影像医师在诊断纵隔病变,尤其是前上纵隔的病变时,应考虑到C HM的可能㊂及早实施胸腔镜进行肿块的完全切除手术是治疗前纵隔C HM的一种较好的选择,术后应随诊观察㊂参考文献[1]E n j o l r a s O.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 o ft h e v a r i o u s s u p e r f i c i a l v a s c u l a r a n o m a l i e s:h e-m a n g i o m a s a n d v a s c u l a r m a l f o r m a t i o n s[J].JD e r m a t o l,1997,24(11):701-710.[2]E n j o l r a s O,W a s s e f M,C h a p o t R.C o l o r a t l a so f v a s c u l a r t u m o r s a n d v a s c u l a r m a l f o r m a t i o n s[J].N e w Y o r k:C a m b r i d g e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2007:1-18.[3]O s e N,K o b o r i Y,T a k e u c h i Y,e t a l.C a v e r n-o u s h e m a n g i o m a i n t h e t h y m u s:a c a s e r e p o r t[J].S u r g C a s e R e p,2016,2(1):10.[4]王耀程,魏经国,白建军,等.纵隔海绵状血管瘤C T诊断探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2,6:581-583.(下接161页)551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年3月第25卷第2期J o u r n a l o f N o r t h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H e a l t h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M a r.2023,V o l.25,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38]张哲君.川芎嗪配合三联疗法治疗老年人消化性溃疡[J].医药论坛杂志,2007,28(17):49-50,53.[39]覃芳阳.香砂养胃片佐治老年人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2015,(43):346-347.[40]K u s u n o k i M,Y u k i M,I s h i t o b i H,e t a l.E f f e c t o f a g e o n 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 o f v o n o p r a z a n i nt r i p l e t h e r a p y f o r H e l i c o b a c t e r p y l o r i e r a d i c a-t i o n[J].I n t e r n M e d,2019,58(11):1549-1555.[41]H u Y,Z h u Y,L u N H.P r i m a r y a n t i b i o t i c r e-s i s t a n c e o f H e l i c o b a c t e r p y l o r i i n C h i n a[J].D i gD i s S c i,2017,62(5):1146-1154.[42]张建辉.两种根治老年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方案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34(20):5871-5872.[43]F u r u t a T,G r a h a m D Y.P h a r m a c o l o g i c a s p e c t so f e r a d i c a t i o n t h e r a p y f o r H e l i c o b a c t e r p y l o r iI n f e c t i o n[J].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C l i n N o r t h A m,2010,39(3):465-480.[44]K o y y a d a A.L o n g-t e r m u s e o f p r o t o n p u m p i n-h i b i t o r s a s a r i s k f a c t o r f o r v a r i o u s a d v e r s e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 s[J].T h e r a p i e,2021,76(1):13-21.[45]W a l l a c e J,P a a u w D S.A p p r o p r i a t e p r e s c r i b i n ga n d i m p o r t a n t d r u g i n t e r a c t i o n s i n o l d e r a d u l t s[J].M e d C l i n N o r t h A m,2015,99(2):295-310.(上接155页)[5]C o h e n A J,S b a s c h n i g R J,H o c h h o l z e r L,e t a l.M e d i a s t i n a l h e m a n g i o m a s[J].A n n T h o r a cS u r g,1987,43(6):656-659.[6]C a i X,L i u C,C u i Y.A c a s e o f m i d d l e m e d i a s-t i n a l c a v e r n o u s h e m a n g i o m a[J].T h o r a c C a n c-e r,2020,11(3):789-792.[7]王顺生,张盛箭.纵隔海绵状血管瘤的C T影像学特征[J].肿瘤影像学,2017,26(4):268-271.[8]B a i Y,Z h a o G,T a n Y.C T a n d M R I m a n i f e s-t a t i o n s o f m e d i a s t i n a l c a v e r n o u s h e m a n g i o m aa n d a r e v i e w o f 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J].W o r l d J S u r gO n c o l,2019,17(1):205.[9]Y u n T,S u z u k i H,T a g a w a T,e t a l.C a v e r n o u sh e m a n g i o m a o f t h e p o s t e r i o r m e d i a s t i n u m w i t hb o n y i n v a s i o n[J].G e n T h o r ac C a rd i o v a s cS u r g,2016,64(1):43-46.[10]李栋学,王玉权,王荣品,等.纵隔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比分析(附4例报告)[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9,30(6):401-404.[11]S c h u r a w i t z k i H,S t i g l b a u e r R,K l e p e t k o W,e ta l.C T a n d M R I i nb e n i g n m e d i a s t i n a l h a e m a n-g i o m a[J].C l i n R a d i o l,1991,43(2):91-94.[12]M c A d a m s H P,R o s a d o-d e-C h r i s t e n s o n M L,M o r a n C A.M e d i a s t i n a l h e m a n g i o m a:r a d i o-g r a p h i c a n d C T f e a t u r e s i n14p a t i e n t s[J].R a-d i o l o g y,1994,193(2):399-402.[13]S a k u r a i K,H a r a M,O z a w a Y,e t a l.T h o r a c i ch e m a n g i o m a s:i m a g i n g v i a C T,M R,a n d P E Ta l o n g w i t h p a t h o l o g i c c o r r e l a t i o n[J].J T h o-r a c I m a g i n g,2008,23(2):114-120. [14]I s h i i K,M a e d a K,H a s h i h i r a M,e t a l.M R I o fm e d i a s t i n a l c a v e r n o u s h e m a n g i o m a[J].P e d i a t rR a d i o l,1990,20(7):556-557.[15]V a l l e A R.H e m a n g i o m a o f t h e m e d i a s t i n u m[J].A n n S u r g,1954,140(5):771-773. [16]裴艳志,赵洋,邹志田,等.前上纵隔胸腺海绵状血管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中外医学研究, 2016,14(1):161-163.161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年3月第25卷第2期J o u r n a l o f N o r t h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H e a l t h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M a r.2023,V o l.25,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肺畸胎瘤伴纵隔脂肪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肺畸胎瘤伴纵隔脂肪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畸胎瘤来源于生殖细胞,具有向体细胞分化潜能,大多含有至少两个胚层组织。
该肿瘤主要好发于男性睾丸及女性卵巢,性腺外畸胎瘤发生于胚胎发育异常的残留原始生殖细胞,前纵膈为好法部位之一。
肺原发畸胎瘤是一罕见肺部良性肿瘤,临床易误诊为其他病变及肿瘤。
本文报道1例肺畸胎瘤伴纵膈脂肪瘤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并结合文献复习其临床病理特点。
病历资料患者,男,24岁,半年前出现咳嗽咳痰,痰中带血丝,轻度呼吸困难。
近几天感活动后胸闷加重而就医。
当地医院胸部ct示左前纵膈旁可见大小约11cm×8cm囊实性肿块,内见少许脂肪密度影,增强后实性成分与囊壁见强化,纵膈内多发淋巴结肿大,双侧胸膜未见明显异常。
考虑恶性畸胎瘤可能大。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示左肺上叶部分支气管受压,气管、主支气管通畅。
刷片活检未见肿瘤细胞。
术中所见咬断第五肋骨后端,充分显露左侧胸腔。
见肺组织与胸壁无粘连,切断下肺韧带。
探查左胸,左肺上叶可见巨大肿块,囊实性,大小约11cm×5cm×8cm,肿块前上极凸向纵隔,与肺动脉锥及左心房部位之心包处粘连紧密,膈神经紧贴其后方通过。
左肺上、下叶分裂尚完全。
冰冻结果提示成熟性畸胎瘤。
后清除上纵隔淋巴结和下纵隔脂肪组织送检。
巨检:左上肺叶组织,大小17cm×12cm×6.5cm。
支气管旁约2cm 肺实质内见一肿物,呈分叶状,界清,包膜完整,大小11cm×8cm×4.5cm。
切面呈囊实性,囊内充满油膏样物及毛发。
另送检(上纵隔)会白灰黄色软组织一堆,查见淋巴结5枚。
另送检(下纵膈)会白灰黄色结节状组织1块,大小4.5cm×3cm×1.5cm,包膜完整,质软,切面脂黄色。
镜检示肺内肿瘤主要为成熟皮样组织及脂肪、纤维、平滑肌及血管构成。
(下纵膈)为单一的成熟脂肪组织。
淋巴结呈炎性反应性增生。
病理诊断:“左上肺”囊性成熟性畸胎瘤;“下纵膈”脂肪瘤;淋巴结慢性炎症。
纵隔肿物病理分析报告

纵隔肿物病理分析报告纵隔肿物病理分析报告材料:患者纵隔肿物组织切片临床信息:该患者为50岁男性,近期出现胸闷、气促等症状,X线检查显示纵隔肿物,为明确诊断,行纵隔肿物切除术。
病理分析结果:镜下观察: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呈条索状或桥葛样排列,细胞间可见较宽的胶原纤维带,细胞形态呈多形性,大小不一,核分裂象较多。
部分细胞呈多核性。
胞质内可见小空泡和细胞色素。
肿瘤细胞呈高核浆比,染色深棕,胞质量少。
无明显象限囊膜,有较多小出血点。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肿瘤细胞表达CK7、TTF-1、P63,而不表达CK20。
病理诊断:纵隔肿物病理分析报告:该患者为一例纵隔肿物,镜下观察显示肿瘤细胞多形性,细胞核浆比高,核分裂象较多,染色深棕,胞质量少,为一种高度恶性肿瘤。
根据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该肿瘤细胞表达CK7、TTF-1、P63,而不表达CK20,提示该肿瘤可能为原发性肺癌。
纵隔肿瘤通常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两类,肿瘤性纵隔肿瘤包括纵隔原发性肿瘤和纵隔转移瘤,而非肿瘤性纵隔肿瘤主要由囊肿组成。
本例患者的纵隔肿物表达肺癌特异性标志物TTF-1和CK7,而不表达结直肠癌特异性标志物CK20,提示该病变发生在肺部,为原发性肺癌。
原发性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常见的病理类型包括鳞状细胞癌、腺癌和小细胞肺癌。
根据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我们可以进一步确定该纵隔肿瘤为腺癌。
腺癌是一种常见的肺癌亚型,具有分泌粘液和/或被覆管腔结构的特点。
在本例中,肿瘤细胞间可见较宽的胶原纤维带和小空泡,提示该纵隔肿瘤属于分泌性腺癌。
腺癌通常具有较高的恶性程度和侵袭性,需及时进行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
总结:本例患者的纵隔肿物经病理分析发现为一种高度恶性的腺癌,可能为原发性肺癌。
针对这一结果,建议及时进行相关综合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纵隔成熟畸胎瘤并椎体中央裂一例

[ ] 罗 悦 , 新 勇 , 前 勇 , . 托 中心 卫 生 所 , 2 胡 杨 等 依 开展 边 缘 部 队区 域 医 疗 保 障 的 实 践 [ ] 解 放 军 医 院 管 理 杂 志 , J.
2 0 1 3 :2 —2 . 0 5,2( ) 2 0 2 2
4 1 应 建立 医护人员 统一管 理制 度 医院作 为仓库 卫 生 .
一
3 5 加 强 了仓 库 日常管 理 医 院托 管 后 , 库卫 生 所 医 . 仓
护力量 得到 了加强 , 病 员就 医 方便 , 少 了往 返 体 系 医 伤 减 院的次数 , 库也 能及 时 掌握 患者 的 病情 变 化 , 便 了人 仓 方 员 管理 。同时 , 减少 了伤 病 员后 送 的 次数 , 降低 了车辆 外
出频率 , 利 于安全 管理 。 有
4 设 想 与 思 考
体化 信息 平 台, 运行 军 队卫 生 信息 管理 系统 , 立 电子 建
档案, 实现持 卡就 医 、 程会 诊等功 能 , 远 切实提 高服务 质量 和保 障水平 。 [ 考文献 ] 参
[ ] 崔 玉 海 , 津 生 . 建 仓 库 中 心 卫 生 所 的 做 法 及 成 效 1 李 组
所 的托 管单位 , 建议 将仓库 卫生所 的编 制直接 放到 体系 医 院, 由体 系医院派 人员 轮 流任 职 , 根本 上 解决 基 层卫 生 从
机 构人 才短缺 的问题 。
( 收稿 时 间 : 1 —0 1 ) 2 0 1 -1 0
一
l 例报告 - I i i
成 熟畸 胎 瘤 分 为 囊 性 ( 样 囊 肿 ) 实 性 、 实 混合 皮 、 囊
[ ] 马 立成 , 波 , 文 忠 . 髓肠 源性 囊 肿 [ ] 国外 医 学神 1 修 栾 脊 J. 经 病学 神 经 外科 学 分 册 , 0 , ( )3 — . 2 22 1 :1 3 0 9 3 [ ] 段得 溥 , 文 翰 . 2 秦 现代 纵 隔 外 科 学 [ . 京 : 民 军 医 M] 北 人( 稿 时 间 :0 0 1—3 收 2 1— 1 ) 0
1例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成人巨大纵隔淋巴管瘤的病例报告

1例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成人巨大纵隔淋巴管瘤的病例报告1例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成人巨大纵隔淋巴管瘤的病例报告摘要:纵隔淋巴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病变,本文报道了一例成人患者巨大纵隔淋巴管瘤的手术治疗经验。
在手术过程中,通过应用3D打印技术,我们成功地完成了手术方案的设计和操作的准确实施。
经过术后准确的术后评估,患者恢复良好,无不良并发症发生。
这一病例为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纵隔淋巴管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巨大纵隔淋巴管瘤,3D打印技术,手术治疗,病例报告引言纵隔淋巴管瘤是一种罕见的纵隔肿瘤,以囊性突向纵隔内的淋巴管集合体为特点。
此类病变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但在成人中极为罕见。
病变的生物学行为较为良性,但巨大的淋巴管瘤可导致纵隔器官受压甚至功能损害,因此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然而,由于病变的复杂性和纵隔的解剖位置,手术治疗的难度较大。
近年来,3D打印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手术治疗带来了新的机遇。
病例报告患者,男性,45岁,主诉胸闷气短伴乏力3个月,查体发现左侧胸腔充实性病变。
经CT检查发现巨大纵隔淋巴管瘤。
患者为高危手术患者,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等基础疾病。
手术治疗在手术方案的制定上,我们决定采用3D打印技术来辅助手术。
首先,通过对患者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和分析,我们得到了患者纵隔淋巴管瘤的三维模型。
然后,我们使用3D打印技术将该模型制作成实物模型。
通过对实物模型的研究和操作,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病变的解剖特点和与周围器官的关系。
基于此,我们进一步制定了手术方案,确定了手术入路和手术范围。
手术过程中,我们根据实物模型的指导,准确地切除了纵隔淋巴管瘤。
在手术操作中,实物模型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帮助我们避开重要血管和神经结构,减少手术风险。
术中,患者情况稳定,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治疗及随访术后,患者得到了规范的护理和治疗。
术后第三天,他即可进行活动,胸痛和呼吸困难症状明显缓解。
随访6个月后,患者未见复发和不良反应的征象。
肿瘤检查报告范文

肿瘤检查报告范文尊敬的医生:标题:肿瘤检查报告引言: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临床中常表现出肿块、疼痛等症状。
肿瘤的检查是早期发现和诊断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现向您呈交患者的肿瘤检查报告,希望能为您的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患者背景:姓名:张性别:男年龄:64岁主诉:右侧胸部肿块既往病史:无检查方法及结果:1.临床检查:患者体温正常,无发热表现。
皮肤黏膜正常。
一般情况可,精神状态良好。
右侧胸部可见巴掌大小的肿块,质地硬,表面光滑,无压痛,无溃疡。
2.影像学检查:2.1X光检查:右侧胸部X光片示:右上肺局限性阴影,边缘光滑,直径约3cm。
2.2CT检查:右侧胸部CT示:右上肺腺癌,直径约3cm,与周围肺组织分界清晰。
未见明显扩散转移。
3.实验室检查:3.1血液学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红细胞计数正常,血红蛋白正常,血小板计数正常。
肝功能:谷草转氨酶正常,谷丙转氨酶正常,总胆红素正常,白蛋白正常。
肾功能:血尿素氮正常,肌酐正常,尿酸正常。
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正常,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正常,国际标准化比值正常。
3.2组织学检查:右侧胸部肿块经组织活检示:腺癌。
4.淋巴结检查:标本为右侧肺门淋巴结切片:未发现转移癌细胞。
诊断意见:根据以上检查结果,患者右侧胸部肿块为腺癌,直径约3cm,未见扩散转移。
由于该肿瘤属于早期,治疗前景较好。
治疗建议:鉴于患者肿瘤为早期腺癌,建议进行手术切除治疗。
手术切除可以通过开胸手术或胸腔镜手术进行,具体选择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条件来定。
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可以继续评估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方案,如放疗、化疗等辅助治疗。
术后需定期随访,监测患者的生存状况。
结论:根据患者的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组织学检查结果,患者右侧胸部肿块为早期腺癌,治疗前景较好。
建议进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进一步评估辅助治疗方案,并定期随访。
谢谢!此致。
纵隔型肺癌1例报道

纵隔型肺癌1例报道摘要:纵隔型肺癌是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邻近纵隔生长,易侵入纵隔或与纵隔淋巴结融合成块,与原发性纵隔肿瘤或转移瘤难以鉴别,常在临床工作中造成误诊或漏诊。
在此报道一例纵隔型肺癌,表现为咳嗽、进食哽噎,CT影像显示纵隔肿块,气管镜病理及免疫组化提示为肺腺癌,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
关键词:纵隔型肺癌,诊断,鉴别诊断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4岁,主因咳嗽、进食哽噎4个月于2021年12月8日入院。
患者入院前4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咳嗽,干咳为主,偶有少许白痰,进食哽噎,进食固体食物时明显,无反酸、烧心,无恶心、呕吐,无腹痛,无发热,无胸痛、胸闷,2021年9月26日于当地医院查胸部CT(图1):纵隔内见椭圆形稍低密度影,边界欠清,最大截面积约3.9cmx2.4cm,左主支气管受压变窄,左肺下叶近叶间胸膜区见片状高密度影,边界较清。
2021年10月14日查胃镜:食管黏膜光滑,未见充血、糜烂、溃疡及新生物,胃窦可见散在少量轻度糜烂充血斑。
口服止咳药物对症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
2021年12月2日复查胸部CT提示纵隔内稍低密度影较前略增大。
2021年12月6日查胸部增强CT(图2、图3):后纵隔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6.0cmx4.1cmx4.7cm,局部与临近食管分界不清,增强扫描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左主支气管受压变形,考虑恶性占位,纵隔内淋巴结部分略增大,增强扫描中度均匀强化。
入院后查癌胚抗原 30ng/ml,2021年12月9日查全麻气管镜:左主支气管粘膜充血,略显粗糙。
超声支气管探及左主支气管内侧壁腔外异常回声影,回声不均,边界不清,行EBUS-TBNA。
病理:(左主腔外病灶EBUS-TBNA)查见癌细胞,结合免疫组化符合肺腺癌。
免疫组化结果:CEA(+),P53(+),CK5/6(-),CK7(+),Ki67(MIB-1)(约30%+),NapsinA(+),TTF-1(+),CK(+),P40(-),CD117(-),CD20(L26)(-),CD5(-),CD56(-),CgA(-),Syn(-),R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隔肿瘤一例报告
作者:李宝鸿陈永华石梅初梁俊李俊
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8年第07期
【关键词】:排毒化肿胶囊纵隔肿瘤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517(2008)07-0071-01
患者:柳××,男性,45岁,养路工,住院号(194880)主因右下颔肿胀10余天, 伴咳嗽、胸闷、气憋。于2007年3月28日到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昆明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就诊入院。
入院体检,T38.6℃,P100次/mim,R26/minBP110/80mmHg自动体位。营养中等,皮肤粘膜未见出血点及瘀斑,表浅淋巴结未及。唇指末稍无紫绀。眼睑无下垂。右下颔部肿胀,触痛。右下后牙前庭沟压迫有浓液溢出。甲状腺无肿大。气管居中,胸廓无畸形,右肋间隙略见泡满。右肺语颤减弱。右肺叩浊音,左肺叩清音。右肺呼吸音减弱, 左肺呼吸音清晰。心界无扩大,Hrl00次/min律齐,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脊柱四肢无畸形,无杵状指。辅助检查:大便常规正常,OB(一) 尿常规正常, 血液分析,WBC 15.9×109/L N0.87L0.13 RBC4.25×1012/L PIT480×109/LPTl3.7分,2PTT38.9分。血检HBsAg阴性TB抗体阴性。ESRl3mm/n,PPD阴性。胸水检查,草黄色, 混浊, 无疑坏, 李凡他试验阳性。细胞数14.9×109/L, 分类多单0.55, 单核0.45。总蛋白50g/L、氯89.9mmvl/L、糖
0.85mm01/L, 胸水CEA0.392vg/L。三次胸水涂片。抗酸杆菌阴性。二次胸水离心沉渣涂片找癌细胞阴性。心脏彩超正常。肝、胆、脾、胰、双肾B超均正常。口腔全片影示:右下颔骨体部6×4cm椭圆形透射像内8 埋伏阻生;诊断:右下颔骨囊肿。胸片显示(胸片11910)右侧上胸部靠近胸骨旁发现5×4cm肿物。胸部CT(CT号12835)诊断:①右前纵隔占位变;②右侧胸腔积液。③右侧多发性炎症性变。入院后先作脓肿切开引流术,换药,二周后,在全麻下行右下颔骨囊肿刮治术十皮肤瘘管切除术。手术顺利,二周后痊愈。因经济困难,放弃纵隔肿瘤手术治疗。
于2007年6月20日来我院就诊: 根据省院的各项检查:本院认为:纵隔肿瘤最佳治疗应选择手术切除。但因各方面原因,病人,及家属要求自愿服用本院研制的中药制剂排毒化肿胶囊及其它红灵芝系列。坚持服用半年后于2007年11月3号CT复查(CT号45528)与2007年3月29号外院CT对照显示诊断:①右上纵隔肿瘤消失。②右侧胸腔积液完全吸收。目前患者精神佳,无任何不适,可正常工作。
了解纵隔肿瘤,首先复习纵隔解剖分区:对纵隔肿瘤的诊断十分重要。常用四区或五区分区法最为实用, 即上纵隔(上前纵隔, 上后纵隔)下前纵隔,下中纵隔,下后纵隔。
胸腺肿瘤,神经源性肿瘤,畸胎瘤,各种囊肿,甲状腺瘤,是最常见的纵隔肿瘤,它们的发病率占纵隔肿瘤的80~90%。其中前三者占纵隔肿瘤的2/3。纵隔肿瘤多数是良性,成人恶性仅占10~25%。治疗实践证明,本例考虑为纵隔良性肿瘤。
本人在临床上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中医中药治疗多种肿瘤及慢性病情有独钟。中医认为:正虚是疾病的重要内因,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辏,其气必虚”。目前经多年实践证明:某些中药,对内分泌,细胞免疫功能,能起到对细胞的因子,基因调控。中药对基因调控的影响仍需更深、更广、更进一步,更科学的研究。本院研制的红灵芝系列、排毒化肿胶囊,对多种肿瘤治疗,效果明显,本例纵隔肿瘤属典型一例。排毒化肿胶囊是由藏红花、当归、灵芝等几十种名贵药品制成,具有增强、调节免疫,调整T细胞功能。增强抑癌基因效应,配合活血化瘀药,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细胞分裂。肿瘤组织逐渐消散。本院属基层小医院,医疗条件差,更缺乏先进设备,对某些病人缺少更多的检查手段和对照,这也是基层医院的客观存在。
参考文献
[1]孙燕、周际昌主编,临床肿瘤内科手册,第4版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