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深水盆地油气资源形成与分布基础性研究项目申报书范本
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生成特性研究

珠 江 口盆地 恩 平 组 和琼 东 南 盆地 崖 城 组 沼 泽 相 煤 系 烃 源 岩 是 湖 盆 收缩 期 形 成 的 一 套 由煤 、 碳
质 泥 岩 和 暗 色 泥 岩 组 成 的 有 机 质 丰 度 较 高 的 烃 源 岩, 目前 南 海 北 部 深 水 区 已 有 近 2)口 钻 井 , 仅 ( 但 有 2 口钻 井 揭 示 这 套 烃 源 岩 ( 多 井 仅 钻 至 油 气 许
({海 油 研 究 总 院 ) ,
摘 要 南 海 北 部 深 水 区 沼 泽 相 煤 系烃 源 岩 和 海 相 烃 源 岩 有 机 质 主 要 来 源 于 陆 生 高 等 植 物 , 含 且 有较 丰 富的孢子 体 、 角质 体 、 脂 体 、 质 体 和 无 定 形 有 机 质 等 富 氢 组 分 ; 模 拟 实 验 结 果 表 明 : 树 壳 热 这
表 明, 陷 中心 已发现 油气 田和含 油 气构造 中天 然气的 比例 明显 高于 凹陷边缘 。 凹
关 键 词 南 海 北 部 深 水 区 烃 源 岩 生 烃 特 性 热 演 化 油 气 分 布
关 于 南 海 北 部 深 水 区 , 文 是 指 南 海 北 部 现 今 本 水 深 大 于 5 【m 的 区域 , 分 为 琼 东 南 深 水 区 和 珠 【) ) 可 二深 水 区 , 东南 深 水 区 包括 琼 东 南 盆地 的乐 东 凹 琼
*国 家 9 3 南 海深 水 盆地 油 气 资 源 形 成 与 分 布 基 础性 研 究 ” 目( 号 :【9 B 14 0 部 分 研 究 成 果 。 7“ 项 编 2) C 2 9 0 ) 0 第一 作 者 简 介 : 友 川 , , 李 男 高级 工 程 师 , 9 3年 获 中 国 地 质大 学 ( 京 ) 士 学 位 , 主 要 从 事油 气 地 球 化 学研 究 工 作 。地 址 : 京 市 东 城 19 北 硕 现 北 区东 直 门外 小 街 6号 海油 大 厦 ( 邮编 :0 0 7 。电 话 :1 8 5 5 2 。 E ma :ic@ c oc cm.r 102) 0 ( 4 2 3 5 — i [ h n o .o c 。 ) l y l 1 )张 功 成 . 玉平 . 东 南 盆 地 海 陆 过 渡 相 煤 系烃 源岩 特 征 及 深 水 富 烃 凹 陷评 价 . 0 9 何 琼 20. 2 )黄 保 家 . 海 西部 深 水 区 生 烃 潜 力 与 有 利运 聚 区带 . 0 0 南 21.
南海深水盆地油气资源形成与分布基础性研究项目申报书范本

项目名称:南海深水盆地油气资源形成与分布基础性研究首席科学家:起止年限:依托部门:一、研究容1.拟重点解决的科学问题深水海域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都面临与陆地和浅海地区不同的前沿科学技术难题,无论是盆地的演化、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还是深水海域地球物理资料的采集、地震数据成像与油气藏评价的研究都存在许多基础研究的难点。
因此,必须攻克如下关键科学技术问题:(1)南海深水区盆地演化过程及其对烃源岩的控制作用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典型构造部位的构造变形、运动学、年代学分析是研究盆地演化过程的重要基础,这一基础研究工作的不充分导致目前还难以揭示南海海底扩与大陆边缘伸展盆地形成时序和变形样式的联系。
南海北部浅水区和深水区盆地发育的伸展样式存在差异,深水区基底沉降幅度、盆地发育规模及其动力学成因尚未得到深入的研究,亟待建立适用于南海的地球动力学数值计算模型。
南海深水盆地充填速率、烃源岩分布和有机质成熟史的研究程度仍然很低,南海北部深水盆地异常热流与演化以及高温超压的特点对盆地烃源岩生烃过程形成了重要的影响,控制着深水盆地高效烃源岩和高效烃源灶的分布,需要建立适合于研究区的高温超压叠加生烃模式。
(2)南海深水区地球物理观测、成像方法及其油藏地震响应的复杂性南海深水海域特殊的地震地质条件增加了地震波传播的复杂性。
南海的崎岖海底使地震波严重散射,超大深度的水体使地震波到达目的深度的能量严重衰减,复杂介质使地震成像方法受到严重挑战,长偏移距观测数据的成像研究至今还存在许多理论空白。
南海超大水深引起的超强多次反射覆盖了中深层数据,造成了地震资料畸变。
深水特殊的干扰波与海洋物理参数和动力环境的多变给地震数据的目标处理提出了新的问题,地震响应的正演以及多次波模型的建立在南海盆地具有特殊的挑战。
理论和应用研究的结合是地球物理观测与成像研究的重点。
(3)南海深水盆地油气储层特征、成藏机理与油气藏分布规律南海深水区油气成藏动力和成藏过程和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还没有得到深入的研究,对深水区油气藏大规模分布的规律缺乏足够的认识。
海洋油气资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海洋油气资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核心提示:海洋油气资源项目投资环境分析,海洋油气资源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海洋油气资源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海洋油气资源行业竞争格局分析,海洋油气资源行业财务指标分析参考,海洋油气资源行业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海洋油气资源项目建设条件与选址方案,海洋油气资源项目不确定性及风险分析,海洋油气资源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提供国家发改委甲级资质专业编写:海洋油气资源项目建议书海洋油气资源项目申请报告海洋油气资源项目环评报告海洋油气资源项目商业计划书海洋油气资源项目资金申请报告海洋油气资源项目节能评估报告海洋油气资源项目规划设计咨询海洋油气资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用途】发改委立项,政府批地,融资,贷款,申请国家补助资金等【关键词】海洋油气资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申请报告【交付方式】特快专递、E-mail【交付时间】2-3个工作日【报告格式】Word格式;PDF格式【报告价格】此报告为委托项目报告,具体价格根据具体的要求协商,欢迎进入公司网站,了解详情,工程师(高建先生)会给您满意的答复。
【报告说明】本报告是针对行业投资可行性研究咨询服务的专项研究报告,此报告为个性化定制服务报告,我们将根据不同类型及不同行业的项目提出的具体要求,修订报告目录,并在此目录的基础上重新完善行业数据及分析内容,为企业项目立项、上马、融资提供全程指引服务。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在制定某一建设或科研项目之前,对该项目实施的可能性、有效性、技术方案及技术政策进行具体、深入、细致的技术论证和经济评价,以求确定一个在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的最优方案和最佳时机而写的书面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内容是要求以全面、系统的分析为主要方法,经济效益为核心,围绕影响项目的各种因素,运用大量的数据资料论证拟建项目是否可行。
对整个可行性研究提出综合分析评价,指出优缺点和建议。
为了结论的需要,往往还需要加上一些附件,如试验数据、论证材料、计算图表、附图等,以增强可行性报告的说服力。
油气勘探用地申请书范本

尊敬的XXX部门:您好!我代表XXX公司,向您提交一份关于油气勘探用地的申请书。
我们希望能获得勘探用地的许可,以开展油气勘探活动。
在此,我们郑重承诺,将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切实履行合同约定,确保勘探活动不影响周边环境和居民的生活。
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长。
油气作为我国主要能源之一,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满足国内油气需求,提高我国油气自给能力,我公司决定在贵地区开展油气勘探活动。
项目旨在发现新的油气资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项目概况1. 项目名称:XXX油气勘探项目2. 项目地点:贵地区XXX平方公里范围内3. 项目期限:预计勘探期为3年,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延长4. 项目投资:总投资预计XXX万元,其中勘探费用XXX万元,环保措施费用XXX 万元5. 项目成果:预计可探明油气资源量XXX万吨,助力我国油气供应安全三、用地需求1. 用地面积:勘探区域总面积为XXX平方公里2. 用地性质:临时用地3. 用地用途:油气勘探作业,包括钻井、测井、录井、试井等4. 用地期限:与项目期限一致,预计3年四、申请理由1. 符合国家能源战略:油气勘探项目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项目实施将带动当地就业、税收、物流等行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3. 环保措施到位:我们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将严格遵守国家环保法规,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勘探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4. 合法合规:项目已取得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五、承诺与保障1. 合法用地: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合同约定使用土地,确保用地合法合规。
2. 环保措施:全面落实环保要求,确保勘探活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3. 社会责任: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关心关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4. 安全生产: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确保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安全稳定。
南海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混合沉积类型及其形成机制

㊀I S S N0256G1492C N37G1117/P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MA R I N EG E O L O G Y &Q U A T E R N A R Y G E O L O G Y第38卷第6期V o l .38,N o .6D O I :10.16562/j.c n k i .0256G1492.2018.06.015南海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混合沉积类型及其形成机制马本俊1,2,3,秦志亮1,2,吴时国3,4,5,米立军6,高微7,王磊1,21.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技术重点实验室,哈尔滨1500012.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013.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深海地球物理与资源研究室,三亚5720004.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5.青岛国家海洋科学与技术实验室,青岛2660616.中海油深圳分公司研究院,广州5104207.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科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青岛266071摘要:珠江口盆地是研究深水沉积过程和南海油气勘探的热点区域.利用地震㊁测井和钻井岩屑等资料,发现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晚渐新世至中中新世期间,发育混合沉积体系.该混合沉积体系岩相主要表现为碳酸盐岩与硅质碎屑以不同比例的混合堆积,垂向岩相变化存在突变式㊁渐变式和交互式三种递变类型.根据地震反射以及岩相特征,混合沉积体系可划分为4个沉积阶段:第1阶段主要为原位混合沉积,形成渐变式或突变式混合沉积;第2阶段为相缘混合,产生渐变式混合沉积层系;第3㊁4阶段为间断混合,形成交互式混合沉积.在硅质碎屑沉积为主的背景下,混合沉积由于碳酸盐碎屑的加入,可能会形成潜在的油气储层,对今后深水油气勘探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关键词:混合沉积;沉积机制;海洋沉积;珠江口盆地;南海中图分类号:P 736.21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资助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 南海中建海域深水油气地质条件及目标评价 (2017Z X 05026G0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西沙永乐环礁岸G坡地貌声学特征精细刻画及其源汇过程定量模拟研究 (41876053); 冲绳海槽西陆坡海底失稳机理研究 (415067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 基于台地精细结构刻画对西沙碳酸盐台地淹没机制的研究 (2018M 631564)作者简介:马本俊(1990 ),男,博士,主要从事海洋地质研究,E Gm a i l :m a b e n j u n @h r b e u .e d u .c n 通讯作者:吴时国(1963 ),男,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海洋地质研究,E Gm a i l :s w u @i d s s e .a c .c n 收稿日期:2018G06G22;改回日期:2018G09G17.㊀文凤英编辑T y p e s a n d g e n e s i s o f t h em i x e dd e po s i t s i n t h eP e a r lR i v e rM o u t hB a s i no f S o u t hC h i n a S e a MA B e n j u n 1,2,3,Q I N Z h i l i a n g 1,2,WUS h i g u o 3,4,5,M IL i ju n 6,G A O W e i 7,WA N G L e i 1,21.A c o u s t i c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L a b o r a t o r y ,H a r b i nE n g i n e e r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H a r b i n 150001,C h i n a 2.C o l l e g e o f U n d e r w a t e rA c o u s t i cE n g i n e e r i n g ,H a r b i nE n g i n e e r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H a r b i n 150001,C h i n a 3.L a b o r a t o r y o f M a r i n eG e o p h y s i c sa n d G e o r e s o u r c e ,I n s t i t u t eo f D e e p Gs e aS c i e n c ea n dE n g i n e e r i n g ,C h i n e s eA c a d e m y o f S c i e n c e s ,S a n ya 572000,C h i n a4.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n e s eA c a d e m y o f s c i e n c e s (U C A S ),B e i j i n g 100049,C h i n a 5.L a b o r a t o r y f o rM a r i n eG e o l o g y ,Q i n g d a oN a t i o n a lL a b o r a t o r y f o rM a r i n e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Q i n g d a o 266061,C h i n a 6.S h e n z h e nB r a n c h ,C h i n aN a t i o n a lO f f s h o r eO i lC o r p o r a t i o n ,G u a n gz h o u 510420,C h i n a 7.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M a r i n eG e o l o g y 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I n s t i t u t e o f O c e a n o l o g y ,C h i n e s eA c a d e m y o f S c i e n c e s ,Q i n gd a o 266071,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ePe a r lR i v e rM o u t hB a s i n i s a h o t s p o t t o t h e s t u d y of d e e p Gw a t e r s e d i m e n t a t i o n a n d p e t r o l e u me x pl o r a t i o n i n t h e S o u t hC h i n aS e a .T h i s s t u d y i s c o n t r i b u t e dt ot h em i x e dd e p o s i t i o n a l s y s t e m d e v e l o p e df r o ml a t eO l i go c e n e t o M i d d l e M i o Gc e n e ,b a s e do n s e i s m i c ,l o g g i n g a n dc u t t i n g s d a t a .T h i sm i x e dd e p o s i t i o n a l s y s t e mi s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y t h em i x t u r e s o f d i f f e r Ge n t p r o p o r t i o n s o f c a r b o n a t ea n d s i l i c i c l a s t i cd e b r i s .I n t h ev e r t i c a l s e q u e n c e ,t h e r ea r e t h r e e t y p e s o f l i t h o f a c i e s ,i .e .m u t a Gt i o n a l ,t a p e r e da n da l t e r n a t e d t y p e s .B a s e do n s e i s m i c r e f l e c t i o n s a n d l i t h o f a c i e s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e f o r m a t i o no f t h em i x e d d e p o s i t i o n a l s y s t e m m a y b ef u r t h e r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 s t a g e sa n dt h r e e m i x i n gp r o c e s s e s :t h es t a g e 1o f i n Gs i t u m i x i n g ;t h e s t a g e 2o fm i x i n g a t f a c i e s b o r d e r ;a n d t h e s t a g e 3a n d 4o f p u n c t u a t e dm i x i n g .I t i s p r o p o s e d i n t h i s p a p e r t h a t t h e s em i x e d d e p o s i t i o n a l s e q u e n c e s d e v e l o p e d i na s i l i c i c l a s t i c Gd o m i n a t e de n v i r o n m e n t ,m a y b e s i gn i f i c a n t t o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 p o t e n t i a l p e t r o l e u mr e s e r v o i r s a n dh a s i m p l i c a t i o n s f o r d e e p Gw a t e r p e t r o l e u me x p l o r a t i o n i n t h eS o u t hC h i n aS e a .K e y w o r d s :m i x e d s e d i m e n t a t i o n ;s e d i m e n t a r yp r o c e s s e s ;m a r i n ed e p o s i t i o n ;P e a r lR i v e rM o u t hB a s i n ;S o u t hC h i n aS e a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8年12月㊀㊀㊀混合沉积是指外来陆源碎屑与内源化学沉淀的碳酸盐岩在沉积盆地中共同沉积或者垂向交互沉积[1G3].它是处于陆源碎屑岩相与内源碳酸盐岩相之间的过渡沉积相,通常表现为同一时间不同沉积的横向渐变或者同一地点不同时期的沉积交互转换[4].一般认为混合沉积物包括 混积岩 和 混积层系 [5],前者是指陆源碎屑与碳酸盐岩以不同比例(任一组分>10%)混合,共同沉积[6];后者则表现为或是纯粹的陆源碎屑㊁碳酸盐岩或混积岩等岩相之间交替互层,或是以某种岩相为主的环境中出现另外岩相的夹层[7,8].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混合沉积,原因有两点:一是混合沉积地层相比纯粹的碳酸盐岩地层或硅质碎屑地层,对沉积环境更为敏感,因此混合沉积记录了更为详细的海洋环境演化信息,比如海平面起伏曲线等[1,9];二是因为混合沉积地层,尤其是交互混积岩层,由于灰质成分的加入,将会导致地层在后期构造应力作用下产生裂隙,进而可以形成更好的油气储层空间,因此混合沉积对优势油气储层的形成具有潜在的积极意义[5G7].混合沉积是沉积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以往研究多集中于纯粹的陆源碎屑和碳酸盐岩沉积,导致混合沉积理论相对薄弱[10G12].混合沉积研究打破了人们传统观念中 碳酸盐岩只能在清水沉积环境中沉积 的思想,进一步完善了沉积学理论.然而,相对于 纯粹 岩相沉积,混合沉积记录着更为丰富的地质信息,既包括沉积物源的特性,沉积物的搬运过程,构造活动演化以及海平面升降等陆源碎屑携带的地质信息,又包括古海洋环境㊁古气候以及碳循环等碳酸盐岩组分所特有的地质记录[9,11G15].混合沉积的经典沉积模式 交互旋回沉积[8,16,17],表明混合沉积一般发育于碳酸盐岩生产力较高的高海平面时期,这一理论极大地拓展了海洋油气勘探的领域.据此,高位海平面时期在深水陆源碎屑为主沉积环境下,可能沉积具有储层潜力的混合沉积层.珠江口盆地自晚新生代以来发育广泛的海洋沉积,包括宽广的陆架陆源碎屑沉积㊁深水陆坡碎屑岩沉积以及间歇发育的碳酸盐台地[18G22].在同时期碳酸盐台地到碎屑岩相为主的沉积区之间存在过渡沉积区,具备混合沉积的地质条件,但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目前关于珠江口盆地混合沉积的研究还未出现.本文通过钻井岩屑㊁测井以及地震反射等数据分析发现,在珠江口盆地深水区不仅曾发育广泛的混合沉积,而且还具有重要的沉积学意义,期望本研究对混合沉积理论的完善提供一定的素材,对南海深水油气勘探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1㊀区域地质背景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在其北部陆缘发育了一系列拉张盆地,其中包括最大的沉积盆地珠江口盆地[23].研究区位置主要位于珠江口盆地南部深水区,水深为300~2000m ,主要包括番禺低隆起南部㊁东沙隆起西南部㊁白云凹陷及其周围的低凸起(图1).该区域是南海油气勘探的热点区域,几十年来,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在白云凹陷陆续发现了6个天然气田,其中L W 3G1气田探明地质储量为(1000~1700)ˑ108m 3,具有重要的商业开采价值[24].图1㊀南海北部地形地貌图与研究区域位置分布F i g .1㊀G e o m o r p h o l o g i cm a p i n t h en o r t ho f S C Sa n d t e c t o n i cm a p o f t h e s t u d y ar e a 051㊀第38卷第6期㊀㊀㊀㊀㊀马本俊,等:南海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混合沉积类型及其形成机制㊀㊀自新生代以来,珠江口盆地演化大概分为3个阶段[25G29]:(1)晚白垩世至早渐新世的断裂阶段,表现为基底断裂伴随盆地沉降,主要发育湖泊㊁河流和沼泽等陆相沉积;(2)晚渐新世至中中新世的断拗阶段,主要表现为断裂发育,盆地沉降和沉积物充填,主要发育广泛的三角洲相㊁浅海陆棚相以及碳酸盐台地沉积;(3)晚中新世以来的新构造时期,主要表现为盆地充填,发育广泛的陆棚浅海沉积以及陆坡深水相沉积(图2).南海北部自南海扩张以来,整体表现为旋回式海侵,从而导致了珠江口盆地的陆相G海陆过渡相G海相㊁深水沉积相的演化过程[18,19].自晚渐新世以来,珠江口盆地在远离陆源的古隆起(南部隆起带㊁东沙隆起㊁神弧暗沙隆起)上发育碳酸盐台地;这些碳酸盐台地在中新世台地沉积达到顶峰,后来海平面进一步升高后,碳酸盐台地逐渐停止[20,21,30],最终只在东沙岛附近残留部分碳酸盐台地沉积.2㊀资料和方法本文研究中的资料主要包括高分辨率的三维地震数据㊁测井数据以及岩屑录井资料.钻井的分布如图1所示.地震频率带宽在研究层位大约为35~70H z,主频为45H z,垂直分辨率约为10m.地震数据在工作站上利用G e o f r a m e2012加载处理,本文中的所有地震剖面纵向坐标都为双程走时.测井数据主要包括自然伽马(G R)测井和声波时差测井,测点间距为0 1m.在测井数据的约束下,地震剖面主要用于建立研究区的地层格架,以此限定沉积层位的时期.此外,岩屑岩性录井主要用于岩性约图2㊀珠江口盆地地层综合柱状图(改自文献[18,31])F i g.2㊀T h e i n t e g r a t e d s t r a t i g r o p h i c c o l u m no fP R M B([m o d i f i e d f r o m17,31])151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8年12月㊀束,并采集重要层段岩屑制作岩石薄片,用于分析混合沉积的岩石学特征.3㊀混合沉积体系特征3.1㊀地震反射特征混合沉积体系主要在X G2钻井区域识别出来,该区域位于白云凹陷东部,东邻云荔低凸起(图3A ).在钻井资料的约束下,对过井的地震剖面进行层位标定与追踪,识别出一系列反射界面,主要包括T g ㊁T 80㊁T 70㊁T 61㊁T 60㊁T 50和T 41(图3).研究层位主要位于T 70与T 41之间,在地震剖面上,根据地震相特征,可以将研究层位划分为4个阶段,主要地震反射特征如下:第1阶段:该阶段主要位于T 80与T 70之间,下界面为区域层序界面T 80,与上覆地层之间呈角度不整合接触,顶部地层可能受到暴露或者侵蚀削截;地震相特征表现为连续㊁中等强度振幅反射,地层内部地震同相轴连续,向两侧变薄并尖灭.第2阶段:该阶段沉积地层位于T 70与T 60之间,表现为明显强振幅反射,同相轴在横向上不均一,部分表现为加粗融合,部分表现为层状分离,说明同一岩性地层厚度在横向上分布不均匀,这是典型的薄层交互沉积导致同相轴融合变粗的反射特征,单纯的从地震反射上可推测该区域很可能存在高频的层序界面交互变化.第3阶段:该阶段介于T 60与T 50之间,可被T 51进一步划分为上下两部分,该阶段下部地层相对第2阶段地层反射特征,振幅强度增大,同相轴厚度变薄,横向连续性变好.该阶段上部地层明显变为弱振幅反射,同相轴连续性差,内部可见杂乱反射特征,类似于块体搬运沉积反射特征[30].图3㊀过X G2井地震反射剖面F i g.3㊀S e i s m i c r e f l e c t i o n s p r o f i l e c r o s sW e l lX G2251㊀第38卷第6期㊀㊀㊀㊀㊀马本俊,等:南海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混合沉积类型及其形成机制㊀㊀第4阶段:该阶段处于T 50与T 41之间,地震反射表现为强振幅反射,同相轴加粗变厚,表现为低频反射特征;地震剖面还显示该阶段地层发育在地震剖面中识别出的水道体系中,推测该阶段沉积主要为水道充填沉积[31].3.2㊀岩相特征钻井数据显示X G2区域混合沉积体系主要处于T 70与T 50之间,总体上表现为碳酸盐岩与硅质碎屑岩的高频交互沉积.在层序地层格架的约束下,可以确定混合沉积地层最早形成于晚渐新世,一直持续至中中新世.不同阶段,混合沉积体系表现为不同的岩相组合特征,具体如下:第1阶段(T 70以前):该阶段沉积岩性主要包括钙质黏土岩和灰质黏土岩,表现为硅质碎屑与碳酸盐岩碎屑组分以不同比例混杂形成的混合沉积(图4,S 1).混合沉积主要为含钙质有孔虫的灰质黏土岩,灰质成分主要由浮游有孔虫碎屑组成,说明该混合沉积岩相是原位堆积形成(图4).第2阶段:该阶段混合沉积岩层厚度为5~50m不等,主要表现为含黏土泥质灰岩㊁砂质灰岩㊁含黏土生物碎屑灰岩等混积岩与黏土岩的交互沉积,组成交互式混积岩系(图4,S 2GS 5).该阶段混积岩的灰质成分也是以钙质有孔虫碎屑为主,硅质碎屑成分主要为石英㊁长石和黏土(图4,S 2GS 5).第3阶段:该阶段混合沉积表现为在碎屑岩沉积相为主的地层中突然出现薄层灰岩夹层或者在灰岩相为主的地层中出现薄层泥岩段现象,表现出短时期内岩相的突然转变.该阶段的灰岩层主要是薄层夹层,硅质碎屑岩层主要为厚层黏土岩与砂岩层的交互沉积(图4,S 6).第4阶段:该阶段混合沉积主要表现为水道充填沉积,岩性为灰岩薄层与黏土岩层的交替沉积.M a 等报导了该水道混合沉积体系,认为是流花碳酸盐台地脱落下来的碳酸盐碎屑被水道捕捉后,输送到该区域发生的间断混合沉积[30].图4㊀X G2井钻遇的混合沉积地层及其岩性特征F i g .4㊀M i x e dd e p o s i t s a n d t h e i r l i t h o l o g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351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8年12月㊀㊀㊀根据钻井岩屑揭示的沉积岩相变化,可将混合沉积相组合总结为3种类型:(1)陆源硅质碎屑与碳酸盐岩碎屑组分以不同比例混杂形成的渐变式混合,比如第1阶段混合沉积;(2)混积岩层或灰岩层与陆源碎屑岩层交互出现,形成的交互式混合沉积岩系,比如第2阶段;(3)薄层灰岩层以突变形式出现在陆源碎屑岩层之中,表现为突变式混合,比如第3㊁4阶段混合沉积.4㊀埋藏碳酸盐台地识别在研究区东部的古隆起之上,与第2㊁3阶段混合沉积同时期的沉积层表现为:强顶底地震反射,同相轴连续性好,局部有突起反射,反映出该沉积层序与上下岩层之间波阻抗差异大;内部反射较为模糊,同相轴连续性差,反映出内部岩层的各向异性特征;这是典型的碳酸盐台地的地震响应特征[32];而且在靠近顶部位置地层反射同相轴倾向突变,推测其可能为生物礁(图5).因此,将云荔低凸起古隆起之上的强顶底反射体系解释为埋藏的碳酸盐台地.沿着斜坡向西逐渐由碳酸盐岩沉积环境过渡为陆源硅质碎屑沉积环境,X G2区域就处于过渡地带,发生混合沉积现象.图5㊀云荔低凸起上的埋藏碳酸盐台地F i g.5㊀T h eb u r i e d c a r b o n a t e p l a t f o r mo n t h e Y u n l i L o wS a l i e n t㊀㊀该碳酸岩台地位于构造古隆起之上,介于T 70与T 50之间,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发育阶段:早期阶段位于T 70与T 60之间,沉积厚度较大,同期阶段对应X G2区域混合沉积体系的第二阶段;台地演化晚期位于T 60与T 50之间,沉积厚度在隆起顶部较大,斜坡位置较薄.5㊀混合沉积机制分析及其沉积学意义5.1㊀混合沉积机制及其类型混合沉积既可以发生于陆源碎屑为主的浅海陆棚沉积区,也可以发生在碳酸盐台地边缘斜坡[5,11].混合沉积环境可以是水体动荡的开阔的碳酸盐台地㊁礁前或滩坝顶部,也可以是水体近于静滞的潟湖㊁礁后或深水陆坡等静水环境[2].根据混合沉积岩的结构组分㊁生物碎屑等岩石学特征,并结合混合沉积的分布特征,可以判断混合沉积岩的沉积环境,然后再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进而探究混合沉积的发生机制.本研究地层发育演化的4个阶段,共发现3种混合沉积机制,分别为原位混合㊁相缘混合㊁间断混合.原位混合(第1阶段):M o u n t 首次提出原位混合的概念,是指原位堆积的不同组分的沉积物混合形成的混合沉积,其主要特征为混合沉积物是原位发生的,不是外地搬运而来,尤其是其中的碳酸盐组分主要来自于原位的灰质生物碎屑沉积[2].本研究中原位混合主要以发生在第1阶段的渐变式混合沉积地层最为典型,表现为钙质介壳的原地生存的生物在其死亡后,钙质硬体作为碳酸盐岩组分与陆源碎屑发生混合堆积形成混积岩(图6A ).将第1阶段混合沉积解释为原位混合,主要证据为:岩石薄片显示混积岩中具有海绿石矿物,由于该矿物主要在还原状态的浅海环境下,经过非常缓慢的沉积作用才可形成,因此,海绿石矿物常被作为缓慢沉积指示矿物[37];那么可以据此推断当时混合沉积的环境较为安静,而且没有大量的陆缘沉积物输入,主要沉积物为原位生长的生物碎屑夹杂少量的悬浮硅质碎屑沉积物.进一步结合X G2位置,东部和南部为古隆起,北部为陆架,推测当时沉积环境为水动力较弱的泻湖环境.岩石薄片还显示在渐新世以前,沉积的钙质泥岩和泥灰岩,其钙质组分主要为有孔虫等生物碎屑,因此将该段混积岩解释为典型的原位混合沉积.原位混合可形成渐变式混合岩相变化.该混合过程在珠江口盆地X G2井区有短时间发育,可能与钙质生物短期内繁盛有关.451㊀第38卷第6期㊀㊀㊀㊀㊀马本俊,等:南海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混合沉积类型及其形成机制图6㊀混合沉积类型及其模式图F i g .6㊀T y p e s a n d c o n c e p t u a lm o d e l o fm i x e dd e po s i t s ㊀㊀相缘混合(第2阶段):本研究中相缘混合与M o u n t (1984)提出的 相混合(F a c i e s m i x i n g ) 接近,主要指发生在碳酸盐岩相与硅质碎屑岩相之间的边界过渡区域,由于两种岩相随时间在横向上的迁移导致形成的交互混积岩系.本研究中识别出第二阶段混合沉积地层在空间上位于碳酸盐台地相与陆源碎屑沉积相之间的过渡地带,岩相上表现为交互式的混积岩系,基于以上特征,本研究中将第2阶段混合沉积地层形成机制解释为相缘混合沉积.通常情况下,碳酸盐岩主要发生在水体清洁㊁陆源物质输入极少的背景下,但本研究中揭示的在碳酸盐岩相与硅质碎屑岩相中间的过渡区域,陆源碎屑的输入并不会完全终止碳酸盐岩的化学沉降,并且发生相缘混合沉积.通常认为,海平面升降会导致相缘混合的发生:当海平面发生变化时,碳酸盐台地生产力改变,从而导致在纵向上形成混合沉积岩的渐变.X G2井区显示的在渐新世(T 70GT 60)发育大套厚层混合沉积层,混积岩表现出渐变混合变化.X G2岩石薄片显示碳酸盐岩组分主要为碳酸盐微晶,并含少量有孔虫等生物碎屑(图5).结合X G2的位置分布,可以进一步确定这种稳定的厚层混合沉积机制为相缘混合,并最终形成厚层渐变式混合沉积岩相.间断混合(第3㊁4阶段):间断混合是指在极端事件(风暴流㊁重力流)发生时,碳酸盐岩和陆源碎屑两种沉积相中的其中一种岩相组分被搬运至另一种岩相为主的环境中形成的混合沉积(M o u n t ,1984),551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8年12月㊀也可以称为事件性混合.本研究中第3㊁4阶段沉积主要表现为间断混合沉积,其主要证据为:岩石薄片显示部分混合沉积岩发生严重破碎,具有极端事件性沉积的特征,并且混积岩屑中识别出灰岩岩屑,说明灰岩组分为异地搬运而来;这种在陆源沉积为主背景下,异地来源的灰岩与陆源碎屑共同沉积形成间断混合.间断混合过程主要取决于碳酸盐台地向其周围输出碳酸盐岩的能力[30].白云凹陷中心陆源碎屑注入较多,碳酸盐岩化学沉淀受到抑制,故而灰岩组分较少,而且几乎为异地搬运而来.图6所示为靠近白云凹陷中部远离碳酸盐台地的井区,岩屑录井数据显示,只有薄层灰岩夹层出现在砂泥岩剖面中,这种突变式混合类型就是典型的间断混合过程.5.2㊀混合沉积的沉积学意义珠江口盆地混合沉积现象具有重要的沉积学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混合沉积研究提供了素材,进一步丰富了深水沉积理论;二是混合沉积对于南海深水区油气成藏具有重要地质意义,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珠江口盆地混合沉积主要发生于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时期,当时沉积环境主要位于外陆架区域.陆架沉积以陆源碎屑为主,外陆架深水区域,南部低凸起上发育孤立碳酸盐台地,混合沉积就发生在陆架陆源碎屑相至南部碳酸盐台地相之间的过渡区域(图7).北部陆源碎屑输入到达外陆架后,浓度已大大减小,在南部古隆起上沉积碳酸盐岩,形成孤立碳酸盐台地.台地边缘向陆源碎屑相过渡,形成渐变式相缘混合沉积;在间歇式风暴流或重力流等极端事件发生时,碳酸盐岩碎屑(陆源碎屑)被搬运至陆源碎屑(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环境中,形成交互式间断混合沉积;当碳酸盐岩重力流规模较大时,向台地周围输送更远,会在深水区或远离台地的凹陷中部形成薄层夹层的灰岩沉积(图7).此外,珠江口盆地南部深水区还发生过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海底隆起,隆升地貌之上形成生物礁,随后喷发的小颗粒火山灰悬浮于海水,与礁源碳酸盐岩碎屑共同沉积,形成混有火山物质的混合沉积.珠江口盆地混合沉积代表着外陆架孤立碳酸盐台地发育的背景下,在靠近陆地一侧发生的混合沉积,其混合沉积模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混合沉积研究素材.图7㊀珠江口盆地混合沉积模式图F i g .7㊀D e p o s i t i o nm o d e l s o f t h em i x e dd e po s i t s i n t h eP e a r lR i v e rM o u t hB a s i n 651㊀第38卷第6期㊀㊀㊀㊀㊀马本俊,等:南海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混合沉积类型及其形成机制㊀㊀混合沉积的油气成藏的意义主要在于其作为优质油气储层[35,36].其机制为:在陆源碎屑为主要沉积的背景下,混合一定比例碳酸盐岩,在成岩作用阶段,有利于裂缝和溶蚀作用的发生,进而促进优质储层的形成.珠江口盆地是南海油气勘探的热点区域,之前对于混合沉积的研究较少,对混合沉积的油气价值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本文在珠江口盆地深水区发现大范围的混合沉积现象,对于今后深水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6㊀结论(1)珠江口盆地南部存在混合沉积现象,岩性主要为钙质泥岩㊁灰质砂岩㊁泥质灰岩㊁砂质灰岩等混积岩以及陆源碎屑岩层与灰岩层组成的交互混合层系.混合沉积的岩相变化主要有3种,即突变式混合㊁渐变式混合和交互式混合.(2)混合沉积主要发生在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期间,厚层混合沉积主要分布在陆架陆源碎屑沉积相与古隆起上的碳酸盐台地之间的过渡区域.在远离台地的白云凹陷中部混合沉积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的薄灰岩夹层.(3)研究区域混合沉积机制主要分为3种:1)原位混合,碳酸盐岩组分主要为死亡的原地钙质生物介壳,可形成渐变式或突变式混合沉积;2)相缘混合,碳酸盐岩相与陆源碎屑相之间的过渡,产生的渐变式混合沉积;3)间断混合,风暴流㊁重力流等极端事件将一种相带沉积物搬运至另一相带区域,发生的交互式混合沉积.(4)珠江口盆地混合沉积具有重要的沉积学意义.该混合沉积代表着在陆架以陆源碎屑沉积为主,外海发育孤立碳酸盐台地背景下发生的混合沉积.该发现可以为南海油气勘探提供理论指导.参考文献(R e f e r e n c e s)[1]㊀D o l a nJF.E u s t a t i c a n dt e c t o n i c c o n t r o l so nd e p o s i t i o no fh yGb r i ds i l ic i c l a s t i c/c a r b o n a t eb a s i n a l c y c l e s:d i s c u s s i o n w i t he xGa m p l e s[J].A A P GB u l l e t i n,1989,73(10):1233G1246.[2]㊀M o u n tTJF.M i x i n g o f s i l i c i c l a s t i c a n d c a rb o n a t e s e d i m e n t s i n s h a l l o ws h e l f e n v i r o n m e n t s[J].G e o l o g y,1984,12(7):432G435.[3]㊀T c h e r e p a n o vE N,D r o x l e rA W,L a p o i n t eP,e t a l.S i l i c i c l a sGt i c i n f l u xa n db u r i a lo f t h eC e n o z o i cc a r b o n a t es y s t e mi nt h eG u l f o f P a p u a[J].M a r i n ea n dP e t r o l e u m G e o l o g y,2010,27(2):533G554.[4]㊀F r a n c i s J M,D u n b a rG B,D i c k e n s G R,e ta l.S i l i c i c l a s t i cS e d i m e n tA c r o s st h eN o r t h Q u e e n s l a n d M a r g i n(A u s t r a l i a):A H o l o c e n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nR e c i p r o c a lV e r s u sC o e v a lD e p o s iGt i o ni n T r o p i c a l M i x e d S i l i c i c l a s t i cGC a r b o n a t e S y s t e m s[J].J o u r n a l o f S e d i m e n t a r y R e s e a r c h,2007,77(7):572G586.[5]㊀董桂玉,陈洪德,何幼斌,等.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研究中的几点思考[J].地球科学进展,2007,22(9):931G938.[D O N G G u i y u,C H E N H o n g d e,H E Y o u b i n,e ta l.S o m ep r o b l e m s o n t h e s t u d y o f t h em i x e d s i l i c i c l a s t i cGc a r b o n a t e s e d iGm e n t s[J].A d v a n c e s i nE a r t h S c i e n c e,2007,22(9):931G938.] [6]㊀沙庆安.混合沉积和混积岩的讨论[J].古地理学报,2004,3(3):63G66.[S HA Q i n g a n.D i s c u s s i o no n m i x e dd e p o s i ta n dh u n j i r o c k[J].J o u r n a lo fP l a e o g e o g r a p h y,2004,3(3):63G66.][7]㊀郭福生,严兆彬,杜杨松.混合沉积,混积岩和混积层系的讨论[J].地学前缘,2003,10(3):312G314.[G U O F u s h e n g, Y A NZ h a o b i n,D U Y a n g s o n g.D i s c u s s i o no n m i x e dd e p o s i t,H u n j i r o c ka n d m i x e ds e q u e n c e[J].E a r t hS c i e n c ef r o n t i e r s,2003,10(3):312G314.][8]㊀T u c k e r M E.M i x e dc l a s t i cGc a r b o n a t ec y c l e sa n ds e q u e n c e s: Q u a t e r n a r y o f E g y p t a n dC a r b o n i f e r o u s o f E n g l a n d[J].G e o l oGg i aC r o a t i c a,2003,56(1):19G37.[9]㊀J o h nC M,K a r n e rG D,B r o w n i n g E,e t a l.T i m i n g a n dm a gGn i t u d e o fM i o c e n e e u s t a s y d e r i v e d f r o mt h em i x e ds i l i c i c l a s t i cGc a r b o n a t e s t r a t i g r a p h i cr e c o r do f t h en o r t h e a s t e r n A u s t r a l i a nm a r g i n[J].E a r t ha n dP l a n e t a r y S c i e n c eL e t t e r s,2011,304(3G4):455G467.[10]㊀V a l l a d a r eMI.S i l i c i c l a s t i cGc a r b o n a t e s l o p e a p r o n i n a n i mm aGt u r e t e n s i o n a lm a r g i n(U p p e rP r e c a m b r i a nGL o w e rC a m b r i a n),C e n t r a l I b e r i a nZ o n e,S a l a m a n c a,S p a i n[J].S e d i m e n t a r y G eGo l o g y,1995,94(1):65G86.[11]㊀Z e l l e rM,V e r w e rK,E b e r l i GP,e t a l.D e p o s i t i o n a l c o n t r o l s o nm i x e d c a r b o n a t eGs i l i c i c l a s t i c c y c l e s a n d s e q u e n c e s o n g e n t l yi n c l i n e ds h e l f p r o f i l e s[J].S e d i m e n t o l o g y,2015,62:2009G2037.[12]㊀董桂玉,陈洪德,李君文,等.环渤海湾盆地寒武系混合沉积研究[J].地质学报,2009,83(6):800G811.[D O N G G u i y u,C H E N H o n g d e,L I J u n w e n,e t a l.T h eC a m b r i a nM i x e d S e dGi m e n t a t i o na r o u n dB o h a iS e aB a y B a s i n[J].A c t aG e o l o g i c aS i n i c a,2009,83(6):800G811.][13]㊀B r a n d a n o M,R o n c a s.D e p o s i t i o n a l p r o c e s s e so ft h e m i x e dc a r b o n a t eGs i l i c i c l a s t i cr h od o l i t h be d so ft h e M i o c e n eS a i n tGF l o r e n tB a s i n,n o r t h e r nC o r s i c a[J].F a c i e s,2014,60(1):73G90.[14]㊀P u g a o b e r n a bUá,W e b s t e rJ M,B e a m a n RJ,e ta l.M o rGp h o l o g y a n d c o n t r o l s o n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 am i x e dc a r b o n a t eGs i l i c i c l a s t i cs u b m a r i n ec a n y o n s y s t e m,G r e a t B a r r i e r R e e fm a r g i n,n o r t hGe a s t e r nA u s t r a l i a[J].M a r i n eG e o l o g y,2011,289(1G4):100G116.[15]㊀M i l l i m a nJ,D r o x l e rA.N e r i t i ca n d p e l a g i cc a r b o n a t es e d iGm e n t a t i o n i n t h em a r i n e e n v i r o n m e n t:i g n o r a n c e i sn o tb l i s s[J].G e o l o g i s c h eR u n d s c h a u,1996,85(3):496G504.[16]㊀B o s t o c kH C,O p d y k eBN,G a g a nM K,e t a l.L a t eQ u a t e rGn a r y s i l i c i c l a s t i c/c a r b o n a t e s e d i m e n t a t i o nm o d e l f o r t h eC a pG751。
油气勘探用地申请书模板

尊敬的XXX部门:我司(公司名称)拟在贵区域进行油气勘探活动,特此向贵部门申请用地。
为确保申请的顺利进行,现将有关情况说明如下:一、项目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长。
为了满足国家能源需求,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高能源自给率,我司决定在贵区域开展油气勘探活动。
通过勘探开发,有望发现大型油气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能源保障。
二、项目目标本次油气勘探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寻找具有商业价值的油气资源,提高油气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三、用地需求1. 用地面积:根据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勘探的需要,本次申请用地面积为XX平方公里。
2. 用地类型:主要为荒地、闲地、农田等非耕地,不涉及占用优质农田和生态红线区域。
3. 用地期限:根据油气勘探项目的实际需要,申请用地期限为XX年。
四、用地用途1. 地质调查:通过地面地质调查,了解区域地质结构、地层发育情况,为油气勘探提供基础数据。
2. 地球物理勘探:利用地震、重力、磁法等方法,开展地球物理勘探,识别潜在的油气藏。
3. 钻探施工:在勘探成果的基础上,进行钻探施工,验证油气藏的规模和产量。
4. 油气田开发:在油气藏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油气田开发,实现油气资源的商业化利用。
五、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1. 环境影响: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可能会对地表环境、地下水、生态等方面产生一定影响。
2. 防治措施: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环保要求,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勘探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确保施工过程中不损坏地表植被,减少土地扰动。
(2)做好废水、废渣处理,确保达标排放。
(3)严格执行噪声、扬尘污染防治措施,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4)加强生态保护,避免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确保生态平衡。
六、经济效益1. 税收贡献:油气勘探开发项目将为国家和地方创造显著的税收收入。
2. 就业带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直接和间接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2023)海相地层油气勘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一)

(2023)海相地层油气勘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一)(2023)海相地层油气勘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背景该项目为针对海相地层油气勘探而开展的一项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
其目的在于为项目的开展提供参考,以及减少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研究目标该项目的研究目标主要是探究海相地层油气的勘探可能性及可行性,为项目实施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研究内容根据海相地层油气勘探的特点,该研究报告包括以下主要内容:•概述:对海相地层油气勘探的相关背景和现状进行简要介绍。
•勘探区域分析:对勘探区域的地理、地质、测量、环境和人文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
•勘探技术和方法:根据勘探区域的特点,系统分析、比较、论证多种勘探技术和方法的可行性和适用性,综合选取最优方案。
•经济效益分析:基于勘探工作的费用和采油收益,编制经济效益分析报告,明确项目的经济价值和盈利能力。
•风险评估和管理:确定项目实施可能面临的风险和危机,并提出风险预警和应对措施。
研究成果该研究报告将呈现以下主要成果:•勘探可行性研究报告:包括勘探目标、方案、流程等内容,提供科学、可行、经济的勘探方案。
•经济效益分析报告:包括勘探的投资和盈利情况,在投资决策、融资和资金筹集等方面具有重要参考和指导价值。
•风险评估报告: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进行分析评估,提出风险预警与应对措施,为项目实施提供风险管理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报告撰写单位该研究报告由油田勘探科学研究院负责编制。
结语该研究报告的编制对于项目的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为决策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对勘探工作的具体实施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项目实施提供了科学、可行、经济的决策保障。
拓展应用该研究报告不仅适用于该项目的实施,同时还可以用于类似海相地层油气勘探领域的其他项目中。
这也将为其所在领域的决策者提供科学、开放、分享的工具。
建议为保证该研究报告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建议在实施该项目时应以勘探区域为基础,搜集充分的勘探资料,并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
海洋油气项目立项申请报告模板

海洋油气项目立项申请报告一、项目背景1、2000年园区通过验收,正式晋升为市级园区,区位优势明显。
自2008年园区累计投入近3亿元打造硬件环境。
几年来,园区通过不断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和功能定位研究,确定以高端制造业为园区主导产业,重点打造高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和汽车零部件基地“两园一基地”发展格局。
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重大科技突破和新兴社会需求二者的有机结合。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将突破传统产业发展瓶颈,为中国提供弯道超车、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宝贵机遇。
3、目前,区域内拥有各类海洋油气企业879家,规模以上企业49家,从业人员43950人,已成为当地支柱产业之一。
截至2017年底,区域内海洋油气产值125146.51万元,较2016年110251.53万元增长13.51%。
产值前十位企业合计收入58552.84万元,较去年48875.49万元同比增长19.80%。
二、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一)项目名称海洋油气项目(二)项目承办单位xxx有限公司三、项目建设选址及用地综述(一)项目选址该项目选址位于xxx经济合作区。
(二)项目用地规模该项目总征地面积12052.69平方米(折合约18.07亩),其中:净用地面积12052.69平方米(红线范围折合约18.07亩)。
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19404.83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主体工程13206.32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19404.83平方米;预计建筑工程投资1525.35万元。
四、项目产品方案项目主要产品为海洋油气,根据市场情况,预计年产值4624.00万元。
采取灵活的定价办法,项目承办单位应当依据原辅材料的价格、加工内容、需求对象和市场动态原则,以盈利为目标,经过科学测算,确定项目产品销售价格,为了迅速进入市场并保持竞争能力,项目产品一上市,可以采取灵活的价格策略,迅速提升项目承办单位的知名度和项目产品的美誉度。
五、设备投资项目计划购置设备共计42台(套),设备购置费1353.57万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名称:南海深水盆地油气资源形成与分布基础性研究首席科学家:起止年限:依托部门:一、研究容1.拟重点解决的科学问题深水海域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都面临与陆地和浅海地区不同的前沿科学技术难题,无论是盆地的演化、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还是深水海域地球物理资料的采集、地震数据成像与油气藏评价的研究都存在许多基础研究的难点。
因此,必须攻克如下关键科学技术问题:(1)南海深水区盆地演化过程及其对烃源岩的控制作用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典型构造部位的构造变形、运动学、年代学分析是研究盆地演化过程的重要基础,这一基础研究工作的不充分导致目前还难以揭示南海海底扩与大陆边缘伸展盆地形成时序和变形样式的联系。
南海北部浅水区和深水区盆地发育的伸展样式存在差异,深水区基底沉降幅度、盆地发育规模及其动力学成因尚未得到深入的研究,亟待建立适用于南海的地球动力学数值计算模型。
南海深水盆地充填速率、烃源岩分布和有机质成熟史的研究程度仍然很低,南海北部深水盆地异常热流与演化以及高温超压的特点对盆地烃源岩生烃过程形成了重要的影响,控制着深水盆地高效烃源岩和高效烃源灶的分布,需要建立适合于研究区的高温超压叠加生烃模式。
(2)南海深水区地球物理观测、成像方法及其油藏地震响应的复杂性南海深水海域特殊的地震地质条件增加了地震波传播的复杂性。
南海的崎岖海底使地震波严重散射,超大深度的水体使地震波到达目的深度的能量严重衰减,复杂介质使地震成像方法受到严重挑战,长偏移距观测数据的成像研究至今还存在许多理论空白。
南海超大水深引起的超强多次反射覆盖了中深层数据,造成了地震资料畸变。
深水特殊的干扰波与海洋物理参数和动力环境的多变给地震数据的目标处理提出了新的问题,地震响应的正演以及多次波模型的建立在南海盆地具有特殊的挑战。
理论和应用研究的结合是地球物理观测与成像研究的重点。
(3)南海深水盆地油气储层特征、成藏机理与油气藏分布规律南海深水区油气成藏动力和成藏过程和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还没有得到深入的研究,对深水区油气藏大规模分布的规律缺乏足够的认识。
针对深水区发育的深水扇和生物礁沉积体系,需要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框架,方可揭示低位和高位体系域分布和低位体系域扇体部沉积的构成。
需要对深水浊积扇体进行精细的解释,才能阐明深水远源储层形成机制。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碳酸盐岩生物礁发育特征、分布特点及其与油气的关系,至今还未获得清晰的认识。
深水区油气成藏机制和大中型油气田富集规律需要进一步探索。
2.主要研究容本项目针对上述科学问题主要开展以下研究工作:(1)南海北部盆地形成演化及其对烃源岩的控制作用研究研究南海北部非典型被动大陆边缘的区域和深部地质背景,确定深水区及其邻区重要构造事件的年代学,解析南海北缘典型部位浅水和深水区构造,应用粘-弹-塑性三维有限元技术模拟南海北缘伸展构造的动力学。
根据钻井的热流测量,应用热模拟技术反演深水盆地区岩石圈不同部位热流和温度。
研究南海深水盆地的层序地层学并预测烃源岩分布及烃源岩成熟度;通过热压模拟实验,建立南海北部深水盆地超压高温复合作用下烃源岩热演化与生烃模式;预测生烃中心。
(2)南海深水复杂地质结构地震采集、成像与油藏地震响应基础理论研究针对南海盆地海洋动力系统多变,海底地貌复杂形成的特殊地震地质条件,研究地震波能量的分布规律及其地震波的传播效率;研究深水环境下地震波激发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地震波正演模拟技术的采集设计理论和方法。
针对南海大水深、复杂海底地貌和复杂介质引起的地震波严重散射以及波场畸变造成的成像困难,研究地震波在复杂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建立深水无井油藏地震响应正演模型和各向异性反演模型;研究长偏移距地震数据的叠加原理及成像问题;建立基于波动方程的叠前深度域保幅偏移算法及其与之相适应的偏移速度分析方法。
研究深水地震多次波形成规律,研究基于数据驱动为主要方法的消除多次波的理论和算法;分析由于南海深水海域海洋动力环境引起的地震数据畸变,研究地震数据与物理海洋数据的联合处理方法。
(3)南海深水区盆地远源沉积与储层特征研究通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框架的建立,预测低位、水进和高位体系域分布及陆架边缘的淹没碳酸盐岩生物礁发育特征及分布特点,进而有效地预测储集体的分布。
运用沉积体系分析方法确定低位体系域扇体部沉积构成,对已发现的深水浊积扇体通过高精度地震剖面进行精细解释,对南海北部深水区远源沉积体系成因机制进行系统研究,追踪远源深水沉积物源,建立南海北部深水区远源深水沉积体系“源-渠-汇”耦合体系。
根据测井、岩心、三维地震等资料进行地震属性分析研究,建立储层发育的地质模型。
通过地震属性反演成果直观地识别与定量地显示,分析储层横向变化,进行深水区生物礁和远源沉积储层厚度及含油气围的空间展布形态研究。
(4)南海深水盆地成藏机理与有利目标预测评价研究建立深水区盆地高温高压型温-压系统分布模型,恢复超压演化过程。
探索砂层古渗透率恢复和断层古封闭性估算方法,预测输导性能。
建立高温高压环境油气排烃和高温高压天然气封闭临界动力学方程,确定源高温高压排烃条件和源外常温常压天然气封闭条件,理论预测深水区排烃和油气封闭阶段。
开展天然气包裹体分析,并结合激光拉曼探针分析天然气充注时期,建立深水区油气成藏模式。
探索深水区优质生烃灶、高效储盖组合分布定量预测方法,建立深水区成藏条件定量预测技术。
开展深水区油气富集特征研究,综合预测有利的富集领域,提出深水区大中型油气田勘探新方向。
二、预期目标1.总体目标建立南海北部非典型被动陆坡深水沉积盆地的形成模式;揭示南海深水陆坡区新生代超热沉积盆地的热结构和成烃机理;阐明深水区远源沉积体系和碳酸盐岩台地形成的动力过程、演化模式及储层分布特征;建立适用于深水复杂海洋动力环境和复杂介质的地震高分辨率数据采集处理、深水海域反射地震成像理论方法体系;预测深水区大型油气田分布。
通过项目的合作研究,造就一支具有国际水准的从事深水油气研究的科学家队伍。
2.五年预期目标(1)确立南海深水陆坡区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的成因机理、构造演化和沉积模式。
揭示南海北部陆坡深水盆地现今热状态和多期拉过程中盆地热体制的变迁及其对烃源岩生烃过程和状态的控制作用以及油气资源潜力。
(2)揭示南海深水海域地震波的传播和衰减的规律,针对深水海域大水深、陡坡变、崎岖海底等因素造成的成像难点,提出基于三维波传播理论的数据采集设计方案、适用于长偏移距数据的偏移成像方法、考虑大水深海洋动力系统的地震响应模型以及干扰波消除与目标处理方法体系,为获取高质量地震观测数据、高精度地震成像和数据处理提供理论依据。
(3)建立深水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查明深水油气储层的发育规律,发展基于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储层地震预测技术和油气直接检测技术。
揭示生物礁发育和分布的主控因素。
建立南海深水区生物礁碳酸盐岩目的层构造精细解释和储层横向预测综合评价体系。
确定储层物性变化的地震敏感属性,预测目的层平面分布特征。
阐明深水海域高温高压条件下油气成藏机理的特殊性, 建立一套深水区油气成藏条件预测评价体系。
(4)本项目预期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60余篇,出版3部科学专著。
提交对我国南海深水海域油气资源的系统性、基础性和实用性的科学成果,为国家开发深水海域油气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5)培养和造就一支进行深水油气勘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优秀中青年科学家队伍,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80名左右。
三、研究方案1.总体研究方案与学术思想深水油气资源勘探涉及的问题十分复杂,本项目依托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的相关研究力量,从诸多的复杂研究问题中归纳出关键科学问题,组织成多学科的团队开展研究工作。
针对主要研究目标,从南海北部陆坡盆地的形成、演化以及盆地的烃源岩分布规律出发、从勘探地震学与石油地质方法研究入手,构建南海深水区油气评价体系,为我国深水海域油气资源勘探提供前瞻性理论和技术支撑。
2.技术途径本项目分成4个研究容,按照8个方向实施,将采取如下技术路线开展研究工作。
(1)关于南海深水盆地形成机理与演化过程研究首先以现有南海北部大量反射地震资料为基础,应用构造解析方法来获得大陆边缘伸展盆地的几何学、构造样式、断裂运动学和盆地演化信息;在此基础上,通过重要岩石样品的年代学测定和区域构造分析,将所揭示的大陆边缘盆地与南海的总体属性相结合,获得南海北部边缘伸展的区域构造制约;结合相关课题中所提供的深水区构造信息和岩石圈热结构框架,应用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技术来模拟浅水和深水区地壳变形的基本规律,通过浅水区模拟和观测结果的拟合,来合理地推测盆地在深水区的发育规律、沉降特征、盆地规模、热演化方式等重要的与深水区盆地含油气性有关的参数;通过对合理模型中所选参数的讨论,结合区域构造结果最终给出南海北缘深水区盆地发育的动力学模式。
(2)关于南海深水区盆地热演化与生烃作用研究建立层序地层格架烃源岩的有机相分布模式,分析高效烃源岩形成和分布的制约因素,预测少井或无井区各潜在烃源岩层位的有机相构成及主要层段烃源岩的有机相组合及其时空变化规律,预测高效烃源岩分布。
编制南海北部陆坡深水盆地现今地温梯度和地表热流等值线图,分析南海北部陆坡深水盆地现今热状态。
利用新型低温热年代和传统温标作为拟合约束参数,通过拉盆地二维构造-热演化模型耦合反演精细研究盆地构造-热演化史。
开展高温、高压条件下主要烃源岩生烃过程的热压模拟实验,分析深水盆地异常热流叠加和超压高温对有机质生、排烃过程、生烃产物及有机质转化效率的影响,建立超压高温叠加(P -T -t)条件下烃源岩的生烃机理和生烃模式。
(3)关于南海深水区复杂地质结构地震采集基础理论研究利用震源分析软件系统,对各种可能的气枪类型和枪阵组合方式、不同的沉放深度、不同激发时间等方案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组合枪阵的震源子波,对子波的各种性能参数进行综合分析和对比,确定野外现场的震源试验方案。
设计各种可能的接收点组合方案,根据目标靶区地震地质情况设计地质模型。
在上述数值模拟获得的子波和野外现场试验获得的子波的基础上,通过有关数学模型正演软件系统或物理模拟系统,进行地震采集的模拟试验,从理论上研究深水区特有的能量衰减和屏蔽问题。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指导深水地震观测方案设计和数据采集。
(4)关于南海深水区复杂地质结构地震成像基础理论问题研究针对崎岖海底地震资料的偏移成像,将散射与反射地震相结合,背景场与散射场相分离,散射场在空间域延拓,背景场在频滤波数域延拓,实现崎岖海底地震资料的高精度偏移成像。
针对叠前深度偏移的速度分析方法,构造Fourier分离变量逆散射延拓算子序列,构筑基于该延拓算子序列的逆散射速度扰动介质模型,分析延拓算子从窄角到宽角的速度扰动特性,给出速度分析成像准则。