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

合集下载

支原体感染的治疗

支原体感染的治疗

支原体感染的治疗支原体感染是一种由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

支原体是一类微小的细菌样生物,能够感染人类的呼吸道系统并引起各种不适症状。

支原体感染主要表现为喉咙痛、咳嗽、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

治疗支原体感染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患者个体差异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支原体感染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治疗方法1. 使用抗生素支原体感染通常需要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目的是消除或减少细菌的繁殖,从而缓解感染症状。

对于轻度的支原体感染,常用的抗生素包括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对于严重的支原体感染,可能需要使用更强效的抗生素,如四环黄霉素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2. 辅助治疗除了抗生素治疗外,辅助治疗也是治疗支原体感染的重要手段。

辅助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加速康复过程。

常用的辅助治疗方法包括:- 休息:支原体感染会使人感到乏力和疲倦,适当休息可以有助于加速康复。

- 补充液体:多饮水可以帮助稀释体内的病菌,加速病菌的排出。

同时,适量的液体摄入也有助于保持良好的水分平衡,防止脱水。

- 纤维素饮食:纤维素有助于促进肠胃蠕动,加速体内废物的排出。

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可以增加纤维素的摄入量。

- 症状缓解药物: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可以使用解热镇痛药、止咳药、抗过敏药等症状缓解药物。

二、注意事项1. 严格按医嘱使用抗生素抗生素是治疗支原体感染的关键药物,但滥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应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按量使用,并完成整个治疗疗程。

2. 加强个人卫生支原体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因此加强个人卫生可以有效预防感染。

保持手部清洁,定期洗手,避免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不与他人共用口杯、餐具等,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3. 避免接触病原体在治疗期间,尽量避免接触其他的呼吸道感染患者,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场所,以防止感染的传播和交叉感染。

4. 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的健康,提高抵抗力。

支原体标准值

支原体标准值

支原体标准值支原体是一种细菌,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包括肺炎、支气管炎和其他呼吸道感染。

支原体感染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因此对支原体的检测和诊断非常重要。

而了解支原体的标准值对于诊断和治疗支原体感染同样至关重要。

支原体的标准值是指在健康人群中,支原体的检测结果应该在一个正常范围内。

一般来说,支原体的标准值是通过血清学检测或者分子生物学方法来确定的。

血清学检测可以检测人体内的抗体水平,而分子生物学方法则可以直接检测支原体的DNA或RNA。

对于血清学检测,支原体的标准值一般是指IgM和IgG抗体的水平。

IgM抗体是早期感染的指标,如果血清中的IgM抗体水平升高,可能意味着最近感染了支原体。

而IgG抗体是晚期感染的指标,如果血清中的IgG抗体水平升高,可能意味着曾经感染过支原体。

通过对血清中IgM和IgG抗体水平的检测,可以确定支原体感染的早晚程度。

对于分子生物学方法,支原体的标准值一般是指PCR检测结果。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可以扩增DNA或RNA片段的技术,通过对样本中的支原体DNA或RNA进行PCR检测,可以确定支原体是否存在以及数量的多少。

一般来说,PCR检测结果阳性即表示支原体感染,而阴性则表示未感染。

除了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确定支原体的标准值。

例如,支原体抗原快速检测、细胞培养等方法都可以用来确定支原体感染的标准值。

总的来说,了解支原体的标准值对于诊断和治疗支原体感染非常重要。

通过血清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方法等多种手段,可以确定支原体感染的早晚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同时,及时发现和治疗支原体感染,可以避免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对患者的康复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医生和患者都应该重视支原体的标准值,及时进行检测和诊断,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支原体知识点总结

支原体知识点总结

支原体知识点总结一、支原体基本知识支原体是一类细胞内寄生的细菌样微生物,属于支原体目(Chlamydiales),支原体科(Chlamydiaceae),支原体属(Chlamydia)。

根据其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特征,支原体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类支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猫-狗支原体(Chlamydia felis,Chlamydia canis),以及鹦鹉支原体(Chlamydia psittaci)等。

支原体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0.2-1.5微米。

它缺乏细胞壁和细胞质鞘,主要由细胞质膜、细胞模块和核酸组成。

支原体的细胞模块包括核蛋白、蛋白质和核酸,其中核蛋白是支原体的主要构成成分,其功能类似于细胞核。

支原体的基因组包括环状DNA,约1.0-1.5兆碱基对(Mbp)大小。

它具有基因变异速度慢、稳定性高的特点,且缺乏代谢途径,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内生长和繁殖。

在宿主细胞内,支原体通过吞噬囊的形成和融合,实现细胞内寄生。

二、支原体感染途径支原体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直接接触、空气传播和性传播。

其中,人类支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感染部位包括生殖道、直肠和咽部。

猫-狗支原体(Chlamydia felis,Chlamydia canis)通过与感染动物的接触、空气传播、食物或饮水感染等方式进行传播。

鹦鹉支原体(Chlamydia psittaci)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接触感染或吸入感染。

在感染动物方面,支原体可以感染猫、狗、鼠、鸟等多种动物,引起呼吸道感染、眼部感染等。

在感染人类方面,支原体广泛分布于环境中,可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和性传播途径感染。

性传播是人类支原体感染的主要途径,尤其是年轻人和妇女。

三、支原体致病机制支原体引起感染的致病机制主要包括侵入性、耐酸性、细胞内寄生和免疫逃逸。

首先,支原体具有较强的侵入性,能够通过黏附和侵入宿主细胞内,并在细胞内形成吞噬囊。

支原体ppt课件

支原体ppt课件
防治原则 预防支原体感染的关键是注意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避免不洁性行为。治疗支原体感染应选用敏感抗生 素进行治疗,同时要注意足疗程用药以避免复发。
02
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
流行现状与分布
01
02
03
全球性分布
支原体感染呈全球性分布, 不同地区和人群均可发生。
年龄与性别分布
各年龄段均可感染,但以 青少年和成人为主,女性 感染率高于男性。
支原体ppt课件
• 支原体概述 • 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 • 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 支原体感染的治疗与预防 • 特殊人群的支原体感染 • 支原体感染的研究与展望
01
支原体概述
支原体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高度多形性、能通过滤菌器、可用人工培养基培养 增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发挥抗菌作用。
喹诺酮类抗生素
如左氧氟沙星等,通过抑制细菌DNA合成达到杀菌效果。
四环素类抗生素
如多西环素等,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和DNA合成发挥抗菌 作用。
预防策略与措施
01
02
03
04
加强个人卫生
保持室内通风换气,注意个人 卫生,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
提高免疫力
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作息和 饮食习惯,提高自身免疫力。
避免滥用抗生素
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导 致菌群失调和耐药性增加。
接种疫苗
针对某些支原体感染的疫苗已 经研制成功,接种疫苗可以有
效预防相应疾病的发生。
05
特殊人群的支原体感染
儿童支原体感染
症状表现
发热、咳嗽、呼吸急促 等呼吸道症状;腹痛、

支原体(mycoplasma)

支原体(mycoplasma)

支原体感染与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关系
总结词
支原体感染也可能引起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尿道炎、 宫颈炎等。
详细描述
支原体感染不仅会引起呼吸道疾病,还可能引起泌尿生 殖系统疾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道 炎症状,或阴道分泌物增多、宫颈红肿等宫颈炎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VS
传播途径
支原体感染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如咳嗽、 打喷嚏等方式将病原体传播给周围人群。 此外,密切接触感染者的生活用品、医疗 器械等也可能导致传播。
支原体感染的症状和体征
症状
支原体感染的症状通常包括发热、咳嗽、头 痛、喉咙痛、肌肉疼痛、乏力等,与普通感 冒症状相似。
体征
支原体感染患者的体征可能包括轻度呼吸困 难、呼吸急促、喉咙充血等。其他可能的体 征包括肺啰音、胸痛等。
PCR技术
该技术利用引物和DNA聚合酶扩增支原体DNA序列,然后进行电泳和染色,观 察是否有特异性的条带,以此检测支原体。
06
支原体感染的防治和研究展望
支原体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健康教育和宣传
提高公众对支原体感染的认识和预防意识,推广正确的预防措施 。
定期筛查和监测
对高危人群进行定期筛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感染者,防止疫情传播 。
支原体(mycoplasma)
汇报人:
日期:
• 支原体简介 • 支原体的特性 • 支原体感染和疾病 • 支原体感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 支原体的实验室检测和诊断 • 支原体感染的防治和研究展望
01
支原体简介
支原体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
支原体是一种微生物,属于细菌 界,但与传统的细菌不同,它们 缺乏细胞壁,因此得名“支原体 ”。

支原体的名词解释

支原体的名词解释

支原体的名词解释支原体,学名Chlamydia,是一类细菌,属于变形菌门(Chlamydiales)。

支原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同时也是一种主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

它可以感染人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引发多种疾病,如性传播疾病、肺炎、结膜炎等。

支原体的发现和研究对于人类健康保护和疾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1. 支原体的发现支原体的发现可以追溯到一位苏格兰医生罗伯特·科赫。

在1907年,科赫在肺炎病人组织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细菌,并将其命名为“艾琳氏体”。

随后,德国微生物学家斯坦瑟尔确定了艾琳氏体的外形和特性,并将其归类为一类细菌——支原体。

科赫和斯坦瑟尔的发现为后来对支原体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 支原体的结构与生命周期支原体是一种微小的细菌,直径约为0.2至1微米。

它们特殊的生活史也是其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支原体具有两种生命周期形态,即依赖于细胞内发育的Elementary Bodies(EB)和感染细胞后内含体内发育的Reticulate Bodies(RB)。

EB具有抗环境逆境的能力,可以在体外存活,而RB则具有增殖与合成的功能。

感染者通过空气飞沫、性接触等途径,将EB传播给他人,并感染新的细胞。

一旦RB进入细胞内,它们就会复制和增殖,最终形成新的EB,继续传播。

3. 支原体与疾病支原体感染可引发许多疾病,包括性传播疾病、肺炎、结膜炎等。

其中,性传播疾病是支原体感染最为常见的表现之一。

例如,男性患者可能出现尿道炎、前列腺炎等症状,女性患者则可能出现宫颈炎、子宫内膜炎等症状。

长期未得到有效治疗,支原体感染还可能导致不孕症等严重后果。

肺炎是另一种与支原体感染相关的疾病。

支原体肺炎的症状与一般细菌性肺炎相似,表现为咳嗽、发热、胸痛等。

此外,支原体也可以引发结膜炎,即眼结膜的感染炎症。

患者可能会出现眼红、结膜充血、眼痒、异物感等症状。

4. 支原体的诊断和治疗支原体感染的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

常用的方法包括DNA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支原体是什么微生物

支原体是什么微生物

支原体是什么微生物在我们周围的微观世界里,生活着许多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它们可能是细菌、病毒、真菌等等,其中一类被称为支原体。

支原体作为一种特殊的微生物,引起了科学家和医务人员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带您了解支原体这一神秘的微生物领域,探索它的基本性质、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以及如何防治相关疾病。

一、支原体的生物学特性1.细胞结构与形态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的微生物,其直径约为0.1-0.3微米。

由于缺乏刚性的细胞壁,它们具有可塑性和多样性的形态,可以是球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状。

支原体的细胞膜是由磷脂、蛋白质和多糖组成的双层脂质膜,起着保护细胞内容物和调节物质进出的作用。

支原体内部含有基因组、核糖体等细胞器官,但相较于其他真核生物,其基因数量较少。

2.生长与繁殖特点支原体以寄生生活方式在宿主细胞中生长繁殖,这是因为它们不能自行合成许多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

支原体在宿主细胞内通过吸收氨基酸、脂肪酸和核苷酸等营养物质,实现自身的生长。

支原体繁殖采用二分裂的方式,将细胞内的基因组复制后,分为两个独立的细胞。

由于支原体缺乏某些酶,其生长速度相对较慢。

3.与宿主细胞的关系支原体与宿主细胞存在密切的关系。

当支原体进入宿主体内时,它们通过自身表面的黏附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实现对宿主细胞的黏附。

一些支原体还能侵入宿主细胞内部,利用宿主细胞的资源进行生长和繁殖。

支原体感染会导致宿主细胞功能紊乱,甚至引发细胞凋亡。

此外,支原体还能刺激宿主产生免疫反应,导致炎症和组织损伤。

二、支原体感染的途径及传播1.感染途径支原体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引发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感染。

在气溶胶形式的飞沫中,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产生的飞沫可将支原体带入周围空气中。

当健康人吸入这些被支原体污染的飞沫时,就可能导致感染。

此外,支原体还可以通过接触传播,如手部接触到被病毒污染的物品表面,再触摸口鼻等黏膜,也容易造成感染。

2.传播途径支原体的传播主要依赖于近距离的人际接触,尤其是在密闭、拥挤的环境中,例如家庭、学校、机关单位和医疗机构等。

支原体的功能

支原体的功能

支原体的功能
“支原体的功能”是指支原体在生物体中的作用和功能。

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高度多形性、能通过滤菌器、可用人工培养基培养增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体内,大多不致病。

支原体有多种功能,其中一些功能如下:
1.寄生功能:支原体可以在人和动物的体内寄生,与宿主细胞密切接触而获
得营养,同时将自身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中,从而成为潜在的致癌因子。

2.免疫调节:支原体可以刺激宿主的免疫系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
答,从而抑制或清除支原体感染,对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总体而言,支原体的功能不仅体现在其独特的生物特征上,也在于其对宿主的潜在影响。

然而,关于支原体的具体功能和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隆、纯化(0.45μm过滤)。
生理生化反应:洋地黄苷、尿酶及葡萄糖、精氨酸
分解试验。缩小选用抗血清的范围,种的鉴定必须用血 清学方法最后确定,这与细菌鉴定到种只需作生理生化 测定不同。
血清学检查 :生长抑制试验、代谢抑制试验等
第2节 猪肺炎支原体
猪地方流行性肺炎(猪喘气病)的病原。形态多样, 大小不等,以环形为主。兼性厌氧,营养要求高, 菌落不呈“荷包蛋状”
立克次体(Rickettsia)
立克次体是一类介于病毒与细菌之间的原核细胞型微 生物,专性细胞内寄生。在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等特 性上与细菌相似,而在生长要求上又酷似病毒。此类 微生物引起人和动物立克次体病(如Q热、斑疹伤寒、 恙虫病等)。可经气溶胶传染,是潜在的生物武器。 为纪念Howard Taylor Ricketts而命名。
培养特性: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通常
用鸡胚或细胞培养。鸡胚为卵黄囊接种。
抗原相的变异:一种宿主依赖性的变异现象,
实质是菌体脂多糖(LPS)的抗原性变异。I相 菌株具高度感染性,表面复杂碳水化合物阻断了 抗体与菌株表面蛋白的结合。
I相菌株经鸡胚或细胞培养可变为II相菌株,其表 面蛋白暴露可被抗体结合,毒力减弱。
以哺乳仔猪和幼猪最为易感,表现为咳嗽和气喘, 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存在于病猪肺的细支气管和 支气管上皮细胞表面和纤毛,经呼吸道传播,通常 由病猪传给低日龄易感猪,也可经风力传播数公里 之遥。
鸡毒支原体
主要感染鸡和火鸡,引起慢性呼吸道病 (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CRD)。 病原体存在于病鸡和带菌鸡的呼吸道、卵巢、 输卵管和精液中,可通过垂直传递或交配将病 传遍整个鸡群,鸡群一旦染病难以彻底根除。
支原体的抗原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和类 脂组成。可用相应抗血清做生长抑制试 验、代谢抑制试验、免疫荧光试验及 ELISA等进行鉴定和分型。
抵抗力较一般细菌弱,对理化因素敏感
六、致病性
病原性支原体常常定居于多种动物呼吸道、泌尿生殖 道、消化道粘膜表面及乳腺、眼等,引起牛传染性胸 膜肺炎、猪喘气病、禽败血霉形体感染等,传播途径 主要是呼吸道。
第17章 支原体
(Mycoplasma)
支原体又叫霉形体,属柔 膜体纲,是一类无细胞壁 的细菌,具有多形性,能 通过细菌滤器。是目前已 知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中 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 生物。
特点:
(1)无细胞壁,细胞柔软,多形性,能通过细菌滤器 (多形性、可塑性、滤过性)
(2)在人工培养基中生长繁殖,形成“煎荷包蛋状”菌 落
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
种类
传染源 媒介昆虫 主要临床表现
免疫力
普氏立克次体

(流行性斑疹伤寒)
人体虱
发热、头痛、皮疹
持久
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损伤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鼠 鼠蚤
发热、头痛、皮疹
持久
(地方性斑疹伤寒)
鼠虱
恙虫病东方体
鼠 恙螨
局部黑色焦痂
持久
(恙虫热)
发热、头痛、皮疹
内脏损害
贝纳柯克斯体
家畜 蜱
在其它病原微生物继发感染时加重病情。
嗜血支原体
寄生于红细胞表面,大多球状。
对青霉素及同类药物有抗性,体外不能培养。 感染多无临床症状,在隐性感染的动物体内可 存在数年之久。
嗜血支原体具有黏附素,菌体的黏附致使红细 胞凹陷进而破坏细胞骨架,增加其脆性。嗜血 支原体感染的主要特点是引致贫血,本质是自 身免疫病。
衣原体(Chlamydia)
衣原体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 型微生物,具有滤过性。介于立克次体和 病毒之间,可引起人和家畜的衣原体病。
一、生物学特点
1.革兰氏阴性,圆形或椭圆形 2.含DNA和RNA两种核酸 3.细胞壁具有胞质膜及外膜,但无肽聚糖。 4.细胞内寄生(鸡胚或细胞培养、动物接种) 5. 须利用宿主细胞的三磷酸盐和中间代谢产物作
四、诊断
1.分离培养
(1)人工培养基不生长,接种鸡胚或鸭胚卵黄囊。 (2)在感染细胞胞浆内可观察到各发育阶段(包涵体)
2.血清学试验
用已知Ag检测未知Ab, 采用补体结合试验、琼扩、 ELISA等
沙眼衣原体
圆形或椭圆形 原体经Giemsa染色呈紫红色
传播途径
眼 眼 眼 手 眼 性接触传播 产道感染和呼吸道感染
致病性:
人畜共患,主要引起人类Q热,表现为发热、头 疼、肌痛等。吸入感染是最主要途径,也可经接 触污染物及吮食乳汁而感染。其感染靶细胞为单 核细胞和巨噬细胞,肝脏巨噬细胞吞噬后将其带 入血循环而后定位于雌性动物生殖系统和乳腺, 目前对其发病机理缺乏了解。
微生物诊断
1.分离培养
采胎盘、子宫分泌物、乳汁及其他排泄物,病 料接种易感动物腹腔,分离毒株作鸡胚或细胞培 养,结合血清学试验 2.血清学试验 采集急性期及康复期的动物血清,用已知Ag作 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ELISA等。
程中所形成的集团形态,内含无数子代元体和正在分裂 的网状体。
二、分类
衣原体属 亲衣原体属 较重要的衣原体有以下4种: 沙眼衣原体:人的沙眼 肺炎亲衣原体:人的急性呼吸道疾病 鹦鹉热亲衣原体:畜禽肺炎、关节炎、流产,也
可引起人的肺炎
牛羊亲衣原体:牛羊关节炎、脑脊髓炎、腹 泻
三、致病性
衣原体引致多种动物和人的多种炎症,并 可影响生殖系统。致病机理复杂,涉及黏 附、细胞内生长及持续感染及散播等过程, 而且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它会分泌 一种外膜蛋白糖脂外抗原使相邻细胞变得 易感。
为能量来源。 6. 独特的发育周期,并以二分
1. 元体 (EB):
小而致密,成熟型,有细胞壁 高度易感性;
2. 网状体(RB):
大而疏松,繁殖型, 无细胞壁,不具感染性。
衣原体的发育周期
包涵体(inclusion):是衣原体在细胞空泡内繁殖过
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数量少,不易见浑浊,仅有 小颗粒沉于管底。
三、与细菌L型的区别
支原体
•遗传上与细菌无关 •需甾醇 •在一般培养基中稳定 •生长慢,菌落小
0.1-0.3mm
•菌落中心深埋于培养基中
不易刮除,光亮、透明
•液体培养混浊度低 •对洋地黄皂苷敏感
L型
与原菌有关,常可以回复 一般不需甾醇 大多需要高渗培养 菌落稍大 0.5-1.0mm 菌落生长于基质表面, 易于刮除,较暗、不透明 有一定混浊度 不敏感
四、生理生化特性
根据对糖类分解利用能力不同,分为两 群:
一群能分解葡萄糖及其他多种糖类产酸 不产气,称发酵型。
另一群不分解糖,称非发酵型,但能利 用精氨酸作为碳源和能量来源。
常用的生理生化实验:
葡萄糖发酵和精氨酸水解试验 尿素水解试验(区分脲原体与其它支原体) 洋地黄苷敏感性试验
五、抗原及分型
一、生物学特性
1.多形性,主要是球杆状。 2.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多数不能通过细菌
滤器。 3.革兰氏阴性,有细胞壁 4.专性细胞内寄生 5.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6.酶系统不完整,依赖宿主
细胞提供ATP、辅酶I和 辅酶A等才能生长
7.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尤对热敏感,对某些广 谱抗生素敏感,但对磺胺药不敏感,反而能促进 其生长。
发热、头痛
(动物间) 心内膜炎
一定程度
普氏立克次体(R.prowazekii)
人虱


人虱
流行性斑疹伤寒传播方式
柯克斯体(Coxiella)
此属仅有成员贝氏柯克斯体,惯称Q热立克 次体,引致Q热。专性寄生,耐热、嗜酸, 具有滤过性,通过气溶胶即可传染人类。
形态:多为短杆状,常成队排列,无鞭毛,
无荚膜,可形成芽孢。
二、培养特性
由于基因组小,合成能力较弱,营养要求较高,需添加外源脂肪 酸、甾醇、辅酶I、氨基酸等。
生长缓慢(2-6d长出微小菌落),菌落呈“荷包蛋状”(猪肺炎 支原体除外),菌落中心深入培养基中,致密、色暗;周围长在 培养基表面,较透明。
无细胞壁 二分裂方式繁殖 典型菌落呈油煎蛋样
可在鸡胚的卵黄囊或绒毛尿囊膜上生长,有 些菌株可致鸡胚死亡。也能在细胞培养中生长, 不一定引起细胞病变,但可妨碍病毒的细胞培 养。
(3)基因组小,含有DNA和RNA (4)以二分裂或芽生方式繁殖 (5)对青霉素有抵抗力
常污染实验室培养的细胞及生物制品
一、形态与染色
外围只有胞浆膜,常呈球状、两极状、环状、杆 状偶见分枝丝状,无鞭毛,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着 色不良,姬姆萨或瑞氏染色良好,呈淡紫色。 支原体的细胞膜具有三层结构,内、外层主要是 蛋白质,中间层主要是脂质 (固醇含量高)。
所致疾病
沙眼 包涵体结膜炎 泌尿生殖道感染 性病淋巴肉芽肿
沙眼
眼--眼,眼--手--眼
结膜→包涵体→结膜充血及滤泡增生→结膜 瘢痕、角膜血管翳→影响视力或致盲
包涵体结膜炎
包括婴儿及成人两类 引起滤泡性结膜炎
免疫性
免疫力不强 易造成持续感染和反复感染
8.致人畜疾病的立克次体多寄生于网状内皮系统、 血管内皮细胞或红细胞,寄生于虱、蚤、蜱、螨 等节肢动物中,通过叮咬感染人和动物 。
二、致病性
立克次体主要寄生于节肢动物的肠壁上皮细胞 中或进入它们的唾液腺或生殖道内。人畜主要 经这些动物的叮咬而感染。
侵入皮肤的立克次体先在局部淋巴组织或小血 管内皮细胞中生长繁殖,引起内皮细胞肿胀、 增生、坏死;微循环发生障碍以及形成血栓; 红细胞渗出血管周围组织,引起特征性皮疹。 若菌体经血流在全身各器官的小血管内皮细胞 中大量增殖后再释入血流会引起第二次菌血症, 使各血管形成血栓、坏死等。
单独感染时,常常症状轻微或无临床表现,当细菌或 病毒等继发感染或受外界不利因素作用引起疾病。特 点是潜伏期长,慢性及地方性流行。
主要毒力因子:胞黏素,与黏膜呼吸道上皮细胞的纤 毛有关,粘附导致纤毛损害并脱落从而使肺易发继发 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