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传导通路资料讲解

合集下载

神经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正常人体结构课件)

神经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正常人体结构课件)

感觉传导通路 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觉、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大脑皮质 投射纤维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丘脑上辐射
第三级N元
交叉
第二级N元
中枢突
第一级N元
周围突 感受器
对 丘脑腹后外侧核 侧 内侧丘系
丘脑腹后外侧核
内侧丘系交叉
内侧丘系
第三级N元
交叉
第二级N元
丘脑腹后外侧核
脊髓丘脑束
对 脊髓丘脑侧、前束 侧 上升1-2节段后交叉
后角固有核
丘脑
中脑
中枢突
后根
延髓
第一级N元
脊N节
周围突 感受器
脊N 躯干四肢皮肤感受器
脊髓
感觉传导通路 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通路
脊髓内脊髓丘脑束纤维的排列顺序: 由外侧向内侧、由浅入深,依次排列 骶、腰、胸、颈部
薄束核、楔束核
楔束核
薄束、楔束 后根内侧部
脊N节
脊N 躯干四肢肌、腱、关节
楔束
后根 脊N节
脊N
本体觉感受器、皮肤感受器
中脑
薄束核
内侧丘系交叉
延髓
薄束
脊髓
痛温觉和粗触觉 压觉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 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通路
大脑皮质 投射纤维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
躯干四肢痛温觉、粗略触觉、压觉传导通路 大脑皮质
节细胞
双极细胞中枢突
双极细胞
双极细胞周围突 视锥、杆细胞
视觉传导通路
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
双极细胞周围突 双极细胞 双极细胞中枢突

感觉传导通路名词解释

感觉传导通路名词解释

感觉传导通路名词解释
感觉传导通路是指信息如何从感觉器官传递到大脑的过程。

感觉
器官如眼睛、耳朵等可以感知外部刺激,然后通过感觉传导通路将信
号传输到大脑的相应区域进行处理和解读。

感觉传导通路包括感觉神经、脊髓、脑干和脑的不同区域。

这些通路通过神经纤维传递电信号,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和转换,最终产生我们所感知到的各种感觉,如视觉、听觉、触觉等。

感觉传导通路的研究对于理解感知过程的机制非
常重要,并有助于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感觉传导通路概述

感觉传导通路概述

★上行激动系统:
指脑干网状结构向丘脑的上传 的系统。 该系统功能↓ (应用催眠药、麻醉 药)→皮层由兴奋状态→抑制状态。 如:
①非洲睡眠病:蚊咬后慢慢睡死(解剖见病变在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②有一患者除有一眼视觉外,无其它感觉,当遮其眼后,则慢慢睡了;
(一)脊髓与脑干
●传导路脊髓交叉:浅 感觉先交叉后上行;深 感觉先上行后交叉。 ●传导路三级换元:
(二)丘脑的主要核团
1.第一类细胞群=感觉接替核:腹后核的内侧部与外侧部,内、外膝状体。
功能特点:接受第二级感觉投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构成特异 投射系统),具有点对点空间定位关系,引起特定感觉。
(三)感觉投射系统 1.特异性投射系统
由丘脑(第一、二类细胞群) 沿特定的途径点对点的投射至 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的N纤维。
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由丘脑(第三类细胞群)弥 散地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的N纤 维。
3.组成、功能特点 (见下页)
组成
两种感觉投射系统的比较
特异性投射系统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①传入丘脑前沿特定途径 ②经丘脑第一类细胞群 ③丘脑-皮层的点对点投射纤维
2.第二类细胞群=联络核:除一、二类核团外的所有核团 功能特点:接受感觉接替核和其他皮层下中枢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皮层特定感觉 代表区,功能上与各种感觉在丘脑和皮层水平的联系协调有关。
3.第三类细胞群=髓板内核群:束旁核、中央中核、中央外侧核。 功能特点:接受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纤维,换元后弥散地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构成 非特异投射系统),维持和改变皮层兴奋状态有关。
①传入丘脑前经脑干网状结构多次换N 元 ②经丘脑第三类细胞群 ③丘脑-皮层的弥散投射纤维
功 能 ①引起特定的感觉 ②激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

神经解剖学06感觉传导通路.课件.ppt

神经解剖学06感觉传导通路.课件.ppt

感觉传导通路主要内容
一、本体感觉传导通路(深感觉) 1.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2.躯干、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二、痛、温和粗触觉传导通路(浅感觉) 1.躯干、四肢痛、温、触、压觉的传导通路 2.头面部痛、温、触、压觉的传导通路 附:角膜反射
三、视觉传导通路 附:瞳孔对光反射
四、听觉传导通路
二、痛、温和粗触、压觉传导通路
1. 躯干、四肢的浅感觉传导通路 第1级:脊神经节 第2级:后角固有核 第3级:丘脑腹后外侧核
丘脑
豆状核
中脑 内侧丘系
脑桥
延髓
II.
后角 固有核
I.脊细神胞经
中央后回
内囊
III.外腹侧后核
脊髓丘系
脊髓丘脑 侧束 脊髓丘脑 前束 白质前连合
2. 头面部的浅感觉传导通路 第1级:三叉神经节 第2级:三叉神经脑桥核、脊束核 第3级:丘脑腹后内侧核
感觉传导通路小结
功能
1
2
3
4
躯干和四肢浅感觉 躯干和四肢深感觉 头面部浅感觉
听觉 视觉
脊神经节 脊神经节 三叉神经节 蜗神经节 双极细胞
后角细胞
丘脑腹后外侧核 脊髓丘系
薄楔束核
丘脑腹后外侧核 内侧丘系
脑桥核、脊束核 丘脑腹后内侧核 三叉丘系
蜗神经核 节细胞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听辐射 视辐射
*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视网膜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上丘臂
睫状神经节 动眼神经 两侧动眼神经副核 顶盖前区
节后纤维 瞳孔括约肌
瞳孔缩小
视网膜 节细胞
视野
视神经
睫状神经节 动眼神经 视束

感觉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

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位于下丘。 发出纤维:经下丘臂止于内侧膝状体 (MG)。
第四级神经元:
胞体:位于内侧膝状体。 发出纤维:组成听辐射,经内囊后肢投 射到颞横回(听觉区)。
★下丘是听觉的防御性反射中枢。下丘神 经元发出纤维到上丘,由上丘发出顶盖脊髓束 完成听觉的防御性反射。
临床表现:
由于外侧丘系含有来自两侧的听觉纤维, 故单侧外侧丘系、听辐射及听觉区损伤不致产 生听觉明显障碍。
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丘脑腹后外侧核(VPL)。 发出纤维:投射至中央后回下部的头面 部代表区。
由前庭神经核发出的纤维还有:
①内侧纵束:上升的纤维止于动眼、滑车 和展神经核,下降的纤维止于副神经核和上 颈髓前角细胞。 功能:完成眼球注视与头颈姿势的反射性 调节。 ②前庭脊髓束:下行止于各节段的脊髓前 角细胞。 功能:完成躯干、四肢的姿势的反射性调 节,以维持身体的直立。
胞体:脊神经节。 周围突:经脊神经分布于躯干、四肢皮肤内 的痛温触感受器。 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外侧部(细纤维,传 导痛、温觉)和内侧部(传导粗触觉和压觉)进 入脊髓。 在后外索上升1~2节段,终止于脊髓后角细 胞。
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 主要位于脊髓灰质后角(Ⅰ、Ⅳ和Ⅴ层)。 发出纤维: 经白质前连合斜越上升1~2个脊髓节段, 交叉到对侧的外侧索和前索上行形成脊髓丘脑 侧束(传导痛、温觉)和脊髓丘脑前束(也含 有少部分不交叉纤维,传导粗触觉和压觉)。 进入脑干后合并上行称脊髓丘系。经延髓下橄 榄核的背外侧,脑桥和中脑内侧丘系的外侧, 向上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脊髓损伤:
后索病变(脊髓痨):损伤截面以下深感 觉障碍。 白质前连合病变(脊髓空洞):损伤节段 对称性浅感觉障碍。 脊髓横断:双侧损伤截面以下浅、深感觉 障碍。(浅感觉障碍低1~2节段) 脊髓半横断:同侧损伤截面以下深感觉障 碍;对侧损伤截面1~2节以下痛、温觉障碍; (此临床表现特点为:交叉性感觉障碍)。

感觉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

(二)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extraPyramidal system是指锥体系以外影响和控 制躯体运动的传导径路,其结构十分复杂,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 脑、底丘脑、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以及它 们的纤维联系。锥体外系的纤维最后经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等中继,下 行终止于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细胞。在种系发生上,锥体外系是较古老 的结构,从鱼类开始出现。在鸟类是控制全身运动的主要系统。但到了哺乳 类,尤其是人类,由于大脑皮质和锥体系的高度发展,锥体外系逐渐处于从 属地位。人类锥体外系的主要机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活动、维持体态 姿势和习惯性动作(例如走路时双臂自然协调地摆动)等。锥体系和锥体外 系在运动功能上是互相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只有在锥体外系使肌张力保持 稳定协调的前提下,锥体系才能完成一些精确的随意运动,如写字、刺绣等。 另一方面,锥体外系对锥体系也有一定的依赖性。例如,有些习惯性动作开 始是由锥体系发动起来的,然后才处于锥体外系的管理之下。下面简单介绍 主要的锥体外系通路。 1.纹状体-黑质-纹状体环路 自尾状核和壳发出纤维,止于黑质。再 由黑质发出纤维返回尾状核和壳。黑质神经细胞能产生和释放多巴胺。当黑 质变性后,使纹状体内的多巴胺含量降低,与Parki Nson病(震颤麻痹)的 发生有关。 2.皮质-纹状体-背测丘脑-皮质环路。
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2. 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实际上是反射通路的上 行部分,为传入小脑的本体感觉,由两级神经元组成。第 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肌、腱、关 节的本体感受器,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的内侧部进入脊髓, 终止于C8~L2的胸核和腰骶膨大第V—VII层外侧部。由胸 核发出的2级纤维在同侧侧素组成脊髓小脑后束,向上经 小脑下脚进入旧小脑皮质;由腰 骶膨大第V~VII层外侧 部发出的第2级纤维组成对侧和同侧的脊髓小脑前束,经 小脑上脚止于旧小脑皮质。以上第2级神经元传导躯干 (除颈部外)和下肢的本体感觉。传导上肢和颈部的本体 感觉的第2级神经元胞体在颈膨大部第VI、VII层和延髓的 楔束副核,这两处神经元发出的第2级纤维也经小脑下脚 进入归小脑皮质。

感觉运动传导通路讲诉课件

感觉运动传导通路讲诉课件
息。
感觉传导通路的突触连接包括化 学突触和电突触。
化学突触是指通过化学物质传递 信息的突触,而电突触是指通过
电信号传递信息的突触。
03
感觉传导通路的功能与障 碍
感觉传导通路的功能
01
感受和传递身体各部位的感觉信息
感觉传导通路能够接收并传递来自身体各部位的感觉信息,包括触觉、
痛觉、温度觉、运动觉等。
应用于脑机接口
在脑机接口研究中,感觉运动传导通路是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通过对传导通路的解码和 分析,可以实现人与机器之间的直接交互和控制。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神经修复 对于严重的神经损伤或疾病,通过手术或其他方法修复感 觉运动传导通路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探索神经机制
通过对感觉运动传导通路的深入研究,可以探索神经系统的基本机制和功能,为神经科学 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研究神经可塑性
通过对感觉运动传导通路的改变和重塑,可以研究神经可塑性的机制和规律,为神经康复 和神经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这一传导途径包括外周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和 大脑皮层等主要部分。
感觉传导通路的组成
感觉传导通路由外周感受器、传入神 经、脊髓和大脑皮层等部分组成。
传入神经是将感受器与中枢神经系统 连接的神经纤维,它们将来自感受器 的刺激传入中枢神经系统。
外周感受器包括视、听、嗅、味、触 等感受器,分别接受来自外界的不同 类型刺激。
位于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的始端, 接受上位神经元的冲动,并将冲动传给 下位神经元。
VS
下行抑制神经元
位于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的中间,抑 制上位神经元的冲动,使下位神经元得到 更少的抑制。

肢体的感觉传导通路ppt课件

肢体的感觉传导通路ppt课件
纤维交叉位置
深感觉传导路 脊神经节
薄束核、楔束核 背侧丘脑 脑干
浅感觉传导路 脊神经节
脊髓后角固有核 背侧丘脑 脊髓
⒉ 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通路
三级神经元组成
头面部皮肤、口 鼻腔粘膜浅感受 器
周围支
经三叉神 经各分支
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叉神经节
中枢支
经三叉神经感觉根进入脑桥

三叉神经脊束核(痛温) 三叉神经脑核(触压)
周围支
经脊神经

脊神经节
中枢支
痛温觉纤维经后根外侧部

粗触、压觉纤维经后根内侧部 脊髓后角固有核
进入脊髓上升1-2节段
痛温觉纤维经白质前连合 交叉组成脊髓丘脑侧束
丘脑中央辐射
粗触、压觉纤维不交叉或经白
③ 经内囊后肢
质前连合交叉组成脊髓丘脑前束丘脑腹后外侧核
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中 、上部、中央旁小叶 后部
⒉ 躯干、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由两级神经元组成 ,为传入至小脑的本体 感觉。
㈡浅感觉传导通路
浅感觉:指皮肤和口、鼻腔粘膜内等处的痛、 温、触、压感受器接受的感觉。其中躯干、四 肢的精细触觉随同上述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传导 。
⒈ 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
三级神经元组成
躯干、四肢 皮肤浅感受 器
肢体的感觉传导通路
一、感觉(上行)传导通路
传导通路:大脑皮质及皮质下中枢与感受 器和效应器之间在中枢内的联系通路。
各种感受器接受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 将其转变为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传至中枢, 经过中继后,到达大脑皮质或小脑产生感觉的 路径。
㈠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本体感觉(深感觉):指肌、腱、关节等 运动器官本身在运动或静止时产生的感觉,包 括位置觉、运动觉、震动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髓后角细胞 Ⅱ级神经元
脊髓丘脑前束 (不交叉)
丘脑腹后外侧核 Ⅲ级神经元
丘脑皮质束 经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
3. 深感觉传导径路
肌肉、肌腱、骨 周围突 膜、关节感受器 经脊神 经
脊神经节 Ⅰ级神经元
中枢突 经后根入脊髓成后索
薄束核、楔束核 内侧丘系 丘脑腹后外侧核
Ⅱ级神经元
交叉
Ⅲ级神经元
丘脑皮质束 经内囊后肢
即绝大多数皮节由2-3个后根重叠支配。
(二)脊椎与脊髓节段的关系
1、节段的区分
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共有31对,每对脊神经根相连的 一段脊髓为一个节段,因此,脊髓共有31个节段。
颈段 胸段 腰段
8节(C1~8)
骶段
12节(T1~12) 尾段
5节(L1~5)
5节(S1~5) 1节(Co1)
2.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检查者必须熟练掌握全身感觉皮节 及周围神经分布的知识,按其分布 的范围有的放矢地进行检查,方可 获得准确的结果;
感觉系统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一)神经干型感觉障碍
➢受损害的某一神经干分 布区内各种感觉均减退 或消失
➢如桡神经麻痹、尺神 经麻痹、腓总神经损伤 和股外侧皮神经炎等单 神经病
图2-53 股外侧皮神经炎
感觉障碍的定位
感觉检查的注意事项
先全身检查一遍,如发现有感觉障 碍,再从感觉消失或减退区查至正 常区,然后至过敏区;
检查部位应充分暴露,并进行两侧 对称的比较。注意感觉障碍的程度、 性质、界线,其界线可用笔在病人 皮肤上划出,最后将结果准确地描 绘在感觉记录图上。从此感觉记录 图中,可以推断病变的部位,并可 用于以后随访比较;
的症状,如感觉缺失或感觉减退; 感觉缺失(anesthesia)、感觉减退(hypesthesia)
指在意识清楚时对刺激不发生反应或反应减弱。感觉缺 失有痛觉缺失、温度觉缺失、触觉缺失和深感觉缺失之分, 在同一部位内各种感觉均缺失,称完全性感觉缺失;若在 同一部位仅有某种感觉障碍(如痛觉、温度觉缺失),而 其他感觉(如触觉)仍保存者,称为分离性感觉障碍。
脊髓后角细胞 前连合交叉 丘脑腹后外侧核 Ⅱ级神经元 脊髓丘脑侧束 Ⅲ级神经元
丘脑皮质束 经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
图2-46浅感觉传导径路
2. 触觉传导径路
周围突 皮肤感受器
经脊神经
脊神经节 Ⅰ级神经元
中枢突
大部分经后根入脊髓后索
(精细) 薄束核、楔束核
Ⅱ级神经元
内侧丘系(交叉)
小部分经后根入脊髓 (粗略)
一 般 感 觉
浅感觉
痛觉 温度觉 触觉
深感觉
运动觉 位置觉 振动觉
复合感觉 (皮质感觉)
实体觉 图形觉 两点辨别觉 定位觉 重量觉等
感觉系统的解剖及生理功能
感觉系统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一)各种感觉传导径路
1. 痛觉、温度觉传导径路
皮肤感受器 周围突 经脊神经
脊神经节 Ⅰ级神经元
中枢突 经后根入脊髓 (上升1-2个节段)
感觉系统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二)末梢型感觉障碍
➢ 表现为四肢对称性的末端各 种感觉障碍(温、痛、触和 深感觉),呈手套-袜套样 分布,远端重于近端。常伴 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4、疼痛(pain) 系感觉纤维受刺激后的反应。 当痛觉感受器、传导径路或中枢受到伤害性刺激, 或对痛觉起抑制作用的正常神经结构受损后,都 会产生疼痛。不受外界刺激而感受到的疼痛称为 自发性疼痛,由病灶刺激痛觉结构所引起。当有 疼痛发生时,必须注意疼痛的性质、程度、频度、 分布范围、是发作性还是持续性,并注意疼痛加 重或减轻因素。
2、感觉异常(paresthesia)指没有受到外界刺激 而产生的异常感觉,如麻木感、蚁行感、电击感、 针刺感、紧束感、肿胀感、冷热感等,可见于周 围神经、脊髓传导束受损等。
3、感觉倒错(desesthsia)对刺激感受的认识错误, 如非疼痛性刺激而产生疼痛感觉,冷觉刺激出现热 感觉,触觉刺激认为是痛觉。
中央后回中上部 旁中央小叶后部
中央前回
图2-48深感觉传导径路
图2-49 各种感觉传导径路简易动画
(二)脊髓内感觉传导束的排列
图2-50 脊髓内感觉传导束的排列
(三)节段性感觉支配
• (一)皮节的重叠支配
1. 皮节--每一个脊髓神经后根支配的皮肤
区域 ,称皮节。
2. 特征--皮节的神经支配表现为重叠性,
感觉障碍分类
刺激性症状:当感觉径路受到刺激或兴奋性增高时 出现的症状,如感觉过敏、感觉倒错、感觉过度、 感觉异常或疼痛等。
1、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表现为给予轻微 的刺激却有强烈的感觉,如一个轻的刺激引起较 强的疼痛感受,为检查时的刺激与传导径路上的 兴奋性病灶所产生的刺激总和引起,是痛觉敏感 性增强或感觉阈值降低所。
• (四)周围性感觉支配
➢若干相邻的脊神经前支在颈部和腰骶部组成神 经丛,如颈丛、腰丛和骶丛 ➢再通过神经纤维的重新组合和分配,从神经丛 发出多支周围神经,每支周围神经含多个节段的 脊神经纤维,因此周围神经在体表的分布与脊髓 的节段性分布不同
感觉系统的损害及定位
感觉障碍的分类
感觉障碍可分为抑制性症状和刺激性症状两大类。 抑制性症状:感觉径路损害或功能受到抑制时出现
脊髓与脊柱不等长,大部分脊髓节段的位置 高于同序数椎骨。
颈1~4节(C1~4) 颈5~8节C5~8) 胸1~4节(T1~4) 胸5~8节(T5~8) 胸9~12节(T9~12) 腰1~5节(L1~5) 骶1~5节(S1~5) 尾节(Co1)
平对同序数椎骨
平对同序数椎骨的上1节(-1)
平对同序数椎骨的上2节(-2) 平对同序数椎骨的上3节(-3)
感觉系统
感觉系统
• 感觉系统的定义及感觉的分类 • 感觉系统的解剖及生理功能 • 感觉系统损害的表现及定位
感觉系统的定义及感觉的分类
感觉系统的定义
感觉是作用于各个感受器的各种形 式刺激在人脑中直接反应。 感觉包括特殊感觉和一般感觉
感觉系统
感觉的分类
视觉

听觉


味觉

嗅觉
感觉系统
感觉的分类
对第11、12胸椎 对第1腰椎
(三)脊神经根与周围神经的关系
脊神经根的体表标志
C5 上臂外侧
C6
拇指
C8
小指
T1 前臂内侧
T2 上臂内侧
T2 锁骨下窝
T4
乳腺
T7
剑突
T10

T12 腹 股 沟
L4 拇指内侧
S1
小趾
S2
足跟
L1-S1 前 面
L5-S3 后 面
图2-51 脊神经节段皮肤分布
感觉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