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操作规程

合集下载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优良林分标准及选择方法.doc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优良林分标准及选择方法.doc

优良林分标准及选择方法优良林分应该是具有优良遗传性状的一个群体。

天然林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了遗传上较为稳定的种群,我们开展优良林分调查,主要是依照林分的类型,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择优良林分群体。

如果在现有的天然林、人工林当中选择优良林分建立母树林,建成时间短、投产早,能迅速改良生产用种品质;如用作林木品质改良研究,能立即获得所用种源的遗传效果。

因此优良林分的选择对加快扭转种子生产落后状态,满足生产对造林良种的需求,对营造的新一代人工林提高生产率和林分稳定性,发挥生态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优良林分定义在同等立地下,与其他同龄林分相比,在速生、优质、抗性等方面居于前列,通过自然稀疏或疏伐,优良木可占绝对优势,能完全排除劣等木和大部分中等木的林分。

本定义中,林分是指内部结构特征基本相同,而与周围森林有明显区别的一片森林区段。

优良木是指在林分内生长健壮、干形良好、结实正常,在同龄的林木中树高直径明显大于林分平均值的树木;劣等木是指在林分内生长不良、品质低劣、感染病虫害较重,在同龄的林木中树高直径明显小于林分平均值的树木;在林分中介于优良木和劣等木之间的树木为中等木。

2 优良林分标准2.1 林分标准1)处于结实盛期或进入结实期的林分;2)同龄林或相差2个龄级以内的异龄林;3)没有经过人为破坏或未进行上层疏伐的林分;4)林木生长整齐、生长量及其它经济性状明显优良;5)密度适宜,郁闭度不低于0.6;6) 林分中优良母树株数占20%以上;7)无病虫害感染;8)林分为实生起源的天然林或种源清楚的人工林。

2.2 地点条件1)该树种的优良种源区或适宜种源区;2)该树种集中分布区或原定采种区,气候生态与土壤条件与用种区相同或相近;3)地形较平缓、背阴向阳,有利于树木结实和采种;4)交通方便、面积相对集中。

主要造林树种面积在2公顷以上,其它优良针、阔叶林面积在0.5公顷以上,便于管理、保护和今后的种实采集;5)原则上在国有林场(所、圃)和基础较好的集体林场内选择。

国家林业局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的通知-林场发〔2016〕153号

国家林业局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的通知-林场发〔2016〕153号

国家林业局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的通知正文:----------------------------------------------------------------------------------------------------------------------------------------------------国家林业局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的通知林场发〔2016〕15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中国林科院:林木种质资源是林木良种选育的原始材料,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基础。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林木种苗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2〕5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3〕109号)和国家林业局《全国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保存利用规划(2014—2025年)》,对重要乡土树种、珍贵树种、经济树种、沙生植物、名特花卉的种质资源进行重点收集、保护、研究、利用,在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推荐和有关科研单位自行申报的基础上,经专家评审和社会公示,我局确定了第二批86处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名单见附件),现予以公布。

各地林业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管理办法》(林场发〔2016〕4号)的有关要求,加强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的建设与管理。

要科学制定保护利用规划,建立完备的档案;要不断更新和补充新的种质材料;要确保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的正常运转和资源安全,将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建设成为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基地、林木良种的选育研发中心、科学研究的合作交流平台和科普教育的展示窗口,为实现我国林木种质资源科学保护和评价利用作出更大贡献。

特此通知。

附件:第二批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名单国家林业局2016年10月27日附件第二批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名单(共86处)北京市(3处)北京市海棠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中国林科院华北林业实验中心华北地区代表性植物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国际竹藤中心竹类与花卉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河北省(3处)洪崖山国有林场管理局蒙古栎、栓皮栎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丰宁县邓栅子国有林场白榆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绿化树种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山西省(2处)太岳山国有林管理局石膏山林场白皮松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杨树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内蒙古自治区(4处)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沙柳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克什克腾旗沙地云杉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库布其濒危和沙生植物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沙棘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辽宁省(3处)喀左县山杏国家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大连市旅顺口区黑松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阜新市五角枫、蒙古栎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吉林省(2处)长白县山楂海棠、朝鲜崖柏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集安市刺楸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黑龙江省(2处)黑河市浆果经济树种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宾县大泉子林场硬阔树种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上海市(3处)上海市唇形科植物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上海市桃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上海市蔷薇属植物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江苏省(4处)南京市溧水区桂花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扬州市海棠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常州市油用牡丹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无锡市红豆杉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浙江省(4处)诸暨市香榧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安吉县龙山林场无患子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临安市天目山林场山核桃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山茶、木兰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安徽省(1处)广德县竹类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福建省(1处)惠安县赤湖国有防护林场木麻黄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江西省(4处)省林木育种中心苦楝、南酸枣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省林科院竹类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齐云山食品有限公司南酸枣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亚热带林木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山东省(5处)省林木种质资源中心暖温带珍稀树种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枣庄市石榴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淄博市柿树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滨海抗逆树种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河南省(3处)洛阳市牡丹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国家林业局泡桐中心北方主要名优经济树种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商丘市刺槐、榆树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湖北省(2处)京山县虎爪山林场枫香、皂荚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竹溪县双竹林场楠木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湖南省(2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油桐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省林业种苗中心红花檵木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广东省(3处)肇庆市大南山林场红锥、香樟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乐昌市龙山林场木兰科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古巴加勒比松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广西壮族自治区(2处)广西林科院主要珍贵树种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热带与南亚热带珍贵树种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海南省(1处)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试验站热带珍贵树种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重庆市(1处)永川区桢楠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四川省(3处)德昌县核桃、山核桃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青川县天池林场毛叶山桐子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西昌市油橄榄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贵州省(3处)三都县珍贵阔叶树种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赤水市竹类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云南省(4处)腾冲市腾冲红花油茶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珍贵树种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瑞丽市石斛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柚木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西藏自治区(1处)拉萨市高寒地区乡土树种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陕西省(4处)榆林市沙生植物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清涧县红枣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镇安县七叶树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桥山林业局油松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甘肃省(3处)兰州市紫斑牡丹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静宁县苹果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陇南市油橄榄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青海省(2处)西宁市湟水林场杨树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西宁市丁香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宁夏回族自治区(2处)银川市枸杞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银川市植物园沙生植物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处)英吉沙县杏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特克斯县野生果树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中国内蒙古森林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处)阿里河林业局西伯利亚红松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中国吉林森林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处)红石林业局水曲柳、胡桃楸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中国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总公司(1处)金山屯林业局红皮云杉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2处)新林林业局西伯利亚红松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呼中林业局钻天柳、偃松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处)石河子文冠果、榛子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第九师一六一团野生巴旦杏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结束——。

平原地区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作业技术

平原地区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作业技术

平原地区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作业技术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对于了解该地区的森林资源、制定合理的林业发展计划以及保护和利用林木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平原地区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作业技术。

一、普查范围的确定在进行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之前,需要确定普查的范围和目标。

平原地区由于气候和地形的特殊性,林木分布比较分散,所以需要通过分析地形、气候和土壤等自然因素,确定普查范围和目标。

1、地形分析: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一般没有山地和丘陵地带,只有河湖平原和浅山丘陵。

所以在进行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时,需要确定河湖平原和浅山丘陵地区作为普查范围。

2、气候分析:平原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夏季多雨多风、温度适宜。

因此,普查的目标应该是生长周期短、适应力强的树种。

3、土壤分析:平原地区土地比较肥沃,适合各类作物生长,而在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时,需要确定尽可能多的土壤类型,以便考察适宜生长的树种。

二、普查方法的选择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有许多方法,常见的有样点法、气象站法和遥感调查法等。

对于平原地区的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应选择样点法和气象站法。

1、样点法:样点法是通过确定林地内的一定数量的样点,对其进行调查统计,进行林木资源调查的一种方法。

对于平原地区,可以在每个县区挑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样点进行调查,保证调查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2、气象站法:气象站法是通过对植物生长过程中重要气象条件的连续观测和记录,从而得出各种林木适应性和生长力等参数的方法。

针对平原地区的气候特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气象站进行监测,收集其气象数据进行分析。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对于平原地区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所得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和分析,以便为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数据处理:对普查所得数据进行质量控制、数据合并和统计分析。

数据的准确性、全面性和时效性都要得到监测和保证。

2、数据分析:针对平原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及气候特点,对普查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确定具有优势和潜力的树种,确定林地保护的重点和林业发展的方向。

吉林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方案

吉林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方案

吉林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方案一、前言林木种质资源是国家的战略资源,我省的林木种质资源不清,一些物种仍处于濒危状况,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林木种质资源管理工作的通知》、《林木种质资源管理办法》及《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的要求,将在全省开展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为规范各项工作,确保如期完成普查任务,特制定此方案。

二、调查的组织形式及目的、任务全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由省林业厅统一组织实施。

东部地区(白山、通化、延边、吉林)以市(州)、县(市、区、局)为调查单位;中西部地区(辽源、长春、四平、松原、白城)以市为调查单位。

主要目的是通过全省种质资源普查,掌握我省林木种质资源现状与动态,为建立林木种质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提供有效的数据资源,为制定种质资源长期保护与利用规划,实现林木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开发,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服务。

调查的任务是查清林木种质资源的类别、数量与分布,掌握保护与利用现状相关信息,分析与评价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现状,及时、准确、客观反映林木种质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变化动态,完成对全省的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状况的综合评价,提出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利用的长期规划。

具体包括:1)建立省、市、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2)制定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3)加强育种材料合理保存和利用,开展品种选育;4)制定种苗发展规划;5)建立或更新林木种质资源档案,开展林木种质资源监测,评价保存效果,指导和规范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F、向社会公布可利用的林木种质资源目录。

三、调查的对象、内容时间和步骤(一)调查对象1)野生林木种质资源;2)林木良种基地(包括种子园、采穗圃、母树林、优树收集区、试验林等);3)植物园、树木园;4)林木品种(包括林木良种、农家品种等);5)引进树种、品种。

(二)调查内容1)天然林木种质资源和人工保存区域内林木种质资源的科属种、数量和分布及群体信息、生长情况;2)林木良种基地、试验林等保存的林木种质资源的类型、数量、分布及生长情况;3)林木品种的分布、数量、生长情况;4)引进树种、品种来源、数量、分布及生长情况;5)林木种质资源分布区域相关的自然地理等环境因子。

平原地区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作业技术

平原地区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作业技术

平原地区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作业技术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

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林木资源不仅对生态平衡起着关键作用,而且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平原地区由于地势平坦、水源丰富,适宜发展林木资源。

为了科学合理地评估平原地区的林木种质资源,进行普查作业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平原地区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作业的技术要点,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普查区划和布点技术1. 定位技术平原地区的面积广阔、地形平坦,是林木种质资源丰富的地区。

在进行普查作业时,需要先确定普查区划和布点。

利用GPS、GIS等现代化技术,可以精准地定位普查区域的范围和地理位置,确保普查作业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2. 区域划分平原地区的林木种质资源种类繁多,为了便于普查作业的实施和数据的管理,需要将普查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负责一组普查点的布设。

根据地理特征、植被类型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划分,确保每个区域的普查数据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

3. 布点技术在确定好普查区域划分后,需要进行普查点的布设工作。

根据林木资源的分布规律和种类特点,选择合适的普查点位,将普查点分布在林木资源密集、稀疏、多样性等不同类型的地区,确保普查数据的全面性和多样性。

二、普查技术和方法1. 实地调查平原地区的林木资源分布广泛,种类繁多,为了获取准确的普查数据,需要进行实地调查。

通过走访调查、野外观察等方式,全面了解林木资源的分布情况、数量特征、生长状况等,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评估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2. 样地建立为了更好地了解林木资源的结构和特点,需要在不同类型的林木群落中建立样地。

确定样地的大小和位置,进行植被类型、物种组成、数量分布等方面的调查和记录,为林木资源的普查工作提供详实的数据基础。

3. 远程感知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广泛的林木资源信息。

通过遥感影像的解译和分析,可以了解林地的分布情况、植被覆盖率、物种多样性等重要信息,为林木资源的普查作业提供快捷高效的手段。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标准及相关规定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标准及相关规定

资源鉴定与评价
形态特征鉴定
根据林木种质资源的形态特征进行鉴定,包括树 形、叶片、花朵、果实等特征。
分子标记鉴定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DNA分子标记对林木 种质资源进行鉴定和分类。
抗逆性评价
对林木种质资源的抗逆性进行评估,包括抗寒性 、抗旱性、抗病虫害等方面进行评价。
资源保存与利用
01
02
03
种质资源库建设
利用方式与途径
直接利用
通过繁殖、栽培等方式直接利用林木种质资源,满足生产和生活 需求。
间接利用
通过林木种质资源的遗传改良,提高林木品质和产量,间接实现林 木种质资源的利用。
创新利用
利用林木种质资源的基因资源,开展基因编辑、基因转化等生物技 术手段,创造新的林木品种或改良现有品种。
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益分配
规定了森林资源保护、利用、管理的相关要求,包括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
对种质资源的管理、收集、保存、交换、利用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保障了林木种质资源的合法权益。
地方政策与规定
各地林业部门发布的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标准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普查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
资源监测与评估
资源监测
定期对林木种质资源进行调查、监测和评估,掌握资源数 量、分布、质量和变化情况,为制定保护和利用策略提供 科学依据。
资源评估
对林木种质资源进行科学评估,包括遗传多样性、生态价 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等方面,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 护提供依据。
预警机制
建立林木种质资源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资源流失、 破坏和濒危状况,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管理体制与机制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标准及相关规定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标准及相关规定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标准及相关规定12吉林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调查项目技术标准及相关规定1 编制说明根据吉林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法要求,为满足普查野外调查和内业统计需要,规范项目调查标准,提高调查质量,特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参照<吉林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细则>,结合普查涉及的调查项目制定。

2 技术标准2.1 地理信息因子2.1.1坐标系统采用北京54平面坐标系,普查用的GPS统一转换为该坐标系。

吉林省WGS84坐标系转北京54平面坐标系参数为:a=-108、f=0.0000005、x=1.0、y=-129.4、z=-48.2;中央子午线:21带选123,22带选129。

2.1.2 地形图采用五万分之一比例尺地形图为普查用标准地形图。

可根据野外作业需要放大至1﹕25000。

调查时填写五万分之一地形图图幅号,填写3形式为”11-52-6-甲”。

2.1.3地理坐标按五万分之一地形图表示方法,记载现地采集的GPS坐标值。

纵坐标填写7位数,横坐标填写8位数,均记载到1m。

如:纵距4832625,横距22468532。

2.1.4海拔高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记载现地量测值,以米为单位,记载到1m。

2.2 地形因子2.2.1 地貌地貌划分为4级,见下表。

地貌类别及代码表2.2.2 坡向指小班或标准地的地面朝向,分为9个坡向。

划分标准及代码见下表。

坡向划分标准及代码表42.2.3 坡位分脊、上、中、下、谷、平地、全坡7个坡位。

划分标准和代码见下表。

坡位划分标准及代码表2.2.4 坡度坡度分为Ⅵ级,划分标准和代码见下表。

坡度划分标准及代码表2.3 土壤因子5。

平原地区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作业技术

平原地区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作业技术

平原地区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作业技术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森林生态系统正在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和管理林木资源,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作业技术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介绍平原地区的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作业技术。

1.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的目的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旨在对某一区域的林木种质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和研究,确定资源特点、数量、分布和利用价值,为进一步保护、开发和利用林木资源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其主要目的包括:
1)了解平原地区林木多样性和种类组成情况。

3)了解平原地区林木资源的利用潜力和可持续利用水平。

4)为平原地区林木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基于普查的目的和实际情况,平原地区的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可采用以下方法:
1)确立普查区域和普查对象
普查区域应根据平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地形地貌等特征进行划分。

普查对象包括林木物种、数量、面积、生长状况、生态和环境特征等。

2)采用多种调查方法
普查过程中,应根据对象的性质和普查目的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例如样方法、线性调查法等。

同时,还可以运用现代调查技术如卫星遥感和智能无人机等,以提高调查精度和效率。

3)收集样本和数据
通过植株标本采集、林地调查和现场采集等方式,收集林木物种、数量、结构、分布面积、植株高度、胸径等各种数据和样本,并对数据和样本进行质量控制和分析。

4)分析和评估结果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和评估,进一步认识平原地区林木的种质资源成分、多样性、数量分布、空间格局、环境及生态特征等,以提高对平原地区林木资源的认识和掌握。

3. 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操作规程1 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目的通过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掌握全省林木种质资源现状与动态,建立林木种质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为制定种质资源长期保护与利用规划,实现林木种质资源的科学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服务。

2 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的主要任务查清全省本土和引进林木种质资源的种类、面积、生存状况,客观反映林木种质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变化动态,分析与评价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现状,提出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利用的工作建议和长期规划。

3 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的对象调查对象为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各类林木种质资源。

包括:1)野生林木种质资源;2)林木良种基地(包括种子园、采穗圃、母树林、优树收集区、试验林等)的种质资源;3)自然保护区、植物园、树木园内的林木种质资源;4)林木品种(包括林木良种、农家品种等);5)古树名木;6)引进树种、品种。

4 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的内容1)野生林木种质资源,古树名木,自然保护区、植物园、树木园、物种园等区域内林木种质资源的科属种、数量和分布及群体信息、生长情况;2)林木良种基地、试验林等保存的林木种质资源的类型、数量、分布及生长情况;3)林木品种的分布、数量、生长情况;4)引进树种、品种的来源、数量、分布及生长情况;5)林木种质资源分布区域相关的自然地理等环境因子。

5 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准备工作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开始前,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包括成立普查队伍,准备普查工具,收集技术资料,进行技术培训等。

5.1 成立调查队伍各地区要成立调查领导小组,并抽调责任心强、能吃苦耐劳、熟悉植物分类、森林调查、林木选育等专业的技术人员组成调查队,一个队由3—5人组成,可根据本地区林木种质资源情况确定调查队数量。

5.2 准备调查工具调查工具主要包括以下4类,各地应在充分利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本着勤俭节约的精神,按普查队进行配臵。

1)全球卫星定位仪(GPS)、望远镜、罗盘仪、500万以上像素数码相机及存贮设备、计算器、测高器、100米测绳、30米皮尺、围尺、钢卷尺、土壤试剂、土壤刀或折叠多用工具等土壤调查器械等;2)调查用表、调查用图、铅笔、橡皮、中粗记号笔、文具盒、工作包;3)标本采集器械:采集桶、标本夹、砍刀、高枝剪、枝剪、生长锥、放大镜、吸水纸、台纸、透明纸、浸制试剂等;4)其他:药品、防护服、安全用具等。

5.3 收集技术资料需要收集的技术资料包括主要技术标准和相关成果资料。

5.3.1普查依据的技术标准《吉林省森林资源规划调查设计调查技术细则》(吉林省林业厅,2005);《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原则与方法》(GB/T 14072-1993);《林木育种及种子管理术语》(GB/T 11620-1996);《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选择技术》(GB 10018-88);《林木引种》(GB/T 14175-93);《林木采种技术》(GB/T 11619-1996);《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GB/T 17296-2009;《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龚子同主编,科学出版社,1995)。

5.3.2 相关成果资料1)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林木良种基地、林木采种基地、植物园、树木园、品种园的档案资料,历次林木良种公告,选优、优树收集、引种驯化以及各类子代测定林、种源实验材料、建园(场)材料等技术档案;2)树木志、植物志、植物图鉴、植物检索表、地方志、植物名录、植物资源、森林资源和古树名木等资料;3)森林资源清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森林资源档案、林相图以及林业区划等相关资料;4)五万分之一地形图、最新航片或卫片、《吉林省土壤分布图》和当地其它有关林业资料。

5.3.3 与普查有关的其它资料气候资料;地理资料;土壤资料;社会经济资料。

5.4 开展技术培训为准确掌握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方法和标准,省林业厅将集中对各地区调查技术骨干进行培训。

在这次培训之后,各地区要结合当地实际,再组织全体调查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

6 划分普查单位地方林业以市(州)为统计单位,以县(市、区)为调查单位;森工林业以国有林业局为调查和统计单位;省林业厅直属实验局、保护局及相关参加普查的单位,各自作为调查和统计单位。

7 初列树种名录为搞好本次普查,省厅制定了《吉林省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初列树种名录》,名录中初步列出了66种乔木树种、13种小乔木树种、46种灌木树种和5种木质藤本植物,共130种调查树种。

同时列出了17种吉林省珍稀濒危树种。

各调查单位要根据《中国树木志》、《森林资源规划调查设计资料》和当地有关林业资料,在调查前参照《吉林省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初列树种名录》,初步列出当地应该有的树种,包括乔木、灌木和木质藤本等木本植物,并填写当地《初列树种名录》,供调查使用。

8 确定调查林分在各类林木种质资源的集中分布区选择有代表性的林分进行较详细的典型调查。

典型调查林分数量和面积应根据树种分布范围、地形地貌等情况而定。

一般情况下,集中分布面积在20公顷的,设1个标准地,21-50公顷的,设2个标准地,50公顷以上的设3个标准地;各小班面积均在5公顷以下且不相连的,可选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小班设臵1个标准地。

9 本土树种调查方法9.1 调查对象以当地《初列树种名录》为基础,调查中发现的新树种、稀有群落也要列入,包括乔木、灌木、木质藤本。

分布不多、有发展潜力、未被大量栽培利用的本土树种是重点,必须查清具体分布地点、面积和种群状况。

9.2 调查内容树种、集中分布面积、起源及典型林分的立地因子、土壤类型、面积、树龄、林分郁闭度(或盖度)等级、各树种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或丛高)、冠幅、各树种在群落中的作用、种群状况、结实状况、病虫害发生情况等。

9.3 调查方法利用《中国树木志》、《吉林省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初列树种名录》、《森林资源规划调查设计资料》和当地其它有关林业资料,结合访问、座谈等方式,首先查清调查区域内林木种质资源树种的集中分布范围和面积,然后在其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林分,设标准地进行典型调查。

对通过上述方法不能确定树种集中分布区的,可通过线路踏查的方式确定其集中分布区,然后在其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林分,设标准地进行调查。

9.3.1 线路踏查1)线路踏查确定原则充分考虑区域内的自然条件和林分特点,选择森林植被垂直分布比较复杂的地段,尽可能包括所有植物群落,并且具备土壤、植被代表性强的特点。

2)调查线的设臵要求踏查线路应先在地形图或卫片上设计,线路密度根据自然条件的复杂程度和植物群落的类型来确定。

a)在中东部山区坡面地段,踏查线路要与主山脊的分水岭走向垂直,从谷底向山脊沿海拔升高的方向设臵,也就是垂直等高线设臵;在河谷地段,踏查线路沿河岸由下游向上游设臵;b)在丘陵和平原相对高差不超过100米的地区,应根据调查区域的面积和对调查总体的控制程度,按南北向或东西向平行、均匀布设2-3条踏查线路;c)在沙区,踏查线路应考虑贯穿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丘间低地、滩地等地类进行设臵。

3)踏查线路长度和宽度踏查线路的长度按调查区域或林分面积确定,要求贯穿调查区域或调查林分;宽度要求山区河谷地段宽度为10米,丘陵平原地段为20米,沙区为30米。

4)线路踏查内容线路踏查的主要内容和需记载的事项如下:a)线路号、线路方向、调查段号、调查段起点和终点处的纵、横坐标及海拔高度;b)调查段内地形、林种、起源、土壤类型及小气候特征(光照强度、空气湿度)、天然更新情况、人为活动及自然灾害对林木的影响;c)调查段内的树种名称及多度。

在沿踏查线路进行调查时,把森林植物群落等主要调查因子相同的地段划分为同一个调查段。

对森林植物群落等主要调查因子有明显变化的地段,要分段进行调查。

以调查段为单位填写《线路调查因子登记表》和《线路调查段树种及株数调查表》,记载本调查段相关调查因子和各树种名称和株数。

调查段树种株数统计方法:在调查段上设长度100米的记录段,登记线路两侧各5米范围内,胸径5.0厘米以上的所有树种名称和株数(株数划“正”字表示),调查段长度超过500米的,则每超过500米再加设一段。

进行线路踏查时,要根据普查需要和实际情况,分别采用以下测绘资料对调查区域进行小班调绘:使用近期拍摄的航片在室内进行小班勾绘,然后到现地核对,或直接到现地调绘。

使用近期(以不超过一年为宜)经计算机几何校正及影像增强的1:25000比例尺的卫片(空间分辨率10米以内)在室内进行小班勾绘,然后到现地核对。

采用测绘部门绘制的1:10 000至1:25 000比例尺的地形图,或采用1:50 000放大到1:25 000的地形图到现地进行勾绘。

9.3.2 典型调查典型调查林分要优先选择调查树种集中分布的林地;优先选择符合优良林分要求的林地;优先选择天然林;优先选择纯林。

典型调查采取标准地调查方式。

标准地形状为正方形,面积0.06公顷。

标准地设臵可根据树种、分布范围、地形地貌等情况而定。

标准地不能跨越河流、道路或伐开的调查线,且应远离林缘。

标准地号随设随编,采用7位数编号,前2位为普查树种序号,第3位为树种龄组代号,第4位为调查组代号(可用0-9数字表示,也可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后3位为该调查组按调查顺序编制的流水号。

标准地内主要调查项目:乔木和灌木各项因子调查、土壤调查、标准木调查、郁闭度或覆盖度调查、拍摄照片和采集标本等。

纯灌木林也可设10 米×10米样方进行调查(特殊的视情况可大可小)。

标准地每木检尺起测径阶为5.0厘米,用围尺真值检尺。

检尺胸径为距地面1.3米处,有坡度时在坡上部量测,胸径处有树包的不规整的树木,应分别量测包上和包下部的直径,取其平均值;在1.3米处以下分叉的应视为两株树,分别检尺;标准地所有压界树均视为界内树检尺。

林分郁闭度和盖度一般采用目测法确定。

对所设标准地未涵盖的新树种、稀有群落要随机设臵调查样方,进行补充调查。

标准地调查以实测为主,填写标准地调查记录。

9.4 质量要求典型林分要在调查树种的集中分布区内,而且有代表性。

对难以鉴别的树种和新发现树种要采集标本、拍摄照片,请植物分类专家进行鉴定,命名。

定量指标测定要准确,定性指标描述要恰当。

10 珍稀濒危树种调查方法10.1 调查对象本次普查的珍稀濒危树种,主要是被列为国家Ⅰ、Ⅱ级和省Ⅰ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树种,也包括一些濒危和渐危的树种。

具体为:东北红豆杉、长白松、沙松、红松、朝鲜崖柏、钻天柳、天女木兰、山楂海棠、玫瑰、黄波罗、紫椴、刺参、剌楸、水曲柳、小叶杨、山槐、蒙古黄榆。

普查中发现的新树种和稀有群落。

10.2 调查内容与野生林木种质资源相同。

同时要对调查的每一株树用GPS定位,记载其所在位臵的纵、横坐标,绘制所在位臵示意图,填写珍稀濒危树种调查表。

10.3 调查方法1)在线路踏查和标准地调查时,如发现珍稀濒危树种群落和单株,要对其进行专门调查;2)通过走访、座谈会等形式,了解调查区域珍稀濒危树种种类及分布情况;3)查阅有关资料调查;4)由知情人作向导,到现地查找确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